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2022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7.8萬億元 同比增長10.8%
記者從江蘇省統計局獲悉,2022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超7.8萬億元,總體呈現較好發展態勢。
2022年以來,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和疫情多點散發局部爆發考驗,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表現明顯優於規上工業。從產值看,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累計增幅雖有波動,但基本保持在10%左右水平。從投資看,得益於助企紓困政策快速落地,全年增幅高於工業3.2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八大行業均保持正增長,五大行業增幅高於工業。其中,新能源持續高景氣,增幅44.2%。航空航天、电子及通訊設備全年增幅分別為24.6%、18.6%,充分凸顯了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爆發力和持續力。在常州,新能源產業呈現爆髮式增長態勢,其中新能源整車產銷超34萬輛,佔據全省“半壁江山”。就在幾天前,900輛最新款新能源汽車從比亞迪常州基地生產下線並出口至荷蘭,吹響了該基地進軍全球市場的號角,預計2023年該基地將出口整車15萬台。
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商務局副局長鄒申說:“從往日的‘引進來’,轉變為現如今的‘走出去’,积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出海’搶佔市場,打通‘出海’通道,助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在全球爭取更大市場份額。”
統計显示,54家省級以上高新區以佔全省6.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40%的工業產值、54%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成為江蘇最具競爭力的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超 黃蒙 李澤灝 供片台/常州台 編輯/張萌)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會場內外共同探討――
開放大省,如何深耕“下一個十年”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帶一路”迎來新的契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更大力度推動改革開放”,並作出了“支持徐州與連雲港聯合建設‘一帶一路’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標杆示範項目”等具體部署。
放眼“下一個十年”,開放大省江蘇如何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以高層次對外開放推動開放型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成為會場內的代表委員和會場外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的話題。
匹配升級“軟硬件”,提升“交匯點”全域能級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賦予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的重大戰略定位。“十四五”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規劃明確指出,交匯點不限於一地一域,而是江蘇省域全境,集全省之力來推動建設。
走進依山而建的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千個各色集裝箱整齊排放,大型橋吊裝卸作業井然有序。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個落地的實體項目,中哈物流基地是“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的最好見證者,而“陸海聯運”則是連雲港中歐班列的金字招牌。
省人大代表,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連雲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龍說,連雲港港口的各類航線已通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港口。“下一個十年,我們將积極順應更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形勢新要求,致力提升‘深水大港、海向航線、陸上班列、物流場站’的銜接水平,打造亞歐重要國際交通樞紐、開放門戶、合作平台的‘港口樣板’。”
省政協委員、江蘇海洋大學电子工程學院院長龔成龍調研發現,作為我省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重要支撐,連雲港目前仍存在鐵路處於末梢,航道、航空等級低,樞紐規模較小等問題,導致其戰略地位與實際功能不相匹配,“小馬拉大車”難以發揮其帶動性、引領性作用。
“瞄準‘發力點’,聚焦薄弱環節和帶動效應明顯的領域,‘一個拳頭伸出去’,從省級層面打通瓶頸,是我省高質量推進交匯點全域建設的現實需要和當務之急。”龔成龍建議,建設從全省各地至連雲港的“三縱一橫”骨幹通道網絡,支持提升連雲港整體能級,充分發揮其“催化劑”效應,加速提升我省“交匯點”全域能級,進而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高質量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於津平教授正在牽頭“一帶一路”相關重大課題研究。在他看來,江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亟須進一步提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航運、海運、鐵路、信息網絡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水平,具體而言:提高省內交通與國際交通的通達便利性,提高陸海聯運效率,加強與沿線各國的海關合作和信息共享,加強中歐班列在沿線國家的海外倉建設,提高中歐班列的運輸能力和貨源集聚能力。
除了硬件方面的提升,還需打造匹配深度開放的軟環境。“要以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目標,大力推進制度型開放。”於津平建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政策、規劃、規則和標準上的對接,加快落實RCEP條款,減少制約江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品與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同時,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以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等為平台,大膽探索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創新,打造江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示範區。
探索境外園區新模式,找到合作新支點
境外園區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平台。近年來,我省發揮園區經濟優勢,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探索出境外園區“重資產投資運營”和“輕資產管理輸出”兩種模式,已在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有7個國家級和省級境外園區。繼續探索境外園區新模式,把更多境外園區打造為對接國際規則、深化產能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和空間載體,成為未來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的關鍵。
作為全國首家“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示範園,由中江國際集團牽頭打造的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範園建設迎來新進展――定製化廠房一期和生活服務區一期已竣工交付,首家入園企業超景工業去年10月正式投產,第二家擬投產企業正在組裝設備。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國企是主力軍。省政協委員,中江國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勤波告訴記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十年,也是集團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十年。目前,集團的國際工程業務已遍布亞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去年國際工程承包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61%,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和實現利潤均創歷史最佳。
“展望下一個十年,集團將在鞏固拓展非洲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點,爭取在高端房建、大型綜合體等領域擴大市場份額,积極拓展交通、水利、市政工程等領域的業務,着力構建投融資、建設開發、運營服務專業化國際化的新體系。” 宋勤波說。
經過十年深耕,紅豆集團把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建設成為擁有170多家各國企業、創造近3萬個就業崗位的國際工業園區。省政協委員,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集團將落實 “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目標要求,緊抓RCEP和中柬自貿協定機遇,持續發力中柬“絲路電商”,“把西港特區建成產業鏈較為完善,入駐企業達300家、帶動8萬至10萬人就業、配套功能齊全的國際化樣板園區,打造西港特區‘2.0’升級版。”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成立由省商務廳牽頭的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工作專班。省商務廳與省銀保監會研究推進化解境外企業融資難問題,省發改委統籌安排重點領域項目投建,省統計局、省外管局印發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為企業“走出去”、在境外紮根創造更好條件。
省商務廳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處相關負責人透露,為增強江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鏈關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我省將進一步加強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銜接,支持企業投資併購境外優質資源,穩妥開展產能合作。同時,進一步培優育強本土跨國企業,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民營跨國企業集群,進一步壯大境外經貿合作區產業集群,支持我省企業入區發展。
為共建“保駕護航”,讓雙向交流更安全互惠
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加之新冠疫情的衝擊,拖累了全球經濟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既面臨着更大的需求空間,也面臨着新的風險和挑戰,安全發展的需求更加強烈。
省發改委“一帶一路”發展處處長成海燕在調研中發現,江蘇企業在“闖世界”時還有兩個不足――應對國際化的能力還不足,大部分貿易企業參与國際談判的話語權不夠;企業風險防範能力也不足,很多“走出去”的企業甚至沒有將安全風險納入發展規劃。
“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終究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在全國率先出台服務保障RCEP實施的16條司法舉措,精心審理涉“一帶一路”案件,完善海事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半數以上涉“一帶一路”海事案件通過調解或和解結案……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唯一新設立的海事法院、我省唯一新設立的專門法院,南京海事法院自2019年12月履職以來依法審理涉“一帶一路”海事海商案件129件,涉及簽約國家20個,在服務保障共建“一帶一路”、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作出了貢獻。
省政協委員,南京海事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花玉軍說,今年該院將緊扣建設海洋強國、共建“一帶一路”等謀划海事司法措施,加大對港口經營、航運商貿、船舶修造、海工裝備等產業服務力度,防範化解“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風險隱患,推動具有海事特色的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提檔升級,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打造國際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
守好“安全關”、加強風險防範,於津平建議,一方面,拓展貿易投資新業態新方式,促進数字貿易、跨境電商、離岸貿易、綠色環保、金融、運輸等多領域的貿易投資合作,分散風險,提高“一帶一路”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服務支撐體系,增進政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發揮貿促會、商會、行業協會和研究智庫的作用,促進金融服務和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養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國際商務人才,讓雙向交流更安全互惠。(記者 付奇 顧敏)
從“減稅降費”到“小店計劃”,從重點行業精準施策到市場活力加快恢復。歲末年初的江蘇,一片熱火朝天的發展景象,驅散了空氣中的寒意。過去一年中,江蘇各地區各部門助企紓困舉措密集出台,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2022年底,江蘇愷銳太普电子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秉陵的心情,像是坐了次過山車。三個月前,受疫情和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公司遇到了資金周轉困難,導致沒法準時交付訂單。恰在此時,根據宿遷市泗陽縣上半年推出的助企紓困“十二條”措施,主要涉及減免緩徵稅費、金融信貸支持、減免企業租金等,愷銳太普电子從中獲得了一大筆退稅補助,順利渡過眼前難關。江蘇愷銳太普电子有限公司工藝部副總經理吳秉陵說:“政府給我們很大的支持,提供了一千兩百萬的退稅補助,兩千萬的銀行貸款支持,這對於我們後續的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據統計,2022年泗陽經濟開發區新增退稅超8億元,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超3億元。江蘇吉福新材料有限公司也是受益者之一。事業部總經理蔣婧說:“給予我們很多金融上的支持,讓我們項目得以順利開展,現在我們也是在滿負荷生產,每個月的出貨量達到了三萬平方米。”
2022年,江蘇先後出台“蘇政40條”“蘇政辦22條”等一批穩增長、保主體的政策舉措,全省累計落實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300億元,及時將“真金白銀”送進市場主體“錢袋子”,為減輕市場主體負擔、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江蘇永一泵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認定為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着不俗的發展潛力。不過受海外疫情影響,該企業部分原材料進口受阻,同時公司資金周轉壓力重重。當地稅務部門了解到企業情況后,主動對接服務,提供稅費新政輔導。公司財務負責人劉俊說:“在經過稅務部門精心地服務與指導之下,我們已經享受了加計扣除530萬元左右,緩繳稅費部分也享受了350萬元左右,緩解了我們資金的壓力,讓我們更好地能投入到生產中,生產效率提高10%左右。”
“減稅降費”紅利不僅惠及製造業等市場主體,同時也激活個體工商戶的市場活力。國家稅務總局儀征市稅務局局長朱偉說:“我們為全市超九成,近1.6萬個個體戶落實了稅費優惠政策,極大緩解了個體工商戶的經營困難,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
2022年以來,國內疫情多點散發,服務業等部分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受到了衝擊。江蘇各地也出台了針對性扶持紓困措施,如南京出台加快會展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支持引進品牌項目,最高200萬元支持;發起“小店計劃”,向一些小型商戶提供智能設備支持,讓更多小店商戶參与到消費活動中來。
無錫、常州等多地同樣發布支持服務業和小微企業政策措施。例如常州為承租國有房屋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2022年3月到8月共6個月的租金。眼下,江蘇不少小店生意逐漸向好。南京某麵館負責人阮明傑說:“每年大概都有3個月的租金減免,讓我們企業可以共渡難關。合同租金的方式是年繳,後來我們的房東主動跟我們講,變成了半年一付,後來又變成季付,現在是月付。新的一年明顯感覺到生意回來了,希望生意越來越好。”
2023年,江蘇將細化落實各項穩企惠企措施,打好助企紓困“組合拳”。聚焦廣大市場主體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通過“短平快”的政策幫助市場主體有效緩解疫情影響,力求做到助企紓困與穩企強鏈有機結合。
(江蘇新聞廣播/徐仁飛 丁鳳雲 常州台 無錫台 揚州台 宿遷台 編輯/國正)
助力村強民富!江蘇2023年扶持641個行政村發展集體經濟
近日,江蘇省財政廳聯合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於開展2023年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計劃2023年扶持641個行政村發展集體經濟。
《通知》要求各地要提前謀划項目分配、認真編製實施方案,通過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拓寬村集體和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斷增強村級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
據了解,2019年-2022年,江蘇省以上財政累計投入15.4億元,共支持2564個村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其中,對“十三五”期間562個低收入村實現全覆蓋,支持“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重點幫促村337個。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郭藝 編輯/徐瑋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作為開放大省,江蘇今年以來持續下大力氣吸引外資流入,全力做好項目保障,讓外資企業看好江蘇、加碼江蘇、深耕江蘇。最新數據显示,江蘇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首位,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堅實保障。
作為江蘇吸引外資的重鎮,年近歲末的蘇州仍然好消息不斷。在蘇相合作區,由日本重工業龍頭IHI和美國壽力公司共同投資的高端裝備製造項目不久前正式簽約落戶。項目總投資9000萬美元,將打造工業用離心壓縮系統及設備生產基地,達產後預計實現年銷售額超7億元人民幣。
IHI壽力壓縮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總裁中村浩告訴記者,在新廠投產之後的話,會投產更大型的空壓機,以及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空壓機,這也是社會當前所需要的,為世界碳中和作出貢獻。
自2004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以來,這家跨國合資公司不斷增資、擴容,先後投產四期項目。此次新項目的落地,將助力當地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打造相關高端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近年來,江蘇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世界一流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外資鼓勵政策體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讓一個個外資企業相繼投下了“信任票”,投資項目也從生產項目逐漸向研發銷售等總部經濟項目拓展延伸。凱沃公司是美國服裝供應商龍頭企業之一,眼下,該企業總投資1.59億美元的研發與銷售總部,正在無錫江陰高新區如火如荼建設中,主體項目落成后,高端服裝研發中心、設計、採購及銷售中心也將相繼落地,全面達產後可實現年銷售13.6億元人民幣。讓企業印象深刻的是,項目建設期間,政府部門的貼心服務始終如影隨形。
美國凱沃研發與銷售總部項目負責人顧雪峰說,高新區招商局积極協調土地等相關手續,建設初期在高新區行政審批局的提前服務下,通過提前介入、網上申辦、遠程指導、並聯審批等手段,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項目規劃審批等施工手續。
江陰市商務局副局長曹鳴介紹,開展項目服務專員制度,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另外,江陰今年建立了企業利潤再投資的企業庫,安排專員專門上門宣講惠企政策,從而提升企業的投資信心。
數據显示,今年1-10月,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83.4億美元,增長21.1%,規模保持全國首位。下一步,江蘇將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緊盯重點地區,加強對各市出國招商團組統籌安排,鼓勵各地重點聚焦日韓、德國、法國等重點國家地區,更大力度吸引外資流入;加快出台落地落實國家鼓勵製造業外資15條的政策措施,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動外資標誌性項目落地建設。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鵬 尹美又 郭藝 程芸 施志鵠 郭�� 康健 江陰台 編輯/胡超)
江蘇省2023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筆試舉行
聚焦熱點接地氣,考題傳遞民生情懷
12月17日,江蘇省2023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筆試舉行。9272個錄用計劃,相較2022年擴招1113人。按照分類分級考試規定,報考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的考生,除參加公共科目筆試外,還需參加18日上午舉行的公安專業科目考試。
43萬人同場競爭,應屆生面孔較多
上午8時許,南京林業大學校門前,陸續趕來的考生們佩戴口罩排隊測量體溫後走進校園。一場冬雪過後,南京最低氣溫跌至零下4攝氏度,不少考生進場前做了充足的保暖措施。“我今天特地多穿了件毛衣,還貼了幾片暖寶寶,希望答題的時候暖和些。”第三次參考的徐藝深知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性,在從家裡趕到考場的路上,她沒有爭分奪秒刷題,而是選擇在手機上邊聽音樂邊閱讀近期的時政新聞,緩解緊張情緒。
安徽姑娘陳彥希去年進過一次面試,這次考前半年她乾脆辭職全身心備考。“這幾年公務員招錄向基層傾斜,我大學畢業於公共管理專業,所以這次選了一個基層街道的管理崗位,比較對口。”陳彥希說,自己和男朋友都是外地人,在南京上大學時認識,綜合考慮后覺得江蘇發展前景更好,城市政策和氛圍對年輕人也比較友好,於是雙雙參加了這次省考,希望能留在江蘇發展。
上午11時,公共科目行測筆試結束。“感覺參考率比想象中高,我們考場只有3人缺考。”考生沈帆略有些遺憾地說,答題過程中他選擇先做資料分析題,導致答判斷推理和數量關係題的時間不夠寬裕,而在做言語理解與表達題時,由於習慣用电子設備答題,面對紙質考卷反而有些不順手。“這些都說明我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全面,這次如果失敗了,我打算先找一份工作,明年再戰。”
今年各考點均配備了專業防疫人員和相關防疫物品,設置專用隔離考場、備用考場、醫學觀察室等。考前,各地通過微信公眾號提醒、電話短信通知等方式幫助考生提前知悉防疫要求,大部分設區市安排了省考筆試考生專用核酸檢測點,最大程度保障考生正常參考。
題型創新,既考查時事又關注民生
緊貼時事熱點、題型創新、難度有所提高,是不少考生的總體感受。要想答好,需要自主思考、綜合判斷,離不開平時多讀書多看報,及時了解時事信息。
比如常識第一題,考查考生對中國過去10年偉大成就的了解,資料分析題第一篇材料結合2021年較2012年我國多項數據變化,回顧過往取得的諸多成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論述和要求,也出現在了考卷上。
考題聚焦社會熱點,注重考查考生對民生小事的關注程度。行測考卷中既有“野性消費”“雪糕刺客”等網絡熱詞,也涉及當前老年群體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及適老化改革。不少考生表示,這部分考題材料比較接地氣,方便理解和入手,也讓他們從中感悟到“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情懷和理念。
A類考卷申論主題為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題型和往年一致,有歸納概括、綜合分析、應用文寫作以及議論文寫作。值得關注的是,應用文寫作第一次設置徵集啟事題型,考生除了要看清題干內容外,在寫作時注意徵集活動的要素齊全,學會靈活變通貼合實際也很重要。C類考卷的申論大作文要求考生寫一篇關於人才經驗交流的發言稿,整體難度適中。
資深人士分析,一些新題型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試卷的整體難度,但萬變不離其宗,事實上考卷的考點和核心沒有改變,對考生應戰時的心態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部門合力,確保考試安全
2023年度全省共有431815名報考者通過資格初審且繳費確認(包括選調生6494人、司法警校生504人、特殊專技職位2113人),共設14435個考場。
筆試工作由省委組織部統一組織,省、設區市人社部門及其考試機構承擔考務工作。考前,省委組織部會同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召開全省筆試考務工作聯席會議,聚焦確保考試安全、保障考生權益,部署筆試各環節工作;各考區認真做好考務籌備、防疫部署、制定應急預案等。筆試期間,加強對考生以及考務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監測,嚴格落實佩戴口罩、檢驗蘇康碼、測溫、控距、通風、消毒等防疫措施,確保不發生考點、考場疫情感染。
省委組織部會同省人社廳派出巡視員,加強對各考區考試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監督。做好監考人員選派、考試值班等工作,嚴格試卷流轉和涉密人員監管,主動接受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加大對考試違法違紀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堅決防止和查處利用網絡散發虛假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有組織的團伙作弊等蓄意干擾破壞考試秩序的行為,全力消除考試安全隱患。加強與教育、公安、消防、工信、電力、保密、交管等部門的溝通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保障措施。
省公務員局擬於2023年1月中旬公布筆試合格分數線,屆時參加筆試者可登錄報名網站查詢本人成績。(記者 林元沁)
處方實時流轉 費用實時結算
江蘇建設統一电子處方中心
記者13日從省醫保局獲悉,我省正在建設全省統一的电子處方中心,將按照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原則,指導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接入中心,實現處方實時流轉、費用實時結算。
电子處方中心以服務參保人為核心,將參保人就診、定點醫療機構開方上傳、定點零售藥店購葯結算等主要環節進行串聯,實現參保人方便快捷就診購葯,無感享受醫保待遇。中心還建有查詢統計功能,對處方數據和狀態信息實時查看,對流轉至藥店的藥品用量、使用人次及費用等數據進行統計,對电子處方信息進行智能監管。
目前,各地正在抓緊對定點醫療機構、定點零售藥店進行系統改造、聯調測試。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前,定點三級、二級醫療機構和部分定點零售藥店接入电子處方中心,實現“雙通道”管理藥品、集採藥品、部分“國談葯”等處方流轉和費用實時結算。明年起推進完善服務功能和應用範圍,實現門診慢性病、特殊病相關藥品處方在定點醫藥機構之間的流轉、費用實時結算;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進一步實現線上問診、處方流轉、在線支付結算、送葯上門一體化服務。
為建好用好电子處方中心,省醫療保障局、省衛健委、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定期會商等工作協同機制,圍繞處方用藥審核、處方外配服務、處方數據安全等共同研究制定相關數據標準、業務規範以及實施路徑。三部門將加強电子處方數據信息共享共治,同時充分挖掘處方大數據,對用藥規範性、合理性、經濟性開展分析,為醫保支付方式管理、門特慢病管理、門診共濟保障、帶量採集結餘留用考核等提供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加強與醫保电子憑證中心、醫保移動支付中心一體應用。(記者 黃紅芳)
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支持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振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29個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紅色文化影響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到2035年,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與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省注重解決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發展的突出矛盾。針對經濟基礎“弱”、居民增收“難”、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水平“低”、要素制約“緊”等方面突出困難和問題短板,將國家和省近期出台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鄉村建設行動、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富民強村幫促行動等幫扶政策措施要求落實和體現其中,最大限度地聚合各種資源要素,充分釋放政策綜合效應,推動我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
《措施》提出10個方面具體舉措,包括支持將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建設成為服務农民的區域中心;借鑒黃花塘、郭村等革命老區一攬子“點穴式”幫扶做法,通過加強数字鄉村、交通運輸、冷鏈物流、水利工程、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突破制約發展瓶頸;加大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力度,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優先安排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創建、水庫移民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鄉村建設行動項目,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路域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全面實施村莊綠化工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等。 (記者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