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在宏觀經濟增長中起到巨大拉動作用。江蘇《關於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要积極擴大有效投資。如何“穩”字當頭,緊抓有效投資不放鬆,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創新資源要素保障 支撐重大項目“加速跑”】
重大項目建設是擴投資、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這些年,江蘇始終把重大項目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即便去年遭遇疫情反覆衝擊,江蘇對狠抓重大項目的要求也沒有絲毫放鬆,227個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超64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8%,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42條政策舉措中強調,抓住省級及以上重大項目這個“牛鼻子”,在資金、用地、環境容量等方面靶向施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創新做法。比如,鼓勵在合規條件下,實施項目環評承諾制審批。推行工業用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和彈性出讓等供應方式。採取優化定額供給、精簡審核程序、簡化可研論證等方式,保障項目使用林地。
江蘇省發改委重大項目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劉俊說:“我們進行了政策的優化創新,比如用地容缺受理、環評承諾制審批等。採取這些靈活方式,真正為企業和項目單位在流程上減負、在時間上提速,最終實現項目早開工、早實施、早達產。”
【靶向施策 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民間投資是投資的主力軍,也是投資中極具活力和韌性的部分。2022年,江蘇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8.6%,在全國處於較好水平。如何繼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42條政策舉措中強調,一方面要持續拓寬民間投資行業領域,支持民間投資更多進入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環保以及文化、旅遊、教育、衛生、體育、養老、農業農村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另一方面,要支持民營資本參与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項目建設。
江蘇省發改委投資處副處長王樹海說:“為了讓民間資本在更多領域進得來、能發展、有作為,近期還將制訂出台專門舉措。比如,依託服務平台進一步增加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數量。鼓勵金融機構強化信貸支持,支持民營企業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盤活存量資產,以增強投資能力。為經濟率先整體好轉注入生機活力。”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超 亓晨 編輯/趙黎靜)
全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2022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將首次突破3%
過去的一年,江蘇积極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產業風口、夯實創新基石,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江蘇台記者黃蒙:到蘇州來如果在蘇州北站下車,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滿大街都是這些頭頂攝像頭、前頂探測器的無人駕駛汽車。因為這裏擁有全國最多、場景最為豐富的無人駕駛場景,你可以乘坐無人駕駛小巴上下班,也可以呼叫無人駕駛出租車日常出行。來到這裏你會發現,“未來已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正在走進現實!
2023年的新年第一天,蘇州高鐵新城131輛智能駕駛車輛以“新年第一跑”的形式迎接新年到來。從這天起,蘇州相城區正式開放全域489平方公里作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範應用和示範運營區域,道路開放規模和里程數均居全國前列。目前僅在高鐵新城就聚集相關企業超200家,2022年相關銷售規模近200億元,實現60%以上的增長速度。
蘇州市相城區委常委、蘇州高鐵新城黨工委書記梁智��說:“增強蘇州高鐵新城在全國車聯網行業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打造数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浪潮中的高鐵新城樣板。”
以創新為引領,江蘇各地正积極擁抱新領域、勇闖新賽道。最新數據显示,2022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分別提高到 41%和 48.5%左右;新型電力、物聯網、生物醫藥等10個集群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全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 7000家,總量達 4.4 萬家,位居全國第二。同樣是在2023年的新年第一天,國內首個量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在無錫揭牌,該中心將提供量子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算力、數據和算法服務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礎設施,打造國內算力基礎設施新標杆。
上海交通大學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副院長朱海峰說:“未來我們會服務並賦能無錫本地的集成電路和生物製藥產業,合作形成一個百億級別甚至千億級別的產業集群。”
夯實創新基石,江蘇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碩果累累:蘇州實驗室獲批建設,紫金山實驗室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掛牌運行……一批承擔國家使命、體現江蘇擔當的戰略科技力量在江蘇的創新“高原”上崛起為更多“高峰”。預計2022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將達37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首次突破3%大關,與全球研發投入強度排位前十的德國、丹麥大致相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49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保持全國省份第一;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左右,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蒙 何斐 耿昊東 郭�� 劉康亮 路明傑 蘇州中心站 無錫中心站 編輯/劉琳)
中新網南京12月1日電 (徐珊珊)12月1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南京市水務局召開全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新聞發布會。會上公布,力爭到2025年,江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平均達80%,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60%以上面積建成“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
在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的基礎上,江蘇以“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為目標,积極推進城市濱水空間品質提升,推動水岸聯動整治,垃圾河變成了景觀河,黑臭河變成了風景河,“昔日臭水塘、今日荷花香”的美景日漸呈現。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王學鋒介紹,通過持續多年的努力,江蘇城鎮污水處理工作實現了“從重視污水處理廠建設向處理廠、管網、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聯動推進”“從城市向鄉鎮全覆蓋遞進”“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推動為主,向多部門協同推進”的發展轉變,取得明顯成效。
江蘇积極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推動建設污水資源概念廠、無人值守污水處理廠等試點,促進污水處理行業向綠色低碳友好發展。
2020年以來,江蘇全面組織開展以“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工作高質量發展。三消除是指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網空白區;三整治是指整治工業企業排水、小散亂排水、陽台和單位庭院排水;三提升是指提升城鎮污水處理綜合能力、新建污水管網質量管控水平、污水管網檢測修復和養護管理水平。
隨着“三消除”“三整治”工作的积極推進,江蘇城市水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提升。近三年,江蘇消除城市建成區污水直排口3614個,消除城市建成區內污水管網空白區133平方公里;整治餐飲、洗車等“小散亂”排水50712個,整治單位和居民小區排水11890個,整治工業企業排水6171個。
“江蘇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還有不少提升的空間。通過不懈努力,江蘇將着力實現‘污水不入河、外水不進管、進廠高濃度、減排高效能’,全面構建‘源頭管控到位、廠網銜接配套、管網養護精細、污水處理優質、污泥處置安全’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新格局。”王學鋒說。(完)
江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速
前三季度全省公鐵水空完成投資超1400億元
今年以來,江蘇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前三季度,全省公鐵水空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400億元,為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增強發展後勁提供了有力支撐。
9月28日,作為我國高鐵網規劃的骨幹線路,北沿江高鐵正式拉開了建設序幕。全體參建單位以“開局就是決戰,起跑就要衝刺”的狀態,努力克服疫情、征地拆遷、机械物資材料進場受限等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優化完善施工方案和資源配置,於11月11日,在北沿江高鐵上海特大橋太倉段正式開鑽打下第一樁,工程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
中鐵二十四局北沿江高鐵站前3標項目書記王學介紹,本標段南接上海、北接長江隧道,跨瀏河、楊林塘航道,與在建滬通鐵路二期、南沿江鐵路并行,整體施工難度大。我們將以本次開鑽為契機,迅速掀起實幹快乾的熱潮,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為軌道上的江蘇建設貢獻力量。
在跨江大橋等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設中,主要部件工廠化生產為工程質量和進度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世界在建最大跨徑公鐵兩用鋼桁梁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的鋼桁梁剛剛完成了首輪工廠製造拼裝,後續將運抵施工現場轉入吊裝作業,鋼桁梁是大橋的主要受力結構,用鋼量超過24萬噸,約等於5個鳥巢,加工精度要求達到毫米級才能滿足高鐵通行需要。建設團隊积極開展科研創新和技術攻關,打造了國內首個鋼桁梁数字化建造平台和首條智能製造生產線,應用了板單元組焊機器人等世界先進設備,使鋼桁梁自動化焊接率提升至92.6%。
中鐵山橋常泰長江大橋項目經理李福生介紹,不僅是質量穩定,也提高了生產效率,現在產品生產效率比原來提高了三、四倍。
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常泰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王強說,建設者希望把常泰大橋打造成交通強國建設江蘇樣板標誌性工程,中國超大跨度多功能橋樑里程碑工程和橋樑建設技術國際領先的經典工程。
今年,全省各地持續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蘇段、溧陽至寧德高速公路江蘇段、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開通。海太過江通道、張靖皋跨江大橋、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滬武高速公路太倉至常州段擴建工程先導段、南京至鹽城高速公路先導段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鹽泰錫常宜鐵路和通蘇嘉涌鐵路也將在年底前開工建設。
截至前三季度末,全省公鐵水空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440.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9.6%,超過序時進度4.6個百分點。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曉風 趙凌翔 太倉台 編輯/胡超)
【數說十年】江蘇:科技自立自強 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創新江蘇,十年跨越!江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年來,江蘇的創新引擎強勁驅動,高質量發展動力澎湃!
過去的十年,是江蘇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
看科技投入,力度十足。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3300億元,是2012年的2.6倍,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38%上升到2.95%,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每年組織實施100多項前沿領域和前瞻技術攻關項目、80項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約4萬項,支持35位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看科技產出,量質齊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5.7件提高到41.2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居全國各省(自治區)之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7.5%,年均增幅均超過一個百分點;納米、超算、物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和創新水平均居全國前列;我國15.1%的領跑技術分佈在江蘇,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製造”。
看科技潛力,未來可期。布局建設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鍛造“奮鬥者”號載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等一批“國之重器”;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實現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零”的突破。
在如今江蘇的創新版圖上,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高新技術企業從5100多家增加到3.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7.2萬家,成為全國首個突破7萬家的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56.5%提升到66.1%,全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
(黃蒙 報道)
這是一條奔流了2500年的長河。作為起源地,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始終擔當作為、走在前列。十年來,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成為全國示範樣板。一條歷史與現代、自然與景觀、文化與生態相得益彰的“美麗中軸”正在打造,千年運河的現代化篇章正在譜寫。
這裡是蘇州,船行古運河,兩岸流光溢彩、人文薈萃,邂逅一段水韻江南夢;漫步運博會,文旅精品、美好生活可觀可聽可感,精彩的運河故事娓娓道來。
9月22日至25日,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蘇州舉行。10萬人次走進展會,線上受眾突破3.7億人次。大運河流淌數千年、綿延數千里,蘇州市副市長查穎冬形容“蘇州段是其中優雅動人,也是富有詩情畫意的一段”。而運博會挖掘和展示大運河文化內涵和現實價值,也是建設運河文化遺產旅遊廊道,加快推進沿線城市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和載體。
運博會是江蘇創辦的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本屆東道主蘇州則是大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
“Congratulations, China!”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條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運河?作為聯合申遺的牽頭城市、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的“原點”城市,揚州責無旁貸。原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回憶,“從我們的政府到民眾,都知道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不能破壞它,運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我們要保護它。在這基礎上,我們又開啟了運河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新征程。”
三灣古運河畔,76歲的楊文龍每天準時到運河公園鍛煉。老楊記憶猶新,過去這裡是城市南部工業區,“我們周邊有農藥廠等80多家企業,大多數都是化工企業。岸邊雜亂無章,還有一些零星的棚戶。這個十年,我們家鄉的變化太大了!”
幾年間的變化令人驚喜。根據國家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規劃綱要,江蘇優化制定了實施規劃,特別突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理念,對運河三灣段實施河道疏浚、駁岸改造等工程,包括一批效益較好的企業也進行了搬遷。揚州市生態環境局生態處處長孫江說,綠色生態安全屏障逐步構建起來,“近幾年,我們揚州總共建立了18個自然保護地和35個濕地小區,這個為我們初步構建揚州市濕地保護的系統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三灣的變化只是縮影。原點,意味着更多責任。
從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以來,江蘇扛起“原點”擔當,編製出台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性法規;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設立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出台全國首個京杭運河綠色航運發展實施方案等。不僅創下了多項“第一”,更形成了具有示範效應的“江蘇樣板”和“江蘇經驗”。
2021年6月,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式開館,成為展示中國大運河全流域、全周期歷史文化的標誌性工程。博物館館長鄭晶還希望,這裡能成為與世界運河文化交流的平台與窗口,“世界上有500多條大運河,很多也是文化遺產,大運河已經變成了另外的一種語言體系。我們也希望和世界很多的知名的運河以及運河的城市發生關聯性,為市民提供文化滋養。”
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美麗中軸”正加快從概念落實到路徑、細化到項目。2021年起,江蘇清單式推進169個重點項目,南京胭脂河古遺址公園、南通唐閘、常州長盪湖綜合整治等等,古老運河激蕩着新的發展動能,描繪着大運河文化帶的未來模樣。
有形的“美麗中軸”,內蘊的文化力量成為精神圖譜中的亮色。在“奮進新江蘇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文化強省建設專場發布會上,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勇說:“下一步,江蘇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部署要求,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富成效的工作,推動我省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為傳播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貢獻江蘇智慧和力量。”
(江蘇新聞廣播/張倩 編輯/徐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