Tag Archives: 新寶6娛樂

2022
01-18

  從淡煙微雨、青麥孕穗,到熱氣升騰、萬物繁茂;從金風颯颯、嘉穗泛黃,到稻穀歸倉、寒梅傲放――“十四五”開局之年,江蘇經濟“開門紅”“持續進”“總體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進綠色轉型以及平穩應對全球能源緊缺中,再次交出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績單。

  過去一年,全省經濟在“穩”的基礎上繼續向著高質量發展“進”,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總體保持恢復向好,打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穩中有進,

  三次產業擂響“開門紅”戰鼓

  過去一年,對江蘇而言,是承壓前行的一年。全省上下把牢三次產業定盤星,不斷錘鍊“金剛鑽”,交出一份份具有含綠量、含新量、含金量的發展答卷。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去年年初,省委一號文件釋放重要信號:江蘇“三農”工作處於新的歷史方位,要舉全省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33條硬核舉措隨即落地見效――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去年我省通過“向技術要糧”實現糧食產量749.22億斤,單產、總產雙創歷史新高;全年CPI累計上漲1.6%,漲幅較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重要農產品中豬肉價格回歸合理,淡水魚、鮮菜價格沖高回落。

  產業興旺成為鄉村發展重要發力點,展露出強勁活力――在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中,我省去年新增南京市浦口區聯合村等20個特色村鎮,特色產業十億元鎮新增21個,特色產業億元村新增44個。

  去年我省全社會用電量達7101.2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4980億千瓦時,均創歷史新高。國網江蘇電力發展部統計分析處處長高騫認為,在疫情反覆、“能耗雙控”政策等衝擊下,用電量仍實現快速增長,充分印證全省經濟在較高水平下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過去一年,我省瞄準“雙碳”目標,在綠色轉型中推進工業質效穩步提升,韌性強、動能足的特徵,在產業集群、產業鏈的加速集聚、躍升中充分展現。

  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成效明顯。重點集群規模佔全省規上工業比重提至六成以上,6個集群在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決賽中勝出、數量全國第一;全面推進產業強鏈三年行動,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產業鏈領軍企業加快成長,全省超百億元工業企業162家。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屢屢取得突破。江蘇支持2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完善載體建設,新建省先進複合材料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省級以上試點累計12家;新增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97家。

  日前,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傳來消息,去年我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增長13%,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穩居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7年位列全國第一。

  現代服務業持續刷新經濟發展新面貌。近日,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發布《服務業百強縣(2021)》,我省以27席位列第一,連續17年蟬聯“中國最強縣”的崑山再次獲得“單打冠軍”。

  過去一年,我省服務業新增重點項目104個,科技服務、現代物流、旅遊服務成為投資熱點,蘇南、蘇中、蘇北地區優勢互補、協同推進――南京高端研發和總部經濟、蘇州信息大數據和品質化商務服務、揚州新興科技服務和康體養老、南通智慧物流、徐州現代商貿會展等領域湧現出一批層次高、質態優的產業項目,集聚程度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去年1-10月,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5%,年內繼續保持20%以上的較快增長。從地區看,13個設區市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實現同比正增長,以全年服務業增勢擂響“十四五”經濟“開門紅”的戰鼓。

  以“進”促“穩”,

  做好結構優化“加減法”

  一年來,在“穩字當頭、穩中有進”的主旋律下,全省上下繼續求索,力爭“進中求好、以進促穩”。

  重大項目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1月4日,2022年首個工作日,我省召開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全省計劃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180個,比上年增加714個;年度計劃投資5720億元,比上年增加1343億元。

  在蘇州,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研發與產業化基地開工,建成后將加速推動創新鏈企業集聚發展;在揚州,華建天恆高端傳動裝備產業化項目開工,建成后將形成產出超40億元……從太湖之濱,到運河兩岸、沿海港城,在重大項目帶動下,我省科技創新持續突破,實體經濟更加穩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量不斷湧現。

  以進促穩、穩中優進,做好經濟結構調整的“加減法”――

  “從以往的‘問規模、問產值’向‘問技術、問行業地位’轉變,不片面追求投資規模和產值。”省發改委副主任王顯東說,今年重大項目重點支持強鏈補鏈和符合“專精特新”方向的產業項目,更加註重產業項目的質態提升。

  重大項目的鮮明導向,正是我省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的生動縮影。過去一年,我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勁動能。以“集團作戰”代替“單打獨斗”,讓数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我省正鍛造出一條條韌性強、動力足、潛力大的產業鏈與供應鏈。

  低碳、清潔、高效、安全,能源結構調整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框架下畫出“以減促增”的高光曲線。目前,我省光伏裝機超過1800萬千瓦,佔全省發電裝機比例12%左右,到2025年底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將達2600萬千瓦;截至去年末,全省所有在建海上風電項目順利實現全容量併網,我省海上風電裝機達1180萬千瓦,佔全國“半壁江山”。

  能源結構向“綠”而生,經濟發展才能“輕裝上陣”。一個個新能源重大項目的落地,一項項落後產能的淘汰,正不斷增添我省率先實現“雙碳”目標的底氣,彰顯向經濟高質量奮進發展的決心。

  內“擴”外“穩”,

  發動“主引擎”暢通雙循環

  1月10日,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啟動,我省蘇寧易購、匯通達等7大電商平台參与其中。蘇寧易購南京大區總經理卞農感慨,這樣的“消費嘉年華”在過去一年並不少見。

  消費,已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對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50%,連續保持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去年1-11月,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9萬億元,增長16.6%,兩年平均增長6.5%,規模居全國第二。

  擴內需,穩外需。新年伊始,江蘇外貿企業迎來RCEP“超級自貿區”帶來的紅利。1月1日,徐州工程机械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泰國的一台混凝土攪拌機拿下全國首份RCEP項下原產地聲明。憑藉該聲明,貨物可在進口至泰國時享受關稅優惠4.65萬元。

  RCEP實施首周,南京海關共簽發原產地證書362份,證書金額3148.68萬美元,預計貨物將享受進口國關稅優惠198.37萬元。

  過去一年,江蘇外貿始終處於“高光時刻”。去年1-11月,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4.7萬億元,增長17.3%,兩年平均增長9%,規模連續19年穩居全國第二。

  外貿新業態令人矚目――新培育認定34家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13家省級公共海外倉;市場採購貿易依託“市采通”平台累計出口超27億美元,服務企業超2200家。徐州市獲批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蘇州工業園區入選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全省國家級服務貿易載體增至13個,數量全國第一。

  利用外資持續提質增效。去年1-11月,我省實際使用外資276.4億美元,增長29.7%,兩年平均增長14.9%,規模保持全國首位。

  我省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聯繫愈發緊密。暢通東亞循環,我省梳理13條重點日韓資產業鏈,認定首批7家中日韓(江蘇)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去年實際使用日韓資佔全國三成;招引龍頭企業,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達331家。

  “2022年,我省將繼續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促進消費持續增長。”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提升外資發展能級,主動參与全球產業合作;加快自貿試驗區制度集成創新,推進開發區創新發展,提升口岸開放水平;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質量實施RCEP協定。

  新的一年,全省上下將瞄準向好向優,以更大力度、更強氣魄的改革開放,激活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能。(記者 付奇 王建朋 沈佳暄 丁茜茜)

2022
01-14

  去年我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

  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穩居全國第一

  1月12日,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南京以視頻形式召開。記者獲悉,2021年江蘇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增長13%,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穩居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七年位列全國第一。

  回望過去一年,我省疫情防控和工業經濟發展“雙勝利”成果持續拓展,工業運行質效穩步提升,全年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同比增長20%、25%,40個行業大類營業收入增長面達97.5%。

  去年,我省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成效明顯。重點集群規模佔全省規上工業比重提高至六成以上,6個集群在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決賽中勝出、數量為全國第一;全面推進產業強鏈三年行動,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產業鏈領軍企業加快成長,全省超百億元工業企業162家、較上年增加14家,新增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34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2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24家。

  此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屢屢取得突破。江蘇支持2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完善載體建設,新建省先進複合材料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省級以上試點累計12家;新增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97家。發布101個揭榜攻關方向,3年累計實施126項,数字技術賦能先進製造業不斷深化。

  去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達1.2萬億元,新增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台12個、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23個、標杆工廠40家,國家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台、項目)11個、工業設計中心11家,省級智能製造示範車間332個、智能工廠試點10家。

  助力完成“雙碳”目標,江蘇步伐堅定,綠色低碳轉型和安全發展穩步持續推進。去年,全省新增國家綠色工廠25家、綠色園區3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9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8家,認定省級綠色工廠186家。

  省工信廳廳長謝志成表示,2022年將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工業經濟發展。

  未來一年,省工信部門將以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和50條重點產業鏈建設為總抓手,更大力度推進創新驅動、数字賦能、綠色轉型、質效提升,壯大優質企業和自主品牌群體,不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努力保持全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基本穩定、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穩步提升,全力建設全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記者 王夢然 付奇)

2021
12-31

12月29日,揚州市科技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該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相關情況。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2月29日電 (記者 崔佳明)“要建設好發展好揚州這個‘好地方’,需要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增創新優勢,闖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富城市特質的創新之路。”29日,揚州市科技局局長王友芳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解讀《揚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時作上述表示。

  “聚焦‘三個名城’,爭做‘三個示範’,在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力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這是揚州在今年10月召開的第八次黨代會上確立的未來五年發展目標。其中,聚焦產業科創名城,爭做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示範為首要任務。揚州明確提出,堅持產業科創與科創產業雙向發力、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努力打造長三角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先進製造業基地。

  “創新引領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動力,產業興旺是‘好地方’的堅實根基。”王友芳說,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揚州制定的“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緊扣“建設產業科創名城”這個總目標,就是未來五年揚州建設產業科創名城的“路線圖”“施工圖”。

  揚州制定的“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显示,揚州重點聚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三個目標層次,實施“533”產業科創計劃,即培育壯大5個新興產業:航空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新光源產業;轉型升級3個主導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型電力裝備產業;改造提升3個優勢傳統產業: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高端紡織與服裝產業、食品產業。

  揚州在制定的“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還明確了具體實現路徑,提出了將重點實施的“七大行動”。即實施產業技術創新突破行動、實施創新主體梯隊培育行動、實施創新平台強基躍升行動、實施創新載體提質增效行動、實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實施科技成果富民惠民行動、實施科創生態體系優化行動。

  “通過‘533’產業科創計劃,打好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堅戰,全面提升技術自主可控的核心競爭力,加快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打造長三角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王友芳說。

  同時,王友芳在解讀規劃時特別提到,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她說,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健全企業研發機構體系,引導企業研發投入大幅提高,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要應用前景的原創成果,進一步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幹的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到2025年,揚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4000家,布局建設50個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規上工業企業中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達8%以上。(完)

2021
12-29

  江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案例出爐

  讓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在審判殿堂迴響

  12月27日,省高級人民法院、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江蘇研究基地向社會發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案例,通過深入解讀案例背後的文化價值,讓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詮釋出寶貴价值,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在審判殿堂激蕩迴響。

  孫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老人可要回贈與房產

  76歲的趙奶奶把老宅拆遷所得房產和補償安置款全部贈與孫女,約定孫女需提供一套小戶安置房屋給趙奶奶無條件居住,同時需承擔對奶奶的贍養義務,但孫女拿到拆遷房后對奶奶不聞不問。趙奶奶因身體原因無法單獨居住,無奈之下搬至養老院生活,將居住的房屋出租用於補貼養老院費用,孫女得知后,驅趕租客,併為此和奶奶發生訴訟。孫女的做法和冷漠態度讓趙奶奶心寒不已,她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對孫女的贈與行為,獲得法院支持。

  【案例價值】 本案判決支持老人撤銷贈與行為,是對忘恩負義行為的法律制裁和道德譴責,有助於提醒公眾在親情面前多一份感恩,在利益面前多一份理性。

  惡意貶低英雄烈士,網絡大V被追究刑責

  網絡大V仇某在微博上使用其個人註冊賬號“辣筆小球”發布信息,貶低、嘲諷守衛祖國邊關的英雄烈士,相關信息在其點擊量過萬的微博等網絡平台迅速擴散,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檢察機關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對仇某提起公訴並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認為,仇某發表不當言論,褻瀆了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侵害了英雄烈士的名譽權和榮譽權。法院依法判處仇某犯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且通過國內主要門戶網站及全國性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案例價值】 3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設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本案作為該罪入刑后的第一案,不僅體現了人民法院嚴懲犯罪、捍衛英烈名譽的堅定決心,向社會傳遞了“英烈不容詆毀、法律不容挑釁”的強烈信號,而且在網絡空間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了积極向上的網絡文化。

  公園打牌突發疾病,牌友不予救助要擔責

  某日下午,互不認識的孫某和李某等人在公園打牌,孫某在打牌過程中突發疾病倒地,口角流血,呼吸驟停,李某等人未實施救助行為即離開現場。20多分鐘後有路人撥打120急救電話,孫某在被送至醫院途中死亡。孫某家人訴至法院,要求李某承擔賠償責任。法院認為李某等人基於共同打牌行為產生了相互扶助、救助義務,在孫某突發疾病時,李某未履行及時合理的救治義務導致遲延救治,李某的不作為行為與孫某死亡結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故依法判決李某賠償原告1萬元。

  【案例價值】 在孫某突發疾病生死攸關之時,作為牌友的李某如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或報警,請求專業人員和機構給予救助,很可能挽救一個鮮活生命。本案判決有力譴責了見死不救的行為,有助於倡導仁愛助人的道德風尚、弘揚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不具備安置條件房屋安置居民,街道辦被判敗訴

  張某的房屋被納入街道辦項目拆遷範圍,張某與街道辦協商達成協議獲得安置房,該安置房為小區附屬用房,其產權歸開發建設單位或全體業主共有,無法轉移登記至個人名下。由於無法辦理過戶,張某訴至法院,要求判令街道辦為安置房辦理產權登記。法院認為,街道辦有義務且有能力對用於安置房屋的權屬、用途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核實,以確保安置房屋來源合法、權屬清晰、用途一致,從而保證房屋具備安置條件,而街道辦用不具備安置條件的房屋作為產權調換房屋對張某實行安置,雙方所簽訂的協議不具有合法性。法院依法判決撤銷該協議書並責令街道辦對張某履行補償義務。

  【案例價值】 街道辦未落實調查核實責任,將不具備安置條件的房屋作為安置房,實乃糊弄百姓。本案判決有力譴責了這種漠視群眾利益的行為,警示政府工作人員切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盜竊變壓器觸電身亡,家屬告供電公司被駁回

  吳某夥同他人多次在拆遷工地盜竊部分電線桿內的鋼筋和電線桿上角鐵等物件。某日,吳某實施盜竊時,發現施工工地距地面約3米有一台變壓器,台架上設有明顯的警示標誌“禁止攀爬、高壓危險”,他爬上架子行竊時觸電身亡。吳某的家人訴至法院,要求供電公司賠償各項損失共121.6萬元。法院認為,吳某冒險攀爬對變壓器上的配件實施盜竊,不僅觸犯國家法律、涉嫌犯罪,更是置其生命於高度危險而不顧,應自行承擔責任,被告供電公司對吳某盜竊觸電致死的後果不存在過錯,故不承擔賠償責任,依法判決駁回吳某家屬的訴訟請求。

  【案例價值】 本案吳某貪不義之財,置法律和生命危險於不顧而冒險行竊,為此觸電身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法院判決駁回當事人訴請,向社會傳遞了正確義利觀,既彰顯了法律的公平正義,也有助於弘揚社會正氣。(記者 顧 敏)

2021
12-29

  “十四五”我省將新增58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

  讓新市民、青年人租得起住得好

  安居才能樂業,也才能幫城市留住人才。“十四五”期間,我省計劃新增58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為新市民、青年人化解“買不起房、租不好房”的煩惱。

  保障性租賃住房制度,是國家繼廉租住房制度、經濟適用住房制度、公共租賃住房制度之後,新推出的一項住房保障制度。保障性租賃住房,是“十四五”時期住房建設的重點任務。12月27日,省住建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日印發的《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

  不設收入門檻,

  小戶型、低租金

  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城市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優先保障其中從事基本公共服務行業的住房困難群體。省住建廳住房保障與住房改革處處長唐宏彬介紹,“新市民”主要指非戶籍常住人口,“青年人”主要是新落戶的新就業大學生。保障性租賃住房對新市民、青年人不設收入線門檻,主要考慮在本地無房。

  保障性租賃住房直指居住“痛點”。2020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4%。隨着城鎮化進程加速、流動人口規模擴大,大量新市民湧向城市,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住房價格普遍偏高。調查显示,我省約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在市場租房居住,但市場租賃住房的結構性供需錯配明顯,主要表現為小戶型、低租金、新市民與青年人就業較為集中的中心城區的房源供不應求。此外,住房租賃企業運營的租賃期較長且穩定的房源不足5%,而大量個人出租房源的平均租期僅為8個月,租賃關係不穩定。

  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並且具有“低租金”的特點。我省實施意見確定,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租金應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的租金。在此前提下,由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租金標準。唐宏彬告訴記者,這主要是考慮到保障性租賃住房投資運營主體較多,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企事業單位、產業園區及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住房租賃企業以及政府平台公司等各類市場主體,確定租金標準必須兼顧“租戶可承擔”和“企業可持續”兩方面的因素。由於市場主體享受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優惠政策,其提供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必須低於市場租金,但如果租金規定過低,市場主體不能盈利甚至虧損,將不會從事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和運營。企事業單位自建、面向本單位職工定向供應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區建設、面向園區企業職工供應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政府平台公司建設的人才公寓等,其租金可以更低一些,甚至作為員工福利象徵性收取或不收取租金。

  建立新住房保障體系的

  重要內容

  自2007年國家確定大規模實施住房保障以來,我省累計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56.69萬套,經濟適用住房49.56萬套,共有產權住房1.26萬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40多萬戶,城鎮低保、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全省累計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272.6萬套,800多萬居住在棚戶區的城鎮家庭“出棚進樓”。到2020年底,全省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為26.06%,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48.3平方米。

  省住建廳副廳長范信芳介紹,多年以來,我省住房保障的重點是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對新市民、青年人保障力度有限。強化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保障,拓展了住房保障供給主體和渠道,促進住房保障對象從以戶籍家庭為主轉向覆蓋城鎮常住人口。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有利於推動我省建立新的住房制度,有利於我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今年5月,住建部確定全國40個重點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城市,包括我省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這5個城市申報2021年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計劃95639套(間),約為全國計劃的1/10。至11月底,5個城市都完成計劃任務,一共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95708套(間)。

  省內各地對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以及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初步摸底調查后,我省確定並上報58萬套(間)的“十四五”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目標。其中,2022年計劃新開工(籌集)14.8萬套(間)、基本建成7.3萬套(間)。

  我省還要求“十四五”期間,南京、蘇州作為我省人口凈流入最多的兩個大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比例力爭達到30%。總而言之,通過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到“十四五”末有效緩解全省城市住房租賃市場結構性供需矛盾,使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得到明顯改善。

  加大政策支持,

  吸引多主體投資

  不同於以往的住房保障以政府投入為主,保障性租賃住房制度注重引導多方參与投資和運營,實現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多方式保障。由於建設和運營租賃住房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社會資本积極性較低,我省在土地、審批流程、補助資金、稅費、金融、民用水電氣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國家和省政府明確,以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為主,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這意味着什麼?省住建廳住房保障與住房改革處副處長黃清解釋,房地產開發企業一般只願意建房出售,而不願意建房出租。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建設,土地可以不花錢或花少量的錢;利用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設,不補交土地價款,土地也不用花錢。這些政策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能夠極大地降低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成本,結合稅費減免和民用水電氣等優惠政策,讓市場主體願意從事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和運營。此外,由於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主要在主城區,或在新市民、青年人比較多的產業園區內,利用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建設,可以把保障性租賃住房建在有需求的地段,避免建在偏遠的郊區,有利於實現職住平衡。

  范信芳表示,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涉及面廣、情況複雜、工作難度大,且與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培育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建立新的住房制度和住房保障體系息息相關。我省明確,市、縣(市、區)政府是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責任主體。明年起,我省將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努力做到早開工、早見效。我省還將把保障性租賃住房納入管理服務平台進行管理,並強化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努力提升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品質。(記者 徐冠英)

2021
11-2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五年來,江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堅實有力、脫貧攻堅取得豐碩成果……在不斷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數的進程中,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愈發鮮亮。

  江蘇台記者朱曉瑩說:“這裡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在這個面積僅有1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聚集了超過500家高科技創新型企業,超過3.5萬名高科技人才。政策加碼、資源集聚、創新涌動,在這裏,每天都上演着無數精彩的創業故事。”

  創勝集團藥物評估副總監孫迪說:“我是安徽人,從畢了業就在這家公司工作,工資也是不斷地提高,公司也幫我們爭取了一些政府的薪酬補貼。”

  讓創業者有底氣,為就業者減壓力。以形形色色的園區為代表,五年來,蘇州舉全市之力,推出優租房補貼、緊缺勞動者引入計劃、最美勞動者技能獎勵等一批舉措,打造出勞動者“最能融入,最被關愛,最有成長”的創業就業首選城市。2020年,蘇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7.1萬元和3.74萬元。

  蘇州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譚國明說:“這五年來,全市大學生自主創業達到了1.3萬人,社會上的自主創業成功創業者達到了13.4萬人,帶動就業達到53萬人。目前我們全市就業備案總人數達到了540萬人,這也是我們蘇州目前最高的水平。”

  千方百計謀福利讓百姓的口袋鼓了起來,與此同時,江蘇更是聚焦短板,以蘇北農房改善為抓手,讓農村的日子也愈加紅火。在徐州、鹽城等地的鄉村,如今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新型農村社區將村莊裝點一新,不僅如此,社區附近,鄉村書屋、體育健身館,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更是一應俱全。集農業體驗、休閑觀光、度假旅遊多功能一體的綜合農村社區讓村民們離土不離鄉。截至目前,江蘇“三年改善30萬戶農房”的目標任務已經如期完成,越來越多的農村百姓過上了“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路東村村民劉傑說:“現在的衛生很乾凈,然後綠化比較漂亮,出行很方便。”

  這五年,江蘇持續拓展高質量就業創業,先後推出《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利好,百姓收入倍增、職業發展多元。這五年,江蘇不斷擴大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針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民生痛點加大改革創新和保障力度,基礎教育優質資源供給持續增加、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社會保障網紮緊織牢,百姓幸福更有“底氣”。這五年,江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在全國率先以設區市為單位全面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並軌、同城同標,讓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落一人。伴隨着一項項心繫百姓安居冷暖的舉措落地開花,民生福祉的內涵更加豐富,8400萬江蘇人美好生活的圖景越發清晰。

  蘇州市吳江區市民文向菊說:“原來在外地看病回來報銷真的很麻煩,現在手機備案就可以直接報銷了,確確實實很方便。”

  宿遷市民韓玉說:“去年我們小區門口新開了幼兒園,不僅方便,老師也很負責,我們特別的滿意。”

  常州市武進區市民張星說:“今年我們住的老小區出新了,不僅是外立面好看了,連綠化和車棚也煥然一新。”

  泰州泰興市市民鞠永光說:“政府每年給我漲退休工資,我們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生活感到越來越舒心。”

  五年來,江蘇城鎮累計新增就業725.87萬人、年均145萬人以上。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90元,比2016年提高了11320元,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達48.3平米和62.5平米,較2016年分別增加了8.0平方米和5.6平方米。2020年每萬人擁有病床數由2016年的51.9張提升至58.9張;每萬人擁有醫生數由25.6人提升至31.6人。截至2020年末,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7967.7萬人,參保率達98.5%以上;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升至89.1%和73.2%。每千名戶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達40張,每年提供居家上門服務老年人達到260萬。

  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宏偉收:“這五年來,江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業創業成果豐碩、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社會保障堅實有力。展望未來,我們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在實現全面小康新的起點上共創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李俊彥 朱曉瑩 楊帆 耿昊東 郭�� 供片台/蘇州中心站 鹽城台 徐州台 吳江台 宿遷台 武進台 泰興台 編輯/劉琳)

2021
10-06

  江蘇:大力推進幼小科學銜接攻堅行動

  開展違規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 堅持零起點教學

  江蘇省教育廳日前發布實施方案,要求大力推進我省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工作,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減緩銜接坡度,化解家長焦慮,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

  實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8月底,全省“小學化”“超前教學”“違規培訓”等行為得到有效遏止。大班下學期要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积極期待和嚮往。小學應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適應期,從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個方面幫助兒童做好入學適應。

  實施方案明確,各地要成立由1名小學教研員和1名學前教研員共同牽頭負責的聯合教研小組,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結合我省“雙減”工作部署,集中開展對各類面向學齡前兒童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專項治理。

  實施方案明確強調,小學嚴格執行免試就近入學,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等作為招生依據,堅持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對辦學行為嚴重違規的幼兒園和小學,追究校長、園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堯、章峰報道)

2021
09-24

  2022年我省共有46所招生單位招收碩士研究生,其中普通高校34所,科研院所7所,黨校1所,軍隊院校4所。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實行網上報名,網報時間為10月5日―25日,每天9:00―22:00,報名網址為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網網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網網址:https://yz.chsi.cn)。報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網上報名信息或重新填報報名信息,但一名考生只能保留一條有效報名信息。

  按教育部有關規定,考生選擇報考點時,應屆本科畢業生原則上應選擇就讀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單獨考試考生應選擇招生單位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管理機構指定的報考點,其他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區、市)的報考點。凡擬在江蘇省報名考試或報考江蘇省招生單位的考生,在網上報名前,請務必認真閱讀《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查閱報考招生單位的招生簡章和專業目錄以及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和各報考點關於網上報名的公告信息,並按要求慎重選擇報考點。(記者 王拓) 

2021
09-23

  我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第二批試點名單日前出爐,江陰市等15個縣(市、區)被確定為試點城市(縣、區),南京市秦淮區門西数字生活街區塑造等37個項目被確定為綜合類試點項目,南京市“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構建十五分鐘文化生活圈等162個項目被確定為專項類試點項目。

  作為全國首個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省份,我省去年確定首批17個綜合試點城市,包含13個設區市及宜興、新沂、溧陽、崑山4個縣級市;確定124個省級試點項目,其中有水環境綜合治理、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城市公廁提標、地下管網升級、綠地系統完善等87個專項試點項目,美麗宜居住區綜合整治、美麗宜居街區整體塑造、美麗宜居小城鎮建設培育等37個綜合類試點項目。

  推進美麗宜居城市試點建設,我省要求注重用系統化思維推動項目集成、資源整合、綜合效果體現。“條”的項目更加綜合,比如,黑臭水體整治在完成任務基礎上,推動營造濱水開放空間,打造水清岸綠、富有城市特色的美麗宜居環境;“塊”的項目更加集成,比如,老舊小區改造更加系統考慮地上和地下、室內和室外、環境和配套、硬件和軟件,努力建設成為宜居住區,並探索宜居住區建設和城市街道空間塑造的深度融合。(記者 白雪)

2021
09-21

  8項經驗案例在全國複製推廣――

  自貿區制度創新,江蘇有“樣”

  江蘇自貿區成立兩年來,有8項制度創新經驗案例在全國面上複製推廣,為全國自貿試驗區建設貢獻了江蘇經驗。這8項創新,究竟為企業帶來了什麼?複製推廣能否順利進行?近日,記者分別對這8項創新案例進行了調查。

  企業:急我們所急

  8項創新案例中,有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6個,包括南京片區的搭建生物醫藥集中監管和公共服務平台、打造知識產權交易融資服務運營平台,蘇州片區的實行進口研發(測試)用未註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打造智慧物流服務平台、打造跨境海運數據通道助力“智慧物流”、知識產權證券化助推生物醫藥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入選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1個,即南京片區的“生態眼”助力長江大保護。另有蘇州片區的“政策計算器”入選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典型經驗做法。

  上述8個案例之所以被評為制度創新經驗案例,一個共同點是急企業所急,解企業之困。

  蘇州片區的“政策計算器”,其建設運營方是江蘇風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解決了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報不上”等難題。“為解決‘找不到’,我們整合集成發改、科技、工信、商務、金融等多部門各層級惠企政策7700餘條,打破了信息孤島和政策壁壘。我們還打造了一個全國政策庫,截至當前,已彙集全國涉企政策60多萬條。”風雲科技企服平台事業部總經理儲建洲說,截至9月1日,“政策計算器”共有42884家企業註冊使用,進行了59990次智能匹配。楓彩集團相關人士表示,他們每年政策申報數量特別多,過去設置專人負責這項工作,現在有了“政策計算器”,他們企業再也不用擔心漏掉利好政策了。

  南京片區的創新生物醫藥集中監管與公共服務模式,讓企業實現了最快一天通關。單克隆抗體、蛋白質藥物等生物製品的進口審批時長,由原來20至30個工作日縮減為1至3個工作日,大幅減少了通關周期過長造成的生物製品活性受損。

  蘇州片區的進口研發(測試)用未註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辦法(簡稱“研易達”)實施以來,截至8月,已累計完成16家企業、238批次的進口備案申請,涉及44個研發項目。久心醫療董事長兼總經理孫建燕說,受惠於創新政策,公司兒童版AED研發大大提速。艾棣維欣憑藉“研易達”,可以申請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所需的給葯裝置,很快拿到研發的“必需品”,目前企業參与研發的新冠肺炎病毒DNA疫苗正加速推進臨床試驗。

  創新型企業沒有重資產如何做抵押來融資?南京片區打造的知識產權交易融資服務運營平台解決了這一難題。“以前向銀行貸款需要拿廠房、設備作抵押物,現在一張專利證書就能搞定。”南京片區的一家企業負責人說。

  蘇州海管家物流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設計的智慧物流平台系統,為物流企業提供高效的操作流程服務。“以前貨物出口,需要通過貨代、訂艙代理、船代公司、海關等多重環節,層層手工傳遞信息,效率低、成本高。”該公司高級商務總監、項目部部長葛其才說,“依託該系統,艙單發送成本從傳統的10-30美元/票降低到3-7美元/票,時效從1天壓縮到幾分鐘,準確率達99%以上。系統每月處理單量達到十萬票,為企業節省了數百萬美元單證費用。”

  知識產權證券化助推生物醫藥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這一創新舉措,滿足了生物醫藥產業融資需求,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窄、成本高的痛點。第一期知識產權證券化的底層資產,為蘇州片區內8家生物醫藥企業的67項知識產權授權了專利。

  政府:管理更高效

  制度創新,受益的不僅僅是企業,更多的是實現了企業和政府的雙贏,政府管理更高效。

  不僅可以捕捉到江豚出沒,還可以監測肉眼不可見的化工管道氣體微泄漏……集多種功能的南京片區“生態眼”智慧化平台,遠可千里望長江,近可千米看江豚。據介紹,“生態眼”智慧化平台是落實長江大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實現了長江經濟帶南京段生態環境立體多源實時動態感知。目前平台已融合17個市級涉江部門的23個信息化系統,接入269個水質、空氣質量等傳感設備數據及891路監控視頻。

  “生態眼”使政府的監督變得更精準更高效。項目一期投入使用后,通過水質反演結果分析,發現片區綠水灣水質明顯異常,結合無人機現場查勘,及時發現非法布設漁網的區域0.25平方公里,第一時間督促整改。通過遙感衛星監測到違規大棚種植區0.02平方公里,及時通報整改,並持續加強對該區域的衛星影像分析,直至大棚全部拆除,實現足不出戶網上監督。通過禁漁捕撈攝像視頻監控,結合海事信息實時分析,自動判斷非法捕撈行為。未來“生態眼”將再升級,打造成為長江南京段的“最強生態大腦”,不僅將打通“水裡”“岸上”“天空”監測壁壘,及時打擊非法捕撈、非法采砂行為,還將成為輔助科學精準決策的依據。

  蘇州片區“智慧物流服務平台”充分運用“大數據”推動貿易便利化發展,負責建設運營的蘇州得爾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創新發展部高級經理張曉峰說,他們最主要解決的是物流信息的不對稱性,因為很多企業很難第一手掌握物流的信息,包括物流價格和物流時效。目前平台建設包括4個核心模塊,其中一塊就是以政務輿情鏈模塊彙編、比對涉及片區支柱及新興行業的各類政策信息,發布的4075篇信息大大提高了政策宣傳效果。

  複製推廣:有阻力更有動力

  “政策計算器”經過長期的打磨迭代,已形成高效率、標準化的服務能力,可實現快速複製推廣落地。截至目前,已向江蘇、寧夏、貴州、山東、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區域的20多個城市完成了經驗輸出。

  “如果說在複製推廣中遇到什麼問題,那就是很多地區還在以傳統方式來做營商服務,已不能滿足数字化時代的企業需求。我們希望各地政府轉換意識,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加強政策公開力度,加大政策評估深度,開放政策研究環境,更好地提升營商服務。” 儲建洲說。

  對於“研易達”來說,在推進過程中還需要加強監管,持續加強對通過該分級管理方法備案進口產品的跟蹤檢查,特別是分類中未註冊醫療器械產品,確保這些產品真正用於研發。蘇州工業園區自貿區綜合協調局相關人士說,“目前最大的壓力在於監管,對此,我們建立了事中的檢查和事後的監管制度。此外,爭取政策突破,建議海關和葯監部門加強溝通,優化醫療器械商品HS編碼分類,從源頭上解決企業困難,優化營商環境。”

  據介紹,已在全省複製推廣的“研易達”正是按照該辦法,在保證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給予企業通關便利。依託“研易達”,久心醫療的體外除顫器產品已在今年年初開始量產,預計全年銷售額將增長200%。近期,上海發布《上海市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試點方案》,在借鑒“研易達”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將生物醫藥研發用醫療器械及藥品全部納入,協力打通滬蘇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堵點。

  蘇州片區相關人士說,要進一步構建知識產權融資的長效機制,立足新興產業發展,持續完善貫穿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知識產權金融供應鏈,為輕資產、創新型企業打通知識產權融資新渠道。(記者 宋曉華 田墨池 丁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