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十年,也是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來,江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37萬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11.64萬億元,連跨6個萬億級台階,平均不到2年就增長1萬億元。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綜合實力百強縣數量達25個,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十年畫卷如此多嬌!勇攀高峰的江蘇何以不凡?接下來,一起感受“蘇大強”迎風奔跑的鏗鏘足跡。
江蘇記者 王堯:我現在就在華東地區最大的室內冰雪樂園,這裏常年的氣溫是在零下十攝氏度左右。但是在這裏滑雪,我卻感覺不到一點冷,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答案就藏在我身上這件衣服裡頭――一片又一片透明的薄薄的石墨烯加熱膜。別看這張小小的膜,它可是我們江蘇製造在先進碳材料領域的一次創造和創新。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先進碳材料產業鏈首席專家瞿研說:“十年以前柔性的加熱器件基本上只有銅網。那麼,它從這個可靠性上舒適度上遠遠達不到要求。今天,石墨烯可以做柔性的加熱器件,就像您穿的衣服一樣,在很低的電壓下就可以實現30度到300度的溫度的可調。這也是我們中國石墨烯的原創性技術。”
過去十年,像這種改變生活、惠及你我的全球首創成果,僅在石墨烯 小鎮就誕生了14項。以石墨烯為代表,常州的新型碳材料也迸發出了無窮潛力――新創碳谷、安泰復材等30多家企業崛起為集群龍頭,原絲生產-復材成型-裝備製造-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日趨完善,2000多家企業在這裏配套協作。2021年,常州新型碳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先進製造業集群“國家隊”。
新創碳谷控股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王歡說:“我們的高性能纖維經編材料全球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了30%,全球第一,形成了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江蘇智雲天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琦說:“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技術建立的‘超級虛擬工廠’,把我們的客戶和製造企業融合在一起,從而使確保整個供應鏈拆不開、打不散。”
讓產業集群“頂天立地”。十年來,江蘇用一條條極具含金量的政策“暖手”相扶,打造着像常州這樣的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
從納米新材料、物聯網,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智能電網裝備製造,再到工程机械、新型碳材料,6個產業集群成功闖入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光纖通信、高端紡織等產業處於領跑者位置;特高壓設備、晶硅光伏、特鋼材料等七條產業鏈邁入國際中高端水平。一個個“響噹噹”的產業集群,也不負眾望地扛起了江蘇製造業發展的脊樑,成為了拉動經濟發展的強勁“火車頭”。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0%左右,工業對GDP貢獻超過40%,位居全國第一。產業集群主導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從“單體突進”向“集群崛起”,令人鼓舞的成績背後是江蘇在“加減乘除”四字訣上的精心耕耘。省委書記吳政隆曾經把主要做法總結為“加減乘除”四個字。在“加法”上,我們狠抓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培育;在“減法”上,我們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騰出發展空間、促進轉型升級;在“乘法”上,我們藉助創新和数字賦能給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在“除法”上,我們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發展的痛點堵點,優化營商環境。一系列舉措讓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匯聚起了行穩致遠的強大動能。如果說“頂天立地”的產業集群是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鋪天蓋地”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則是江蘇搶抓未來風口的“生力軍”。數據显示,目前,全省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2000多家。為了孵育這些單打冠軍,江蘇在過去十年又走出了怎樣的非凡路徑呢?
江蘇台記者 王堯:這裡是江陰的一家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是企業十年前便沿用至今的一條生產線。因為大部分還是靠人工來生產,所以只能生產一些精度不夠高、穩定性不夠好的齒輪道具。十年來,企業通過智能化的改造,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工。如今,這裏生產的齒輪道具,它的精度達到了2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1/5。與此同時,企業的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
江陰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雲彪說:“這十年來,是我們整個發展的是最佳時期。從銷售原來是只4000多萬元,發展到現在是2億多元,增長了六倍,完全是取代了進口。”
十年蝶變的故事在江陰不斷上演。以科技創新搏激流,以智能化改造謀未來。這片只佔全國萬分之一土地的縣域,孕育出了110多個行業單打冠軍產品和150多家行業“隱形冠軍”。
窺一斑而知全豹。十年來,江蘇“育種扶苗”毫不懈怠。在全國率先啟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大力實施“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以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業為目標,引導中小企業深耕行業、強化創新,一批又一批“小禾苗”長成為“小巨人”。如今,全省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0%以上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填補了一個個行業空白;參與制定修訂行業標準13000餘項,約半數企業主導產品在國內細分市場佔有率為10%-30%。“小巨人”們正成為江蘇底氣十足奔向未來的力量源泉。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沈坤榮說:“江蘇製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是江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省,着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十年。十年來,江蘇以骨幹龍頭企業為引領,以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為抓手,以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培育為手段,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轉型為加速器,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精度與效率,為江蘇製造‘由大到強’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
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過去十年是江蘇製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來,江蘇製造業增加值從2.3萬億元增加到4.2萬億元,佔全國的13.4%、全球的約4%;佔全省GDP比重去年達到35.8%。沉甸甸的成績單上,寫滿了各行各業的奮鬥印記!在實體經濟領域迎風奔跑的人,用自己的銳意進取、拼搏汗水不斷擦亮着“經濟強”的鮮明底色。
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說:“十年來,我們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之魂。一次次打破垄斷,填補國內空白。”
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說:“這十年,我們紅豆與時代、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被譽為‘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
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說:“新時代的十年,徐工集團從初期的規模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大步走在中國工程机械行業的最前列。”
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顧棟華說:“我們一路向上向新。從引領行業到瞄準世界一流,加速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高文寶說:“突破了海洋工程領域‘卡脖子’技術。在新一輪航運復蘇中領跑全國,駛向深藍。”
揚子江葯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浩宇說:“十年來,我們加快研發轉型。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上展現了民族醫藥企業的大擔當大作為。”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新的起點,我們將持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积極為江蘇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提供有力支撐。”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8500萬江蘇兒女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勇挑大梁、敢為善為,再創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為譜寫好“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嫻 李俊彥 王堯 張正 李揚 桑雨生 沈楊 郭奉銘 趙傑 張成龍 馬英 李心一 無錫中心站 蘇州中心站 南通中心站 徐州中心站 供片台/常州台 江陰台 宿遷台 淮安台 吳江台 編輯/張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6094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2年10月04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