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新寶6

2023
04-29

  我省319人獲全國和省五一勞動獎章

  一線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佔比超六成

  4月27日,全國總工會對獲得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的集體與個人進行表彰。經過基層推薦、群眾評議、逐級審核、社會公示,我省共有9個單位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狀、52位(含單列表彰3位)個人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44個集體獲頒全國工人先鋒號。我省還評選出省五一勞動獎狀148個、省五一勞動獎章264個、省工人先鋒號558個,省五一勞動榮譽獎章20個。另外,經全國產業工會推薦,我省還有4個單位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狀、3位個人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個集體獲頒全國工人先鋒號。

  今年的五一勞動獎評選更加堅持面向基層一線,注重向產業工人、一線職工專業技術人員、科教人員和农民工傾斜,重點推薦在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其中,省五一勞動獎章評選進一步向產業工人傾斜,優先推薦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和優秀技術工人,重點推薦在重大工程、促進區域發展勞動和技能競賽中湧現的先進集體和優秀職工。

  我省獲頒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單位的9個單位中,非公企業8個,佔88.9%。我省推薦常規評選的49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產業工人25人,佔51%;其他一線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11人,佔22.4%;科教人員10人,佔20.4%;农民工10人,佔20.4%;非公有制企業人員26人,佔53.1%。我省推薦的44個全國工人先鋒號集體中,企業班組32個,佔72.7%。

  單列表彰的3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分別是“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國公安基層技術革新專項活動獲獎选手袁寧、第十三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獲獎选手王建琪、十佳維權律師許勇。

  獲頒省五一勞動獎狀的148個單位中,非公企業70個,佔47.3%。264位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產業工人115人,佔43.6%;其他一線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55人,佔20.8%;科教人員46人,佔17.4%;农民工33人,佔12.5%;非公企業人員112人,佔42.4%。558個省工人先鋒號集體中,企業班組400個,佔71.7%。

  20位省五一勞動榮譽獎章獲得者,來自美國、德國、新西蘭、比利時、烏克蘭、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9個國家。(記者 吉強)

2023
04-27

  中新網南京4月25日電(記者 楊顏慈)被冷空氣橫掃至“腰斬”的長三角地區氣溫在25日迎來緩步攀升。即日起,滬蘇浙皖多地最高氣溫將從“1”字頭逐步攀上20℃+,四月以溫暖收場。“流浪多日”的太陽也將逐步回歸。

  據中央氣象台消息,25日起,我國華北、東北一帶仍有雨雪光顧,但整體強度不大;當天夜間到26日,南方大部地區的降雨將短暫“調休”。

  據江蘇氣象部門預計,當地氣溫進入回升通道,本周江蘇最高氣溫29℃。具體上,26日天氣轉晴,氣溫明顯回升;27日夜裡至28日,受東移短波槽影響淮河以南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此外,29日江蘇省東部地區有7級~8級,沿海海面8~9級的偏北風,江蘇最高氣溫將回升至27℃~29℃。

  在浙江,“春如四季”的故事還在上演。4月17日,浙江破歷史收穫今年第一個高溫日(35.1℃)后,氣溫開始“高台跳水”,連續多日在“1”字頭打轉。

  浙江氣象部門預計,26日和27日白天,天氣總體轉好,浙江省大部可見陽光。“2”字頭氣溫將重出“江湖”,比如杭州29日最高氣溫將衝擊28℃。

  在上海,25日天空雲層較厚,陽光只能“見縫插針”,顯得很微弱。如此條件下,氣溫上升緩慢,目前該市大部地區氣溫在15℃左右。氣象部門預計,緩慢升溫將持續,預計26日升至20℃以上。

  不過,本輪升溫並不意味着入夏。“五一”期間,新一輪降雨過程又將卷土重來,江南南部、華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完)

2023
04-25

  江蘇高校新增126個本科專業,38個專業被撤銷――

  專業“上新”,高校也需“上心”

  近日,教育部發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新增1641個專業、撤銷925個專業,21個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記者梳理髮現,本年度江蘇高校新增126個專業、撤銷38個專業。我省高校不斷調整專業布局,透露哪些新氣象?

  因勢而變,“数字”“智能”高頻出現

  在今年新增的備案本科專業中,“数字”“智能”成為高頻詞。全國新增数字經濟專業的高校有77所,新增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有59所,而智能製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智能建造、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緊隨其後。

  瞄準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高校紛紛出手,加快專業“新陳代謝”的步伐。此次江蘇高校共新增113個備案專業、13個審批專業。其中,江南大學新增9個備案專業,為省內高校最多。

  新增的113個備案專業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宿遷學院等新設数字經濟專業。業內人士指出,截至2021年底,江蘇数字經濟規模超過5.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数字經濟也成為當年全省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領域。数字經濟專業成為江蘇高校新設專業的熱門之選,正是高校因勢而變、回應市場熱切需求的表現。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更多專業求新求變,助力相關產業轉型。“隨着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日趨成熟,單純的車輛工程專業知識往往難以支撐,常常出現‘學車輛工程的不懂感知決策,學自動化的不懂車輛’的怪象,導致行業專業人才緊缺。企業招到員工后仍需花大價錢進行二次培養,且存在培養後人才流失的風險。”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殷國棟介紹,學校此次新增的智能車輛工程直面行業實際,將幫助學生與企業、產業對接。

  交叉融合,首創專業面向風口

  如果說高校新增備案專業是“人有我設”的大熱之選,那麼新增審批專業就是高校面向未來的前瞻布局。江蘇高校13個新增審批專業中,有6個為全國範圍內首次設立,分別是:東南大學電動載運工程專業、未來機器人專業;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審計專業;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孤獨症兒童教育、無障礙管理專業;中國藥科大學與南京醫科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專業。

  記者注意到,6個新專業均面向未來風口,帶有交叉學科底色。東南大學未來機器人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增專業類“交叉工程類”下的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殷國棟介紹,過去一個專業往往只局限於一個學院之力來建設,這也使得這些專業天生自帶“某一學院的影子”。以機器人工程專業為例,机械學院強調机械本體設計,而自動化學院則強調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實際上,一個高自由度的機器人既需要好的本體設計,也需要出色的控制系統,二者缺一不可,這就要求設計者有‘厚基礎寬口徑’知識儲備。”殷國棟說。

  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創新複合型人才愈發受到市場青睞。“金融監督和金融風險管理領域過去招聘的都是金融專業或審計專業的人才,既懂金融又懂審計的交叉複合型人才匱乏。當下,我國金融業務向著更複雜領域延伸,強化金融監督的專業力量、防範金融風險迫在眉睫,我們希望培養學生成為金融審計的複合型人才。”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審計專業負責人王家華教授告訴記者,“學校與審計機關、金融機構及金融監管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團隊老師和學生可以參与金融審計的實踐項目。”

  信息無障礙工程師、無障礙產品測評師、無障礙環境認證員……市場孕育更多新職業的同時,也在呼喚高校補上人才培養的缺口。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楊會良介紹,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住建、交通等系統都亟需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規劃、設計和管理人才。新設專業融合了管理學、建築學、計算機學等相關專業特色,學院正在搭建政產學研平台,引入更多辦學資源,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參加無障礙建設領域的相關實踐,成為高素質複合應用型人才。

  突出特色,優化結構提高質量

  本年度,全國925個本科專業被撤銷。值得注意的是,撤銷專業名單中不乏一些曾經的熱門專業。江蘇高校撤銷的38個專業有教育學、經濟學、物聯網工程等,記者了解到,這些專業撤銷的原因大多為不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

  近年來,我國普通本科專業布點每年的調整幅度近5%。本科專業的“新老交替”是高等教育回應社會經濟發展新趨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日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採訪中,很多高等教育界人士提到,方案調整步伐之大,前所未有。

  王家華認為,過去的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知識背景比較單一,未來會出現更多複合型專業,“專業上新只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的第一環,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課堂教學都面臨一場變革。”

  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會有更多隨相關領域行業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專業,但這些專業未必適合所有學校開設。記者注意到,儘管电子信息、計算機等相關專業近年來十分火爆,但信息與計算科學、电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等專業也在5年撤銷最多的專業榜單之中。

  在“新陳代謝”的頂層設計下,不同高校要明確定位、突出特色、釋放活力。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李貴希說,學校的專業設置除了要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要體現學校的鮮明特色,並與人才培養定位相吻合,“不僅是新增專業,學院未來所有的專業都將有‘特殊教育+’的設置理念,我們將不斷更新和完善專業布局設置,為中國特殊教育事業培養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記者 楊頻萍 謝詩涵)

2023
04-25

  一條魚從劇毒到無毒,入選國家種業破難題陣型 ――

  長江河豚,最大育繁基地在江蘇

  “這種河豚魚養殖3000萬尾,養殖面積10萬畝,產量8000到1萬噸,全產業鏈收入超50億元。”中洋集團副董事長朱永祥自豪地說。4月21日,江蘇中洋河豚魚養殖基地剛剛通過農業農村部“河豚魚全國全產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驗收。

  河豚魚,千百年來一直是我省沿江地區傳統美食。至今,江蘇仍是河豚消費大省,佔全國河豚市場消費總量70%以上。目前,市場河豚基本依靠人工養殖,儘管河豚魚種類有40多種,但河豚開禁有條件放開的僅是東方�的其中兩種――紅鰭東方�、暗紋東方�。紅鰭東方�主要是海水養殖,基地多在遼寧大連等地,長江流域以暗紋東方�養殖為主,大部分內銷江蘇。

  作為全國最大的河豚養殖、研發基地,我省中洋集團養殖的河豚連續多年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中洋河豚基地為國家級河豚魚原種場、江蘇河豚魚種質資源庫,基地每年養殖幾百萬尾河豚,從研發、繁育、繁殖專用飼料,到加工、物流、配送,中洋河豚魚從種子育苗到形成全產業鏈,保護了長江河豚魚物種,帶動了農戶增收。

  不僅如此,中洋還解決了十年長江禁捕人們食用高品質長江江鮮需求。“十年長江禁捕,老百姓想吃江鮮怎麼辦?中洋已經解決了長江江鮮以養代捕難題,可以滿足大眾消費需求。”朱永祥介紹,中洋1993年開始有了危機感,長江鰣魚滅絕了,如何不讓河豚魚像鰣魚那樣滅絕?“中洋進行了河豚育種攻關,從半人工繁殖到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建立了種質資源庫。有了河豚魚原種,河豚魚就不會再滅絕了,隨後又進行了優化選育,通過選育解決了河豚魚食用問題,河豚魚也要進入市場,中洋保護河豚魚是開發性保護,進入市場一是要解決河豚魚有毒問題,二是要解決江蘇河豚魚育種耐寒問題。”朱永祥回憶說。

  “中洋破解了這兩個難題,江蘇河豚魚是中洋特色長江江鮮繁育、養殖成功,有完整產業鏈,獲國家發明專利,有知識產權的一條魚,非常了不起。”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朝暉說,中洋依託工廠化生態養殖模式,還有牢牢攥在手中的現代漁業“芯片”種質資源,建設了國家級河豚魚原種場,河豚已成為江蘇漁業的一張璀璨“金名片”。

  中洋河豚魚“芯片”有多“牛”?中洋對11代養殖河豚魚進行選育,暗紋東方�連續20年經國家衛生部門抽檢,經3億人次品食均安全無毒。繼1988年進軍灘涂水產養殖,中洋1993年又攻克了河豚魚人工繁養殖技術,掌握該產業人工繁殖、控毒、健康養殖技術等全套核心技術,形成規模產業,建成國家級河豚魚原種場。2006年,中洋河豚控毒養殖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河豚魚九個系列江蘇省地方標準通過專家審定,為中國最早的河豚魚系列標準。2008年,農業部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洋所在地江蘇海安“中國河豚之鄉”稱號。2016年,中洋河豚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河豚魚養殖基地,市場佔有率70%以上。“以養代捕”滿足長江禁捕後市場對江鮮的需求。目前,中洋魚天下是國內唯一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河豚魚養殖企業。2018年,由中洋選育的暗紋東方�“中洋1號”新品種,解決了河豚魚養殖長江流域越冬難題。2022年8月4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全國共計121家,中洋集團入選河�破難題陣型。

  在中洋集團,記者看到養殖的河豚魚正逍遙游弋,它們“氣鼓鼓”的樣子十分可愛。中洋每一條河豚魚都有可追溯的“身份證”號,實現了“一魚一標一碼”全程可追溯,魚鰭上掛有魚形標牌,上面有二維碼。記者用手機掃碼后,跳出了中洋水產溯源系統的“溯源碼”,這條河豚魚種類為“暗紋東方�商品魚”。

  敢為天下“鮮”,中洋讓“拚死吃河豚”成為往事,也改變了千百年來食河豚魚的文化。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中洋將“舌尖上”的美味河豚製成的預製菜和預包裝食品,擺上超市、Costco、山姆會員店等多家平台銷售,讓普通百姓即食即烹。從“拚死吃”到“放心吃”,中洋河豚已銷售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酒店、生鮮菜場,“游”上了更多老百姓的餐桌。(記者 丁蔚文)

2023
04-24

  一季度新股首發融資額全國第一

  上市蘇企展現超強“吸金力”

  徐州蘇能股份首發募資額42.57億元,常州格力博首發募資額37.50億元,無錫日聯科技首發募資額30.25億元……一季度A股市場上,江蘇上市公司展現出超強“吸金力”。其中,最亮眼的是新股首發募資規模,根據同花順數據,募資總規模約218億元,位列全國第一。

  具體來看,結合滬深交易所披露數據,一季度A股市場包含新股首發、增發和配股等多種方式在內的全口徑募資事件共186起,同比減少9起;合計融資總額3149億元,同比下降13%。其中,新股首發86家,同比減少1家;IPO融資規模963億元,同比下降27%。在這一市場情況下,江蘇上市公司共完成募資項目33起,融資規模436億元,排名全國第二。新股公司中,徐州蘇能股份、宿遷聯盛、蘇州裕太微等都是市場關注熱點。徐州蘇能股份首發募資額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場第三;宿遷聯盛拿到5.38億元融資,首發募資額在所屬行業排名靠前;蘇州裕太微首發募資額18.40億元,位列江蘇第四,上市當日股價漲逾150%,受關注度極高。

  一季度,江蘇新股首發募資成績不俗,這些資本市場“新生兒”何以大受青睞?據了解,這些新股公司大多來自能源、机械設備、电子計算機、基礎化學、環保等行業,是江蘇重點產業鏈“開的花、結的果”。此外,多個新股公司屬於行業細分領域的龍頭。“我們是光穩定劑全球細分行業的龍頭,相信通過借力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布局、全球化發展,研發創新產品,引領行業進步。”宿遷聯盛董秘謝龍銳表示。“格力博是全球新能源園林机械龍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次上市拿到不錯的融資,是市場對公司的認可,我們將繼續在自己的領域里深耕。”格力博上市期間董秘季正華表示。(記者 胡春春)

2023
04-24

  邊走邊讀、分享讀、親子讀……

  江蘇各市公共圖書館“書聲琅琅”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江蘇各市公共圖書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激活城市“閱讀引擎”。

  金陵圖書館圍繞“閱美・書馨”策劃100多場閱讀活動,無錫打造讀者嘉年華,包括錫小悅盲盒奇遇記、童享悅讀會等近40場閱讀活動。常州市圖書館將聯合高校館及秋白書苑共同推出200多場文化活動,揚州則藉助“芸台購”圖書採購平台,展示20多萬種新書資源,讓讀者足不出戶“雲遊書海”。

  讀一本書,走一座城,蘇州和南通以“邊走邊讀”打開城市,書中所見在身邊重現,記憶里的人文也變得觸手可及。蘇州圖書館以“走讀文化巡遊巴士”的形式,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旅遊景點進行串聯,帶領大家深度體驗江南文化。南通市圖書館以文獻書籍為脈絡串聯景點,市民可先閱讀《南通橋上看風景》,再在老師帶領下共游南通六橋,在遊船中聽專家解讀六橋內的通城中心。

  連雲港發揮名人效應,舉行朱自清紀念館揭牌儀式、朱自清作品誦讀短視頻大賽等系列活動。徐州市第二屆“翻書越嶺”公益圖書捐贈活動,為這個讀書日增添了溫度,在徐州市民的“接力”下,一本本圖書走進貴州山區,流淌的書香,讓閱讀成為綿延山野的一道新風景。

  淮安開展“帳篷”親子閱讀系列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彩繪帳篷,在帳篷里閱讀分享,探知未來。泰州在少兒閱讀指導課堂下設“學前・繪讀”“低年級・悅讀”“中年級・好讀”“高年級・享讀”4個子項目,對少兒讀者按年齡段進行分級閱讀指導。鎮江不僅有少兒特色書籍展示,還設置DIY體驗區,家長可帶領孩子親手製作線裝書。(記者 周嫻)

2023
04-23
2023
04-21

  江蘇高校“上新”未來機器人、孤獨症兒童教育等六個專業 部分今年9月開始招生

  近日,教育部發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據統計,2022年度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專業176個,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21個。其中,江蘇新增未來機器人、無障礙管理、孤獨症兒童教育等6個專業。這些應勢調整的新專業,透露出哪些新氣象?

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

  記者注意到,此次江蘇“上新”113個新增備案專業、13個新增審批專業。13個新增審批專業中,有6個新專業由江蘇高校在全國首次設立,分別是東南大學電動載運工程專業、未來機器人專業,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審計專業,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孤獨症兒童教育、無障礙管理專業,中國藥科大學與南京醫科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專業。

  東南大學未來機器人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增專業類“交叉工程類”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殷國棟介紹,東南大學與機器人研究有着不解之緣,新中國第一個機器人就誕生於東南大學(當時的南京工學院);2016年,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正式成立全國首個機器人工程專業,並於同年開始招生。

  “本次公布的未來機器人專業真正面向未來,依託東南大學2021年獲批的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進行建設。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儲備,因此我們將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強勢學科為支撐,融合信息、电子、計算機、材料、生醫、醫學影像等方向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殷國棟說。

  站在数字化、智能化時代風口,更多專業應勢而變,對工科人才創新性的要求逐漸變高。東南大學申報的另一專業智能車輛工程就直面行業實際。

  “眼下,汽車產業正向著智能化、網聯化等方向加快轉型。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企業對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殷國棟告訴記者,傳統的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只有机械工程背景,或是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背景,“隨着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汽車蓬勃發展,單一專業知識背景往往難以支撐,造成‘學自動化的不懂車輛,學車輛工程的不懂感知決策’等矛盾出現。學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二次培養,企業的成本就會增加,且人才流失率較高。現在增加智能車輛工程等‘新工科’,並進行小班化教學,有助於有興趣有志向的學生迅速進入市場。”

  本次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中,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新增兩個,分別是無障礙管理和孤獨症兒童教育。學校教務處副處長李貴希告訴記者,申報開設前,學校做足前期調研。“以孤獨症兒童教育專業為例,相關數據显示,全球孤獨症人數已達67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遞增,早期發現、行為干預和教育,可顯著改善孤獨症患兒的不良預后。目前,孤獨症兒童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師資缺口大。”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以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為主,兼及殘疾人高等教育與殘疾人事業管理與服務專門人才培養的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專業達到27個,每個專業均採用‘特殊教育+’的形式。個別化教育,師資是關鍵。經過廣泛調研,我們注意到培智學校、普通學校里也有孤獨症兒童,面對這群兒童,師資太缺乏了。我們主要是培養孤獨症兒童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李貴希說。

  經過多年發展,江蘇的特殊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礎上,正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李貴希說,由於是新設立的專業,無障礙管理和孤獨症兒童教育兩個專業計劃從明年開始正式招生,學校將從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配置、就業方向等方面做更為細緻的打磨。

  東南大學除基礎醫學外,未來機器人、電動載運工程、智能車輛工程、俄語4個專業都將於今年9月開始招生。其中,未來機器人專業預計招生50-60人,該專業同時將面向新生進行二次選拔,考察學生的數學、開放性思維、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江蘇新聞廣播/劉正則 沈楊 通訊員/唐瑭 楊黎珍 編輯/趙夢琰)

2023
04-18

  我省以沉浸式活動大力推進家庭助廉

  以清廉家風涵養新風正氣

  “一把‘二五珠’式的老算盤,在我家祖孫三代人手中接力,傳承着我們的清正家風”“父親叮囑我,踏上工作崗位也要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那就問心無愧”“祖父的兩袖清風、爺爺的對黨忠誠、母親的敬業奉獻,優良家風時刻提醒我和愛人要以廉立家,為女兒樹立良好榜樣”……日前,省婦聯和省紀委監委宣傳部在鹽城東台聯合舉辦清廉家風故事分享會,一個個愛崗敬業、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家風故事,讓在場聆聽的領導幹部為之動容、深受教育。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正則民風淳、政風清、黨風端。近年來,全省婦聯繫統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的相關要求部署,在各級紀委監委的有力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聚焦黨員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群體,將家庭作為廉政建設的重要陣地和拒腐防變的重要防線,創新性地開展家庭助廉活動,為促進黨員幹部廉潔勤政,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作出了努力和探索。鹽城就是我省深入推動清廉家風建設的生動縮影。

  典型選樹、家風宣講、藝術創編……在東台市梁垛鎮臨塔村,處處可見孝賢文化的浸潤,優良家風的傳承發揚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家促廉、家庭助廉”工作品牌。在婦女兒童之家和“三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範社區,廉潔文化宣傳標語無處不在,廉潔元素融入家家戶戶“美麗庭院”創建中。“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孝賢館家風教育基地,場館內關於“尊老敬老”“道德講堂”“家庭風尚”“最美巾幗”的介紹敘述着臨塔村一脈相承的家風文化,孩童們在場館花園中製作“廉文化”手工製品,讓廣大幹群沉浸式接受教育熏陶。

  涵養好家風,需要打造看得見、摸得着的陣地場所。在東台市圖書館的一樓核心區,“清風書苑”正建在此處,800多平方米的閱覽區內,分設“清風講壇”“時光隧道”“步步生廉”等多個廉潔“打卡點”,並提供千餘冊紀法、廉政書籍供市民免費閱讀。“我們积極探索‘文廉融合’,利用東台市圖書館人流密集、文化集聚等有利條件,打造‘文韻蓮心’書香‘廉’文化品牌,發揮沉浸式清正家風教育功效,並通過舉辦定期活動和文廉產品展示,將‘廉’文化送到大眾身邊。”東台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沉浸式聆聽清廉家風故事後,東台市婦聯副主席鄭嫻說,我們將躬身篤行好家風,推動風清氣正從“家”出發,做清廉家風建設的表率,充分發揮家庭在推動黨風廉政建設中的獨特作用,以清廉家風涵養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鹽城將馳而不息推進清廉家風建設,把家庭作為黨風廉政建設落細落實的重要載體,把廉潔從政要求和良好家風家教理念具體生動地呈現出來,使家庭成員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強認同,將拒腐防變的防線前移到家庭,促進家庭和睦、事業發展。”鹽城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陳璐說。

  省婦聯一級巡視員沈梅說,我們要從家風故事中獲得啟發、從典型事迹中汲取養分,同做清廉家風的踐行者、傳承者,共做廉潔文化的倡導者、傳播者,帶動更多家庭弘揚優良家風、爭做勤廉典範,助推全社會形成崇廉尚潔、風清氣正的良好風尚。(記者 徐睿翔)

2023
04-18

  15分鐘,為社區煙火氣畫一個“圈”

  ――“強化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系列報道之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

  按普通人的正常步速,1公里大約需要步行15分鐘。在居住地附近、以1公里為半徑的圈子里,是否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優美、生活便利,很大程度上影響着群眾生活品質的高低。當下,江蘇各地正以15分鐘為刻度,大力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分鐘醫保服務圈、完整社區等,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供給。

  【一線探源】

  15分鐘便民生活圈:人間煙火在身邊

  4月8日,周六,天氣晴,27歲的南京女孩史潔睡醒后,悠閑地走出文體西村小區。她先到網紅奶茶店取了提前在手機下單的飲料,然後到砂鍋店點了牛肉砂鍋。餐后,她走進旁邊的南湖公園賞花,逛完公園又去“南湖咖啡廳”喝咖啡。

  南湖片區是南京最早的集中式居住片區,曾經街巷繁華,後來設施逐漸老舊。2021年9月,建鄴區啟動“南湖記憶”更新項目,對南湖東路沿線進行“微改造”,不僅修葺街巷,還復刻上世紀80年代場景,吸引不少網紅店入駐。

  今年1月,“南湖記憶”二期開街,沿街店鋪店招和立面的年代感十足。更讓周邊居民滿意的是,二期項目融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概念,多業態集聚形成社區商圈。史潔說:“這裏的房子都是‘老破小’,很多朋友看不上,但我卻看中這裏生活便利、交通便利、煙火氣息濃厚。住在這裏,幸福指數很高。”

  史潔所在的莫愁湖街道文體社區不僅生活便利,還有着溫暖的鄰里氛圍。社區打造的“文體益家工作站”,每天有面向社區困難群體的無償便民服務,周一縫補、周二理髮、周三維修、周四修鞋、周五法律諮詢。社區黨委書記蔡瑛瑛說,工作站里有14個志願者小分隊,每個小分隊都由居民自發組成。銀髮互助隊結對關懷32名獨居、空巢老人,義務輔導隊的南京大學研究生幫助轄區困境兒童,家政服務隊為居民免費維修小家電,老黨員們帶領青少年志願服務隊參与垃圾分類、河道巡查等志願服務,巧手織娘給高齡老人送去暖心關懷……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切實感到幸福、安全、滿足。

  打造完整社區:“小修小補”回歸百姓生活

  3月21日上午,蘇州崑山中華園西村廣場,從甘肅遠道而來的龔女士提着大包小包在等朋友。“我準備在崑山找工作,朋友說這裏好租房,生活很方便。”她說。

  中華園西村所處的中華園街區形成於2000年,是支持崑山綜合保稅區建成的集中安置片區,街區常住人口33662人,外來人口佔比達81.8%,是很多“昆漂”落腳的“第一站”。

  聚焦街區特殊的人口結構與發展訴求,崑山推動該片區綜合更新,以中華園北村、中華園西村、中華園東村3個老舊小區改造為切入點,統籌中華園街區社區中心改擴建工程、街區周邊景觀提升工程等多項工作,營造更優的人居環境、生活品質。

  記者一走進中華園西村,便看到一處有“縫縫補補”標牌的便民服務點,店內不時傳出修補敲打聲。“可以配鑰匙、修自行車、修箱包輪子、修鞋子、修傘,很多居民過來。”沈師傅說。

  “更新中,我們強調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崑山市住建局副局長潘志勇說,街區內部挖潛增效,通過改造擴建將社區用房從3300平方米增至1.5萬平方米,可滿足文體活動設施、商業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養老服務設施和其他設施空間需求,並提供修鞋、縫紉等便民服務。街區外部同步開展環境整治、公園建設、停車整治、菜場更新改造,並新建中小學校、幼兒園、公共廁所,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崑山分公司總規劃師倪冶,是參与更新的“社區規劃師”。他告訴記者,做規劃時他們多方調研,根據人群需求精準施策。眼下,片區各類更新已基本完成,新建文教體衛配套設施逐步投用,社區用房活化使用正在推進,後續將打造日間照料中心、紅白喜事活動場所等,推動社區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打造完整社區。

  15分鐘醫保服務圈:足不出村辦醫保

  3月21日,南京溧水區晶橋鎮邰村村民老周拿着一疊材料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幫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周楠辦理轉醫保手續。“村裡有了辦事窗口,不用跑15公里到鎮上去了。”老周滿意地說。

  老周要幫兒子辦的“轉醫保”,是將周楠原先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轉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邰村的醫保專員梅燕萍告訴他,只要證件齊全就能辦。去年下半年,晶橋鎮將部分醫保政務服務事項下沉至鎮、村兩級辦理,實現了醫保政務服務“就近辦”。

  邰村有3000多名村民,是距離晶橋鎮最遠的一個村。村裡老人和婦女、兒童多,他們使用智能手機不熟練,對現場辦理醫保事務的需求很大。去年,晶橋鎮大力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將醫保服務事項入駐基層便民服務機構辦理,打造網格化服務網點。該鎮建成12個村(社區)醫保服務站,為村民就近辦理醫保事務提供便利。

  晶橋鎮社保中心主任陳萬雲說,對於習慣在手機端辦理政務的年輕人,該鎮把醫保服務送到他們的“掌心、指尖”。每個村都有村民微信群,社保專員會在群里宣傳如何操作“我的南京”“江蘇政務服務網”“智慧溧水”等線上平台,實現“不見面”辦理醫保事務。

  【奮進實踐】

  15分鐘的“圈”,標示時間尺度,更體現城市治理的溫度、美好生活的刻度。

  省住建廳設計處處長何伶俊說,我省要求各地圍繞環境提升和文教體衛等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通過設置物流快遞、垃圾分類、充電樁、體育健身、停車等設施,提升居住社區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支持老舊小區“15分鐘生活圈”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整理騰退出的土地,優先用於教育、醫療衛生、托育、養老等設施,打造完整社區,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建設完整社區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對於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何伶俊說,我省選取一批基礎條件紮實、發展前景良好的社區,開展完整社區試點建設。目前,南京、常州、南通、鹽城、揚州已制定市級完整社區建設工作方案,全省50多個社區已制定試點工作方案。

  何伶俊介紹,完整社區建設是直接涉及群眾利益的民生工程,省住建廳將引導各地加強全過程技術服務,鼓勵公眾參与,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与建設;指導各地加強社區智慧化管理,促進社區自治能力和水平提升;把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範疇,理順管理養護機制,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她告訴記者,各地正在開展探索,如南通市今年將構建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与的“四位一體”議事平台,豐富群眾參与、評價、反饋方式,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揚州市將開展城市管理進社區,鼓勵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台與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社區管理相關平台相銜接。(記者 白雪 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