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新寶6娛樂代理

2021
12-03

徐州交警支隊車管所服務大廳恢復現場業務。 王兆斌 攝

  徐州無新增確診病例及無癥狀感染者 逐步恢復窗口現場業務

  中新網徐州12月1日電 (記者 朱志庚)12月1日上午,江蘇省徐州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通報,11月30日0時―24時,徐州無新增確診病例,無新增無癥狀感染者。截至目前,徐州市已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人員,結果均為陰性。所有密切接觸者和次密切接觸者均已進行管控,對重點人群嚴格按規範頻次核酸檢測,已出結果均為陰性。

  11月30日晚上,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車管所發布通告稱,根據上級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要求,自2021年12月1日起,逐步恢復徐州車駕管業務線下辦理,實行預約辦理車駕管業務,預約成功後方可前往辦理。為避免人員聚集,申領機動車免檢標誌、臨時號牌、補(換)領駕駛證、補(換)機動車號牌等交管業務,可通過“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平台”(www.122.gov.cn)或“交管12123”手機APP直接在網上辦理,證件通過郵寄方式送達。

  12月1日上午起,徐州市政務服務中心人社分中心恢復工作日現場業務經辦服務。徐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提醒,為避免人群聚集,辦事民眾可提前進行業務諮詢,網上預約(“徐州人社公共服務”微信公眾號預約取號),減少在窗口大廳停留時間。建議民眾使用“江蘇智慧人社”“掌上12333”以及國家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網上辦事服務大廳等渠道進行線上辦理。(完)

2021
11-29
2021
11-21

  國家文物局日前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公布周口店遺址、圓明園遺址等大遺址145處,江蘇共有鴻山墓群、闔閭城遺址、徐州漢墓群、黃泗浦遺址、南朝陵墓群、揚州城遺址和明故宮遺址等7處入選,同時板閘遺址入選大運河項目。

  此次江蘇入選大遺址數量居全國第六,凸顯了江蘇作為文物大省地下文物的豐富性和重要性。入選項目中鴻山墓群已被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闔閭城遺址、揚州城遺址入選國家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此外,位於淮安的板閘遺址正在建設遺址公園,周邊的中國水工科技館正在加緊建設中。在重點任務“國家遺址線路”中,張家港黃泗浦遺址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靳揚揚 王宏偉)

2021
11-18

  發展學前教育,是江蘇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領域和重點任務。近年來,江蘇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有效破解“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努力實現“有園上、就近上、上得起、上好園”,讓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更滿意。

  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易德幼兒園,是一所民辦幼兒園,也是天潤城十街區配建幼兒園,2020年以前,它的保育費在每月1900元,2020年9月該園轉型為普惠性幼兒園,保育費一下子降到了936元。

  “說實話,這個幼兒園以前收費蠻高的,我們壓力也挺大的,現在上了一年之後惠民了,對我們家長是一個好事。” 幼兒園家長董先生告訴記者。

  江北新區為轉惠民園的每個班級補貼裝修款10萬元,易德幼兒園分批拿到了150萬元;此外,新區每年為轉惠民園的每個班級提供8萬元房租補貼,幼兒園每個孩子還有市、區兩級財政每學年2200多元的生均補貼。

  易德幼兒園將這些錢都花在了提高保育質量上,特別是對幼兒園環境進行了升級改造,生均戶外活動空間由過去的不足8平米提高到了12平米,今年秋季還申報了江蘇省優質幼兒園。

  “價格雖然降了,但在辦園水平和辦園條件方面,真的是越來越好了。” 幼兒園家長陳女士說:“現在幼兒園一些遊戲的區域,還有孩子閱讀的空間,都布置得非常完善,我們作為家長來講,內心還是感到非常高興的。”

  丹陽市實驗幼兒園是當地老百姓眼中的優質幼兒園。幾年前,一到招生季,家長就會連夜帶着板凳排隊報名。為滿足老百姓對高質量學前教育的需求,丹陽市“十三五”期間,異地新建了39所公辦園,並於2016年開始試行幼兒公辦園服務區制度,現在,孩子們就在家門口上幼兒園,而且90%以上都是省優質園。

  幼兒園園長歐陽愛華說:“我們幼兒園2014年建了興業部,從原來的12個班擴大到18個班,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實驗幼兒園白雲部也開園,又增加了15個班的規模,而且我們周邊也有好多的城區的優質幼兒園建起來,所以家長不用再擔心上不到好幼兒園。”

  近年來,江蘇省各地逐步消除普惠性幼兒園之間的等級差異,目前無錫市和鎮江市已經全面施行幼兒園服務區制度,即以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為主體,在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下實行“划片招生”,以滿足區域內符合入園條件的適齡兒童入園需求。

  鎮江市教育局局長劉元良說:“現在鎮江市70%的幼兒園都完成了新建改擴建,90%以上的幼兒園辦園條件都超過省優質園建設標準,所有小學幼兒園免試就近入學,讓家長能夠不焦慮,老師不糾結。”

  截至2021年10月底,江蘇共有幼兒園8239所,在園幼兒250.36萬名,其中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85%,公辦園覆蓋率接近64%,省、市優質幼兒園覆蓋率達89.5%,基本形成了公益普惠健康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除了加強硬件投入,“十三五”期間江蘇省級財政投入1億元,持續實施課程遊戲化項目,逐步改變了數十年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符號化學習為中心、以集體教學為中心的課程實施方式,支持孩子在該玩的年齡充分”玩”。丹陽市正則幼兒園在課程遊戲化上积極探索,打造了100多個“兒童部落”遊戲區域。

  幼兒園園長吳益斐說:“過去我們是所有孩子按照一張課表來上課,現在我們幼兒園每個班上,都有一面大大的遊戲計劃牆,每個孩子早上都要自己去選擇,到哪裡玩、跟誰玩、怎麼玩,這樣的學習就非常有個性化。”

  “十四五”期間,江蘇省將進一步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內涵質量建設,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學前教育的滿意度,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學前教育的需求。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教授虞永平說:“未來我相信,在國家倡導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當中,學前教育是不會缺席的,學前教育的質量也會越來越好,所以入好園、入高質量的幼兒園,這樣一個大家的期盼會逐步實現。”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姚偉 王健安 編輯/汪澤)

2021
11-17
2021
11-14

  中新網江蘇新聞11月12日電(徐珊珊)建設為城市增綠、給生活添彩、讓市民滿意的遊園綠地,把最好的地方拿出來,打造市民身邊的“微公園”,讓城市綠地更加親民、便民、惠民,營造“文起來、動起來、樂起來”的城市氛圍,這就是南京六合龍津南廣場的建設初衷。

  據了解,六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從點滴事、身邊事着手,积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用心打造城市綠色“客廳”。

  納入六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我為群眾辦實事”第一批項目清單的龍津南廣場,是在響應城市園林綠化專項規劃的基礎上,在主幹道路和房產開發建成后,“摳”出城區核心地段零星空地打造而成的城市綠地,一經開放便成為市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過去的拆遷滯留地成為多彩、活力、便民的“微公園”。

  一條綠道、一座“口袋公園”、一個文化廣場、一處濱水長廊……近年來,像龍津南廣場這樣的城市綠地,正在六合遍地“開花”。所有的變化,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關鍵詞:大美六合。一項項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的辦成,就是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從而造就了城市之美、百姓之福。(完)

2021
11-01
2021
10-25

  我省開展預防青少年網癮專題網絡訪談 ――

  拯救網癮少年,家庭不該缺位

  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該如何讓青少年遠離網癮?10月15日,省公安廳開展預防青少年網癮專題網絡訪談,傾聽網癮少年的孤單心事,也為網癮少年的家庭支招。

  每天玩手機超8小時就可能是“網癮”

  “去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到1.83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為94.9%,未成年人觸網的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這是今年7月20日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显示的官方數據。

  孩子們和網絡接觸得越多,“網癮”二字就越讓家長們擔心。不少家長對孩子使用網絡的心理,就像是豆腐掉進灰堆里――吹不得打不得:既不能把孩子和信息社會切割開,禁止使用網絡,又擔心過分沉迷網絡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我家孩子最近總是想玩新款的遊戲,是不是有癮?”“一天看多久電腦算網癮啊?孩子一看電腦我就緊張。”……在此次網絡直播里,許多家長留下相似的問題。

  什麼叫網癮?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讀博士藍心介紹,網癮是指一個人對網絡上癮,上網時間比較長,一旦不接觸就會出現煩躁、身體不舒服、入睡困難等反應。“判斷是否網絡成癮,就看孩子每天玩手機是否超過8小時,是否因為玩手機而不願學習。”

  “孩子適度使用網絡,家長們也不用草木皆兵。”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省青少年德育專家張恆柱認為,孩子手機上網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這是孩子幫助自己、成就自己的一種方式,不能一看到孩子拿起手機就着急上火,甚至打罵。在孩子正常上網與沉迷網絡特別是與需要干預的嚴重網癮之間,有一條大致的界線。當孩子日常行為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手機所主宰並且影響到正常生活,出現交往退縮,對其他事情逐漸失去興趣,甚至出現荒廢學業、厭惡現實等不良行為或心態時,說明孩子有網癮了,家長要予以及時正確的干預。

  虛擬網絡的成就感消解理想信念

  青少年網癮問題成為很多家長的煩惱,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全省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涉及青少年的網絡違法犯罪案件年均增長20%,接報的涉及青少年的涉網警情也呈增多趨勢。

  “我表弟小時候很乖的!”在豆瓣一個名為“有網癮的孩子怎麼治”的帖子里,王麗留下的故事得到很多家長共鳴。弟弟王鶴從小成績好、對人禮貌,長得也是一表人才。而現在,看着這個因為沒有手機就握拳砸門直至雙手鮮血淋漓的少年,王麗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網絡能在幾年間把弟弟變成這樣?

  在張恆柱看來,沉迷網絡最大的危害,是消解了家庭和學校好不容易建構起來的正確的理想信念,使孩子失去拼搏、奮鬥、向上的動力。這個觀點也得到藍心的認同,在她做過的一份個案諮詢里,當事人從16歲開始玩網絡論壇,每天上網時間大約在8至10小時,高考時好不容易上一所三本院校,進入大學后卻很難完成學業,甚至在畢業後接連兩份工作都無法勝任,28歲回到家中,至今無法工作就業。

  導致青少年網癮的根源性問題在哪裡?“與現實世界相比,在網絡虛擬世界里,青少年相對比較容易去實現自己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願望,會有比較強的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張恆柱發現,對好奇心比較強的學生來說,手機成了很多學生聯繫世界、了解世界、彰顯個性、代表時尚的工具,而便捷、隱蔽、平等、虛擬等特點更成為學生涉網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家庭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手機成癮問題表面是手機問題,折射的卻是家庭教育問題。”張恆柱說。孩子的習慣通常形成於6歲以前,家庭教給孩子什麼樣的習慣,孩子將來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習慣,而夫妻關係及家長的示範表率作用等則直接影響孩子健康心理的養成。“從近幾年我們發現的有網癮問題的青少年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家庭出了方方面面的問題。”

  孩子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

  一年多前,藍心接觸了這樣一個網癮少年家庭。當時,少年高高已半年沒有去學校上課了,談到自家孩子,高高父母很是頭疼。“每天在家玩遊戲能玩10個小時,黑白顛倒,我們家為了這個沒少吵架。”每次一吵架,父母的聲嘶力竭,會讓高高變得更加沉默。

  “孩子,你為什麼不喜歡去學校?” 面對藍心的提問,高高拒絕給出回應,微微低着頭。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溝通,藍心終於打開高高的心結,原來他遭受過校園霸凌,而本該是孩子堅強後盾的父母,卻沒有在這關鍵時候支持孩子。周而復始的粗暴溝通,更是寒了高高的心。

  “預防青少年網癮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張恆柱發現,孩子將視線遷移到手機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情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此外,很多家長“只許自己放火,不準孩子點燈”,自己一回家就抱着手機不離手,卻讓孩子遠離手機,自然非常困難。

  “孩子使用电子產品,家長們要善於制定規則。”張恆柱建議,家長們可以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比如家庭成員如何在家裡使用網絡和手機等。規則的制定不可過於生硬,也不可只針對孩子,同時可用遊戲或者公約的方式讓孩子樂於接受。“如果孩子真的出現手機成癮的情況,家長們應該积極尋求替代品。”張恆柱認為,增加快樂是減少對手機痴迷最有效的方式。“沒有孩子不喜歡有意思的戶外活動,優秀的書籍、體育比賽等都是代替遊戲和玩手機的良好方式。”(記者 陳�B璐)

  (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文中網癮少年及家長為化名。)

2021
09-26

  加快構建具有更強創新力的產業鏈供應鏈――

  我省30條“硬舉措”做強生物醫藥

  9月24日,記者從省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近日出台《關於促進全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從產業發展目標、產品開發、審評審批、生產製造、應用推廣、引才育才、產業生態等7個方面提出30條“硬舉措”,形成了覆蓋產業全鏈條的“政策包”,於2021年11月1日起實施。

  打造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生物醫藥產業列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三個先進製造業集群重點培育,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樂夫介紹,目前,我省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全國領先、創新能力優勢明顯、骨幹企業競爭力強、區域特色集群初步形成。

  數據显示,2020年我省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約佔全國的1/6,位居全國第一;化學葯製劑和醫療器械子行業規模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十三五”期間我省共獲批創新葯15個,佔全國近四成,藥品註冊申報和批准數量均居全國第一;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專利申請量超萬件、授權量突破5000件,均居全國首位。我省12家企業進入“中國醫藥工業百強”,6家企業入圍“中國醫藥研發產品線最佳工業企業”;15家園區入選“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50強”,入選數量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

  “特別是去年以來,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全省生物醫藥產業實現逆勢上揚,疫苗、核酸檢測試劑、呼吸機等關鍵產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張樂夫說。

  我省制定出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快構建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生物醫藥產業鏈供應鏈。到2024年,全省生物醫藥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規模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和高端醫療器械佔比顯著提高,攻克一批制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生物醫藥企業,匯聚一批頂尖科技人才和團隊,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和專業化園區,打造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加大資金支持,強化原始創新

  “聚焦創新,政策措施進行了系統布局和全鏈條政策設計。”省科技廳副廳長夏冰介紹,為加強生物醫藥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將針對新靶點、新結構、新形式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需求,聚焦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轉化醫學、精準治療等重點領域,支持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和骨幹企業建設一批創新支撐平台。高水平建設國家生物葯技術創新中心,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着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一批引領性、帶動性、滲透性強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打造生物醫藥領域戰略科技力量。

  在臨床前研發階段,圍繞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強化底層基礎性技術突破。瞄準藥物新靶標發現、細胞治療藥物設計、製劑成型理論、分子影像、手術機器人等前沿方向,探索採用“揭榜挂帥”、定向委託等方式,組織開展原創性研究和底層基礎性技術研究,對符合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立項條件的項目給予500萬元―2000萬元資金支持。

  在臨床試驗階段,加快創新葯、改良型新葯和醫療器械的上市進程。針對研發管線的里程碑節點,強化政策精準供給,按照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或註冊許可等不同研發階段,最高給予3000萬元資金支持。對進入國家和我省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首次取得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書且在我省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最高給予2000萬元資金支持。

  鼓勵臨床研究,加速成果轉化

  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強藥物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對此,省衛健委副主任邱澤森表示,目前,我省正在統籌全省臨床研究資源,积極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鼓勵醫療機構開展新葯臨床研究,並給予一定激勵措施,將臨床研究納入醫療機構績效考核。比如,對已取得臨床試驗機構資質的醫院,逐年增加用於臨床研究的床位;將臨床試驗項目視同科研課題,作為醫務人員職稱評定、職務晉陞、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對在臨床研究成果轉化中作出主要貢獻的醫務人員,允許其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不受總量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

  措施出台後,省市場監管局、省葯監局、省知識產權局迅速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陳琪宏介紹,三部門將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審評審批流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加強配合,“在審評審批方面,加強省市對接聯動,優化藥品上市審批程序、加快審評審批流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面向藥品企業,暢通知識產權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綠色通道’;在技術支撐方面,將搭建省級創新發展服務平台,促進醫藥創新產品儘快上市。”(記者 蔡姝雯)

2021
09-25

  今年江蘇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0萬個――

  破解停車難,有了“新處方”

  停車建設管理整治,關乎群眾生產生活,也關係城市形象和宜居水平。近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近期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重點工作的通知》,從評估完善標準規劃、加快停車設施建設等 10個方面提出要求。破解停車難、停車亂的“城市病”,我省有哪些好做法?還面臨什麼難題?要逐步實現機動車增長與停車設施協調發展,接下來江蘇將如何發力?

  “上天入地”,為停車“擴容”

  9月,南京六合區文昌街立體式生態停車場投用,大大緩解了周邊居民停車難題。“文昌街周邊多老舊小區,還有六合主城區最大的王家田農貿市場,停車需求很大。”六合區城管執法大隊副大隊長褚國晶說,他們將一處老舊宿舍樓拆除后,建了這個停車場。停車場佔地面積3742.2平方米,可提供115個停車位。生態停車場內還栽種了大量綠植,綠化率達30%。“去年以來,六合區已利用建設用地的邊角地塊、零星地塊、閑置空地,建成5處公共停車場,可提供泊位687個。”

  老城區停車難、停車亂、停車不便捷是當前急需解決的民生堵點、民生痛點。放眼全省,為緩解停車矛盾,各地多措並舉、“上天入地”,為停車“擴容”。

  “截至2020年底,蘇州全市汽車保有量達443.03萬輛,位居全國第四,每千人擁有汽車347輛。而全市小汽車泊位數僅有465萬個,車輛泊位比1:1.05。”蘇州市城市管理局市政管理處處長薄建新介紹,為加快補齊城市停車設施供給短板,蘇州通過增划路內停車泊位、挖掘立體空間潛力等增加泊位供給。今年以來,蘇州新增停車泊位9.9萬個,其中面向公眾服務的停車泊位2.6萬個。

  在泰州,由國企投資,在地下空間設立土地使用權,同時將暫未使用的拆遷地塊、零散用地改造為臨時停車場,來補停車設施短板。泰州市城管局市容管理處處長榮靜介紹,這兩年,泰州利用老舊廠房、邊角地塊新建停車場40處。此外,泰州“向上向下”要空地,新建了3處立體停車場、4處机械停車庫,增加停車位1200個。“我們通過普查摸清了市區38.7萬個停車設施供給與分佈狀況,也為後期泰州停車設施規劃、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記者從省住建廳了解到,我省自2017年起便部署實施“停車便利化工程”,各地加快停車設施“補短板”,因地制宜挖掘存量資源、加強停車供應服務,經過三年行動,全省共新增公共泊位58.1萬個。今年,實施停車便利化工程被列入省政府15類52件民生實事範疇進行部署,要求全省再新增10萬個公共泊位。截至7月底,全省已新增公共停車泊位7.74萬個。

  錯時共享,為停車“減壓”

  9月16日,南京市棲霞區城管局將單位內部停車場向社會開放。“我們了解發現,來辦事的人員停車需求較大,但路邊停車資源有限,引發停車管理相關投訴案件數量不斷攀升。”棲霞區城管局停車設施管理中心科員張鳴說,棲霞區城管局停車場今年進行了智慧化改造,改造前,只能勉強滿足內部停車需求。重新規劃后,共施劃了150個機動車泊位,其中30個泊位划設為“共享停車”區域,向全社會提供全時段有償停車和保障服務。

  停車設施“增量”供給總會觸到“天花板”,怎樣最大化盤活現存車位資源使用率至關重要。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停車設施處主任科員趙輝說,今年下半年,南京大力推進共享停車,目前正在進行摸底。相關通知已下發到各個區,要求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都要共享車位,供周邊居民夜間停車,緩解停車難。

  蘇州太倉市對鄰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商圈、居住小區現有停車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智慧停車信息服務平台,實行車位錯時開放、資源共享,盤活了停車設施資源。目前,已有28個機關企事業單位打開大門,錯時共享920個車位,累計為市民提供停車服務14.7萬餘次。“共享停車系統與太倉公安人口信息庫、車輛信息庫接口打通,用戶需進行實名認證和車輛綁定,系統自動與公安人口信息庫、車輛信息庫進行比對審核,審核通過後才能入場共享停車。”薄建新說,共享停車系統採用信用積分制,如用戶超時停車或不按規定停放,將會扣除相應積分,低於10分則無法進入共享停車場。

  在泰州,則通過實施“拆牆透綠”,緩解停車難題。“泰州開展機關事業單位拆牆透綠工程,通過拆除城市道路沿線圍牆和現有地塊改造,增設生態停車位,打造停車共享空間,補齊城市功能短板。”榮靜說,目前,泰州30家機關單位以及10家國企,已拆除圍牆4691米,改造提升景觀綠地10萬平方米,新增生態停車泊位216個。

  智慧管理,讓停車更“高效”

  8月底,南通市研製開發的“智泊南通”智慧停車小程序正式上線。小程序具備車號一鍵綁定、車位智能查詢、車費無感支付、車場自動導航、用戶包月服務等模塊功能。南通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線兩周多以來,已吸引活躍註冊用戶13萬餘人,綁定車輛超3萬輛。科技手段加持,還實現了停車收費領域“人錢分離”,有效堵上了亂收費、謀私貪腐的漏洞。

  “公共停車收費管理中的亂象,只是城市停車難、停車亂的一個表象問題,其背後深層次原因是城市停車管理工作缺乏整體性的思考和實踐。停車管理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民生工程,需要從長遠謀划城市停車建設、管理、整治三大核心內容,系統治理公共停車收費領域各類問題,有效緩解停車難、停車亂問題。”南通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去年南通崇川區先行先試,研發建設了主城區智慧停車系統,該系統採用5G智能巡檢車與ETC相結合的方式,可實現違停抓拍、違停提醒、無感支付、停車誘導等功能。南通市級智慧停車管理系統主平台正在全面開發建設,目前已接入各類停車場數據486個(處),接入總泊位數超過12.6萬個,下一步將全覆蓋接入停車場運行數據,全功能完善“智泊南通”APP,成為群眾出行時的智慧幫手。

  泰州也在整合數據升級智慧停車。榮靜說,泰州建立智慧停車綜合平台,通過大數據研判,向社會共享公共停車實時數據,實現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利用的“大整合”“大瘦身”,實現停車無感支付、車位預約、車位查詢。目前該市已投入物聯網地磁4000個,接入停車泊位3.2萬個,封閉停車場50個。

  放眼全省,“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治理在加速推進。省住建廳城建處處長張蔚介紹,接下來,一方面,將繼續加快增量建設,結合老舊小區整治、城市更新等工作,增加停車泊位。如利用城市閑置、邊角地塊,增建公共停車場等。另一方面,充分挖潛存量資源,通過建設智慧停車平台、推廣應用停車电子收費等措施,共享停車信息,改善停車服務,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記者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