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農曆除夕,江蘇各地喜氣洋洋,年味十足。人們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辭舊歲、迎新春。
江蘇台記者王堯介紹,除夕當天,記者來到了南京金陵小城,為了迎接農曆壬寅虎年的到來,金陵小城也是裝扮一新。在這裏,國風成為潮流和時尚,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年俗活動,吸引不少遊客把滿滿的福氣帶回家!
江蘇台記者李璇介紹,在南京夫子廟大成殿門口,為了迎接虎年,夫子廟到處充滿了虎的元素,可以看到這裡有兩隻可愛的小老虎正在熱情地歡迎着遊客。除夕當天,很多遊客也是攜家帶口,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夫子廟來感受濃濃的年味。
在連雲港,背靠青山、呼應大海,記者所在宿城街道的“八間房”民宿,活動中地地道道展現出了高山茶農的生活場景,原汁原味呈現出了大家喜迎新春的歡樂氛圍。在徐州,香包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製作佩戴香包的習俗由來已久。香包有很好的寓意,比如驅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人們也寄托在香包上。
辭舊迎新,民俗鬧春。揚州錦旺社區熱鬧非凡,“揚州吹糖人”傳承人在現場亮出了拿手絕活,三下五除二,一隻栩栩如生的糖人大公雞就吹成了。南通海門老街一片喜氣洋,家家戶戶忙着製作紅印糕、尖團等年俗美食。
毛家包子店老闆毛為民告訴記者,做紅印糕都是祖輩傳下來的,一代傳一代,糕就代表步步高,上面還印着福祿壽喜財。
為了迎接虎年的到來,全省各地公共場所也都妝扮一新,節慶活動精彩紛呈。南京醫科大學、鹽城師範學院等校園,留校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們一起猜燈謎,寫福字、做燈籠,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國年”。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堯 楊國 田遠 江寧台 宿遷台 東海台 淮安台 揚州台 連雲港台 徐州台 鹽城台 編輯/胡超)
記者近日從2022年全省郵政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去年我省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972.7億元,業務收入100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9%;完成快遞業務量86.1億件,快遞業務收入78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4%、11.2%。
據省郵政管理局局長張水芳介紹,去年我省發布實施《江蘇省“十四五”郵政業發展規劃》,將南京國際貨郵口岸建設列為全省“十四五”時期重大工程。制定《全省郵政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推動快遞企業用地指標納入《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
去年,江蘇“快遞進村”碩果累累。全省4個品牌快遞服務通達率100%、7個品牌快遞服務通達率96.95%,全年實施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重點項目42個。“快遞進廠”初見成效,全年實施快遞與製造業融合發展項目168個、產生業務量5.7億件、支撐製造業產值836億元。
一年來,江蘇加快建設綠色郵政,建成快遞綠色網點150個。群眾用郵更加便捷。493個住宅小區新設郵政服務用房,總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累計建成智能信報箱1240組、16萬格口。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面向農村的共同配送中心,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絡,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去年,江蘇出台《關於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的實施意見》,保障從業人員權益。推動落實《快遞末端派費核算指引》,全年增加快遞員派費超過2億元、減少三分之一服務類罰款項目。(記者 劉霞)
近日,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檔案館)共同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1》。報告显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長至2020年的227.05分,較2011年翻一番,年均增速達到9.54%,長三角整體協同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一體化的創新格局基本形成。
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副所長馬永浩介紹,該指數研究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5項一級指標以及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從5項一級指標變化情況來看,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從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0年的292.15分,年均增速達到12.65%;其次是資源共享指標,從2011年的100分上升到2020年的246.32分,年均增速達到10.54%;第三是創新合作指標,從2011年的100分增長到2020年的224.81分,年均增速達到9.42%;相對而言,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兩個指標發展增速較為滯緩,是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未來發展中需要關注的重點所在。
馬永浩分析,隨着長三角區域園區共建、研發飛地、離岸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平台的建設和發展,創新成果合作開發和有效共享機制更加完善。2020年,長三角專利轉移數量達到17741件,合作發明專利3010件,相比2011年分別增長了16倍和6倍;高技術產業利潤高達2885.6億元,比2011年的1559.2億元接近翻番,佔全國高技術產業利潤的十分之三左右。“總的來說,長三角已經形成促進創新主體和資本要素高效暢通的營商環境和要素市場環境,為將來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記者 蔡姝雯)
我省統籌應對雨雪冰凍天氣
救災物資到位 救援力量保持應急狀態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近期我省將有持續雨雪天氣。連日來,省減災辦、省應急管理廳快速行動,指導督促各地、各相關單位紮實做好防範應對。
記者1月27日從省應急管理廳獲悉,我省积極做好前置搶險救援力量和物資裝備工作,全省儲備的37種36萬件帳篷、摺疊床等救災物資,揚州市高郵市、徐州市賈汪區、淮安市盱眙縣和連雲港市前置點的13種4.3萬件省級應急物資處於待命狀態,可根據需要第一時間調撥到位。全省3萬多名災害信息員保持應急狀態,省消防救援總隊建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救援專業隊,前置應急力量,各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提前檢查物資裝備,積极參与屬地掃雪除冰工作,遇突發情況將立即出動開展救援。
省減災辦、省應急管理廳下發《關於做好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應對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強預報預警和會商研判,提前發布災害預警和防災避災提示,細化落實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加強對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檢查和簡易工棚、廣告牌、遊樂設施等戶外設施風險隱患排查,提前做好水、電、氣、能源及農產品供應和調度,提前部署人員轉移安置、救災物資調撥等各項準備工作。
省減災辦、省應急管理廳還組織氣象、住建、自然資源、林業、水利等部門召開災害風險形勢會商會,分析研判近期雨雪冰凍天氣情況,對重點地區啟動全網預警發布,提示公眾做好防災避險。
在重點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方面,省減災辦、省應急管理廳在督促各地各行業部門加大隱患排查力度的同時,加強對危險化學品、冶金等工貿以及礦山領域的隱患排查;省民政廳指導民政服務機構做好防寒取暖和建築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大街面巡查力度;省住建廳加強戶外高立柱、樓頂、跨街、牆體、圍擋等大型戶外廣告設施隱患排查及安全管理,強化施工企業安全管理。 (盧曉琳 嚴小娟)
在過去的一年裡,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一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5家高新區入圍全國高新區30強……江蘇創新活力正在加速釋放,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
3.7萬家“高企”動能強勁,
“創新矩陣”彰顯硬核實力
1月14日,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楓科技園C2幢1樓,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產品全自動生產線全線開通。由於在生物醫藥領域掌握全套自主研發能力,諾唯贊形成了高通量基因測序、醫藥及疫苗研發等領域的龐大產品群。“去年我們的好消息不斷。”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小梅介紹,2021年11月15日成功登陸科創板,公司還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投資建設諾唯贊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額約13億元,基地建成后產能還將大幅度提高。
在江蘇,類似諾唯贊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已超過3.7萬家。
硬科技撬動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正日益展現出越來越強的“引擎”拉動力。截至目前,全省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64.1%,高於全省16.2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授權數31199件,同比增長43%,佔全省的50.2%。
抓住“高企”的牛鼻子,高新區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去年,江蘇微導納米、迪哲醫藥入選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獨角獸企業,6家企業入選潛在獨角獸企業。”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李敏芸告訴記者,高新區持續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群,打造“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科技上市企業”梯次創新矩陣,集聚創新型企業40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500家。
集群化“創新矩陣”實力彰顯。2021年,高新區以佔全省5.3%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49.3%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集聚了全省46.6%的省級以上人才計劃高層次人才和47%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鞏固。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80%以上的專利授權、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都由企業完成。落實企業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全省企業科技稅收減免額超過800億元。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0億元,增幅超過29%。截至目前,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企業超過7.2萬家,同比增長79.3%,成為全國首個突破7萬家的地區。有31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12家企業在北交所上市。累計入選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31家,19家企業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
新動能加速壯大成“頂樑柱”,
新興產業集群蓄勢崛起
去年一年,以科技創新為筆,我省寫出了經濟持續增長的“韌”字。
在崑山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提高至3.9%,396個項目“揭榜挂帥”帶動企業投入84億元;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撥投結合”的形式在第三代半導體關鍵材料與生產設備、高性能網絡芯片等領域培育了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公司……創新驅動強勁澎湃,轉型升級步履鏗鏘,助力江蘇企業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逆勢而上。
傳統行業主動求變,用新技術實現產業跨越發展。蘇州潤佳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過去只生產改色和抗氧化塑料,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公司研發總監汪理文告訴記者,“全新開發的聚烯烴發泡材料智能生產線應用后,形成了核心競爭力,目前公司專利數達到35件,2021年公司產值達到6億元,同比增長30%。”
以產業強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去年也是江蘇“產業強鏈”三年計劃的第一年,如今,先進製造業的50條重點產業鏈營收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50%以上。
徐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張長纓說: “2021年,我們在全省率先實施‘鏈長制’,統籌推進強鏈、壯鏈、補鏈、延鏈,躍居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第24位,工程机械集群獲評全國首批先進製造業集群。”徐州立足高端工程机械、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煤鹽精細化工等24條優勢產業鏈,全面推動“智改數轉”,“去年全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量均超1000億元,凈增規上工業企業510家,新增超百億企業3家,產業強鏈實現大幅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讓江蘇更具創新魅力。目前,我省已累計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15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火炬特色產業基地172家,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加速推進数字產業新突破,培育壯大数字經濟發展新動能,去年前三季度,江蘇数字經濟規模超過4萬億元,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產業規模和增速領跑全國。
作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南京雲創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於一體,去年11月15日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總裁劉鵬告訴記者,雲創大數據不斷推進創新能力,目前已經在超低功耗高密度大數據存儲、海量數據云處理等多個方面形成核心技術,研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雲存儲系統等產品線,構建了完整大數據價值鏈業務體系。
去年3月15日,位於崑山的緯創資通有限公司獲評全球“燈塔工廠”,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僅69座工廠獲此殊榮。“2021年,崑山完成製造業‘智改數轉’項目1415個,先後集聚中科寒武紀、九上中園半導體等一批龍頭項目,實現‘超算’和‘智算’雙輪驅動。”崑山市科技局局長蔣躍介紹,“今年,我們還將專門部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小核酸及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以持續湧現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加快形成,
人才“強磁場”迸發活力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實驗室……去年一年,江蘇各大平台形成引才聚才“強磁場”。截至目前,29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已集聚各類人才超3000人,與300多個國內外高校院所、龍頭企業開展了戰略創新合作。
常熟市產創融合,推進高能級平台載體建設,2021年“蘇州・中國聲谷”建設列入長三角和蘇南自主創新區“十四五”發展規劃。常熟市科技局局長顧曉丹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蘇州・中國聲谷”簽約引入首批頂尖研發團隊8個,與中國商飛、喜馬拉雅、上海音樂學院等一批頭部單位開展創新合作,落戶科創項目近60個,總投資超115億元,實現了聲學產業創新集群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聚變效應。
去年9月,常州3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江蘇省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半導體(異質結)疊層新能源省級產業創新中心、江蘇省先進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中心接連獲得省發改委頒發的“身份證”,成為省級產業創新中心。
以科技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2021年南京獲批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蘇州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我省啟動布局建設了首批10家省創新型示範縣(市、區),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上爭創新優勢。
加快創新要素集聚,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持續做強創新發展“動力源”,江蘇的創新勢能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記者 楊頻萍 張宣 蔡姝雯)
揭牌儀式現場。孫權 攝
中新網江蘇新聞1月13日電(記者 孫權)13日,上海世外教育附屬無錫市新安中學、新安實驗小學揭牌儀式在無錫市新安中學舉行。
為积極推動教育深度接軌上海,提升和創新基礎教育管理運行機制,2021年7月,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均瑤世外教育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簽訂協議,共同合作管理公辦中小學,無錫市新安中學、新安實驗小學分別增掛“上海世外教育附屬中學、小學”牌子。
此番揭牌后,上海世外教育集團將以“高標準要求、多方位保障、全流程託管、名品牌示範”為託管原則,聚焦學校管理、課程教學、特色項目、隊伍建設、學生髮展五個方面,致力於將兩所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學校治理體系“出彩”,學生綜合素質“出眾”,教師業務水平“出色”,學校教育質量“出名”的精品學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力和影響力。(孫權)
記者從江蘇省醫保局了解到,截至1月5日,”江蘇醫惠保1號”參保人數已經突破200萬。隨着”江蘇醫惠保1號”保障陸續生效,理賠工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理賠通道將於1月8日正式開通。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理賠?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1月8日0時起,投保用戶可通過兩種方式申請理賠:
一是線上申請。參保人可在出院后通過線上提交理賠材料,關注”江蘇醫惠保1號”微信公眾號,點擊底部菜單欄–服務中心–理賠服務,根據提示填寫,並上傳理賠資料,保險公司在收到線上材料審核無誤后將快速完成賠付;
二是線下申請。投保人可攜帶理賠相關資料至理賠服務網點提交理賠申請,可撥打客服電話4000651066諮詢線下服務路徑。
需要注意的是,理賠申請所需材料包括:
(1)被保險人身份證件,未成年人可提供戶口簿(出生證明)等;
(2)住院病歷、門診病歷、藥品處方等病歷材料;
(3)醫療發票、費用清單、基本醫療保險結算單;(線上提交的,需在發票原件上用黑色簽字筆標註”已向中國人壽江蘇省分公司申請理賠”並簽名,电子發票免簽);
(4)醫院診斷證明、檢查報告等;
(5)被保險人或其監護人或受益人(法定繼承人)銀行賬號;
(6)若存在第三方先行賠付的情況,需提供第三方結算單原件及與之對應的病歷資料、發票複印件、費用清單、處方、基本醫療保險結算單複印件等全部理賠材料;
(7)保險公司認為有必要的確認保險事故性質的其他材料。
(來源: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沈燦 編輯/趙夢琰)
記者近日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根據全國首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規定,我省所有設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均明確海洋經濟管理職責,南京、泰州、常州等沿江設區市局增掛海洋經濟處牌子,在全國率先將海洋經濟統計監測由沿海設區市延伸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實現了職能、隊伍和統計監測業務省域全覆蓋和省市縣貫通。在此基礎上,我省以沿海、沿江地區為重點,着力構建全省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體系。
近日,無錫市、常州市、泰州市相繼印發實施“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這是我省首批、也是全國首批非沿海城市編製實施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標志著我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由沿海向沿江延伸覆蓋進入實質性階段。無錫市規劃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850億元,年均增速6.8%,重點支持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建設。常州市規劃突出涉海設備及配件、海洋材料(海洋防腐塗料)、海船電纜等優勢產業及產品。泰州市鼓勵發展科技型涉海中小企業和眾創型涉海小微企業,打造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涉海企業集群,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6%。
目前,沿海城市中鹽城市規劃已印發實施,其他沿海沿江設區市,以及泰興、靖江等沿江縣級城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均已進入審查報批階段。(記者 丁蔚文)
12月2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共同主辦的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大學生戲劇展演頒獎儀式在江蘇大劇院舉行,來自江蘇各大高校的22部劇目斬獲獎項。
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於2021年5至12月成功舉辦,本年度展演活動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結合“四史”學習教育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代表性人物和傑出校友等資源,講述勇於創新、甘於奉獻、努力拚搏的奮鬥故事,展現在黨的領導下廣大青年學子愛黨愛國、志向遠大、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湧現出一批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校園特點和大學生特質的優秀戲劇作品。
今年的大學生戲劇展演報名情況盛況空前,共有56所高校86部劇目申報,8部長劇、10部短劇、4部戲曲折子戲入圍終評展演。經過專家評委現場觀演、演后評議、綜合打分,南京傳媒學院原創話劇《父親的燈影戲》獲長劇類特等獎,南通職業大學原創短劇《原地飛行》獲短劇(戲曲)類特等獎;南京藝術學院原創舞劇《南京軼事》、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原創短劇《又到畢業季》等5部劇目分獲長劇類、短劇(戲曲)類一等獎;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原創舞劇《風雨錫商》、南京工業大學原創短劇《碟中諜》等6部作品分獲長劇類、短劇(戲曲)類二等獎;南京藝術學院原創音樂劇《隱秘的光》、南京財經大學原創短劇《如約而至》等9部作品獲三等獎;南京中醫藥大學等19所高校獲優秀組織獎;王欣等38人獲優秀指導教師獎。(記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