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新寶6總代理

2022
09-14

  中秋假期交通運輸運行總體有序

  高速日均出口總流量221.26萬輛

  9月10日至12日,中秋小長假江蘇交通運輸運行總體平穩,未出現長時間、大範圍交通擁堵情況,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等級交通運輸事故。受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等因素影響,公眾出行基本以省內短途為主,交通流量同比出現下降。

  省交通運輸廳統計,中秋小長假期間全省高速公路日均出口總流量221.26萬輛,同比下降12.43%,較高速公路8月日均出口流量增長10.48%。客車流量日均187.24萬輛,貨車流量日均34.02萬輛。峰值流量出現在假期前一天9月9日,達271.17萬輛。假期前一日,由南往北、由東往西方向車流量較大,假期最後一日下午起,路網局部區域返程客流集聚,由北往南、由西往東方向流量增長較快。

  10日至12日,全省公路水路共發送旅客約23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降約21.4%。

  中秋假期長三角鐵路發送旅客約700萬人次。長三角鐵路客流以探親、旅遊及短途通勤為主,呈現頭尾時段客流出行集中等情況。9日至12日,鐵路南京站發送旅客約70萬人次。(記者 梅劍飛)

2022
09-07

  不久前召開的第六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紫金山實驗室發布了6G領域最新核心技術創新成果,傳輸速率創造了公開報道的全球最高紀錄。這一由國內科研工作者自主創新、自力更生取得的突破,為中國在國際上率先將6G技術推向實用化奠定了基礎。

  紫金山實驗室普適通信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蔡沅成說:“我這邊在做一個無線光纖毫米波的實時通信試驗。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誤碼率在2e負2一下代表系統鏈路可以穩定傳輸100G的6G實時信號。”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對事關國家網絡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表達了重大關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2018年省市共同啟動紫金山實驗室建設,開展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的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經過四年發展,實驗室在廣域確定性網絡、通信技術、網絡內生安全等領域取得一批自主成果,承擔參与國家科技部、工信部重大項目近20項,並於2020年正式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

  江蘇台記者 羅聰懿:創新能力的突飛猛進,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改革保障。在這張示意圖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紫金山實驗室通過探索揭榜挂帥、首席科學家負責、產學研融合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能。

  紫金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齊望東說:“三位首席科學家,他們在團隊的組織、經費的使用,還有具體的技術路線的選擇方面,有非常大的自主權。我們把90%的科技成果的轉化收益賦予團隊,真正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江蘇,以紫金山實驗室為代表的重大創新平台,正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在戰略必爭領域補短板、強能力。2021年10月,位於南京麒麟科創園的現代綜合交通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又一座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的重大創新平台落子江蘇。

  南京現代綜合交通實驗室相關負責人陳雷說:“目前,我們正在組織申報綜合交通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凝練了7個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交通新材料、智慧交通等。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打造我國綜合交通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

  十年來,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已建設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布局2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44家省重點實驗室。在戰略需求導向下,移動通信、量子光電前沿材料等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從實驗室里走出,進一步強化了江蘇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向未來,江蘇正朝着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目標,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中扛起江蘇擔當。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羅聰懿 李棟 編輯/張萌)

2022
09-07

  2022中國―以色列創新合作周在常州開幕

  吳政隆出席並啟動開幕 王志剛、奧娜・巴比維視頻致辭

  今年是中國與以色列建交30周年。9月5日上午,由中國科技部、以色列經濟與產業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以色列創新合作周在常州開幕。省委書記吳政隆出席並啟動開幕。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以色列經濟與產業部部長奧娜・巴比維、創新署署長德瑞・斌,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蔡潤視頻致辭。科技部副部長張廣軍出席開幕式。副省長鬍廣傑、以色列駐華大使潘綺瑞在開幕式上致辭。

  王志剛致辭時表示,習近平主席高度評價中以關係30年來的發展。今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同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互致賀電時指出,中以建交以來,兩國人民友誼日益深化,雙邊關係取得長足發展。2017年兩國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以來,各領域交流合作富有成果,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王志剛表示,近年來,中國堅持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為全球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站在新起點,我們將遵循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紮實落實中以創新合作聯委會成果,打造更多標誌性項目,推動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科技部將支持江蘇省和常州市進一步發揮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努力將中以常州創新園打造成為中國開放創新的亮麗名片,更好發揮頭雁效應和示範作用,為提升兩國創新合作水平貢獻新的力量。

  胡廣傑表示,江蘇是中國最早同以色列開展合作的省份之一。邁進新征程,我們將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關於深化創新合作的重要共識,持續推進雙方交流合作,為推動中以關係發展、造福兩國人民貢獻更多務實成果。我們將以中以常州創新園為核心,打造以色列在中國開展創新合作的“橋頭堡”;將堅定不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积極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以色列人才在江蘇成就事業、以色列企業在江蘇投資興業搭建更優平台、提供更優服務。

  奧娜・巴比維、德瑞・斌表示,將全力支持兩國創新合作和中以常州創新園等園區發展,鼓勵更多以色列創新企業到中國、到江蘇發展,推動雙方各領域合作取得新成果。蔡潤、潘綺瑞表示,創新是中以兩國關係的亮點和助推器,希望以建交30周年為新起點,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希望江蘇在兩國創新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吳政隆、潘綺瑞、張廣軍等共同啟動中以創新合作周開幕暨中以國際創新村開村。開幕式上,第六屆中以創新創業大賽啟動,中以創新園區合作聯盟成立。

  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儲永宏,國家有關部委司局負責同志,以色列駐滬總領事愛德華,中以合作園區代表,部分高校院所、企業代表等參加活動。

  中以常州創新園是國內首個由中以兩國政府共建的創新合作園區。本次創新合作周以“創新之季、合作之約”為主題,開展科技、產業、投資、知識產權、教育、文化、衛生、金融等領域系列交流活動。(記者 黃偉)

2022
09-06

  暑氣漸消,回首這個格外炎熱的夏天,“水韻江蘇”文旅市場究竟表現如何?

  9月4日晚,暑期江蘇旅遊大數據監測報告出爐。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全省A級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量1.01億人次,旅遊消費總額351.5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達2021年同期的85.26%和88.61%,環比含五一、端午假期的5月―6月,分別上漲19.32%和16.08%。

  在多地疫情散發的影響下,“同比下降、環比激增”的數據意味着,江蘇各地搶抓旅遊旺季市場機遇,全力開展文旅市場推廣活動,豐富文旅產品業態,在推動暑期文化和旅遊市場快速復蘇的過程中,創造了一批消費新場景等亮點,也留下了進一步轉型提質的空間。

  夏日文旅市場加速復蘇,疫情成為暑期旅遊“X因素”

  暑期,是文旅市場一年中的“最旺季”。數據显示,今年暑期江蘇文旅市場復蘇跑出了“加速度”――7月,江蘇各地文旅活動依舊漸入佳境,高星級酒店、度假村、精品民宿一房難求。進入8月,文旅市場熱度不減,全省A級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量超5400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額189.5億元,分別達2021年同期的140%以上。

  這樣的“盛況”與人們的刻板印象略有不同,其中最大的“X因素”就是疫情。今年暑期,全國各省份均受到疫情影響,海南疫情暴發,出現遊客大面積滯留。省內無錫、連雲港、徐州、南京等地也均出現散發疫情。很多人最關心的是,疫情對旅遊市場究竟有多大影響?

  事實上,通過數據統計和各地收入看,總體上疫情對江蘇文旅市場的影響的確存在,但較為局限。

  持續三年的疫情影響了人們長線出遊的心理預期,今年暑期,我省接待的省外遊客量同比下降16.36%,相對疫情前下降53.09%。不過,這也讓本地游、周邊游承接了跨省游群體的出遊需求,省內跨市出遊同比上漲21.43%。途牛平台上,8月初海南、新疆疫情暴發后,相關產品退單量分別上漲175.37%和32.79%,而江蘇本省產品訂單量則上漲了9.91%。

  以往,隨着學生開學,8月中下旬往往都是暑期旅遊市場降溫的“拐點”。然而,今年8月下旬各地疫情逐漸穩定,加之“本地人游本地”的特徵明顯,市場熱度不降反升――8月下旬,全省A級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量2057.44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額69.02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達2021年同期的128.60%和135.35%,環比8月中旬分別上漲23.13%和18.34%。

  另一方面,則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各界“史無前例”的全力“救市”舉措起了积極作用,推廣活動、消費券等不斷“加碼”。

  縱觀整個暑期,品牌活動成為帶動市場復蘇的“助推器”。7月15日常州文化旅遊節暨“龍城夜未央”夜生活節啟動以來,常州日均遊客接待量較活動開始前上漲15.74%;7月23日“2022夏天蘇州旅遊季”啟動,省內跨市遊客量上漲七成……省文旅廳旅遊推廣處處長於倩介紹,就在暑期之前,我省啟動“水韻江蘇・有你會更美”文旅消費推廣第三季,陸續推出14個主題、500餘項活動,促進業態產品升級,拉動文旅消費。

  “隨着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趨穩向好,多重出行利好政策和暑期旅遊需求的有效釋放,加上我省‘精準化’的疫情防控,供給側文旅消費推廣第三季系列活動均顯著助力了我省旅遊市場的持續回暖。”報告撰寫顧問、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葛軍蓮老師評價說。

  打造夜經濟新場景,挖掘暑期消費潛力

  炎熱的天氣,讓晚風中的夜遊、夜經濟活躍起來。各地立足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各式夜間消費新場景,充分挖掘暑期消費潛力。數據显示,暑期45家省級以上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共接待3332.31萬人次,同比上漲11.36%,環比暑期前上漲78.24%。

  每夜花車巡遊、煙花秀,5大沉浸式體驗主題酒館、20餘個“夜嗨”遊樂項目……作為承載一代人“夏日記憶”的盛會,7月23日晚,第24屆蘇州樂園超級啤酒狂歡節再次開啟。

  “我們今年着眼於為遊客帶來豐富別緻的夜娛、夜秀、夜食、夜購遊玩新體驗。”蘇州高新旅遊產業集團市場營銷負責人沈成表示,這既是蘇州樂園推動新業態融合、推出多元消費場景的探索,也是當地持續挖掘文體旅消費資源,創造更多元化、差異化夏日遊玩體驗的嘗試。

  美團數據显示,暑期江蘇夜間文旅消費金額同比上漲41.55%。20―25歲人群是夜間消費的主要群體,佔比達三成。蘇州市暑期夜間消費最活躍,佔全省夜間消費金額的26.1%。

  豐富“夜遊、夜市、夜演”業態,各地景區正從單一“門票經濟”向“綜合產業經濟”轉變。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青海介紹,景區於6月底重啟大型沉浸式夜遊項目“二分明月憶揚州”,還推出“運河嘉年華”夜市、虹橋坊好運集・非遺夜市、華僑城・夢幻樂園夜遊、運河三灣非遺文化園後備箱夜市等,激發市民遊客消費動力。瘦西湖夜市日均遊客近萬人,有力推動了當地文旅市場復蘇和消費擴容提質。

  在更多元的夜遊供給的支撐下,暑期遊客“留夜率”顯著提升。我省納入監測的356家星級賓館,暑期訂單量和消費額同比2021年分別上漲三成和四成。更高品質的四星級及以上酒店遊客留夜量和消費額同比上漲48.19%和78.93%。“今年暑假,休閑度假散客用房需求和會議活動用房需求旺盛。”金陵飯店總經理周蕾總結道,金陵飯店提前優化暑期產品,針對親子市場開發雙卧家庭房等產品,並參与舉辦“連雲港大海小鮮美食節”等活動,拉動有升級需求的本地市場消費。

  文博遊客流激增,與研學游深度結合

  今年暑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文博場館遊客的激增,而且由於遊客的旅遊半徑縮短,文博游與親子研學游兩個市場產生“深度結合”。特別是博物館深厚文化的時尚表達和個性定製備受青睞,親子游市場也呈現出預訂周期縮短、人均花費升高的特徵。

  暑期前,省文旅廳啟動“博物知旅”主題活動季,118項主題活動對文博場館遊客拉動作用明顯。納入監測的37家文博場館暑期遊客量達446.83萬人次,環比暑期前上漲76.38%,同比上漲37.22%。截至9月3日24點,“#博物知旅#”微博話題曝光量已達3385.9萬次。

  南京市博物館舉辦“童眼看文物”系列主題活動,梅園新村紀念館開啟“梅園紅”紅色研學之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組織尋蹤金陵古建研學營,江寧織造博物館推出“跟着名著學語文――尋找地鐵里的《紅樓夢》”…… 南京市文旅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各大文博場館今夏推出眾多富有“南京氣質”的親子研學旅遊產品,也讓這座城市在相關榜單中,成為“全國十分有影響力的研學游目的地”。

  “文博游+親子游”,也正在改變地方的旅遊發展定位。

  鎮江由於城市體量和周邊的“虹吸效應”,旅游業一直名不見經傳,但當地文化資源豐富。“為加速釋放暑期旅游業消費潛力,我們重點針對學生群體,在暑期推出定製化文化旅遊線路和產品,更好滿足學生與家長的多樣需求。”鎮江市文廣旅局新聞發言人曹瑋介紹,今年暑期,該局向社會發布8條暑期文旅市場精品線路,涵蓋揚中渡江文化園、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醋文化博物館、太平民間藝術館等該市重要文博場館,並推出54項針對少年兒童的文化場館活動,通過主打“親子牌”,加快疫后旅遊市場復蘇回暖。

  8月15日,持續一個月的無錫市第三屆文化場館月落下帷幕。今年暑期,無錫在省內受疫情影響最嚴重,22家A級景區因疫情關閉。儘管旅遊活動受限,但“文化場館月”中,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文化場館聯動,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共計推出331場高品質活動,吸納了部分“留在本地”的遊客。

  “無錫以全市的博物館、紀念館、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等文博機構和文旅景區為陣地,開展‘博物知旅’主題活動,推出博物館教育課程和研學線路,舉辦達人評選,可以讓不便遠行的市民更好感受‘博物館的力量’。”無錫博物院黨總支書記、院長肖煒說。

  應變而變,讓文旅消費需求“有處可安放”

  江蘇景區質量大數據評價显示,暑期江蘇景區共收到網友評價13.86萬條,經大數據語義分析,正面評論佔87.71%,總體好評率僅次於甘肅,位居全國第2。

  暑期旅遊市場塵埃落定,但江蘇文旅業轉型提質依舊在路上。只有更加主動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市場環境,才能持續助力文旅消費市場蓄能求變。

  “已持續3年的疫情和常態化精準防控,正在改變着旅遊者出遊偏好和行為特徵,定製化、高品質、好服務的旅遊產品才是遊客最愛。”葛軍蓮建議,面對日益升級的出遊需求要不斷承壓應變。江蘇旅游業界一方面應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遊的融合,推出符合遊客新口味的文化性、藝術性新產品,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我省文旅行業数字化轉型,提升旅遊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数字化、網絡化水平,更好地滿足遊客的旅遊消費需求。

  “揚州文旅資源豐富,但品級不夠高,這就不能‘守着家底等客上門’,而應推陳出新,致力品牌打造。”揚州市文廣旅局局長沈文傑說,為創新產品供給,當地評選打造揚州“運河十二景”,做強“揚州的夏日”等城市品牌,還將繼續發展研學旅遊、露營旅遊、線上演播、电子競技、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助推文旅消費升級。

  蘇州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坦言,橫向對比其他城市,数字文旅在蘇州發展得不錯,但依舊不夠充分。激發文旅消費活力,還需開掘線上文旅消費新空間。比如,繼續遴選當季特色線路、惠民演出、“博物知旅”研學游等優質產品上線“君到蘇州”平台進行展銷,發放各類更新穎、便捷的文旅消費券等。

  “要抓住疫情防控形勢好轉的窗口期、文旅消費需求的釋放期。”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表示,江蘇將順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旅消費升級新趨勢,着力加快培育文旅新業態、打造消費新場景,推動文旅業態高質量發展,讓市民遊客更好度過每一個夏天。(記者 付奇)

2022
09-01

  中新網南京8月30日電 (徐珊珊)據江蘇省教育廳30日消息,近十年,江蘇每年向社會輸送的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且增幅較大,由2012年52.6萬人增加到2021年60.1萬人,十年總數累計556.9萬人。

  當天,江蘇省教育廳召開“砥礪十年譜新篇 奮楫揚帆建新功”第二場系列新聞發布會之“江蘇高教這十年”,介紹十年來江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效。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介紹,十年來,江蘇高教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持續加大資源建設力度,增加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優化層次結構,讓更多的學子享受到優質高等教育。隨着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近十年,江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較快,由47%增長至6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2個百分點。普通高校數由153所增至168所,數量居全國第一。

  近十年,江蘇本科專業結構持續優化。楊樹兵說,十年來,江蘇高校專業總數由2500個增加至4000餘個,總體規模擴大了60%,並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积極增設了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等專業,本科專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專業與產業契合度不斷提高。

  隨着江蘇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积極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高校科技創新改革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近十年,江蘇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躍升。截至2021年底,江蘇高校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9.2萬人,比2012年增加50.8%;擁有兩院院士79人、國家高層次人才1800餘人,高層次人才總數約佔全國高校10%。十年來,江蘇高校共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4612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51項、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573項。

  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江蘇主動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科技創新支撐,推動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助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發展。楊樹兵舉例稱,南京工業大學研發的膜製備與集成技術解決了製漿廢水零排放等重大環保難題;江南大學科研團隊“改造工業微生物底盤細胞高效合成高值氨基酸”研究成果實現了中國傳統氨基酸發酵工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完)

2022
08-30

  “科創江蘇”搭平台,推進會企合作對接 ――

  “雙向奔赴”,科學家企業家攜手創新

  天氣炎熱,擋不住科學家與企業家“雙向奔赴”的步伐。近日,在省科協召開的“科創江蘇”專項行動推進會暨會企合作對接會上,5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和10個省級學會分別與被服務企業簽約。

  全面落實省委工作會議部署,“科創江蘇”專項行動將通過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會企合作、省級學會聯合體、區域科技服務團等產學研合作平台和模式,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共建院士協同創新中心,解決“卡脖子”問題

  “企業急需院士專家幫助解決技術難題,院士專家的成熟技術也需要產業化落地的試驗,因此雙方都有合作需求。特別是在汽車智能化領域,只有在產品試驗、用戶磨合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獲得經驗。”南京寧通智能交通技術研究院院長吳春穎告訴記者,此次公司與江蘇智慧與綠色交通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就低碳自清潔聲屏障技術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搭乘‘科創江蘇’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直通車’,可以觸摸行業頂尖技術,對接外部生產單位,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近幾年,省科協會同國家級學會和省級學會等,分別在南京、無錫、蘇州等地打造22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涵蓋新能源、电子、高端裝備製造、汽車等各大產業。由兩院院士、外籍院士等41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奔走在江蘇大地上,推動解決48個企業“卡脖子”技術,推進72個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培訓企業人才超3萬人。

  “我們組織院士和行業專家團隊赴省內重大電力工程開展科技服務,針對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消納、白鶴灘水電混合直流入蘇等重點工程,指導開展關鍵技術研究。”省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常務副秘書長李群介紹,2019年10月,學會組建由李立�圃菏苛煜蔚淖�家團隊,掛牌成立江蘇能源互聯網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目前,中心已促成8項成果轉化項目和5項原創技術許可,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把“服務企業”放在重要位置。江蘇汽車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去年掛牌落地后,聯合實施江蘇省汽車电子“芯機聯動”專項行動計劃,經過多地調研走訪,徵集多家企業的30餘項開發需求,並協助企業整合資源推進技術研發。

  增設“會企合作”,科技和資本“共振”

  從投石問路到批量處理,從單打獨斗到會企聯動,去年4月啟動的“科創江蘇”專項行動,正着力打造科學家與企業家“共事”、創新鏈和產業鏈“共軌”、科技和資本“共振”的新高地。

  今年,“科創江蘇”專項行動增設“會企合作”項目,通過在企業建立科技服務站、推動成立企業科協等方式,引導省級學會為企業創新提供更加精準有效服務,打通服務企業創新的“最後一公里”。目前,我省企業科協總量達5300餘家,位居全國第一。

  6月,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科協梳理出8項重點技術需求,省科協隨即組織10餘家省級學會專家進行現場對接、把脈開方。“針對無人駕駛、車路協同、單車智能技術等,我們與計算機學會和人工智能學會進行頭腦風暴。”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科協主席張學成說,對接會現場氣氛熱烈,學會專家為集團提供建議40餘條,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近20個,省材料學會提供的防腐防塵加固於一體新型功能材料已經用在港口建設中。

  企業提需求、學會送服務、科協搭平台、地方匯資源,通過建立“科學家+企業家”協作模式,科創資源正不斷向企業奔涌。面向民營企業徵集技術需求清單,省科協組織省級學會深入企業開展“健康養老”“数字經濟”“人工智能”等主題科技服務;組織多場全省民營企業科技聯絡員(首席專家)現場對接會,省級學會專家學者為40餘家民營企業現場把脈,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打造區域科技服務團,促進科創資源下沉

  為促進科創資源下沉匯聚,“科創江蘇”專項行動還打造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科技服務組織――省級學會聯合體。目前,“雙碳”科創、智能製造、建築工業化、鄉村振興等五大領域的聯合體已就位,將為地方產業發展和區域創新需求提供精準的科技服務。

  “省碳達峰碳中和科創聯合體將聚焦我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不斷融入不同學科、領域、區域的資源,以加大專家‘廣度’來提升創新技術‘深度’和經濟發展‘高度’。”省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陳樂表示,聯合體將建立“雙碳”領域高端智庫、加大科技諮詢服務力度、助力行業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以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的具體需求為破題點,“科創江蘇”專項行動特別打造區域科技服務團。在近日舉行的對接會上,三個區域服務團分別組織省級學會的專家和市縣科協以及企業的代表們對接交流,共同探索合作路徑。

  “以蘇北區域科技服務團為例,主要以‘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徐州為基點,重點面向蘇北,輻射全省,與相關市縣聯合開展科技服務合作。”省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馬立濤介紹,目前蘇北服務團已經二次梳理“科創中國”数字平台現有的836條創新需求;為江蘇雲意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技術精準需求匹配專家團隊;還將舉辦“千名專家助千企”行動,聯合開展科技攻關。

  省科協副主席孫春雷表示,全省科協系統將進一步深入推進“科創江蘇”行動,深化省會合作,匯聚高端資源;放大平台效能,加強技術攻關;精準對接需求,提高服務實效;強化因地制宜,打造示範樣板。(記者 蔡姝雯 實習生 馮煜雯)

2022
08-29

  全民健身廣泛參与 競技場上勇攀高峰

  ―― 江蘇體育以奮進姿態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8月28日,第二十屆省運會將在泰州開幕,全省體育發展水平迎來又一次大檢閱。

  第十九屆省運會以來的4年,我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競技體育發展更加多元,體育產業更具創新活力。全省體育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和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帶動江蘇體育以积極奮進的姿態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全民健身水平更高

  4年來,江蘇始終堅持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強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在江蘇實現深度融合。

  位於淮安經開區的東城體育公園,擁有綜合體育運動館、足球場、健身步道等。這塊曾經用來堆放垃圾的閑置土地,經過整治出新,成為百姓晨練、休閑的好地方。

  為解決群眾“去哪兒鍛煉”難題,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率先實現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全省建成各類體育公園(廣場)1016個、健身步道1.2萬多公里。

  設施建設好,更要管護好。去年起,我省開展室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管護專項治理工作,計劃用兩年建立起“建設、管理、維護”長效閉環機制。一年多來,28個縣(市、區)28961個站點的18.8萬件器材實現閉環管理,全省所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管理邁入智慧化、數據化時代。

  江蘇連續多年舉辦省全民健身運動會、全民健身大聯動、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魅力江蘇最美體育”、老年人體育節等全省性大型群眾性賽事活動,電競、定向越野、航海(空)模型等新興項目方興未艾。

  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下,江蘇新建一批冰雪運動設施,因地制宜開展冰雪嘉年華、青少年冰雪訓練營等活動。好玩、有趣的冰雪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民健身既有“量”,更有“質”。揚州市游泳健身中心大廳有座免費的“全民健身益站”,為市民提供測血壓、肺活量、體重等12項體測功能,市民根據體測報告就可收到“量身定做”的運動處方。在科學健身指導下,全省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3.1%,全省社會體育指導員超30萬人,江蘇率先建成全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

  開放多元,競技體育人才儲備足

  不久前舉辦的俄勒岡世界田徑錦標賽上,江蘇健兒王嘉男奪得男子跳遠金牌,為中國田徑乃至亞洲田徑書寫新篇章。

  賽場上,江蘇競技體育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賽場外,江蘇運動項目布局優化,開放競爭辦隊,人才儲備充足。開放多元的競技體育,正成為江蘇又一張亮麗名片。

  賽場上,江蘇健兒以拼搏之姿,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去年夏天,游泳運動員張雨霏在東京奧運會賽場獲得2金、2銀,贏得世界掌聲。江蘇健兒代表中國隊獲得2金、5銀、3銅,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圓滿完成東京奧運會參賽任務作出江蘇貢獻。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江蘇運動員收穫42金、35銀、39銅,破兩項全國紀錄,金牌數位列全國第四、獎牌數位列全國第三。在各項全國頂級職業聯賽上,江蘇女足實現2019賽季錦標賽、女超聯賽和足協杯“大滿貫”,江蘇男排獲得2019至2020賽季聯賽亞軍。

  4年來,江蘇持續推動省、市、校、企、俱樂部、協會聯辦共建優秀運動隊,探索創新省優秀運動隊聯辦共建機制,鼓勵社會體育機構聯辦省優秀運動隊並承擔綜合性運動會備戰參賽任務,多元開放競爭辦隊模式日趨成熟。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聯辦隊伍共摘得11金、3銀、15銅,金牌數超過代表團金牌總數的1/4。由省體育局、無錫市體育局、江陰市體育局與海瀾集團四方聯辦的江蘇省馬術隊,近年來持續為國家隊輸送優秀騎士。第十四屆全運會馬術三項賽個人賽中,江蘇选手包英鳳成功奪冠。

  澎湃動能,體育產業發展更快

  全民健身多點開花,體育產業澎湃無限活力。

  4年來,江蘇成功創建31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南京、蘇州、常州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確定28個縣(市、區)為省級體育消費城市試點單位,動態認定102個省級體育產業基地、62個體育服務綜合體,創建3個體育類省級特色小鎮,53個項目入選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

  4年來,江蘇體育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保持全國領先。2020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達4881.80億元,約佔全國1/6;全省體育產業增加值達1641.79億元,佔全省GDP的1.6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67.2%。

  江蘇體育產業的市場主體持續壯大。江蘇金陵體育、淮安共創草坪成功在主板上市,一批創新型體育企業在新三板上市。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類體育產業法人單位及產業活動單位38255家。

  今年6月中旬,蘇州體育消費節開幕,10多家體育企業在十全街擺攤,吸引市民拍照、諮詢、體驗。在江蘇,“體育+”“+體育”融合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孵化,12個省級運動促進健康中心試點相繼開展,培育一系列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個單位入選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

  在突出“扶大扶強”的同時,江蘇省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體育健身、體育培訓、體育賽事等的支持力度,2011年以來累計安排9.95億元,共支持1245個項目。連續7年發放中央和省級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去年補助118個場館7308萬元。2017年起,我省連續5年累計發放體育消費券2.6億元。

  疫情之下,為助力體育產業企業儘快走出經營困境,江蘇先後推出“江蘇體育產業15條”“江蘇體育產業9條”等,全省聯動開展服務體育企業“十個一”行動計劃。我省相繼建立219個省、市、縣(市、區)級體育產業政企溝通聯繫點,聯合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設立“江蘇體育企業金融貸綠色通道”,累計給予926家體育企業信貸支持9.9億元,多措並舉幫助企業渡難關,促進全省體育產業健康穩步發展。(記者 姚依依)

2022
08-27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今年以來,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江蘇搶抓疫情緩解后消費需求旺盛契機,綜合施策,支持汽車、家電等重點領域發展,推動消費市場加速回暖。

  新場景新體驗激活消費新市場

  江蘇台記者郭奉銘報道,這是包含了音響、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智能鏡,有了它,用戶在家裡面就可以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健身。像這類智能家居搭建出來一個新場景,在賣場里也是越來越多,吸引了很多消費者體驗。

  南京市民龔佳妮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新家電都讓自己感覺到非常新奇。比如說這款帶wifi功能的空調,自己就覺得很心動。現在天熱,只要在馬路上用手機控制一下,回家就可以立即享受清涼了。

  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南京新街口店長田振東介紹,這類高品質的新家電帶動效應還是很明顯的,銷售實現了將近30%的增長。

  與此同時,江蘇也加大了居民購買智能、綠色家電、傢具的補貼。實惠加方便,使得“新”家電迅速在市場走俏。1-7月,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商品同比增長133.5%。其中,7月當月能效等級為1級和2級的商品、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增速較6月份分別提升37.3個、39.9個百分點,綠色節能家電專項活動效果進一步凸顯。另一方面,門店社群的各類活動也帶活網絡消費,1-7月,全省線上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零售額1555.5億元,同比增長15.0%。

  用“真金白銀”點燃消費信心

  最大宗零售商品――汽車同樣表現搶眼。今年,國家陸續出台購置稅減征、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等政策。江蘇還通過發放汽車消費券、加大充電設施補貼等活動,提振消費信心。多項利好疊加,1-7月,新能源汽車同比大幅增長171.1%,汽車類商品零售額也連續2個月實現較快正增長。

  蘇州某新能源汽車品牌銷售總經理吳強告訴記者,去年全年交付量應該是接近700輛;但是在2022年1至6月份,累計交付已經突破了800台。

  汽車銷售回暖,是江蘇消費市場加快恢復的积極信號。今年以來,江蘇密集施策,在增強消費潛能的同時,還發放超2.2億元消費券,通過1100多場“蘇新消費・夏夜生活”系列促進活動,用“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元形式,進一步活躍消費市場。

  連雲港某海鮮商戶董志嫻告訴記者,每天來使用優惠券的人特別多,街區對商戶減免了半年的房租,讓商戶們感到非常溫暖。連雲港市海州區商業街區發展中心副主任屠軍說,凡是到民主路老街入駐的商戶,全是免費入駐,人均流量達到了6萬人次,消費增長將近40%。

  新政策、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新活動也為全省消費市場帶來了新氣象。1-7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85.0億元,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二位。雖然總量同比下降2.9%,但降幅較上半年收窄0.8個百分點。同時,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4%,較6月份繼續回升1.8個百分點,表明全省消費品市場呈平穩復蘇態勢。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程俊傑說,隨着一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舉措落地、實施,江蘇消費明顯企穩回暖。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重點還是要優化消費環境、改善供給質量。要鼓勵生產企業立足國內市場,加大產品創新的支持力度,然後使生產和服務能夠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和偏好,豐富新業態、新模式,提升老百姓消費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 張賀 郭藝 劉�� 周雷 編輯/胡超)

2022
08-24

  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發力

  摸清城鄉“家底”,助繪“美麗江蘇”

  今年5月、6月,在省自然資源廳的組織下,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接連傳出好消息――該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申報的“江蘇南水北調東線湖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入選“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現國家“山水”工程江蘇零的突破;該院編製的《江蘇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實施方案》通過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競爭性評審,成功入圍“2022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項目”名單。兩個國家級生態修復工程獲得中央財政獎補23億元,為建設“美麗江蘇”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堅持創新驅動、致力轉型發展,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貢獻“地質智慧”和“地質力量”。

  守護水質安全 助力“水韻江蘇”

  江蘇通江達海、河湖匯聚,長江橫貫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調水源頭區。

  2021年開始,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工程區內開展水系、生態本底、生物多樣性、礦山地質環境等12項調查,深入查找影響水質的三大隱患,明確了加強生態源地保護、增強湖泊濕地水質凈化能力、強化河湖周邊農田自凈能力、提升山林水土保持能力等四大任務。以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生態安全格局、保障水質安全為核心目標,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太湖流域是長三角中心區域,夯實太湖流域生態安全基底,對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具有突出生態價值。入圍國家生態修復工程,有助於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中打造示範樣板、積累經驗做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綠色成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精準調查城鄉 築牢發展根基

  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地質調查設區市全覆蓋。早在2006年,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就開啟轉型之路,從“上山”到“進城”,卓有成效地開展城市地質調查工作。

  2013年4月,國家發布《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及時策應蘇南現代化建設戰略,2015年,超大型區域化綜合地質調查項目――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啟動,項目系統查明蘇南地質環境資源承載力、支撐蘇南地區城鎮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地質資源稟賦,打開了地質調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快速合理應用的突破口。

  2014年,江蘇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國土(耕地)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網。徐州、泰州、南京、淮安、無錫、常州、蘇州等地提出了富硒土地開發利用區劃,宜興市太華鎮建設富硒土地開發利用示範基地,助力當地“富硒經濟”的發展。

  十餘年來,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以推動新型城鎮化綠色、低碳、循環、安全、集約、智慧發展為目標,探索提交了一大批可靠好用的地質成果與對策建議,在服務城市規劃建設、保障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积極作用。

  開發地下空間 打造示範工程

  今年以來,位於連雲港徐圩的“地下水封洞庫”項目建設加快,為連雲港石化基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省地質調查研究院調查發現,連雲港地區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具備採用地下水封洞庫技術建設能源儲備庫的條件。得益於這項地質發現,“規劃建設連雲港石油儲備庫”被寫進《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及《江蘇沿海地區國土空間規劃》。

  去年,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蘇中地區布設的“蘇熱1井”成功探獲乾熱岩資源,首次證實蘇中地區蘊藏豐富的乾熱岩資源。江蘇由此成為我國第四個發現乾熱岩的省份。與此同時,該院創新提出土地多種資源及典型鹽礦礦產地下空間協同利用模式,建成江蘇淮安礦地融合示範工程,服務淮安鹽化工基地發展及國家儲氣儲油庫建設。同時,該院瞄準“雙碳”目標,開展了一系列碳儲碳匯關鍵技術研究及能源安全高效利用研究示範。(陳娟 陳晨)

2022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