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中新网江苏新闻1月16日电(记者 葛勇)记者16日从南京市六合区城管局获悉,针对无物管小区缺乏管理主体、基础设施差、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等问题,六合区雄州街道发挥多方力量,精细化推进无物管小区垃圾分类工作。
六合区尝试推广无物管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自治模式。曹卉 摄
目前,六合区55个无物管小区均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点,通过党员志愿者、垃圾分类指导员、居民等多方协作,无物管小区垃圾分类工作颇有成效。在雄州街道凤凰社区南古公寓,主管部门采取垃圾分类居民自治管理模式,推动垃圾分类管理、质量水平与群众认可满意度双提升。
下一步,六合区尝试推广无物管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自治模式,不断优化无物管小区设施布局,强化区、街两级垃圾分类收集点的管养维护,纳入区环卫信息化平台监管,保障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常态化运行,强化指导员桶边指导,切实提高小区垃圾分类质量。(完)
到2025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力争达20% ――
一张“蓝图”澎湃发展新动力
到2025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争达20%左右――1月5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近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进行深入解读。
抢抓机遇,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我省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2020年我省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从2009年的16.6%提高到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20年江苏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4亿吨,为2009年的2.8倍;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9%,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江苏省前列,盐城市的黄海湿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一组数据,展现出近年来我省“蓝色经济”的稳步崛起。
“在全面总结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我省续编《规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桢表示,《规划》的出台,对于我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有利于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沿海地区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出海门户,也是连接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主轴通道,在建设我国承南启北、沟通东西大通道布局中的枢纽地位突出,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具有战略链接功能,可进一步促进东中西交流合作,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亚国家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
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最佳的产业转移、创新转化、功能拓展空间,可促进苏北地区振兴和皖北地区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动能,更好地与苏南和沿江形成策应之势,在空间上形成更加完善的布局结构,促进长三角区域更加协调均衡和一体化发展。
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地区是“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陆海统筹发展,推进沿海地区加速隆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不仅有利于稳固全省经济基本盘,而且能够呼应苏南、支撑沿江、联动河湖、带动苏北,为全省生产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提供回旋空间和生态保障,形成沿江沿海沿河沿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聚焦转型,坚持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相比于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沿海规划,本次《规划》更加突出转型发展、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等特点,进一步彰显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新作为。”李侃桢介绍。
具体来看,《规划》坚持创新驱动,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促进临港产业和医药、新材料、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为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重点打造蓝湾百里、生态百里、缤纷百里,维护海洋自然生态和自然再生产能力,展现海洋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共享美好蓝色家园。
遵循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进一步向东开放、连通南北方、贯通中西部,形成主体功能清晰、空间集约集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总体布局:壮大区域主发展轴、临海新兴发展轴、近海海洋经济发展轴“三纵”发展轴;完善北部通道、中部通道、南部通道“三横”通道;打造陆海联动区、河海联动区、江海联动区“三大”片区。
为进一步打造我省沿海蓝色增长极,《规划》擘画出六大重点任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塑造滨海城乡特色风貌,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日前,随着江苏沿海第二输电通道工程整体建成投运,盐城3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至此,接入江苏电网的海上风电集群超过1000万千瓦,规模国内最大。江苏沿海的“三变三线”清洁能源“大动脉”,北至盐城射阳,南至南通如东,全长350公里,打通了我省新能源输送新路径,满足了江苏“北电南送”和西北部清洁能源入苏的需要。
海上风电的蓬勃发展,是我省沿海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规划》提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下一步我省将立足现有比较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向新兴领域迈进、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化工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展现“生态绿+海洋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面发力,将“蓝图规划”变成“现实画卷”
我省从省级层面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从产业转型升级、滨海城乡风貌塑造、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省级层面成立了高规格的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发改委将会同各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清单,加强常态化沟通协调,全力推动沿海规划落地见效。”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绍。
产业发展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十四五’期间,沿海三市要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南通、盐城、连云港应分别向1.5万亿、1万亿、5000亿级工业城市迈进,努力把沿海打造成全省先进制造新增长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认为。
国土空间规划对于重塑沿海地区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赵钧介绍,我省聚焦资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的路径,合理布局生态、农业、城镇、海洋空间,通过“四个一”保障机制,全力服务保障沿海地区重大项目建设。
守护“碧海蓝天”,我省高度重视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我省将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并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说。
《规划》提出了“提升城镇发展能级,建设现代化滨海城乡带”的任务要求。对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介绍,我省将结合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滨海港城和特色镇村,努力让滨海的城、镇、村、景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展现江苏“最美海岸线”。
交通运输是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当好开路先锋。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惠先宝表示,到2025年,沿海地区要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海港领航、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双向开放、生态绿色”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国际枢纽海港、一出海口、一门户”海港体系基本建成,公铁水、海江河联运优势显著发挥,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拓展新空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提供坚强支撑。(记者 沈佳暄 陈澄)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昨顺利开考
29.9万名考生在我省参考
12月25日,江苏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顺利开考。今年共有29.9万名考生在我省参加考试。全省共设38个报考点、132个考点、10227个考场、1000个备用隔离考场。此次考试全省共使用24种全国统考试卷、15000余种自命题试卷,2.5万余人参与考试组织及保障服务,各考点均配备防疫副主考。考试首日全省各地安全有序,未发生失密泄密事件和群体违纪舞弊事件。
为保障“应考尽考”,省教育厅联合省卫健委进一步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提前制定工作方案,为66名处于防疫隔离或健康监测期的考生在隔离区单独增设考点,并及时完成统考试卷调配和自命题试卷转运。省教育考试院在考前多次发布公告、温馨提醒等相关信息,并就考前准备、核酸检测等重要内容向全体考生发送短信提醒近240万条。针对13名滞留我省的外地考生,单独制定考试方案,完成25种试卷的调配,保障考生顺利就地参加考试。同时,加强省际协同,针对40名滞留外省封控区的考生,协调25家招生单位,分9批次将自命题试卷调往考生滞留省份。
考试首日,江苏省“研考应急工作专班”在省教育考试院国家教育考试指挥中心进行网上巡视,部署相关工作。省教育厅联合宣传、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在指挥中心联合办公,及时稳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记者 王拓)
中新网江苏新闻12月22日电(季增超 朱瑞)今年以来,宿迁市宿城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把党建引领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贯穿到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智慧型的“三型”团队,有力推动了党建、队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并进。
法制大队始终坚持学习提素养、增内涵目标,让学习成为每位法制民警的一种良好习惯。目前,法制部门13名民警中,通过高级考试7人,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6人。教育整顿期间,法制大队以党小组为单位,采取“看、问、查、督”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专项督导工作,确保学习效果入心入脑。
法制部门以支部领导带头示范、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方式,主动提供执法服务,变“坐堂待诊”为“上门问诊”,为基层“传道、授业、解惑”;围绕受立案、警情处置、涉案财物管理、办案区使用等方面开展检查督导,推动基层所队执法办案质效提升。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上门服务300余次,解决各类执法问题680余个。通过制作教学微视频、课件、编写执法教材等形式,开展执法培训。围绕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指导服务、座谈讨论、集体会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基层所队侦办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攻坚能力,对全局执法形势及时研判分析,采用执法预警、提示、通报、制度规范等方式,实现执法问题精准整治,做到执法问题预警在先、发现在小、整改在早。
以深入开展“数据赋能”攻坚行动为契机,围绕市局“智慧法制”建设总体要求,法制大队党支部做精做强案管中心和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把警情、案件、场所、财物、卷宗、对象“六大执法核心要素”管住管好。同时,牵头研发“全电子笔录管理系统”、执法办案管理中心,通过智能互联、融合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整合警务基础平台及相关数据资源,将“警情、案件、场所、财物、案卷”等执法要素有效串联,打造执法监督工作“一片云”,以智能管控手段,实现对办案轨迹全流程跟踪、执法对象全进程管控、执法活动全过程回溯一张网式监管,对违法犯罪规律、执法办案和监督管理情况进行智能分析研判。 (完)
为新消费企业“把脉” 南京金鱼嘴每日路演启动新消费专场
中新网江苏新闻12月22日电(记者 泱波)新消费市场正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并投身其中。把握新消费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实现人、货、场的量变到质变?22日,记者从南京市建邺区获悉,南京金鱼嘴每日路演23日将再次启动专场活动,聚焦新消费。产业专家、国内知名创投机构、新消费知名企业、九家路演企业以及市属高校创业中心学生代表等将共同探讨新消费时代下创业公司的机遇和挑战。
近日,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十四五”新型消费促进规划》。其中提及,“十四五”期间,南京将重点推进数字信息、绿色健康、文体旅商展融合、时尚品牌、跨境电商和智慧民生等六大类新型消费领域,抢抓产业竞争前端,加快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型消费发展格局。
一直以来,南京都是全国新型消费发展比较领先的城市,相关工作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探索、布局较早,初步构建了发展新型消费的良好基础和竞争优势。
据了解,活动中,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鸿将带来主题为《新消费的投资机会和挑战》的演讲。开为科技、鲜优美速等九家路演企业将通过金鱼嘴每日路演平台向机构和市场展现各自的发展潜力,并详细了解当前国内新消费行业发展的趋势。(完)
我省评出24个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
6个方面开展41项改革试验
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日前联合发文,公布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评定结果。南京市浦口区等24个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将从2022年至2023年,围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41项改革试验,为全省农村改革先行探路,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制度性成果。
从单项突破到系统集成,改革试验范围不断延伸拓宽。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不仅坚持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农村改革试验的传统领域,还将长江十年禁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央和省部署的三农重点任务纳入改革试验范围,围绕如何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长效机制组织探索创新,引导基层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重点工作,从实践中创造经验,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同时,将改革试验周期由3年统一缩短至2年,使改革试验区工作更好地紧跟形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始终紧盯矛盾问题,改革试验坚持渐次深化、久久为功。围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金融支农政策体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领域,我省前三轮农村改革试验已经作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农村“政经分开”改革、“小田变大田”改革、构建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等。但是,发展中既有一些“顽疾”需要一步步攻克,也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将长期面临的“人、地、钱”资源约束,农业规模经营如何健康发展并保持稳定,如何对中小规模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将围绕一系列发展中的命题进行“攻关”,积极寻求破解方案。
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从4月份组织申报,到近日正式公布试验区及试验任务评定结果,历时7个月。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是我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开启的“新篇章”。我省从2011年起开展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至今已有10年时间,目前共有5家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已经开展三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累计落实107项全国和省级改革试验任务,一批制度性成果已经转化为市域、省域,甚至全国农业农村领域政策性举措。 (记者 吴琼)
中新网江苏新闻12月1日电(李海博 杨凯媛)“变形金刚”电池、远距离人物识别系统、超能便携式试剂盒……近日,104件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及项目成果集中亮相南京邮电大学第二十三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现场。
柔性超级电容器为闹钟持续供电。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决赛现场,一款外表透明、可以任意折叠弯曲的超大容量电池吸引了评委专家和众多同学围观。这是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月”团队利用两年的时间组装成功的金属有机框架基柔性透明超级电容器,也被称为电池里的“变形金刚”。
项目成员毕帅航介绍:“我们研发的柔性电池很好地解决了电池折叠性差的难题,未来手机的体积将会变得更小,还可以被任意折叠,手机的形态也不再是一块无法变化的长方体。”目前,“海月”团队已经成功申请一项国家专利,并发表一篇SCI论文。
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是广受关注的公共议题。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团队构建了基于视频分析的远距离人物识别系统,该系统可以远距离识别人物身份信息,从而为报警系统提供数据,实现非法入侵自动警告、跟踪锁定可疑人物的功能。
据悉,南京邮电大学“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办于1999年,由学校团委在每年11月末举办,是挖掘科技创新人才的品牌赛事。“创新杯”竞赛共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与B类等多个分赛道,同时也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多年来,“创新杯”已经成为南京邮电大学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大本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