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近期,江蘇各地陸續入春,專屬於春天的花卉紛紛進入到觀賞期,吸引着人們走出家門,賞景遊園、擁抱春天。
江蘇園博園南京園的景陽樓上,是園博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整個景陽樓高三十多米。今天(3月18日)開始一直到4月9號,在鮮花盛開的季節里,這裏將對遊客們免費開放。從這裏往外看出去,五顏六色的花朵裝點着園林景觀,這是屬於春日的限定美景。
櫻花、梅花、海棠花……點綴在一個個江南院落中。漫步間,彷彿感受了一把”濃縮版”的江蘇13個地級市特色園林春光。遊客張先生說:“拙政園,我們以前也去過的,但我們是冬天去的。到這來看到蘇州園那塊區域,感覺就像縮小的春天里的拙政園,蠻漂亮的。”
春天的園博園,還有另一種”解鎖”美景的角度。那就是搭乘特色小火車,穿過園區里各個櫻花盛開的區域。江蘇園博園的櫻花涵蓋大恭弘=叶 恭弘早櫻、福建山櫻花、晚櫻等品種,分佈範圍從園區的崖畔花谷沿主幹道一直到東寧門,全線約4公里。小火車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慢悠悠地穿行在櫻花林間,更添一分浪漫唯美。“一條路都覺得很舒服,讓人覺得很放鬆。”有遊客表示。
蘇州:雨中看花 邂逅詩意江南
在蘇州,蒙蒙雨霧也擋不住人們踏春賞花的熱情。在近期的賞櫻熱門地蘇州濱河路地鐵站旁,不少市民冒着小雨在櫻花樹下拍照打卡。
攝影愛好者表示:“和晴天不一樣的那種景色,拍那個微距的話,花瓣上的那個雨滴很晶瑩剔透的。”
在蘇州網師園內,海棠、紫荊接力開放,映襯着亭台水榭,儼然一幅江南水墨畫卷。“下雨天的時候整個園子會有一種很靜謐的感覺 ,會更有江南風韻。”遊客趙女士說。
鹽城大豐:景區花式留客促消費 文旅產業進入”春天里”
在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數百種鬱金香在藍天掩映下,璀璨奪目。目前,景區內早花類鬱金香開花率已達80%,預計接下來一周,將迎來大面積盛放。景區準備了豐富的演藝表演,吸引遊客、做足賞花經濟。
為了豐富旅遊經濟業態,景區在花海之中構築戲劇幻城,打造長三角首個沉浸式戲劇全景體驗區。同時,還推出煙火表演、篝火派對、愛的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夜間活動,豐富遊客的遊玩體驗。鹽城斗龍港旅遊度假區黨工委副書記徐月婷介紹,目前景區的日接待遊客量已經達到了8.2萬人次。“我們除了自然的花海景觀以外,像我們的劇場類的、演出類的節目也是很受歡迎,基本上是場場爆滿。客流量回升了80%左右,明顯感受到了整個市場都是處於回暖的狀態。”徐月婷說。
(江蘇公共新聞頻道/范潔萍 編輯/劉元 汪澤)
人勤春早,實幹為先。江蘇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緊緊圍繞2002億元年度投資目標,搶開局、抓工期、提進度。今年1-2月,江蘇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250億元,處於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世界最大跨度懸索橋――張靖皋長江大橋連接蘇州、南通、泰州,是國家“十四五”期間重點推動建設的過江通道。經過連續2個月大幹,日前,張靖皋長江大橋北航道橋北主塔最後一根樁基順利灌注,大橋46根樁基施工歷時4個月提前完成。
中國鐵建大橋局張靖皋長江大橋A6標項目副經理李良說:“就目前監測情況,46根樁基最大垂直度是3.5‰,設計要求是6.7‰,全部滿足要求,為下一步的承台施工打下堅實的基礎。”
3月10日,隨着最後一塊鋼殼在張靖皋長江大橋A5標錨碇沉井施工現場起吊、精準定位,標志著國內公路橋樑最大沉井鋼殼拼裝順利完成。該沉井鋼殼由36個井孔、79個鋼殼節段組成,總面積約為5308平方米,相當於13個籃球場大小。從高處俯瞰,如巨大的鋼鐵“華夫餅”穩穩坐落在堅實大地。
中交一公局副總經濟師,張靖皋大橋項目黨總支書記、總經理胡風明說:“在全方面智能化、數智化手段的加持下,圓滿完成了鋼殼拼裝施工任務,最大誤差控制在6個毫米以內,實現了新的精度突破。 ”
經過前2個月的努力,3月1日,龍潭長江大橋先導索順利過江,大橋上部結構貓道施工正式展開;3月10日,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完成全橋主纜338根索股架設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了11天。當前,江蘇在建9座過江通道都在穩步推進中。
江蘇鐵路項目建設也在爭分奪秒。洋呂鐵路是通州灣新出海口集疏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串聯起洋口、通州灣、東灶和呂四等沿海港區,將在9月建成通車。
中鐵上海設計院洋呂鐵路1標EPC項目負責人吳文軍說:“洋呂鐵路是江蘇省第一條百億級投資的地方鐵路,我們錨定工期目標、提升管理效能、嚴把安全質量關,同步推進呂四站至呂四港站支線建設,為早日打通鐵路進港‘最後一公里’、助力江蘇新出海口高質量建設作出貢獻。”
此外,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寧淮城際鐵路等項目正有序推進。目前,江蘇鐵路在建規模超過1000公里,今年鐵路建設計劃完成投資超500億元。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曉風 趙凌翔 編輯/張萌)
一年一度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每逢這個時節,對故人的思念,就會更加悠遠綿長,人們通過各種形式慎終追遠。隨着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在土地需求緊迫的情況下,傳統的殯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緩。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這種讓逝者與青山綠水相伴,回歸自然,福蔭後世的方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江蘇各地也在大力推廣節地生態安葬。
近日,無錫首屆集體生態安葬暨清明祭掃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由無錫市民政局和無錫市文明辦牽頭主辦,旨在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和移風易俗工作,倡導綠色生態葬式葬法、倡導文明殯葬新風。
魂系生態、回歸自然,活動當天舉行的生態安葬是一種生態安葬形式――將逝者骨灰裝入可降解材料製作的骨灰壇中,在特定區域入地深埋后經過一段時間便自然降解,放置其中的骨灰與大地共存,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生態葬式葬法受到市民認可。按照殯儀人員的引導,逝者家屬們獻花鞠躬,在小卡片上寫下給親人的思念。一位逝者家屬表示,生態葬既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選擇生態葬也是響應國家號召,更好弘揚厚養禮葬的風尚。
近年來,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態安葬形式在江蘇不斷推行,也越來越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為加大節地生態葬的推進力度,無錫市已出台《無錫市市區文明辦喪和節地生態安葬減免獎補辦法》,對採取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的戶籍居民,給予每例2000元的獎補。據悉,無錫集體海葬活動已連續舉辦15屆,1174位逝者魂歸大海。
在南通,自2019年起對市區生態環保喪葬補助標準進行提標,所有自願要求骨灰撒海、自願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不保留逝者骨灰,且安放在南通市生態故園生態葬區,不留墓碑的市區城鄉居民,每戶補助3000元。據南通市公墓管理所負責人介紹:“我們提供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四種生態落葬方式。目前,海葬為群眾認可,較受歡迎。生態葬區設在南通市生態故園,海葬兩年舉行一次。”
在南京,自2019年,南京市殯葬部門再次加大生態葬優惠力度,凡南京市戶籍人員或駐寧部隊現役軍人逝世后,在本市經營性公墓內選擇不留灰、不立碑“兩不留”生態安葬的,免除實施生態安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同時給予一次性獎勵。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隨着生態獎補、免費江祭等政策出台,江蘇各地節地生態葬率逐年提升。
“我們民政部門還將進一步探索惠民節地生態葬式葬法,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引導市民綠色殯葬新形式,文明祭掃新風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造福子孫後代。”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敏 編輯/汪澤)
“十四五”全省將建設三十個左右“智慧教育樣板區”――
打開教育数字化全新賽道
3月3日,“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新聞發布會在南京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省教育廳、省委網信辦、省工信廳日前聯合印發《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指南》,標志著我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是我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推進教育数字化的務實舉措,是“十四五”時期江蘇教育信息化重點工程。在“十四五”期間,全省遴選30個左右的縣(市、區)培育建設省智慧教育樣板區。
由點及面,教育数字化推進策略實現躍升
從“十三五”起,我省就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截至去年底,全省近90%的大中小學通過省級智慧校園認定,203所中小學、40所高校被認定為省級智慧校園示範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数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数字化工作,專門印發文件就推進教育数字化轉型作出部署,明確提出“開展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
與我省已經全面開展的智慧校園建設相比,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有何不同?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表示:“智慧校園聚焦學校層面的数字化探索實踐,智慧教育樣板區則上升到區域層面,遵循統一規劃、一體推進、集約建設的思路,引導各地立足區域教育發展實際,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篇布局,強化多方聯動,探索區域整體推進教育数字化轉型的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在推進策略上,是由點及面的一次延伸和躍升。”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省教育廳聯合省委網信辦、省工信廳在全省開展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引領教育数字化戰略行動向縱深推進,着力開闢江蘇教育数字化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支撐引領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
圍繞六大方向,打造示範應用場景
加快推動各領域数字化轉型,必須以應用場景建設為牽引。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將重點打造哪些應用場景?
省工信廳信息化發展處副處長張進介紹,作為智慧化民生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省工信廳與省教育廳、省委網信辦協作,大力推進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重點圍繞六大方向,打造一批高質量、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應用場景,賦能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
一是智慧教育支撐環境,包括建設高效教育專網、加速平台互聯融通、打造新型教學空間。二是智慧教育資源供給,包括開展新資源建設與應用、探索数字資源協同供給。三是智慧教學創新實踐,包括實施多元智慧教學、開展靈活彈性學習、探索智慧作業管理。四是智慧教育治理轉型,包括建構區域教育數據大腦、優化“互聯網+教育”政務服務、加強“互聯網+教育”監管服務、開展身心健康智能監測。五是智慧教育評價改革,包括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健全教師專業能力評價、推動學校發展性評價、開展區域教學質量評價。六是智慧人才隊伍建設,包括提升師生数字素養、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有關專家認為,總體來看,以上六大建設方向立足當前教育重難點及教育数字化轉型痛點問題,基本涵蓋了“教、學、管、考、評”等教育各環節,對於構建教育数字化全場景應用體系,加快推動教育数字化轉型,高質量建設数字江蘇、智慧江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30個樣板區,既有共性要求更有個性特色
江蘇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明確遵循“育人為本、創新引領,系統布局、特色發展,應用驅動、数字賦能,開放共享、生態重構”的原則,既要注重均衡推進,又要突出特色發展。省委網信辦信息化發展處處長陳輝表示,這有利於提升教育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滿足廣大師生個性多元的學習需求,同時有利於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其他相關行業推進数字化轉型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解決方案。
共性要求方面,江蘇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提出了10項剛性量化指標,如省級智慧校園合格率達85%,至少建有2所省級中小學智慧校園示範校,其中1所可為職業學校智慧校園;出口帶寬達到1000Mbps的學校比例達95%,擁有交互式多媒體設備的教室佔比達95%等。在特色發展方面,立足當前教育重難點及教育数字化轉型痛點問題,設立了智慧教育支撐環境、智慧教育資源供給等6個建設方向,各申報地區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方向重點開展建設。
省電化教育館館長魏錫源介紹,全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分6個階段,整體建設周期為2023―2025年。每市推薦名額不超過3個,專家擇優確定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培育區域名單,培育單位原則上不超過30個。到2025年12月底前最終認定省智慧教育樣板區。(記者 鄭 焱)
升升升!氣溫大踏步回暖,下周江蘇最高氣溫將衝破25℃+
這两天的天氣,則突出一個“暖”字,回暖的步伐勢不可擋,咱江蘇的溫度也在持續上升,昨天15點,全省最高氣溫在18℃左右。
除了暖,另外的關鍵詞就是:乾燥。多多補充水分,有助於緩解皮膚乾燥哦。
未來晴暖仍是主打,氣溫繼續回升,6日全省最高氣溫可達25℃左右。
早晚溫差進一步拉大,亂穿衣的3月名副其實,秋褲表示自身處境十分尷尬,可厚外套加薄內搭,根據氣溫及時增減衣物,謹防着涼。
未來三天全省以晴好天氣為主,氣溫回升。3月4日8時至3月5日8時,全省晴到少雲。最高溫度:本省東南部地區16~17℃,本省西部地區19~20℃,其他地區18℃左右;最低溫度:淮北北部地區2~3℃,蘇南地區6~7℃,其他地區5℃左右。全省偏南風3-4級。 需要提醒的是,今晨本省東南部地區有霧,請注意交通安全,謹慎慢行。
(來源:江蘇氣象)
江蘇省2022年已建成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夢想小屋”5251間
記者近日從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2023年江蘇省政府13類55件民生實事已全部足額安排預算予以保障,2022年江蘇省政府12類50件民生實事項目各項任務已全面完成,其中,2022年江蘇省已建成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夢想小屋”5251間,完成率為105%,2023年江蘇計劃建設2000間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夢想小屋”,並開設2000個愛心暑托班。
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李榮錦表示,2022年度的民生實事,基本涵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就業創業、“一老一幼”、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方面,在新冠疫情諸多困難和不利的情況下,民生實事的年度投資總額超過1900億元,規模持續增長,體現了與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人民群眾的民生訴求相一致的匹配性。
李榮錦介紹說,2023年民生實事擴展到13個領域,新增20件項目。含延續實施2022年度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35件,如“新增110家普惠托育機構”“優化提升30家護理院”“實施3萬戶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等群眾反響較好的項目繼續納入。
據介紹,2023年新增的20件項目體現群眾呼聲強烈、反映時代特色、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如“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建設”“為適齡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開展老舊住宅電梯安全評估,推動建立屬地政府統籌協調的電梯更新改造機制”“改造提升500個社區助餐點”等項目。在大力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积極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穩步改善公共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民生訴求,如“建設各類公共充電終端20000個”“新增8.5萬個公共停車泊位”等項目。
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孫風表示,2023年江蘇將統籌安排財力,確保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繼續保持75%以上和80%以上。財政資金重點支持五個領域,其中在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發展方面,安排教育支出337.5億元;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2023年安排就業補助資金13.5億元。
夏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全省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聚焦體教融合――
強體鑄魂,托舉“明天的太陽”
2月22日,全省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在蘇州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我省體教融合水平逐步提升,體校教育不斷改革完善,俱樂部和專業教練力量紛紛加入,人才培養效益顯著提高。
體教融合,特色項目助力“少年強”
體教融合是本次會議關注的首要議題。隨着“雙減”政策落實,在我省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學體育在日常教學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作為推動體教融合發展最早的省份之一,我省提出在全省各縣(市、區)開展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即每個縣(市、區)開展5個以上的體育特色項目,每個項目按照不低於6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學段銜接布局。截至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的107個縣(市、區)4879所中小學對61個項目進行了布局,布局率100%。
一到課間操時間,南京南化四小的學生們就紛紛拿出排球,做起學校獨創的“排球課間操”。在這所與排球有着近50年淵源的小學里,人人都是排球手。在最近幾年的學生體質監測中,該校學生整體體質逐年提升。女排奧運冠軍張常寧和全運冠軍唐寧雅走進校園,與學生們面對面交流。
去年的第二十屆省運會新設立少兒體適能和小巨人優苗體能項目,為少兒幼兒體能培育提供了新的機遇。3年前,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成立泰州市第一支跑酷體適能校隊,當年只有30多位學生的隊伍,如今不僅圓滿完成省運會參賽任務,還成長為一支有100多人的校隊。
從我省近5年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看,仍然存在學生運動量不足、超重和肥胖率持續上升、近視率居高不下等問題。本次會議提出,江蘇體教融合既要布局好易於開展的大眾項目,也要考慮普及程度不高的項目,帶動中小學積极參与。此外,加強對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和心理亞健康等問題的干預研究,充分發揮體育對青少年身心的調節作用。
強體鑄魂,人才培養“不偏科”
去年,我省制定出台《江蘇省少年兒童體育學校建設發展指導意見》和《體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獎補項目實施細則》,持續推進體校建設,運動員文化教育不斷增強,師資培訓力度不斷加大,體校功能日益拓展。
蘇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目前開設有田徑、擊劍、舉重、籃球等13個訓練項目,孩子們不僅訓練按部就班,文化學習也沒有落下。在第二十屆省運會上榮獲5個冠軍的蘇州女足就來自這所學校,她們採用讀書、訓練、生活“三集中”訓練模式,小學階段就讀在香山實驗小學、訓練在太湖足球運動中心、住宿在太湖國際青年旅舍,中學階段進入蘇州市體育運動學校集中開展學習訓練。
新修訂的《體育法》專門將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列入其中,明確國家依法保障運動員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在蘇州市體校,學生們除上好訓練課和文化課外,還有吉他、烘焙、3D打印、电子競技等21門綜合實踐課,德、智、美、勞樣樣“不偏科”。
高標準體校建設,離不開硬件投入。藉助承辦省運會契機,泰州市大力投入建設新體校、水上中心和小輪車中心,為各運動隊提供良好的訓練、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去年省運會奪得5金4銀4銅成績的泰州跳水隊,省運會後從簡陋擁擠的舊館搬入新館,訓練條件大為改善。
相較普通中小學,各級各類體校建設發展仍相對滯后,招生難、出路難的問題仍然存在。會上,省體育局表示,將組織督查評估,對體育運動學校評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對3年不達標的將視情摘牌、停止招生。
凝聚合力,建立協同育才新機制
今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出台《關於在學校設置教練員崗位的實施意見》。據悉,我省將進一步完善基層教練員執教資格、職稱晉陞、崗位管理等考核評估制度,將考評結果與教練員資格註冊、年度省級競賽報名、職稱晉陞以及體校綜合評估和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創建等工作結合起來,加強教練員的運動訓練學、生理學、生物力學、運動心理、運動營養、運動防護等有關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優化教練員隊伍。
暢通俱樂部進校園“最後一公里”,也是本次會議的重點議題之一。目前,我省已有不少俱樂部與學校合作,為“雙減”下的體育運動加分。在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經東校區的籃球社團課上,學生們在校園就能接受來自塞爾維亞籍外教的指導。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和泰州勇晟籃球俱樂部合作,引進外籍籃球教練,形成“1+1>2”的效果。學校和俱樂部簽訂了7年的青訓協議,讓學生有機會走出校園,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
會議提出,我省將推動完善學校、體校、俱樂部資源共享、協同育才的競技後備人才培養新機制,在推動體校辦學模式向“體校+青訓中心”轉型發展的同時,加強與當地中小學、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合作,發現並引導具有潛能的青少年學生接受系統化、專業化訓練,积極推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體校“雙進”校園。學校、體校和俱樂部三者將發揮合力,助推我省青少年體育發展更快、更高、更強。(記者 姚依依)
江蘇出台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
2023年力爭全省規上工業增長5.5%以上
記者獲悉,今年江蘇將對人工智能等“風口”產業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全力推動全省工業經濟率先整體好轉。
江蘇工業在全國率先實現恢復性增長,但能源、原料、物流等價格大幅度上漲使得企業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目前江蘇正在醞釀針對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等“風口”產業出台一批“利好”措施,搶佔發展先機;並聚焦10大重點行業,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等江蘇優勢行業提質擴量;重點圍繞長三角地區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鞏固集成電路、物聯網、光伏電池、軟件等產業領先優勢。推動2萬家規上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級,1萬家企業完成改造任務,打造更多的“燈塔工廠”,全省兩化融合水平提高到68左右,以進一步提升“江蘇製造”競爭力,力爭全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以上,單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加快建設全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 周雷 王鵬 編輯/胡超)
記者從省人社廳獲悉,今年以來開展的“創響江蘇”春風行動,有力促進了員工返崗就業和企業復工復產,1月份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1.3萬人,佔全國總量1/10以上,居各省首位。
【1月份江蘇城鎮新增就業11.3萬人 居全國首位】
據悉,去年在江蘇就業的2423萬农民工中,春節前返鄉的1135萬人,截至2月15日,已經返崗就業的達2203萬人,雖然有220多萬人還未返崗,但另有185萬原來在外省就業的农民工和本省新成長的農村勞動力選擇來蘇就業,流入流出相抵后,全省农民工就業總量已恢復至常態化水平。
雲南昭通巧家籍來蘇務工人員陳學先告訴記者,江蘇這邊的工資還可以,這次回來還帶了十多個老鄉過來。江蘇山淼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嚴長懷說,在政府項目資金申報以及人才引進等政策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公司正月初六開門復工,所有員工全部到崗生產,爭取實現首季開門紅!
春節后,江蘇各地招聘活動持續不斷,有效保障了務工人員就業及企業用工,隨着各地高校開學,目前面向畢業生的校園招聘陸續啟動。2月16日下午,南京市首場校招在南師大舉辦,30家優質企業提供了會計、翻譯、管理、教育等800多個專業針對性強、薪資水平高的崗位,吸引了2000多名學生到場,初步達成就業意向810人次。
南京師範大學大四學生余同學告訴記者,自己學的是法學專業,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主要想去公司,或者律所也可以。南京薩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陳健說,公司今年投入了一個新的工廠,所以對人員的需求量比較大,計劃招生30-40個人,集中在研發生產設備和工藝等幾個崗位。
【市場崗位供給增加 企業用工總量增長】
數據显示,2月份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崗位同比增長13.3%,社會化招聘企業提供崗位同比增長15.5%,企業招工意願顯著回暖,由此帶動,截至到15日,全省企業用工總量達2052萬人,同比增加12萬人。
江蘇省人社廳副廳長張宏偉表示,江蘇就業開局良好,呈現出返崗復工快、市場供需旺的特點,就業增量主要是集中在科學技術服務業、批發零售業、文化娛樂業等行業領域。接下來,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42條政策措施,確保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以上,實現就業工作“開門紅”。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浦沫瀚 劉�� 李澤灝 鹽城台 如東台 姜堰台 編輯/胡超)
新聞發布會現場。無錫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2月14日電(記者 孫權)2月18日至2月24日,無錫市委市政府將組團赴深圳、香港、澳門開展以“雙灣融合 共創未來”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深化和拓展合作。
2月13日下午,無錫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市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的背景以及“雙灣融合 共創未來”系列活動的有關情況。
早在2021年,無錫市委市政府就啟動了“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建設,深化與大灣區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的對接,共同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無錫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周常青介紹,一年多來,在“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工作專班的統籌推進下,兩地間產業協同持續深化、科創合作成果顯著、人文交流日益緊密,“從產業到金融,從科技到人文,無錫與粵港澳全方位對接明顯提速”。
此次再赴粵港澳,無錫謀求的是多元合作上的雙向發力與加速融合,把大灣區所需和無錫所長有機結合,全面推進雙方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重點領域對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合作共贏”的交流活動、一場“資源共享,協合創新”的促進活動、一場“錫商同心,鏈接資源”的助力活動。近年來,無錫不僅把本地錫商作為推動無錫高水平開放的主力軍,還把海外錫商作為推動無錫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助力無錫引進各類人才、資本、項目。此次活動,就是通過更大範圍匯聚包括全球錫商在內的各方智慧和力量,搭建更高水平開放創新平台,擦亮無錫現代化工商名城金字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