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中新社南京1月2日電 (記者 楊顏慈)中新社記者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馬庭祿於當日凌晨離世,終年89歲。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49人。
馬庭祿生於1934年3月,祖籍南京。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時,他家住在七家灣大輝復巷。由於家裡窮,一家人沒能逃往外地。馬庭祿和祖母、伯父、父母親,以及舅公溫志學、二姑爹楊守林,一同逃進金陵大學難民區避難。
馬庭祿生前口述,日軍進城后,到處搜捕青壯年。他的父親馬玉泉、舅公溫志學和二姑爹楊守林被日軍用繩子捆綁着押上大卡車。“一同被抓的還有很多人,裝了幾卡車拉走了。”
“親人們再沒有回來。後來才知道,是被日本人用機關槍集體殺害在南京下關江邊。”馬庭祿生前說,當時江水紅了一大片,屍骨堆積成山。日本兵還用汽油澆在屍體上焚屍滅跡。
在清明節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馬庭祿都會帶着後人到紀念館祭奠逝去的家人。提及往事,他總忍不住落淚。(完)
江蘇加強越冬期農作物生產管理 夯實夏熟豐收和蔬菜保供基礎
當前正值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生產越冬期,江蘇全省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加強預測預判,儲備技術物資,科學主動應對,把政策措施、技術方案落實到主體、田頭,全力贏得明年夏熟和農業豐收主動權。
記者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受秋播時間拉長等因素影響,今年小麥油菜晚播面積仍佔一定比例,苗情不平衡性加大,凍害、漬害、草害等隱患較為突出,冬季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可能影響小麥油菜和蔬菜生產。
在鹽城市鹽都區鹽龍街道大李村,種糧大戶丁玉俊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對小麥進行田間管理。農技人員指出,田間整體土壤壓實不夠,麥田抗寒性較差,不利於安全越冬和後期生長。因此,丁玉俊針對不同苗情和墒情,實施清溝理墒、鎮壓保墒等冬前管理技術措施等綜合田管作業,確保小麥安全越冬,為明年夏糧豐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今年種植了900畝小麥,目前已組織人全部清溝理墒一遍,目前小麥長勢很好。”丁玉俊說,“我將關注這一個星期的天氣,如果田間濕度適宜,我們就進行小麥二次鎮壓,使小麥安全越冬。還有弱苗田塊,我準備補肥,帶肥越冬。”
在宿遷市泗洪縣金鎖鎮雙湖居一組的田間,農技人員正在對越冬小麥進行現場踏田查看。泗洪縣金鎖鎮農村工作局農藝師翟建府表示,今年小麥整體苗情不錯,但局部存在早播小麥旺長、晚播小麥苗情偏弱,遭受低溫凍害、植株倒伏等風險高。翟建府說:“當前小麥已經進入越冬期,對小麥苗情長勢,採取不同的栽培措施,對一類二類苗要防止產生凍害,對長勢過旺的採取鎮壓等農技措施,防止旺長。對三類苗要每畝地施用化肥10公斤左右,以促進苗情轉化。同時要加強對麥田病蟲害重點檢測,保證明年不發生大的蟲情災害。”
在位於常熟董浜鎮智林村的惠健農業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在採摘新鮮的芹菜、菠菜等,這裏種植了10多個品種的地產蔬菜,每天按需求採收上市。設施蔬菜大棚通過各種加強保溫增溫措施,保障了蔬菜的有序生產。合作社不僅自己種植了1250畝蔬菜田,並通過各個收購點,把周邊輻射帶動的農戶種植的2.5萬多畝蔬菜收上來。
惠健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顧惠國向記者介紹,目前地里的菜生長完全沒有問題。成熟以後可以採摘上市,包括常熟本地或者是蘇州地區也好,“菜籃子”的保障是穩定的。“每天上市量大概30-50噸,配送商超基本能滿足七八成,有的時候我們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採收打包。”顧惠國說。
(江蘇新聞廣播/孫昕 宿遷台 鹽城台 常熟台 編輯/徐瑋琪)
第六屆交通信息化論壇聚焦江蘇数字交通產業化發展――
跨界融合,讓江蘇交通加“數”前進
11月19日-20日,由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與徐州市綜合交通運輸學會聯合主辦,以“跨界融合――賦能数字交通產業化”為主題的第六屆交通信息化論壇暨智慧交通產品技術博覽會在徐州舉行。
数字驅動,推進交通科技創新
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理事長史和平表示,数字賦能交通產業化發展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我省交通信息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產業数字化融合不斷加強,数字化運輸新業態蓬勃發展,已成為推動交通強省、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新引擎。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對公路運輸的高質量發展以及交通基礎設施的数字化轉型進行了闡述和前沿探索。“現代交通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向数字化、綠色化以及產業化跨界融合三個方向尋求轉型,公路交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推動高性能材料、長壽命結構、精細化施工、高品質養護齊頭並進。”黃衛表示,我國日漸完備的公路交通運輸體系正面臨破局機遇,公路發展轉型正向数字化、綠色化及產業化跨界融合,未來,数字化驅動公路科技創新要着眼於挖掘数字潛力,推進數據驅動引領一體化維養;深耕前沿應用,實現数字孿生賦能智慧化管理。
現階段,江蘇高速公路已全面進入養護時代,“老齡化”現象顯著,結構性養護需求日益突出。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贊平介紹,我省高速公路養護正全面推進数字化轉型。“當前公路養護如果要做到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問題準確、解決問題有效、跟蹤問題科學,数字化成為趨勢和要求,必須把公路各種信息轉變成数字信號進行處理。”
“針對瀝青路面逐漸達到設計壽命、材料性能持續衰退等問題,我們歷時5年研究,創新路表病害三維激光線掃描檢測,建立了瀝青路面快速無損檢測方法;開發資產管理系統,實現了養護方案智能決策;研發施工智能化監控平台,建立了施工質量綜合評價方法。”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曹榮吉說,全程数字化手段,對減少路面結構性大修,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推動路面長壽命和養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白皮書發布,自動駕駛前景可期
由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自動駕駛專業委員會組織自動駕駛產業公司、高校、科研院所、汽車企業、檢測公司等30餘家單位共同編製的《江蘇省自動駕駛產業應用白皮書》在論壇上發布,詳細闡述了構建自動駕駛產業應用關鍵技術、典型應用場景。
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副理事長游慶仲說,白皮書提出,國內外自動駕駛產品加速量產落地且產業鏈已初步形成,已從技術研發向公開道路測試快速邁進,相關法規標準正逐漸完善,並從場景示範應用逐步走向商業化運營,江蘇省已開展自動駕駛多場景示範運營探索,省內單位牽頭或參与多項標準制定,全省自動駕駛產業技術水平與產業規模居全國領先地位。
目前,江蘇面臨高階自動駕駛關鍵技術落後、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政策法規標準缺乏、部分地區智能交通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商業化落地應用不多等關鍵瓶頸問題。對此,白皮書提出具體發展路線,全省應以自動駕駛場景應用示範為牽引,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核心產品研發,探索商業化運營模式,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帶動整體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重點開展城市交通、高速物流、環衛、停車場、公路施工、港口和機場等典型自動駕駛場景的示範應用與商業化運營。
“白皮書明確自動駕駛產業應用頂層規劃和行動計劃,將有力地促進我省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凌耀初表示,江蘇交通率先推進交通運輸数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一系列賦能交通發展的示範項目推廣應用,形成了江蘇現代数字交通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下一步將加快建設交通信息新網絡、智慧交通新設施,打造科技創新新集群,全面促進数字交通發展。
優勢再造,變交通優勢為經濟優勢
論壇舉辦了建言獻策會,對徐州市打造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與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城市提出建議。
凌耀初認為,一個現代化的樞紐城市有六個方面的特徵:發達的軌道交通、便捷的國際運輸、高效的客貨運輸、先進的載運工具、推廣綠色發展、協同高效的體制機制。徐州要注重國際運輸的發展,要在現有高鐵網絡的基礎上,推動城際鐵路和市域市郊軌道交通的發展。
“要加快將徐州的區域交通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提升徐州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陳小卉表示,可建立綜合交通樞紐用地綜合開發機制,強化樞紐與城市經濟產業、商業商貿融合聯動發展,大力發展臨空經濟、臨港經濟、高鐵經濟。促進綜合客運樞紐站城融合,探索建立樞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推動樞紐與周邊區域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加強開發時序協調、服務功能共享。
“徐州在未來建設中需重點關注區域交通網絡完善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提升。”黃衛表示,應構建與周邊市域、長三角城市群、國內重要都市圈的快速交通框架。通過便捷的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確保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結構優化,促進產業鏈、現代物流系統與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徐州應根據自身歷史文化、地理特徵與產業格局找准城市定位,揚長避短,與周邊城市做好產業差異性互補,從而規避“后產業集聚”時期的反哺風險,化危機為機遇。(記者 梅劍飛 許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如何通過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和保障高質量發展?
【一線探訪】
新經濟領域已成就業新藍海
11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技能大賽互聯網營銷師項目決賽在南京傳媒學院舉行。58名选手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直播風格各具特色。
南京逐日千里科技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張悅不僅是公司兩名參賽选手的領隊,還臨時充當起“獵頭”。“因為公司服務的企業對互聯網營銷師的需求量太大了,想邀請一些选手加入!”張悅說,二十大報告提出,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大學生如果願意嘗試互聯網營銷師,就業創業機會會很多。
今年下半年,南京舉辦第一屆新業態從業人員技能大賽,競賽工種除了互聯網營銷師,還包括這幾年需求量很大的外賣配送員、健康照護師、电子競技員等。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副主任周曉煒表示,希望通過競賽宣傳,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行業並成為其中一員。
数字技術飛速發展,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新經濟新業態加速湧現,與之對應的新興職業成為新增就業最快的領域。來自省人社廳的數據显示,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的69.67萬人中,近1/3來自新經濟新業態。
江蘇東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數智化部總經理溫智惠表示,隨着盛虹股份“智改數轉”步伐加快,數智化部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在企業內部快速整合相關應用,充分挖掘並利用現有數據價值,賦能管理決策,以及協助各工廠利用新IT技術構建智能工廠時,都離不開數據分析、模型仿真、信息安全等技術人員。”溫智惠說,今年數智化部招聘主要集中在數據分析師、開發工程師和信息安全專業人才等。這些技術工種,企業需要有一定經驗的人員,但由於高校類似專業畢業生很少,即便有一些相關專業,與日新月異的数字技術需求之間還是有差距。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希望今後的人才培養能更好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專家探究】
用“大就業觀”引領就業優先戰略落地見效
“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大量湧現進一步說明,要讓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就業優先戰略落地見效,應加強多部門、多主體聯動和高效融合,樹立‘大就業觀’。”南京大學就業質量研究中心主任方長春所說的“大就業觀”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針對就業問題要有大局觀念、全局觀念,真正突出“就業優先”的政策理念;二是指促就業,尤其是“穩就業”“保就業”,應成為各級黨群組織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共同責任。
以互聯網營銷師為例,這個行業目前並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但又與很多部門相關,如人社部門可以在就業政策上對該行業進行扶持,工信部門可以在技術上提供幫助,互聯網營銷師以女性居多,婦聯也應給予關注。另外,該行業還必須與稅務、市場監管部門打交道。
方長春建議,樹立“大就業觀”不僅要強化各級黨政一把手的責任、強化對就業工作的問責制度,也要求各級黨群組織、特別是與經濟運行和就業工作有着直接或間接聯繫的各政府職能部門,樹立起就業優先的責任意識。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江蘇人社部門充分發揮就業領導小組的作用,整合包括髮改、稅務、市場監管、商務、教育、統計等眾多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工會、婦聯等組織,甚至通信、金融等市場組織的多元主體力量,初步形成了多主體整合聯動的治理體系,在“穩就業”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方長春認為,這一治理體系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如強化多部門整合聯動,將就業促進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強化就業供給側變化趨勢的研判能力等,以此推動多層次、多部門就業促進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權威探問】
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走在前列
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基礎,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隨着江蘇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深化落實,全省經濟運行呈現回穩向上態勢。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市場主體總數達1393.6萬戶,這是就業增長的源頭活水。在此過程中,飛速發展的数字經濟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的同時,造就了大量的新就業崗位。各地正在积極推進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轉型”也對就業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省人社廳副廳長張宏偉表示,江蘇將加強就業政策與經濟、產業、社會等政策的協同銜接,推行重大決策對就業影響評估、公共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評估等機制,推動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產業等政策聚力支持就業,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推動江蘇在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上走在全國前列。
高層次就業創業、高技能就業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標誌。張宏偉表示,江蘇將進一步破除慣性思維,樹立“大就業”觀念,推動就業與人才、培訓等工作深度融合、一體發展,努力實現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一方面,以人才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激發人才項目就業拉動效能,形成以產業鏈吸引人才、以人才鏈引領創新、以創新鏈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以培訓促進就業,以就業引導培訓。推進“就業+培訓”一體化布局,構建就業培訓、創業培訓、職工培訓“三合一”大培訓格局,建立與“人人學技能、人人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相匹配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張宏偉說,幫扶困難群體就業,關係群眾冷暖,關係民生底線。高校畢業生、农民工特別是脫貧勞動者、城市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是就業服務的重中之重。江蘇將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針對重點群體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就業幫扶措施,精準施策,促進多渠道就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今年5月江蘇正式實施的《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也明確要求各地創造公平就業環境,消除就業歧視,保障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和公平的就業機會。”張宏偉表示,江蘇在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的同時,將繼續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公平就業,努力實現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記者 黃紅芳)
惠及全省困難群眾近333萬人次 前三季度發放價格補貼2.93億元
為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受到較大影響,近年來江蘇积極實施價格臨時補貼政策,及時足額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發放價格補貼2.93億元 。
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全省以設區市為單位啟動價格補貼聯動機制18次,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7次,共發放價格補貼2.93億元,惠及困難群眾332.89萬人次。近年來,江蘇省持續加大民生領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支出保障力度,價格補貼從最初的兩類對象拓展到現在的五類群體七類人員。針對疫情影響和重要民生商品價格上漲情況,江蘇省研究探索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機制。指導督促各地加大對困難群眾物價補貼力度,在未達到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啟動條件時,可結合糧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價格上漲情況等,及時向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今年以來,常州、蘇州、連雲港、鹽城、泰州五市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7次,共發放補貼約1.24億元,惠及困難群眾62.13萬人次,較好地緩解了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劉聰琳、楊國、郝朦 編輯/孫櫻)
喜看稻菽千重浪,江南江北盡豐收。眼下正值秋收秋種高峰期,這两天,江蘇全省各地農戶搶抓晴好天氣進行田間作業。在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廣袤的田野捷報頻傳,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這两天,蘇州常熟辛庄鎮平墅村的2600畝水稻開鐮收割,這是近幾年來這片土地上第一次迎來水稻豐收。蘇州常熟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副站長趙品恆說,實割測產平均產量達到了每畝651.5公斤。蘇州常熟辛庄鎮平墅村村民告訴記者,第一次這樣大豐收,開心得不得了!
辛庄鎮原本是蘇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草皮產區,草皮產業覆蓋了1萬多畝良田,但每年收割期被捲走的土壤高達20萬立方米,嚴重破壞了生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常熟市決定全面推進退草還田,通過黨員帶頭、政府補貼等方式,推動草皮種植戶轉型種糧大戶。3年下來,不僅土地肥力有效恢復,當地還建成了2600畝高標準農田,迎來了水稻大豐收。
蘇州常熟市辛庄鎮平墅村委會副主任朱毅介紹,利用合作社的優勢,推出平墅村的品牌大米,發展鄉村游來反哺村民的收入。
包括常熟在內,江蘇各地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農田捷報頻傳。宿遷市的千畝化肥減量增效示範田,全部使用雞糞有機肥替代化肥作為基肥,不僅成本更低,而且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經測產,水稻畝產超690公斤。在淮安金湖縣塔集鎮,3000畝稻蝦田的優質水稻也進入收割期,與普通稻田相比,這裏的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少95%以上,不僅改善了耕地質量,也提升了稻米品質,實現了糧漁雙收。
淮安金湖縣塔集鎮副鎮長徐選邦告訴記者,主要是秉承生態種養,所以稻子長得非常飽滿,稻子品質非常好,產量也可以,訂單也比較多,銷售不成問題。
“高產”的密碼除了良種、良法、良田外,還有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各地,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农民提供集中育秧、耕種、收割等多個環節的服務;秸稈專業合作社,為秋收后的秸稈綜合利用增加的新渠道;烘乾中心解決了糧食乾燥去濕與收貯的難題;糧儲中心科學指導農戶做好儲糧等工作,幫助农民提等進級、減損增收。
南京市溧水區農業農村局作物栽培指導站站長查貴生說,把全省最好的品種推薦給本地的種植大戶,同時做好良種良法,做好服務指導,為糧食生產安全做一點應該做的事。
根據全省農情調度統計數據显示,截至11月5日,全省秋糧收穫已近7成。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楊楊 李明洋 郝朦 朱瑞 常熟台 漣水台 句容台 海安台 金湖台 宿豫台 沭陽台 鹽都台 贛榆台 泗洪台 溧水台 蘇州台 編輯/胡超)
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協同發力
摸清城鄉“家底”,助繪“美麗江蘇”
今年5月、6月,在省自然資源廳的組織下,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接連傳出好消息――該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申報的“江蘇南水北調東線湖網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入選“十四五”期間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現國家“山水”工程江蘇零的突破;該院編製的《江蘇太湖流域水源涵養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實施方案》通過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競爭性評審,成功入圍“2022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項目”名單。兩個國家級生態修復工程獲得中央財政獎補23億元,為建設“美麗江蘇”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堅持創新驅動、致力轉型發展,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貢獻“地質智慧”和“地質力量”。
守護水質安全 助力“水韻江蘇”
江蘇通江達海、河湖匯聚,長江橫貫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調水源頭區。
2021年開始,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工程區內開展水系、生態本底、生物多樣性、礦山地質環境等12項調查,深入查找影響水質的三大隱患,明確了加強生態源地保護、增強湖泊濕地水質凈化能力、強化河湖周邊農田自凈能力、提升山林水土保持能力等四大任務。以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生態安全格局、保障水質安全為核心目標,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太湖流域是長三角中心區域,夯實太湖流域生態安全基底,對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具有突出生態價值。入圍國家生態修復工程,有助於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中打造示範樣板、積累經驗做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綠色成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精準調查城鄉 築牢發展根基
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地質調查設區市全覆蓋。早在2006年,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就開啟轉型之路,從“上山”到“進城”,卓有成效地開展城市地質調查工作。
2013年4月,國家發布《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及時策應蘇南現代化建設戰略,2015年,超大型區域化綜合地質調查項目――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啟動,項目系統查明蘇南地質環境資源承載力、支撐蘇南地區城鎮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地質資源稟賦,打開了地質調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快速合理應用的突破口。
2014年,江蘇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國土(耕地)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網。徐州、泰州、南京、淮安、無錫、常州、蘇州等地提出了富硒土地開發利用區劃,宜興市太華鎮建設富硒土地開發利用示範基地,助力當地“富硒經濟”的發展。
十餘年來,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以推動新型城鎮化綠色、低碳、循環、安全、集約、智慧發展為目標,探索提交了一大批可靠好用的地質成果與對策建議,在服務城市規劃建設、保障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积極作用。
開發地下空間 打造示範工程
今年以來,位於連雲港徐圩的“地下水封洞庫”項目建設加快,為連雲港石化基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省地質調查研究院調查發現,連雲港地區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具備採用地下水封洞庫技術建設能源儲備庫的條件。得益於這項地質發現,“規劃建設連雲港石油儲備庫”被寫進《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及《江蘇沿海地區國土空間規劃》。
去年,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蘇中地區布設的“蘇熱1井”成功探獲乾熱岩資源,首次證實蘇中地區蘊藏豐富的乾熱岩資源。江蘇由此成為我國第四個發現乾熱岩的省份。與此同時,該院創新提出土地多種資源及典型鹽礦礦產地下空間協同利用模式,建成江蘇淮安礦地融合示範工程,服務淮安鹽化工基地發展及國家儲氣儲油庫建設。同時,該院瞄準“雙碳”目標,開展了一系列碳儲碳匯關鍵技術研究及能源安全高效利用研究示範。(陳娟 陳晨)
閉營儀式在無錫市惠山區舉行。惠山區僑辦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8月9日電(記者 孫權)8日下午,2022海外華裔菁英青少年大運河文化線上體驗活動閉營儀式在無錫市惠山區舉行。儀式現場,無錫部分學校的小學生代表被授予“海外華裔菁英青少年江蘇大運河文化夏令營華文教育交流使者”稱號。
大運河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大運河江蘇段是中國大運河全線開鑿時間最早、溝通水系最多、覆蓋地域最廣、通航里程最長、文化積澱最深的河段。
為傳承、保護和建設大運河文化,2019年起,江蘇省着力打造“海外華裔菁英青少年大運河文化體驗活動”這一華文教育品牌活動,以弘揚運河文化為主線,帶領海外華裔青少年遊覽江蘇、學習中華傳統文化。2020年,線下大運河文化體驗活動搬到“雲端”。
2022海外華裔菁英青少年大運河文化線上體驗活動於7月20日在鎮江市啟動。8月7日下午4時,隨着最後一節課程播放完畢,線上體驗活動圓滿結束。
無錫的《“五色土”的精彩藝術》、宿遷的《國粹京劇之龍馬精神》、揚州的《探索郵城古迹 共賞運河明珠》……7月20日至8月7日期間,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所華文學校的師生“雲遊”江蘇,了解運河故事、江蘇故事、中國故事,共同開啟了一段美妙的大運河文化體驗之旅。
據悉,2022海外華裔菁英青少年大運河文化線上體驗活動精選了大運河流域江蘇境內無錫、鎮江、揚州、泰州、南通、鹽城等9個城市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風光,通過製作精美課件,供廣大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参觀。活動主辦方還配套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技藝講解和展示教學,以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傳承。(完)
保障全省今夏用電無憂!江蘇今年迎峰度夏電網工程全部投運
今天(7月5日),記者從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江蘇6項500千伏迎峰度夏重點工程、2158項配網工程已全部建成投運,進一步增加電網供電能力,保障全省今夏用電無憂。
“保障迎峰度夏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提高主配網供電能力是重要舉措。”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建設部計劃處處長陳松濤介紹,江蘇提早加強度夏電網工程重要節點管控,持續提升精益管理水平,確保所有迎峰度夏工程都在夏季用電高峰來臨前投運。
以南京江北新區為例,今年一季度,江北新區GDP增速8.2%,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增速超30%。隨着数字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先進製造業的集群規模持續壯大,用電需求增長迅速。為此,國網江蘇電力去年6月啟動500千伏秋藤變電站擴建工程建設,並於今年5月正式建成。
“該工程的投運,將進一步提高南京江北電網供電可靠性,並助力完善南京市區電網結構,緩解江南、江北兩端受電通道的供電壓力。”據秋藤變擴建工程業主項目經理裴碧瑩介紹。
在蘇州姑蘇區,近年來企業和商戶也日益增多,用電需求隨之增長。為此,當地供電部門趕在今夏用電高峰季來臨前,對該區域電網進行了增容改造,通過新建一條4公里電纜,與周邊區域配電網形成互聯,區域供電能力比之前增加了12.7%,有效緩解區域供電壓力。
不僅是蘇南,江蘇蘇北地區電網也不斷升級。在徐州沛縣等北部縣區,隨着地方產業發展“提速”,工業用電負荷迅速增長,對該區域電網承載力提出新要求。供電部門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在迎峰度夏前完成龍城22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新增1台主變壓器,增加供電容量180兆伏安,有力支撐地方產業轉型升級。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地區,國網江蘇電力超前謀划、統籌協調,對各工程現場參建人員實行“現場到駐地兩點一線”封閉式管理,減少人員流動,同時針對物資運輸受限等情況,积極與地方政府聯絡,採取“點對點”專人接送方式,確保主變壓器、電抗器等重要電氣設備從省外按期運輸進站,實現疫情防控和項目建設“兩手抓、兩不誤”。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劉雨薇 通訊員/黃蕾 唐悅 編輯/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