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 Archives: 新寶6平台主管申請
中新網江蘇新聞11月18日電 (馬夢希)為進一步推進全民閱讀工作,滿足和方便居民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今年以來,無錫市新吳區新安街道凈湖社區搭建“閱讀空間”文化服務平台,通過打造新型閱讀空間,開啟“全民閱讀”新模式,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凈湖“閱讀空間”位於新安街道凈湖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佔地面積達500平方米,涵蓋圖書閱覽區、休閑體驗區、电子信息共享區以及有聲圖書區4個區域。“閱讀空間”內收錄實體書籍4000餘冊,開通線上閱讀專欄16個,包含“文化國學”“歷史人文”“榜樣故事”“親子兒童”“健康養生”等10個有聲圖書欄目,開闢“百姓故事匯”“凈湖好榜樣”“多彩凈湖人”等6大具有區域特色的有聲板塊,為廣大居民群眾構建了一個“高品質、有溫度、有深度”的“閱讀空間”。
凈湖“閱讀空間”的建立,在給居民提供免費看書閱讀場所、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激發居民閱讀积極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極作用。今年,“閱讀空間”根據社區居民群眾需求,引入2家專業的社會組織開展親子繪本閱讀、傳統文化培訓等項目,並通過社區黨總支引領,培育出喜悅讀書會、國學文化誦讀、湖韻women+女性成長力課堂3個閱讀項目,累計開展閱讀活動30餘場,服務居民800餘人次。
多元化合作是凈湖“閱讀空間”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閱讀空間”與凈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協同共建,积極鏈接凈湖“益心”公益聯盟資源,開展圖書公益捐贈、讀書沙龍、紅色電影展播等活動;另一方面,“閱讀空間”依託凈湖“HUI”客廳黨建創優實踐項目成果,引導社區“能人達人”承接室內站室運營,先後在“閱讀空間”內打造了由社區“能人”管理運營的公益文化站室,為“閱讀空間”持續注入活力。(完)
我省10個典型率先破題工業用地提質增效 ――
盤活低效地,算好“畝均賬”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載體,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然而,用地低效、形態破舊、產業低端、畝均效益低,一度成為制約工業用地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去年末,我省《關於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意見》及其實施細則接連出台,以8項新舉措升級工業用地供給方式,為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拓出新空間。
“空中”+“地下”立體式開發利用,將原本平鋪式開發廠區集中上樓,騰退低效用地遷入高新項目……近日,我省10個節地效果好、示範性強、體現特色的節約集約典型做法脫穎而出,被評為全省工業用地節地模式(技術)先進典型案例。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各地各出實招破解發展的空間瓶頸,积極探索提升工業用地“含金量”的高效路徑。
量體裁衣,
產業空間的立體“擴容術”
有限的產業空間,面對擴張的產業規模,是“寸土寸金”的江蘇長期以來面臨的現實。統計數據显示,全省市場主體總數近1360萬戶,平均每千人擁有企業48戶,對產業空間的需求十分旺盛。
“土地開發向空中、地下要空間,由‘二維’轉向‘三維’,同時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提高新增建設用地標準,變小而散為大而優,實現項目用地的精細化、專業化。”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認為,一方面要在用地模式上“上天入地”,另一方面還要考慮產業發展與生活形態的有機融合。
“上天”,即“工業上樓”,用全新的產業載體模式盤活存量土地、溢出更多產業發展空間,讓企業生產、設計、研發等多個環節不再受制於空間局限。
原本4000平方米的單層廠房改為5層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多層廠房,並配套建設了一棟8層人才公寓,淮安市淮安區榮安智創園告別了“攤大餅”式工業用地方式,在盡可能少用新增建設用地的前提下,推動廠房標準升級,完善生產配套。目前,項目一期已建成面積145畝,相比原廠房佔用土地面積節約60%,同時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效益增長130%,稅收增長40%。“富士佳公司從租用廠房到投入生產,僅用了1個月就全部完成;光巨精密工業在園區配套完成后,立刻投入了生產並實現生產目標。”淮安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副局長張韶駿介紹。
“入地”,則是探索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鼓勵對地上地下空間綜合統籌和一體化開發,以此提高城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
位於無錫新吳區的聞泰無錫智能製造產業園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作為本年度全省重點項目,產業園集5G智能終端、SIP封裝產品和功率半導體器件於一體,建成后將成為全球首批以及重要的5G智能製造產業基地之一。“目前園區4號和7號廠房已經封頂,其餘也正在建造主體結構過程中。”無錫新吳區聞泰無錫智能製造產業園土建工程師候聖飛告訴記者,由於廠區內建設員工宿舍等生活配套設施,園區地面車位配比空間嚴重不足,因此採用“地下停車場+5層停車樓”的立體開發模式。“其中開挖建設地下停車場面積約1.7萬平方米,園區總規劃機動車位共1157個,車位配比高於省級標準。”
產業園共建共享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地下停車庫滿足園區停車需求,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促進職住平衡,將產業鄰里概念融入園區建設……不僅實現節約集約用地、避免重複建設,更能為職工提供便利服務和保障、增強“歸屬感”,生產生活有機融合的“集約式、家園式”產業社區更具發展活力和持續生命力。
騰籠換鳥,
村工業園也能飛來“金鳳凰”
興化戴南鎮趙家村工業園的江蘇興達鋼簾線生產車間內,電鍍、濕拉、捻股,一道道工序在智能化流水線上飛速運轉,伴隨着機器的轟鳴聲,細如髮絲的鋼簾線被盤紮成捆,機器人揮動手臂抓取碩大的工字輪,全自動物料車按照電腦設定的軌道穿梭往來。不久的未來,這些鋼簾線將成為汽車輪胎上不可或缺的骨架材料。興達公司副總經理沈愛國告訴記者,去年12月,投資16億元的一期擴建工程在戴南鎮全線投產,待二期項目建成后,公司預計每年能增產35萬噸高性能鋼簾線,新增年銷售收入40億元,新增利稅4.6億元。
村級工業園飛來“金鳳凰”,這在兩年前的趙家村幾乎是天方夜譚。原來,佔地225畝的趙家村工業園是戴南鎮創建較早的村級工業園之一,園區內40戶企業多為本村村民租賃村集體土地創辦的企業,從事不銹鋼冶鍊、澆鑄、粗加工等生產經營。“企業安全環保要求不達標,‘髒亂差’環境問題突出,生產工藝和管理模式落後,土地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低,發展進入瓶頸期。”戴南鎮副鎮長周洪波介紹,恰巧此時與趙家村相鄰的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極尋找土地,準備實施擴建項目。
一邊是興達的新上項目土地無處着落,另一邊是作坊式的小企業佔據較多土地,而產出卻微乎其微,戴南鎮決定借鑒廣東順德“村改”經驗,在趙家村率先啟動“村改”,對工業園40家企業、225畝廠房實施拆遷,改變“粗放”發展,盤活土地存量,為重點項目騰出發展空間。
騰挪搬遷的小散作坊搬去哪裡?如何生存?為了不讓小微企業“一搬了之”“一拆了之”,戴南鎮投資4.5億元,規劃籌建緊固件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等小微產業園。園區不僅實行專業化管理,統一建設公寓樓、食堂,實現資源共享,更對進園項目實行投資強度准入制,引導“村改”中的優質小微企業入駐,加速孵化發展。
“當前,新增建設用地空間日趨緊張,特別是發展較早、用地供應緊張的城鎮工業發達地區,一些開發區、工業園區範圍內及周邊存在面廣量大的村級工業園,亟需實施二次開發。工業企業整體搬遷、規劃建設高標準園區,‘戴南模式’成為村鎮工業集中區改造提升的典型。”省自然資源廳開發利用處有關負責人說。項目容積率從改造前的0.57提高到1.0以上,畝均稅收達37萬元,拆遷的40戶企業中有12戶企業實現技術升級……通過打破割裂空間,整合分散形態,戴南鎮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大空間,�出了村級工業園“寸土”生“寸金”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雲上監管,
讓低效用地“無所遁形”
“某公司用地27.01畝,去年銷售1.95億元,納稅2047萬元,土地利用綜合評價99.74分,屬於高效集約型企業。”在宿遷泗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數據中心,技術人員手指輕輕一點,任意地塊上的企業信息和用地情況一目瞭然。足不出戶就能看到企業供地、用地、銷售和畝均稅收等信息,得益於去年底泗陽創新開發的工業項目“用地保”数字化管理系統,目前已覆蓋泗陽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現代農業園和吳泗園的801個工業項目。
“之前,園區常喊沒地可用,對於低效用地的底數不明,每年年底還要走訪多個部門,挨個企業核算畝均產值和稅收。”泗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連馬告訴記者,通過對接稅務、住建、環保、供電、人社等13個部門,收集企業綜合容積率、畝均稅收、水電、環保等6個方面的數據,建成工業用地調查數據庫,“如今,系統可以動態精準呈現園區批地、供地、用地以及用地質量的數據。2021年,根據系統科學評價,通過篩選低效粗放型企業,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全縣共盤活閑置低效用地7700畝。”
“大數據”代替“兩條腿”,“線上跑”代替“路上跑”,在對工業用地分類監管的同時,也能及時為低效用地拉響“警報”。“系統將採集匯總的企業信息,按照綜合分值情況,把企業划為‘高效集約、一般高效、一般適度、低效粗放’四個區類,對於得分低於56分的,我們將進行預警提醒,低於35分的,列為勸退項目。”泗陽經濟開發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用地報”的動態監測幫助下,開發區內一處佔地132畝低效閑置的廠房,目前正在重新改造裝修,為項目招引做足準備。
記者注意到,日前無錫和連雲港圍繞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出台的文件均對於存量低效工業用地的盤活提出要求。如連雲港“二十八條”明確,對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年度處置任務完成不理想的縣區,下一年度納入縣區個性指標考核,各地須達到一定比例方可申請新增建設用地計劃。
“工業用地提質增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新上工業項目用地效能,向地上地下要空間;另一方面要大力盤活存量工業用地空間,全面摸清各類產業園區用地‘家底’情況,推進工業用地更新提升。”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將進一步強化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新增建設用地動態監測監管;同時實施“增存掛鈎”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與盤活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總量相掛鈎,向資源存量要發展增量,持續推進工業用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記者 沈佳暄)
訪問網上紀念館、視頻代祭掃、預約錯峰行……
又是一年清明時,綠色祭掃寄哀思
家國又清明,文明祭先人。今年清明,全省各地民政部門把疫情防控和服務群眾需求有機結合,倡導“預約祭掃、錯峰引導”,網絡視頻代祭掃,創建紀念空間雲祭祀等方式寄託哀思。據統計,3月18日-26日,全省共開通網絡祭掃平台58個,網絡祭掃超過41萬人次,各地已提供代客祭掃服務16萬人次,預約現場祭掃110萬人次。僅26日一天,各級各部門就出動1萬多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保障清明祭掃安全有序。
雲端緬懷先人,
重於心而勝於形
清明前夕,省文明辦、省民政廳向全省廣大幹部群眾發出倡議,用最簡樸的形式表達最深切的緬懷,大力倡導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通過書寫寄語、製作思念卡、講述家風故事等方式,緬懷逝者,追憶美德。
今年清明來臨之際,南京市鼓樓區市民楊百盛一家為去世的長輩建立了一個網上家庭紀念堂。“我們把上世紀70年代住過的院子照片、老人生活照等彙集在一起,做了一個音樂小視頻。全家十幾口人在紀念館里留言,追思過去的時光。雖然大姐一家在福建不能回來祭掃,但是家人線上追思團圓,都覺得很有意義。”楊百盛表示,疫情期間,無論是居家祭掃還是代祭掃,都不必大操大辦,親族之間也不要相互攀比,祭掃形式變了,思念先人的情懷沒有變。
網上祭掃撫慰了很多異鄉人“身不能至,心卻思念”的現實需求。記者打開“我的南京”APP,看到不少市民選擇“寧思念”進行“雲祭掃”,緬懷親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將思念送到“雲端”。
今年清明期間,南京市殯葬部門推出“寧思念”3.0版,優化用戶頁面,新增殯葬資訊、辦事指南、業務查詢等功能。3月10日開始,市民可通過“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殯葬96444”微信公眾號進入“寧思念”平台,進行網上祭掃、網上預約、留言祈福。市民登錄相應功能頁面后,可輸入逝者信息,選擇獻花、點燭、寄語等形式在線祭掃。3月26日,2.6萬人選擇“寧思念”平台在線祭掃。
南京市雨花功德園在全國率先開展“雲祭掃”,市民可隨時上網調閱“雲”系統里儲存的視頻資料,也可以免費建立網絡紀念館。目前,該園已開設1000多個網上紀念館,訪問量最大的一個紀念館達到200多萬人次。雨花功德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嘗試推出数字化生命遺產庫,通過互聯網技術,留住逝者的音容笑貌,這也成為生態葬的配套服務。據悉,南京很多陵園都已設立網絡紀念館,幫用戶創建生平傳記,提供鮮花祭掃、雲端緬懷等服務。
祭祀在心不在形。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隨着人們觀念意識的更新,未來“雲祭掃”接受度將越來越高,智慧殯葬也將助推殯葬行業更加便民,在破除殯葬舊習、移風易俗方面必將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個性化代祭掃,
別樣清明一樣情
因疫情防控需要,全省有2000多家殯葬服務機構暫停了現場祭掃,為了滿足群眾掃墓祭祀需求,各地陸續推出代祭掃、視頻祭掃等服務。
連日來,鎮江組織公墓工作人員根據墓區規模,分片區集中提供代祭掃,該市民政局微信公眾號公布了預約電話。3月23日,鎮江市舉行首場墓園代祭掃儀式。鎮江市栗子山公墓墓地管理部主任李陽傑介紹,代祭掃在提供免費服務的同時,可升級個性化定製,提供鮮花、电子香燭、清潔、鞠躬、拍照反饋家屬等服務,更好滿足群眾多元需求。
3月17日上午,南京舉行清明節首場代祭掃活動。細雨紛飛,在南京普覺寺墓園內,20名神情肅穆的禮儀人員佩戴口罩,統一着裝,向在普覺寺墓園長眠的逝者敬獻菊花,並向墓區行三鞠躬禮,以花寄語,追思逝者。3月19日上午,南京隱龍山陵園舉行了一場樸素莊重的清明代祭掃公益活動。墓園工作人員進行了敬獻鮮花、墓碑擦拭、雜草清除等祭掃程序,彌補親屬不能到場祭掃的遺憾。
3月26日,南京市為9851人提供代祭掃服務。據悉,清明期間,南京200多家墓園、紀念堂等殯葬服務機構都將分批次有序開展代祭掃服務,有需要的居民還可以提出在線個性化代祭掃服務預約。
淮安市永思園公墓管理處主任程培坤介紹,墓園組織職工為墓碑打掃衛生、清除雜草、鮮花祭掃,確保一個不漏,全部祭掃到位。
不跨區域不返鄉,
預約祭掃錯峰行
3月26日-27日是清明假期前的最後一個周末,天氣晴朗,不少市民通過網絡和電話預約現場祭掃。記者採訪獲悉,26日當天,無錫有6.8萬人通過預約,錯峰出行,有序現場祭掃。目前,無錫市民可預約10天內市區範圍經營性公墓現場祭掃服務,每天有3個時段,同一人員同一時間段只能預約一次。各公墓根據實際情況和防控能力,科學確定現場祭掃人數上限。
無錫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恆介紹,無錫湖景公墓、青城公墓等公墓都設立了專人專崗,負責現場祭掃流量預警監測,嚴防人員聚集,嚴控森林防火安全。無錫安排工作人員、志願者1200多人,每天清晨6點到崗,做好各項服務。對有外地旅居史的人員,當地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耐心做好勸返工作,近期每天勸返數百人。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清明期間,長三角地區群眾常出現跨區域返鄉祭掃人流。為此,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四地的民政部門日前及時發出清明祭掃倡議:長三角地區由於交通便利、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彼此之間更是互動頻繁。為確保長三角地區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倡議非必要不返鄉、不跨區域祭掃,減少出行,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我省還倡導黨員群眾破除殯葬舊俗,無煙祭掃,不銷售、不購買、不使用封建迷信和低俗祭祀用品,不在街頭、廣場、小區、墓地焚香燒紙點燭,祭掃過程中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不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以實際行動共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記者 唐悅)
3月19日―20日,江蘇多地發布複課、錯峰上下學等線下教學要求,涉及連雲港、泰興、宿遷三市。
3月20日,連雲港市召開第1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在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高三首批恢複線下教學,其他年級有序、分批次恢複線下教學。
3月19日,泰興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指揮部2022年第8號通告要求,自3月20日起,濟川街道、延令街道、姚王街道區域內中小學校(含中職學校)、幼兒園恢複線下教學。封控區、管控區以及居家醫學觀察學生仍然線上教學。全市所有校外培訓機構仍一律暫停線下培訓活動。接送孩子的家長不在學校周邊聚集,嚴格遵守戴口罩、一米線等疫情防控規定。
3月19日,宿遷市教育局發布通知,全市所有中小學幼兒園根據學校實際工作情況,實行錯峰上下學,各年級間隔10分鐘以上,避免家長在同一時段接送孩子上下學造成人群集聚。提供住宿的中小學要根據學生返校距離遠近實行“一生一案”。家長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區域接送學生,其間不聚集、不閑談,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接送車輛有序停放,避免造成交通擁堵。(記者 葛靈丹)
前兩月我省累計開行中歐(亞)班列329列
“江蘇號”飛馳,打開經貿新通道
3月11日,南京貨運中心堯化門站貨場,滿載集裝箱的貨車來來往往。不久前,載有70個標箱貨物的中糧專列從這裏啟程,運載食品和包裝材料等,駛向老撾首都萬象。
暢通國際物流通道,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從徐州到蘇州,從南京到連雲港,江蘇中歐(亞)班列通道不斷加密,同時不斷開通的新通道功能進一步顯現,切實響應企業“走出去”需求,進一步提升江蘇班列境外通達性。省交通運輸廳統計,1―2月,全省中歐(亞)班列累計開行329列,同比增長70.68%。其中,去程213列,同比增長32.90%;回程116列,同比增長256.74%。
新通道不斷加密
去年底江蘇首開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為本地企業打通新的對外貿易通道,培育出新的外貿增長點。至2月末,南京至萬象班列累計開行9列,開行量僅次於昆明,為江蘇加強與東盟地區國家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撐。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工作人員介紹,我省在推動班列常態化開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耕市場、貼近企業,精心制定物流方案,其中,2月開行的南京至萬象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中糧專列,開啟江蘇班列服務央企新篇章。
近日,一列滿載出口貨物的貨運班列從海安鐵路物流基地駛出,奔赴越南首都河內。“該趟班列共裝載集裝箱38個,貨物包括聚氯乙烯樹脂、PVC加工助劑等,全部為江蘇本地企業生產。”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工作人員說,目前,海安至東盟班列按照圖定線路有序組織發運,保持平均每周一班穩定開行,約5―7天即可抵達越南河內,比海運減少近一半時間,為長三角及沿江沿海區域外貿企業提供更加高效、穩定的物流通道。至2月末,今年已開行6列。
“以打造‘江蘇號’一流國際貨運班列品牌為目標,加強省市協同、內外聯動,在更大範圍內擴大品牌影響力。”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局長宋國森表示,將持續強化連雲港陸海聯運優勢,增強連雲港班列往返中亞的主通道地位;強化徐州作為全國鐵路樞紐的區位優勢,不斷鞏固提升徐州班列零擔集結作用,在業務引流、產業引進等方面促進班列開行;突出蘇州班列市場化地位;加強南京海安南向通道聯動,在東盟方向運輸上形成合力,推進我省南向通道線條頻次穩定。
高貨值貨物加速轉移
國際貨運班列晝夜飛馳,越來越多的優質產品實現雙向流通。高貨值適鐵運輸貨物進一步向班列轉移,在服務地方企業、保障和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班列的作用日益凸顯。
1月底,蘇州首開至意大利米蘭中歐班列,滿載當地企業生產的汽車配件、廚具等外貿出口貨物,貨值約372.5萬美元,跨越12500公里順利抵達目的地,實現我省班列首次進入南歐地區。
徐州班列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近期發往中亞方向的去程班列滿載徐工集團生產的机械設備;發往俄羅斯的去程班列除裝運徐工机械外,還搭載徐州企業生產的健身器材、日用百貨等貨物。
連雲港班列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連雲港班列去程主要往中亞國家運輸二手汽車、机械設備、日常生活用品及电子零配件等貨物,回程主要搭載哈薩克斯坦鐵合金、烏茲別克斯坦尿素等原材料。
按計劃,今年江蘇中歐班列開行量將繼續保持在1900列以上。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吳永宏表示,將推動中歐班列提質增效,充分發揮省班列公司統籌作用,不斷拓展新通道新線路,加快海外倉布局,加強回程貨物組織,着力推進運貿融合發展,全力服務和保障地方經濟發展。
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歐(亞)班列服務大局促進互聯互通,有力保障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競爭力。“進一步加快建設安全可靠的國際物流體系,江蘇國際貨運班列發展總體上仍處於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黎峰認為,從機遇來看,國家和省重大戰略有利於江蘇班列在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構建中更好積聚資源,成為東西雙向開放、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載體。從挑戰來看,我省班列發展在中東部地區尚未處於領先,全球疫情下境外攬貨體系建設還有難度,包括國際形勢存在不穩定性。
省鐵路辦相關人士認為,隨着江蘇鐵路網的持續加密,給運行新開線路提供空間。按照“十四五”通道建設總體規劃,建議在“鞏固中歐亞、拓展東南亞”上做好線路布局,拓展“江蘇―老撾―泰國”國際運輸通道,還可謀划南京至白俄羅斯、徐州至烏克蘭、蘇州至意大利、連雲港至希臘等新線。
“在提升現有通道利用水平的同時,今年重點支持連雲港―中亞、南京―老撾、徐州―俄羅斯、蘇州―歐洲、海安―越南等線路提升開行頻次和運輸服務,創建精品線路,並將大力發展重點特色班列。”宋國森表示,南京、蘇州、連雲港班列將主動對接自貿區發展需求,針對自貿區企業貨物運輸特點,着力打造常態化運營自貿區班列。同時持續保障重點企業物資運輸,開好企業專列、物資專列。(記者 梅劍飛)
根據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江蘇各地正在有序推進新冠病毒疫苗序貫加強免疫接種工作。
【不同路線疫苗優勢互補 接種需滿足四個條件】
3月9日下午2點,在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到陸續有市民前來接種序貫加強免疫。
南京市民金先生說:“我們的網格員在社區群裏面剛好發了一個通知,我看到了就選了這個打的。”
南京市民陳女士說:“我之前一共打了兩針,這是第三針。”
序貫加強免疫是指採用與基礎免疫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進行加強免疫接種。之前,我國新冠肺炎疫苗加強接種實行同源加強,只能選擇之前打過的同類疫苗。而序貫加強免疫則是異源接種,也就是可以選擇其他生產路線的疫苗。
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免科科長占燕說:“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才可以進行新冠疫苗的序貫接種。第一個就是年齡要滿18周歲;第二點就是第二針要間隔滿6個月;第三點就是前兩劑次接種的是滅活新冠疫苗;第四點就是之前沒有進行過加強免疫的。”
【已打第三針者無需再種 特殊人群要審慎】
序貫加強免疫是新冠病毒疫苗加強針的一種新打法。市民如果前面接種了兩針滅活疫苗,第三針可以選擇繼續打滅活疫苗進行同源加強免疫,也可以選擇腺病毒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進行序貫加強免疫。但不可以同時接種兩種加強免疫。
淮安市疾控中心消毒生物媒介防治科科長蔡蓉說:“無論是哪種加強免疫的方式,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受眾者的抗體水平,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是對於一些免疫功能受損的人群,比如說惡性腫瘤患者、腎病綜合征的患者,盡量選擇新冠滅活疫苗進行同源加強免疫。”
目前,江蘇各地已經啟動序貫免疫加強接種。符合條件的市民可以攜帶身份證、接種憑證前往接種門診並配合完成測溫驗碼、健康問詢等,然後再進行接種。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汪舒 楊榮 鄭凌 康健 編輯/張萌)
数字賦能,動力強勁。製造大省、科技大省江蘇通過加強政策配套激發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方式积極打造創新生態,激活数字經濟這個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點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製造變“智造” 引領產業加速升級】
前不久,位於無錫經開區的車聯天下数字化智能工廠(一期)順利投產 。作為國內智能座艙研發製造的頭部企業,這家公司也建成了全球第一條全自動汽車域控制器產線,通過運用5G、人工智能、視覺算法、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可以對每一個工藝流程都實現智能控制,基本做到“零人工”。
車聯天下CEO梁國鋒說:“這條自動化產線的最明顯的特點,第一個沒有人,一天大概1000台左右的產量。所以,未來我們可以變成一個黑燈工廠。就像家裡把燈關掉,產線自動在跑,而且做到精度檢測。全部都是自動化的,能夠保證百分之百的非常高的品質和一致性。”
在此之前,車聯天下已經把公司總部從北京搬到了無錫。吸引他們的正是江蘇強大的製造實力和活躍的数字生態。目前,全省数字經濟規模超過4萬億元,位居全國前列。為進一步激活這個“關鍵增量”,在今年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数字產業化、產業数字化,將支持50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轉型,鼓勵優秀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大型平台輸出“智慧腦”,帶動中小企業開展“智改數轉”。年初,八部門聯合出台的《江蘇数字經濟加速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具體目標,到2023年建成100家工業互聯網重點平台、150家工業互聯網標杆工廠、1萬家星級上雲企業。数字經濟正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催生新場景新業態 智慧生活觸手可及】
一方面帶動實體經濟“蝶變”,另一方面江蘇也在积極開發数字新場景。推動数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百姓消費、城市治理等領域,讓数字服務在激發生產和消費潛力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
計劃到2023年,全省開放各類應用場景不少於500個,建設不少於20家星級信息消費綜合體驗中心,培育20個重點消費級互聯網平台等,加快建設網絡強省、数字江蘇、智慧江蘇,着力打造数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藝 周雷 鄭凌 章斌煒 供片台/無錫台 宿遷台 蘇州台 吳江台 南通台 攝影/吳勝 編輯/張萌)
蘇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全面下沉防控一線
“紅色堡壘”,在疫情防控中閃光
當前,蘇州疫情防控正處於形勢最嚴峻、任務最吃緊的關鍵階段。落實落細省委“各項措施必須再加力,進度必須再加快,各項工作必須更周密更細緻”要求,蘇州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連日來,機關幹部全面下沉防控一線,向村、社區報到,為抗疫助力;黨員幹部主動亮明身份,成立行動支部,調動各方力量;企業黨組織自覺支持疫情防控,凝聚更大合力……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迅速行動起來,沖在核酸採樣、社區防控、隔離保障、秩序維護等一線,夯實築牢疫情防控“紅色堡壘”,形成群防群控強大合力。
就地集結:
管控區成立“行動支部”
2月20日中午,從小區回到家中,姑蘇區委組織部機關工委處副處長張紹松的身份從管控區黨員志願者切換為姑蘇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組織保障組成員。“這两天,小區防疫機制不斷理順,志願者分工更加合理,我也有空隙能上樓辦公了。”張紹松打開電腦,在線與同事敲定接下來幾日區域核酸採樣、機關志願者的點位安排。
張紹松所住的天辰花園是蘇州市第一批實施封閉式管理的小區。疫情突發,小區居民有焦慮情緒,信息摸排、問題收集、核酸採樣、物資運送等急需大量人手。“形勢緊迫,黨員先上!”張紹松發揮崗位優勢,在姑蘇區機關黨建工作群發出動員,組織機關黨員幹部就地開展志願服務。很快,17位居住在天辰花園的姑蘇區區級機關、街道社區的黨員主動出列,自發組建“海棠管家”黨員幹部護衛隊。天辰花園有25幢居民樓,他們每人認領一至二幢居民樓,快速建起樓棟微信群,接收並協調處理各類居民訴求。摸排需上門採樣居民、梳理居民用藥需求、給獨居老人送菜、為斷燃氣居民續費……哪裡有需要,黨員幹部護衛隊就去哪裡。
截至2月20日15時,蘇州全市共有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132個。這些區域內,黨員幹部主動亮身份、領任務,從“隔離者”變為“志願者”的事迹頻頻上演。在此基礎上,蘇州以管控區為單位,根據小區內黨員和公職人員摸排情況,對具備條件的成立“行動支部”,成熟一個、成立一個。天辰花園等54個管控區“行動支部”陸續成立。
“這是你們要的口罩,趕緊拿去用!”蘇州工業園區東城郡小區“行動支部”書記、蘇州市台辦主任沈晶將200個N95口罩交到社區書記手中。東城郡小區有8000多位居民,組織採樣、買菜買葯、宣傳動員、“黃綠轉換”政策解釋等大量工作給社區僅有的9名工作者帶來很大壓力。18日晚,東城郡“行動支部”成立,72名來自市級機關、國企、民企、外企的黨員加入,明確責任分工,精準對接社區工作需求。社區提出核酸採樣現場急需口罩,“行動支部”立即行動,多方協調找到了物資。
精準下沉:
科學包干社區採樣點
2月19日中午,吳江區江陵社區黨委委員凌燕驅車來到牛腰涇小區,將半個月劑量的哮喘葯送到小區防疫工作人員手中,經過仔細消毒處理,及時將藥品送到小區居民尹淵淵家中。這是為尹淵淵兒子進行的一場愛心接力。牛腰涇小區1-40號被列入封控區后,江陵社區迅速成立戰疫臨時黨支部,根據小區樓棟建居民服務微信群。當天,尹淵淵在群內發出求助,兒子哮喘葯只夠吃两天。凌燕立即驅車趕往吳江區兒童醫院配藥。“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動態了解隔離管控群眾的各類需求,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送好葯后,凌燕迅速回崗準備下午的核酸採樣工作。
這輪疫情發生以來,蘇州全市已累計核酸採樣超3600萬人份,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範圍的核酸採樣,離不開科學組織調度。2月20日14時,吳中區木瀆鎮花苑社區1號採樣點,木瀆鎮行政審批局局長陳亮耐心等待最後一批居民做完採樣,再幫醫務人員把一箱箱樣本運輸箱搬上車。木瀆全鎮一共設置300個核酸採樣點。木瀆鎮發揮網格管理經驗,全面摸排釐清人力、物資缺口,形成“社區掛鈎單位、單位包干社區”工作機制。暫停窗口業務的木瀆鎮行政審批局黨員幹部帶頭上陣,全局45人精準包干9個採樣點。
以最快速度做到早清零、早見底,要用好信息化手段。在蘇州高新區公安分局橫塘派出所,記者看到民警孟憲宇正與同事分析研判涉疫線索。疫情發生后,橫塘派出所快速組建防控疫情黨員先鋒隊,抽調8位民警成立“抗疫精研執法隊”,技術骨幹孟憲宇主動請纓上崗,帶領隊員們24小時連軸轉,在線核查海量涉疫線索,多維度運用實戰平台、高精準開展數據篩查,為社區快速摸清人員底數,及時跟進防疫措施提供保障。同一時間,孟憲宇妻子、蘇州高新區獅山橫塘街道社會事業局工作人員何鵬下沉一線。“我和妻子都是黨員,能一起戰疫,我們感到很光榮。”孟憲宇說。
黨旗飄揚:
帶頭為群眾排憂解難
常熟發布關於激勵黨員幹部和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一線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太倉發布致外籍友人的一封公開性;相城區發布志願者招募公告……這幾天,隨着疫情形勢變化,蘇州封控區、管控區數量有所增多,管控人數及隔離人數同步增加,選優配強工作人員,各地連續發布動員令,號召機關、企業黨組織黨員帶頭行動,凝聚群防群控強大合力。
“@擰繩哥,收到您家的垃圾袋了!困難時刻您帶頭為大家排憂解難,非常感謝!”2月19日,在張家港君臨新城小區6幢微信群內,業主發出感謝信息。被點名的“擰繩哥”,是張家港市委“兩新”辦主任費澤寧。2天前,費澤寧居住的樓棟被列為封控區。“@全體黨員、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請大家掃碼入群,加入行動支部。”費澤寧第一時間發出“集結令”,行動支部聯絡群內的入群提示瞬間刷屏。行動支部建立后就發布第一個黨建項目――“美鄰先鋒速遞服務項目”,多名黨員幹部踴躍參与,為居家隔離居民分發運送生活物資。剛剛,費澤寧看到群里社區書記回復鄰居顧大爺,他家要的垃圾袋第二天才能送,費澤寧趕緊聯繫社區書記,把自家垃圾袋消好毒放在家門口,請志願者上門轉送。
來自崑山的“牛哥”也收穫了一片點贊聲。2月19日15時,崑山高新區趙厙村,“牛哥”劉春榮結束了連續7個小時的社區志願服務。劉春榮是崑山市稅務局高新區稅務分局副局長,得名“牛哥”源自他組建的助學志願服務隊“牛哥1隊”。這次崑山組織區域核酸採樣需要志願者,“牛哥”第一時間報名,當天凌晨4時,“牛哥”就出發前往趙厙村核酸採樣點,承擔物資擺放、採樣錄入再培訓、個人防護指導等工作。“剛剛結束前,看了一眼系統,今天總共登記採樣信息481位。”“牛哥”告訴記者。
截至2月20日,蘇州市級機關已組建6支工作隊、57支工作分隊,投身6個城區的57個街道(鎮)抗疫一線;選派首批1117名黨員幹部,深入6個城區的570個社區(村)參与疫情防控工作;招募13.37萬名志願者就近就地參加抗疫,累計開展志願服務17.25萬人次。(記者 陳雨薇 盛崢 周成瑜 范昕怡)
在鹽城濱海的一處農科園裡,冬春季節,嬌艷欲滴的小番茄和草莓長勢正好,每到周末都會迎來眾多遊客採摘打卡。在這裏,番茄、草莓都是架式栽培,不僅可以實現果蔬生產的省力化、清潔化,而且更適合休閑採摘。搭配採用水肥一體自動化灌溉系統,園區可根據番茄、草莓等作物不同的生長階段,調配不同的營養液濃度,進行定時定量灌溉,大大提高果蔬的品質。農業智能生產搭配休閑觀光旅遊,產業鏈延伸也讓更多的農戶實現家門口增收。
鹽城市濱海現代農業園區套稍村村民王春香說:“我們以前在家種田啊,冬天冷,夏天熱,渾身又臟,現在在這裏掙錢啊,比以前也多一點,又舒服,又乾淨。”
鹽城市濱海農旅朗坤農科園、種植主管唐榮奎說:“目前我們種植的串收小番茄,在傳統種植行業,畝均收益在2000到3000元左右,通過我們的技術使植株無限生長,使它的年均收益收入達到了八到十倍的增長,同時我們還開放了部分生產區,給遊客觀光採摘,使遊客一年四季可以體驗到觀光採摘的樂趣,從而拓展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江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農創園、重點龍頭企業等創新示範引領作用,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已經成為農業提檔升級、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動能。
與此同時,江蘇還始終堅持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推動糧食穩產增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這是這個季節我們的苗應該達到的標準,6恭弘=叶 恭弘以上,你看你這個苗5恭弘=叶 恭弘不到,明顯比這個瘦了一圈。”這两天,全省春季農業生產,一派熱火朝天。在徐州銅山,雖然大面積的春耕工作還沒有正式展開,但農技人員已經走村入鎮,對長勢較弱的晚播小麥進行針對性指導。相較以往一刀切的田間管理,今年因時因苗施策,不僅能節省農資成本投入,也能最大限度提升小麥畝產。
徐州市銅山區農業農村局農藝師王小麗說:“不同田塊採取不同方式可以節本減肥,在拔節孕穗期能達到足夠的穗數,為豐收搭好架子,如果後期氣溫適宜,管理得當,達到豐收是沒有問題的。”
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鄧樓村種植大戶范道龍說:“一畝地化肥能節省幾十塊錢成本,幾百畝一年下來節省幾千塊錢 ,看似我們現在麻煩了一點,但是今後弱苗的增產是沒有問題的。”
近年來,江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從高產穩產的“噸良田”全面鋪開,到提質增效的智能大棚成為園區“標配”……高質、高效,正成為魚米之鄉農業發展的“主旋律”;從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日益精細,到多功能融合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正讓現代農業面貌日新月異。
伴之而來的,是农民更多分享創新發展成果,共享幸福美好生活:江蘇通過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編製新一輪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使田園鄉村與繁華都市交相輝映、美美與共。同步實施的农民收入倍增計劃、富民強村幫促行動,一套強農、惠農、富農組合拳,讓农民收入節節攀升。“三農”發展新篇章由此下筆,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朱曉瑩、周雷、亓晨、季棟 徐州中心站 濱海台、泗洪台、句容台報道)
冬奧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賽場內外,有不少“江蘇製造”的身影,為冬奧會保駕護航。
冬奧火炬“飛揚”,自亮相起就廣受關注。火炬分為外飄帶、內飄帶和氫氣燃燒裝置三個部分。位於南通市海門區的南通高敦汽車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經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推薦和奧組委層層檢驗,承擔了外飄帶的組接和阻燃材料噴塗工作。接到任務后,高敦公司組成了20多人的技術團隊,分別從拼接、修補、打磨、噴塗四個環節技術攻關。
南通高敦汽車部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衛健表示:“看起來是一個外觀漆,但實際上它是一個阻燃材料。這個塗層太薄了容易開裂,太厚了容易燃燒,它的塗層厚度控制在五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十八分之一厚度。”
歷時8個月,公司攻克了火炬生產相關的多項特殊工藝。2200根火炬阻燃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接下來公司還將進行禮品版火炬的生產和交付。
在冬奧會現場,來自蘇州海格客車的冬奧服務保障車輛和服務團隊已在一線奮戰50多天。北京冬奧會採用閉環管理,500多台客場頻繁往返於酒店和停車場之間。大到車輛的動力電池狀態,小到底盤上的每一個螺母,團隊都要每天檢查,從根源上確保冬奧運行車輛零故障。
蘇州金龍海格客車服務工程師金旺表示:“主要還是夜裡工作,夜裡我們需要全車檢查,每一台車都要測試一下。而且還利用我們G-BOS運營系統遠程監控科技手段來遠程服務。”
在冬奧會開幕式的演出中,有6位角色的演員服裝由位於蘇州崑山的北京服裝學院晨風時尚產業學院入駐設計師品牌所設計。
由崑山本土企業–蘇州三維流體技術有限公司參与建設的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投入使用一年多來已服務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21支國家隊,助力冰雪健兒迎“風”而戰。
蘇州三維流體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陸華表示:“為體育健兒提供精準訓練,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祝願我們冬奧健兒在後面的比賽中創出佳績。”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徐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