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寶6總代理 > 新寶6平台_疫情下高校教師的“屏前幕後”
2022
05-02

新寶6平台_疫情下高校教師的“屏前幕後”

  對着鏡頭做實驗,把家“搬”到學校里

  疫情下高校教師的“屏前幕後”

  疫情之下,高校生活和教學工作發生一系列改變。做科研、上網課、化身志願者……在這段時間里,堅守“屏前幕後”的高校教師們在不同身份間切換,同時也收穫了別樣成長。

  教學轉變:擁抱“雲授課”新方式

  4月26日早晨,還不到8點鐘,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朱敏便早早做好了線上授課準備。由於疫情防控要求,這學期的《光纖通信》本科生課程轉為線上教學。

  在線下,這門課除了基礎知識教學,更重要的是學生分組討論互動,然而如今的線上教學卻少了這份學生的“親力親為”。為了更好地了解同學們的聽課狀態,儘快習慣這樣的雲教學模式,朱敏請大家都打開視頻。儘管是屏對屏“見面”,但至少讓他保留了上課必要的“儀式感”。“疫情來了,但科研教學任務等不起,自我療愈也好,自我調整也罷,工作還得一天天推進下去。”

  疫情期間,南京郵電大學王增旭老師的《物理實驗》課同樣轉為線上授課。王增旭提前將物理實驗器材搬回家中,方便錄製視頻線上講解。展示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工作原理、講解儀器初始誤差的測量……王增旭耐心地一步步操作演示,不時調整手機攝像頭,以便實驗細節可以被學生們完整地看到。

  特殊時期,儘管無法面授課程造成教學上的一些不便,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更多的老師選擇积極擁抱線上教學的新方式,同時盡可能彌補網課的不足。“嘗試使用智慧教輔工具后,沒想到線上教學也可以有令人驚艷的效果。”江蘇師範大學商學院顏姜慧老師說,以往線下授課主要通過社交平檯布置、收發作業,由於班上人數多,很容易出現作業漏交等問題,而線上教學的人性化統計卻讓人省事不少。相較於傳統討論課,線上智慧教學平台能更好地對個體進行考核,避免了小組討論中的“搭便車”現象。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將過往的課程記錄導出,通過比對學生們的課程回放次數、在線時長等真實數據,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在線聽課質量。”在顏姜慧看來,線上授課已經不單單是為了應對疫情的短期行為,用好這些工具更有助於提升教學質量,正如當年的PPT代替板書是教育技術的一次大變革一樣,這些智慧教輔工具的出現是“互聯網+”對教育領域的重塑。

  無悔堅守: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腳不沾地”是竇曉睿這段時間生活的完美概括。90后竇曉睿是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輔導員,也是一位兩歲孩子的媽媽。因為丈夫在上海工作,這段時間暫時無法回家。疫情防控當下,竇曉睿一方面照顧好自己7個班級的231名學生,還主動做起學校核酸採樣的志願者。

  “一場核酸採樣的志願者在60人左右,由學生擔任。因為大家的上課時間不同,需要統籌安排。”如何協調志願者與醫務人員的工作使他們更好地完成任務?排隊人員過多時看看隊伍是否需要分成幾隊……事情瑣碎,需要竇曉睿更加細緻盡心,一天下來,她的微信步數都在兩萬步以上。

  和竇曉睿一樣忙碌的,還有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輔導員佟京達。自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佟京達和眾多老師一樣,把家“搬”到了學校里。“輔導員的工作性質特殊,一直以來都是24小時隨時在線。這次搬到學校來和同學們同吃同住,感覺離孩子們更近了。”

  疫情期間,佟京達的不少工作由線下轉為線上,但每一天依舊充實。因為帶的是畢業班,這段時間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是佟京達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能開展進校宣講,沒法進行線下面試,為了解決學生們的就業問題,學院開發了一款線上招聘小程序。自此,幫助同學們與心儀的企業溝通,協助辦理線上籤約等也成了輔導員的分內之事。

  畢業季遇上疫情,不少同學因為考研失利、沒辦法正常出去實習等而產生較大心理波動。“這些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需要我們及時發現,適時鼓勵,积極引導。”為了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佟京達幾乎每天都會約上幾位同學一起吃飯散步。

  身份跳轉:工作生活“無縫切換”

  每天早上從上海開車前往崑山,晚上從崑山返回上海,這是崑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全球健康碩士專業主任吳晨凱原本的“雙城生活”。但疫情的出現,將吳晨凱原本的生活規律打亂。這段時間,吳晨凱既要線上教學,也要團購買菜、當小區志願者運送物資,還要扮演“好爸爸”的角色,化身工作生活“多面手”。

  早晨在虛擬會議室中,與研究團隊探討相關課題,下午在虛擬教室中進行線上教學。在線上授課的間隙,吳晨凱的身份又無縫轉化為社區志願者。在上海封閉居家這段時間,吳晨凱需要經常關注小區的微信群,關注各種“團購”消息。晚上8點左右,吳晨凱便會和小區居民一起運送、分發物資。

  “我們生活的社區比較大,共有120幢樓、1萬多名居民。物資只能放到社區門口,之後需要我們開着車去社區門口拖進來分發。”吳晨凱說,剛開始,完全靠自己搬運,每天大概需要3小時,後來有了家用小推車,只要1小時就可以分發完所有物資。“情況正在逐漸好轉,物資也越來越豐富。”吳晨凱說。

  一場疫情見證了許多人的成長,也讓大家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時光。對於吳晨凱和家人們來說,晚飯後的短暫時光是最輕鬆愉快的。“雖然整天都在家,但因為白天仍然要工作,所以和孩子真正相處的時間其實並不算長。”吳晨凱說,只有在這段時間,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跳操、下棋,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記者 謝詩涵 恭弘=叶 恭弘真)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