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擔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重大責任 ――
8個關鍵詞,江蘇克難攻堅顯擔當
時光的腳步踏進2022年金秋,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
這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也將擔負更大的歷史使命。
時間回溯到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8月5日,江蘇省委工作會議向全省上下發出“堅決擔起‘勇挑大梁’重大責任”的動員令。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8500萬江蘇人民凝聚一心,攻堅克難,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經濟周刊》推出特刊,通過8個關鍵詞,展現江蘇作為與榮光。
放眼未來,全省上下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增強“勇挑大梁”的使命感,更好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1 關鍵詞:自主創新
【我在現場】
深耕研發,攻克前沿技術
□ 本報記者 王夢然
7月底,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完成“一箭六星”任務,順利將六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蘇州納飛衛星動力科技公司內一片沸騰,科研團隊雀躍着擊掌慶賀:公司自主研發的“碘工質電推進系統”又一次“護送”用戶衛星成功入軌。
早在今年2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執行“一箭22星”任務中,蘇州納飛衛星動力科技公司的研發項目就實現了“首秀”。“說明‘碘工質電推進’這條技術路徑完全行得通。”公司總經理蔡勇激動地介紹,今年年初該企業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攻關的衛星關鍵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相比之前衛星採用的“氙氣”電推,“碘工質”電推更具綜合優勢和成本優勢,節省了90%以上的燃料成本。
衛星推進系統,其性能、成本和技術水平,影響國家進出、探索、利用和開發空間的能力和水平,也被視作航天發展的基石之一。從“氙氣”到“固態碘”推進系統,這一步革新來之不易,從技術路線推演,到抗腐蝕系統設計、非接觸點火技術等,每個環節都在闖技術“無人區”。
“當前,全球只有4個企業或機構,掌握碘工質電推進技術,與其他3家相比,我們團隊的技術成熟度毫不遜色,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蔡勇告訴記者,該企業的研發成果,可滿足衛星平台千公里級的變軌需求,為我國下一步大規模部署“星網”等衛星星座,以及覆蓋全球的互聯網連接提供技術支撐。蔡勇表示,當前,企業正积極推進產品的系列化研發,預計“十四五”末產業化進程加速。
【數據圖表】
數據显示,1―8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於工業1.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8%,比去年底提高1.3個百分點。
1―8月,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等4個行業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增幅分別為44.5%、27.4%、17.2%、14.4%。
【專家點評】
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韓子睿: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省搶抓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重大部署。今年以來,江蘇科技創新的布局越來越強化戰略性、關鍵性領域的攻關突破,越來越強調面向產業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取向。
在世界經濟走勢日趨複雜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創造新增量、帶動新就業、挖掘新潛力來緩解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是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江蘇應充分利用好科教資源集聚、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集成技術、模式、業態和組織等多維度創新,加速原創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和產業化,謀劃開拓創新型產業新賽道,培育壯大新的強勁經濟增長點。
2 關鍵詞:錘鍊韌性
【我在現場】
填補空白,讓產業鏈更具韌性
□ 本報記者 付 奇
9月26日,位於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的盛虹斯爾邦石化800噸/年POE(聚烯烴彈性體)中試裝置產出合格產品,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填補了我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一項空白。
POE廣泛應用於光伏膠膜、聚烯烴材料增韌改性、發泡、膠黏劑等領域。2021年,全球POE產能約158萬噸,我國POE消費量約64萬噸,其中光伏領域需求佔比為40%。然而,此前全球POE產能主要集中在外國公司,國內尚無企業可工業化生產POE產品。
盛虹石化產業集團總裁、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告訴記者,作為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髮型企業,斯爾邦石化於2020年9月啟動POE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本次800噸/年POE中試裝置建成投產,實現了POE催化劑及全套生產技術完全自主化,該裝置也是國內流程最完整、設施最全面、最接近工業實際的中試裝置。
斯爾邦石化也是全國唯一同時具備光伏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POE兩種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產技術的企業。作為國內最大的EVA光伏膜材料生產企業,斯爾邦已擁有30萬噸/年的光伏級EVA產能,公司正在积極推進70萬噸/年EVA項目建設,全面建成后EVA總產能規模將達到百萬噸級,全球市場佔有率將超40%。
眼下,斯爾邦石化正在規劃建設50萬噸/年POE光伏膜材料項目,打造橫向覆蓋、鏈式延伸的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以滿足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光伏膜材料的強烈需求。“POE與EVA雙線並進,斯爾邦石化正在向著‘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膜材料產業基地’目標加速邁進。”白瑋說。
【數據圖表】
裝備製造引領作用持續顯現。8月,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4.4%,比7月份回升2.8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8月,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3.8%;智能手機、服務器、單晶硅、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05.4%、159.7%、180.3%和195.6%。
【專家點評】
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 張為付:
應對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衝擊,江蘇上半年有效實施穩經濟政策措施,推動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全省上下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加快落實,努力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全力確保工業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順暢運行,工業經濟總體呈現“觸底回升、穩步恢復”的發展態勢。
作為製造業大省,江蘇做好保供穩鏈工作,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都有重要意義。江蘇不僅要自己發展好,更要主動擔當、為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效應,以產業鏈供應鏈“雙鏈互動”穩定全國產業發展基本盤;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塑產業綜合競爭優勢;培育新興業態,強化產業穩鏈固鏈強鏈補鏈,通過鑄造產業發展韌性,帶動其他地區協同發展。
3 關鍵詞:夯實基建
【我在現場】
快馬加鞭,建設“軌道上的江蘇”
□ 本報記者 梅劍飛
10月15日,晴空萬里,南沿江城際鐵路2標段,工人們正在進行無砟軌道施工和綠化、柵欄等附屬施工,現場熱火朝天。9月起,南沿江城際鐵路已經進入鋪軌階段。目前,正保持每天12公里的鋪軌速度向前推進。
“快了,歷經4年快馬加鞭建設,南沿江鐵路即將從‘紙上藍圖’變為‘地上通途’,明年就能通車,時間越來越近!”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項目黨工委副書記姜德明興奮地向記者介紹,目前項目標段內無砟軌道任務已完成91%,預計11月底前完成全標段無砟軌道施工,12月進行鋪軌作業,年底前標段內主體結構及附屬達到驗收條件。
“為加快南沿江城際鐵路施工進程,我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倒排工期、順排工序,細化現場管理,對一線作業人員進行詳細分工,責任到人。數百名建設者全員在崗,確保工程高質量按期推進。”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二分部負責人李照眾表示,目前南沿江城際鐵路句容段內陽山隧道、跨S243連續梁和跨S266連續梁等控制性工點已全部完成,路基工程、改移道路、救援疏散通道及綠化、柵欄等附屬施工正在全力推進。
南沿江城際鐵路為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全長約278公里,西起南京南站,途經蘇南五市下轄主要縣區節點,共設南京南、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和太倉等車站,從太倉接入上海。預計2023年8月具備開通條件。屆時,將承擔起沿線通道內及沿線與滬寧主軸城市間的城際客流,句容、金壇、江陰、張家港、常熟等地也將一舉進入高鐵時代,融入滬寧一小時高鐵圈。
【數據圖表】
1―8月,全省公鐵水空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75.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0.5%。
9月10日,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蘇段正式通車,同步納入全國高速公路“一張網”運營。
9月17日,沿海發展的“牛鼻子”工程――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全線正式開通使用。
【專家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黎峰:
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產業。今年以來,江蘇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不紊,從城市到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就交通而言,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加快“強富美高”新江蘇和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現在,出行日益便捷,運輸更加暢通,一切可感可知。
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拉動投資,具有巨大的乘數效應。以鐵路建設為例,項目建設周期長,用工規模大、創造就業崗位多,還會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帶動鋼鐵、水泥、配件、机械等相關產業的創新、完善和發展,拉動大量就業,對促進經濟穩定及增長具有积極意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擔負着勇挑大梁的重任,砥礪前行,未來可期。
4 關鍵詞:深化開放
【我在現場】
優化環境,讓外資更添信心
□ 本報記者 丁茜茜
9月底,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江蘇阿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倉庫外,一輛輛裝滿戶外櫃儲能系統的貨車整裝待發,這批總價值7.2億元的貨物將陸續被分裝到234個集裝箱中,集中發往海外。
公司生產管理部運營總監劉艷介紹,作為寧德時代的下游企業,公司生產的這批成品將用於瓦錫蘭集團(Wartsila)歐洲家用儲能項目。隨着戶外櫃儲能系統應用範圍擴大,阿詩特能源的生產規模也持續擴張,除新增產能需生產線設備進口外,每月都有大量的生產原料進口和成品的出口。“我們公司今年擴建了戶外櫃儲能系統,預計戶外櫃儲能系統由1050台擴至6000台,儲能控制櫃由400台擴至2000台。”劉艷說。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蘇州工業園區,如果仔細看牛奶和果汁的包裝盒,標註有“SIG”字樣的盒子則來自康美包集團。為進軍低溫液態食品領域,今年康美包完成對唯綠包裝亞洲業務(Evergreen Asia)的收購,收購金額為3.35億美元。
“通過這次收購,我們在亞太地區的實力進一步壯大――唯綠亞洲位於上海、中國台灣和韓國的三家工廠及產品線現已併入康美包亞太地區業務,我們將整合收購工廠、現有供應鏈體系和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區域協同效應,形成集研發、灌裝、包材、服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綜合布局。”康美包亞太北區董事長兼總經理范立冬表示,紮根園區20年,公司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看好,這裏的市場需求巨大。依賴於江蘇優渥的營商環境,康美包在蘇州逐步實現了發展規模和發展戰略的升級,“我們對未來發展十分有信心”。
【數據圖表】
今年1―8月,我省進出口總值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6%,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3.3%。其中,出口2.31萬億元,同比增長13.6%;進口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
1―7月,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2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製造業外資同比增長48.0%,在全省佔比提升至36.5%。
【專家點評】
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張二震:
今年以來,江蘇開放型經濟逆勢而上,實屬不易。前8個月江蘇外貿呈現總量穩定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特點,這反映了江蘇實體經濟韌性足,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穩定。
值得關注的亮點是利用外資呈跨越式增長。在不確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中,跨國公司紛紛增資擴股,利潤再投資增速達160%,這充分說明江蘇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引資+引技+引智”已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重要特色,加速了開放與創新的融合、創新與產業的融合。
江蘇在培育更具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開發區向創新集聚區發展、打造自貿試驗區開放高地等方面發力,創新驅動日益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新動能,為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5 關鍵詞:数字轉型
【我在現場】
快步轉型,打造“發展增量”
□ 本報記者 陳 澄
隨機點開一台工程机械的小標籤,在徐工漢雲智能網數據中心的大屏幕上,就可以看到這台設備的出廠概況、當前工況,甚至每天工作的時長,以及服務資源等詳細信息……這是金秋十月,記者在徐工集團自主研發的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前看到的場景。震撼不止於此:這個平台,能夠實時連接全球100多萬台設備。
数字經濟,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徐工漢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張啟亮介紹,徐工漢雲持續在科技創新上謀突破,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的力度。瞄準“卡脖子”關鍵難題,徐工漢雲相繼攻克低代碼平台開發技術、基於嵌入式軟件開發的邊緣計算技術、工業應用部署容器技術等十項關鍵技術。在核心專利方面,徐工漢雲累計獲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軟件產品證書300餘項,專利實力持續提升。
作為“最懂製造”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疫情期間,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曾在線調度設備馳援火神山、雷神山等各地醫院建設,累計工時7100小時,向全球在線直播了支援建設的過程數據,彰顯了工業互聯平台在線設備管理的高效性、及時性以及平台精準服務的靈活性。
截至目前,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已連接“一帶一路”沿線80餘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多個國際化項目。以巴西淡水河谷設備無人化作業項目為例,憑藉徐工漢雲無人化作業施工管理系統,巴西淡水河谷成功實現挖掘機和寬體車等大型工程設備的遠程遙控施工,確保施工現場無人化作業,推動作業礦區生產效率提升。
【數據圖表】
全省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64.8,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擁有全球“燈塔工廠”8家、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9家,均居全國前列。建成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138家、示範車間1639個,培育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142個、工業互聯網標杆工廠214家,“上雲”企業累計超38.2萬家。
【專家點評】
省数字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卜安洵:
江蘇数字經濟的主航道是產業数字化,而製造業数字化是其中的主體板塊,所以下大決心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既必要又緊迫。但這項“強主板”工作,不應成為江蘇發展数字經濟的全部,不能忽視或減弱對製造業之外数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視和投入。全省產業数字化中,除製造業之外的兩極,是前端的消費服務業和後端的基礎大農業,服務業和農業的数字化也要同步、同等規劃和實施。這就是数字化領域的“補短板”,建議這種“補短板”直接以数字城市建設和数字鄉村建設為抓手,出台專項規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標杆,發展以智能化為主導的新型服務業和新型農業。
6 關鍵詞:公平透明
【我在現場】
“一址多照”,成就創業夢想
□ 本報記者 洪 恭弘=叶 恭弘
“像我們這樣開個小公司的話,有沒有什麼租金比較低的地方可以辦公啊?”金秋十月,記者來到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街道行政審批中心企業開辦“一件事”綜合窗口時,聽到創業者張有祥正在向工作人員諮詢開辦企業選址事宜。窗口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建議他選擇與街道內的眾創空間簽訂託管協議。
隨後,記者跟隨張有祥來到眾創空間,遇到了曾和他有着同樣困擾的創業者。“我們是一家小微科技企業,也是通過‘一址多照’註冊登記實現創業夢的。”揚州市輝陽能源貿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店義說,“使用眾創空間的地址就能辦公司,而且很快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太方便了!”
“創辦企業需要註冊地址,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來說,租房、裝修是不小的支出。”甘泉街道行政審批局局長曹勇介紹,今年以來,甘泉街道在打造村級眾創空間的同時,积極推行“一址多照”行政審批改革,為初創企業搭建“夢想空間”。
從眾創空間一出來,張有祥立刻回到行政審批中心,申請企業開辦。不到半天時間,張有祥便使用眾創空間的地址開辦起揚州螢火蟲勞務發展有限公司。“本來擔心租不起房、沒有可用的辦公場所而打了‘退堂鼓’,沒想到現在這麼快就把公司開下來了,像做夢一樣。”他感慨道,“一址多照”降低了辦企業“必須擁有辦公場所”的硬性條件,通過入駐眾創空間的方式完成註冊,降低了創業成本,讓他一舉實現了創業夢。
【數據圖表】
截至9月底,全省市場主體總數為1393.6萬戶,同比增長4.1%,全省市場主體總量居全國第二位。實現線上開辦“1個環節、最快0.5個工作日”目標。
今年我省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截至目前,共推動各收費主體主動退費讓利近1.1億元,為企業減負約1.5億元。
【專家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張立冬:
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經濟大省、開放大省,江蘇一直將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的“牛鼻子”。當前,全省市場主體總數接近1400萬戶,表明我省在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持續取得突破;也體現出當前江蘇正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着力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痛點堵點難點,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發展之“穩”,為“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7 關鍵詞:綠色發展
【我在現場】
產業“含綠量”,拉高發展“含金量”
□ 本報記者 許海燕
碼頭上,滿載着進口金屬礦石的貨船靠岸后,卸船機抓取貨物,通過皮帶機系統直接傳送到堆場,全程沒有一絲揚塵;碼頭引橋上,125套風光互補路燈分佈兩側,不用布線,不用火電,大大節省能源消耗;沿路的揚塵監控裝置實時監測着空氣質量、風向指標,一旦數據超標就會自動啟動場站內的噴淋系統……近日,記者在新建的江陰港6號碼頭漫步,迎面清風徐來,綠色港口躍然眼前。
為將沿江生產岸線退出來,還江於民,曾經位於主城的江陰港,在港口生產運營總體平穩的情況下,毅然搬離中心城區。“以前在老港區,像這樣的鞋子根本沒法穿。”江陰港港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華指着腳上的白皮鞋感慨,雖然搬遷后岸線變短了,但港口在設計、工藝上都比原來更先進更綠色。
今年1―9月,江陰港港口集團總用電量3579萬千瓦時,其中綠色能源使用佔用電總量的45%。今年,集團還出資300餘萬元,繼續委託第三方負責到港內貿船舶的污染物接收。
“江陰以產業‘含綠量’拉高發展‘含金量’,加快建設零碳開發區、零碳示範工程,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綠提’。”江陰市工信局局長季震介紹,今年以來,該市組織實施了20個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力爭實現年節能量8萬噸標煤以上。持續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一年關停搬遷“散亂污”企業165家,整治提升66家,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5家。僅今年,江陰就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8.8%。
【數據圖表】
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南京等9個市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目前,全省已篩選確定187個“綠島”項目,有力促進了企業達標排放。
全省擁有國家森林城市8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城市5個,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46個。
【專家點評】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成長春: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江蘇始終堅持為生態“留白”、為發展“添綠”,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從省級層面看,以頂層設計推動美麗江蘇建設。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江蘇建設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美麗江蘇建設的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今年,江蘇出台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從設區市層面看,創舉連連,蘇州建設太湖生態島,無錫啟動創建太湖流域水治理重點實驗室,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江蘇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出一條發展與美麗同行之路。
8 關鍵詞:糧食安全
【我在現場】
辛勤耕耘,換得稻穀飄香
□ 本報記者 顏穎 吳瓊
10月中旬,記者在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濱河村潘培勇家庭農場看到,500畝水稻已開始泛黃,稻穗逐漸飽滿,秋風拂過時飄出淡淡清香。“這茬水稻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能收割,預計畝產1300斤干稻,現在主要是為小麥播種做準備。”農場主潘培勇告訴記者。
潘培勇是土生土長的濱河村人,大專畢業,學的是現代農業管理,曾到過上海等地打工。2013年濱河村推行土地流轉,他嗅到鄉村振興與創業發展的契機,返回家鄉包地種田。“人說恭弘=叶 恭弘落歸根,我們在外面始終是漂着,不如回家踏實。當時覺得土地規模化種植是個趨勢,正好回家創業。不過剛開始我只包了200畝,產量穩定以後才敢擴大到500畝,現在是濱河村面積最大的家庭農場。”
由於常年種田,潘培勇面龐黝黑,但雙目炯炯有神。說起種田,他頭頭是道:“別看都是水稻,我的跟別人的可不一樣。我的種子全部是‘南粳9108’,產量高、抗倒伏、口感好。在播種方式上,以前农民育秧是簡單浸泡后撒種,我先用藥水浸泡消毒再播種,耕種全部机械化。在水稻生長期,我施肥也更細緻,剛栽插、分櫱、拔節、保花孕穗都分別施肥。都說糧食安全很重要,就是從我們這一粒一粒稻穀上來的。”
精耕細作之下,潘培勇的稻田連年豐收,農場去年營收超200萬元。他還常態化用工幾十名,帶動村民就業。對於未來發展,潘培勇已早有規劃。“‘南粳9108’逐漸成為常規品種,我打算引進雜交稻制種,收益更高。現在洪澤已有人在種,單季稻畝產值能有4000多元。”
【數據圖表】
今年我省夏糧播種面積3706.2萬畝,較上年增加13.8萬畝、增0.4%;單產377.8公斤,增加3.9公斤、增1%;總產280.1億斤,佔全國9.5%,增加3.9億斤、增1.4%,佔全國增產總量的13.6%。全省夏糧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增幅均高於全國水平,單產、總產雙創歷史新高。
【專家點評】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 杜永林:
江蘇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以佔全國1.1%的國土、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不僅有效保障了全省8500萬人吃飯問題,還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盯緊盯牢糧食生產目標,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細落實糧食生產關鍵措施,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春夏連旱、高溫乾旱、強對流天氣等不利條件影響,夏糧再獲豐收,秋糧形勢向好,有望實現全年糧食麵積、單產、總產“三增”。
江蘇堅持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把糧食產量穩定度列入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考核指標,把糧食麵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減分項,逐級分解落實8124.9萬畝糧食、309.2萬畝大豆生產任務,穩定水稻、小麥面積,积極擴種大豆油料,穩妥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確保糧食種足種好、種在適播期。
統籌 杭春燕 付奇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6155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2年10月18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