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長三角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發展大會在蘇州舉行
抱團迎“海歸”,匯聚天下才
成立長三角留創園聯盟,發布長三角留學回國人員供需報告、海外學子江蘇就業見習項目,舉行人才項目合作……7月10日,長三角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發展大會在蘇州舉行,會上發布一系列長三角留學回國人才合作項目,釋放出長三角地區聯合引才、用才,共築天下英才聚集地的美好願景。
23%以上職位年薪超40萬元
省人社廳副廳長顧潮表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海外英才。作為融入國際循環的重要陣地和關鍵通道,長三角肩負着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責任。他說,舉辦長三角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發展大會,就是希望彙集政府、留創園區、企業、社會機構四方資源,促進人才、項目、機構、資本“四對接”,助力留學人才“留學有成,回國創成”。
隨着國內經濟的發展,留學生歸國趨勢明顯。當天開幕式上發布的長三角留學回國人員供需報告显示,從回國人員的就業創業意向看,長三角地區有4個城市,即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入圍全國十大留學人員最有意願發展的地區,這幾個城市吸引的海外人才總數超過了十分之一,而整個長三角的留學人員佔據了全國的近三分之一,显示出長三角獨特的區域魅力。
調查显示,醫療健康、教育培訓、IT互聯網等產業是目前海外留學人才創業最有意願投入的產業。從學歷層次上來看,目前碩博學歷層次人員成為主流,其中碩士人才佔比近七成,博士人才佔3.92%。這兩年,留學回國人員的年齡也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25―30歲年齡區間人才超過半數,這個年齡段正是科研、產學研轉化的黃金年齡。
從長三角區域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來看,整體上薪資具有明顯的優勢,25萬―40萬元年薪的崗位超過三分之一,23%以上的職位年薪在40萬元以上。
共建長三角留創園聯盟
留學人員創業園作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載體平台和服務機構,在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孵化作用。此次大會吸引了長三角地區70多家留創園參會參展,超200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項目報名參賽。
為打造長三角“一盤棋”的留學人員服務平台,中國蘇州留創園、安徽省合肥留創園等8家留創園在當天倡議成立“長三角留創園聯盟”,希望聚合各類留學人員服務資源,發揮長三角區域優勢,推進長三角地區留創園合作交流、資源共享,聯合打造共享型人才發展園區,擴大長三角城市在世界上的引才影響力,吸引更多留學人員和服務資源向長三角集聚。
據介紹,長三角留創園聯盟將加強溝通協作,推動聯盟成員在招才引智、共享資源、提升園區發展水平等方面加強溝通、協作與交流,學習互鑒;共建服務平台,共同舉辦留學回國人才服務活動,聯合組織留學回國人員開展學術交流,舉辦論壇、聯誼,邀請相關機構開展投融資服務活動,共同組織留學回國創業培訓和招才引智等;互通服務信息,建立海外人才供需信息收集機制,促進留學人才、項目、政策、資金等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共享服務資源,共享投融資、企業經營管理、法律、諮詢等為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服務的資源。
1354個江蘇見習崗廣邀海外學子
在當天的開幕式上,江蘇還為廣大留學人員發布了1354個見習崗位。據了解,見習崗位主要圍繞海外學子的就業需求和江蘇重點產業鏈的需要展開,吸引了省內很多重點企業、重點單位參与。
這些崗位既包括國企、事業單位、新型研發機構,如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蘇豪控股、匯鴻國際、東部機場集團等;也包括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上市企業,如江蘇上上電纜、天合光能、南京諾唯贊生物科技等;還有江蘇滿運、好享家等互聯網、獨角獸企業,以及華泰證券、工商銀行、葯明康德等金融、醫藥企業。
據了解,江蘇此次提供的見習崗服務對象為在全球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就讀、畢業的海外學子。不同企業根據崗位要求設置了專業、學歷等門檻條件,力求在雙向選擇中尋找最佳匹配。如果企業認為見習者符合其招募條件或滿足其人才需求,亦可將見習轉為就業。
見習過程中,我省將對參与見習的留學生提供全過程跟蹤服務,協調企業根據學生專業特長安排見習任務。如為每名參与見習的留學生在本單位指派實踐經驗豐富的“一對一”帶教老師;利用周末時間組織見習留學生深入現場全面了解江蘇;邀請各行業優秀青年代表與他們開展深入交流,更好發揮同齡人的示範引領作用等等。(記者 黃紅芳)
奏響新時代的“弦歌之治”
―― 江蘇人文經濟學新實踐
□ 新華社記者 劉亢 蔣芳
蘇州網師園內有一處“殿春�m”,三扇後窗外分別栽種芭蕉、竹子和臘梅,透過一扇門宇,三種截然不同的畫面盡收眼底,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小園極則,巧於因借。在江蘇,由有限空間創無限可能,不止園林。虎踞龍盤之南京、人間天堂之蘇州、淮左名都之揚州、中國近代第一城之南通……大江大河大海吐納交匯,孕育出1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更以佔全國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人文鼎盛、經濟領跑、山川俊秀,構成一組回望歷史、理解當下、眺望未來的長鏡頭,在縱貫5000年華夏文明的尺度上熠熠生輝。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以古之規矩,開今之生面。進入新時代,江蘇以文化賦能經濟,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以經濟活化文化,塑造文化時代生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走上了一條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匯聚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磅礴力量。
雙向奔赴,城以文“名”
今年5月,勝科納米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大樓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封頂,當日就與日立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等8家國際頂尖儀器設備商簽約,聯合共建勝科納米總部實驗室,展現其紮根中國、深化合作的決心。作為江蘇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蘇州工業園區現已匯聚外資研發中心200多家、跨國公司總部118家。
作為中國的“對外開放窗口”,蘇州工業園區肇始於1994年。那年,中國與新加坡兩國代表就園區合作事宜,在始建於南宋的網師園內反覆談判。激烈討論后雙方下樓散步,觀一池碧水、聽一曲評彈,蘇州獨有的文雅讓博弈頓時變得柔和。換景也換心境,最終打開了這扇江蘇擁抱全球的門窗。
長江萬里,支流數百,僅110公里長的秦淮河因“文”著名,因“文人”興盛。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自建成到科舉廢止,共走出80多名狀元、1萬餘名進士。
江左英才,斯文在茲。秦淮河畔依舊綠窗朱戶,1210家科技型企業落戶“秦淮硅巷”,涉及物聯網、通用航空、智能製造、电子信息等產業。朱自清筆下的那些“古董鋪子”里,收藏最活躍的創意,也集聚最前沿的創新。
歲月流轉,唯美江蘇與富庶江蘇始終雙向奔赴、共生共榮,交融激蕩生生不息的城市脈動。
“所謂名城,既要歷史悠久更要保有獨特韻味,江蘇可謂得天獨厚。”江蘇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說,長江自西向東流經江蘇8個城市,大運河自南向北貫穿江蘇8個城市,兩大中華文化標識在此交匯,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在此交融,財富、知識、技術、人才在這裏流動,孕育出座座錦繡名城,建城史超過2500年的就有五座。
華夏九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著名作家恭弘=叶 恭弘兆言感慨,江蘇不僅有五個名字裡帶“州”的地級市,而且揚州、徐州還與古代九州之名一致,足見傳承有脈。
文有脈,行必遠。瀕臨太湖,北依長江,京杭運河南北縱貫;擁有兩萬餘條河道、401個湖泊的蘇州緣水而興:春秋時期造船勃興,航運起步;漢代以來興修水利,農業興盛;隋朝開鑿運河,發展漕運,樞紐初成;唐宋以降,港口雲集,市集密布,躋身江南雄州,財賦甲於天下。
一架綉綳,十指春風。如今,自寒山寺出姑蘇城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有全國最大的蘇綉生產和銷售中心鎮湖街道,其頂級技藝雙面綉形象詮釋蘇州魅力:一面江南氣韻濃厚、人文鼎盛,一面產業地標聳立、經濟繁榮。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開啟了揚州因“運”而生、因“運”而盛的歷程。自春秋築城,漢置郡國,隋通運河,唐開港埠,至宋元烽火,明清興衰,揚州幾度富庶繁華,歷盡廢池喬木。僅在唐代就有150多位詩人寫下吟詠揚州的詩篇超過400首,從張祜筆下的“十里長街市井連”到杜牧吟誦的“春風十里揚州路”,盡顯當時中國東南第一大城市、國際貿易港口的開放繁榮。
望運河帆影、枕長江濤聲,詩畫揚州光彩依舊:瓜洲古渡、運河三灣、瘦西湖等“運河十二景”串珠成鏈;始建於明代的文昌閣重檐攢尖,仍是城市地標;古籍修復、園林修造、古琴製作等傳統非遺不僅保存在博物館,也“活”在皮市街、仁豐里等街巷間。
經濟是城市的體格,人文是城市的靈魂。夫子廟文化街區矗立着一塊“天下文樞”牌匾,不僅是當下網紅打卡地,更是這座城人文底蘊的象徵。六朝時期的南京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與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
今天的南京依舊因英才薈萃而名。全市共有53所高校,包括1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寧兩院院士96人,每10萬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3.52萬人,均位居全國前列。“人才第一資源”上的獨特優勢,為創新第一動力提供了豐沛的內勁。2021年,南京獲批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域創新、協同聯動、產城融合,加速構建科創新格局。
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全國百強城市;在歷年百強縣和百強區的榜單上,江蘇有近一半的區縣入列,為小城掙足了“面子”;而真正走進當地博物館、紀念館,方能讀懂這些城市的“裡子”。太湖西岸的宜興風景秀麗,先後走出32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上萬名教授學者,“一邑三魁”“一門九侯”等佳話流傳至今。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一批又一批大家引領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徐悲鴻在國畫中融入西畫技法,吳冠中在“油畫民族化”和“國畫現代化”兩個方面均有突破,錢松�牆�時代精神灌注於筆墨意境之中。而在運河之畔的高郵,作家汪曾祺則滿懷摯愛之情,用文字向人們述說故鄉風物的美好,感慨“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千百年來,南北交融、古今熔鑄、人文經濟相生相融的淬鍊,造就了江蘇獨特的氣質。一面看,是古典精巧、韻味無窮;另一面看,是追求極致、探索無限。一面看,是勤勉務實、靜穩從容;另一面看,是開放包容、敢為人先。“這正是江蘇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能快人一拍搶佔先機、贏得優勢的精神密碼和文化自信。”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說。
相互生髮,業以文興
一塊長44米、高10米、直徑23米的LED弧形巨幕開啟,營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奇觀。6月底,由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無錫國家数字電影產業園共同打造的“電影級巨幕拍攝屏”投入使用,標志著國內首個5G智慧虛擬拍攝聯合實驗室成立。
十餘年前,這裏還是無錫最大的軋鋼廠――雪浪初軋廠。“高耗能產業的‘退’換來電影工業產業鏈的‘進’。”無錫國家数字電影產業園黨委書記施娟說,園區已集聚了博納影業、星皓影業、墨境天合等800餘家國內外知名数字文化企業,形成年拍攝80至100部、後期製作200至300部影片的能力。
科技一往無前,文化則要瞻前顧后,在江蘇,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蘇州擦亮“最江南”的文化IP,駛入城市文化競爭的快車道。目前,滸墅關古鎮蠶里街區、“平江古巷”中張家巷老宅、“虎丘夜遊”項目已投入運營,“吳門望亭”大運河文體館、盤門城牆夜景提升、石湖景觀改造提升等項目已建成,以“江南文化”重寫江南故事。
從“伏羊夜市”到“國潮漢風”,“兩漢文化發源地”徐州圍繞“漢文化”布局,將文旅發展重點放在賡續文脈上。近年來,創作大型實景劇《大風歌》,舉辦全國漢服設計大賽、模特大賽,創辦漢文化旅遊節,突出“漢文化、徐州味、煙火氣、時尚潮”元素,推動漢服、漢禮、漢樂、漢舞等漢文化符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迭代、人才創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5907億元,佔GDP比重達5.03%,增加值總量穩居全國第二位,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江蘇省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6%,並把“兩中心三高地”列為新願景,即积極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創意設計中心,建設有競爭力的內容生產高地、文化裝備製造高地、文旅融合發展高地。
在江蘇,經濟活化文化,文化也能賦能經濟。
――厚文之“道”與精工之“技”融為一體。“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古人如此形容蘇州時尚。不久前,以“有巢”為主題的宋錦成衣亮相2023中國國際時裝周,悠久文化融入現代服飾,韻味格調驚艷全場。“文化之絲”盛而不衰,“科技之絲”亦名揚天下。亨通集團從鄉鎮電纜廠起步,以光纖發力,搶位產業新賽道,成長為全球光纖通信三強,已建立12個海外產業基地,自主研發的超大尺寸光棒,拉絲長度全球第一。
無獨有偶,化金條、拍恭弘=叶 恭弘、做捻子、沾捻子、打開子、裝開子、出具、切箔……國家級非遺“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代代相傳,除了廣泛應用於雕塑、工藝品、書畫等方面的貼金裝飾,其核心技術在國防、航天等領域也能一展風采。
一部蘇作流光史,半部中國製造史。“蘇工、蘇作就是當年的專精特新。”蘇州市市長吳慶文一語道破經濟發展里的人文傳承。目前,蘇州已累計培育17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25年,全省計劃累計培育製造業單項冠軍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
――經世致用的人文傳統與務實惟新的實踐思維一以貫之。17世紀後半期,以崑山人顧炎武為首的實學派反對明末空談心性的空疏學風,提出經世致用的見解主張、身體力行的實踐態度,領風氣之先。這一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民族危難之際,南通人張謇選擇實業救國路線,作為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至今影響當代企業家實幹創新,實業報國;改革開放年代,無錫人胡福明作為主要作者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在全國掀起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江蘇堅持先行先試、在實踐中創新;進入新時代,江蘇更加註重鍛造實體經濟看家本領,重視科技創新創造,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40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國13.7%、全球近4%……
不僅知識分子有修齊治平、惠民利民思想,企業家亦有居安思危、家國一體的奮鬥精神。古鎮盛澤曾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譽滿於世。鎮上的恆力、盛虹,分別從織造和印染小廠起家,沿產業鏈上拓下延,雙雙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生動譜寫了保持“恆心定力”,終見“盛世長虹”的產業傳奇。早已穩坐行業龍頭多年,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卻說“還要不斷突破,以永不止步搏擊全球市場”。
――文化交流互鑒與競逐全球的開放基因一脈相承。地理上的“江尾海頭”、經濟上的“天然良港”、人文上的“衣冠南渡”,讓長江江蘇段成為南北方文化、東西方文明交流前沿。千百年間,不同屬性、不同時段、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疊加、碰撞、交融、創新,既孕育了江南、江淮、江海三個基本文化形態,也形成了在吸納中揚棄、在融合中創新、兼收並蓄吐故納新的文化特質,成為今天江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支撐。
蘇州從2014年主辦國際聲樂藝術節,招錄全球優秀青年歌唱家齊聚蘇州共饗文化盛宴。近十年的耕耘結出碩果,今年1月,來自10個國家的15位歌唱家,在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的伴奏下用漢語演繹《靜夜思》《將進酒》等唐詩,為觀眾奉獻一場東方詩歌與西方音樂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下半年,費城交響樂團又將回訪蘇州獻上演出,人文上的交流互鑒,在中美兩國藝術家的演繹下化作一場動人“迴響”。
創造性轉化,賡續文脈;創新性發展,活化傳承。“注重傳承人文精神、激活時代價值,將其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說,新征程上,江蘇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建設為引領,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有效保護中活起來,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打造新時代江蘇文化標識,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江蘇力量。
人為標尺,弦歌浩蕩
常熟人言子是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后葬於虞山。這位道啟東南的“南方夫子”倡導以禮樂教化人心,“弦歌之治”後世尊崇千年,使得海拔不到300米的虞山成為江南文化高峰。
“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小城常熟歷來藏富於民,發軔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千億服裝城,從馬路市場起步,實現了“興一方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地百姓”,如今的常熟人均存款達27萬元。或許是自古富庶殷實,常熟人很少以領跑的經濟指標沾沾自喜,而是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崇文”刻入基因。
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文化豐盈程度成為衡量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
江蘇大劇院的原創民族舞劇芭蕾舞劇《紅樓夢》,開票即售罄;南京保利大劇院引進的法語版《羅密歐與朱麗恭弘=叶 恭弘》開票五分鐘就被搶光。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市演出數量較2022年同期增長55.6%。在業內人士看來,南京演出市場在全國位於前三名,是上海、北京之外的演出第三城;如果一部劇沒來南京,那就不能說是成功的。
“過去,看劇、看展,是‘嘗鮮’高雅藝術,現在藝術成為高品質生活的一部分,給城市的考驗是,要供給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文化產品。”南京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鞏升林滿是自豪。
為心儀的好戲去搶票,為期待已久的展覽去排隊,收看戲曲名家直播……在江蘇,藝術點亮美好生活,經濟持續反哺,漸成良性循環。據統計,近3年來江蘇省財政累計投入超10億元,支持全省120餘家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去年,全省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2000餘個,接待觀眾超5000萬人次。持續加大對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等重點考古項目支持力度,常州寺墩遺址等地域考古探源工程持續推進,重大成果不斷湧現。
“我們致力於讓精品展從‘限定’變為‘常態’。”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介紹,蘇州博物館西館設置常態化“臨展廳”,注重傳統文脈挖掘、延續的同時,也在嘗試解答“博物館與現當代藝術交融”的新課題。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告訴記者,從零藏品、零展品,到建成並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精品獎,該館已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誌性項目,每天1.8萬張預約門票常常“秒空”。
發展為了誰,這是發展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進入新時代,江蘇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指向,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電針儀、艾灸盒、理療床,常州市武進區河南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不斷增加,大學生村醫王娥有了更大用武之地:從只能看頭疼腦熱小病,升級為監測村民健康、提供康養理療。像王娥這樣的大學生村醫,武進區有200多位。“赤腳醫生”轉為備案制鄉村醫生,村醫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提升。
從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質型轉變,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在全國率先開展高值醫用耗材聯盟集中帶量採購、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護理院數量佔全國總數近40%……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南京扇骨里鄰里生活中心,居民可以自助辦理身份證、進行簽注;無錫市長安街道,部分核酸小屋改造成匠人便民服務站,理髮、縫補、磨刀等“小修小補”回歸……規模適宜、軟硬兼備、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區”,添力“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成為煙火氣十足的美好家園。
細“治”方能入微,參与度決定滿意度。在宿遷,百姓坐着說,幹部站着聽,一次次“廣場夜談”成為“民聲”直通車;在張家港永聯村,通過代表大會議大事、議事團體議難事、樓道小組議瑣事、媒體平台議醜事,鄉風文明漸入人心;南京泰山街道,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實時調度全部網格,“區塊鏈+人臉識別”助力小區治理便捷高效。
推窗能見綠,轉角遇到美。隨意走進無錫一條街巷,就可能發現藏在轉角處的文保建築;揚州大大小小的書店、圖書館分佈在城區各處,無論何時都有人在逛;行走江蘇各地,歷史和文化自然而然地融進城市肌理,無時無刻不帶給人豐富的生命體驗。
講到中華文化,人們想到故宮、長城、天壇等國家象徵之餘,也會嚮往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等生活煙火。而這些與人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元素、最能喚起人內心個體認同的文化資源,大多屬於江南。
“千年積澱形成的文化腔調,不僅收藏在博物館,更浸潤在蘇式生活中。”在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看來,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最醒目的標識之一,人文經濟相融共生,為的是成果全民共享、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的“弦歌之治”,以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彰顯文明成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禮記・禮運》有載,孔子與言子關於“大同小康”的討論,傳遞儒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寄託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983年早春,鄧小平同志視察江蘇后,以蘇州為例證,系統闡述了小康目標內涵,再次點燃了小康這個千年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赴江蘇,親自擘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宏偉藍圖,賦予“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又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
跨越千年的夢想與奮進“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竟如此神奇地在這裏交匯,新時代的“弦歌之治”再度奏響。
“經濟發展以社會發展為目的,社會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歸宿,人的發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正是幾千年來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大同理想,讓我們自強不息;正是始於45年前的改革開放,讓我們敢為人先;正是新時代“強富美高”藍圖,引領我們始終走在前列。“今天,我們要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書寫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江蘇答卷。”
(原載7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
利用非遺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江蘇將建成100個非遺工坊
近日,省文化和旅遊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於建設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從廣泛吸納就業、培養優秀人才、提升創新能力、拓寬營銷渠道、加強宣傳推廣等方面對建設非遺工坊提出一系列具體要求,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類非遺工坊100個。《江蘇省級非遺工坊申報設立指南》同步印發,明確省級非遺工坊設立條件、標準、程序等內容。
非遺工坊,是指依託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依法註冊或登記的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意見提出,充分發揮非遺資源和非遺工坊優勢,將其作為拓寬就業渠道的重要載體;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地方實際有機結合,大力開發手工製作、加工製造等居家就業、靈活就業崗位;聚焦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群等,優先吸納其到非遺工坊就業;加強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深化產業聯動,推出“非遺+”“+非遺”系列產品;支持鼓勵非遺工坊進旅遊景區、進歷史文化街區搭建製作體驗銷售平台等。(記者 付奇 王慧)
全省法院去年新收“民告官”案3.8萬餘件
行政機關一審敗訴率7.8%
省高級人民法院6月28日公布,去年全省法院新收各類行政訴訟案件38061件,同比增長3.8%;審結38369件,同比增長1.7%。其中,全省行政機關一審敗訴案件1376件,同比下降16.6%;一審敗訴率7.8%,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
在審理強制拆除違法建設、土地房屋徵收等案件的過程中,我省法院發現,行政行為明顯違法、當事人受損權益不能得到及時彌補、當事人合法訴求長期懸而不決的情形時有發生,而一些行政機關寧願承擔敗訴後果,也不願主動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導致行政行為的違法狀態長期存續。南通中院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構建體系化的行政行為自我糾正制度,由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主動、及時糾正違法不當的行政行為,讓行政執法回歸應有的軌道。去年,省法院聯合相關部門召開全省工作推進會進行全面總結推廣,去年11月施行的全國首部行政程序地方性法規《江蘇省行政程序條例》也將行政行為自我糾正制度上升為省級立法規定。制度實施以來,南通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推動行政機關自我糾正案件260件,涉及行政登記、工傷認定、行政處罰等多種類型,南通市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行政複議中自我糾正案件也達160件。去年全市法院實現行政案件收案數與行政機關敗訴率“雙下降”、調解撤訴數與服判息訴率“雙提升”的良性循環。
加大行政爭議實質化解力度,我省法院建立健全行政爭議訴源治理和“網格法官+調解員+網格員”聯動解紛機制,全年有4590件一審行政案件以調解或協調方式結案,佔全省法院一審結案數的1/4。省法院印發工作指引,推動行政爭議訴前分流,完善簡易程序適用,全年一審行政案件簡易程序適用率達15.4%,同比上升近7個百分點。(記者 顧敏)
連日來,江蘇各地持續開展燃氣安全專項檢查,排查消除燃氣安全隱患,築牢安全防線。
江蘇台記者范娜:在南京市鼓樓區寶塔橋街道金燕路,道路兩側密布着小商鋪、小餐飲等“九小場所”,所以在這裏普及消防安全知識和正確使用燃氣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這條街上未鋪設燃氣管道,大部分商戶使用的是液化氣鋼瓶。液化氣公司在入戶排查時,對於閥門和軟管進行了重點檢查。同時,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對於“九小場所”的消防安全知識也進行了普及。
南京百江液化氣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朱雲山說,閥門必須採用國家標準製造要求的調壓器閥門,必須是固定流量、固定壓力的。軟管必須採用燃氣專用軟管,使用金屬包覆管或者金屬波紋管作為燃氣的專用管線。對於燃氣使用的軟管,最長不允許超過2米。如果軟管長度過長,在日常操作中軟管會產生折彎或者不必要的變形,從而導致軟管破壞漏氣,最終可能會產生一些燃氣事故。
南京市鼓樓區消防救援大隊副大隊長唐琪檢查后說,這家小餐飲店的動火灶台是在門口,門口又是唯一的安全疏散出口。如果發生火災,這個出口可能會影響疏散。店裡面的電器線路連接凌亂,存在安全隱患。在後期安全員巡查過程中,會督促商戶加以整改。
常州、淮安等地對餐飲經營場所展開拉網式排查,發現問題現場落實整改。無錫、泰州等地全面開展了燃氣自閉閥和警報器安裝工作,加強燃氣用戶安全管理。徐州、南通等地對轄區內企業開展燃氣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針對場所內消防設施器材是否保持完好有效、液化石油氣存放使用是否超量等進行了細緻檢查。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敏 李澤灝 周楊楊 胡於棋 范娜 耿潤方 顏斌 無錫台 泰州台 徐州中心站 姜堰台 南通台 淮安區台 張家港台 太倉台 徐州台 金壇台 啟東台 編輯/胡超)
6月26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魏國強一行,赴高鐵南京南站、金壇站,走訪慰問滬寧沿江高鐵聯調聯試工作者、參建單位一線職工。據了解,今年全省各級工會將向一線職工贈送2億元左右的防暑降溫用品,助力全省職工平安度夏。
魏國強一行聽取了項目進展、安全生產和服務職工情況介紹,將慰問用品送到奮戰在一線的勞動者手中,向他們表示敬意。魏國強表示,全省各級工會要樹牢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切實關心關愛勞動者,大力開展“送清涼、送安全、送法律”夏季安康“三送”活動,着力幫助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切實維護廣大職工安康權益,當好職工信賴的娘家人、貼心人,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在經濟建設主戰場再創佳績、再立新功。(記者 吉強)
在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裡的新能源企業。溧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6月20日電 (記者 唐娟)“2022年動力電池出貨量佔全國15%、全省38%,產值突破千億元,規模居全國縣域第一。”位於蘇南方陣的縣域城市溧陽,2022年動力電池產業“成績單”亮眼。
近年來,常州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溧陽搶抓產業發展“窗口期”,以鏈串企,以企強鏈,目前,已構建起涵蓋電池正負極、隔膜材料、電池單體到電池系統的動力電池完整產業鏈。
2012年,中關村在北京市外設立的第一家科技產業園區落戶溧陽后,溧陽開始前瞻性布局綠色能源產業,規劃建設了面積近4.3平方公里的綠色能源產業園。2016年,寧德時代的全資子公司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溧陽註冊,產能50GWh長三角動力電池基地項目在溧陽開工建設。另外,寧德時代還聯手上汽集團,在溧陽布局了動力電池研發及生產基地。
依託龍頭企業的領軍效應,以及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等科創服務平台,溧陽目前已集聚80多家上下游企業。
2020年,溧陽設立20億元的“電動溧陽”專項基金,建設和完善電動化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體系。截至目前,溧陽建成公共充電站23個、小區充電站59個,提供充電車位559個,實現鎮(區、街道)、文旅景區、公交客運、高速服務區充電站全覆蓋。
數據显示,2022年溧陽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064.27億元,同比增長30.8%;營業收入3503.34億元,同比增長38.2%。其中,動力電池、綠色精品鋼、智能電網、智能裝備等“2+2+X”重點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至80.4%,動力電池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長126.6%。2023年,溧陽將確保動力電池產值突破1300億元,推動全年工業經濟實力再凈增千億、總量突破4600億元。(完)
一、為什麼要漲民用氣價格?
為貫徹落實天然氣價格改革政策要求,保障天然氣供應和天然氣市場穩定,上游天然氣氣源供應企業自2021年4月1日起、2023年4月1日起,先後兩次上調供應城市燃氣經營企業的居民氣源價格。此次居民用氣銷售價格調整,是按照我市2015年建立的居民用氣終端銷售價格與氣源價格變動的聯動機制要求,疏導天然氣價格矛盾,穩定天然氣市場供應,保障我市城市燃氣經營企業的正常經營和居民燃氣用戶的用氣需求。
上游居民氣源價格在2021年4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間上漲的部分,由城市燃氣經營企業自行消化,對居民用戶以及學校等非居民用戶不往前追溯。
二、上游氣源價格漲了,民用氣價格漲了多少?
居民用管道天然氣銷售價格調整包括兩項內容:
一是調整居民用氣各檔銷售價格。按照第一、二、三檔價格1:1.2:1.4的價差比例,居民用氣各檔銷售價格分別調整為3.03元/立方米、3.64元/立方米、4.24元/立方米,分別上調0.30元/立方米、0.36元/立方米、0.42元/立方米。
二是調整學校等非居民用戶銷售價格。學校教學和學生生活、社會福利機構等有關政策規定執行居民用管道天然氣銷售價格的非居民用戶,銷售價格調整為3.34元/立方米,上調0.33元/立方米。
三、民用氣漲價后,一個月要多花多少錢?
按照2022年我市居民家庭用氣量測算,全市87%的居民家庭年用氣量在第一檔內,每戶每年平均增加支出約41元,一個月每戶平均增加支出約3.42元。
四、民用氣漲價,抄表時間怎麼算?
本次居民用管道天然氣銷售價格調整自2023年7月1日起實施,即從2023年7月1日起,居民家庭用氣量按調整后的價格計算燃氣費用。城市燃氣經營企業在跨月抄表氣量時,以2023年7月1日為劃分點,根據劃分點前後用氣天數及日均用氣量分段計算用氣量,7月1日前的用氣量按原銷售價格執行,7月1日起的用氣量按調整后的銷售價格執行。
舉例:
1.后付費單雙月抄表客戶。某雙月抄表客戶,2023年6月11日抄表示數為1500立方,2023年8月11日進行了氣價調整后的首次抄表,抄表示數為1800立方,該客戶兩次抄表日間隔61天,日均用氣量為(1800-1500)/61=4.9180立方,該客戶7月1日前用氣天數為20天,執行原價格政策的氣量為4.9180×20=98.36立方;7月1日起的用氣天數為41天,執行新價格政策的氣量為1800-1500-98.36=201.64立方(4.9180×41=201.64)。
2.遠程抄表客戶。遠程抄表客戶用氣量清算實行遠程數據上傳方式。由燃氣企業安排2023年6月30日24時遠程抄表,本次抄表收費仍按原價格執行,2023年7月1日後抄表收費執行新的價格。
3.預付費IC卡表客戶。預付費IC卡表客戶用氣量清算參照后付費單雙月抄表客戶,實行客戶自行申報方式。
五、每年的用氣量和計算周期有沒有變化?
全市居民家庭的用氣周期不做調整,起止日期仍為用氣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對家庭人口為3人及以下用戶,一檔年用氣量為400(含)立方米以內,二檔年用氣量為400-1100(含)立方米,三檔年用氣量為1100立方米以上;對家庭人口為4人及以上用戶,一、二檔年用氣量上限分別按每人每年125立方米、285立方米確定。
六、為什麼這次價格調整沒有組織召開聽證會?
2015年12月,原市物價局在定價聽證的基礎上,報經市政府同意,印發《關於完善民用管道天然氣階梯價格制度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寧價工〔2015〕313號),建立居民用氣銷售價格調整和上游天然氣門站價格變動聯動機制,即當上游天然氣門站價格調整累計變動幅度達到或超過5%時,在階梯氣量、階梯價差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報市政府同意后,同向調整居民用氣銷售價格。同時,按照《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規定,依據已經生效實施的定價機制制定具體價格水平時,可以不再開展定價聽證。
七、城市燃氣經營企業諮詢電話是多少?
主城六區:南京港華,96889688
江北新區、浦口區、六合區:南京中燃,95007
江寧區:南京華潤,96889677
高淳區:高淳港華,57887666
溧水區:溧水崑崙,57293456;南京濱海,56212699;南京潔寧,57420498
我省麥收已近九成,水稻播栽全面展開
魚米之鄉一派好“豐”光
從5月下旬小麥開鐮收割以來,江蘇各地由南向北搶收搶種,確保不誤農時、顆粒歸倉。截至6月11日,全省小麥累計收穫3061萬畝、進度86%,蘇南收穫結束,蘇中、蘇北進度分別為98%、80%。
夏收夏種,對农民來說就像是一場“高考”,收穫的每一粒糧都包裹着一季的辛勞。連日來,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聽农民們講述辛勤種糧故事,看有關部門如何沉入一線和农民並肩作戰,應用科技等手段把糧食安全主動權穩穩掌握在自己手中。
搶抓進度一刻等不起
6月10日下午,南京風雨交加。睢寧縣高作鎮官楊村種糧大戶曹永,接到在南京的家人電話:“睢寧下雨了嗎?家裡的麥怎麼樣了?”當天,正趕上曹永的1000畝小麥開鐮,這可是全家的“大日子”。好在天公作美,曹永一口氣租來10台聯合收割機,從早上7點干到夜裡11點,當天就搶收600畝。
5月下旬,睢寧也曾遭遇強降雨天氣,好在那時當地的小麥尚未熟透,耐水性較強,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如果現在碰上那樣的大雨,就麻煩了。”曹永心有餘悸,每天關注天氣預報。他盤算着,麥收后還要秸稈還田、平整土地,插秧種稻一刻都耽誤不得。
今年麥收期間,我省遭遇數次陰雨天氣,全省小麥收穫曾明顯受阻。各地動用一切力量,和時間賽跑,搶早收割入庫,全省沒有出現小麥大面積倒伏、霉變或“穗發芽”情況。
“我今天早上4點就起了,那邊收完的地打壟了,要開泵抽水泡田。昨天晚上下雨,沒割的80畝,早上曬一曬再割。”6月8日下午,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大棚村,69歲的種糧大戶孫應白戴好口罩和護目鏡,登上停放在麥田裡的收割機。10多分鐘后,收割機2000斤的糧倉便裝滿了。他家有310畝田,雖然雨水拖慢了收割進度,但他還是起早貪黑贏得了時間。
“今年收成還可以,收了30多萬斤,畝產估計1050斤,和往年差不多。”因為天氣預報有雨,寶應縣�鎪�鎮成庄村種糧大戶夏秀榮趕在降雨前請了兩個工人,租借了收割機,用两天時間收完自家320畝小麥。他一直懸着的心,總算放下了。
雖然“連軸轉”,农民們並不能“喘口氣”――下一季的耕種又開始了。夏秀榮收完麥后,開始翻地準備插秧。他今年種的大部分是直播稻,只準備一小部分機插秧。“有的田塊不平,水系不好,不是干就是澇,用機插秧可以防澇抗旱,要穩產一點,但是成本高,300元一畝。”夏秀榮說,插秧也是體力活,秧盤一個5斤,需要純勞力,現在人力不好找。
栽禾趕時,割禾趕天。眼下,蘇州各地正加緊進行水稻搶種。6月9日一早,記者來到位於吳中區臨湖鎮的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核心區,只見农民們正緊張地移送秧苗。一盤盤嫩綠的秧苗,通過傳輸帶轉移到田邊,並被迅速轉運到移栽田地。不遠處,插秧機來回穿梭,不一會就將這些秧苗整齊地移栽田中,給水田披上了一層綠色“新裝”。
6月11日的統計數據显示,全省當日投入水稻插秧機1.5萬台、水稻直播機4224台,機插秧作業面積91.8萬畝。截至目前,全省水稻播栽470萬畝、進度14%。
從机械化邁向智能化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農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量較少且年齡偏大。隨着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推進,机械化作業的作用更加明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也不斷降低着农民的“辛苦指數”。
臨湖鎮目前有超過1萬畝高標準農田,僅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就管理7000多畝。2018年起,園區逐步實現農田耕作管理的机械化、智能化和農業基礎設施的高標準改造。“比如放水漚田,現在只要打開手機軟件,動動手指就能控制對應片區的泵房上水,大大減輕人的工作量。”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農業園區的管理主體,該公司副總經理徐雅婷說,整個園區的插秧工作正在分片區陸續進行,將持續到6月底。
62歲的李明東是該園區種植組負責人,也是這7000多畝土地的“大管家”。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他,對現在的高效種植方式感觸頗深。過去人工插秧,一個熟手一天插一畝地,現在根據臨湖土地分佈情況,按照正常的速度,一台插秧機每天完成25―30畝。7000多畝地的插秧和後續管理,用上插秧機、無人機等設備,靠20多個本地农民就能完成。
农民們普遍使用的聯合收割機,也向無人化方向發展,機手不用在駕駛室“頂頭曬”,採集的各項數據也更精準。在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有片520畝的稻麥輪作“無人化農場”集成示範基地,是省重大農業科技裝備集成示範項目。這裏的收割機不僅無人駕駛,還能實時智能測產,同時配合拖拉機、植保機、插秧機等,整個糧食種植生產流程全部實現無人化作業。基地還利用遙感技術,監測不同地塊的作物長勢和產量,生成精準的施肥和灌溉處方。
從收到種,再到日常田間管理,新技術、新設備逐步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58歲的夏秀榮說,他現在用上無人機灑葯除草,雖然需要花錢請人,但效果比人工好。在曹永的農場,灑葯無人機已更新到第二代,還擁有還田機、植保機等4台設備,他還自學了機器操作。常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常熟今年水稻種植面積約27.2萬畝,機插秧比例佔到95%以上。
從全省來看,今年江蘇投入大中型拖拉機14.5萬台、聯合收割機12萬台、育秧流水線5300餘條、育秧播種機8600餘台(套)、水稻插秧機11萬台、烘乾機3.5萬台,確保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9.7%以上、水稻機播率90%以上。目前,全省無人駕駛/輔助駕駛插秧機保有量2274台,今年新增672台。
“我們今年還首次嘗試在無人插秧機前方加裝探頭,相當於直接給土地做‘CT’,可以即時測定土地肥力,在插秧的同時就能進行變量施肥。”蘇州市種子管理站站長沈雪林介紹,通過改良栽培技術,科學調控氮肥、磷肥施用比例,蘇州正力求在水稻種植前端就實現精準施肥,以提升後期管理科學性,也從根本上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減少。
協同發力守護糧食安全
麥浪似海、農機如舟。今年,啟東22萬餘畝小麥喜獲豐收,平均畝產超900斤,其中七成以上高產田塊畝均1000斤以上,創歷史新高。“對位處沿江沿海、普遍地勢低洼、土壤鹽鹼含量較高的連片農田來說,這具有里程碑意義。”啟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陸健說。
2017年以前,啟東的小麥畝產在五六百斤徘徊20多年,如今的成績,意味着當地近6年實現產量增幅達五成。啟東的秘訣,主要在於大範圍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在各方協作下,啟東全覆蓋輪訓種糧大戶,重點推廣“治水、防病、除草”等高產栽培技術,建立83個產銷服務聯盟,極大提高了小麥生產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夏收夏種的關鍵時期,黨員幹部也衝到最前面。“我和同事們已輪流值守20天,基本都是白天正常上班,晚上繼續值班,大家滿負荷運轉。”徐州市雲龍區潘塘社區黨支部書記潘文武告訴記者,社區里種有2300多畝小麥,從幫助农民聯繫農機到做好天氣提醒,從秸稈禁燒到插秧種稻,他們在一線隨時為农民排憂解難。
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黨員幹部分成13個工作組,下沉一線開展包市分片指導聯繫夏收夏種,協調解決困難問題。他們每日調度全省“三夏”生產進展,實行挂圖作戰,分區域分時段第一時間掌握各地進度;及時做好災害性天氣信息預警,指導防範應對,減輕因災損失;及時收集、分析、發布機具供需、作業價格等市場信息,引導機具有序流動;組建604支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落實3503個應急烘乾作業服務主體,確保關鍵時刻沖得上、頂得住、有實效。
特別是在前段時間,江蘇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上,打了個漂亮的防控總體戰,小麥赤霉病發病面積、發病程度為近年最低。同時,省水利、農機、氣象等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各項“三夏”生產安排有序推進。
堅決打贏夏收夏種這場硬仗,還要做好服務保障。江蘇紮實推進農機跨區作業通道政策,發放跨區作業證4萬餘張,設立接待服務站600多個,公布機收保障熱線電話100多個;持續加強種子、化肥、農藥、育秧盤等重點農資供需調度,聯合中石油、中石化江蘇分公司,優化完善農機“三優一免”保障舉措,設立約600座農機定點加油站,開闢綠色通道1000餘條;舉辦各類技能培訓和現場演示約700多場次,培訓農技農機隊伍及各類主體超8萬人次。
記者 王靜 盛崢 顏穎 王岩
綜合評價是高考多元錄取模式之一,今天(6月10日),部分高校在江蘇舉行綜合評價招生測試。
今天(6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招生綜合評價面試在國科大南京學院舉行,共有800多名江蘇省高考考生報名參加。國科大綜合評價是指綜合學生高考成績、專家面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方面的成績錄取考生,成績佔比為6:3:1。
“今年我們在江蘇招錄40人,35人通過綜合評價錄取,5人是裸分錄取,每組3名老師面試,老師都是正教授以及院士,有的還是研究所所長。”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國強說。
校方介紹,專家會根據學生的申報材料、專業興趣、自我介紹等信息來“定製”面試問題,涉及科研、人文、體育和藝術等領域。不僅沒有固定問題,且沒有標準答案,考察學生綜合能力。
“學校是培養我們國家未來的科技領軍人才,所以學生的綜合能力很重要。希望通過我們老師的開放式問題,學生根據他的專業知識來組織回答,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背景、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因為綜合能力比較好的學生到了我們學校,他的發展前途會更好一點。”楊國強表示。
“老師問我,我如果是今年上空間站的航天員,上去會做哪些感興趣的實驗。”常州高級中學高考考生陳誠說,面試考察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和興趣。
“只要有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從反面回答問題。”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高考考生潘燁表示,面試對個人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2014年國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從2014年至2022年,國科大在江蘇共錄取345人,該校本科生深造率超過90%。
本周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也相繼舉行綜合評價測試。今年,共有24所高校在江蘇省試點綜合評價錄取。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建華 謝健 編輯/徐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