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項目基地里,長假“不打烊”工作不鬆勁 ――
用我們的奮鬥,獻禮祖國的奮進
國慶長假,在很多人享受休閑時光、陪伴家人出遊時,在“不打烊”的重大項目基地,許許多多建設者、科研工作者放棄休假,默默堅守在崗位上,幹勁不減、節奏不變。他們用堅守和奮鬥,向奮進中的祖國獻禮。
連雲港園博園建設項目負責人:
越是過節,我們越需要堅守崗位
早上7點開早會,7點半到工地協調處理問題,忙到夜裡12點休息……這是國慶長假期間,中建八局連雲港園博園項目總包部土建經理高瑞峰每天的作息。在如火如荼建設的連雲港園博園項目上,500多名工人、150餘名管理人員如他一樣,保持着正常工作節奏。
第十二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將於2022年9月26日在連雲港市舉行。園博會新建博覽園選址於連雲港高新區雲台農場內,規劃總面積235公頃。園博園要打造集園藝博覽、生態休閑、互動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生態園林和區域宜游空間。中建八局是項目總承包單位。
今年6月初進場施工,明年6月底竣工,園博園建設工期很緊張。“我們進場不久,雨季來了。7月、8月總共只幹了半個月的活。其間,國內不少地方又出現疫情,外地的工人、材料、机械難以進入連雲港,雨季疊加疫情影響,讓工期更緊張了。”高瑞峰說。
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需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國慶期間,該項目幾乎全員在崗。高瑞峰主要負責園博園主展館、秦東閣等建築的現場施工管理,“目前主展館工程量完成35%左右,正在進行地下框架結構施工。每天要到現場協調各勞務隊交叉施工關係,給工人們交底,檢查進度,隨時處理施工遇到的各種問題。”
時間緊、任務重,工程品質要求高,讓從事工程建設16年的趙德志直言深感壓力。作為項目負責人,他提出了“施工兩班倒、搶晴天、戰雨天”等舉措。“園博園項目包含房建、市政、園林三大工程,一期工程總建設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目前這三大工程10多個專業的隊伍在同步推進建設,交叉施工的協調工作任務繁重。”趙德志說。
除了搶工,園博園這個大項目還有不少難點。比如,園區地質條件差,淤泥層厚度達13米,地基承載力差,為呈現園博園“山海連雲”景觀,山體均以土體堆填的方式打造。為保證山體的穩定性,施工單位經過多次專家論證,通過深層水泥攪拌樁軟基處理和淤泥質土固化等技術攻克了難關。此外,連雲港多鹽鹼地,在園區種好綠植需要攻堅,最終通過檢測、治理土壤,選擇適生綠植苗木,優化栽培技術等解決難題。
眼下,正是園博園項目全力攻堅的階段。趙德志介紹,按照開園時間倒排工程,今年年底必須完成所有建築的主體封頂、市政道路的配套建設和綠化景觀硬質鋪裝。
趙德志家在南京,從連雲港到南京,高鐵只需兩個多小時,但自園博園項目施工起,趙德志只在到南京開會時順路回過一次家,呆了3個小時。他感慨,“選擇了這個行業,就不可能‘朝九晚五’,越是過節,我們越需要堅守崗位。希望用我們的堅守、幹勁,將園博園精心打造成凸顯山海港城特色的‘美麗花園’”。
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建設者:
聽說南京的秋天很美,等不忙了,想去看看……
在南京棲霞區的長江邊上,沿着小灕江路一直向前,可以看到江北、江南兩座不斷長高的巨大水泥塔,如今已高聳入雲。最近幾天,南塔身上多了一個巨大的平台,它就是剛剛澆築完成第一層的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南塔下橫樑。
10月3日上午,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南塔施工工地上一片忙碌。中交路建南京仙新路過江通道A1標項目總工程師陳昭安一大早就來到工地查看施工情況,當日輪值帶班施工的安全總監謝鵬雷凌晨5點多便到了工地上,10點半時他已完成第一輪安全巡查。
國慶節當天,這裏經歷21小時日夜奮戰,完成一個對南塔來說至關重要的施工項目:下橫樑第一層混凝土澆築。南塔下橫樑的混凝土澆築共有兩層,在對第一層混凝土養護后,緊接着就要進行第二層混凝土的澆築。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的工程節點,大橋的建設者們嚴陣以待, 260位施工人員全部放棄國慶假期的休息,全員堅守在工地上。
仙新路長江大橋,位於南京二橋和四橋之間,是連接江南仙林、新堯片區與江北化工園、六合龍袍新城的一條雙向六車道過江通道。它擁有一條主跨1760米的雙塔單跨懸索橋,建成后其跨徑長度將是國內第一,世界第二。
這座中國第一跨徑大橋,南主塔高達264米,施工難度非常大。陳昭安作為項目總工,這幾天神經一直緊繃著,不敢有一絲鬆懈。“如果把橋面比做扁擔,那麼主塔下橫樑便是大橋的‘肩膀’,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給大橋建一個結實的‘肩膀’,保證它在日後能‘扛得住’橋面上川流不息的車流。”澆築這個巨大的“肩膀”一共需要1780立方米混凝土,在澆築的20多個小時中,需要源源不斷地向50多米的高空中輸送混凝土。
談起項目來,陳昭安神采奕奕,可是一談到家庭,他臉上便掠過一絲愧疚。雖然家在上海,回去一趟很方便,可由於工期緊張、工作忙碌,他往往要三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11歲的兒子對總是缺席的爸爸常有抱怨,他說:“兒子國慶節打電話給我,說看電影了。我說,看的什麼電影啊?兒子說,人家是‘我和我的父輩’,可我是‘我和我的母輩’”。
節假日不休息,堅守在項目工地上,對陳昭安這樣的“路橋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來南京近兩年了,陳昭安和同事們還沒有來得及去好好看看這座城市,只去過夫子廟。陳昭安說:“聽說南京的秋天很美,等不忙了,一定要把南京的景點全都逛一遍!我想去看看中山陵、總統府、明城牆……想帶兒子一起去,也陪陪孩子。”
南沿江城際鐵路建設工人:
用實際行動為新中國慶生,感到非常驕傲和滿足
國慶節期間,由中鐵四局建設的南沿江城際鐵路南京段1400多名建設者堅守崗位,揮灑着汗水。
南沿江城際鐵路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江蘇省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城鄉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正線長度278.3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由中鐵四局施工的南沿江城際鐵路站前Ⅰ標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江寧區境內,線路自南京樞紐南京南站引出,并行仙寧線南側向東延伸,標段全長24.51公里。
“今天天氣炎熱,兄弟們在進行焊接作業時要注意防中暑,感覺不對勁要立刻上來。”10月2日上午11時許,記者在南沿江城際鐵路南京段建設現場實探時,安全員曹瑞瑞正向在秦淮河水中墩上進行掛籃焊接作業的工人們囑咐道。該項目跨秦淮河特大橋70號水中主墩位於秦淮河道內,屬於水中及深基坑作業,採用鎖口鋼管樁圍堰防護,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今年春節期間工人不停歇作業,搶抓工期,終於在秦淮河汛期前完成水中封底任務。國慶期間,項目部抓住晴好天氣,緊張有序繼續進行連續樑上部結構施工,以確保關鍵工程施工按期完成。”中鐵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項目經理劉承良說。
在南沿江鐵路江寧上行聯絡線特大橋門式墩施工現場,隊部休息室內掛滿五星紅旗。“國慶節期間,雖然沒能和家人團聚,也沒有出去遊玩,但我堅守在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新中國慶生,感到非常驕傲和滿足!”來自河南的模板工人朱有全說。
“鋼橫樑吊裝及營業線上跨施工方案審查已經通過了,國慶節后就開始鋼橫樑吊裝,這幾天晚上大家再辛苦辛苦。”中鐵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二分部書記張麗營為工人們送來了慰問品,感謝大家節日期間堅守崗位。
“該工點上跨寧杭鐵路,只能在夜間0點到凌晨4點進行施工,需要爭分奪秒。”張麗營介紹,當前26個墩身已經完成22個,計劃於10月完成吊裝施工,國慶假期正是衝刺階段。目前,該項目南京地區有跨秦淮河特大橋、跨西氣東輸連續梁、跨中心河連續梁等23個工點在同時施工,你追我趕,只爭朝夕,氛圍熱烈。
加緊調試中科院太陽望遠鏡的科技工作者:
和太陽“賽跑”,打造中國觀日“巨眼”
國慶期間,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位於玄武區花園路的大型机械車間里,技術團隊和鉗工隊伍正在對通光口徑2米的環形太陽望遠鏡進行最後的調試。“節后,望遠鏡將被分解為多個部件,運輸到雲南天文台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安裝,預計於今年內實現首次觀測。”中科天儀科技處處長朱慶生說。
據介紹,2米口徑環形太陽望遠鏡(中國巨型太陽望遠鏡實驗平台)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8米中國巨型太陽望遠鏡(8m CGST)”的中間試驗項目,通過研製一台口徑2米的實驗平台,開展直徑8米太陽望遠鏡的總體結構、光學系統、自動控制、探測器與數據處理、熱控制等關鍵技術攻關和驗證,培養技術團隊。該望遠鏡將通過對太陽微小尺度活動及其精細結構的觀測,為建立“精確預報太陽活動”的物理模型提供觀測和試驗平台;推動人類對“太陽基本磁場”“日冕加熱”“太陽發電機”等太陽物理基本問題的認識,為“8m CGST”項目的立項做好充分準備。
“項目的主要難點是光機電系統的熱控設計、副鏡主動調節系統設計和技術驗證、環形主鏡的精密支撐系統設計等。”項目研發中心副主任畢勇研究員告訴記者,3年多來,團隊攻堅克難,突破多個關鍵核心技術,已完成機械系統的設計、裝配、調試,以及機電聯調,目前正在開展主副鏡光機系統聯調,預計12月完成現場安裝,開始試觀測。
之所以國慶假期仍抓緊時間進行最後的總體調試,是為了讓望遠鏡在本次太陽活動周期的峰年之前就“上崗”開展觀測。朱慶生科普道,太陽活動周期約11年,2021年到2022年正處於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的開始階段,今後太陽黑子將越來越多,太陽磁場會越來越強,太陽爆發將逐漸達到一個峰值,這個峰值可能在2024年到2026年之間,“今年年底開始觀測,就可以覆蓋這個太陽周期從開始到峰值的階段,從而獲得盡可能多的觀測樣本。”
與此同時,在中科天儀的高淳工廠,畢勇研究員負責的另一個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二期”項目的1米口徑高層大氣激光雷達正處於研製任務的關鍵階段,技術人員們緊鑼密鼓,開展激光雷達的總體裝配和裝調。“子午工程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它的建成將極大提高我國對地面高層和地球臨近空間的大氣環境探測能力,對於大氣科學研究、開展地球載人航天、衛星發射等空間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畢勇說。
紫金山實驗室科學家:
多出數據多得結果,把這個大項目做好
當大家在享受國慶長假時,即將步入耄耋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劉韻潔心中仍惦記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的進展情況,每天他都與負責項目的同事溝通了解CENI的建設和運行情況。“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已經像吃飯一樣稀鬆平常了。項目還在大力推進,近期的成果也激勵着我和團隊,只想每天做一點是一點,實在算不上什麼堅守或者奉獻。”
劉韻潔帶領實驗室團隊正在全力建設一個開放、易使用、可持續發展的大規模通用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順應5G、VR等新興業務應用的發展需求,一方面能夠支撐國家新一代互聯網、網絡空間安全、工業互聯網等重大試驗驗證;另一方面,這也是全球首次採用白盒交換機代替核心路由器構建廣域骨幹網的案例,具有極大的前瞻性和示範意義。
“平時工作中也會出現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的時候,但團隊的成員們都沒有怨言。因為我們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實驗室上上下下千把人,大家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都想着要多出一份數據、多得到一點結果,把這個大項目做好。”劉韻潔說,辦公室里、實驗室里、值班室里,隨時可見團隊成員心無旁騖、埋頭工作的身影。
目前,CENI已成功孕育出一大批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包括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司絡”、全球首個端到端確定性骨幹網絡等,助力我國搶佔未來網絡制高點。今年6月,劉韻潔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中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運營商、設備商、科研單位共19家單位代表共同啟動了未來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合作,成為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正式對外提供試驗服務的標誌。劉韻潔介紹,CENI顯著的多雲交換能力也讓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多雲對接互通成為了現實。目前,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等7個節點將率先部署,依託CENI開展DDoS安全防護、流量清洗等創新試驗。
成果頻出的背後,是團隊日積月累的努力與沉澱。“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從2007年開始,多次聯繫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大學,並聯合潘雲鶴、鄔賀銓、李國傑等院士向國家建議布局,2013年國務院首次將‘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列入國家規劃。”劉韻潔感慨,通過近10年堅持不懈的布局,科研團隊幾百人孜孜不倦的辛勤努力,這才鑄就了如今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項目工程的多項進展,“我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被辜負,未來網絡試驗設施作為一個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大工程,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成果離不開現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灌溉。”
接下來,劉韻潔將繼續帶領團隊大力推進CENI工程項目,預計到明年年底基本實現CENI覆蓋國內40個主要城市、88個主幹網絡節點、133個邊緣網絡試驗節點。(記者 白雪 劉霞 梅劍飛 蔡姝雯 張宣)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4338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1年10月09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