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強勁增長!江蘇“五一”假期累計實現銷售額約64.5億元
據江蘇省商務廳對全省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監測和初步統計,“五一”假期(4月29日至5月3日),全省消費品市場累計實現銷售額約64.5億元,同比增長41.8%,日均銷售額比2019年增長12.9%。
省市縣聯動發力,打造消費新熱點
“五一”假期期間,全省以“蘇新消費”為主題,累計開展500餘場消費促進活動,發放1.7億元惠民消費券及5500萬元数字人民幣紅包,聯動45個夜間消費集聚區,進一步繁榮“夜遊”“夜秀”“夜宴”“夜購”“夜娛”“夜宿”等消費業態。南通以“惠聚南通•美好生活”為主題,聯動各大商圈發放3200萬元惠民消費券和数字人民幣紅包,“五一”假期期間,南大街商圈拉動銷售1.1億元,為去年同期的2倍,重點監測的7家百貨綜合體黃金飾品、化妝品銷售額達8202萬元,同比增長60.5%。揚州舉辦“蘇新消費・揚州站”2023 家電家居嘉年華活動,蘇寧易購、京東五星電器等家電銷售企業积極開展家電以舊換新、打折促銷等活動,銷售額近7000萬元,同比增長11.3%。泰州以“泰享消費”為主題,舉辦2023五一汽車嘉年華活動,匯聚52家知名汽車品牌參展,400多款熱銷車型讓利銷售,激發全民消費熱潮。活動期間,觀展人次超過6萬,現場銷售額4000多萬元。
首店經濟再增力,豐富消費新體驗
各地首店呈現出品牌高端化、業態全場景化、布局多元化等特點,越來越成為市場活力和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的重要“催化劑”。“五一”假期期間,全省各式各樣的首店成為消費吸睛點。首店競相首秀,營造出一個個消費新場景,豐富消費者體驗的同時,也展示出內需市場的非凡活力和包容力。南京夫子廟商圈萬象天地推出一批城市首店和全新概念店,吸引着大批消費者前來,“五一”假期周期間,客流超50萬人次。揚州全國首家大潤發M會員店正式開業,精選3000款單品,其中自有品牌“會員臻品”商品300多款,尤其是烘焙類商品供不應求,給市民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和消費模式,5天消費超4.6萬單。蘇州歌林公園江蘇首店CBA籃球公園、首店魔豆賽車、木瀆影視城內江蘇首店兔子團都市樂園等體驗類業態遊客如織。“五一”假期期間,蘇州市重點監測的100家商貿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約12.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5.3%。
商文旅齊聚力,增添消費新動能
休閑旅遊備受青睞:“五一”假期期間,全省天氣晴好,出行明顯增多,自駕游、高鐵游、近郊遊、鄉村游、都市休閒遊等持續升溫。全省五大國有石油公司累計銷售成品油29.8萬噸,同比增長73.2%,其中汽油銷售21.0萬噸,同比增長110.2%;柴油銷售8.8萬噸,同比增長22.1%。
餐飲消費持續火爆:全省持續開展“蘇新消費・江蘇味道”夏季餐飲促消費活動,梳理髮布28個地標餐飲品牌。“五一”假期期間,全省重點餐飲企業實現營業額1.2億元,同比增長95.6%。淮安舉辦樂享“蝦”夜“惠”聚淮安消費季啟動儀式暨萬人龍蝦宴活動,現場共有40家龍蝦餐飲和特色小吃參加,三天累計現場人流超過2萬人次,售出門票約6000份,龍蝦1.5萬斤,央視《經濟信息聯播》《24小時》《第一時間》等欄目先後報道。
文化消費強勁回暖:南京溧水區天生橋風景區開展為期三天的第十屆咪豆音樂節,首次嘗試以“門票+住宿+接駁+採摘”等形式推出組合套餐,相應產品全部售罄,帶來2.5億關注度、8萬人潮、4次熱搜,超過六成樂迷來自江蘇省外。南通“激情江海・潮湧南通”2023中國南通江海國際文化旅遊節在南通大劇院拉開帷幕,假期前兩日,主城區各大景區接待遊客約10萬人次,4月30日單日遊客量超7萬人次,創下歷史紀錄。
(江蘇新聞廣播/丁鳳雲 編輯/國正)
江蘇高校“上新”未來機器人、孤獨症兒童教育等六個專業 部分今年9月開始招生
近日,教育部發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據統計,2022年度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專業176個,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21個。其中,江蘇新增未來機器人、無障礙管理、孤獨症兒童教育等6個專業。這些應勢調整的新專業,透露出哪些新氣象?
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
記者注意到,此次江蘇“上新”113個新增備案專業、13個新增審批專業。13個新增審批專業中,有6個新專業由江蘇高校在全國首次設立,分別是東南大學電動載運工程專業、未來機器人專業,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審計專業,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孤獨症兒童教育、無障礙管理專業,中國藥科大學與南京醫科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專業。
東南大學未來機器人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增專業類“交叉工程類”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殷國棟介紹,東南大學與機器人研究有着不解之緣,新中國第一個機器人就誕生於東南大學(當時的南京工學院);2016年,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正式成立全國首個機器人工程專業,並於同年開始招生。
“本次公布的未來機器人專業真正面向未來,依託東南大學2021年獲批的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進行建設。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儲備,因此我們將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強勢學科為支撐,融合信息、电子、計算機、材料、生醫、醫學影像等方向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殷國棟說。
站在数字化、智能化時代風口,更多專業應勢而變,對工科人才創新性的要求逐漸變高。東南大學申報的另一專業智能車輛工程就直面行業實際。
“眼下,汽車產業正向著智能化、網聯化等方向加快轉型。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企業對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殷國棟告訴記者,傳統的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只有机械工程背景,或是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背景,“隨着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汽車蓬勃發展,單一專業知識背景往往難以支撐,造成‘學自動化的不懂車輛,學車輛工程的不懂感知決策’等矛盾出現。學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二次培養,企業的成本就會增加,且人才流失率較高。現在增加智能車輛工程等‘新工科’,並進行小班化教學,有助於有興趣有志向的學生迅速進入市場。”
本次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中,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新增兩個,分別是無障礙管理和孤獨症兒童教育。學校教務處副處長李貴希告訴記者,申報開設前,學校做足前期調研。“以孤獨症兒童教育專業為例,相關數據显示,全球孤獨症人數已達67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遞增,早期發現、行為干預和教育,可顯著改善孤獨症患兒的不良預后。目前,孤獨症兒童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師資缺口大。”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以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為主,兼及殘疾人高等教育與殘疾人事業管理與服務專門人才培養的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專業達到27個,每個專業均採用‘特殊教育+’的形式。個別化教育,師資是關鍵。經過廣泛調研,我們注意到培智學校、普通學校里也有孤獨症兒童,面對這群兒童,師資太缺乏了。我們主要是培養孤獨症兒童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李貴希說。
經過多年發展,江蘇的特殊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礎上,正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李貴希說,由於是新設立的專業,無障礙管理和孤獨症兒童教育兩個專業計劃從明年開始正式招生,學校將從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配置、就業方向等方面做更為細緻的打磨。
東南大學除基礎醫學外,未來機器人、電動載運工程、智能車輛工程、俄語4個專業都將於今年9月開始招生。其中,未來機器人專業預計招生50-60人,該專業同時將面向新生進行二次選拔,考察學生的數學、開放性思維、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江蘇新聞廣播/劉正則 沈楊 通訊員/唐瑭 楊黎珍 編輯/趙夢琰)
冬季水鳥哪一種最多?江蘇首次全省越冬水鳥同步調查成果出爐
記者今天(3月24日)從省林業局獲悉,江蘇首次全省範圍的大規模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結果出爐。本次同步調查共記錄到水鳥82種,420855隻。
2023年1月,江蘇省林業局組織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省林科院、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多家單位聯合開展了江蘇省2023年越冬水鳥同步調查。 本次同步調查在全省14個濕地區域布設調查位點80個,覆蓋了全省沿江、沿海、重要內陸湖泊等濕地區域,各高校、院所、保護區共18支調查隊伍在同一時間段開展調查,共歷時5天。
經統計,記錄的40餘萬隻水鳥中,有丹頂鶴、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1種2304隻,花臉鴨、鴻雁、斑頭秋沙鴨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4種3.54萬隻,數量最多的水鳥是翹鼻麻鴨8.5萬隻。有8個調查區域記錄到超過20種水鳥,6個調查區域記錄到水鳥數量超過2萬隻,8個調查區域記錄到水鳥數量1萬-2萬隻。越冬水鳥的熱點區域包括連雲港青口河口、鹽城濕地珍禽保護區、大豐麋鹿保護區、東台條子泥、如東東凌、洪澤湖濕地保護區和南京新濟洲濕地。
此次調查結果显示,我省冬季水鳥以雁鴨類為主,佔全部鳥類數量的49.18%。超過1萬隻的依次為翹鼻麻鴨、普通鸕鶿、白骨頂、綠頭鴨、斑嘴鴨、黑腹濱鷸、花臉鴨、反嘴鷸、紅嘴鷗、灰�和蠣鷸。本次調查中還記錄到白鵜鶘、疣鼻天鵝、鵲鴨等罕見越冬水鳥,並在洪澤湖記錄到較為罕見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江蘇新聞廣播/姜奇卉 編輯/汪澤)
北方有一股較強冷空氣正在東移南下,今天02時它的前鋒已達德州、洛川、天水一線,預計今天傍晚前後自北向南影響江蘇省。受其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將出現陸上6~8級,江河湖海面8~10級的偏北大風。
11-13日全省大部分地區最低氣溫將下降10~12℃,局部地區14℃左右。3月11日08時至3月12日08時,淮河以南地區陰有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多雲到陰,局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最高溫度:全省22~23℃;最低溫度:沿淮和淮北地區5~6℃,蘇南南部地區10℃左右,其他地區8℃左右。全省偏南風3-4級轉偏北風5-6級陣風7級。
(來源:江蘇氣象)
1月16日,江蘇省政府印發《關於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政策措施》,聚焦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問題和薄弱環節,從12個方面出台42條舉措,加足馬力釋放政策紅利,充分展示江蘇“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責任擔當。
春節期間,在淮安漣水,江蘇從一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的生產場景,工人們忙着完成訂單,為產品發往廣東、上海等地做出廠準備。
公司生產負責人孫貴府說:“目前,我們的生產任務目標已經排到2023年4月份左右,預計一季度的銷售額在1.5個億左右,完成開門紅目標,為今年6.5億的銷售額目標奠定好基礎。”
孫貴府的自信,不僅來源於手中有訂單,更來自政府帶給企業的充足用工保障。據了解,為支持企業穩定、有序生產,漣水縣在春節假期出台了鼓勵企業穩崗生產8條措施,通過引導外地員工留下過節、發放在崗補貼和過年補貼等,保障企業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
“這些舉措與新出台42條政策措施十分相契相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張宏偉介紹,援企穩崗,留住人最關鍵。新措施明確,“鼓勵訂單較多、生產任務較重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一季度生產安排。鼓勵有條件地區對春節期間正常生產經營企業發放一次性留工補貼。”
張宏偉說:“例如南京市對春節期間留工保供項目連續施工的企業,按照實際的留寧過年外地參保的員工每人500元的標準發放。蘇州市對1-2月份企業吸納首次來蘇州就業的非蘇州戶籍的人員,只要他簽訂一年及其以上的勞動合同,並且連續參加社保三個月以上,就按照不低於每人500元的標準發放就業補貼。”
“我們還多方協同做對接,鼓勵各地向免費提供可以介紹其成功就業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放就業服務補貼,這個在最新的政策措施裏面也講得非常清楚。”張宏偉說。
42條政策措施中,有4條事關“积極擴大有效投資”。最近,江蘇長齡液壓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企業的高端液壓部件擴能和智能升級項目獲得多證聯發,成功實現“拿地即開工”。這是無錫江陰市2023年首個“拿地即開工”項目。
企業副總經理戴正平專門為江陰市行政審批局送上了錦旗:“我們長齡液壓的這個項目‘拿地即開工’,加速了我們企業的早開工、早投入、早有收益。我們感覺,現在項目審批,整個服務理念在變,他們的協同效應在變。”
江蘇省發改委黨組書記沈劍榮介紹,今年以來,江蘇各地的重大項目全速推進,而加強各要素保障是42條政策措施中特彆強調的:“就是要讓投資主體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我們政府的工作效率,這個效率要實、要快。我們在政策中間也提了幾條,比如說,我們提出來要優化能耗強度審批流程,市場控制在15個工作日內。下一步我們也將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的帶動作用,全力推動經濟率先整體好轉。”
記者發現,為积極擴大有效投資,新政策措施進一步降低了門檻。比如,加大對省級及以上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力度,可由地方政府根據職責權限作出承諾,制定並試行用地承諾制,在地方政府承諾兌現排污總量指標來源、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的前提下,可實施項目環評承諾制審批。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雙信地+定製地”供應模式,探索採用不可撤銷、無條件見索即付保函等方式繳納競買保證金。
(江蘇新聞廣播/孫茂強 孫西嬌 淮安台 江陰台 編輯/國正)
同心同德 �哿ζ床� 以新作為開創新局面
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 張義珍參加
1月17日下午,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委員們圍繞着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支撐、深化法治江蘇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建設美麗江蘇、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等進行專題協商討論,积極建言獻策、廣泛凝聚共識。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着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支撐
在科協組、科技一組、科技二組、教育一組、教育二組委員參加的聯組會議上,鞏在武、匡華、王煒、朱焱、成賓等15位委員圍繞“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着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支撐”积極建言獻策。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張義珍,副省長鬍廣傑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胡剛主持會議。
張義珍在發言時表示,信長星書記在會議開幕時的講話,站位高遠,催人奮進,高舉旗幟,緊跟核心,動員號召全省上下以鬥爭精神迎接挑戰,以奮進拼搏開創未來,必將有力推動江蘇更好“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幾天來,政協委員圍繞信長星書記講話深入學習討論,政治站位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增強。委員們的意見建議有分量有質量有見地,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與委員积極互動交流,取得了深化學習提高認識、群策群力共謀思路、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的良好效果。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共中央提出的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舉措。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教育質量顯著提升,科技攻關成果豐碩,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開創新的局面。要深刻認識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戰略支撐的重要意義,着力研究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着力破解影響和制約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着力調動各級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积極性創造性,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更加堅實的科技人才支撐。
胡廣傑說,委員們針對性地提出了許多意見建議,我們將認真梳理、逐條研究,在工作中积極採納。未來,江蘇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高質量教育涵養源頭活水,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激發動能活力,以高素質人才增創發展優勢,三位一體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堅持文化自信自強,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在民革組、民盟組、民建組、民進組委員參加的聯組會議上,12位委員圍繞“堅持文化自信自強,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主題积極建言獻策。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姚曉東主持會議,常務主席馬余強出席會議。
張愛軍認真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后表示,各位委員的發言抓住關鍵,很有價值,將認真研究、积極採納。在全面介紹文化強省建設有關情況后,張愛軍說,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工作主線,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文化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更好“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強大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希望政協委員积極獻計出力,為共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智慧和力量。
堅持全面依法治省,深化法治江蘇建設
在中共組、特邀二組委員參加的聯組會議上,馮岩等12位委員圍繞“堅持全面依法治省,深化法治江蘇建設”主題积極建言獻策。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劉建洋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楊岳主持會議。
劉建洋在認真聽取委員意見建議后表示,將認真梳理研究、充分吸收採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決貫徹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省,法治江蘇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明顯成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行專章論述、專門部署,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把法治建設置於黨和國家事業大局中審視,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划、整體性推進,全力推動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努力使法治成為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顯著優勢、核心競爭力和堅強保障,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更好“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僑聯台聯對外友好組、經濟一組、經濟二組、新聞出版體育福利保障組、醫衛組、特邀一組、特邀三組委員參加的聯組會議上,委員們圍繞“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主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馬欣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洪慧民主持會議。
馬欣對委員們的發言給予肯定和积極回應,表示將認真梳理、逐條研究,在今後工作中予以採納。在全面介紹我省有關情況后,他說,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守正創新、精準發力,着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起步之年,省委、省政府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論述,按照信長星書記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要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立省之基、強省之要”和許昆林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着力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着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着力加快数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着力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着力培育壯大“專精特新”方陣,為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在農工黨組、致公黨組、九三學社組、工商聯組、無黨派人士組委員參加的聯組會議上,委員們圍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主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副省長夏心�F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張樂夫出席會議,常務主席周嵐主持會議。
夏心�F在認真聽取委員們的發言后說,過去五年,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批突出民生問題得到解決,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根本性轉折,人民群眾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交出了高水平、有溫度的民生答卷。下一步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經濟基礎,以持續促進增收擴大共同富裕共富範圍,以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共同富裕內在品質,以保障基本民生織密共同富裕堅固底線,努力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成為全體人民的幸福家園。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江蘇
在工青婦組、文藝組、社科組、農業和農村組、民族宗教組、環境資源組委員參加的聯組會議上,保海燕、居小秋等15位委員圍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江蘇”建言獻策。副省長方偉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王昊主持會議。
方偉在認真聽取發言后說,委員們結合自身工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要認真研究,將好的建議和思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措施。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科學系統推進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生動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新圖景。
記者 方思偉 徐睿翔 張宣 沈佳暄 胡蘭蘭 顏穎
中新社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朱曉穎 鍾升)記者15日從正在召開的江蘇省兩會上獲知,2022年,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達304億美元、增長5%左右,規模繼續保持中國首位。
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5日在南京開幕,省長許昆林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披露,2022年,江蘇進出口總額達5.4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4.8%。報告還公布,五年間,江蘇累計吸引外資1270億美元,世界五百強企業有392家在江蘇投資。
江蘇是中國的外貿大省。近年來,江蘇利用外資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一;進出口總額僅次於廣東,居全國第二。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曾導致江蘇進出口、利用外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江蘇多措並舉,穩外貿、穩外資基本盤,展現出開放型經濟的較強韌性。
2022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江蘇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組合拳”落地見效,外貿穩中提質,區域經貿合作提速升級,開放紅利持續釋放,國際商貿“朋友圈”越來越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江蘇省委省政府立刻作出全面部署,外貿企業紛紛組團包機,飛赴海外開拓市場。隨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江蘇各地陸續“打飛的”赴全球,“組團行”“個人游”帶來海外訂單猛增。
中新社記者從江蘇省商務廳了解到,下一步,該省將更大力度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加強對各市出國招商團組統籌安排,吸引外資流入;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動外資標誌性項目落地建設,以開放之姿擁抱新機遇。(完)
剛剛過去的2022年,江蘇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穩定增長勢頭,基礎設施投資和製造業投資齊頭並進,對全省經濟增長起到了“穩定器”作用。
【基礎設施投資加快推進 大項目建設快馬加鞭】
省統計局最新數據显示:2022年1-11月,江蘇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比1-10月加快0.1個百分點,增速繼續回升。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6.1%。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將繼續完善江蘇投資環境、優化百姓生活,拉動眾多相關行業生產。
在江陰大橋和泰州大橋之間,又一條過江通道“江蘇江陰靖江長江隧道”正在建設,這是國務院《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計劃》的重點項目。記者在現場看到,左線盾構隧道施工採用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聚力1號”盾構機,正奮力打通全長6.4公里的江底部分。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建成后將有效緩解江陰大橋的擁堵。
中交隧道局江陰靖江長江隧道JJSD-A2標項目部經理梁玉強說,江陰長江隧道是長江上長度排名第二的過江通道,項目總投資140億,具有長距離、高水壓、大直徑三大特點。尤其是隧道最低點在江面以下82米,隧道施工承受水壓最大為0.82兆帕,施工難度較大。大家鉚足幹勁,爭取儘快完工,為長江兩岸人民的出行提供便利。
【製造業投資增幅最大 新的增長源泉不斷湧現】
在交通、能源、水利、農業、信息、民生等領域,2022年,一大批重大項目已經竣工投入運營,在建項目也在爭分奪秒,加快建設,為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數據显示,2022年前11月固定資產投資中,江蘇製造業投資增幅最大,同比增長10.1%,高於固定資產投資6.4個百分點。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蘇瑞�N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20億的明陽5GW異質結光伏電池項目建設現場,技術員和工人正在進行試生產階段的調試工作。異質結電池是光伏行業最新的太陽能技術,項目全部投產後將達到5GW的產能,進一步豐富當地乃至全省的新能源產業結構。
江蘇瑞�N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林告訴記者,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也是全國500強,公司採用的是光伏行業最先進的異質結太陽能技術,有望能夠突破20%,遠遠高於主流的PERC電池。
目前,全省450個工業大項目建設已超額完成全年指標,正持續加大建設力度。2022年1-11月,10億元以上在建項目個數同比增長16.5%,為江蘇工業穩增長和面向未來的競爭提供了動力支撐。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 周雷 郝朦 鹽城台 江陰台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