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之所願。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十年來,全省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卻持續下降,能耗強度降低了近一半。這一升一降背後,凝聚着什麼樣的發展定力,又有哪些非常之舉?打開美麗江蘇新畫卷,一起去尋找答案。
江蘇台記者鄭偉報道,一江清水,兩岸蔥蘢,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憑藉親山近水的高顏值,成了市民們喜愛的打卡地。可是,這裏曾是南京的“化工基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威脅。為了破解“化工圍江”困局,十年來,燕子磯關停拆除110家砂場碼頭、78家工企單位,恢復植被160萬平方米,生產岸線全部變為生態岸線,昔日的污染重災區蛻變成了風光旖旎的濱江明珠。
極目長江兩岸,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曾經因無序開發留下的“傷疤”已被越來越多的綠色“治癒”。近年來,在新時代長江之歌的激昂樂章中,江蘇堅持問題導向,着力破解“重化圍江”,堅決落實“十年禁漁”,系統開展岸線修復――先後關閉沿江化工企業3505家,清退沿江生產岸線72.6公里,20個特色示範段串點成線、連片成帶,帶動了沿江整體環境提升,一個個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重新回歸百姓生活。
南京天妃宮小學學生唐昊天告訴記者,自己經常和同學來江邊公園玩,有時會看到江豚,非常高興。南通市民張萍說,現在開窗就能看到狼山、長江,而且身邊還多了綠地、公園,晚上可以帶着孩子出來散步玩耍。
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之間,長江江蘇段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變化――長江幹流水質連續4年保持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優Ⅲ比例達98.3%。放眼全省,千年運河盡展時代新姿,全線水質達到Ⅲ類;太湖治理連續14年實現“兩個確保”,湖體總磷、總氮濃度達到近十年來最優。
環境質量改善的不只水,還有大氣。在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每天都會雷打不動,在固定時間、固定方位拍攝天空照片。從2013年至今,團隊累計拍攝照片超過6萬張,其中的變化讓人欣喜。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大氣部部長鐘聲說,與2013年相比,江蘇的“灰霾天”越來越少,“水晶藍”越來越多。監測點位的平均能見度水平也從原來的11公里左右,大幅增長到了20公里左右。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面打響藍天保衛戰。在排名倒逼機制、“點位長”創新機制以及專家幫扶模式等加持下,藍天白雲不負所期,如約而至。2021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實現2013年以來“八連降”,首次以省域為單位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優良天數比率提高22.1個百分點,一年的藍天數增加了近81天。
藍天白雲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目可及的背後,是江蘇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千秋大計”的真實寫照。在生態環境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徵途上,凝聚了無數江蘇先行先試的鏗鏘足跡。
作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江蘇“天地空一體”全省整體監測監控能力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創新建設的“綠島”共享治污項目,讓近3萬个中小企業直接受益,全國率先推出的“環保貸”,共投放貸款60.52億元,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說,十年來,江蘇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環境問題。正是江蘇對生態文明建設有着清醒的認識、果敢的行動和系統性的謀划,才推動江蘇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整體躍升。
這十年,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6%的人口,產出了超過全國10%的經濟總量。如何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中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擺在江蘇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十年來,江蘇堅持為生態“留白”、為發展“添綠”,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記者來到鹽城東台條子泥濕地,這裏可以說是鳥類的“國際機場”,每年有超百萬隻候鳥在此過境停歇。隨着當地濕地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近三年,來到這裏的鳥兒增加了22種,其中不乏勺嘴鷸、小青腳鷸這些珍稀鳥類。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特聘研究員楊洪燕告訴記者,除了利用這塊棲息地的鳥類的種類和數量之外,其實可以通過鳥類AI系統識別這種先進的技術來獲得更多的數據。因為濕地的保護做得越來越好,每年鳥類數量都屢創新高。
在全球自然濕地喪失和退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條子泥濕地的候鳥種群數量不降反升,這是江蘇為生態“留白”的定力所致,也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提供了創新典範。十年來,江蘇始終以“先行者”姿態大膽探索,努力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走在前列。作為全國生態環保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省,江蘇率先出台《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率先在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補償制度改革。
既為生態“留白”,更為發展“添綠”,走進位於徐州的江蘇華美熱電有限公司,7000多塊單晶硅高效光伏組件映入眼帘。光伏板下,有菜園、魚塘;路燈兩側,藍色的光伏板和白色的風機“保駕護航”,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和風光互補都在這裏得以實現。這座在煤礦原址上拔地而起的電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只有2012年的六分之一。
江蘇華美熱電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唐甜說,以前大家在煤礦工作都不敢穿白襯衫,因為出趟門就會一身黑。現在從事電力生產崗位,工作環境清潔低碳,大家基本都是穿白襯衫、淺藍色的工作服。
由“黑”到“白”再到“綠”,曾以煤城聞名的徐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煤電、鋼鐵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十年來,徐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智能製造、工程机械分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製造業集群。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像徐州這樣的改革、破題在江蘇不勝枚舉。這十年,江蘇全面邁入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快車道”,累計壓減煤電落後產能738.75萬千瓦、水泥產能2766萬噸。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39.8%和47.5%,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說,江蘇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方面非常堅定,大膽探索,取得了一些非常大的成效,為全國走綠色發展這條路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借鑒。江蘇的實踐說明,走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這條路,是工業化加速發展條件下的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雙贏的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在建設美麗江蘇的道路上,仔細品味記者還會發現,美的形態不斷拓展、美的內涵更加完善、美的空間逐漸延伸、美的體驗更加豐富。如今的江蘇大地上,繡花功夫繪就城鄉新畫卷,生活處處可見精緻美;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綠色生活蔚然成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自覺和廣泛共識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人用實際行動守護着美麗家園。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回望十年來一個個閃爍的發展坐標,8500萬江蘇兒女將更加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千年大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奮力繪就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江蘇畫卷!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偉 郭鍇峰 陳超 朱曉瑩 顧嘯雲 鄭凌 楊國 趙殿君 馬英 徐州台 宿遷台 常州台 靖江台 啟東台 東台台 南通中心站 無錫中心站 徐州中心站 編輯/胡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postdoctor.com/?p=6112
>> 转载请注明: www.zjpostdoctor.com 2022年10月08日 于 新宝6-新宝6平台代理-新宝6总代理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