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涉及門類多,產業鏈條長。2020年以來,受國際形勢變化和多點散發疫情的影響,船舶工業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但在全球造船市場都萎縮的背景下,我省造船三大指標依然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7月13日,我們就跟隨記者走進南通啟東的一家造船廠,看看他們是如何實現“小步快跑”,在挑戰下“乘風破浪”、駛向深藍的。
7月8日,當記者來到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時,恰逢大型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安娜輪順利交付。FPSO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核心設施,當天交付的這艘儲油船已經是企業從同一家國外船東收到的第二筆訂單。環顧碼頭,我們發現還有四個大船項目正在施工。其中,英國石油公司在國內的首個FPSO―N999輪項目已經進入掃尾階段。項目合同總價超四億美元,建造難度非常大。項目經理李榮稷自豪地說,項目的接連承接,代表着企業得到了全球客戶的信任。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N999 BP GTA FPSO項目經理李榮稷說:“英國國家石油要求項目滿足超高標準的建造要求、世界一流的質量控制要求。從2018年開始進行多輪審核后,最終認可,公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一艘船的造價通常都在億元左右,各國企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在全球貿易摩擦頻發和疫情影響下,這家企業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能接到這麼多訂單?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與新能源研發中心副主任吳承恩說:“隨着‘碳中和’的需求越來越熱,包括巴黎協定要求,也迫使航運公司要儘快去使用這種低碳能源或者是清潔能源設施。公司也看到了這一塊,單獨成立一個研發部門,加大新能源研發這塊的投資。同時政府都會有一些補助,鼓勵企業去做一些創新,去年江蘇省補助我們大概是有三千萬元。”
瞄準行業“新風口”,再有政策激勵引導,企業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後產能,大力推進海上清潔能源生產類船舶和清潔能源燃料船型裝備的研發升級。目前,已在海上風電、化工廠模塊等方面取得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成為國內首個通過SHELL“綠牌”認證的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技術垄斷的局面。同時,針對全球海洋資源開發逐漸向深海、遠海發展,企業對船塢進一步改造擴大,滿足更大船型的建造要求。
憑藉在全球綠色清潔能源海洋裝備市場先行一步和持續的研發,企業擁有了從設計到建造、交付的一站式服務能力。創新加 “綠色”,國際高端市場的大門一下子打開了,船廠在手訂單量已經排產到了2024年。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健說:“我們現在在手訂單總值大概是一百八十億人民幣左右。尤其上半年,我們承接了將近三十個億。單體的金額都比較大,這些產品我們都是技術去打開市場。”
訂單喜人,但受今年初疫情影響,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內10多家船舶海工及配套生產企業出現物流受阻問題。就在企業心急火燎之際,園區、海關等部門迅速成立專班,积極幫助企業暢通物流渠道。
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楊本發說:“24小時值守,當企業夜裡有第2天貨運需求的時候,我們馬上就辦,安排接駁點的人員。”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物資管理部經理倪向榮說:“尤其是今年,我們項目都是到了交付的大年,還是比較焦急的。政府部門的協調幫助,幫我們解決了很大的困難。”
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整體向好發展離不開政府激勵幫扶與企業自主創新。近年來,省發改委、工信廳等部門在上下游中小企業資金融通、加大產業鏈創新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攬子舉措,降低疫情影響,引導支持船企轉型升級。政企合力下,我省逐漸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強省”轉變,具備了近海到深海海工裝備的建造能力,海工裝備佔全國比重超過25%。
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教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修船技術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姚震球說:“我們江蘇的製造能力很強,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船型的自主設計能力弱,高端裝備的配套比例低,智能製造水平亟待提升。要加大智改數轉的支持力度,在科技和產業扶持項目中,加大對船企的支持,儘快建成一批智能製造生產線和智能車間,通過樹立標杆引領全產業轉型升級。”
在一線,我們感受到,造船產業逆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得益於政企合力構建起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在政策領航、相關部門的暖心護航下,這家企業不但穩住了生產,創新活力也不斷被激發。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勢頭,企業才得以持續向高附加值船型領域進發,為自己搏得新市場。“製造”邁向“智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讓企業贏得現在,領跑未來。我們相信,政企齊心,“江蘇造船”一定能成為助推“中國造船”由大變強的重要力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 楊帆 南通站 鎮江站 供片台/啟東台 編輯/劉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5705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2年07月15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