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船舶工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涉及門類多,產業鏈條長。2020年以來,受國際形勢變化和多點散發疫情的影響,船舶工業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但在全球造船市場都萎縮的背景下,我省造船三大指標依然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7月13日,我們就跟隨記者走進南通啟東的一家造船廠,看看他們是如何實現“小步快跑”,在挑戰下“乘風破浪”、駛向深藍的。
7月8日,當記者來到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時,恰逢大型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安娜輪順利交付。FPSO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核心設施,當天交付的這艘儲油船已經是企業從同一家國外船東收到的第二筆訂單。環顧碼頭,我們發現還有四個大船項目正在施工。其中,英國石油公司在國內的首個FPSO―N999輪項目已經進入掃尾階段。項目合同總價超四億美元,建造難度非常大。項目經理李榮稷自豪地說,項目的接連承接,代表着企業得到了全球客戶的信任。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N999 BP GTA FPSO項目經理李榮稷說:“英國國家石油要求項目滿足超高標準的建造要求、世界一流的質量控制要求。從2018年開始進行多輪審核后,最終認可,公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一艘船的造價通常都在億元左右,各國企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在全球貿易摩擦頻發和疫情影響下,這家企業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能接到這麼多訂單?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與新能源研發中心副主任吳承恩說:“隨着‘碳中和’的需求越來越熱,包括巴黎協定要求,也迫使航運公司要儘快去使用這種低碳能源或者是清潔能源設施。公司也看到了這一塊,單獨成立一個研發部門,加大新能源研發這塊的投資。同時政府都會有一些補助,鼓勵企業去做一些創新,去年江蘇省補助我們大概是有三千萬元。”
瞄準行業“新風口”,再有政策激勵引導,企業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後產能,大力推進海上清潔能源生產類船舶和清潔能源燃料船型裝備的研發升級。目前,已在海上風電、化工廠模塊等方面取得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成為國內首個通過SHELL“綠牌”認證的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技術垄斷的局面。同時,針對全球海洋資源開發逐漸向深海、遠海發展,企業對船塢進一步改造擴大,滿足更大船型的建造要求。
憑藉在全球綠色清潔能源海洋裝備市場先行一步和持續的研發,企業擁有了從設計到建造、交付的一站式服務能力。創新加 “綠色”,國際高端市場的大門一下子打開了,船廠在手訂單量已經排產到了2024年。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健說:“我們現在在手訂單總值大概是一百八十億人民幣左右。尤其上半年,我們承接了將近三十個億。單體的金額都比較大,這些產品我們都是技術去打開市場。”
訂單喜人,但受今年初疫情影響,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內10多家船舶海工及配套生產企業出現物流受阻問題。就在企業心急火燎之際,園區、海關等部門迅速成立專班,积極幫助企業暢通物流渠道。
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楊本發說:“24小時值守,當企業夜裡有第2天貨運需求的時候,我們馬上就辦,安排接駁點的人員。”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物資管理部經理倪向榮說:“尤其是今年,我們項目都是到了交付的大年,還是比較焦急的。政府部門的協調幫助,幫我們解決了很大的困難。”
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整體向好發展離不開政府激勵幫扶與企業自主創新。近年來,省發改委、工信廳等部門在上下游中小企業資金融通、加大產業鏈創新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攬子舉措,降低疫情影響,引導支持船企轉型升級。政企合力下,我省逐漸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強省”轉變,具備了近海到深海海工裝備的建造能力,海工裝備佔全國比重超過25%。
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教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修船技術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姚震球說:“我們江蘇的製造能力很強,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船型的自主設計能力弱,高端裝備的配套比例低,智能製造水平亟待提升。要加大智改數轉的支持力度,在科技和產業扶持項目中,加大對船企的支持,儘快建成一批智能製造生產線和智能車間,通過樹立標杆引領全產業轉型升級。”
在一線,我們感受到,造船產業逆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得益於政企合力構建起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在政策領航、相關部門的暖心護航下,這家企業不但穩住了生產,創新活力也不斷被激發。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勢頭,企業才得以持續向高附加值船型領域進發,為自己搏得新市場。“製造”邁向“智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讓企業贏得現在,領跑未來。我們相信,政企齊心,“江蘇造船”一定能成為助推“中國造船”由大變強的重要力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 楊帆 南通站 鎮江站 供片台/啟東台 編輯/劉琳)
車購稅減半新政實施首月
我省9.47萬輛新車減徵稅款6.8億元
記者8日從省稅務部門獲悉,部分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購稅政策實施首月,全省共有9.47萬輛新車享受優惠,共計減徵車購稅6.8億元。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徵稅款2.87億元,佔比約42%;1.6升至2.0升排量乘用車減徵稅款3.96億元,佔比約58%。
為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對購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內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
隨着車購稅減半徵收優惠政策的落地,乘用車銷售市場持續升溫。淮安洪澤汽貿城銷售負責人張金龍告訴記者,“在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今年5月汽車整體銷量環比下降近50%,而6月1日政策實施后,看車、購車的客戶明顯增多。”
車購稅優惠政策在拉動汽車消費的同時,也有力驅動汽車產業鏈條復蘇。“車購稅減半帶動車市回暖,也讓我們汽車配套生產企業及時回了血。”江蘇和興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餘光芳說,隨着下游需求的加大,企業訂單也不斷增加,生產力正逐漸恢復。(記者 王建朋)
中新社蘇州7月8日電 (記者 鍾升)“数字人民幣在對公業務領域實現‘支付即結算’,極大優化了結算中間環節,降低結算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台企崑山宇昕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士淵8日對中新社記者介紹道。
此前,位於蘇州崑山市巴城鎮的崑山宇昕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昆台融”從崑山農商行貸款了40萬元(人民幣,下同),用於上游供應商原料款支付。本筆貸款以数字人民幣形式發放,成為大陸首筆台資企業数字人民幣貸款。
崑山是大陸首家具有兩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試驗區。根據規劃,崑山將全面細化落實推進供應鏈金融發展等25條措施,為台灣同胞在崑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創造金融便利,提供“同城待遇”,促進台資企業紮根發展、創新轉型。拓展数字人民幣支付場景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林士淵表示,自己紮根大陸已有15年,崑山工廠自從2019年產線升級改造以來,連續三年產值翻番,且還處於上升勢頭。公司業務版圖不斷拓展,離不開崑山當地“昆台融”等政策工具的增信支持和風險分擔。他計劃崑山廠今年將衝擊4000萬元至5000萬元的營收總額,預計到2024年達產滿產。
崑山市台協會I區巴城分會會長曹美連認為,該筆数字人民幣貸款的落地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將進一步幫助疫情之下的中小微台企解決融資難困境,充實營運資金。
“近年來,崑山市台辦、金融辦等部門积極採取有效措施,以金融改革試驗區為平台,強化對台金融服務,量身打造‘台商發展基金’‘昆台融’等金融產品,創新推出針對台企的数字人民幣貸款業務,有力解決了中小微台企融資難、融資貴、轉型升級缺乏啟動資金等問題,幫助台企在金融領域獲得了更多同等待遇。”崑山市台協會會長孫德聰表示,通過這些舉措,廣大台商台胞紮根崑山專註發展、集群發展的信心越來越強。(完)
穩經濟大盤系列政策落地顯效――
我省經濟加速修復回穩向好
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月24日,省統計局公布1―5月全省經濟運行數據。
今年以來,面對新一輪疫情、國際局勢變化的超預期影響,我省經濟部分指標雖短期內承壓波動,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進入5月,隨着國內疫情形勢不斷好轉,穩經濟大盤系列政策落地顯效,全省經濟運行呈現“加速修復、回穩向好”態勢。
產業基石韌性強勢能足
在疫情多點散發不利影響下,江蘇經濟的強大韌性在加快復工復產、加速產能復蘇中彰顯無遺。
送料車繁忙而有序、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走過“寂靜時刻”的三一重機,車間內重現往日繁忙景象。“用20天干出以往30天的紀錄,6月底就能夠把‘遺失’的一個月整體‘搶’回來,完成上半年原定目標。”崑山三一重機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政說。
4月,崑山建專班、出政策、優服務,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助力企業搶進度:5月初僅用10天,就實現2497家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復工復產。當月,崑山規上工業產值達916億元,同比增長6.8%;用工總量超122萬人,高於去年同期用工人數。
穩中承壓,工業是定盤星。省統計局數據显示,1―5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按累計增加值排名前十的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电子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5.7%,電氣机械和器材製造業同比增長7.9%,醫藥製造業同比增長7.3%。
在啟東,規上企業培育庫成為疫情之下實現規模經濟擴量增容、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庫中共有擬培育企業71家,目前已培育規上服務業企業8家,上半年預計新培育規上服務業企業14家。星軼影城負責人居小衛表示,影院被納入規上服務業企業培育庫后,助企服務員來了,惠民觀影券也來了,影院迎來新一輪觀影潮。
穩中承壓,服務業是“壓艙石”。省統計局數據显示,1―4月,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1%。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3.9%、10.1%。
大項目強勁拉動固定資產投資
緊扣“項目為王”,泰興市黨政代表團年初赴南通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做法;遴選優秀幹部擔任“招商雙銳”,衝鋒招商一線;整合園區、鄉鎮、街道資源,構建“一盤棋”招商新格局;推出《關於統籌推進全市項目招引建設的實施辦法》《泰興市工業項目落戶預審辦法》等舉措。
4月11日,泰興市召開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督查推進會,看進度、比速度、加熱度,推動項目建設再升溫、再提速、再突破。這是我省想方設法強化項目要素保障的一個縮影。1-5月,全省10億元以上在建項目2666個,較上年同期增加422個,項目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11.1%。其中,10億元以上本年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增長10.6%。
推進實施重大項目有利於积極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省統計局數據显示,1―5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增速比1―4月回落0.5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比1―4月收窄3.3個百分點。
拉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勢趨穩,不僅大項目支撐有力,高技術產業、製造業投資拉動作用也依然強勁。1―5月,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7.1%,高於全部投資14.1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7個百分點;全省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5%,增速高於全省投資11.5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5.3個百分點。
消費復蘇市場暖意融融
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持續穩固,各項穩經濟促消費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居民消費信心有所提升,全省消費品市場運行狀況得到改善。1―5月,我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67.2億元,同比下降4.7%。其中,5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7.4億元,同比下降8.6%,降幅比4月收窄8.4個百分點。
危中尋機,逆向而行。隨着疫情擴散的風險被緊緊鎖住,消費的大門重新開放。從全省限額以上主要商品零售類別看,基本生活類消費、新消費業態和汽車類商品零售分別呈現出“穩、增、暖”的復蘇態勢。5月,限額以上中西藥品類、飲料類、糧油食品類、煙酒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6.0%、7.0%、2.9%、1.0%。同時,不少市場主體积極向多種新業態經營模式轉變,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5月,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速較上月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0.6%,比4月提升14.9個百分點,高於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9.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供給端復工復產循序漸進,終端銷售有序恢復,疊加居民出行增加,5月,汽車消費表現亮眼,限額以上汽車類商品零售額環比4月增長59.0%。
延續回暖勢頭,政策效應仍將進一步釋放。6月1日,部分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購稅新政實施首日,我省減徵車輛855輛,減免車購稅款619.65萬元,平均每輛車減免稅款7247.37元。“車購稅新政一出,不斷有消費者前來諮詢,稅務部門也第一時間帶來詳細解讀。”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南京中升星徽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張翠芬說,很多剛需人群和前期觀望的意向客戶,諮詢頻率增加,購買意願增強,市場更加暖意融融。(記者 王建朋)
超有“錢”景!九大方面28條重點舉措力促农民收入十年倍增
為拓寬农民增收渠道,近日,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持續促進农民增收致富。
進入六月,江蘇各地瓜果飄香,西瓜、藍莓、水蜜桃等優質農產品紛紛上市。甜蜜的瓜果產業不僅滿足了旺盛的市場需求,也讓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徐州市銅山區劉集鎮欣興村村民汪素俠高興地告訴記者,“四畝多地流轉給村集體了,每畝地當時流轉是一千塊錢。平時就聘用我們有流轉土地的農戶,一個月平均我們能多收入兩三千塊錢,還是可觀的。”
以產業帶就業,农民既能拿租金也能拿薪金。多途徑拓寬农民增收渠道正是本次方案的主要特點。順應廣大农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施方案》圍繞就業富民、創業富民、產業富民、改革富民等9大方面出台了28條重點舉措,力爭多要素激發农民增收活力。
其中,對於面廣量大的農村閑散勞動力,《實施方案》提出要強化就業優先,依託鄉村資源和特色產業,建立有利於农民靈活就業和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用工制度,拓寬轉移就業渠道;對於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實施方案》明確要建設各類雙創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對雙創主體開展一體化、全鏈條孵化服務,並進一步完善創業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優化鄉村創業創新環境。
此外,《實施方案》還提出要繼續開展”五方掛鈎”和片區整體幫促,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與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關聯度高、輻射能力強、參与主體多的發展載體,有效挖掘產業內部增收潛力,讓更多农民能夠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做好增收加法的同時,《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構建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兜住農村民生底線。通過綜合舉措,力爭從2021年到2030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以上,10年間實現收入翻倍,達到4.8萬元,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
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李曼莉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這次出台的實施方案,除了圍繞傳統的促進农民增收的系列措施外,還圍繞現在新出現的农民創業創新,重要農產品的提質增效,還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希望不斷推動工資性收入持續提升,經營性收入加快拓展,財產性收入有效擴大,轉移性收入穩步增加,多要素多途徑促進农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郝朦 編輯/高若婷)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強海洋!江蘇海洋經濟突破9000億元
6月8日是第14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5個全國海洋宣傳日。江蘇臨海擁江,擁有954公裏海岸線,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沿海陸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2021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在經濟強省江蘇被視為“短板”的海洋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令人矚目。
海洋經濟強勁躍上新台階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各類產業活動及其相關活動的總和。作為海洋大省,江蘇區位優勢獨特,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日前發布的《2021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显示,我省“藍色動力”海洋經濟強勁,2021年江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GOP)9249億元,海洋經濟邁上9000億新台階,比上年增長12.5%,增速為近三年最高。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為10.2%。
2021年,江蘇對外貿易快速復蘇帶動沿海沿江港口生產較快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態勢良好。沿海沿江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6.1億噸,比上年增長4.4%;集裝箱吞吐量2099.1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4.4%。
江蘇海洋經濟發展頗具特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海洋電力業加速發展,全省能源結構進一步調“輕”調“綠”,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沿海沿江港口生產增長較快,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態勢良好。隨着世界航運市場逐步回暖,全球新船需求顯著回升,新承接訂單量大幅增長,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位居全國之首。2021年,海運企業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15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9.5%。海洋生物醫藥業“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呈現穩步發展、增勢良好態勢,全年實現增加值6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9%。
全省域海洋經濟體系形成
江蘇海洋經濟與經濟強省地位相比,仍被視為“短板”和“軟肋”。相比廣東、山東、浙江等沿海省份,江蘇沿海地區無論是城市能級,還是海洋經濟體量,無法與經濟強省地位相匹配。是什麼制約了江蘇海洋經濟的發展?數據显示,江蘇沿海海堤外灘涂面積達 750萬畝,佔全國灘涂面積1/4以上。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潔指出,江蘇海岸線主要以灘涂為主,制約了港口航運、海上石油開發等大型項目的實施。
相比山東青島、浙江寧波、遼寧大連,江蘇沿海三市南通、鹽城和連雲港的經濟體量和影響力均有差距。江蘇沿海缺乏“明星城市”,缺乏具備足夠競爭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從海洋產業來看,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地同質化競爭現象較為嚴重。全國濱海旅游業2021年實現增加值15297億元,江蘇濱海旅游業僅實現增加值478億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去年年底獲國務院批複,我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根據《規劃》,到2035年,江蘇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為打造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世界級城市群、沿海生態屏障提供重要支撐。
江蘇沿海地區將加快與上海、蘇南地區的一體化步伐,促進南北跨江融合,吸引要素資源跨江北上,協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和世界級城市群。同時,江蘇沿海將承擔貫通東西的重任:依託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雲港打造陸海聯動區,依託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打造河海聯動區,增強對蘇北和皖北地區輻射帶動,依託江海門戶城市南通打造江海聯動區。
《規劃》對沿海三市進行差異化定位。南通被定位為“江蘇開放門戶”,建成“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加強國家海上風電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鹽城要做亮東方濕地等生態品牌,推動跨國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連雲港要持續推進“國際樞紐海港”建設。
“主戰場”項目如火如荼開展
“3000噸全迴轉起重船項目是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承建的一艘運輸施工一體化風電施工船,全迴轉起重能力2400噸。”5月25日,三峽集團3000噸全迴轉起重船項目下水儀式在海門基地舉行,招商工業副總經理吳四川十分自豪。
在海門相鄰的如東,H6、H10兩座海上風電場迎來全機組全容量併網后首次滿發。這兩座海上風電場由三峽能源投資建設,年均上網發電量24億千瓦時,可滿足約100萬戶家庭一年的正常用電需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萬噸。
在連雲港市,又一中國之“最”近日誕生,國內最長110米海上風電恭弘=叶 恭弘片在連雲港下線,該恭弘=叶 恭弘片配套的風電機組年發電量可滿足約5.6萬個家庭一年用電,每年減少5.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鹽城市,江蘇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5月26日落戶當地。依託獨一無二的“風光”資源,鹽城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建設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是提升我省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打造沿海創新走廊之舉。”省自然資源廳海洋經濟處副處長劉軍強說。
江蘇沿海由南向北分佈南通、鹽城和連雲港三市,這裡是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在“主戰場”最前沿,海洋經濟項目正如火如荼開展。
從區域海洋經濟發展來看,2021年,沿海南通、鹽城、連雲港3個設區市海洋生產總值為481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1%。沿江地區(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江、泰州市)海洋生產總值為4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8%,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7%。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這是江蘇省委、省政府關於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江蘇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沿海是關鍵變量”。江蘇加速發展海洋經濟,南通、鹽城和連雲港三市是江蘇的沿海城市,但廣義上來看,相對於內陸省份而言,江蘇全省即沿海。
不久前全省沿海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沿海地區是全省發展的重要軸線,事關全局和整體”。江蘇海岸的特點,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既有制約,也蘊含了機遇。“江蘇海岸線長,沿海灘涂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海上風力發電、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亮點突出。”省自然資源廳海洋經濟監測中心主任錢林峰說。
該監測中心最新數據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省海洋傳統產業穩中加固,海洋交通運輸業增長穩定。全省沿海沿江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3億噸,同比增長6.2%;集裝箱吞吐量512萬標箱,同比增長6.3%;海洋船舶工業穩步復蘇。全省造船完工量413.2萬載重噸,新承訂單量265.0萬載重噸,手持訂單量為453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3.3%。新時代造船與地中海航運簽署了14艘8000TEU雙燃料LNG動力集裝箱船建造合同,價值超過16.8億美元。江蘇力爭到2025年船舶和海工市場份額在國內超40%、國際市場份額達到18%左右,率先建成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第一強省。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江蘇沿海是撬動蘇中、蘇北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的戰略支點,是支撐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要地。”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鬍小武深有感觸。
除了通鹽連沿海三市,《規劃》中關於“高水平建設沿江海洋經濟創新帶”,提出要發揮南京、無錫、鎮江等沿江城市海洋科教優勢,打造國內領先的海洋人才培養基地和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推進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此外,做強江蘇(南通、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依託蘇州、泰州等城市醫藥產業優勢,打造海洋藥物和生物產業新高地。《規劃》鼓勵沿江產業園區吸引涉海龍頭企業、涉海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眾創型小微企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涉海企業集群。策應長江大保護戰略部署,推進優質產能向沿海、蘇北地區升級轉移,騰出發展空間,留足生態空間。
江蘇推進沿海高質量發展其勢已成,“到了全面發力的時候”。(記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