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寶6 > 新寶6代理_小店歸來消費旺 “煙火”升騰萬象新
2023
03-14

新寶6代理_小店歸來消費旺 “煙火”升騰萬象新

  這是三年來,最蓬勃的春天。樹發新芽、草生新綠,相繼打苞綻放的春花讓空氣中盪起香風……一切生命的跡象都在和煦的春陽中顯現、生髮。帶有希望意味的“復蘇”遍及各個角落,城市也因人流、車流、煙火氣息而重新活泛起來。

  枯榮有定。關於這場“復蘇”,街頭小攤小店的主人們,有着最直觀的感受。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講,那漫長隆冬中的堅韌、樂觀,和新春里的希冀、醒轉一樣可貴,都值得銘記和感懷。

  老店“新春”

  午間12點,小潘記鴨血粉絲湯館迎來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時刻,前來吃飯的人從店裡一直排到店外。佔滿店前的十來米距離后,隊伍的尾巴沿馬路牙子斜斜一甩,往街角方向繼續延伸。

  若此時走進店裡,將真切體會到什麼是“摩肩接踵”。100多平方米的大廳里,除了人,還是人――排隊點單的人、尋得座位坐下大快朵頤的人、餓着肚子站在桌邊等位的人……對一碗湯的渴求驅動着來自天南海北、口音各異的食客。

  滿足這渴求的,是店內側身穿梭在過道里送餐的人、出餐口忙着取餐的人、在後廚忙着出餐的人……不斷騰挪腳步的人里,塊頭最大的那位,就是掌握“美味秘方”的店老闆潘林虎。

  56歲的潘林虎已和一碗湯打了近20年交道。每天早晨不到5點到店燒湯,大火煮沸后小火續燉,近4小時的細火中慢慢熬出來的鴨香味,是小店的“制勝法寶”――如果問食客是什麼將他們吸引至此,回答大都少不了“湯鮮味美”。

  但對潘林虎來說,這碗湯里濃縮着的遠不止食材原味,更有與女兒的溫情、與食客們的友情,還有與一次次危機的較量。

  2005年,女兒尚在中學,晚間放學回家總要吃一碗鴨血粉絲湯,食畢每每對潘林虎的手藝大加讚賞。因這認可,潘林虎決定由鹵鴨轉行,在紅廟開起第一家鴨血粉絲湯店,門面僅八平方米。但初開店時,填滿這八平方米,也是難事。

  為打開銷路,潘林虎吃遍了南京當時所有知名的鴨血粉絲湯店,取其長、補其短,最終決定主打鮮而不膩的清湯路線,並依客人建議實時改進。日復一日的精進中,越來越多食客的味蕾和腸胃對“小潘記”有了記憶。2018年,潘林虎迎來第一個“跳躍”:在珠江路開起一家80平方米的大店。

  憑藉長期以來積攢的人氣,新店的門庭仍然若市,不斷有新老客人循跡而至,坐下來享用一碗美美的鴨湯。潘林虎回憶,2018年,僅門店訂單,每天就超出300單,每單份數不定:“可能是一份,也可能是兩份、三份,人多的話,一單七八份甚至十幾份也有可能”。

  一日甚於一日的紅火中,小潘變成老潘,他暗自生出一個夢想:將小店變成老店:“人家一來南京就能想到、可以代代相傳的那種”。然而,爆發於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給整個餐飲行業踩了一腳急剎車,老潘的夢想也一度幾近遭受腰斬。

  2020年,生意最開始受挫時,潘林虎總想着撐一撐、再撐一撐,可一周過去、一個月過去、一個季度過去,情況並未好轉。虧損和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如同不時襲來的海浪,讓他坐卧難安:“整個店一天到晚都看不到幾個人,外賣只有100來單,只夠房租。人工、水電都要倒貼”。

  一籌莫展時,偶來堂食的老食客提議:要不做做半成品、開團購試試看?依計而行后,“小潘記”平均每天收到的訂單在400份左右。這解了潘林虎的燃眉之急,他為此感懷不已――明明白白的,訂單里固然不乏食客對老味道的想念,但更多是不忍讓“小潘記”就此倒閉的溫柔愛護。

  為小店生存助力的,還有各級政府制定實施的諸多助企紓困政策。潘林虎回憶,房租、稅收的減免為自己減輕了不少負擔,此前還曾有稅務局工作人員專門到店講解稅收優惠政策。真金白銀的扶持讓潘林虎逐漸重拾信心:“當時就想,不管怎麼樣,盡我們最大努力把店撐下去”。

  信心帶來幹勁。兩年間,店內虧損漸被填平,還有薄利進賬。2022年9月,潘林虎再次搬店,店面再翻一倍,達160平方米。擴店時不免心裏打鼓,但這決策最終被證明非常正確――當年年底,挺過最後一輪低潮后,“小潘記”的新春隨天氣的回暖而到來。

  如今,十幾米的長隊、每天約800單的人氣、員工不停騰挪的腳步……這些意象,為潘林虎帶來足足安全感。他作為餐飲人的幸福也重新回歸:“我最希望的就是食客把一整碗粉絲湯吃得乾乾凈凈,甚至恨不得把碗吃下去。”

  “春”亦入夜

  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在夜間的城市升起煙火氣的,是一個個夜市。每一個夜市,都是一個小小的“江湖”,江湖裡,各位“俠客”晝伏夜出,用自己的手藝餵飽無數深夜裡飢腸轆轆的食客。

  在南京下馬坊、南湖等街區,夜市相繼重啟。低垂的夜幕里,成百上千位食客在熙攘的人流中側身而行,尋找最合自己胃口的“俠客”。今春無疑是過去三年來,夜市煙火氣最盛的一個春天。而各位美食“俠客”的故事里,也大都藏着一個“春天”的隱喻。

  一串一元,有葷有素,可清湯可紅油,這是南湖夜市“東北一元麻辣燙”里,顧磊麗和張禹夫妻倆的生意。過去三個月里,生意最好的時候是二月,平均每天都能賣出約1000串。最近天氣暖和起來,麻辣燙的熱度降低,夫妻倆計劃再加一些品種,比如檸檬茶、東北冷麵、冰糕。“有吃的有喝的,生意會更好吧”,顧磊麗想。

  夫妻倆從事餐飲業的時間並不長。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兩人尚未結婚,在廣東共同打理海景酒店――租下靠海的房子,將之改造成整潔雅緻的客房。所有房間,推開窗,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

  海濤、海潮、海水一樣湧來的來客,是前四年裡兩人一起見證過的好景。然而到第五年,情況急轉直下――受疫情影響,出遊的人數大大減少,以遊客為主要對象的海景酒店自然也無人問津。

  盛夏、寒冬來回輪轉兩次,賠進近100萬后,兩人覺得再也“頂不下去”,於是同房主辦好解約手續,這單生意在一片倉促、灰敗中收尾。

  但壞運氣並未就此遠離,關閉酒店的同年,顧磊麗被查出肺部腫瘤。挫敗、沮喪、不安、虛弱、痛苦,一度幾乎將她摧折。張禹看在眼裡,疼在心裏。這個一向嘴巧的東北小伙忽然不那麼會講話,翻來覆去講給顧磊麗的總差不多:“先把病治好,其他的以後再說”。

  愛人笨拙的話連同病床前的守候、對焦躁情緒的安撫,是2021年12月手術前後顧磊麗最珍貴的定心丸。以在體內植入7顆鋼釘為代價,那場手術幫她控制住了病情。年底出院后,兩人決定結婚,並來到離顧磊麗家鄉安徽相對較近的南京發展,投身餐飲業。

  和大部分初入行業的人一樣,夫妻倆最開始的創業並不順利。在托樂嘉開的第一家奶茶店因選址不佳而門可羅雀;隨後,開在托樂嘉夜市的花甲粉小攤也因疫情而叫停。如此反覆近一年後,今年年初,二人來到南湖,決定將張禹家鄉的食物帶進夜市。

  東北麻辣燙的精髓在於麻醬。進貨時,夫妻倆總會多番嘗試,在自己能夠承受的成本範圍之內選擇最“正宗”的。誠意和用心帶來好運和客流,有老客人已經開始“預約”新品冰糕:“說是純奶粉做的,料足,味也正。”

  食物構建起聯繫。一位知道他們故事的顧客覺得,顧磊麗和張禹身上都有一股野草一樣的勁兒:“就覺得他倆總能‘春風吹又生’。”

  一切看上去都正在步入正軌。現在,顧磊麗的口頭禪里,“樂”字是個高頻字――“當時我是真樂”“給我樂得呀”“可給我樂壞了”……在顧磊麗那裡,“樂”儼然成了一種生活哲學:“生活就是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樂也是一天,不樂也是一天,那不如樂樂呵呵把日子過了。”

  張禹也覺得日子有奔頭。他計算了一番,保持住現在的流水進賬,兩人的欠款最多兩年就能還清。那之後,他希望能攢一些積蓄:“大幹一場,打造一條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美食街。”言畢,一邊的顧磊麗接上話頭:“總體來說,我們現在的日子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現在客流量越來越大,就是一步步去做。”

  “食”字之外

  春潮漫過的,不僅是一“食”字。所有與消費相關的領域幾乎都在復蘇。那些日常基本所必需之外的支出,也賦予城市非凡的活力。

  南京市漢中門鮮花批發市場負責人倪志翔表示,最近,市場日售鮮花30萬枝,是過去三年平均每天銷售量的六倍。市場隔壁的一家批發花店裡,店員則對人流量的變化做了直觀的描述:“疫情嚴重的時候,坐在店裡一整天,都看不到幾個人。現在就算是工作日,也從早到晚陸陸續續都有人”。

  街邊花藝小店的生意同樣經歷暴漲。南京戶部街一家花店店主說,今年2月中旬前來諮詢的客人是去年的至少三倍,最終敲定的訂單將近100束。為將浪漫按時派送到客人手中,她不得不加僱人手。

  類似的人氣爆棚也發生在一些新興行業。近年來,手工DIY很受年輕群體歡迎,流體熊、奶油膠、拼豆、做手串……與之相關的店鋪也應運而生,商戶提供原材料、場地、教學,讓客人獲得“沉浸式手工體驗”。成劉傑和張璇寧夫妻,便是瞄準商機、趁勢而上的商戶之一。

  和小潘記鴨血粉絲湯的店主類似,夫妻倆也是從小店做起。第一家店開在江寧大學城附近,容量僅十幾人。彼時生意還算不錯,但考慮到店址離家太遠,攢了點本錢后,2022年,兩人將之關閉,於3月、9月分別在新街口街區、科巷附近開起第二家、第三家手工體驗店。

  新店店址都位於南京市區人流最密集的地方。為了緩解房租帶來的壓力,兩家店裡,除了電力線路,所有設計、裝修、布置,都由兩人自己動手完成。成劉傑粗略估算過,光是安裝幾個架子,省下的工本費就達近兩千元。

  積蓄幾乎都砸了進去,夫妻倆對兩家店寄予厚望。一開始,到店的客人並不算少。但秋季以後,疫情的反覆讓客流量銳減。“每天都祈禱營業額不要掛零鴨蛋,一個月貼進一萬多,真的焦慮到睡不着覺”,成劉傑下意識地摸了一把自己的頭髮,“本來就掉發,感覺那段時間掉得更厲害了。”

  一味被情緒牽引,只會加劇焦慮。而焦慮,無益於任何問題的解決。商量過後,夫妻倆決定做點“有用的事”。首要的是對每一位到店客人百分百的耐心周到,張璇寧描述得貼切:“就是說,如果今天只有10個人出來做手工,我希望能做得好到讓他們都來我這裏。”

  其次是擴大消費群體。夫妻倆想方設法對接可能開展團建的機構,如月子中心等,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虧損額度。最後,即便在沒什麼生意可做的時候,他們也實時監測手工愛好者們最新的動態,對最近的爆品製作進行學習、拆解――手工體驗項目的更迭速度很快,他們擔心客流量多起來時,自己已跟不上潮流。

  着意精進的態度保證了小店的品控,也讓他們經受住了乙類乙管實施以後的第一波“人潮考驗”。春節之後,夫妻倆開在科巷附近的門店裡,即便是工作日,每天也有約30位客人預約。周末客人更多,上下兩層、共2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近50人坐得滿滿噹噹。

  小店的項目多達40多種,但最近,近一半的客人都是被“流麻”吸引而來。這是張璇寧緊跟潮流的成果。她說,將這種外形像麻將、夾層中裝有流動閃片的掛件帶到手工體驗店,自己是獨一份。

  客流量多起來后,此前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手工教學不再行得通。為免讓自己和店員的嗓子冒煙,也帶給客人更好的手工體驗,對於一些步驟略顯複雜的手工項目,夫妻倆想了個辦法:錄製教學視頻,以盡可能簡單直白的話語傳遞信息。客人到店后,可先依照視頻自製,有疑問處再與店員溝通。

  一位客人說,可選材料豐富,且有任何關於手工的問題,都能得到溫柔耐心的解答,這是自己常來的原因。張璇寧把這歸因於自己對這樁生意的看法:“我也愛做手工,和客人喜歡的東西常常差不多。很多時候其實是以交朋友的態度和客人相處的。”

  這隻是成劉傑和張璇寧開出的第一片春天。關於未來,成劉傑和張璇寧有更長遠的規劃。張璇寧打算轉戰電商,延長小店產業鏈,在新的領域繼續開拓;成劉傑則半開玩笑地說,今年的目標是做到南京top1手工店。

  這隻是幾個小店小攤的“春天故事”,但又不僅僅是他們的故事――小攤、小店,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也是城市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承載。它們的興衰,是整個城市狀態的具化。

  歷經艱難時期后,今年,不少小攤小店都實現了“了不起的歸來”。今春走在街頭,會讓人無端聯想到汪曾祺在《人間滋味》里對自己逛菜市的描述:“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為了守護好這樣的“熱熱鬧鬧”,全國多地都推出了相關政策。例如,南京市於去年12月推出“小店計劃”,通過發放消費助力券等方式幫助小店引流聚氣;而江蘇省於今年1月發布的《關於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規定了針對多行業的稅收減免、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為經濟升溫助力。

  我們相信,對於各行各業,這都只是春之伊始。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常澤昱 謝健 沈子涵 顧嘯雲 郭楠 謝豫 高輝 徐明 編輯/趙夢琰)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