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大鼓 評彈茶館 曹家班嗩吶
在雲端,江蘇“最炫民族風”火了
從蘇南的評彈,到蘇北的大鼓,雲端正成為我省傳統民間文化的“第二舞台”,僅徐州沛縣一個吹奏嗩吶的直播間,開播半年就吸引了70多萬粉絲,引來中央級媒體的追蹤報道。打開這些直播間,不只是打開了一個個雲上舞台,還有江蘇的風土人情、藝術工作者的堅守和創新。
鄉音鄉情,“大鼓狀元”成了網紅主播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蘇北大鼓演員牛崇光,提前通知,本周三晚上7:30準時直播,歡迎大家光臨!”短視頻平台上,牛崇祥(藝名牛崇光)熱情地向大家打招呼,59歲的他滿面紅光,精氣神十足。上千條點贊很快襲來,網友也熱情地與他互動留言: “牛師傅,幾十年前你在陸集唱大鼓我就聽過,好聽!”
蘇北大鼓,是一種流行於宿遷、廣泛影響蘇魯豫皖地帶的傳統曲藝形式。一般是一人表演,左手擊打一對月牙板,右手擊鼓,有說有唱,並帶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因為接地氣、帶着濃濃的鄉音鄉情,很受地方觀眾的歡迎。
牛崇祥是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蘇北大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宿遷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被觀眾譽為“大鼓狀元”。他從2017年開始搞直播,至今已有5個年頭,光是在抖音上就有5萬多粉絲,點贊量近十萬。從“大鼓狀元”變身“網紅主播”, 牛崇祥成為蘇北大鼓在網絡上的积極推廣者。
直播間拼的是真功夫。一人、一鼓、一對板,要怎樣才能留住網友?牛崇祥說,“首先得靠肚子里有貨!”《走馬春秋》《無艷春秋》《凌霄漢》《戰君山》……這些都是牛崇祥的拿手書目。傳統曲藝一度遇到時代發展的困境,牛崇祥也犯愁,“滿肚子都是書,就愁唱不了”。現在,在網上搞直播說書,不能天天都說一模一樣的段子。他的滿肚子存貨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像這些長篇書目,每天說三個小時,連續不斷,說完一部最起碼也要三五個月。”
誰說聽大鼓的都是老年人?牛崇祥發現,自己的直播間里,六成以上都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也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觀眾,哪天我不直播,他們會念叨着來問。”尤其讓他感動的是,有些痴迷大鼓的老年人,平時自己不太會玩手機,就讓家裡孩子把手機設置好,一到點就打開手機守着他的直播。
刷短視頻的不少青年人,刷到了蘇北大鼓,也會津津有味地追下去。這也讓牛崇祥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當年的他,只要有藝人到村裡來表演,總是早早地到現場等待,一場也不落。現在,蘇北大鼓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到年輕人生活之中,也讓他看到了傳統戲曲傳承下去的無限可能。
以前的觀眾在鄉間大集上,現在的觀眾在直播間里,但是留住他們的道理是一樣的。“擺地攤時,你不能撂個三場五場才出來唱,這樣觀眾就不來了。直播也是這樣,天天播,人氣才能漲得快。” 牛崇祥說。
如今,牛崇祥每場直播都有穩定收益,但是他堅持“不帶貨”。“觀眾是來聽書的,你咋還賣起貨來了呢?一來二去書迷們就不來了。”他說。為了讓直播更加生動,他還會策劃不同曲種在直播間“飆唱”。
從18歲拜師學藝到現在,牛崇祥已經從藝40餘年,而蘇北大鼓也早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年,牛崇祥帶領學員們在各個社區平台上演出了100多場,今年他的目標是200場。他說,“網絡直播,同樣也是一個大舞台。作為蘇北大鼓省級傳承人,目前我的任務和心愿就是把它傳承發揚好。”
線上線下,蘇州評彈唱響“聲聲潮”
不久前的中秋節,蘇州平江路上的琵琶語評彈藝術館迎來了觀眾熱潮。每天十餘場的演出門票基本當天售罄。古老的蘇州評彈近年來越來越“潮”,該館的評彈演員吳亮瑩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吳亮瑩本是蘇州的專業評彈院團演員,2011年她因在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配唱了一段《秦淮景》,被更多人熟知。幾年前,吳亮瑩和夥伴們一起創業,在平江路上開了這家評彈茶館。“我從小就生長在平江路附近,對這裏充滿感情,對蘇州評彈也有種情結,希望通過自己的展現讓更多人了解蘇州文化。”
評彈茶館樓上樓下能同時容納100多個座位,一直人氣不俗。幾年來不斷有粉絲慕名而來,點名要聽《秦淮景》。如今的吳亮瑩,又在網絡上有了新的代表作。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恭弘=叶 恭弘暮色叢染紅巾……”短短几句,就美到讓人耳朵上了癮。《聲聲慢》是國內男歌手崔開潮演唱的一首歌曲,近年來不斷以各種形式被翻唱,吳亮瑩的吳語版《聲聲慢》成為其中一道亮眼風景。除了將流行文化與吳儂軟語結合重新演繹的《聲聲慢》,在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台收穫了百萬點擊量外,吳亮瑩在網絡上還演唱過《天涯歌女》《花好月圓》等吳語歌曲。在網上的這些短視頻中,她身着典雅旗袍,伴隨着弦索叮咚,吳儂軟語中流淌着江南水鄉的款款溫柔,讓人過耳難忘。隨着網絡知名度的不斷提高,琵琶語評彈藝術館更成為平江路上的一處熱門“打卡地”,越來越多網友渴望來現場親耳聆聽蘇州評彈這個“最美聲音”。
館里也有十幾人的演出團隊,但很多觀眾還是衝著吳亮瑩而來。為此,吳亮瑩堅持每天演出。前段時間正值暑假旺季,一天16場、每場一個小時的演出,吳亮瑩每場都演,一場要唱上近20分鐘,每天到家都是深夜11點多。身邊的人都說她簡直是“用生命在唱”,勸她別太拼。吳亮瑩卻說,現在來館里聽評彈的好多都是全國各地來的,“大家都那麼熱情,你不唱行嗎?”
2018年,歌手蔡琴偶然來到館里聽評彈,連連稱讚她的演唱,“高的高,軟的軟,蘇州話表達出來的味道,值得你花一點時間聽一聽,你會愛上它。”
“評彈藝術不能成為博物館里的陳列品。”這是吳亮瑩的觀點。她說,蘇州評彈發展到現在,可以多嘗試與流行音樂等其他音樂形式相結合,進行新表達。“比如我自己,喜歡聽郭蘭英、李谷一、鄧麗君甚至是青年歌手周深的演唱,他們的唱法、氣息和咬字,都可以為我們的評彈提供借鑒。只要能找到適合吳語唱的歌曲,我都可以試着來唱一下。”吳亮瑩說。
如今,這間評彈茶館在抖音上也有了十幾萬粉絲,許多觀眾拍攝的吳亮瑩演出的短視頻,常常成為網絡爆款。吳亮瑩認為,“網上引流,線下演出”的模式,能讓更多觀眾走進茶館。“只要可以助力評彈藝術的當代傳播,我會繼續堅持下去,多出大家喜愛的原創作品。”
祖孫三代,曹家班嗩吶半年增粉絲72萬
“要不我們也試試直播?”疫情期間演出暫停,對於以嗩吶演出為主業的曹家班來說,也就意味着沒有了收入。眼看着家裡的親戚和自己的兄弟們陸續改行,今年2月底,1986年出生的“第五代傳人”曹嘎終於發出了這樣的提議。
花了半個月時間準備,3月18日,“沛縣曹家班嗩吶”抖音直播間上線。“原以為能有十幾、二十個人來看看就不錯了,結果第一天陸陸續續進來了幾百人。”讓曹嘎驚喜的是,很多人刷同城看到他們在直播,就特意進來打招呼,“曹師傅好久不見了!”還有的直接在公屏上寫:我兒子當年結婚的時候,就是你們給“吹”的……
徐州沛縣素有“嗩吶之鄉”稱號,成立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民間樂團“曹家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世代以嗩吶為生,幾十年來穿梭於各類鄉土間婚喪嫁娶演出中,這些群眾成為他們直播間的第一波粉絲。
你聽過嗩吶版的《本草綱目》嗎?嗩吶模仿薩克斯吹《回家》,是什麼味兒?曹嘎發現,他們直播四五天後,粉絲數已然過萬;3月底,粉絲破10萬;4月初,曹嘎82歲的爺爺曹威邦也來到了直播間,演奏了兩場咔戲《打金枝》和《七品芝麻官》,曹嘎的爸爸、省級非遺傳承人曹河南打鼓敲鑼,曹嘎演奏电子琴,曹嘎的弟弟曹干負責打擊器,三代人的首次同台當天贏得了超過200萬的觀眾點贊數;截至9月20日,他們直播間粉絲數已經高達72.2萬。
“很多人給我們留言,說沒想到咱們中國的民樂器這麼好聽!還有人問有沒有培訓班,想讓孩子來學!”網友的喜愛也即時轉換為“直播打賞”,成為新的演出門票。“現在,我們直播打賞的收入已超過了過去的線下演出收入。”曹嘎說。
半年的直播生涯,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曹嘎說:一路披荊斬棘!
一是演出場地的變化。一開始,曹嘎在自己家裡搞直播,結束后鄰居上來敲門,“一两天沒問題,天天這麼搞吃不消!”他們趕緊在空曠的地方租了個院子,還怕聲音傳出去,又把窗戶縫封死了。一台掛壁式空調不夠,後來又加了一台櫃機,“別人進來都喊冷,我們還熱得要命。沒辦法,吹嗩吶是個力氣活,十幾分鐘下來,每個人都大汗淋漓。”
二是演出時間的拉長。過去婚喪嫁娶一天吹幾首曲子,上台演出也就十幾分鐘,而到了直播間,一演奏就是三小時起。“我們每天晚上8點半開始直播,原定播三小時,但常常到了晚上11點,人還很多,根本沒法下播,最長一次延時到了凌晨3點。”曹嘎打趣道,目前直播間里的固定成員差不多都在30歲左右,是“最有勁的一代人”,“說實話這個演出強度,比過去大太多了,每天直播完,大家都坐在那不想動,太累了!”
三是觀演關係的變化。過去嗩吶的觀眾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如今直播間里19―30歲的年輕人佔了很大比例,如何吸引年輕人?曹嘎在曲目創新上下功夫,除了《百鳥朝鳳》這樣的嗩吶經典曲目,他還把《喜洋洋》《本草綱目》等流行曲目,《大秧歌》《茉莉花》等全國各地的民歌,甚至世界名曲《喀秋莎》等改編成嗩吶版,贏得不同年齡層粉絲共鳴。曹嘎還在直播間招募了數位20多歲的二胡、笛子、古箏等演奏員現場伴奏,一起參与直播。
數據显示,過去一年裡,抖音民樂直播觀看人次已超過61億。在曹嘎看來,直播就像做菜,雖然他們半年來不斷為觀眾製作創新的“配菜”,但傳統的嗩吶曲目依然是直播間的“主菜”,“曹家班會一直堅持做下去,將嗩吶一代代傳承下去!”(記者 顧星欣 陳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6039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2年09月23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