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江水更清澈 航道更安全
“水運江蘇”打開發展新畫卷
長江江蘇段承擔超過長江全線70%的貨物運量,約佔全國水上貨運總量的15%。綠色,是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安全,是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的底線。近日,記者了解到,隨着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省交通運輸部門守護“一江碧水”的同時,持續推進長江水上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和應急能力提升。
“鑽石航段”水越來越清
長江南京段約98公里,承載着繁重的運輸任務,每天船舶往來不息,被稱為長江航道“鑽石航段”。
“長江水越來越清了,我們船民感受最深。”7月27日,停泊在南京新生圩港碼頭的貨輪“創源機88888”上,船民馬榮海說,“跟以前不一樣的是,現在沒有船民再往江里傾倒垃圾。”
江蘇海事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污染物全接收、航行中排放全達標,水上免費交通、免費錨泊、生活垃圾免費接收、生活污水免費接收――“一零兩全四免費”治理機制在長江江蘇段推行以來,各地嚴格執行。
“2020年7月起,蘇港航務承擔起長江南京段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接收服務。”江蘇蘇港航務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斐介紹,“我們聯同南京海事局建立‘船e行’水上服務信息中心,投入4艘生活污水接收船、3艘交通船,基本實現長江南京段轄區船舶污染物接收全覆蓋。”
蘇港航務公司調度員張志峰介紹,自2020年7月起,兩年來已在南京港水域進行船舶污染物作業13295艘次,共接收生活污水10742立方米、船舶垃圾67203公斤,免費接送船員7648人次。
“避風港”讓船民更安心
不久前,在長江揚州段,一艘滿載貨船發生碰撞導致船艙破損,隨時有沉沒危險。一艘應急保障工程船歷經5個小時,對破損船進行貨物減載1000噸,險情得以解除。
“2019至2021年,我們參与南京、鎮江、張家港、常熟、太倉等水域搶險搜救近400艘次,成功救援遇險船舶367艘次、護航警戒6萬餘艘次,參与應急駐守近3000個小時、人員搜救7人次,減載貨物1.4萬噸,挽救財產損失約2.62億元。”江蘇蘇港航務工程有限公司黨總支副書記、副總經理李斌介紹。
“為了讓廣大船民通航更安心,受省交通運輸廳、江蘇海事局委託,我們聯合相關部門編製了《長江江蘇段水上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方案》。”李斌說,根據方案,在江蘇沿江共設置10處應急保障點,由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等沿江沿海9個分中心和調度指揮中心組成,並在每個應急保障點配備1至2艘應急保障工程船。打造覆蓋全域的應急保障拖輪隊伍、應急保障工程船隊,統籌調配水上打撈船隊伍,在江蘇沿海設置應急保障點1處。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沿江應急保障點5處,共配備應急保障拖輪40艘、應急保障工程船7艘。2023年底前,將完成剩餘5個沿江應急保障點建設目標。
系統構建水上應急保障力量
保障全省水上安全形勢持續穩定,正從長江向沿海拓展。
江蘇蘇港航務工程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執行董事金志忠表示,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沿海水上水下活動漸趨頻繁,每日有海上施工運維船舶310餘艘、漁業船舶2200餘艘,這對沿海水上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去年底,船長78米的“蘇海01”輪正式投用,填補了江蘇省自有大馬力多用途拖輪應急救援空白。這艘1.2萬匹馬力的多用途應急救援拖輪,可在12級風力以下對長江入海口和海上風電設施、船舶等施工人員實施安全轉移,救助落水人員。近日,在南通呂四漁場,兩艘漁船發生碰撞,“蘇海01”輪歷時19個小時、航程200多海里,成功將兩艘漁船護送至南通大洋港。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統籌謀划、整體推進,多層次協同江蘇水上應急救援工作,在“蘇海01”輪基礎上,交通部門計劃再配置1艘大馬力拖輪和若干艘全迴轉拖輪,全面提升江蘇沿江沿海水上應急救援力量。在江蘇沿江沿海範圍內,不斷完善各應急保障點不同類型船舶的布點和資源配備,充分保障應急救援服務及時到位。
“系統化構建江蘇水上應急保障力量,突出沿江沿海全水域、全天候、全功能的社會應急救援作用,形成‘全面覆蓋、統一指揮、快速響應、救援高效’的應急救援工作格局,目前,蘇港航務正积極推進納入國家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金志忠說。(記者 梅劍飛 田墨池)
千方百計穩就業!上半年,江蘇新增就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經濟下行給就業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江蘇千方百計穩就業,推動就業形勢穩定向好。省人社廳數據显示,上半年,江蘇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9.67萬人,新增就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6月末城鎮調查失業率回歸合理區間,支撐經濟平穩運行 。
今年江蘇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6萬人,數量再創新高。受疫情影響,畢業求職季線下招聘受阻,全省各地紛紛舉行直播帶崗、遠程面試,暢通就業渠道。疫情趨穩后,線下招聘活動逐步開放,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了一系列更有針對性的專場招聘會。
在近日舉行的全省國有企業夏季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上,江蘇省國信集團有限公司、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等30家省屬國有企業帶來約1800個崗位,涉及企業行政管理、技術研發、互聯網、生物製藥、會計等。省環保集團監測監控公司辦公室主任吳少華介紹:“國有企業必須履行社會責任,對就業我們也特別重視。國資委今年也要求,校招的比例要佔50%,所以我們這次也是針對因疫情上半年沒有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給他提供就業機會。”
今年以來,無錫疫情反覆多點爆發,一些企業出現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直接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和穩定吸納就業,無錫凱斯特鑄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為此,無錫市人社局與首批試點銀行中國銀行無錫分行有效落實“蘇崗貸”金融產品,推動就業大數據賦能普惠金融,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用政策春風和金融活水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持續經營。無錫凱斯特鑄業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朱曉蕾:“蘇崗貸這筆貸款來得那麼及時,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也渡過了難關,對於我們企業的穩崗發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穩就業的關鍵是穩崗位。今年,江蘇推出“蘇政40條”“蘇政辦22條”等政策舉措,聚焦企業“急難愁盼”,強化減負紓困,幫助市場主體渡難關,鼓勵企業為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今年上半年,江蘇企業享受的退稅降費、緩繳費用超過2700億元,其中“免申即享”的援企穩崗費用就超過270億元。
省人社廳副廳長張宏偉介紹,在服務企業用工方面,面向220個省級重大項目、全省5.12萬戶規上工業企業和其他用工超1000人的大型企業,建立用工服務保障機制,設立人社服務專員,實行“一企一策”,開展有針對性的各項服務。要深入實施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對企業勞動用工的服務指導,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獲得感。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彭迪帆 無錫台 編輯/李時)
樹文明新風 江蘇確定12個喪葬禮俗改革試點地區
今天(7月5日),記者從江蘇省民政廳獲悉,按照民政部部署,根據江蘇省民政廳《關於開展喪葬禮俗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各地申報推薦的基礎上,經研究,確定南京市高淳區、無錫市惠山區、徐州新沂市、蘇州張家港市、南通如皋市、連雲港市贛榆區、淮安市漣水縣、鹽城市濱海縣、揚州高郵市、鎮江市丹徒區、泰州市姜堰區、宿遷市宿豫區等12個縣(市、區)為全省喪葬禮俗改革試點縣(市、區)。試點時間為兩年,2022年6月29日起至2024年6月底。
據了解,改革試點地區將圍繞喪葬禮俗改革目標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按照“教育引導、改善服務、黨員帶頭、政策激勵、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創新工作舉措和方式方法,紮實開展喪葬禮俗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精神風貌。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敏 編輯/趙夢琰)
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精準就業服務
我省今年將建17個省級零工市場
省人社廳6月27日發布消息,為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江蘇今年將建設17個省級規範化零工市場,到2025年省級規範化零工市場將達到100個,為此江蘇還出台了全國首個省級規範化零工市場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建設標準。
按照標準要求,江蘇零工市場應在市、縣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中心區域布局,為靈活就業人員和用工主體提供常態化就業服務,就業服務場所工作時間正常開放,幫助開展即時供求對接並受理各項經辦業務。
零工市場將定期發布零工崗位工資指導價位、市場緊缺職業(工種)等信息,發布的零工崗位招聘信息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職業(工種)、技能要求、工作地點、工作時長、薪資待遇、計酬方式等。在零工市場,將有工作人員為有意願靈活就業的求職人員提供“一對一”職業指導服務,為有需求的人員進行職業素質測評,制定個性化就業服務方案,提出擇業建議並精準匹配零工崗位信息。
與傳統線下招聘市場不同的是,江蘇零工市場將深度應用江蘇智慧就業雲平台靈活就業服務專區,引導服務對象利用手機APP等渠道進行註冊登記,開展線上求職招聘服務。與省就業運行監測分析平台實現互聯互通,動態監測市場運行情況,及時掌握供求變化。(記者 黃紅芳)
6月5日上午10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以來的首次載人任務發射告捷。這背後,凝聚着不少江蘇智慧。
【中國電科第14所“智慧眼”全程跟蹤飛船】
中國電科第14所測量雷達領域研究員程望東說:“調度裏面都能聽到的‘太原跟蹤正常’‘渭南跟蹤正常’,這都是我們14所的雷達在裏面參与火箭發射的保障任務,判斷火箭飛行的軌跡的正常與否。”
為了形成高精度、高可靠的測量能力,中國電科第14所對多部測量雷達進行了升級改造,配備新一代船載測量雷達,確保跟蹤飛船不會“看走眼”,並將為後續航天員返回提供安全的回家路徑。
【南航降落傘氣動減速技術 將助力航天員安全返回】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計劃於12月返回東風着陸場。降落傘開傘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余莉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降落傘傘氣動減速技術研究,創新發展了透氣性傘衣氣動性能數值模擬技術等,為神舟飛船降落傘系統的優化設計提供了強力的技術支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教授余莉說:“我們是最早突破了這種大變形流固耦合技術,實現了飛船主傘開傘過程的完全的理論計算,能夠準確地預測它的開傘動載情況。從我們團隊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就有5人從事神舟飛船回收系統的研製工作,貢獻了我們的江蘇智慧。”
此外,位於蘇州高新區的中國兵器工業第214研究所為神舟系列飛船共計配套6塊電路,神舟十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對接工作的完成,都有該所提供的關鍵元器件。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偉 陳忠耀 劉�� 供片台/蘇州台 編輯/張萌)
江蘇率先出台服務指南 25項措施助力電影行業復蘇
為推動國家和“蘇政40條”“蘇政辦22條”等系列助企紓困政策落細落實,今天(5月19日),江蘇省委宣傳部、省電影局會同相關部門出台《關於我省電影行業相關助企紓困政策的服務指南》,在全國及電影行業內率先出手,助力電影業復工復業、渡過難關。
真金白銀 精準服務電影市場主體
此次出台的《服務指南》圍繞加快推動復工復業、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優化電影金融服務、着力減輕企業負擔、切實提高服務質量等五個方面提出25條服務事項,明確了助企紓困政策的適用範圍、服務方式、辦事流程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針對影院復工復業、拉動電影消費等困難問題,《服務指南》提出,省級電影專資安排1000萬元,支持各地區對因疫情管控暫停營業的電影院,在具備條件時恢復營業的,給予一次性復工復業補貼;對承租國有服務的電影行業小微企業減免3-6個月租金;減半徵收2022年文化事業建設費。
記者注意到,根據電影業實際情況,《服務指南》還制定了延續性的措施,推出“蘇影保2.0”電影金融產品,為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後期製作企業及電影園區(基地)等提供信用貸款,省級電影專資也將安排1000萬元,為授信企業提供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和風險補償。
政策加碼 全方位助力電影業紓困解危
作為全國“票倉”,多年來江蘇電影票房一直僅次於廣東,位列全國第二。今年的春節檔,江蘇在票房和觀影人次都雙雙超過了廣東,位居全國第一位。然而受疫情影響,全省電影行業受到了強烈衝擊。
數據显示,今年3月份全省電影票房僅3976萬元,相比2021年3月(2.08億元)下滑了81%;4月份全省票房只有1492萬元,排名跌至全國11位。從“小陽春”到“倒春寒”,很多影院難以為繼,甚至面臨生存危機。
採取針對性措施助企紓困,是有效應對疫情影響、推動電影行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今年2月28日,江蘇省政府印發實施了《關於進一步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着力穩定經濟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蘇政40條”),明確提出落實國家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國有企業房租減免、緩繳社保費、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等多項舉措,給電影業帶來切實的好處。
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江蘇再次印發實施《關於有效應對疫情新變化新衝擊進一步助企紓困的政策措施》(“蘇政22條”),進一步出台22條精準幫扶政策,其中,首次突破性地明確將電影行業納入省政府支持範圍。
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江蘇省電影局會同省財政廳根據新修訂的《江蘇省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制定了2021年度省級放映國產影片達標影院獎勵資金分配方案,2800萬獎補直達全省符合條件的1012家影院,為企業注入“強心劑”。
“此次出台的《服務指南》是全國第一個、電影行業第一個可落地、可執行、可實施的服務指南,明確了責任單位、周延規程,推動各項政策應落盡落,能夠更好地服務電影市場主體。”省電影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高涵 編輯/高若婷)
我省壓緊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牽住“牛鼻子” 把好“安全關”
企業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是否經常深入一線檢查安全生產工作?企業是否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一崗一責”?是否對重點環節運營狀況和危險源變化后的風險狀況實行動態評估,及時調整風險等級和管控措施?近日,南通市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全面啟動,專門針對生產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加強改進安全管理,明確五方面100條檢查要點。
這是我省壓緊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一個縮影。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開展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牢牢牽住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通過制度牽引、服務指導和執法倒逼等方式,層層擰緊安全責任螺絲,健全完善企業全員責任體系,推動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地落實並取得實效。
重建章立制,
讓企業有章可循
“通過去年持續不斷地辨識、管控和報告安全風險,今年以來,我們日常檢查隱患數、員工‘三違’行為數降幅明顯,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明顯提升,生產現場的安全管理也更加有序規範。”江蘇中車電機有限公司安全主管楊永剛介紹,風險報告制度給企業建立全員參与、全過程管控的風險防控體系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該公司對設施設備和作業活動的安全風險進行全面辨識,製作118個安全風險告知卡,逐一明確現場管控第一責任人和具體防範、應急措施。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台實施《江蘇省工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報告規定》,8個省直部門出台5批次22個行業342條較大以上安全生產風險目錄,省應急管理廳還開發“工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報告系統”。“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我們初步建立相對完整的全省工業企業風險信息庫。目前全省32.3萬家工業企業主動報告較大以上風險65萬條,並逐條制定和落實針對性管控措施。”省安委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定級實施辦法(試行)》,將企業開展安全風險辨識管控並按規定報告安全風險等作為申請二級標準化的必備條件。省消防救援部門研發推廣應用單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固化消防安全管理內容和流程,壓實單位消防安全主體責任。
我省還對煤礦企業實行主要負責人安全風險抵押金制度,在危化品企業全面實施安全風險研判與承諾公告制度,組織非煤礦山企業主要負責人和粉塵涉爆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安全承諾。目前,全省已有57萬家重點行業領域企業制定並落實安全生產承諾制度。
強服務指導,
推動企業明責盡責
“我們探索出給企業發放‘法律清單’的方法,讓安全生產‘法規庫’變成企業實際操作的‘口袋書’。”南京市浦口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吳春雨介紹,該局組織專家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進行系統梳理后形成生產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清單。清單以現行法律法規為“靶心”,從18個行業涉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中嚴篩35部、條文2714條后彙編形成,方便企業自查自糾,依法依規安全生產。
新《安全生產法》去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推動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學深學透,我省把推動學習宣傳貫徹的任務傳達到21個省級部門,重點學習新修改內容,推動《安全生產法》學習宣傳進企業,納入員工安全培訓內容。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我省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三項崗位人員”的考試發證工作暫停,各地积極鼓勵企業採用線上培訓方式加強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南京市應急管理局研发上線“考試考核臨時預約系統”,實現安全生產考試人員自主線上預約,合理調節企業從業人員考試時間,變“被動考試”為“主動服務”。省安委辦下發疫情防控期間安全防範10條重點事項提示清單,通過開展網上法律法規指導、專家視頻連線排查隱患等遠程方式加強對企業的指導服務。省級層面選樹3批36家落實主體責任示範企業,廣泛推廣常州盛瑞、無錫靈谷化工、揚州瑞祥等企業的安全管理模式。
嚴監管執法,
營造失職追責高壓態勢
“生產車間存在大量木質粉塵,粉塵防爆安全設備未正常運行,安全管理形同虛設,必須處罰!”不久前,江陰市應急管理局對轄區某園林古建築公司進行執法檢查。“我們責令該公司暫時停產整改,並依據規定對該公司處2.1萬元罰款,對其主要負責人處7000元罰款。”江陰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顧行行介紹。
記者從省應急管理廳執法局獲悉,我省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加強檢查監督與行政執法協作,對能改不改、屢罰不改的“釘子戶”嚴管重罰,加大涉嫌“危險作業罪”查處力度,倒逼主體責任落實。去年全省應急管理系統執法檢查企業6.9萬家、立案3.21萬件,對14起違法案件實施行刑銜接。今年一季度,全省應急管理系統檢查重點對象和重點事項的數量同比分別增長43.12%和25.32%;既處罰責任單位又處罰責任人的“一案雙罰”案件,占立案總數的44.7%,同比增長2.3倍。省應急管理廳一季度公開曝光6批次30個“主要負責人不履職”典型案例。
強化普法、嚴格執法,也助推企業安全和效益“雙提升”。我省通過對鋼鐵、鋁加工(深井鑄造)、粉塵涉爆企業開展全覆蓋執法檢查,已排查整治重點突出問題5100多項,督促幫助企業淘汰一批落後的生產工藝裝備,提升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今年,全省應急管理系統全面部署開展深化精準執法工作,綜合運用信息聯網、遠程監管等現代化手段,實施精準監管執法。徐州市應急、生態環境、市場監管、消防救援等部門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南通市強化對重點企業相關數據的採集、分析和應用,鹽城市編印2萬餘冊《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典型案例彙編》分發給廣大企業。(記者 盧曉琳 通訊員 嚴小娟)
PM2.5濃度實現“八連降”!2021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在GDP增量全國第一的情況下,江蘇省PM2.5年均濃度實現2013年以來‘八連降’,江蘇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今天(4月28日)上午,江蘇省政府正式發布了《2021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显示:2021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為“良”。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由“中等”水平提升至“良好”水平。
記者了解到,2021年江蘇實現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良好開局。在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GDP增量全國第一的情況下,2021年江蘇省PM2.5年均濃度實現2013年以來“八連降”,首次降至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限值以下;地表水達到或好於III類比例持續提升,升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太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下降22.7%和13.4%,達到近十年來最好水平,太湖治理連續14年實現“兩個確保”。全省生態環境狀況為“良”。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由“中等”水平提升至“良好”水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錢江表示,在環境空氣質量方面。江蘇省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為82.4%,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優良天數比率和PM2.5濃度均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要求,O3、PM10、SO2、CO等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NO2濃度同比持平。
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方面。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210個斷面中,水質達到或好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87.1%,無劣Ⅴ類斷面。省“十四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655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的比例為92.7%,達到2021年省級考核目標要求。
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總體為Ⅱ類,穩定達到優級水平;長江主要支流水質總體為優,年均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斷面佔98.3%,無劣Ⅴ類斷面。淮河幹流年均水質為Ⅲ類。太湖湖體總體水質為Ⅳ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Ⅱ類和Ⅰ類,總磷和總氮平均濃度均為Ⅳ類,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總體水質為優,沿線37個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好於Ⅲ類。
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達到或好於Ⅲ類標準)水量為71.77億噸,佔取水總量的99.7%。
近岸海域95個國控水質監測點位中,達到或好於《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標準的面積比例為87.4%,三類為8.1%,四類為2.8%,劣四類為1.7%。32個入海河流國考斷面,年均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為87.5%,同比提高15.6個百分點,無Ⅴ類及劣Ⅴ類斷面。
在土壤環境質量方面,165個國家網太湖流域基礎監測點中,157個監測點位(佔95.2%)污染物含量未超過《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風險篩選值;8個點位(佔4.8%)超過風險篩選值,但未超過風險管制值。
在聲環境質量方面,全省設區市晝間區域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5.2分貝,同比上升0.5分貝。13個設區市中,7個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為二級,屬於較好水平,6個市為一般水平。全省設區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夜間平均達標率分別為96.9%和85.4%,同比分別下降0.6個百分點、上升3.1個百分點。
在自然生態方面,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6.6,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良”。13個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分佈範圍在61.4~70.7之間,生態環境狀況等級均為“良”。
根據全省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記錄到物種數6046種,其中動物界3390種,植物界265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物種89種。
我省境內長江、太湖和淮河三大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分別處於“良好”、“中等”、“中等”水平,共監測到淡水水生生物939種,其中着生藻類多樣性級別為“豐富”,底棲動物和浮遊動物為“較豐富”,浮遊植物為“一般”。長江幹流江蘇段魚類多樣性呈逐步恢復的良好態勢。
在農村環境狀況方面,全省開展空氣質量監測的136個村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5.3%。開展監測的18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好於Ⅲ類標準。
在輻射環境狀況方面,2021年全省輻射環境66個國控點和223個省控點監測結果表明:空氣吸收劑量率、大氣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濃度處於本底水平;長江、太湖、淮河等重點流域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濃度處於本底水平;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標低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限值;電磁環境監測點監測結果低於《電磁環境控制限值》中公眾曝露控制限值。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全面落實省黨代會部署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特殊之年,須負特殊之責。2022年江蘇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是,PM2.5濃度降至32.5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不低於82.4%,國考斷面優Ⅲ比例達到88%,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不低於63.8%,生態質量指數達到4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下降比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江蘇正以切實行動讓“綠色”成為最美麗的標識。(記者/楊藝)
省醫保局4月3日發布消息,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相關要求,再次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價格。4月4日起全省公立醫療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價格單人單檢調整至28元/次(含試劑等耗材)、混采檢測調整至8元/人次(含試劑等耗材),調整后價格為最高指導價格。
省醫保部門要求公立醫療機構嚴格按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規範開展檢測服務,應同時提供單人單檢和混采檢測兩種服務選項,在符合疫情防控規定的前提下,允許“願檢盡檢”的群眾自願選擇,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同時,省醫保局組織對省內銷售的26家生產企業新冠病毒核酸(含抗體)檢測試劑開展了限價掛網聯動調整,99個產品均調低至全國最低價格,平均掛網價由14元/人份降低至6.88元/人份。(記者 黃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