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究竟有沒有市場
□ 金沙人
17日的晚報放在桌上,上面的兩篇文章有意思,得慢慢消化吸收。一篇是《凡人傳》上的葛明的介紹,我以《冶春的“草台班子”》為題,談了我的讀後感。還有一篇,是王鑫寫的,談的是仁豐里小劇場曲藝專場演出的事。讓我關注的,不僅是事前通過“芍藥園子”公眾號知道演出這檔事,而是報道當天的晚報扉頁設計別具匠心,很有視覺衝擊力。大半個版面集納3張照片,台下座無虛席、演員傾情表演、曲藝名家助陣,圖文並茂,錯落有致,特別是手寫體的“小劇場鬧市場”分外引人注目,讓人產生一探究竟的衝動。
按照導讀提示,直奔第4版,映入眼帘的是拿魂的標題,肩題:仁豐里小劇場開啟演出新模式,主題:不贈票!68元一張,副題:你願意去看嗎?正文:分別介紹商業演出的由來、初衷、內容和社會反響。看了報道才知道,揚州“芍藥園”曲藝社還真不簡單,將有志於曲藝傳承的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用商業演出傳播文化。他們沒有編製,也沒有財政撥款,其成員大多是自由職業者。好在他們各人都有拿手絕活,應時應景自由發揮,隨機組合就能搭出一台不錯的節目。3年前,他們的演出在東關街長樂客棧一炮打響,深受遊客歡迎。仁豐里小劇場則是他們搶灘藝術市場的又一次嘗試,據他們自己講,主要是想吸引本土觀眾。
我沒有看過他們的演出,對其藝術質量、演出效果不能妄加評議,但他們用小劇場闖市場的勇氣值得推崇。看人挑擔不吃力。一場商演的成功,關門過節太多了,確定劇場、編排節目、組織演員、程序報備、營銷推廣、票務營收、信息反饋、綜合評價等等,哪個環節出錯都會影響商演效果。從前期“芍藥園子”在東關街演出的爆棚,到現在仁豐里的座無虛席,應該說他們的商演很成功,社會評價也不錯。一個民間曲藝社為興趣傳播文化,為生存經營文化,不喊空洞的口號,不做騙人的虛事,以誠實守信、娛人悅己而立足,做到如此程度,殊屬難得。
晚報扉頁的“小劇場闖市場”的黑體字很搶眼,觸發我浮想聯翩,甚至讓我產生疑問,小劇場能在市場上鬧出什麼大名堂?悲觀式的發問,並不是懷疑這種創新之舉,相反是擔心他們勢單力薄,難以為繼,呼喚大家多關注多關心,鞏固來之不易的好成果,匯聚起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的強大力量。凡事不能誇大其詞,一個民間藝術團體,30多個演員,在兩個地方搞商演,每場即或座無虛席,也就幾十個人,能有多大規模?但小劇場商演的破冰之旅,還是讓我們看到了草根文化傳承的希望。
藝術能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催人奮進的力量。提高藝術修養,於個人而言,可以益人心智,助人成功;於社會而言,可以滋養社會,豐富生活;於國家而言,可以凝心鑄魂,鼓舞鬥志。藝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起藝術,大家都會由衷地為家鄉點贊,不由自主地互動。不懂畫畫不要緊,但我們都以“揚州八怪”為榮;唱歌跑音跑調也不怕,但我們都能哼幾句楊柳青;不會說揚州評話的人多了去了,但不妨礙我們都知道《武松打虎》的經典傳奇。但一旦把藝術與市場放在一起談的時候,我們就吞吞吐吐,有時不免犯怵,甚至諱莫如深。在有些人看來,藝術一旦走市場,就與高雅無緣,似乎就是不入流,只有到金碧輝煌的大會堂演出,藝術才能算高大上。到大場子演,只要有人看,那敢情是好,但如果是組織的免費觀看,那就要打問號了。因為這類行政化主導的藝術演出,往往好心不一定能辦成好事,相反,還會掩蓋藝術市場悄然而至的危機,錯失藝術市場改革創新的良機。
相對而言,我還是喜歡“芍藥園子”這類的商演。也許他們沒有純正的血統,在有些人看來就是個“草台班子”;也許他們沒有財力的支持,一切因陋就簡,在有些人眼裡就是土得掉渣,但他們不裝腔作勢,率性而為,透出風骨。這才是真的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看上面的臉色行事,不為獲獎的虛名煩惱,眼睛里只有觀眾,心中只有良心,腦中只有藝術,肩上只有擔當,為觀眾表演節目,讓觀眾花錢值,使觀眾叫聲好,這是他們的追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如果沒有叫好又叫座的節目,商演就會夭折,到時倒霉的是他們自己。因為商演的製作成本是剛性支出得提前支付,演員的勞務成本是通常慣例也必須支付,這麼多人忙了一大陣子,怎麼的也要賺點錢養家糊口吧。商演倒逼着他們既按藝術規律辦事,也按市場規律辦事。沒有好作品,沒有好演員,沒有好表演,觀眾不買賬,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濟於事。當宣傳超過自身實力時,只會露多大臉現多大丑,透支信用,貽笑大方。但光有這些還不夠,如不懂藝術市場門道,那隻能事倍功半,差強人意,達不到推廣的目的。
所以好的藝術市場要用心去感悟、用腦去思考、用身去闖蕩的。業人士並不反感市場,他們深知,前輩們靠吃百家飯在市場上練就了本領,贏得了口碑,創造了美好,留下了經典,傳承了文脈。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對市場反倒隔膜了。理應站在堅實大地上的雙腿,提到市場就打哆嗦,對市場供求、投入產出、商業模式不敢涉足,生怕下海就嗆水。過慣了旱澇保收的好日子,一下子去自食其力,心理上轉不過彎來,臉上也拉不下這個面子,推人及己一想,也能理解。藝術市場的風險無處不在,投入的是真金白銀,付出的是真情實感,收穫的有時是掌聲鮮花和滿滿的票房,但也有可能聲名狼藉,血本無歸。藝高人膽大,只有懂藝術的真諦、懂市場的習性,做駕馭市場的能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藝術高手。沒有藝術市場的催化,不經藝術市場的錘鍊,那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藝術,那隻能悄無聲息,自生自滅,既沒有傳播的功效,也不會有傳世的可能,着實可惜。
時代不需要鴕鳥,呼喚我們做弄潮兒。身逢偉大的時代,藝術承擔的使命重大。人民需要藝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需要悅愉身心。時代需要藝術,準確及時反映時代的波瀾壯闊,表達人民的喜怒哀樂,用文化滋養人們的精神,激發人們奮鬥的激情,為美好明天去打拚,藝術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得以展現。高明的藝術家,總是以他們與生俱來的聰明直覺和卓而不凡的精明策劃,提供人見人愛的藝術產品和服務,在春風化雨中收割成功。
藝術市場的探索如火如荼,各種文創作品應運而生,博物館也在“變臉”親民,就是那些需要保護的非遺也在大膽擁抱市場,非遺與景區的深度融合,讓非遺不但活了下來,而且還活得很好,也能傳得下去。地方戲曲也不甘落後,利用小劇場大膽實踐,力求闖出一條新路。這條路剛開始走,肯定會磕磕碰碰,踉踉蹌蹌,但一路前行的大趨勢不會變。只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動搖,把握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不鬆懈,小劇場照樣能做出大名堂。
小劇場有時就是一個小藝術市場。這裏面有藝術產品和服務的定位,考驗你有無細分市場的眼光;有產品和服務的過人之處,看看你有無搶佔市場的能力;有產品和服務的品牌營銷,檢驗你有無開發市場的本領,當然,還有商業模式、安全管理等事無巨細的事都要去做。從“芍藥園子”的運作模式來看,小劇場成了藝術消費的市場,成效初顯。全市還有若干的小劇場用地,只可惜還沒有完全用起來,如都能完全開放利用,文旅融合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夜經濟就會豐富多彩,文化生產消費就能良性循環。這樣小劇場就真能鬧出大市場,闖出大名堂,這是上下都翹首以待的。你說小劇場里能沒有市場嗎?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7504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3年08月25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