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超8萬種出版物主展場亮相
第十三屆江蘇書展7月1日啟幕
記者從昨天召開的第十三屆江蘇書展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第十三屆江蘇書展將於7月1日至5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和全省各分展場舉辦,其間將舉辦各類線上線下閱讀推廣活動2000多場。
本屆江蘇書展主展場設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300多家出版發行單位、超8萬種出版物將在此亮相。同期舉辦的中國版協2023館藏圖書交易大會,吸引500多家供應商參加、帶來超16萬種出版物。蘇州主展場將舉辦各類閱讀推廣、行業交流活動275場。南京文學之都主題書展、淮海書展、全省165個實體書店分展場和江蘇書展APP等線上分展場,將舉辦各類閱讀推廣活動超1700場。
此次書展主要呈現五個特點:一是突出“貫徹二十大,奮進新征程”主題,籌劃了“中國符號”系列叢書發布會、“出版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建設中的擔當和標識”主題論壇等10餘場重點活動;二是突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發布《中國國家文化公園叢書》等新書,舉辦“天堂的書香――中國文化的藏書傳統”等專題講座;三是突齣兒童和青少年重點群體,舉辦閱讀推廣活動102場;四是突出名人名家參展,邀請鄔書林、孫曉雲、劉心武、莫礪鋒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作家參与閱讀推廣活動;五是突出江蘇地方特色文化,推出江蘇地方特色文化展演等活動。
江蘇書展平台、鳳凰新華平台及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優惠券總額將不低於3000萬元。江蘇書展線上展銷於6月25日全面啟動,分展場活動同樣精彩紛呈。線上分展場將首次開設達人薦書直播。(記者 於鋒)
在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裡的新能源企業。溧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6月20日電 (記者 唐娟)“2022年動力電池出貨量佔全國15%、全省38%,產值突破千億元,規模居全國縣域第一。”位於蘇南方陣的縣域城市溧陽,2022年動力電池產業“成績單”亮眼。
近年來,常州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溧陽搶抓產業發展“窗口期”,以鏈串企,以企強鏈,目前,已構建起涵蓋電池正負極、隔膜材料、電池單體到電池系統的動力電池完整產業鏈。
2012年,中關村在北京市外設立的第一家科技產業園區落戶溧陽后,溧陽開始前瞻性布局綠色能源產業,規劃建設了面積近4.3平方公里的綠色能源產業園。2016年,寧德時代的全資子公司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溧陽註冊,產能50GWh長三角動力電池基地項目在溧陽開工建設。另外,寧德時代還聯手上汽集團,在溧陽布局了動力電池研發及生產基地。
依託龍頭企業的領軍效應,以及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等科創服務平台,溧陽目前已集聚80多家上下游企業。
2020年,溧陽設立20億元的“電動溧陽”專項基金,建設和完善電動化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體系。截至目前,溧陽建成公共充電站23個、小區充電站59個,提供充電車位559個,實現鎮(區、街道)、文旅景區、公交客運、高速服務區充電站全覆蓋。
數據显示,2022年溧陽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064.27億元,同比增長30.8%;營業收入3503.34億元,同比增長38.2%。其中,動力電池、綠色精品鋼、智能電網、智能裝備等“2+2+X”重點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至80.4%,動力電池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長126.6%。2023年,溧陽將確保動力電池產值突破1300億元,推動全年工業經濟實力再凈增千億、總量突破4600億元。(完)
省市場監管局近日組織開展了2023年端午節食品安全專項監督抽檢。抽檢結果显示,端午節食品專項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9.14%。
此次抽檢共350批次,重點抽檢糕點、蛋製品、酒類、食用農產品4個大類中的粽子、綠豆糕、咸鴨蛋、黃酒、小龍蝦以及蔬菜和水果等節日消費量較大的食品,檢驗項目包括微生物、農獸葯殘留及其他各項理化指標等。糕點抽檢95批次,不合格2批次,不合格產品為綠豆糕,不合格項目為黴菌和過氧化值,抽檢的粽子全部合格。蛋製品抽檢80批次、酒類50批次,全部合格。食用農產品125批次,1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產品為黃鱔,不合格項目為恩諾沙星。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食品,省市場監管局已責成相關市場監管部門立即組織開展處置工作,查清產品流向,查處違法行為,並督促企業採取下架召回不合格產品等措施控制風險。(記者 許海燕 洪恭弘=叶 恭弘)
實施五個“百”工程,補短板強弱項
江蘇推動人才產業“雙向奔赴”
記者從6月16日召開的全省人社系統人才工作推進會上了解到,從今年開始,江蘇將用3年時間實施“十百千萬”人才計劃,通過補短板、強弱項,實現人才產業“雙向奔赴”,為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
“十百千萬”人才計劃包括:打響做實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等十大人才品牌,建成用好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百強載體,培育選拔卓越博士后、卓越技師等千名以上領軍人才,培養造就萬名以上高技術技能人才等。圍繞計劃實施,我省人社部門將聚力推進“百川歸海”“百花齊放”“百計千謀”“百舸爭流”“百分滿意”五個“百”工程,在人才招引、人才培養、人才攻關、人才評價、人才服務等方面謀新招、出實招。
“百川歸海”的人才招引工程
加大高校畢業生留蘇來蘇力度。加強對吸納畢業生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政策支持,頂格落實並直補快辦社保降費、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社保補貼等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各地畢業生落戶政策以及租房補貼、購房補貼等人才政策的一體聯動,實行就業參保登記與醫保、公積金等業務並聯辦理,解決好畢業生就業的後顧之憂。
強化崗位留人,积極籌崗拓崗,開發不少於10萬個政策性崗位,協同市場化機構籌集發布不少於10萬個月薪在6000元以上的高質量社會化崗位,全方位募集不少於10萬個科研類、管理類、社會服務類就業見習崗位,多渠道滿足畢業生就業需求。
強化服務留人,與教育部門共享畢業生實名數據信息,壓緊壓實學習地、戶籍地、常住地就業管理服務責任,推廣應用“就在江蘇”智慧就業服務平台和“蘇心聘”手機APP,建好用好300個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推動“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精準進校園、進社區、進園區,重點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提供“不斷線”的實名跟蹤幫扶。
“百花齊放”的人才培養工程
支持高校與先進製造業集群龍頭企業探索共建博士后創新聯合體,促進高校博士畢業生向企業流動。瞄準國家和省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水平區域醫療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創載體,积極爭取博士后獨立招收權,面向海內外支持引進一批“雙創博士”。
借鑒東南大學試點經驗,打造更多“卓越工程師學院”,搭建“企業出題、校企共答”平台;會同省發改委、省工信廳創新實施先進製造業卓越工程師培育項目,精準培養先進製造業集群所需的頂級人才;面向重點產業集群,分門別類建立省級首席工程師資源庫,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設立企業工程師工作站,推動技術攻關、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共建共享。
探索在設區市建設技能型社會試點,在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技能型企業,將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納入各地人才引進目錄。建設全省統一的職業技能培訓評價服務和信用管理雲平台,提高先進製造業職業(工種)培訓補貼標準。面向實體經濟、数字經濟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技能人才總量穩定在1450萬人以上,占就業人員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總量穩定在500萬人以上,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5%。
“百計千謀”的人才攻關工程
圍繞重大戰略需求,針對產業鏈技術鏈“卡脖子”環節,引導保障各類人才承擔關鍵共性攻關任務,探索“工程師+技師”團隊合作模式,融合技術技能資源優勢,構建人才攻關聯合體。鼓勵支持江蘇工匠、首席技師、技能大師等優秀高技能人才,開發技能訓練示教課程,領辦“專精特新”技能大師工作室,聚焦絕招、絕技、絕活,在生產一線培養能工巧匠。
用好634個省部共建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國家級優秀博士后流動站等各類部省級優秀人才載體,發揮好平台載體在項目申報、創業培訓、市場推廣等方面優勢,集聚創新人才,組織技術攻關,推動成果轉化。
建立全省統籌管理、動態流轉、一人一議的事業單位編製“周轉池”,設立動態“編製”,精準支持“卡脖子”攻關聯合體牽頭企業、新型科研機構以及事業編製已滿的高校院所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特殊調配需求,策應重大任務所需人才清單、任務清單,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調集人才,高效組建攻關團隊。
“百舸爭流”的人才評價工程
加快建立以創新成果、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突出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識別、評價、使用人才,允許“揭榜挂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人才直接申報高級職稱,建立龍頭企業評價與政府職稱評價互認機制。推動職稱專業設置、評價標準、評價資源開發與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發展相適應,研究制定新興職業職稱評價標準。加大對頭部企業和實體經濟放權賦能,面向重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穩步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
完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序列,支持企業推行“車間+考場”互動評價模式,指導企業依據職工工作業績、技藝革新、傳技帶徒等技能貢獻,破格晉陞或直接認定相應職業技能等級。支持各地圍繞新業態、勞務品牌、地方特色產業等,開展專項職業能力考核。
依託先進製造業龍頭企業,面向技工院校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技能人才。探索在技師學院設置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組建科研和技術創新團隊,提升關鍵技術技能攻關能力。研究制定新興職業、新興領域貫通辦法。
“百分滿意”的人才服務工程
以全省實名就業參保人群為基礎,以身份證件號碼為唯一代碼開展數據對接、自動鑒別、智能分揀、歸類入庫,打造全省人才大數據庫。通過加強人才數據資源應用,做到凡能在線自動提取後台數據的,一律免於提交補充,精準鎖定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及人群,通過政策找人實現免申即享。
目前全省持有實體社保卡人數9512萬人,电子社保卡5150萬人,日均用卡超過800萬人次。江蘇將利用社保卡豐富的應用功能和面廣量大的線下讀卡場景,逐步推動省、市人才卡業務互聯互通,拓展線上線下便捷人才服務場景,為廣大人才提供一卡通行的便捷高效服務。(記者 黃紅芳)
為激勵企業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服務高質量發展,近日,省財政廳會同省市場監管局下達2023年度江蘇省質量強省獎補專項資金6645萬元。
質量強省獎補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符合條件的對象進行獎補,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和示範效應。2023年度江蘇省質量強省獎補專項資金對獲得省長質量獎、省長質量獎提名獎、質量信用AAA評級、通過相關認證的106家企業(組織),給予質量管理獎勵2160萬元;對主導標準制修訂、承擔標準化專業技術組織職能、開展標準化試點(示範)以及獲得標準創新貢獻獎的238家企業(組織),給予標準化獎勵4435萬元;對1個獲得江蘇省計量惠民示範縣的地方政府獎勵50萬元。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沈楊 尹美又 周雷 編輯/張萌)
6月8日,記者從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了解到,江蘇6萬座5G鐵塔基站成功接入江蘇新型負荷管理系統,預計能為江蘇電網提供最高超過20萬千瓦的快速、靈活調節能力,助力今夏用電保障。
據了解,目前5G鐵塔基站有電網供電和蓄電池供電兩種用電模式。通常,基站直接使用電網供電,配備蓄電池則是為了應對緊急斷電等突發情況。也就是說,基站的電池一般處於備用狀態。
現在,通過技術改造和數據對接,在用電高峰時期,國網江蘇電力經過基站所屬企業同意后,可通過遠程控制,將基站的供電模式由電網供電切換至蓄電池供電,把省出來的電全部讓電於民。
“由於型號的差異,單個5G鐵塔基站可提供1到5千瓦不等的負荷調節空間。”中國鐵塔江蘇分公司運營維護部負責人王壽坤介紹,該公司對其運營的所有5G鐵塔基站進行篩選,將所有具備參与負荷調控條件的基站全部接入了江蘇新型負荷管理系統。
王壽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經過測算,該公司的這些5G鐵塔基站如果正常用電,平均一小時要花費近20萬元的用能成本。如果在用電高峰改為蓄電池供電,不但能讓出不少電,還可以通過參加電網的需求側響應,獲得額外補貼。
“根據政府發布的相關文件,如果按5萬千瓦負荷算,我們參与1小時電網調峰,大約能獲得50萬元補貼。”王壽坤說,5G鐵塔基站使用蓄電池供電時功能不受任何影響,還能降能耗、拿補貼,該企業還將繼續增加參与接入江蘇負荷管理系統的基站規模。
江蘇的負荷管理系統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於1987年在全國率先開始建設,到2002年初具規模。2022年,國網江蘇電力升級適配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功能,自主研發彈性負荷管理模塊,具備約260萬千瓦的實時負荷調控能力。
6月8日9時,國網江蘇電力營銷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用負荷管理系統進行調控5G鐵塔基站的模擬操作。系統界面显示,5分鐘內,近2萬座基站全部切換為蓄電池供電,讓出約6萬千瓦的負荷,相當於85000台1匹空調的用電功率。
“我們已經具備一鍵調控所有接入系統的5G鐵塔基站的功能,可以迅速響應電網負荷調控,緩解用電高峰壓力。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拓展充電樁、充換電站等更多類型的靈活負荷,爭取更多資源讓電於民。”國網江蘇電力營銷服務中心能源計量部副主任孔月萍介紹。
(江蘇新聞廣播/劉雨薇 通訊員/董瑩 潘超 編輯/汪澤)
江蘇全力推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將發布、籌集20萬個政策性崗位和社會化崗位
距離高校畢業生集中離校還有不到兩個月。記者5月19日從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為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江蘇將發布不少於10萬個面向高校畢業生的政策性崗位招錄計劃,6月底前籌集不少於10萬個高質量社會化崗位,力爭新開發10萬個見習崗位並全員到崗,全年支持不少於3萬名大學生創業。
強化產業發展協同聯動促就業
充滿活力、數量龐大的實體經濟是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江蘇將加大援企穩崗力度納入“蘇政42條”中統籌研究部署,圍繞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文化旅遊、交通物流、住宿餐飲等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訴求和建議,出台針對性政策措施,穩定就業崗位。
發揮好重大項目的就業“增容器”作用,重點推進220個省級重大項目和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102項重大工程建設,進一步創造崗位需求,開闢就業空間。以常州市為例,該市堅持製造業立市,加快布局新能源產業。一季度全市新能源領域核心製造業實現產值1046.9億元,同比增長37.7%,92 家新能源龍頭骨幹企業預計今年增加用工6萬人,其中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約2.4萬個。
為幫助畢業生擁有適應地方產業發展的就業能力,江蘇將加強技能培訓,按規定落實好職業培訓補貼政策,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崗位開設培訓課程。普及創業培訓,對高校、職校、技校在校生和畢業生,開展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培訓,確保全年培訓不少於30萬人次,在大學生心中播下創業的“種子”。拓展新職業培訓,開發一批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数字經濟技能提升培訓課程,為高校畢業生開設中短期技能培訓班,拓展就業創業本領。
最大限度籌崗拓崗
充足的崗位是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根本保障。為擴大就業渠道,江蘇人社部門充分發揮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協調作用,挖潛用好政策性崗位,如配合省委組織部完成0.91萬個公務員錄用到崗,會同教育、衛健等部門籌集不少於3.2萬個事業單位崗位,會同省國資委開發不少於2.2萬個國有企業崗位,會同科技部門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不少於0.8萬個科研助理崗位等等。
推動落實政府購買就業公共服務制度。省人社廳將聯手市場化招聘平台和人力資源服務骨幹企業在公共人力資源市場發布招聘信息、到“就在江蘇”智慧就業服務平台開設就業旗艦店,將社會化服務力量轉化為就業服務專員,充分發揮廣大民營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主渠道作用,在6月底前籌集不少於10萬個高質量社會化崗位。
聚焦離校兩年內未就業畢業生和 16―24歲登記失業青年,會同教育、科技、工信、民政、財政、商務、國資、共青團、工商聯等9個部門聚力實施十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重點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挖掘科研類、技術技能類、管理類、社會服務類見習崗位,提高見習崗位吸引力和留用率,見習補貼、稅費抵扣等政策“應享盡享”。
強化基層就業引導。採取社區工作者隊伍空崗補員、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引導畢業生到健康養老、社區防控、社會服務等領域施展才幹。穩定“三支一扶”、鄉村振興等基層就業項目招募規模,落實好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優先招錄、高定工資、考研加分等支持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
精準對接就業信息
為促進就業信息高效匹配,江蘇將充分運用線上線下各種渠道,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全天候、不斷檔的求職招聘服務。
推動省人社廳的“就在江蘇”智慧就業服務平台和省教育廳的“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台貫通融合,推廣應用人社“蘇心聘”手機APP,引入直播招聘、短視頻招聘等新模式,暢通畢業生全天候求職渠道。高頻發布舉辦“創響江蘇”系列招聘,持續開展“百日百萬”大中城市聯合招聘和校地對接“江蘇行”“四對接”“四走進”等活動,確保時時有信息,周周有專場,月月有活動。
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提供職業能力測評、生涯規劃、求職技巧、職場導航、就業訓練營等就業指導活動,幫助高校畢業生合理設定就業目標、提升求職能力、提高求職成功率。
兜牢就業底線。對未就業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採取“一人一檔、一人一策”,普遍提供職業指導、崗位推薦和培訓見習,依靠“不斷線”的實名跟蹤幫扶,實現就業服務更加精準高效。為每一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身有殘疾等未就業畢業生精準推送 3個以上崗位,幫助他們順利就業。(記者 黃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