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續寫新篇章 ――
一個新理念 一張三維圖 一曲“新水令”
中國大運河,是書寫在中國大地上的史詩、回蕩在中華文明裡的交響、輝映在人類歷史中的奇觀。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也是“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
國家文化公園是中國首創,江蘇是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是全國首個編製完成的此類規劃,對國家文化公園的基本屬性、研究方法和建設理念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被國家級規劃整體採用。那麼,我省的規劃新在哪裡、高在何處,為未來勾勒出一幅怎樣的運河圖景?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一個新理念,讓國家文化公園概念綱舉目張
在世界各國,國家公園並不鮮見,但國家文化公園卻是一個全新課題。2018年4月,我省啟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審題”“破題”。
在大量查閱運河資料、密集召開各領域專家諮詢會的同時,規劃團隊開始了理論框架的研究,仔細研讀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文化的重要論述,同時參考風景名勝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一個理念應運而生,那就是國家文化公園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它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和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規劃》編製的總負責人,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梅耀林說:“國家文化公園首先要體現‘國家文化’,即通過深度挖掘重大主題、意義和影響的文化資源中蘊藏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其次,國家文化公園要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改變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現象,修正重視經濟效益,對文化效益、社會效益重視不夠等問題,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再次,國家文化公園作為‘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的功能界定,決定了其‘公共服務’的屬性,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營造更有活力的文化、休閑、教育場景,為公眾提供可觀、可感、可體驗的文化服務。”
有了對國家文化公園基本屬性的認識,規劃的目標就清晰起來,那就是:彰顯具有國家代表性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識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
基於這樣的理念,規劃的技術路徑同樣清晰起來。省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研究與質管中心副主任、團隊主要成員姚秀利把要做的事形象地歸納為三個詞:演員、舞台、劇本――
演員是大運河故事的“發聲源”,即分佈在運河沿線的文化資源點;
舞台是大運河故事的“空間載體”,即用什麼樣的空間形態展示運河文化;
劇本是如何表現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即包含哪些主題,有哪些情節內容。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遺產資源最多的省份,世界文化遺產要素佔全線1/3以上;大運河江蘇段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故道三大水系,是全線治理最複雜的地區,以淮安清口樞紐為代表的水利工程代表了農業文明時期水利水運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大運河江蘇段以佔全線8省市12%的面積,貢獻了全線約24%的地區生產總值……江蘇有基礎有責任也有擔當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探路,為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探索。
一張三維圖,讓運河文化資源庫立體可視
作為超大規模的線性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資源極為豐厚,如何梳理這些資源,如何把它們一個個識別出來,是規劃編製的基礎性工作。
這個“選演員”的過程,編製團隊採用創新性的做法,即採用大數據採集、分類,系統整理世界文化遺產、省級大運河遺產、傳統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等,篩選出5000多個文化資源點,它們構成大運河江蘇段國家文化公園最豪華的“演員”陣容。
接下來,團隊使用空間賦值分析和專家打分的方法,通過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依據遺產等級和與運河的時空關聯性,為第一個資源點打分,最後將賦值結果落在1000米×1000米的網格上,最終形成全線和各個市的運河文化資源分布圖,讓各處文化資源的密集度和重要程度一目瞭然。
這份超越人工操作極限的三維示意圖,是整個規劃的基礎和起點,規劃的大量工作,都是圍繞這張圖展開的。
通過對三維圖上的資源點進行分類和提煉,規劃團隊提煉出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價值,即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經濟運行的國家命脈、多元文化的融合渠道、治水思想的經典表達、革命精神的弘揚基地,它們構成整個規劃的“四梁八柱”,搭建出整體框架。
“運河上的漕運和物資調配使資源得以南北大跨度流通,保障了國家長治久安和國體運轉,這是中國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體現。”姚秀利說。
在這張三維示意圖上,運河文化資源的點、線、面關係歷歷在目,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展示體系據此被確定為淮海戰役建築紀念群、宿遷龍王廟、清口樞紐、洪澤湖大堤、揚州古城、青果巷、清名橋、盤門等22個核心展示園,灣頭―瓜洲、長江口―諫壁船閘―金港運河大橋、無錫環城古運河、天生橋―石臼湖等26個集中展示帶,淮安龜山御碼頭遺址、鎮江宋元糧倉遺址、常州“三傑”紀念館、南通唐閘歷史工業城鎮等154個特色展示點。這三種空間形態,共同構成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舞台”。
正是對於國家文化公園空間布局的深入理解,使得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選址變得順理成章。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一項國家工程,曾經在揚州有6處備選地,後來要在三灣和灣頭之間二選一,最終花落三灣主要有三個層面考慮,首先是三灣本身是運河水工遺產,“三灣抵一壩”的理念帶有古人治水的哲學思想;其次這裏由一處城中村變成生態公園,是運河地塊復興的範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選址此處,可以使人文與生態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三灣所處的揚州南部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點片區,大運河博物館既可作為標誌性重點項目拉動城南板塊,也可以完善經濟區域的文化功能。
如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矗立在三灣,成為中國大運河的當代地標,也成為八方來客到揚州遊覽的熱門“打卡地”。
一曲“新水令”,讓千年運河上演時代新戲
用“游線”概念為運河編寫現代劇本,是江蘇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作出的新貢獻。姚秀利解釋道:“‘游線’不是單純指旅遊線路,而是社會公眾可以感知千年運河、水韻江蘇的線路,這種感知包括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等功能,簡而言之就是沿運河線路實現運河在當代的活化,運河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現代化的。”
以公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化旅遊為例,以運河主線為軸心,沿途規劃24條水上支線和17條陸上支線,總里程分別達到1150千米和1200千米,可謂一河閱盡江蘇文化之美。
細細拆分包含5000多個資源點的三維圖,規劃團隊為希望感知運河的旅遊者梳理出5條精品旅遊線路,其中國家治理文化旅遊線路展現古代中國為維持國家統一探索出的充滿智慧的治理方案;水工科技文化旅遊線路展現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通過高超智慧解決一系列水利問題的治水理水成就;城河共生文化旅遊線路展現城河共生格局、古街古巷風貌以及流傳至今的活態運河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旅遊線路體現近代街區風貌與建築空間中的現代產業發展面貌;革命文化旅遊線路傳承與發揚紅色精神,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當代人民的愛國情懷和奮鬥動力。
不僅如此,《規劃》還為沿線11個設區市編製文旅融合區指引,以帶動當地的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例如在淮安將以“五園、兩帶、九點”主題展示區為核心,串聯優質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規劃形成3條陸上慢行游線與3條水上游線,突出其運河漕運中樞和管理中心的歷史地位,打造“游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訪恩來故里、賞江淮風情”文化高地。
據介紹,除“游線”串聯的文旅融合區和主題展示區外,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還包括管控保護區和傳統利用區,四大功能區的架構也在全國得到推廣。去年2月,江蘇受命起草全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並在短短2個月內完成初稿,江蘇的理念探索、技術路徑和成功經驗被吸納到全國規劃的定稿中,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實現“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邁出實實在在的一步,在新時代奏出一曲運河“新水令”。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編製過程中,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小組發揮了引領作用,一次次溝通、交流、彙報、修改,最終呈現出一份創新性規劃。2018年6月,《規劃》初稿完成,我省向中宣部彙報時,就得到了“江蘇省委省政府抓大事干大事的態度令人感動”“這是一篇鴻篇巨制,江蘇下了一局大棋”的讚譽。如今,“演員”“舞台”“劇本”早已備齊,一出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運河“大戲”已鳴鑼開場。(記者 王宏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4588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1年11月26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