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寶6 > 新寶6娛樂_科技助力江蘇夏糧顆粒歸倉
2023
06-15

新寶6娛樂_科技助力江蘇夏糧顆粒歸倉

  智能農機、科學種植、氣象保障……

  科技助力我省夏糧顆粒歸倉

  近幾日,我省夏收進入尾聲。無人駕駛收割機現身田野代替人力,農業科技助力低產田變“豐收田”,氣象部門構建“天空之眼”助力“龍口奪糧”……今年夏收期間,江蘇各類創新科技助力夏糧豐產豐收、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智能農機助力農業提質增效

  近日,吳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只聞機器轟鳴,少見農人身影。原來,這片飽滿待收的麥田用上了無人駕駛收割機,近4000畝小麥順利收割。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北聯村農戶王建林說,無人駕駛收割機成了大家在農忙時節的好幫手,小麥收割省時又省力。在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和平村,裝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能無人駕駛小麥收割機按照預設路線行進,自動完成收割、卸糧等工作,秸稈就地粉碎還田。

  藉助麥情巡檢機器人,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的農戶無需下田也能對作物長勢了如指掌。南農大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副教授張小虎介紹,該機器人可以24小時智能巡檢,搭載了多光譜、激光雷達、可見光等多個傳感器,傳感器監測半徑可精確到0.6―1.2米,具備高效收集作物表型數據、精確感知田塊環境與作物長勢的功能。

  機器給農人“打輔助”,精準測算收割進度。近日,在徐州市賈汪區紫庄鎮吳窯村的麥田裡,收割機、摟草機、打捆機繁忙工作。村裡組織大型合作社以及300多家種植戶組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隊,建立了一套精準作業平台系統,每台農機每天的收割量、駕駛員的工作量等信息都匯總至平台。該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套系統統一科學調度村裡的收割器械,全村3000多畝的麥田,往年的收割工作需要5天左右,今年只用3天就基本結束。

  科學方法變“馬肝土”為豐收田

  8號田畝產924斤,10號田畝產956斤,14號田畝產990斤……6月8日,在南京市六合區耕地質量提升“四新”集成展示與技術研究項目核心示範區夏收現場,20塊試驗田的小麥測產數據陸續出爐。在六合丘陵地區這片過去的低產田,小麥畝產從四五百斤躍升至800斤以上。

  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創新團隊負責人汪吉東告訴記者,這塊田的土壤學名為“黃棕壤”,土壤質地黏重、有機質含量低,被農戶稱為“馬肝土”,是南京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土壤類型。為將丘陵地區中低產田改良成為“豐收田”,省農科院專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秸稈還田是培肥地力的一種方式,但普通的淺層旋耕方式容易造成作物紮根難、加劇病蟲草害。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馬艷介紹,專家通過推廣犁耕深翻技術,將耕作層深度從10厘米提高到20至25厘米,加大土壤孔隙度,將害蟲和雜草埋得更深,以增肥土壤、減少危害。此外,在小麥收割和水稻插秧的茬口銜接緊張時,專家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秸稈化學和生物促腐技術加快秸稈腐熟、加速秧苗生長。

  在肥料使用上,試驗田使用新型肥料、用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稻麥兩季減少6―8公斤、約20%―30%的氮肥使用量,綜合提升養分利用效率。馬艷介紹,在科學用水方面,試驗田把水泥溝渠改造為生態溝渠,農田退水時,水經過示範區內的生態溝排入生態塘,經植物吸收水體養分后再通過管道回用到農田,實現農田退水循環利用,有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在這套綜合技術體系中,不僅糧食產量增加,地力提升和綠色發展的多重目標也得以實現。”馬艷介紹,項目實施2年來,示範區耕地地力提升0.5個等級以上,糧食增產20%以上。這套綜合技術體系可複製、可推廣,為南京丘陵地區中低產田土壤改良和糧食產能提升提供了良好範式,利於培育耕層肥沃、養分均衡和生物活性高的健康土壤。

  氣象服務保障夏糧顆粒歸倉

  6月上旬是江蘇夏熟生產收穫高峰期,但5月下旬以來,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天氣以陰雨為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籽粒充實。省氣象台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工程師徐敏介紹,在夏收夏種關鍵時期,省氣象部門搶抓氣象有利“窗口”,及時為農戶提供氣象信息,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聚焦災害性天氣對夏收夏種工作的影響,省氣象部門與中央氣象台、省農業農村廳進行多次會商,加密監測,滾動預報,持續做好遞進式、針對性服務。針對5月27日至29日、6月4日至5日兩次強降雨過程,省氣象部門發布《重要天氣報告》《決策氣象服務專報》《天氣快報》等決策服務材料7期,發布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等農業氣象服務專報12期。

  不僅時刻“觀天”,而且精準“探地”。江蘇氣象部門對陸面數據同化系統的土壤濕度監測格點數據產品進行本地化改造,將其應用於夏收夏種生產服務。該產品具有較強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其中該產品時間分辨率為1天,空間分辨率為6.25公里,可及時精準動態監測田間墒情變化。

  擁有一份科學的氣象預報,還需要打通垂直信息直通服務,進一步加強對市縣基層氣象信息的運用。徐敏介紹,通過微博、微信、“農技耘”APP等多個平台,省氣象部門將相關氣象信息第一時間推送到戶到人,為現代農業提供更精細、更有針對性的数字化直通式氣象服務。“省級氣象部門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對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台進行優化升級,協助市一級業務人員使用服務。目前,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已經全面投入業務應用,得到了基層單位和廣大農戶的好評。”(記者 張宣 程曉琳)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