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中新网江苏新闻6月10日电(周建琳)为助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 智汇高新创未来”的人才工作品牌,苏州高新区工委组织部、苏州高新区团委联合推出满天“新”青年人才成长训练营。10日,首期训练营开营,来自苏州高新区重点招商落地项目、国企和科研院所的48名新入职青年人才参加训练营。
首期训练营邀请苏州高新区重点部门的负责人为青年人才讲授苏州高新区产业创新集群、人才社保政策等最新区内发展规划和配套服务,还将专题讲授项目管理、政务礼仪、绿色发展等内容,并通过现场教学带领青年人才体验苏州高新区建设发展成果和生态人文环境,有效提升新入职青年的感受度。
满天“新”青年人才成长训练营是高新青年“青立方”超融合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由苏州高新区工委组织部(人才办)、苏州高新区团委牵头,区内各重点招商落地项目、国企和科研院所轮值的方式参与,为新入职青年“赋能”,形成长效深入的青年人才成长服务机制。
据介绍,满天“新”青年人才成长训练营将通过聚焦苏州高新区重点招商落地项目、国企、科研院所等新入职青年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将课堂学习、参观调研、入职培训、素拓交友、青年分享等融合起来,拓展青年人才“朋友圈”,让青年人感受“才聚高新不一young”的引才氛围,助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和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区。(完)
中新网江苏新闻4月21日电(马溪遥 翟霄帆)“请大家保持安全距离,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完成采样的居民不要逗留,立刻返回家中。”4月19日下午,在宜兴市和桥镇兴业社区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位上,万石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局副局长岑桢引导居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鲍�� 摄
4月16日,和桥镇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法前往万石镇上班的岑桢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和桥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主要负责在核酸检测采样点上维持秩序,并根据社区安排,挨家挨户为居民们送生活必需物资。在岑桢的带动下,她的父母也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中。
周铁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局工作人员徐琪是和桥“媳妇”,虽然几乎每天都要来往于周铁、和桥之间,但对和桥并不太熟悉。4月16日上午,徐琪果断报名加入“陶都先锋突击队”,被分配在和桥镇大生村开展服务。白天,她负责该村核酸检测采样点上样本的收集和转运工作,晚上,她则配合医护人员上门做好核酸检测采样登记。
为了更顺利地开展工作,4月17日,趁着白天工作的间隙,徐琪还开着电动车到大生村,对着名单挨家挨户地熟悉线路。“提前踩过点后,工作效率就高多了。”徐琪说。
据悉,4月16日以来,宜兴市第一时间向身处和桥镇的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出“集结令”,号召他们就地“转岗”成为志愿者,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单位的党员志愿者陆续报到,团队人数迅速增长。截至目前,这支“陶都先锋突击队”已扩大至156人,随时奔赴有需要的地方。(完)
中新网江苏新闻12月17日电(记者 杨颜慈)12月16日,“崔向群星”命名仪式暨中国大型光学望远镜前沿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召开。这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编号为511238号的小行星将以中国科学家之名,闪耀浩瀚苍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以“镜”观星辰而知名。
崔向群院士主要从事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研究,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的总工程师。她的研究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宣读了“崔向群星”国际命名公报。
据介绍,国际编号为511238号的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于2013年11月27日发现。为致敬崔向群院士为中国天文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该小行星命名为“崔向群星”,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通过批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宣读了“崔向群星”命名证书。
吴雪峰说,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类可由发现者提名命名的天体。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一项殊荣,代表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天文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被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院长杨桂山说,崔向群院士是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天文学家,其研究突破了大口径与大视场难以兼得的国际技术难题。从今天起,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也多了一份理想追求的榜样照耀。
据了解,“崔向群星”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围绕太阳运行。自此,这颗以中国天文学家命名的小行星将永久闪耀在太阳系的浩瀚星辰间。
研讨会上,崔向群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朱日宏、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南分别就“LAMOST的技术创新和对我国研制下一代极大望远镜的作用”“基于LAMOST巡天的银河系吸积与并合研究”等主题作精彩学术报告,回顾与展望了中国大型光学望远镜前沿技术的科学成就与发展前景。
LAMOST的全称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这个名字在普通人读来略微拗口。崔向群院士解释,普通的相机、显微镜等内含的光学元件,其形状、焦距等都是单个的、固定的,而LAMOST则是由61块1.1米的光学镜面拼接成的,“小镜子”还能主动变形,可以通过实时主动控制,产生连续变化的镜面曲面形状,是“活”的镜子。截至2020年上半年,LAMOST已经观测2000多万个天体的光谱,获得的天体光谱数是国际上其他巡天项目光谱总数的3倍,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光谱巡天平台。
崔向群院士表示,从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院士和苏定强院士以其深厚的积累、巧妙的构思提出的大视场与大口径兼备的天文望远镜新概念及 LAMOST 的初步方案开始,包括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天文台等单位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使得LAMOST不但突破天文研究中光谱观测“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这一瓶颈, 也成为国际上最具威力的、天体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光谱巡天望远镜。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与会代表表示,将深入学习以崔向群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和担当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进一步增强科技报国的使命,坚韧不懈地奋斗,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