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雲上”寄哀思“綠色”過清明 江蘇“雲祭掃”成新風尚
又近一年清明時,春風落日萬人思。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特點,如果這個時間大家攜家帶口扎堆去現場祭掃,會增大聚集性疫情風險。
根據江蘇省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指揮部辦公室《關於做好2022年清明祭掃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今年江蘇省清明祭掃採取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為不能前往現場祭掃的群眾提供網絡祭掃、代客祭掃、雲祭掃等便民服務。
提倡雲祭掃,就是為了讓市民在表達哀思的同時,減聚集性風險,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那麼如何“雲祭掃”?怎麼參加“代祭掃”?又如何預約祭掃服務呢?
“雲上”寄哀思 “疫”樣清明一樣情
這是在南京工作的李高明通過連雲港灌雲縣烈士陵園的視頻“代祭服務”,向太爺爺李建功烈士致祭。
往年清明節,李高明都會回鄉為太爺爺掃墓。今年由於疫情原因,無法來到現場。
得知連雲港市灌雲縣開展了“網上祭英烈”活動后,李高明立即聯繫,灌雲文明辦安排了志願者代為祭掃。
祭掃現場,志願者擦拭墓碑、敬獻鮮花、行鞠躬禮,線上線下一起緬懷革命先烈。李高明也通過微信視頻看到了志願者祭掃的全過程。
72歲的常州市民王先生通過撥打“96444白事好幫手”電話預約了代祭掃服務,委託常州新北區孟河鎮的棲鳳山福壽園工作人員代為祭掃他的父母,並全程以微信直播形式觀看了代祭掃儀式。
禮儀人員的代祭掃儀式全程通過微信向逝者家屬直播,或留存當時的影像資料,事後發送給逝者家屬。常州棲鳳山福壽園還通過設置人生微電影、老照片修復 、放燈祈福等方式讓家屬有哀思的平台。
“雲祭掃”“代祭掃”,總有一款適合你
疫情當頭,非必要不返鄉、不聚集成了清明祭祖“硬道理”。遠在他鄉的親人祭祀先人的需求,催生了各種各樣的“雲祭掃”“代祭掃”新模式。我蘇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新型祭掃模式,不僅是因疫情而生,還讓傳統掃墓儀式變得更“綠色”、更“低碳”,連往年常見的因掃墓發生的火情也見不到了。
5G直播代祭掃 隔屏寄哀思
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園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一場5G直播雲祭掃,逝者家屬張先生正通過手機視頻實時觀看。墓園禮儀人員按照雙方約定好的流程,為逝者擦拭墓碑,默哀鞠躬,並獻上鮮花。整個儀式簡約又不失莊重。
墓園方面告訴記者,隨着清明節的臨近,最近幾天,像張先生這樣要求雲祭掃的市民逐漸多了起來,平均每天達到了20人左右。除了5G直播連線之外,代祭掃過程也可以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形式直接發送。
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園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關注雨花台功德園的微信公眾號,輸入逝者的名字,可以找到相應的墓碑,在平台里點香、點燭、獻花等方式祭祀。
書信、誦讀遙祭 表達緬懷之情
今年清明期間,常州棲鳳山福壽園、蘇州木瀆山陵、泰州姜堰安泰園等大型墓園,也都推出了代客祭掃和網上祭掃服務,為眾多市民完成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的心愿。
在常州金壇,當地組織開展了社區遙祭活動,引導居民用寫信、誦讀、插花等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或先烈的哀思。
墓園集體代祭 告慰每一位逝者
在鎮江句容,多家墓園舉行了集體公祭活動,民政志願者們依次為園內每一座墓穴獻花、鞠躬、默哀,並擦拭墓碑,滿足市民對逝者的緬懷之情。
江蘇13個設區市的“雲祭掃”指南
我蘇記者了解到,目前江蘇省152家經營性公墓(塔陵)中有122家暫停現場祭掃服務。同時,全省共開通網絡祭掃平台超58個,網絡祭掃68.9萬人次;各地開展代客祭掃24.8萬人次。廣大市民可在網上獻花、點燭,寄託對先人的”思念”。
南京市:下載“我的南京”APP或者關注“南京96444”微信公眾號,點擊“寧思念”登錄,“在線追思”模塊即可進行網上祭掃,倡導市民朋友文明、綠色、低碳祭掃。
常州市:可進入“我的常州”APP鏈接“智慧民政”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常州民政”、“96444白事好幫手”,進入“泊愛堂”,向逝者獻花、祈福等方式寄託哀思。
蘇州市:可進入“蘇周到”APP、“蘇州民政”微信公眾號,登錄“蘇城雲祭掃”公益信息平台,開展網上祭掃。
無錫市:可通過“靈錫”APP“祭掃預約”平台進行網上祭掃、代為祭掃,緬懷先人,寄託哀思。
鎮江市:可通過登錄“鎮合意”APP中的便民生活欄目,由公墓(骨灰堂)組織工作人員根據墓區規模,分片區代為集中祭掃。
揚州市:可通過“揚州民政”微信公眾號點擊“民政服務”在線祭掃或委託墓園機構代為祭掃。
泰州市:可通過“泰州民政”微信公眾號登錄“泰州雲紀念”平台開展網絡祭掃。
南通市:可通過“南通市公墓管理所”微信公眾號便民服務條目進行“在線預約”。
鹽城市:可通過登錄“我的鹽城”APP平台,登錄 “清明祭掃”模塊進行網上祭掃,寄託哀思。
淮安市:微信搜索“淮安雲祭祀”,點擊進入平台進行網上祭掃。
宿遷市:限流祭掃
連雲港市:可通過“我的連雲港”APP“便民生活”版塊,點擊“網上祭掃”進入“連雲港公共祭掃平台”,通過“親友祈福”模塊可以為親人設立網上紀念堂,通過“代為祭掃”模塊可以查詢全市主要經營性公墓聯繫方式,委託公墓方實施代為祭掃服務。
徐州市:市民們可以掃描下方4家公墓管理所的二維碼,在服務選項處選擇網絡祭掃,即可通過網絡追思先人。
為美麗家園添新綠
江蘇各地開展形式多樣植樹活動
昨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也是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41周年。明媚春光里,江蘇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為美麗家園添新綠。同時,各地策劃花卉培育、科普講座、植物種植、園藝插花等活動,營造護綠植綠愛綠濃厚氛圍。
“互聯網+”讓愛綠成為新風尚。今年南京創新義務植樹形式,在月牙湖公園、繡球公園、平山森林公園“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開展“愛鳥護鳥接力跑”、繡球花園藝知識講座等主題活動;在和平公園“梧桐語”家庭園藝諮詢中心開設園藝花卉科普知識講堂。揚州將植樹節與“清蓮微家”項目建設相結合,讓市民當“綠色護衛者”,在荷花池公園集體認養樹木,共植梅花林。泰州上線智慧園林樹木認建認養系統,市民運用“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方式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即可進行樹木認養。
“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大力推進城市自然山水、地形地貌、植被資源保護,持續加強城市受損山體、水系、棕地和廢棄地生態修復,構築城市生態安全屏障,提升城市綠地生態系統質量。健全城市古樹名木及古樹後備資源保護機制,完善保護管理制度,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城市園林綠化信息化管理系統,加強古樹名木健康監測和複壯技術研究與成果應用。到2025年,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保持在15平方米以上。(記者 白雪)
冬奧會正如火如荼開展,這既是冬季運動愛好者的盛會,也是各地企業展示產品實力的舞台。據公開報道的梳理,至少有20多家江蘇企業參与了奧運賽事的保障,涉及衣食住行及運動各個方面。其中既有行業龍頭企業,也有大批隱形冠軍,多數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服裝、机械等領域,既彰顯了江蘇製造的深厚底蘊,也反映了江蘇製造在轉型發展路上的不斷突破。
冬奧賽場江蘇元素包羅萬象
冬奧會是對各地製造業的“沙場冬點兵”。去年9月開始,無錫江陰的江蘇安科瑞電器製造有限公司先後向國家體育館提供電力濾波器、電能計量表等各類設備近9000套,並定製了雲監控平台。公司數據部項目經理陳超介紹說,“採用多迴路計量儀錶,測溫裝置、溫濕度控制器和显示屏,通過電力物聯網邊緣計算網關對配電箱內部電氣數據、溫濕度、凝露、煙霧、電氣接點溫度等數據進行監控和預警。”
安科瑞電器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如果說它是江蘇“隱形冠軍”企業的代表,那麼徐工机械、亨通光電、江蘇陽光集團等作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更是當仁不讓。據了解,徐工集團的起重裝備首批入場首鋼滑雪大跳台中心建設現場,亨通光電的電力產品解決方案覆蓋了冬奧會八大重點場館,陽光集團圓滿完成了“運動員商務正裝”設計與樣衣製作任務。
同時,從冬奧會供餐保障,到奧運村家居用品,再到電梯、公交車座椅、運動員訓練保障等等,都有一批江蘇優秀製造企業的身影:如常州麗華快餐是北京冬奧會供餐保障單位、南通鐵人運動用品有限公司為冬奧健兒研發提供智能氣阻訓練器材等。
全面呈現綠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
本屆北京冬奧會有三大辦會理念:即綠色、科技、人文。這也體現在參与冬奧會籌備的江蘇企業產品及服務中。
國家速滑館是冬奧會歷史上首次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冰技術的場館――將氟利昂製冷劑換成二氧化碳,既環保,又提高了冰面質量。這一技術便是由總部位於無錫濱湖區的中糧工科提供,相較傳統冰場實現了30%以上的能效提升。中糧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姚專介紹:“實現了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用作製冷劑,灌注到製冷裝置中,實現冰場的迅速降溫,這些被帶走的熱量一般是排到室外空氣,但我們把這些熱量實現了回收利用,用於冰場的融冰、淋浴和餐飲等場館的生活保障,兼顧‘綠色’和‘精彩’的辦奧理念。”
參与冬奧會項目,也為江蘇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提供契機。無錫航天新氣象公司專門為賽事場地短臨預報服務設計了一款便攜式雪溫雪狀觀測儀,使得氣象保障達到“秒級、分鐘級”;蘇州萊茵電梯股份有限公司為了配合“雪如意”的特殊造型,研發出了世界上運行長度最長的大載重變角度斜行電梯,且克服了一段圓弧形的軌道;百爾製冷(無錫)有限公司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和改進,成為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跨臨界二氧化碳冰場系統的設備供應商,售後服務總監屠文洪回憶:“體育館是老舊的體育館,機房非常小,按照我們的機組設計、傳統的設計根本沒有辦法放進這個機房。必須進行改造,我們的設計團隊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和不斷的溝通,在這個上面終於得以實現。”
攀高峰築高地,“江蘇製造”越發閃耀
江蘇企業能夠深入參与冬奧會保障工作,體現高質量的鮮明特點,背後離不開江蘇多年持續打造製造業“高峰”的努力,如在全國率先出台的《關於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重點培育工程机械、物聯網、前沿新材料、紡織服裝等13個先進製造業集群。此次冬奧會保障方面,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融合發展較為顯著:揚州的江蘇康大研製的北京冬奧制服專用保暖材料――多維蓄熱保暖絮片在國內外10多家參選企業中勝出,而保暖絮片中30%的功能性新材料,採用的則是來自無錫錫山企業――無錫恆天中纖生產的功能性纖維材料;冬奧會運動員生活服裝的主要面料和運動員參賽服、休服、頒獎服三種面料均由常州多家企業提供,通過研發創新和智能設備的投用,它們把傳統面料做出了“新花樣”:實現既保障手感舒適,又兼具保暖抗菌等功能。
業內人士認為,冬奧會不單單是一場全球體育盛會,更是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場景的重要平台。由冬奧會帶來的研發―生產―應用鏈條創新,為江蘇製造大省帶來更多生機,助力區域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丁鳳雲 無錫台 江陰台 編輯/汪澤)
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江蘇)啟動――
掌上選好貨,“蘇新消費”迎新年
1月10日,臘八節,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江蘇)啟動儀式在南京舉行,活動將持續到2月7日。
本次活動採取“3+N”模式組織開展網上年貨促銷活動。“3”是三類主題直播,分別是上合組織特色商品電商直播、江蘇特色年貨專場直播、東西協作直播帶貨。“N”是設區市的特色配套活動和各大平台企業開展的“百億讓利・惠享江蘇”系列促銷活動。
商務部駐南京特派員王選慶表示,“此次江蘇年貨節既有龍頭企業的持續助力,又有上合組織國家特色商品等全新產品的加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相信會帶給廣大消費者更多選擇、更多體驗,為今年的促消費工作開好頭、起好步,助力實現一季度消費開門紅。”
“上合組織國家特色商品電商直播”活動將有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巴基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的兩萬多件特色商品,在蘇寧易購、快手小店官方賬號開展直播帶貨。全省各地結合地方特色和消費需求,同步啟動“南京年貨節暨南京國際消費節(冬季)”活動、“好品徐來・線上年貨嗨購惠”、常州“百福貼窗花,年貨送到家”等主題活動。同時,為了豐富年貨市場供應,更好滿足江蘇消費者的節日消費需求,蘇寧易購、匯通達、阿里巴巴、京東、美團、快手、叮咚買菜7大頭部電商平台,通過發放購物券、限時津貼、滿減、打折等方式,加大節日讓利促銷力度。
近期,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年宵花需求,叮咚買菜上線了不少“賀歲”款鮮花。來自巴基斯坦的特產玫瑰鹽將登陸快手平台。阿里巴巴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在淘寶、天貓、飛豬、餓了么、盒馬等平台打造了系列活動,例如在“餓了么年貨節”開設江蘇老字號賣場等。
在江蘇省內匯通達將重點組織鄉鎮小店開展“蘇新消費 網上過大年”活動。“商品供應方面,我們將緊貼農村市場春節消費需求,聯合洽洽、蘇墾等特色‘年貨’品牌商家重點投放一批高性價比的商品。”匯通達總裁徐秀賢說。
“本次年貨節重點圍繞健康、智能、新品三個關鍵詞。在商品組織方面,我們主打‘新’的消費理念,核心聚焦智能換新、新品首發和新生活方式。”蘇寧易購南京大區總經理卞農說,如智能家電換新方面,本次年貨節在智能互聯、節能健康、功能集成的新趨勢下,為消費者甄選家用電器。
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郁冰瀅表示,全省上下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充分發揮电子商務聯通生產消費、線上線下、城市鄉村、國內國外的四重優勢,統籌安排好年貨節期間的網絡促銷活動,促進網絡消費提質擴容。同時精心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優化網絡購物環境,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要讓“百億讓利・惠享江蘇”實至名歸,讓全省消費者實惠辦年貨、網上過大年。(記者 丁茜茜 田墨池)
2021年12月30日,省委常委會會議審定同意《江蘇省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這份計劃除安排繼續審議2021年立法工作計劃6件跨年度項目外,擬安排正式項目20件,預備項目20件,調研項目23件。
據介紹,省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將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重點發力。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2022年將繼續審議数字經濟促進條例,安排正式項目6件,預備項目7件,調研項目5件,包括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招標投標條例、水庫管理條例,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對台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條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繼續審議精神衛生條例、院前醫療急救條例,安排正式項目5件,預備項目4件,調研項目8件,包括修改養老服務條例,制定醫療保障條例、基層衛生條例、公共法律服務條例、集體協商條例;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繼續審議洪澤湖保護條例、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安排正式項目3件,預備項目4件,調研項目5件,包括制定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机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修改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繼續審議行政程序條例,安排正式項目4件,預備項目5件,調研項目5件,包括修改安全生產條例、消防條例,制定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哲學社會科學促進條例。
此外,省人大常委會還將集中修改實施母嬰保健法辦法和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等法規。 (記者 陳月飛)
中新網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朱曉穎)蘇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信“蘇州發布”27日早晨發布消息,截至27日7時,蘇州已累計核酸採樣48492人,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其中,累計排查到在蘇州的密切接觸者703人、次密切接觸者1298人,已出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據通報,蘇州累計採集相關場所的物品和環境樣本788份,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累計完成重點場所環境消殺31.93萬平方米。
據上海市衛健委25日消息,上海市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這3例確診病例為朋友關係,在11月19日至21日曾先後至蘇州共同遊玩,有較長時間密切接觸史,有明確流行病學關聯。
蘇州接到協查通報后,市、區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機制立即啟動,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相關人員排查、採樣檢測和隔離管控,落實相關場所及環境終末消毒等防疫措施。
蘇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提醒,為確保應檢盡檢,不漏一人,對相關人員和場所的防疫排查仍在進行中。請廣大市民自覺遵守疫情防控有關規定,做到少出門、不串門、不扎堆、不聚集,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堅持勤洗手、常通風、戴口罩、一米線等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天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完)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續寫新篇章 ――
一個新理念 一張三維圖 一曲“新水令”
中國大運河,是書寫在中國大地上的史詩、回蕩在中華文明裡的交響、輝映在人類歷史中的奇觀。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也是“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
國家文化公園是中國首創,江蘇是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是全國首個編製完成的此類規劃,對國家文化公園的基本屬性、研究方法和建設理念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並被國家級規劃整體採用。那麼,我省的規劃新在哪裡、高在何處,為未來勾勒出一幅怎樣的運河圖景?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一個新理念,讓國家文化公園概念綱舉目張
在世界各國,國家公園並不鮮見,但國家文化公園卻是一個全新課題。2018年4月,我省啟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審題”“破題”。
在大量查閱運河資料、密集召開各領域專家諮詢會的同時,規劃團隊開始了理論框架的研究,仔細研讀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文化的重要論述,同時參考風景名勝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一個理念應運而生,那就是國家文化公園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它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和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規劃》編製的總負責人,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梅耀林說:“國家文化公園首先要體現‘國家文化’,即通過深度挖掘重大主題、意義和影響的文化資源中蘊藏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其次,國家文化公園要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改變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現象,修正重視經濟效益,對文化效益、社會效益重視不夠等問題,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再次,國家文化公園作為‘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的功能界定,決定了其‘公共服務’的屬性,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營造更有活力的文化、休閑、教育場景,為公眾提供可觀、可感、可體驗的文化服務。”
有了對國家文化公園基本屬性的認識,規劃的目標就清晰起來,那就是:彰顯具有國家代表性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識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
基於這樣的理念,規劃的技術路徑同樣清晰起來。省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研究與質管中心副主任、團隊主要成員姚秀利把要做的事形象地歸納為三個詞:演員、舞台、劇本――
演員是大運河故事的“發聲源”,即分佈在運河沿線的文化資源點;
舞台是大運河故事的“空間載體”,即用什麼樣的空間形態展示運河文化;
劇本是如何表現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即包含哪些主題,有哪些情節內容。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遺產資源最多的省份,世界文化遺產要素佔全線1/3以上;大運河江蘇段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故道三大水系,是全線治理最複雜的地區,以淮安清口樞紐為代表的水利工程代表了農業文明時期水利水運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大運河江蘇段以佔全線8省市12%的面積,貢獻了全線約24%的地區生產總值……江蘇有基礎有責任也有擔當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探路,為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探索。
一張三維圖,讓運河文化資源庫立體可視
作為超大規模的線性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資源極為豐厚,如何梳理這些資源,如何把它們一個個識別出來,是規劃編製的基礎性工作。
這個“選演員”的過程,編製團隊採用創新性的做法,即採用大數據採集、分類,系統整理世界文化遺產、省級大運河遺產、傳統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等,篩選出5000多個文化資源點,它們構成大運河江蘇段國家文化公園最豪華的“演員”陣容。
接下來,團隊使用空間賦值分析和專家打分的方法,通過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依據遺產等級和與運河的時空關聯性,為第一個資源點打分,最後將賦值結果落在1000米×1000米的網格上,最終形成全線和各個市的運河文化資源分布圖,讓各處文化資源的密集度和重要程度一目瞭然。
這份超越人工操作極限的三維示意圖,是整個規劃的基礎和起點,規劃的大量工作,都是圍繞這張圖展開的。
通過對三維圖上的資源點進行分類和提煉,規劃團隊提煉出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價值,即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經濟運行的國家命脈、多元文化的融合渠道、治水思想的經典表達、革命精神的弘揚基地,它們構成整個規劃的“四梁八柱”,搭建出整體框架。
“運河上的漕運和物資調配使資源得以南北大跨度流通,保障了國家長治久安和國體運轉,這是中國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體現。”姚秀利說。
在這張三維示意圖上,運河文化資源的點、線、面關係歷歷在目,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展示體系據此被確定為淮海戰役建築紀念群、宿遷龍王廟、清口樞紐、洪澤湖大堤、揚州古城、青果巷、清名橋、盤門等22個核心展示園,灣頭―瓜洲、長江口―諫壁船閘―金港運河大橋、無錫環城古運河、天生橋―石臼湖等26個集中展示帶,淮安龜山御碼頭遺址、鎮江宋元糧倉遺址、常州“三傑”紀念館、南通唐閘歷史工業城鎮等154個特色展示點。這三種空間形態,共同構成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舞台”。
正是對於國家文化公園空間布局的深入理解,使得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選址變得順理成章。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一項國家工程,曾經在揚州有6處備選地,後來要在三灣和灣頭之間二選一,最終花落三灣主要有三個層面考慮,首先是三灣本身是運河水工遺產,“三灣抵一壩”的理念帶有古人治水的哲學思想;其次這裏由一處城中村變成生態公園,是運河地塊復興的範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選址此處,可以使人文與生態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三灣所處的揚州南部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點片區,大運河博物館既可作為標誌性重點項目拉動城南板塊,也可以完善經濟區域的文化功能。
如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矗立在三灣,成為中國大運河的當代地標,也成為八方來客到揚州遊覽的熱門“打卡地”。
一曲“新水令”,讓千年運河上演時代新戲
用“游線”概念為運河編寫現代劇本,是江蘇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作出的新貢獻。姚秀利解釋道:“‘游線’不是單純指旅遊線路,而是社會公眾可以感知千年運河、水韻江蘇的線路,這種感知包括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等功能,簡而言之就是沿運河線路實現運河在當代的活化,運河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現代化的。”
以公眾最喜聞樂見的文化旅遊為例,以運河主線為軸心,沿途規劃24條水上支線和17條陸上支線,總里程分別達到1150千米和1200千米,可謂一河閱盡江蘇文化之美。
細細拆分包含5000多個資源點的三維圖,規劃團隊為希望感知運河的旅遊者梳理出5條精品旅遊線路,其中國家治理文化旅遊線路展現古代中國為維持國家統一探索出的充滿智慧的治理方案;水工科技文化旅遊線路展現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通過高超智慧解決一系列水利問題的治水理水成就;城河共生文化旅遊線路展現城河共生格局、古街古巷風貌以及流傳至今的活態運河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旅遊線路體現近代街區風貌與建築空間中的現代產業發展面貌;革命文化旅遊線路傳承與發揚紅色精神,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當代人民的愛國情懷和奮鬥動力。
不僅如此,《規劃》還為沿線11個設區市編製文旅融合區指引,以帶動當地的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例如在淮安將以“五園、兩帶、九點”主題展示區為核心,串聯優質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規劃形成3條陸上慢行游線與3條水上游線,突出其運河漕運中樞和管理中心的歷史地位,打造“游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訪恩來故里、賞江淮風情”文化高地。
據介紹,除“游線”串聯的文旅融合區和主題展示區外,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還包括管控保護區和傳統利用區,四大功能區的架構也在全國得到推廣。去年2月,江蘇受命起草全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並在短短2個月內完成初稿,江蘇的理念探索、技術路徑和成功經驗被吸納到全國規劃的定稿中,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實現“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邁出實實在在的一步,在新時代奏出一曲運河“新水令”。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建設保護規劃》編製過程中,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小組發揮了引領作用,一次次溝通、交流、彙報、修改,最終呈現出一份創新性規劃。2018年6月,《規劃》初稿完成,我省向中宣部彙報時,就得到了“江蘇省委省政府抓大事干大事的態度令人感動”“這是一篇鴻篇巨制,江蘇下了一局大棋”的讚譽。如今,“演員”“舞台”“劇本”早已備齊,一出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運河“大戲”已鳴鑼開場。(記者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