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夫在田間地頭與當地居民交流種植技術。 鎮江市委統戰部供圖
中新網南京9月30日電 題:趙亞夫:把更多更好的成績寫在更廣闊的土地上
中新網記者 楊顏慈
九月的江蘇省句容市戴庄村,金黃色的再生稻長勢喜人,飽滿的稻穗簌簌作響,處處洋溢着秋收的喜悅。黨的二十大代表、句容市天王鎮戴庄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已年逾八旬,卻仍堅守在田間地頭。他說,“現在,鄉村土壤肥了、生態好了、农民富了。我只要還幹得動,就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績寫在更廣闊的土地上。”
1941年出生的趙亞夫,60多年如一日紮根鄉村,全身心地與农民一道艱苦探索,開闢了一條通過科技興農、以農富農的道路。
“要致富,找亞夫。”在句容,這樣一句群眾美譽,代表着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數十年來,趙亞夫以堅定和執著、高尚和淳樸,模範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堅守。
趙亞夫指導當地村民種植果樹。 鎮江市委統戰部供圖
“我是农民的兒子,我深愛農村這片土地,這輩子一定要為农民實實在在做些事”。趙亞夫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水田增糧、崗坡致富”的思路,提倡并力行“做給农民看,帶着农民干,幫助农民銷,實現农民富”,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在趙亞夫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戴庄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成當時我國南方最大的草莓產地2萬多畝,使大批农民成為“萬元戶”;接着推廣桃、葡萄、梨、有機水稻等的種植又獲成功,成為江蘇最早的農業結構調整成功典型之一。江蘇丘陵山區農業開發的“句容模式”自此形成。
為實現农民不離開土地也能過上好日子的夢想,趙亞夫不斷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途徑:他創立的“戴庄模式”,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走出了新路子,找到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統”“分”的“有機結合點”。“我要始終和农民在一起,一看到农民就親切,一到田裡就踏實。”
圖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庄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 鎮江市委統戰部供圖
趙亞夫說,“知識分子一般有兩條路,一條是頂天,搞發明創造;另一條是立地,紮根農村解決农民的難題。就讓我選擇立地吧。”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趙亞夫一年仍有200多天“立”在田間地頭,將大地作為自己的辦公室。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要一直干到干不動的那天”。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农民必須富。”趙亞夫始終奮鬥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一線。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趙亞夫用一生踐行着黨對农民的承諾,用他的實際行動印證了“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6088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2年10月03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