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江蘇省工信廳最新工業運行報告显示,1-8月江蘇工業增速在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經營效益持續好轉,工業利潤大幅增長,市場競爭力逆勢提升。
1-8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8%、27.4 %和43.8% ,今年以來始終保持利潤增長高於銷售增長、銷售增長又高於工業增速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在常熟中交天和有限公司,世界首創超大直徑硬岩豎向掘進機“首創號”近日正式下線,即將用於世界最長公路隧道“新疆烏尉高速公路天山勝利隧道”豎井施工,“首創號”刀盤直徑11.4米,豎向掘進深度達800米,在技術開發中,中交天和解決了盾構機從天山頂部向下,豎向掘進的同時排除碎岩的難題,實現超大直徑豎井一次成型。
中交天和總經理助理楊輝介紹,通過“首創號”下線,企業已經實現了掘進機100%自主的技術可控;通過100%國產化的利用和推廣,帶動了一批具有技術研發實力的科技型企業發展,以及實現了企業利潤大幅提升。
年內全省還將在集成電路、高端專用裝備、車聯網、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40項左右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培育3000個左右新增長點,重點支持40個首台套裝備的應用,進一步推進“江蘇製造”高質量發展。
1-8月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2.8%,比去年同期回升26.2個百分點,514項省重大工業項目完成全年投資73.1%,超時序進度6.4個百分點。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 周雷 王鵬 常熟台 常州台 鹽城台 編輯/胡超)
根據中央和省委部署,我省各地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突出抓手,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民生工程,讓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十一”期間,常州城區龍遊河兩岸煥然一新,成為附近社區和單位舉辦國慶活動的大舞台。龍遊河原來是老城區邊緣一條3.4公里長的排水河道,周圍生活的居民超過5萬人。隨着當地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推進,政府积極順應群眾呼聲,啟動實施多個民生項目,總體整治寬度由原先的20米拓展為30米。
常州市天寧區茶山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楊敏說:“我們在整治前期和整治過程中充分聽取沿線群眾的建議,將電動車充電樁、親水步道、活動廣場等元素添加進去,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最新標準。”
常州市民張文友說:“龍遊河1400年的歷史,這條河歷史上是龍鬚溝,現在變成了老百姓每天打卡的好地方。”
宿遷市民魏小麗家住在五樓,由於她所居住的小區地勢高,水壓不足,導致常年用水緊張,中午、晚上用水高峰期甚至無水可用。
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韓西村御景花園小區居民魏小麗說:“之前的我們買桶,就是水壓不夠,買桶用來備水,大概有6到7個。”
今年六月,宿遷市紀委監委在走訪中了解這一情況后,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摸排,發現全市共有36個鄉鎮、144個居民小區存在不同程度用水難問題。在紀委監委的推動下,各地相關職能部門积極行動起來,通過增加加壓泵站、改造小區內部管網等措施解決用水需求。全市新鋪設農村供水管網90.12千米,改造加壓泵房112座,全部144個居民小區用水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惠及鄉鎮居民近5萬戶。
宿遷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陳昌典說:“立足紀檢監察機關職責定位,以紀檢監察機關履職盡責,推動職能部門履職盡責。”
在連雲港,還通過組建“群眾評議團”,對市級項目清單中重點民生實事項目開展評議。真正做到“我為群眾辦實事”需求由群眾提出、過程由群眾監督、結果由群眾評價,進一步提升全市各級黨組織為群眾辦實事的質量水平。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李明洋 宿遷台、常州台、連雲港台報道)
為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促進基層服務建設,今年以來,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新建或者改建提升社區服務中心,推動社區服務擴能提質,方便百姓在家門口辦事,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江蘇台記者沈楊說:“這裡是剛剛投入使用不久的南京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蘭園社區服務中心,今天這裏的居民們自發組織進行一場歌唱祖國的小型快閃,祝福祖國,歌唱美好生活。”
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蘭園社區居民謝曉萍說:“今天跟姐妹們來參加這個活動,地方是新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合唱隊隊長王煉告訴記者,過去,社區服務中心只有一間房,出入通道狹窄,雖然大家自發組織了書畫班、合唱隊、舞蹈隊,但室外沒地方、室內人擠人,久而久之,居民們就不願意再組織這些活動。
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蘭園社區居民王煉說:“當時我們這個社區辦公環境比較差,房間裏面走到這頭就撞門,走到那頭就撞牆了。後來經過社區的努力,把我們的條件徹底改善了,搞了這麼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大家非常開心,期望值也很高。”
現在,新的服務中心可使用場地從1個增加到23個;服務功能也全面完善,結合街道紅色資源豐富的特點,社區還發展志願者、樓棟長,為群眾進行紅色文化宣講、義務勞動、上門辦理等服務。此外,不出小區,居民們還可以在這裏辦理各種業務。
南京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蘭園社區社區主任馮予涵說:“只要是居民提出的合理要求,我們全力以赴。我們的居民,我們的黨員也希望通過社區的各個功能室,實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餘熱。”
不僅在城市,我省廣大農村地區也积極拓展和提升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功能。在泰州靖江,全市首批村級服務中心已完成“規範+提升”建設,代辦員數量翻倍,無償為村民提供多元化、特色化服務。靖江新豐村、八圩村等新型農村社區,不僅將黨務政務、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各項服務功能向服務中心集聚,還引入推行服務事項清單規劃、設置五幫便民服務區,打造紅色聚力的黨群服務品牌,深度促進社區服務中心質態轉化雙提升。
江陰-靖江工業園區辦事處八圩村黨總支副書記印鑫鴻說:“重點打造了‘紅色矩陣展示’‘紅色智慧展區’‘紅色精神氧吧’‘紅色休閑茶吧’‘紅色有聲書吧’五個紅色亮點區域,進一步將‘紅色陣地’向黨員群眾、向基層治理一線延伸,切實增強黨建工作實效。”
目前,我省改造提升100個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項目已開工86家,完成改造33家;按照每百戶居民不低於30平方米的國家標準,300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項目已全部開工,確保11月底前全面完工。在完善功能服務上,我省將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中心的事務受理、社區服務中心功能,全面實現基層群眾辦事“小事不出區、小事不出村”。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沈楊、楊帆 靖江台、泰州台報道)
金秋十月,蔬果飄香,江蘇各地美景如畫。家國同慶,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恰逢國慶,連雲港黃窩村家家戶戶掛起了五星紅旗。村民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為共和國慶生。讓村民們喜上加喜的是,這幾天黃窩村迎來了紫菜大豐收。
江蘇台記者范思成說:“在我背後這裏就是紫菜養殖區,這些漂浮在海上發紫的就是紫菜。我們能看到紫菜長勢很好、很茂盛。”
黃窩村曾是一個貧困小漁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體負債300多萬元。從2001年開始,村兩委班子帶着600多名村民一起養殖紫菜。紫菜養殖面積從起初的500畝發展到如今的3.6萬畝,年產值突破2億元。紫菜經過加工,不僅能製成紫菜湯料、還可以生產出調味海苔、壽司海苔等產品,利潤空間很大。
連雲港市連雲區黃窩村村民陸紅軍說:“現在養了1000畝,一年下來收入也能賺個四五十萬塊錢。”
連雲港市連雲區黃窩村黨支部書記張立祥說:“把紫菜精加工做大做強,引導鼓勵我們廣大村民做特色民宿、特色餐飲,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這樣才能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我們村的經濟進一步的騰飛。”
又是一年秋風起,滿塘翠綠菱角香。在揚州市江都邵伯,千年運河孕育的特產邵伯菱喜獲豐收。采菱工們划著木盆在水面採摘,構成一道獨特的水鄉風景。幫着承包戶采菱角,一個月下來,采菱工們每人都能增收4000多元。
承包戶王修軍說:“價格大概貴了每斤1元左右,總的收入大概多了十幾萬。”
國慶假期,在常州經開區橫林鎮余巷村火龍果大棚內,市民們興緻盎然的忙着採摘。今年是余巷村紅心火龍果上市的第六個年頭,30畝火龍果經過標準化、精細化的田間管理長勢喜人,預計實現產值140餘萬元;在宿遷市洋河新區,萬畝蘋果也迎來了豐收季。一顆顆紅彤彤的蘋果掛在枝頭,秋風拂過,果香滿園。
採摘工人說:“現在果子成熟了,我們姊妹們每人每天能采40筐,能采1300斤左右。”
宿遷市洋河新區斯味特果業種植負責人姜仟坤說:“產量現在預計能達到1000萬斤。與去年相比增長150%,產值大約在5000萬元左右。”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畢然 王從 范思成 謝豫 王昕 孫浩瀚 楊文斌 桑雨生 供片台/揚州台 常州台 宿遷台 編輯/張萌)
金秋九月,碩果飄香。眼下,我省各地豐收美景如畫,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近日,首批產自“中國葡萄之鄉”句容茅山鎮丁庄村的陽光玫瑰葡萄裝車出發,發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也是江蘇省首次出口葡萄類的鮮果農產品。今年,句容市近5萬畝葡萄喜獲豐收,成了種植戶的致富果。
江蘇句容茅山鎮丁庄村葡萄種植戶畢年勝說:“對我們果農來說經濟效益也不斷提高,從原來的1萬多塊錢一畝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塊錢一畝,所以我們果農還是非常高興的。”
“芡實遍芳塘,明珠截錦囊”,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的萬畝芡實近日陸續進入採摘期。車橋鎮大東村種植大戶張盡來的100畝水塘里,工人們正在層層圈圈的芡恭弘=叶 恭弘中來回穿梭採摘。張盡來告訴記者,採摘上來的芡實,要立即進行機器研磨、沖洗,去掉苦澀外皮,然後烘乾銷售。
淮安市淮安區大東村種植戶張盡來說:“現在每畝田如果說按照現在市場行情算的話,可以劃到4000多塊錢一畝地。”
大東村芡實種植面積2700餘畝,除了帶動农民致富外,還能為村集體帶來14萬元的收入。在宿遷市洋河新區萬畝蘋果園裡,紅彤彤的蘋果壓彎了枝頭,秋風吹過,香氣誘人。果園種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裏的蘋果名叫“甜石頭”,平均單果重量都在220克左右,眼下這些蘋果已經進入成熟期,即將採摘銷往全國各地。
宿遷市斯味特果業種植負責人姜仟坤說:“宿產量現在預計能達到1000萬斤,與去年相比增長150%,產值大約在5000萬元左右。”
10萬畝的鹽城建湖九龍口大閘蟹近日正式開捕,一隻只沉甸甸的蟹籠破水而出,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肥美大閘蟹張牙舞爪,一上岸就被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一搶而空。連雲港贛榆區梭子蟹也迎來豐收,在全國海鮮集散中心海頭鎮,出海的漁民把剛剛捕撈上岸的梭子蟹進行分揀和裝筐,及時裝車外運。今年秋捕,贛榆的梭子蟹日到港量達到30多萬公斤。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李明洋 句容台、淮安區台、宿遷台、贛榆台、建湖台報道)
9月22日,江蘇省統計局公布了8月份全省經濟運行簡況。受疫情衝擊和同期基數提高雙重因素影響,8月份江蘇部分經濟指標出現短期波動,但從中長期來看影響相對有限,全省經濟穩定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數據显示,今年8月份,江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7%,兩年平均增長7.6%;1-8月同比增長18%,兩年平均增長9.9%。分行業來看,8月份,全省30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75%。其中,电子、電氣、通用設備、專用設備等行業保持兩位數較快增長。從固定投資來看,大項目仍然是投資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1-8月,全省十億元以上列入統計項目個數增長24.2%,十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4.8%,對投資增長貢獻率達到42.7%。
在服務業方面,受疫情衝擊影響,全省消費品市場有所降溫。8月份,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2.1億元,同比下降2.9%。隨着政府部門促進消費政策舉措逐步加強,全省消費品市場短暫波動之後,有望繼續保持穩步復蘇勢頭,將呈現穩中趨緩、穩中加固的態勢。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賀 周雷 編輯/胡超)
9月22日起,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將全面開展課後服務。根據要求,學校每周5天工作日都要開展課後服務,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為18:00。有條件的初中,周一至周五可設晚自習,原則上不晚於20:30結束。記者了解到,對於提檔升級的課後服務,家長們報名踴躍。
對於家長最為關心的課後服務質量問題,文件要求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學校要在指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基礎上,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與答疑,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同時,學校將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素質拓展活動。
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多次進行調研,學校校務辦副主任趙昌竹說,課後服務分為三個套餐,第一時間段是完成作業,第二時間段是綜合實踐,第三時間段是愛心託管。從調研結果來看, 超過90%的家長希望加入課後服務,其中超過65%學生選擇套餐二,人數最多。“根據初步調查的結果看,有65%的學生比較傾向於第一時段和第二時段,還有小部分學生參加第三部分託管時段。為了豐富學生們的綜合實踐,全校老師參与課後服務中。目前第一時段是所有主課老師帶領孩子們完成家庭作業,第二個時間綜合學科老師,包括音樂、美術等老師根據自己學科特長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像我們學校周衛東校長為孩子們開設‘思維小達人’的素質拓展課,課後服務人人參與。”
南京市逸仙小學的“課後服務”分為三段,大部分學生選擇清作業和素質拓展,校長吳卓說:“一到二年級,上午四節課,下午一節課,一節課後開始寫作業,一起寫作業的時間是語文數學英語老師陪伴,解答學科學習中的困惑。然後一小時社團,比如乒乓球、跑酷、機器人、口風琴等,社團時間由綜合學科的老師來豐富孩子們學習,後面時間就是安心陪護。我們既會考慮到老師身心愉悅的陪伴和有質量的陪伴,也要做好課後服務。”
師資方面,文件要求以學校教師承擔為主,也可积極爭取退休教師、學生家長、高校優秀師生以及體育、藝術、科技等領域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志願服務人員。南京各區根據實際,對課後服務師資進行補充,比如南京市秦淮區成立課後服務“志願者”庫,學校可以根據自己需求,申請大學生志願者加入到課後服務中。南京市朝天宮民族小學校長李萬青說:“我們區和省婦兒基金會合作開展‘結伴前行’項目,招募大學生志願者為學校提供課後服務的延時託管服務。我們學校申請了4名大學生志願者,很多學校也都申請了。同時,我們全校老師都已經加入到課後服務中,比如我也為孩子們開設了素質拓展課程。相信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定為給孩子們帶來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
“雙減”后 非學科類培訓班師資要跟上
伴隨着“雙減”,空出的周末時光,很多家長都會選擇運動。市民李先生的孩子上初二,每周五和周日有一節籃球課,最初,一個班12名學員,這學期增加到二十多人。“我家小孩兒上的外場課,之前是一對12,現在一節課場上有二十幾個小孩,而且有的時候分組輪流上場打,站在一邊挺浪費時間的。”
學生小米每周都會參加定向越野,他說,以往一個教練帶10個同學,現在人數越來越多。“以前上課,人相對比較少,教練也能顧得上,上周我去訓練,一個教練帶三十多人,特別像我們在學校上體育課。人多,教練就顧不過來,有些點就聽不清楚。”
體驗感不好,上課效率不高。南京市江北新區少年宮主任李進認為,“雙減”之下,一些營利性的體育、藝術類培訓機構師資不夠用的情況較為普遍。一方面是因為目前針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師生比暫未有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很多機構招攬生源的速度遠大於師資配備的速度。
孩子雙休日空了出來,這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是機遇更是挑戰,培訓機構要在師資和課程上做好調整,保證教學質量。“在雙減背景下,培訓機構面對老師或教練流失率高的情況,不能光盲目招人,而是要按照政府要求,以學生為本,及時調整當前的課程內容,改善課程質量;同時改善員工制度,多給予一定的服務與支持。”李進說。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劉正則 編輯/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