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美村莊建設見縫插綠,讓农民收益共享――
有了“含綠量”,多了“含金量”
近年來,我省林業部門大力推進村莊綠化提檔升級,推進農田林網建設,總結推廣新探索、新嘗試,為國土綠化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進句容市下蜀鎮空青村梁庄自然村,只見整個村莊都在樹木掩映中。村黨委書記馬道榮告訴記者,梁庄自然村儘管只有68戶農戶、194人,但近年來在村民家前屋后栽種的各類樹木達2000多棵,去年創成省級綠美村莊。
馬道榮說,村民家前屋后都有大小不同的隙地,過去這些隙地無人管,少數隙地上村民種了蔬菜。為扮靚村莊,村集體出資在這些隙地上栽種樹木。栽種樹木前,村裡徵求擁有隙地使用權的村民意見,由他們自己決定究竟栽種什麼樹,但樹木的所有權仍是村集體的。如果是經濟林果,每年產出的效益歸隙地使用者所有。這一來,村民對種樹的积極性大大提高,有的村民要求種桃樹或李樹,有的要求種板栗樹,也有村民要求種梅花、紫荊、桂花等。村邊茶園裡則栽種了櫸樹等高大喬木,一來適當遮陰對茶園有好處,二來又讓村集體在“綠色銀行”里存了一筆錢。馬道榮說,綠美村莊建設給村民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效益,村民綠化意識隨之提高。
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陳家村是全國文明村,村黨總支書記陳林說,綠美村莊建設是陳家村評上全國文明村的重要因素。這個村子西側,有一條長達4.5公里的前進河,村裡在河岸上種了3排樹,分別是高大喬木、小喬木和觀賞性強的灌木,其中高大喬木速生楊樹就有3000棵,村裡還在其他路邊、河邊、庄台周圍栽植櫸樹1.6萬棵。在村文化廣場一旁的隙地上種滿薄殼山核桃,去年畝均產果達60公斤。薄殼山核桃等經濟林果苗種是政府部門免費發放的,由於每年有經濟效益,村民栽種熱情很高。70歲的村民李長齡在家前屋后種了30棵薄殼山核桃,目前處於初果期,去年結的果子除了自己家人吃,還賣了600多元。“家前屋后處處種樹,路邊河邊隙地上栽桃栽李,花開時節,引來很多城裡人踏青,村裡的農旅結合產業也因此興旺起來了。”陳林說。
靖江市新橋鎮新合村前,田野里的麥苗正秀,油菜花已經盛開,在一片金色和綠色之間,有一道道色彩艷麗的“界格”,這就是農田林網。
“農田林網能起到防風作用,減少稻麥因風倒伏,對糧食增產作用很大。”靖江市林業中心主任仲秀林說,該市推行“小網格、窄林帶”的林網建設標準,做到“林成網、樹成行、不缺株、不斷帶”,在不佔用耕地前提下,在機耕路、灌溉渠、田間小路兩側種植櫸樹、紅恭弘=叶 恭弘石楠等樹種,既起到防風作用,又起到美化效果。
鎮江新區轄區內,在長江邊的姚橋鎮和大路鎮,有一條長達25公里的新建江堤,兩側種滿落羽杉、女貞、銀杏、欒樹等,“在不佔用耕地的前提下,我們營造數千畝農田林網。”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經開分局有關負責人說,堤壩外原來種的主要是楊樹,去年起林帶提檔升級,老化、病弱的楊樹被清理掉,代之以落羽杉等彩色化樹種。沿江一處廢棄露天採石宕口,原來是高低不平的雜草地,現在經過整理,也種了120多畝櫸樹、櫻花和女貞,與周邊的林網連成一體,明顯提升了整體生態和景觀功能。
省林業局造林處負責人說,村莊綠化是我省國土綠化工作今後的努力方向,讓农民看得見、摸得着經濟效益,是吸引廣大农民積极參与村莊綠化的一大動力。近年來,我省一直遵循“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的原則推進綠美村莊建設。
在位於句容市的江蘇水木農景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山崗上是一望無際的薄殼山核桃林,公司負責人郁世軍介紹,這片林子里的薄殼山核桃,最長的已栽種8年,去年畝均產出100公斤果子,畝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我們與南京林業大學、省林科院合作,採取容器栽培的方式,攻克了苗種技術難題。”郁世軍說,目前基地擁有20萬株容器苗,栽種十分簡單,成活率接近100%。記者了解到,這種有着很高經濟效益的樹種,在我省可以廣泛種植,农民在家前屋后種幾棵,用不了幾年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而且樹木本身又是上等木材。“現在很多地方的农民還不知道這一‘搖錢樹’。如果廣泛推廣種植,既可以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又可以在綠美村莊建設中大顯身手。”
省林業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去年,全省新建綠美村莊505個,今年全省將完成綠化造林20萬畝,新建綠美村莊200個、改造提升原綠美村莊100個、新建完善綠美古樹村莊10個,這些舉措,不但增加林木和綠化覆蓋率,也讓鄉村成為留住鄉愁的地方。
通訊員 庹祖權 趙敏 記者 朱新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6834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3年03月12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