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新寶6收益

2023
07-07

  奏響新時代的“弦歌之治”

  ―― 江蘇人文經濟學新實踐

  □ 新華社記者 劉亢 蔣芳

  蘇州網師園內有一處“殿春�m”,三扇後窗外分別栽種芭蕉、竹子和臘梅,透過一扇門宇,三種截然不同的畫面盡收眼底,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小園極則,巧於因借。在江蘇,由有限空間創無限可能,不止園林。虎踞龍盤之南京、人間天堂之蘇州、淮左名都之揚州、中國近代第一城之南通……大江大河大海吐納交匯,孕育出1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更以佔全國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人文鼎盛、經濟領跑、山川俊秀,構成一組回望歷史、理解當下、眺望未來的長鏡頭,在縱貫5000年華夏文明的尺度上熠熠生輝。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以古之規矩,開今之生面。進入新時代,江蘇以文化賦能經濟,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以經濟活化文化,塑造文化時代生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走上了一條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匯聚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磅礴力量。

  雙向奔赴,城以文“名”

  今年5月,勝科納米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大樓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封頂,當日就與日立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等8家國際頂尖儀器設備商簽約,聯合共建勝科納米總部實驗室,展現其紮根中國、深化合作的決心。作為江蘇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蘇州工業園區現已匯聚外資研發中心200多家、跨國公司總部118家。

  作為中國的“對外開放窗口”,蘇州工業園區肇始於1994年。那年,中國與新加坡兩國代表就園區合作事宜,在始建於南宋的網師園內反覆談判。激烈討論后雙方下樓散步,觀一池碧水、聽一曲評彈,蘇州獨有的文雅讓博弈頓時變得柔和。換景也換心境,最終打開了這扇江蘇擁抱全球的門窗。

  長江萬里,支流數百,僅110公里長的秦淮河因“文”著名,因“文人”興盛。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自建成到科舉廢止,共走出80多名狀元、1萬餘名進士。

  江左英才,斯文在茲。秦淮河畔依舊綠窗朱戶,1210家科技型企業落戶“秦淮硅巷”,涉及物聯網、通用航空、智能製造、电子信息等產業。朱自清筆下的那些“古董鋪子”里,收藏最活躍的創意,也集聚最前沿的創新。

  歲月流轉,唯美江蘇與富庶江蘇始終雙向奔赴、共生共榮,交融激蕩生生不息的城市脈動。

  “所謂名城,既要歷史悠久更要保有獨特韻味,江蘇可謂得天獨厚。”江蘇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說,長江自西向東流經江蘇8個城市,大運河自南向北貫穿江蘇8個城市,兩大中華文化標識在此交匯,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在此交融,財富、知識、技術、人才在這裏流動,孕育出座座錦繡名城,建城史超過2500年的就有五座。

  華夏九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著名作家恭弘=叶 恭弘兆言感慨,江蘇不僅有五個名字裡帶“州”的地級市,而且揚州、徐州還與古代九州之名一致,足見傳承有脈。

  文有脈,行必遠。瀕臨太湖,北依長江,京杭運河南北縱貫;擁有兩萬餘條河道、401個湖泊的蘇州緣水而興:春秋時期造船勃興,航運起步;漢代以來興修水利,農業興盛;隋朝開鑿運河,發展漕運,樞紐初成;唐宋以降,港口雲集,市集密布,躋身江南雄州,財賦甲於天下。

  一架綉綳,十指春風。如今,自寒山寺出姑蘇城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有全國最大的蘇綉生產和銷售中心鎮湖街道,其頂級技藝雙面綉形象詮釋蘇州魅力:一面江南氣韻濃厚、人文鼎盛,一面產業地標聳立、經濟繁榮。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開啟了揚州因“運”而生、因“運”而盛的歷程。自春秋築城,漢置郡國,隋通運河,唐開港埠,至宋元烽火,明清興衰,揚州幾度富庶繁華,歷盡廢池喬木。僅在唐代就有150多位詩人寫下吟詠揚州的詩篇超過400首,從張祜筆下的“十里長街市井連”到杜牧吟誦的“春風十里揚州路”,盡顯當時中國東南第一大城市、國際貿易港口的開放繁榮。

  望運河帆影、枕長江濤聲,詩畫揚州光彩依舊:瓜洲古渡、運河三灣、瘦西湖等“運河十二景”串珠成鏈;始建於明代的文昌閣重檐攢尖,仍是城市地標;古籍修復、園林修造、古琴製作等傳統非遺不僅保存在博物館,也“活”在皮市街、仁豐里等街巷間。

  經濟是城市的體格,人文是城市的靈魂。夫子廟文化街區矗立着一塊“天下文樞”牌匾,不僅是當下網紅打卡地,更是這座城人文底蘊的象徵。六朝時期的南京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與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

  今天的南京依舊因英才薈萃而名。全市共有53所高校,包括1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寧兩院院士96人,每10萬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3.52萬人,均位居全國前列。“人才第一資源”上的獨特優勢,為創新第一動力提供了豐沛的內勁。2021年,南京獲批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域創新、協同聯動、產城融合,加速構建科創新格局。

  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全國百強城市;在歷年百強縣和百強區的榜單上,江蘇有近一半的區縣入列,為小城掙足了“面子”;而真正走進當地博物館、紀念館,方能讀懂這些城市的“裡子”。太湖西岸的宜興風景秀麗,先後走出32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上萬名教授學者,“一邑三魁”“一門九侯”等佳話流傳至今。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一批又一批大家引領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徐悲鴻在國畫中融入西畫技法,吳冠中在“油畫民族化”和“國畫現代化”兩個方面均有突破,錢松�牆�時代精神灌注於筆墨意境之中。而在運河之畔的高郵,作家汪曾祺則滿懷摯愛之情,用文字向人們述說故鄉風物的美好,感慨“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千百年來,南北交融、古今熔鑄、人文經濟相生相融的淬鍊,造就了江蘇獨特的氣質。一面看,是古典精巧、韻味無窮;另一面看,是追求極致、探索無限。一面看,是勤勉務實、靜穩從容;另一面看,是開放包容、敢為人先。“這正是江蘇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能快人一拍搶佔先機、贏得優勢的精神密碼和文化自信。”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說。

  相互生髮,業以文興

  一塊長44米、高10米、直徑23米的LED弧形巨幕開啟,營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奇觀。6月底,由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無錫國家数字電影產業園共同打造的“電影級巨幕拍攝屏”投入使用,標志著國內首個5G智慧虛擬拍攝聯合實驗室成立。

  十餘年前,這裏還是無錫最大的軋鋼廠――雪浪初軋廠。“高耗能產業的‘退’換來電影工業產業鏈的‘進’。”無錫國家数字電影產業園黨委書記施娟說,園區已集聚了博納影業、星皓影業、墨境天合等800餘家國內外知名数字文化企業,形成年拍攝80至100部、後期製作200至300部影片的能力。

  科技一往無前,文化則要瞻前顧后,在江蘇,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蘇州擦亮“最江南”的文化IP,駛入城市文化競爭的快車道。目前,滸墅關古鎮蠶里街區、“平江古巷”中張家巷老宅、“虎丘夜遊”項目已投入運營,“吳門望亭”大運河文體館、盤門城牆夜景提升、石湖景觀改造提升等項目已建成,以“江南文化”重寫江南故事。

  從“伏羊夜市”到“國潮漢風”,“兩漢文化發源地”徐州圍繞“漢文化”布局,將文旅發展重點放在賡續文脈上。近年來,創作大型實景劇《大風歌》,舉辦全國漢服設計大賽、模特大賽,創辦漢文化旅遊節,突出“漢文化、徐州味、煙火氣、時尚潮”元素,推動漢服、漢禮、漢樂、漢舞等漢文化符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迭代、人才創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5907億元,佔GDP比重達5.03%,增加值總量穩居全國第二位,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江蘇省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6%,並把“兩中心三高地”列為新願景,即积極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創意設計中心,建設有競爭力的內容生產高地、文化裝備製造高地、文旅融合發展高地。

  在江蘇,經濟活化文化,文化也能賦能經濟。

  ――厚文之“道”與精工之“技”融為一體。“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古人如此形容蘇州時尚。不久前,以“有巢”為主題的宋錦成衣亮相2023中國國際時裝周,悠久文化融入現代服飾,韻味格調驚艷全場。“文化之絲”盛而不衰,“科技之絲”亦名揚天下。亨通集團從鄉鎮電纜廠起步,以光纖發力,搶位產業新賽道,成長為全球光纖通信三強,已建立12個海外產業基地,自主研發的超大尺寸光棒,拉絲長度全球第一。

  無獨有偶,化金條、拍恭弘=叶 恭弘、做捻子、沾捻子、打開子、裝開子、出具、切箔……國家級非遺“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代代相傳,除了廣泛應用於雕塑、工藝品、書畫等方面的貼金裝飾,其核心技術在國防、航天等領域也能一展風采。

  一部蘇作流光史,半部中國製造史。“蘇工、蘇作就是當年的專精特新。”蘇州市市長吳慶文一語道破經濟發展里的人文傳承。目前,蘇州已累計培育17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25年,全省計劃累計培育製造業單項冠軍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

  ――經世致用的人文傳統與務實惟新的實踐思維一以貫之。17世紀後半期,以崑山人顧炎武為首的實學派反對明末空談心性的空疏學風,提出經世致用的見解主張、身體力行的實踐態度,領風氣之先。這一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民族危難之際,南通人張謇選擇實業救國路線,作為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至今影響當代企業家實幹創新,實業報國;改革開放年代,無錫人胡福明作為主要作者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在全國掀起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江蘇堅持先行先試、在實踐中創新;進入新時代,江蘇更加註重鍛造實體經濟看家本領,重視科技創新創造,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40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國13.7%、全球近4%……

  不僅知識分子有修齊治平、惠民利民思想,企業家亦有居安思危、家國一體的奮鬥精神。古鎮盛澤曾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譽滿於世。鎮上的恆力、盛虹,分別從織造和印染小廠起家,沿產業鏈上拓下延,雙雙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生動譜寫了保持“恆心定力”,終見“盛世長虹”的產業傳奇。早已穩坐行業龍頭多年,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卻說“還要不斷突破,以永不止步搏擊全球市場”。

  ――文化交流互鑒與競逐全球的開放基因一脈相承。地理上的“江尾海頭”、經濟上的“天然良港”、人文上的“衣冠南渡”,讓長江江蘇段成為南北方文化、東西方文明交流前沿。千百年間,不同屬性、不同時段、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疊加、碰撞、交融、創新,既孕育了江南、江淮、江海三個基本文化形態,也形成了在吸納中揚棄、在融合中創新、兼收並蓄吐故納新的文化特質,成為今天江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支撐。

  蘇州從2014年主辦國際聲樂藝術節,招錄全球優秀青年歌唱家齊聚蘇州共饗文化盛宴。近十年的耕耘結出碩果,今年1月,來自10個國家的15位歌唱家,在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的伴奏下用漢語演繹《靜夜思》《將進酒》等唐詩,為觀眾奉獻一場東方詩歌與西方音樂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下半年,費城交響樂團又將回訪蘇州獻上演出,人文上的交流互鑒,在中美兩國藝術家的演繹下化作一場動人“迴響”。

  創造性轉化,賡續文脈;創新性發展,活化傳承。“注重傳承人文精神、激活時代價值,將其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說,新征程上,江蘇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建設為引領,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有效保護中活起來,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打造新時代江蘇文化標識,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江蘇力量。

  人為標尺,弦歌浩蕩

  常熟人言子是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后葬於虞山。這位道啟東南的“南方夫子”倡導以禮樂教化人心,“弦歌之治”後世尊崇千年,使得海拔不到300米的虞山成為江南文化高峰。

  “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小城常熟歷來藏富於民,發軔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千億服裝城,從馬路市場起步,實現了“興一方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地百姓”,如今的常熟人均存款達27萬元。或許是自古富庶殷實,常熟人很少以領跑的經濟指標沾沾自喜,而是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崇文”刻入基因。

  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文化豐盈程度成為衡量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

  江蘇大劇院的原創民族舞劇芭蕾舞劇《紅樓夢》,開票即售罄;南京保利大劇院引進的法語版《羅密歐與朱麗恭弘=叶 恭弘》開票五分鐘就被搶光。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市演出數量較2022年同期增長55.6%。在業內人士看來,南京演出市場在全國位於前三名,是上海、北京之外的演出第三城;如果一部劇沒來南京,那就不能說是成功的。

  “過去,看劇、看展,是‘嘗鮮’高雅藝術,現在藝術成為高品質生活的一部分,給城市的考驗是,要供給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南京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鞏升林滿是自豪。

  為心儀的好戲去搶票,為期待已久的展覽去排隊,收看戲曲名家直播……在江蘇,藝術點亮美好生活,經濟持續反哺,漸成良性循環。據統計,近3年來江蘇省財政累計投入超10億元,支持全省120餘家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去年,全省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2000餘個,接待觀眾超5000萬人次。持續加大對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等重點考古項目支持力度,常州寺墩遺址等地域考古探源工程持續推進,重大成果不斷湧現。

  “我們致力於讓精品展從‘限定’變為‘常態’。”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介紹,蘇州博物館西館設置常態化“臨展廳”,注重傳統文脈挖掘、延續的同時,也在嘗試解答“博物館與現當代藝術交融”的新課題。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告訴記者,從零藏品、零展品,到建成並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精品獎,該館已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誌性項目,每天1.8萬張預約門票常常“秒空”。

  發展為了誰,這是發展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進入新時代,江蘇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指向,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電針儀、艾灸盒、理療床,常州市武進區河南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不斷增加,大學生村醫王娥有了更大用武之地:從只能看頭疼腦熱小病,升級為監測村民健康、提供康養理療。像王娥這樣的大學生村醫,武進區有200多位。“赤腳醫生”轉為備案制鄉村醫生,村醫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提升。

  從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質型轉變,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在全國率先開展高值醫用耗材聯盟集中帶量採購、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護理院數量佔全國總數近40%……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南京扇骨里鄰里生活中心,居民可以自助辦理身份證、進行簽注;無錫市長安街道,部分核酸小屋改造成匠人便民服務站,理髮、縫補、磨刀等“小修小補”回歸……規模適宜、軟硬兼備、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區”,添力“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成為煙火氣十足的美好家園。

  細“治”方能入微,參与度決定滿意度。在宿遷,百姓坐着說,幹部站着聽,一次次“廣場夜談”成為“民聲”直通車;在張家港永聯村,通過代表大會議大事、議事團體議難事、樓道小組議瑣事、媒體平台議醜事,鄉風文明漸入人心;南京泰山街道,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實時調度全部網格,“區塊鏈+人臉識別”助力小區治理便捷高效。

  推窗能見綠,轉角遇到美。隨意走進無錫一條街巷,就可能發現藏在轉角處的文保建築;揚州大大小小的書店、圖書館分佈在城區各處,無論何時都有人在逛;行走江蘇各地,歷史和文化自然而然地融進城市肌理,無時無刻不帶給人豐富的生命體驗。

  講到中華文化,人們想到故宮、長城、天壇等國家象徵之餘,也會嚮往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等生活煙火。而這些與人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元素、最能喚起人內心個體認同的文化資源,大多屬於江南。

  “千年積澱形成的文化腔調,不僅收藏在博物館,更浸潤在蘇式生活中。”在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看來,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最醒目的標識之一,人文經濟相融共生,為的是成果全民共享、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的“弦歌之治”,以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彰顯文明成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禮記・禮運》有載,孔子與言子關於“大同小康”的討論,傳遞儒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寄託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983年早春,鄧小平同志視察江蘇后,以蘇州為例證,系統闡述了小康目標內涵,再次點燃了小康這個千年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赴江蘇,親自擘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宏偉藍圖,賦予“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又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

  跨越千年的夢想與奮進“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竟如此神奇地在這裏交匯,新時代的“弦歌之治”再度奏響。

  “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正是幾千年來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大同理想,讓我們自強不息;正是始於45年前的改革開放,讓我們敢為人先;正是新時代“強富美高”藍圖,引領我們始終走在前列。“今天,我們要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書寫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江蘇答卷。”

  (原載7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

2023
05-22

  今年全省將凈增殘疾人就業2萬人――

  插上技能“翅膀”,殘疾人就業夢圓

  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主題是“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江蘇有479.3萬名殘疾人,“就業為先”成為當前扶殘助殘的重要抓手。各地因地制宜,搭建更高質量的就業促進體系,拓展殘疾人創業就業渠道,增加殘疾人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探索“家門口”就近輔助性就業,為促進殘疾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托養+輔助性就業

  多地探索助殘路徑

  21歲的琪琪最近每天前往南京市建鄴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報到,接受“客房服務”實訓。在中心實訓室,為一張酒店標準單人床鋪床單、快速套被套和枕套,和她一樣的學員,還有30多人。記者了解到,這些學員都是較難就業的智力障礙患者、孤獨症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混合障礙患者等,他們可以選擇寄宿在中心,也可以日托,在獲得托養照料的同時,學習自理技能和一些可勝任的勞動技能。

  據該中心負責人鄭躍琴介紹,25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中心設置了6個實訓室,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十分受殘疾人家庭歡迎。中心每年培訓100多名殘疾人,其中不少人被賓館、餐飲企業、景區錄用,給其所在家庭帶來極大希望。

  托養加輔助性就業,是我省很多地方探索的助殘路徑。目前,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逐漸覆蓋城鄉,殘疾人自我發展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增強。通過集中就業、按比例就業、自主創業等形式,全省37.3萬名就業年齡段持證殘疾人實現就業,就業率超過50%。

  依託“殘疾人之家”,全省每年安排輔助性就業近3萬人。立足新就業形態,開發了一批適合殘疾人的就業崗位,“家門口就業”幫助很多殘疾人自主創業、靈活就業。據悉,我省正在實施“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全省凈增殘疾人就業2萬人”被列入今年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

  研發崗位+技術培訓

  提升殘疾人就業質量

  儘管視力不好,也可以成為一名咖啡師――位於無錫市梁溪區前西溪4號的科學家咖啡晨曦店,試運營1個多月來已接待顧客近2000人次。店內,視障咖啡師恭弘=叶 恭弘臻傑熟練地在機器上完成研磨咖啡豆、稱重、萃取等工序,製作出一杯杯香醇可口的咖啡,“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有五險一金,自食其力讓我感到很快樂。”除了增加視障咖啡師這一技能型就業崗位外,科學家咖啡晨曦店內售賣貼着金色標籤的掛耳咖啡,這是由社區“殘疾人之家”的成員完成最後包裝;店裡展陳售賣殘疾人文創產品,助力殘疾人增收;在配有盲文的“等待休息區”,設置了更舒適省力的倚靠裝置。

  科學家咖啡晨曦店是全省首家由視障咖啡師運營的咖啡店,由無錫市本土品牌“科學家咖啡”與梁溪區殘聯、崇安寺街道聯合推出,為視障人士提供專業培訓課程,直到他們能夠成為合格的咖啡師。無錫市共有1萬多名視力障礙殘疾人,近年來,該市探索研發了視障人士也能從事的咖啡師、語音主播、客服等諸多崗位,同步開展新業態就業培訓,為視力殘疾人技能型就業拓展新渠道。

  讓擁有知識和技能的殘疾人更好地發揮優勢、提升他們的就業質量,成為殘疾人就業新趨勢。蘇州市殘疾人就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毛小燕介紹,蘇州將高校殘疾人畢業生納入就業重點幫扶人群,讓他們從學業到就業無縫銜接。近日發布的《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3)》提到,據2017年至2021年殘疾人就業統計分析,我國殘疾人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殘疾大學生,在多元化就業形式、就業渠道以及就業支持政策的扶持下,就業狀況逐步向好。目前我省已全面落實“一生一策”就業幫扶政策,幫助90%以上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實現就業。

  “雲”上面試+互幫互助

  多方“搭橋”打通就業路

  家住南京市江寧區的李智霖,在一場事故中不幸致殘,但一直保持着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自學,她掌握了計算機報表統計等技能。江寧區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為她牽線搭橋,幫助她與企業進行“雲”面試,圓了她多年來的就業夢。

  “雲”上不僅能面試找工作,還能讓殘疾人互幫互助。“我想挑戰自我,通過直播平台實現自身就業,還可以幫助其他殘疾人朋友,推銷他們製作的文創產品。”潘朝霞是重度肢體殘疾人,行動不便,但她不想一直悶在家中。在南京市棲霞區殘聯的對接下,潘朝霞參加了直播培訓,學習直播帶貨和視頻剪輯。

  眼下,很多企業願意承擔社會責任,開拓崗位滿足殘疾人就業需求。增強企業和殘疾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成為幫助殘疾人圓就業夢的關鍵步驟。除了“雲”上搭橋,各地還推出各種舉措,幫助殘疾人打開緊密聯繫社會的渠道。

  蘇州成立企業社會責任助殘聯盟,成員單位已擴大到190家。助殘聯盟的愛心企業認領並實施助力殘疾人就業創業項目,展示和售賣殘疾人的非遺作品、文創產品。

  省殘聯與省文旅廳合作,將在全省範圍內分兩批上線銷售5萬張盲人按摩消費折扣券。只要19.9元就能享受一次價值60元的盲人按摩,消費券適用於全省370多家盲人按摩機構。5月21日上午9點,首批3萬張消費券通過“水韻旅遊”数字文旅綜合服務平台發放。

  省殘聯還配合協調相關部門開設殘疾人勞動產品專區,將這些產品納入政府購買範圍,並在整合、推廣、展示、銷售方面對接更多資源和渠道。5月19日,在省農副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省殘聯等9家單位共同舉辦全省殘疾人就業產品“雙百”推介會,現場展示十大類100多件各地優質特色殘疾人勞動產品。

  記者 唐悅 劉春

2023
05-11

  年內實現“村村通5G”!2023“5G江蘇”專項行動計劃出爐

  記者從省通信管理局獲悉,江蘇近日發布2023年度“5G江蘇”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底,江蘇5G基站規模達22.7萬,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量達26.7個,重點場所5G網絡通達率達到100%,行政村5G覆蓋率達100%,新建5G基站站址共享率超過80%。通過實現重點場所、行政村、江河湖海水域通5G,着力推動“無線江蘇”向“5G江蘇”升級,打造高標準5G精品網。

  通過實施“5G江蘇”專項行動,我省將提升城市重點場所5G覆蓋深度,利用宏站、微站、室分等多種形式加強5G網絡覆蓋,對大型商場、公園、景點、大學校園、機場、火車站等重點場所進行深度覆蓋;擴大行政村5G覆蓋廣度,鼓勵700MHz、900MHz等低頻網絡在農村地區建設,實現全省行政村“村村通5G”,賦能全省数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結合江蘇江河湖海水域廣多的特點,加快沿海等水域5G信號覆蓋,聚焦水域信號弱覆蓋、速率不穩定等薄弱環節,加快填補信號盲區,助力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

  為確保專項行動順利推進,通信管理部門將運用重大項目保障機制協調解決5G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持續推動各地將5G專項規劃納入地方控制性詳細規劃;繼續探索制定“5G+港口”建設規範,不斷建立健全5G在不同重點場景協同部署建設規範;持續深化5G網絡共建共享,切實發揮5G共建共享平台作用;進一步加強省市協同,切實推動5G與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郭藝 編輯/汪澤)

2023
05-02

  五一假期的第二天,在晴好天氣的助力下,江蘇文旅市場持續火爆,人們的出遊意願強烈,出遊需求得到充分釋放。

  【“人從眾”模式開啟 新場景豐富旅遊體驗】

  江蘇台記者范潔萍:江蘇園博園的無錫園裡,正在進行一場戲曲表演。這個假期,園博園的城市展園當中,將不定期地推出這樣的國風演出。

  五一假期前两天,江蘇園博園日均客流量已達1萬4千人次。錯落有致的展園風采各異,掩映在綠樹花草之中,行走其間,移步換景,宛若走進一幅美麗的畫卷。內蒙古遊客陳靜說,園博園挺有詩意的,移步異景,感覺挺好的,很舒服。

  4月30日,江蘇各地景區景點都開啟“人從眾”模式,各地也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八方遊客:南京高淳老街開展民俗巡演活動,宿遷駱馬湖沙灘公園舉行航天主題沙雕節,鎮江句容茅山景區推出“非遺進景區”“露營進景區”等系列活動,引得大批遊客流連忘返。遊客傅繼華說,茅山是一座名山,正好在這個季節,天氣也不錯的情況下,溫度也正好,帶着家人來看一下。

  五一假期,不少遊客選擇去大自然尋覓“詩和遠方”。國內首個濱海類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鹽城東台條子泥濕地,迎來大批愛鳥人士和觀鳥愛好者,人們在觀賞珍稀飛禽、飽覽濕地風光的同時,開展泥灘運動,盡享五一假期。在常州金壇柚山村,遊客們或紮起帳篷圍爐煮茶,或體驗到運動感十足的卡丁車,在田園美景中歡度“五一”。還有不少生態文化園、採摘園也成了熱門打卡地。

  江蘇台記者許嘯: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的太湖雪蠶桑園,眼下這裏的百畝果桑林迎來豐收,也吸引了很多市民遊客前來採摘品嘗。

  在“中國絲綢名鎮”蘇州震澤,遊客不僅可以在桑林間感受田園樂趣,還能到蠶桑文化園深入了解絲綢製造,體驗傳統和現代的制絲工藝和扎染技術。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黨委副書記瞿東一介紹,通過一根絲串起生產、生活、生態,目前震澤鎮已經形成200家左右絲綢產業集群,年產值在14億元左右。

  【做好保障服務 確保遊客平安出行】

  面對假日期間,各景點人流量、車流量增長較大的情況,不少部門結合當下開展的主題教育,深入調查研究、回應群眾需求。江蘇警方對比分析往年情況,通過在景區現場直播等方式,使遊客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目的地景區的相關信息。一些地方還新開通共享停車場怎麼去,景區接駁車哪裡坐等“保姆級”出行攻略服務,讓遊客玩得開心,出行更放心。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畢然 何斐 范潔萍 周楊楊 許嘯 宿遷台 鎮江台 常州台 徐州台 連雲港台 鹽都台 東台台 編輯/胡超)

2023
04-24
2023
04-19

  中新網江蘇新聞4月18日電(周建琳)“這又是一個因蘇州的樣子與性格而生成的展覽。蘇州是水鄉,橋則是一段戀情,苦等了三年,歷經風雨,化為心中的虹。”這是北京畫院院長、策展人吳洪亮對“虹――來自橋的世界”當代藝術展的評價。

“虹――來自橋的世界”當代藝術展海報

  4月15日,“虹――來自橋的世界”當代藝術展亮相金雞湖美術館,展期延續至6月25日。作為第六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三大主題展之一,“虹――來自橋的世界”當代藝術展以“橋”為線索,集結了39位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展覽從“橋”的概念出發,融合不同的創作媒介,探討中國文化里“橋”的多重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

  踏入展廳,楊明義的《橋之鄉》映入眼帘。楊明義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蘇州人,是一位傾情於橋的藝術家,將他的“橋”放在第一展廳,無疑是對蘇州橋的致敬。在中國文化里,橋有多重審美趣味,展覽創新展示方式,觀眾掃描牆上的二維碼現場可以聆聽楓橋夜泊的愁吟。“‘虹’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意象里常常是吉祥美好的象徵,同時也被視為溝通人與神、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吳洪亮寫道。

  中國自古就有很多獨特的橋樑建造方式,譬如《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運用的是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如今,中國的橋樑建造水平在全球範圍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突破各種環境和技術的難題,建成了世界上最長、最高、最具創新性的橋樑。建築師張永和的吉首美術館就是一座如獨一無二的“橋”美術館。

  放眼全球,橋在不同的文明中都是共通的元素,它的形制在世界各地呈現出驚人的相似,且在多種文化中具有溝通與交流的象徵意義。費俊早在2019年便與蘇州結下緣份。那時,他將蘇州的橋以虛擬現實的方式搬運到了威尼斯,分佈在威尼斯的水城之上,而這一次他將威尼斯的橋帶回了蘇州,觀眾通過掃描投影中威尼斯的橋樑便可以看到蘇州那座相似的橋,遠隔萬里,遙遙呼應。

  置身於展館中,可見AI已經進入到藝術領域。陳抱陽,一位懂人工智能的藝術思想家,他的作品《我在彼岸等你》催生出一種特有的、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充滿戲劇性張力與詩意化表達的藝術風格。正如吳洪亮所言,人類社會的溝通也已經極大地超越了物理環境限制,虛擬的網絡空間不斷在全球建造起新的“橋樑”。

  從物理空間到精神理念,從現實場景到虛擬世界……展覽從“虹橋”的漫想開始延伸,以園林中題景的方式自由地在八處位置點出策展的構思和作品的意境。

  “我很感謝蘇州、感謝蘇州工業園區,能夠讓各種各樣的作品以獨特的性格出現。通過這樣一種集聚,我們可以在差異中尋求聯繫、創造連接,而每一種差異又可以如彩虹的色彩一樣各自分明,自由存在。”吳洪亮期望以藝術的方式跨界建構更多的“虹橋”。(完)

2023
03-06

  “江蘇省志願者日”到來,記者走近“慈善之星”――

  “雷鋒”就在我們身邊

  3月5日,既是“學雷鋒紀念日”,也是“江蘇省志願者日”。我省註冊志願者已達2335.2萬人,他們常年活躍在慈善公益、社會治理、環境保護、重大賽事等各個領域,累計提供志願服務時長達15.5億小時。他們大部分都是平凡人,卻用不平凡的善行凝結大愛、匯聚力量。

  感恩回報,傳遞“志願火種”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志願服務事業發展,將“註冊志願者人數占城鎮人口比例”指標納入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江蘇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目前,全省有5200多家專業志願服務組織,10.6萬支志願隊伍,為更美好的生活貢獻志願力量。

  這幾天,“江蘇慈善獎”獲得者陳霞十分忙碌,她正在和夥伴們籌備蘇州陳霞愛心慈善基金會文化藝術中心。未來,她想通過鏈接愛心畫家資源,開展慈善義拍,籌集善款幫助更多血液病患者。

  今年42歲的陳霞,已在慈善公益和志願服務的道路上奔走20年,她形容自己一直與“死神”賽跑,為全國血液病患者提供愛心服務。2000年,年僅19歲的陳霞身患白血病。幸運的是,她成為江蘇首例非血緣關係的異體移植患者。重生后的陳霞開啟回報社會的慈善之路,立志要把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人。

  “我患病期間,母親變着法子做營養餐,這些畫面深深刻在我腦海里。”為此,“陳霞愛心營養廚房”啟動,為血液病患者家屬提供免費做飯場所。這間坐落於蘇州市姑蘇區雙塔街道的愛心廚房佔地110平方米,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僅一河之隔。如今,愛心廚房平均每天接待20人次。

  一個人點燃的“志願火種”,照亮身邊無數人,甚至感動一座城。2018年,蘇州陳霞愛心慈善基金會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愛心站43家。她創設的“愛心TV”為48位醫護專家搭建醫患溝通平台,759位病患家屬參与線下互動,443萬人次觀看線上直播。通過公募基金會合作網絡籌款,他們為近百位患者籌集近700萬元善款。

  動人以行,傳承志願精神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將志願服務融入日常生活。為方便人們“日行一善”,“江蘇志願服務”移動端應用嵌入“蘇服辦”APP,志願者在手機上就可以進行志願服務“打卡”。

  今年63歲的慈善志願者郭慶雲,36年間獻血100多次,獻血量5萬多毫升;同時幫助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志友),至今奉獻志願時長達800小時。

  鹽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普通職工田士華,號召身邊人一起“日行一善”,並逐步發展成為“江蘇省學雷鋒優秀志願服務組織”。他註冊的鹽城世華愛心公益慈善服務中心已開展志願服務535次,志願者人數從當初的16人發展到近千人,志願服務時長達4萬多小時,他個人時長達1400多個小時。

  一次救火的見義勇為,成就田士華的公益慈善之路。他將獲得的6000元見義勇為獎金,悉數捐給孤殘兒童、困境學生和一名白血病患者。

  他利用業餘時間做兼職代駕,5年接單3000多次,9萬多元收入全部用於公益事業。他也因此入選第五屆“江蘇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行為楷模。

  像郭慶雲、田士華一樣,千萬志願者已加入“江蘇志願服務”信息系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已具備註冊登記、活動發布、供需對接、服務記錄等功能,實現統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聚沙成塔,匯聚愛的暖流

  在揚州,很多人都知道“5・19慈善一日捐”。5月19日這一天,余在紅都會挎着舊背包、騎着自行車,從布錢包里掏出一把零錢捐贈給揚州市慈善總會。

  余在紅是一名個體理髮師。2005年,全家四口還租住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屋裡,生活十分拮据。無奈之下,她申請了低保,一家人因此渡過難關,女兒也順利完成學業。2008年,余在紅主動退出低保,並打定主意,從每一筆理髮費中拿出1元作為善款,用綿薄之力幫助像她一樣遭遇困難的人。

  余在紅還記得,她在十多年前捐出的第一筆善款是96元。512元、767元、830元、1455元……接下來的幾年裡,她捐贈的善款逐漸增加,至今共計捐款7579元。余在紅去年突然患病,醫藥費成為不小的家庭負擔。揚州市慈善總會、邗江區慈善協會立即對這位愛心人士進行幫扶。

  我省出台《江蘇省志願服務條例》《江蘇省志願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實施細則》,實實在在維護志願者和志願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我省今年還將推動出台江蘇省志願服務嘉許辦法,通過社會公益資金解決活躍志願者的保險問題,以時長記錄為單位,探索建立志願服務嘉許制度。

  捧出一顆愛心,匯聚萬千合力。省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構建現代慈善組織體系,創新現代慈善發展方式,需要放大“慈善之星”和道德模範的“溢出效應”,讓人們在服務和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不斷向上向善,引領現代慈善公益和志願精神新潮流。(記者 唐 悅)

2023
02-20

  工信部近日公布了2022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江蘇入選22個,位居全國前列。

  江蘇入選的22家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聚焦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水平,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在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示範引領作用。《紅豆男裝5G全連接工廠》等2個工廠類試點示範,主要是企業按需建設5G全連接車間、工廠,探索形成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江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入選載體類試點示範,致力打造在技術開放創新、產業培育孵化、資源集聚共享等方面成效顯著的工業互聯網数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等三個項目入選安全類試點示範。此外,在園區類試點示範、網絡類試點示範、平台類試點示範項目上,江蘇企業均有較多項目入選。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 周雷 王鵬 編輯/張萌)

2023
02-17

  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實施以來,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江蘇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拓展更廣闊空間。今年1月,南京海關和江蘇省貿促會共簽證出口貨值39.41億元。

  位於淮安的江蘇康乃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正全力組織生產,趕製出口訂單。生產旺、保障忙,當地海關部門上門指導企業使用“自助打印”便利化服務。企業只需進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輕點鼠標,一份剛剛智能審核通過的RCEP原產地證書便打印了出來,全程僅用時1分鐘。憑藉原產地證書這張“紙黃金”,關稅明顯下降,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今年1月,企業出口銷售額1850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實現“開門紅”。

  江蘇康乃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辦副主任李發勇說:“真是太方便了。自助打印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辦理好了RCEP原產地證書。海關定期推送RCEP關稅減讓政策,讓我們深挖潛在商機。”

  為助力更多企業享受政策紅利,南京海關持續舉辦“線上+線下”RCEP專題培訓,為企業開展政策解讀、答疑解惑,為企業建立對比清單、量身定製最優組合,“一企一策”精準指導企業用好用足政策。2023年1月,南京海關和江蘇省貿促會共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1.29萬份,簽證出口貨值39.41億元,預計企業可享受目的國關稅優惠3152.73萬元。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 楊國 供片台/淮安台 編輯/張萌)

2023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