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盤點國慶“黃金周”,組組數據全飄紅 ――
市場強勁復蘇 釋放發展活力
國慶假期,交通出行需求旺盛,旅遊休閑、探親訪友等客流交織疊加,全省各地商場、景區、酒店、影院等場所人氣強勁復蘇,消費市場擺脫此前疫情帶來的衝擊,各方面數據紅紅火火,釋放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的旺盛信號。
消費火熱 累計實現銷售額131.4億元
國慶“黃金周”期間,全省消費品市場紅紅火火,據省商務廳對全省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的監測和初步統計,國慶期間,全省消費品市場累計實現銷售額131.4億元。
新模式疊加新業態,開拓載體消費新藍海。這個長假突出的現象是首店經濟強勢引流。南京市龍湖河西天街、建鄴吾悅廣場先後重磅亮相,首店薈萃,前來“嘗鮮”消費的市民絡繹不絕。龍湖河西天街260餘家店鋪中,15%是南京首店,40%是區域首店。入駐建鄴吾悅廣場的300餘家品牌,首店比例超過35%。德基廣場內Christian Louboutin等15家新店在國慶前後啟幕營業,華采天地“哆啦A夢”快閃店、老門東必勝客快閃店等特殊形式的首店也起到了明顯的吸睛引流效果。
“聽說德基有一批首店開業,假期里特意安排了一天時間逛德基。華為智能生活館,匯聚了華為各類手機、穿戴、音頻等全場景產品,還有一款電驅轎跑SUV,科技感滿滿。”消費者李佳儀說。
國慶期間,夜間消費快速增長。蘇州市“夜ZUI蘇州”夜經濟盛大啟幕,萬企延時經營,51條燈火輝煌的精彩夜市人氣爆棚。美團、大眾點評數據显示,蘇州市夜間消費增長31.3%,其中購物增長51.9%,民宿、夜遊消費分別增長131.4%、120.2%,地鐵夜間客運量增長39.6%。
消費券在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又“閃亮登場”。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累計發放消費券1.9億元,預計撬動社會消費13億元。品牌活動疊加消費券,進一步營造消費市場的“煙火氣”。南京市正式啟動國際消費節,在支付寶、微信、銀聯、美團、抖音五大平台向南京和南京都市圈市民發放5000萬元的商超和餐飲消費券。無錫市在“2021無錫太湖(金秋)購物節”期間,面向全市消費者派發3000萬元的政府惠民消費券,預計撬動線下百貨、商超、餐飲消費超5億元。南通市成立南大街促消費聯盟並聯動開展購物節,投放百貨、餐飲、汽車、文旅等2000萬元消費券,預計撬動社會消費2億元。
品質生活疊加消費升級,助力大眾消費再擴容――
黃金消費熱度不減。鹽城市金鷹購物中心黃金珠寶類銷售額近1000萬元。常州市重點監測的大中型零售企業黃金珠寶類商品銷售額3421.1萬元,同比增長27.2%。
大眾消費快速復蘇。婚慶喜宴和家庭聚餐需求在國慶假期迎來報復性釋放,國慶節期間的宴席預訂率遠高於去年同期,門店經營恢復勢頭強勁。南通市重點監測的餐飲企業實現營業額3250萬元,同比增長19.8%。宿遷市重點監測的餐飲企業實現營業額同比增長16.6%。
汽車消費增長強勁。無錫市十一車展匯聚70個國內外品牌車企和500種展示車型,現場觀眾5.5萬人次,成交量約2160輛,成交額超2.9億元,創近年來國慶車展業績新高。南京市國際車展新能源車型的品牌展台達到31個,佔總展台數的45%,凸顯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力度。
智能家電銷售火爆。蘇寧易購在國慶假期推出家電特惠活動,向全市發放億元家電消費券,國慶首日全城門店客流量破10萬人次,達今年單日客流之最。海爾、美的等國貨品牌高端家電銷售同比增長明顯,智能類家電同比增長更超300%。五星電器開展“京彩十一、潮趣煥新”等系列活動,假期銷售額同比增長近兩成。(記者 宋曉華 丁茜茜)
旅遊恢復 實現旅遊總收入424.26億元
紅色游升溫,“微度假”受捧,“國潮游”崛起,文商旅融合加深,沉浸式旅遊“爆發”……國慶長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省旅遊市場質態齊升。
以短時間、近距離、高頻次為特點的周邊游、“微度假”成為很多人的首選。以蘇州吳江區為例,國慶期間,蘇州灣黃金湖岸旅遊區共接待19.64萬人次,同比2020年增長304.9%,較2019年增長243.9%。全區共接待遊客99.3萬人次,其中來自蘇浙滬的遊客佔比80%以上。
“宿於山野”的露營活動成為時尚。南京市文旅局統計显示,國慶期間,南京鄉村游納入監測統計的62個鄉村旅遊區累計接待遊客126.5萬人次。江寧黃龍峴、浦口不老村、高淳慢享大山等該市八大五星級鄉村旅遊區累計接待遊客29.3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23.1%。
文商旅融合也成市場亮點。藝術展、快閃店、復古露營、創意市集……國慶假期,全省各地大商圈推出了各種“潮玩場景”,吸引市民遊客前來遊玩打卡。
9月30日和10月1日,位於南京溧水的永壽坊文化商業街區和無想水鎮先後登場亮相,永壽坊街區不僅有各種創意手作,還舉辦了“秋的腳步”音樂live、溧水首屆青年歌手大賽總決賽、樂器演奏、即興脫口秀、Cosplay熱舞等精彩演出。無想水鎮則以“國風”為主題,將唐風唐韻與國樂漢服相融合,推出無人機表演、唐風演藝、古裝劇本殺、水幕燈光秀,給市民遊客帶來沉浸式國風體驗。
“酒店度假”理念日益被人們接受。翻看國慶期間全省各地酒店、民宿“戰績”,預訂量和價格齊升,精品民宿一房難求。位於宜興市宜城街道的陶都半島酒店國慶期間銷售同比增長30%以上。“十一”期間,南京東方珍珠voco酒店迎來開業。“我們準備去玄武湖玩,所以訂了附近的voco酒店。”遊客王女士驚喜地說,酒店內藍黃相間的色系特別適合拍照,“不出酒店,也有度假的感覺。”
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了“逛吃逛吃”的“尋味之旅”,一道美食、一杯奶茶,都成為遊客“打卡”一座城市的理由。各地紛紛打出“美食牌”――揚州瘦西湖夜市上,內街的美食街坊,不僅有夜市小吃,還有非遺展演,外街更是分為啤酒區、美食區、文創區、商貿區、互動體驗區等,同時還有網紅、國潮品牌入駐,在這裏可以吃喝玩樂一逛到底。無錫2021金秋惠山菊會帶來菊黃蟹肥、舌尖秋宴,還有惠山古鎮上的錫式美食、長街早茶,更是一番難得的悠閑享受。
隨着旅遊演藝成為景區“標配”以及夜遊的興起,“沉浸式”遊覽在國慶期間大放異彩。國慶前三天,一場“沉浸體驗式明制婚禮演藝秀”每天在秦淮河畔舉行。“迎親”隊伍從白鷺洲東園歌榭碼頭出發,新郎乘龍頭畫舫接親,然後新人到達泮池,走過天下文樞牌坊、欞星門,在夫子廟大成殿內永結百年。“整場婚禮演藝秀將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古今名勝、文化地標串聯了起來。”南京夫子廟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場大秀的拉動下,僅10月1日當天,夫子廟景區客流就達到30萬人次。
在現代技術加持下,樂園游升級,更具科技感、時尚感,孕育已久的親子市場也隨之“爆發”。位於淮安的西遊樂園迎來試運營后的首個國慶假期,作為國內外首個西遊主題的綜合性主題公園,將樂園的遊園路徑與故事發展相結合,打造八大區域和多個特色遊樂項目,這樣一個集聚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樂園成為假日“爆款”。黃金周前六天,淮安西遊樂園接待遊客已突破10萬人次,零售及餐飲成交數量超50萬次。
國慶長假,老牌旅遊目的地推陳出新、熱度不減,新晉打卡區花樣頻出、飽受追捧。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推出,一系列潮嗨新玩法在充分滿足居民遊客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有力拉動了文旅市場的復蘇。記者7日晚從省文旅廳獲悉,據測算,國慶黃金周期間,全省接待遊客總人數3896.5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24.26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5.5%、94.6%。(記者 付 奇)
票房走高 11個設區市進入全國前50名
“今年國慶節,我們享受了一場文娛盛宴。”南京市民嚴先生十分喜愛文藝,“十一”長假前,就已經為自己和家人制訂了一份“文藝指南”,其中話劇、舞台劇、音樂劇應有盡有。“而且,我們不僅在南京看,還去了蘇州和無錫。”嚴先生告訴記者,在無錫,他和家人觀看了由“開心麻花”出演的搞笑話劇《窗前不止明月光》。
國慶節前夕,“中國共產黨在江蘇歷史展”恢復開放,並在假期迎來了大批参觀者。記者在展館看到,一張泛黃的展品吸引了很多遊客的關注。這是一份布告,也是一份“放假通知”,由南京海關提供,它從一個非常微小的側面,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這份布告內容是:“為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本月一日、二日、三日停止辦公,(出口船隻結關照常),仰各商人等一併周知。”
電影依然是市民在國慶假期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今年國慶檔,《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新主流大片”備受追捧。國家電影局初步統計數據显示,截至10月7日17時,今年國慶檔票房達42.46億元。其中,《長津湖》以30.9億元票房領跑,並打破國慶檔影片票房紀錄。作為傳統“票倉”,江蘇對於國慶檔票房貢獻突出。數據显示,10月1日,全國電影票房100城市榜單中,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其中有11個進入了全國前50名,宿遷與連雲港也分別位列全國第52和66位。
“今年國慶檔票房再創歷史高位,確實來之不易。相比之下,去年國慶檔票房為39.48億元,歷史最高國慶檔票房於2019年創造,為44.66億元。”萬聯證券分析師夏清瑩認為,國慶檔的高票房充分驗證內容為王的邏輯,疫情導致了行業整合加速,也激發了市場潛力,影視行業有望迎來院線和內容的雙重複蘇。
另一組數據同樣反映影視行業的復蘇,10月6日,IMAX China宣布,十一黃金周期間,IMAX以8500萬元刷新開畫紀錄。基於去年國慶檔已取得創紀錄表現,這一成績尤其意義非凡。值得一提的是,國慶期間到目前中國內地票房最高的前20家影院中,有17家是IMAX影院。在江蘇,記者也了解到,帶來更好觀影體驗的IMAX影院成為大多數影迷的首選。(記者 陳 澄)
出行釋放 高速路網出口流量約兩千五百萬
國慶假期,全省路網、水網總體運行良好,交通運輸安全形勢平穩,江蘇高速公路路網出口流量日均保持在350萬輛次以上。
旺盛的出行需求假期前就已呈現,記者注意到,9月30日下午2點左右起,全省高速公路車流量逐漸加大,由南往北方向的南京二橋、南京四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等過江通道,由東往西方向的滬陝高速寧合段、滬蓉高速蘇州無錫段、滬武高速無錫常州段等路段開始出現車多緩行現象。當天全省高速公路路網出口流量達306.76萬輛次,較平日增加45.44%。
“10月1日至7日,全省高速公路路網出口流量預計達2492.91萬輛次,日平均356.13萬輛次,較平日增加68.85%。”省交通運輸廳工作人員介紹,其中,10月1日,全省高速公路路網出口流量達396.85萬輛次,較平日增加88.15%。客運方面,國慶7天全省公路發送旅客約760萬人次,水路發送旅客約23萬人次。
“國慶期間天氣晴好,是公眾出行的黃金時段,加之暑期受疫情影響,很多探親、旅遊需求未能成行,隨着我省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都在國慶期間集中釋放了。”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說,假日期間,全省交通運輸部門繼續做好“保安全、保暢通、強服務”及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斷提升旅客出行體驗,努力打造安全、有序、溫馨的出行環境。
“我省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路網發達,加之農村公路建設持續推進,不僅道路通行條件好,很多高速公路服務區和農村公路成了旅行目的地、網紅打卡點,今年國慶假期,省內出行、鄰省出行、鄉郊出行、家庭出行選擇自駕的比例高。”省交通運輸廳政研室主任周體光表示。
“國慶假期,長三角鐵路客流一直處於高位運行態勢,旅遊流與探親流交織疊加,沿線短途鄉村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成為新熱點、新時尚。”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國慶節當天,長三角鐵路客流火爆,高峰凸現,當日發送旅客332.5萬人次,較2020年國慶同比增長7.3%,創今年“五一”假期后單日客流最高峰。10月1日至6日共發送旅客1530萬人次,日均約發送255萬人次。10月7日,國慶假期最後一天,鐵路迎來返程客流高峰,長三角鐵路當日預計發送旅客242萬人次。
“南京地區客流以短途和城際間客流為主,鐵路南京站10月1日全天發送旅客27.8萬人次,迎送旅客接近60萬人次,追平2020年同期水平。”鐵路南京站工作人員介紹,面對激增旅遊客流,南京站及時調整列車開行方案,精準實行“一日一圖”,在高峰圖的基礎上,持續加強客運運力供給,增開始發旅客列車,對多趟動車組列車組織重聯運行。
國慶假期,全省航空出行逐漸恢復。省交通運輸廳統計,全省各運輸機場、航空公司合理安排航班計劃,適時增加至北京、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昆明、大連、西安等熱點城市的航班。7天假期,全省機場執行進出港客運航班約6800班,為去年同期的八成左右。(記者 梅劍飛)
重大項目基地里,長假“不打烊”工作不鬆勁 ――
用我們的奮鬥,獻禮祖國的奮進
國慶長假,在很多人享受休閑時光、陪伴家人出遊時,在“不打烊”的重大項目基地,許許多多建設者、科研工作者放棄休假,默默堅守在崗位上,幹勁不減、節奏不變。他們用堅守和奮鬥,向奮進中的祖國獻禮。
連雲港園博園建設項目負責人:
越是過節,我們越需要堅守崗位
早上7點開早會,7點半到工地協調處理問題,忙到夜裡12點休息……這是國慶長假期間,中建八局連雲港園博園項目總包部土建經理高瑞峰每天的作息。在如火如荼建設的連雲港園博園項目上,500多名工人、150餘名管理人員如他一樣,保持着正常工作節奏。
第十二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將於2022年9月26日在連雲港市舉行。園博會新建博覽園選址於連雲港高新區雲台農場內,規劃總面積235公頃。園博園要打造集園藝博覽、生態休閑、互動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生態園林和區域宜游空間。中建八局是項目總承包單位。
今年6月初進場施工,明年6月底竣工,園博園建設工期很緊張。“我們進場不久,雨季來了。7月、8月總共只幹了半個月的活。其間,國內不少地方又出現疫情,外地的工人、材料、机械難以進入連雲港,雨季疊加疫情影響,讓工期更緊張了。”高瑞峰說。
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需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國慶期間,該項目幾乎全員在崗。高瑞峰主要負責園博園主展館、秦東閣等建築的現場施工管理,“目前主展館工程量完成35%左右,正在進行地下框架結構施工。每天要到現場協調各勞務隊交叉施工關係,給工人們交底,檢查進度,隨時處理施工遇到的各種問題。”
時間緊、任務重,工程品質要求高,讓從事工程建設16年的趙德志直言深感壓力。作為項目負責人,他提出了“施工兩班倒、搶晴天、戰雨天”等舉措。“園博園項目包含房建、市政、園林三大工程,一期工程總建設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目前這三大工程10多個專業的隊伍在同步推進建設,交叉施工的協調工作任務繁重。”趙德志說。
除了搶工,園博園這個大項目還有不少難點。比如,園區地質條件差,淤泥層厚度達13米,地基承載力差,為呈現園博園“山海連雲”景觀,山體均以土體堆填的方式打造。為保證山體的穩定性,施工單位經過多次專家論證,通過深層水泥攪拌樁軟基處理和淤泥質土固化等技術攻克了難關。此外,連雲港多鹽鹼地,在園區種好綠植需要攻堅,最終通過檢測、治理土壤,選擇適生綠植苗木,優化栽培技術等解決難題。
眼下,正是園博園項目全力攻堅的階段。趙德志介紹,按照開園時間倒排工程,今年年底必須完成所有建築的主體封頂、市政道路的配套建設和綠化景觀硬質鋪裝。
趙德志家在南京,從連雲港到南京,高鐵只需兩個多小時,但自園博園項目施工起,趙德志只在到南京開會時順路回過一次家,呆了3個小時。他感慨,“選擇了這個行業,就不可能‘朝九晚五’,越是過節,我們越需要堅守崗位。希望用我們的堅守、幹勁,將園博園精心打造成凸顯山海港城特色的‘美麗花園’”。
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建設者:
聽說南京的秋天很美,等不忙了,想去看看……
在南京棲霞區的長江邊上,沿着小灕江路一直向前,可以看到江北、江南兩座不斷長高的巨大水泥塔,如今已高聳入雲。最近幾天,南塔身上多了一個巨大的平台,它就是剛剛澆築完成第一層的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南塔下橫樑。
10月3日上午,南京仙新路長江大橋南塔施工工地上一片忙碌。中交路建南京仙新路過江通道A1標項目總工程師陳昭安一大早就來到工地查看施工情況,當日輪值帶班施工的安全總監謝鵬雷凌晨5點多便到了工地上,10點半時他已完成第一輪安全巡查。
國慶節當天,這裏經歷21小時日夜奮戰,完成一個對南塔來說至關重要的施工項目:下橫樑第一層混凝土澆築。南塔下橫樑的混凝土澆築共有兩層,在對第一層混凝土養護后,緊接着就要進行第二層混凝土的澆築。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的工程節點,大橋的建設者們嚴陣以待, 260位施工人員全部放棄國慶假期的休息,全員堅守在工地上。
仙新路長江大橋,位於南京二橋和四橋之間,是連接江南仙林、新堯片區與江北化工園、六合龍袍新城的一條雙向六車道過江通道。它擁有一條主跨1760米的雙塔單跨懸索橋,建成后其跨徑長度將是國內第一,世界第二。
這座中國第一跨徑大橋,南主塔高達264米,施工難度非常大。陳昭安作為項目總工,這幾天神經一直緊繃著,不敢有一絲鬆懈。“如果把橋面比做扁擔,那麼主塔下橫樑便是大橋的‘肩膀’,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給大橋建一個結實的‘肩膀’,保證它在日後能‘扛得住’橋面上川流不息的車流。”澆築這個巨大的“肩膀”一共需要1780立方米混凝土,在澆築的20多個小時中,需要源源不斷地向50多米的高空中輸送混凝土。
談起項目來,陳昭安神采奕奕,可是一談到家庭,他臉上便掠過一絲愧疚。雖然家在上海,回去一趟很方便,可由於工期緊張、工作忙碌,他往往要三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11歲的兒子對總是缺席的爸爸常有抱怨,他說:“兒子國慶節打電話給我,說看電影了。我說,看的什麼電影啊?兒子說,人家是‘我和我的父輩’,可我是‘我和我的母輩’”。
節假日不休息,堅守在項目工地上,對陳昭安這樣的“路橋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來南京近兩年了,陳昭安和同事們還沒有來得及去好好看看這座城市,只去過夫子廟。陳昭安說:“聽說南京的秋天很美,等不忙了,一定要把南京的景點全都逛一遍!我想去看看中山陵、總統府、明城牆……想帶兒子一起去,也陪陪孩子。”
南沿江城際鐵路建設工人:
用實際行動為新中國慶生,感到非常驕傲和滿足
國慶節期間,由中鐵四局建設的南沿江城際鐵路南京段1400多名建設者堅守崗位,揮灑着汗水。
南沿江城際鐵路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江蘇省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城鄉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正線長度278.3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由中鐵四局施工的南沿江城際鐵路站前Ⅰ標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江寧區境內,線路自南京樞紐南京南站引出,并行仙寧線南側向東延伸,標段全長24.51公里。
“今天天氣炎熱,兄弟們在進行焊接作業時要注意防中暑,感覺不對勁要立刻上來。”10月2日上午11時許,記者在南沿江城際鐵路南京段建設現場實探時,安全員曹瑞瑞正向在秦淮河水中墩上進行掛籃焊接作業的工人們囑咐道。該項目跨秦淮河特大橋70號水中主墩位於秦淮河道內,屬於水中及深基坑作業,採用鎖口鋼管樁圍堰防護,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今年春節期間工人不停歇作業,搶抓工期,終於在秦淮河汛期前完成水中封底任務。國慶期間,項目部抓住晴好天氣,緊張有序繼續進行連續樑上部結構施工,以確保關鍵工程施工按期完成。”中鐵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項目經理劉承良說。
在南沿江鐵路江寧上行聯絡線特大橋門式墩施工現場,隊部休息室內掛滿五星紅旗。“國慶節期間,雖然沒能和家人團聚,也沒有出去遊玩,但我堅守在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新中國慶生,感到非常驕傲和滿足!”來自河南的模板工人朱有全說。
“鋼橫樑吊裝及營業線上跨施工方案審查已經通過了,國慶節后就開始鋼橫樑吊裝,這幾天晚上大家再辛苦辛苦。”中鐵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二分部書記張麗營為工人們送來了慰問品,感謝大家節日期間堅守崗位。
“該工點上跨寧杭鐵路,只能在夜間0點到凌晨4點進行施工,需要爭分奪秒。”張麗營介紹,當前26個墩身已經完成22個,計劃於10月完成吊裝施工,國慶假期正是衝刺階段。目前,該項目南京地區有跨秦淮河特大橋、跨西氣東輸連續梁、跨中心河連續梁等23個工點在同時施工,你追我趕,只爭朝夕,氛圍熱烈。
加緊調試中科院太陽望遠鏡的科技工作者:
和太陽“賽跑”,打造中國觀日“巨眼”
國慶期間,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位於玄武區花園路的大型机械車間里,技術團隊和鉗工隊伍正在對通光口徑2米的環形太陽望遠鏡進行最後的調試。“節后,望遠鏡將被分解為多個部件,運輸到雲南天文台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安裝,預計於今年內實現首次觀測。”中科天儀科技處處長朱慶生說。
據介紹,2米口徑環形太陽望遠鏡(中國巨型太陽望遠鏡實驗平台)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8米中國巨型太陽望遠鏡(8m CGST)”的中間試驗項目,通過研製一台口徑2米的實驗平台,開展直徑8米太陽望遠鏡的總體結構、光學系統、自動控制、探測器與數據處理、熱控制等關鍵技術攻關和驗證,培養技術團隊。該望遠鏡將通過對太陽微小尺度活動及其精細結構的觀測,為建立“精確預報太陽活動”的物理模型提供觀測和試驗平台;推動人類對“太陽基本磁場”“日冕加熱”“太陽發電機”等太陽物理基本問題的認識,為“8m CGST”項目的立項做好充分準備。
“項目的主要難點是光機電系統的熱控設計、副鏡主動調節系統設計和技術驗證、環形主鏡的精密支撐系統設計等。”項目研發中心副主任畢勇研究員告訴記者,3年多來,團隊攻堅克難,突破多個關鍵核心技術,已完成機械系統的設計、裝配、調試,以及機電聯調,目前正在開展主副鏡光機系統聯調,預計12月完成現場安裝,開始試觀測。
之所以國慶假期仍抓緊時間進行最後的總體調試,是為了讓望遠鏡在本次太陽活動周期的峰年之前就“上崗”開展觀測。朱慶生科普道,太陽活動周期約11年,2021年到2022年正處於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的開始階段,今後太陽黑子將越來越多,太陽磁場會越來越強,太陽爆發將逐漸達到一個峰值,這個峰值可能在2024年到2026年之間,“今年年底開始觀測,就可以覆蓋這個太陽周期從開始到峰值的階段,從而獲得盡可能多的觀測樣本。”
與此同時,在中科天儀的高淳工廠,畢勇研究員負責的另一個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二期”項目的1米口徑高層大氣激光雷達正處於研製任務的關鍵階段,技術人員們緊鑼密鼓,開展激光雷達的總體裝配和裝調。“子午工程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它的建成將極大提高我國對地面高層和地球臨近空間的大氣環境探測能力,對於大氣科學研究、開展地球載人航天、衛星發射等空間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畢勇說。
紫金山實驗室科學家:
多出數據多得結果,把這個大項目做好
當大家在享受國慶長假時,即將步入耄耋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劉韻潔心中仍惦記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的進展情況,每天他都與負責項目的同事溝通了解CENI的建設和運行情況。“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已經像吃飯一樣稀鬆平常了。項目還在大力推進,近期的成果也激勵着我和團隊,只想每天做一點是一點,實在算不上什麼堅守或者奉獻。”
劉韻潔帶領實驗室團隊正在全力建設一個開放、易使用、可持續發展的大規模通用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順應5G、VR等新興業務應用的發展需求,一方面能夠支撐國家新一代互聯網、網絡空間安全、工業互聯網等重大試驗驗證;另一方面,這也是全球首次採用白盒交換機代替核心路由器構建廣域骨幹網的案例,具有極大的前瞻性和示範意義。
“平時工作中也會出現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的時候,但團隊的成員們都沒有怨言。因為我們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實驗室上上下下千把人,大家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都想着要多出一份數據、多得到一點結果,把這個大項目做好。”劉韻潔說,辦公室里、實驗室里、值班室里,隨時可見團隊成員心無旁騖、埋頭工作的身影。
目前,CENI已成功孕育出一大批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包括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司絡”、全球首個端到端確定性骨幹網絡等,助力我國搶佔未來網絡制高點。今年6月,劉韻潔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中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運營商、設備商、科研單位共19家單位代表共同啟動了未來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合作,成為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正式對外提供試驗服務的標誌。劉韻潔介紹,CENI顯著的多雲交換能力也讓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多雲對接互通成為了現實。目前,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等7個節點將率先部署,依託CENI開展DDoS安全防護、流量清洗等創新試驗。
成果頻出的背後,是團隊日積月累的努力與沉澱。“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從2007年開始,多次聯繫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大學,並聯合潘雲鶴、鄔賀銓、李國傑等院士向國家建議布局,2013年國務院首次將‘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列入國家規劃。”劉韻潔感慨,通過近10年堅持不懈的布局,科研團隊幾百人孜孜不倦的辛勤努力,這才鑄就了如今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項目工程的多項進展,“我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被辜負,未來網絡試驗設施作為一個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大工程,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成果離不開現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灌溉。”
接下來,劉韻潔將繼續帶領團隊大力推進CENI工程項目,預計到明年年底基本實現CENI覆蓋國內40個主要城市、88個主幹網絡節點、133個邊緣網絡試驗節點。(記者 白雪 劉霞 梅劍飛 蔡姝雯 張宣)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7日电(周建琳)7日,苏州高新区召开全区奋战四季度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会上,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虎丘区委书记毛伟发布并启动“亲清政商汇2.0”平台。
“亲清政商汇2.0”平台设置了亲清政策汇、企业清障车、亲商加速器、清风顾问团、亲清政商服务站5个栏目,并选址区内企业相对集聚的重点特色产业功能区和区域性商会协会,首批试点建设“中国苏州创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大院大所联盟、工会建会企业、狮山商务创新区商会、科技城(东渚)商会”6家线下实体化运作服务站,为站内企业实现“线上”功能,提供“线下”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1-9月,苏州高新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160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9亿元、增长11.6%,规上工业产值2460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1.8亿元、增长10%,进出口额307亿美元、增长16%。
毛伟指出,到年底仅有80多天的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全区上下要迅速进入冲刺状态,增强压力感、紧迫感、危机感,坚定决战决胜信心,争分夺秒补短强弱,竭尽全力赶超进位,坚决打好、打赢最后的攻坚战。(完)
江蘇省工信廳最新工業運行報告显示,1-8月江蘇工業增速在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經營效益持續好轉,工業利潤大幅增長,市場競爭力逆勢提升。
1-8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8%、27.4 %和43.8% ,今年以來始終保持利潤增長高於銷售增長、銷售增長又高於工業增速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在常熟中交天和有限公司,世界首創超大直徑硬岩豎向掘進機“首創號”近日正式下線,即將用於世界最長公路隧道“新疆烏尉高速公路天山勝利隧道”豎井施工,“首創號”刀盤直徑11.4米,豎向掘進深度達800米,在技術開發中,中交天和解決了盾構機從天山頂部向下,豎向掘進的同時排除碎岩的難題,實現超大直徑豎井一次成型。
中交天和總經理助理楊輝介紹,通過“首創號”下線,企業已經實現了掘進機100%自主的技術可控;通過100%國產化的利用和推廣,帶動了一批具有技術研發實力的科技型企業發展,以及實現了企業利潤大幅提升。
年內全省還將在集成電路、高端專用裝備、車聯網、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40項左右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培育3000個左右新增長點,重點支持40個首台套裝備的應用,進一步推進“江蘇製造”高質量發展。
1-8月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2.8%,比去年同期回升26.2個百分點,514項省重大工業項目完成全年投資73.1%,超時序進度6.4個百分點。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 周雷 王鵬 常熟台 常州台 鹽城台 編輯/胡超)
看!江蘇新人“主打”文明節儉新婚俗
國慶迎來婚禮潮,感受“愛的新風尚”
國慶新婚,喜上加喜。在舉國上下慶祝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江蘇各地不少新人們選擇“黃金周”作為舉辦婚禮的“黃金期”,這7天也成為觀察婚俗的最佳窗口期。
日前,無錫市濱湖區入選民政部第二批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實驗時間為3年。加上今年4月入選首批實驗區的南京市建鄴區和鹽城市東台市,目前江蘇已有3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
草坪婚禮、景區婚禮、旅行結婚、節儉婚宴……國慶期間,記者實地探訪實驗區逐漸興起的“愛的新風尚”。
擯棄繁文縟節,婚禮颳起“簡約風”
“年輕人喜歡好朋友一起,以小群體的形式慶祝新婚,這樣更溫馨,或者乾脆旅行結婚。”這個國慶長假在南京辦婚禮的張晴告訴記者,身邊很多同齡人都表示,如果不是爸媽攔着,真不願辦婚禮。他們也是經過幾輪“博弈”,雙方達成共識――婚宴簡辦。
張晴沒有收彩禮,婚房內也擯棄了“子孫桶”“紅盆盆”等平時根本用不着的裝飾;為活躍氣氛,接親環節精心設計了“唇印卡片”“繞口令關卡”等小遊戲……婚事新辦,親朋好友都說參加這樣的婚禮不累,很有趣。
“倡導以參加集體婚禮、公益活動、共植紀念樹等形式,為自己舉辦一個節儉適度且富有紀念意義的婚禮。”“反對高額彩禮、大操大辦、借婚斂財。”在國家4A級景區――南京溧水區天生橋,一場溫馨節儉又不失儀式感的集體婚禮上,30對新人簽下《婚俗改革倡議書》,並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完成婚禮。新人家長陳文金認為,集體婚禮是一種富有創意的婚禮,是對繁文縟節的擯棄,是物質需求下降、精神需求提升的表現。
記者採訪多對新人,他們均表示辦婚禮不太接受“鬧新房”“接親堵門”“謝媒人”等流程,更想追求浪漫的儀式感。“婚紗照動輒上萬元,還不如一起去旅行。”在南京工作的小焦結婚時沒有拍攝成套的婚紗照,她選擇和丈夫休年假去旅行,“回來洗了一百多張照片,每次拿出來翻看,都能回味很久。”
婚禮方面,小焦夫婦與雙方父母各自作出“讓步”。“本來並不打算辦,但爸媽覺得一輩子需要一個婚禮,最後各退一步,親朋好友在一起辦了一場‘無結婚儀式’的婚宴,親戚朋友一起吃個飯。”
“簡潔但不簡單”成為年輕人舉辦婚禮的趨勢。記者採訪發現,年輕人普遍更加註重婚宴的儀式感和浪漫氛圍。南京高淳區新人張琦說:“我覺得結婚需要一個儀式。不同的是,婚禮的流程已和父母一輩不太一樣,我們選擇簡潔的草坪婚禮,希望成為兩個人的美好回憶。”
婚宴流程簡化的同時,舌尖上的浪費也少了許多。金陵飯店宴會策劃部總監賈蘭從業近30年,她觀察到,婚禮為了“面子”不顧“錢包”的現象逐年減少,“碰到要求過多加菜的客人,飯店會委婉勸說。”賈蘭說,沒有“光盤”的桌子,店員還會主動提供打包盒,以另一種方式“光盤”。賈蘭介紹,如今人們更看重婚宴的儀式感和品質,繁雜的婚宴流程逐漸被取消。
俗話說“人情大似債”。家住南京市浦口區侯沖社區的張海霞剛給兒子辦過婚禮,但和親戚們之前的婚禮比,她家花費不多。“過去幾十年可沒少吃‘人情債’的苦,結婚、搬家、買車,甚至修個廁所都要辦酒。現在‘人情債’少很多,大家生活都好了,不再盯着份子錢。”採訪中,很多新人透露,如今份子錢也從大金額變為“意思意思”。張晴的同事朋友之間就默契地約定金額:“一般幾百元,相當於大家聚餐,朋友們到場捧場,為新婚夫婦送出美好的祝福才更重要。”
紅色集體婚禮,“小家”連接“大家”
9月30日上午9點,草木蒼翠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北廣場烈士群雕前,來自各行各業的100位新婚夫婦向革命烈士莊重地獻上鮮花,表達對革命烈士的崇敬和緬懷,也許下攜手共創未來的美好承諾。
當天參加獻花儀式的新人中,有不少剛剛經歷抗疫戰場的“考驗”。7月下旬,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很多新人的婚禮計劃。但疫情阻隔不了愛,在忙碌緊張的抗疫戰鬥中,他們相互扶持、相互關心,感情也在風雨洗禮后愈加堅定。
“7點上卡口的小孫,8點下夜哨的小金,所有的七夕計劃,都變成讓我們的城市好起來……”這是孫好迪在七夕節發的一條朋友圈,小金是她的愛人金典。疫情發生后,作為南京建寧路街道的一名基層公務員,孫好迪也一心撲在防疫工作中,金典所在的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建鄴區大隊黃山路消防救援站實施封閉管理,不能與外界接觸。同時,金典每天還要和同事在南京某隔離酒店附近前置備勤,兩人有一個多月未見面。
“我和愛人都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結,參加這樣的儀式就是我們的新婚夢想之一。”孫好迪說,她和愛人度蜜月時,就去了湖南長沙,在橘子洲頭感受一代偉人的青春和奮鬥。這次穿上白色婚紗,愛人穿上“火焰藍”制服,一起向烈士獻花,她感到這種儀式比傳統婚禮多了份厚重和擔當,“雨花烈士都很年輕,還有很多人沒有結過婚就慷慨就義。今天,我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告慰英靈,請他們放心,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也會義無反顧,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姥爺以前是一名坦克技師,上過抗美援朝戰場,我愛人的姥爺是一名軍醫,也上過戰場。可以說,我們倆對革命先輩們懷有崇高的敬意和別樣的感情。”在OPPO南京研發總部工作的馮悠揚告訴記者,得知入選向雨花烈士獻花的新人名單后,兩人別提多激動了。
“姥爺在世時常對我說,今天物質條件極大改善,但不能忘記為新中國犧牲的烈士。現在,我在南京買了房,妻子也順利地從老家考到南京工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馮悠揚說,通過這樣莊重的方式,他和妻子想告慰革命英烈們的在天之靈――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你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年輕一輩當永不忘記!
“我是一名軍人,我的愛人是教師。在今年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她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武警江蘇總隊南京支隊某連指導員李鵬鵬說,新人向烈士集體獻花的儀式,更加堅定了他們未來攜手共進的信念,“我們全家都覺得很有意義!”
普及婚姻輔導,鐫刻“愛的輪廓”
婚姻需要用心經營,婚姻輔導可以讓“愛的輪廓”更清晰。國慶前夕,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已把婚俗主題宣傳活動辦進4個街道。建鄴區婚姻家庭輔導室負責人吳俊說:“國慶期間一共舉辦了兩場活動,讓市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明婚俗禮儀。”建鄴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每月還舉辦兩期文明婚俗宣講,邀請心理學博士、社科院專家、律師事務所律師等擔任講師。
“我們還將婚俗課堂擴展到單身人群。”吳俊介紹,建鄴通過舉辦公益單身交友活動,教會年輕人樹立正確擇偶觀,為以後接受婚俗新風尚打下基礎。
記者在南京市溧水區看到,這裏試點設立了“婚姻會客室”,定期開展婚姻普法講座,每天安排專職社工調解員和志願者一起“坐診把脈”婚姻問題。
東台市婚姻登記中心負責人常樂介紹,東台一直在推進文明簡約婚禮婚俗倡導,全市17個鎮街都建立了家庭式文化宣傳教育站,351個村居建立村居婚俗倡導會。東台還為當地“董永七仙女”的愛情傳說注入婚俗新風尚的理念。“舉辦漢服婚禮、打造愛情音樂節……一系列活動在無形中起到婚姻輔導的作用,讓年輕人學會如何愛自己的伴侶。”常樂說。
如今,婚姻家庭輔導已日益普及。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省民政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省內婚姻登記機關100%都要設立婚姻家庭輔導室。規劃還提出,要推進婚俗改革,創新結婚頒證服務模式,反對高價彩禮和低俗婚鬧。
國慶后,溧水區計劃將新人頒證場地搬到戶外,比如麗山音樂農場頒證點,美好的環境將給新人留下深刻記憶。
家庭觀念代際傳承是另一種婚姻輔導。溧水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負責人陳靜介紹,集體頒證活動營造浪漫的氛圍,儀式感滿滿,此外他們還邀請可親可敬的榜樣為新人講述“家庭經營之道”。此前,當地的集體頒證就邀請了58歲的“江蘇好人”方述懷給新人分享他的幸福婚姻。方述懷的女兒方詩說:“父母的愛情,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身教大於言教,身邊普通人的婚姻故事是最好的輔導課程,教會年輕人如何去愛。”陳靜說。
10月17日,國家4A級景區、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舉辦的戶外集體頒證儀式將首次迎來“老年新人”。屆時,10對金婚夫婦向年輕人講述愛情“長跑”故事,將婚姻長久的“秘訣”傳授給年輕人。
鹽城市大豐區婚姻登記處主任陳思介紹,作為江蘇第一家戶外頒證試點單位,大豐區正在申報戶外頒證的國家級標準化流程,形式多樣的新式婚俗改革方案將常態化開展。
婚慶活動“扎堆”,疫情防控不松
“經歷疫情的洗禮,我們更加珍惜彼此。”因疫情打亂婚禮節奏的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區分局頂山派出所民警徐鑫告訴記者,他和妻子原本打算在年中舉行婚禮,但疫情期間他被抽調到防控流調專班工作,連續一個月集中辦公、集中住宿,回不了家,見不到妻子,婚禮的很多籌備計劃一度擱置,小夫妻倆感到十分焦慮。
“不過這一個月里,我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度過了難熬的時期。這對我們的婚禮和愛情都是一種很好的磨礪,更加增進了我們夫妻間的感情,使我們的愛情更加牢固可靠。”徐鑫和愛人終於在10月4日舉行婚禮,圓滿完成人生大事。
疫情過後,婚慶市場明顯回暖,國慶期間很多飯店每天舉辦數場婚禮,喜事“扎堆”。人員聚集如何把好防疫關?“金陵飯店準備了‘兩道防護網’。”賈蘭說,辦婚宴的人首先要守好第一道關,和飯店簽下“安全防疫要求責任書”,確保來賓均來自低風險地區,具備綠色健康碼等。來賓進入飯店也必須出示健康碼、行程碼,門口準備消毒液、口罩等防疫工具,餐桌毛巾換成一次性消毒濕巾,公筷公勺成標配。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一場婚宴也會控制在20桌左右。
疫情常態化防控一定程度上也倒逼婚俗新風尚的興起。為了控制人數,張琦的爸媽規定,親戚每家各派兩名代表參加,從而減少參加婚禮的人數。
陳思介紹,大豐區婚姻登記處實行全年無休的值班登記制度,國慶期間平均每日婚姻登記人數10餘對,較平時沒有增長,但來登記的新人以外地趕回大豐老家的居多,這對疫情防控提出新挑戰,防控措施也需更為嚴謹細緻。(記者 劉春 金亦煒 唐悅)
暖心改造 讓老人有個“暖新家”
江蘇:適老化改造暖人心 居家養老更舒心
在江蘇,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為了讓老人居家養老更舒心,今年我省對3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免費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這項暖心工程已連續第二年被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眼下進展如何?來看記者的探訪。
今年81歲的徐保中老人,家住鹽城新城街道,一進他家門,他和老伴就拉着記者去體驗家裡新裝的“高科技”―電動晾衣架。
鹽城市民徐保中說:“原來晾衣架是拿撐衣桿朝上舉,頭仰起來感覺頭昏,這次改造換了自動晾衣架,還有遙控器,對我們老年人非常便利。”
對於高齡空巢老人來說,起床怕跌,洗浴怕滑,如廁怕倒……緊扣老人“痛點”,這次適老化改造給老人家中添置了感應夜燈;衛生間里,將浴缸拆除換成淋浴,加裝了扶手、添置了洗澡椅和防滑墊;床頭、客廳、衛生間都安裝了一鍵呼叫按鈕,遇到問題可緊急求助。廚房裡也配備了煙感、燃氣報警器。
鹽城市民蔡志秀說:“就怕煤氣鍋燒了忘記關,現在有報警器了,不怕了。”
適老化改造要改到老人心坎上,就必須實現精準匹配、個性服務。按照“一戶一策”原則,江蘇針對高齡、失能老年人特點,服務不斷拓展。在南京棲霞區寧康苑小區,82歲的章樹英老人左臂肌肉萎縮,平時全靠兒子照顧。前不久,政府不僅為她家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還通過購買服務,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她配餐,兩葷一素一湯,每天不重樣。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還定期上門為老人做復健。
南京市民、章樹英老人的兒子陶志政說:“我一個人照顧我媽媽,中午送餐的話就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這下老年人高興,我們也高興。”
在農村,也有越來越多的老人享受到這項溫暖的福利。今年88歲的泰州獨居老人欒季二,是村裡的低保戶。針對老人腿腳不好的狀況,民政部門主動入戶評估,規劃了十幾項適老化改造。其中,最讓老人滿意的還是集成衛浴間的添置,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獨立衛生間,老人最頭疼的洗澡難題迎刃而解。
泰州市民欒季二說:“以前用桶洗澡,麻煩,拎來拎去的,現在確實方便,衛生間好得很,用水一衝,清清爽爽的。”
截至目前,全省已經為29000戶家庭完成了適老化改造入戶評估,9133戶完成改造。建成1.82萬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589個街道日間照料中心,7000多家社區助餐點。老有所養、居有所安,江蘇正通過既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務實舉措,把老人們的操心事辦成暖心事,托起他們的幸福晚年。
江蘇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副處長吳磊說:“我們把適老化改造作為居家養老的一個重點支撐,結合我們的居家上門服務,進行一個拓展和豐富,讓老年人在居家環境當中有更多的舒適度、便利性和幸福感。”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敏、顧嘯雲、王從 鹽城台、泰州中心站 宿遷台、淮安台報道)
根據中央和省委部署,我省各地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突出抓手,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民生工程,讓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十一”期間,常州城區龍遊河兩岸煥然一新,成為附近社區和單位舉辦國慶活動的大舞台。龍遊河原來是老城區邊緣一條3.4公里長的排水河道,周圍生活的居民超過5萬人。隨着當地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推進,政府积極順應群眾呼聲,啟動實施多個民生項目,總體整治寬度由原先的20米拓展為30米。
常州市天寧區茶山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楊敏說:“我們在整治前期和整治過程中充分聽取沿線群眾的建議,將電動車充電樁、親水步道、活動廣場等元素添加進去,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最新標準。”
常州市民張文友說:“龍遊河1400年的歷史,這條河歷史上是龍鬚溝,現在變成了老百姓每天打卡的好地方。”
宿遷市民魏小麗家住在五樓,由於她所居住的小區地勢高,水壓不足,導致常年用水緊張,中午、晚上用水高峰期甚至無水可用。
宿遷市沭陽縣韓山鎮韓西村御景花園小區居民魏小麗說:“之前的我們買桶,就是水壓不夠,買桶用來備水,大概有6到7個。”
今年六月,宿遷市紀委監委在走訪中了解這一情況后,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摸排,發現全市共有36個鄉鎮、144個居民小區存在不同程度用水難問題。在紀委監委的推動下,各地相關職能部門积極行動起來,通過增加加壓泵站、改造小區內部管網等措施解決用水需求。全市新鋪設農村供水管網90.12千米,改造加壓泵房112座,全部144個居民小區用水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惠及鄉鎮居民近5萬戶。
宿遷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陳昌典說:“立足紀檢監察機關職責定位,以紀檢監察機關履職盡責,推動職能部門履職盡責。”
在連雲港,還通過組建“群眾評議團”,對市級項目清單中重點民生實事項目開展評議。真正做到“我為群眾辦實事”需求由群眾提出、過程由群眾監督、結果由群眾評價,進一步提升全市各級黨組織為群眾辦實事的質量水平。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李明洋 宿遷台、常州台、連雲港台報道)
8月末江蘇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7.46萬億元 居全國第二
記者從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獲悉,截至8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7.46萬億元,居全國第二,同比增長14.82%。
在金融支持製造業方面,8月末,全省本外幣製造業貸款餘額2.08萬億元,同比增長13.24%,連續11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在普惠金融方面,1-8月,全省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對2247億元貸款本金辦理延期,延期率達82.7%。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賀、楊國、郭奉銘報道)
黃金周“吃住行游購娛”全線飄紅――
消費熱力,折射江蘇市場潛力
美食尋味、樂享出遊、嗨購升級、街區打卡……國慶黃金周開啟,江蘇消費市場漸漸擺脫疫情的衝擊,再次迎來一波熱浪,“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消費場景全線飄紅,折射江蘇市場的巨大潛力。
吃――餐飲迎高峰,喚回煙火氣
“小桌A094號請進店用餐。”10月1日上午9點10分,揚州趣園茶社裡面非常熱鬧,不斷有人進進出出。“我們7點多就過來排隊,剛吃完,準備在園子里聽聽戲曲,待會再去瘦西湖逛逛。”遊客王希雯興奮地說。“園內6點半才開始發放餐號,7點正式進場用餐。今天最早的一位顧客早上4點多就來園內排隊啦!”發放餐號的店員告訴記者。
當日中午11點10分,記者來到揚州京華城四樓美食區,環顧四周,每家店門前早已桌桌客滿。多倫多海鮮自助餐廳店內的服務員來回忙碌,一刻也沒有停下腳步。“我已經等了快1小時,前面還有50多桌要等,這家店生意真的太火爆了!”坐在等候區的李慶宇感嘆,這個時間去其他家也要排隊,時間也“短不了”。
同樣排隊等位的商家還有南京古南都旗下的四川酒家。“國慶前幾天,就出現晚餐高峰期排隊等號需要1小時的現象,2樓平均每桌翻台近4次。”古南都集團餐飲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金燦說,節前客流量突增,集團商討后決定,從10月1日起實行下午不停堂,店內全天經營來滿足市場需求,菜品貨源的前期儲備量較以往增加2至3倍。
“疫情過後,做好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提升門店接待能力。”江蘇揚城一味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亞麗說,為迎接節假日,公司共計增加近400個餐位。針對散客,園內新增3個“零點就餐”區域,共計80餘個餐位,並且調整包廂區域,將可接待人數擴充1倍。
為了打造更好的餐飲消費體驗,富春茶社推出“單行驢友套餐”。“近年來,我們發現有一些單行旅客,這部分顧客往往重視餐飲消費品位。”揚州富春飲服集團總經理、揚州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徐穎宏說。“我們細化單人、雙人套餐,優化點單供應品種,強化富春早茶及整桌淮揚宴席配置,突出百年富春的招牌菜點和經典品種,讓顧客吃得放心、吃得滿意,有獲得感和認同感。”(記者 田墨池)
住――住宿重品質,防疫不鬆懈
10月1日,南京市江寧區黃龍峴茶文化村裡交替飄蕩着《我和我的祖國》等旋律,貫穿村落的青磚步行街上遊客熙熙攘攘。當天下午3點,市民張傑國在村裡的半夏民宿剛辦理好入住,正帶著兒子在二樓泳池邊玩水。他告訴記者,由於兒子的學校不允許假期出南京市,他便和妻子帶兒子到周邊村裡逛逛。“我們從鼓樓自駕過來大概1小時。1日中午過來剛好吃飯,在村裡住一晚,2日吃完午飯回家。這是頭一次來黃龍峴,這裏空氣清新,景色也不錯。”
半夏民宿通體白色調,民宿主理人黃豪說,8間客房1日-4日滿房,入住客人均來自南京本地,都是家庭出遊。“客人入住時,我們需要查看健康碼和行程碼,做登記,每天房間打掃時要做一次消殺。員工都打過疫苗,這7天全員在崗,保證住客需求。”
黃龍峴村黨支部書記唐國慶介紹,村裡共有34家民宿,可同時接待5000位遊客。這個假期村裡特別掛上紅燈籠,開設兩個創意集市,預計接待遊客可達10萬人次。
位於常州市金壇區的芥舟・長山行舍毗鄰東方鹽湖城和茅山度假區,前台工作人員李歡說,民宿有28間客房,包含大床房、星空房等多種房型。“假期前幾天都是滿房。近期疫情防控常態化,國慶期間住客均來自省內。民宿一周一次整體消殺,每天保持通風狀態。”
南通綠洲國際假日酒店客房均配備軟硬兩種枕頭,親子大床房額外配備小帳篷、小木馬和兒童拖鞋。酒店市場銷售總監韓向陽告訴記者,目前共有476間客房,受疫情影響,假期整體預訂量同比下降25%左右,省內客人較多。
常規的酒店民宿住慣了,還有些遊客選擇了更為親近自然的露營。9月30日,第19屆南京戶外帳篷大會暨南京都市圈戶外運動嘉年華在南京六合金牛湖奧帆體育公園開幕。這幾天,每到夜幕降臨,伴着點點星光,奧帆營地上的帳篷便紛紛亮起明燈,來自不同地區的遊客開起野餐派對。(記者 顏 穎)
行――天氣作美,“補償性出行”意願強
“今年國慶假期,南京天氣太好了,雖然熱了些,但幾乎天天都是晴天,非常適合出門旅遊!”10月1日下午1點左右,山東棗莊的唐蕾穿着長袖防晒衣,戴着遮陽帽與兩位朋友乘坐高鐵來到南京,“夏天就想來江蘇轉轉了,無奈趕上疫情,所以這次第一時間搶了國慶期間往返的火車票,體驗一番江南‘熱浪’。”
數據显示,國慶假期的客流最高峰日出現在10月1日。
1日中午,記者來到鐵路南京南站,在北廣場落客平台記者注意到,5車道的下客區略有擁堵。北廣場的5個進站口全部開放,5支隊伍均已排到了玻璃幕牆外。但記者實際體驗后發現,隊伍流動較為快速,排隊約10分鐘即可到達實名制檢票區,檢票區域以人臉識別機器為主並配有志願者人工檢票,全程快速且順利。
記者從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長三角鐵路總體客流仍保持高位運行。“目前全省所有設區市均通達動車,‘軌道上的江蘇’主骨架初步形成。受益於高鐵成網效應的加速顯現,鐵路出行成為更多公眾的選擇,預計鐵路旅客發送量同比繼續增長。”省交通運輸廳政研室主任周體光介紹,為緩解傳統長途熱門方向運力緊張情況,長三角鐵路安排加開直通旅客列車22對。針對短途客流佔比較大的情況,長三角鐵路增開管內旅客列車104對,全力滿足短途客流出行需要。
今年國慶假期,高速公路繼續實行小型客車免收通行費政策。特別是受疫情影響,今年暑期公眾減少了跨省、跨市出行。目前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平穩,國慶假期公眾“補償性出行”意願強烈,江蘇高速公路、幹線公路迎來新一輪的出行高峰。
數據显示,國慶假期全省高速公路路網日均出口流量預計達到388萬-406萬輛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6%。出行高峰提前至9月30日下午4時,10月4日開始出現返程高峰。
“國慶假期,全省高速設有330餘處清障駐點,2000餘名清障救援人員在崗在位、1100餘台清障設備時刻待命。”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徐海北介紹,針對高速公路事故多發、過境車輛處理不便的情況,交通部門對以往高速公路事故快處理賠點進行了優化,停用了3個,新增了11個,目前共設有34個事故快處理賠點,對交通事故實行一站式快速處理理賠。(記者 朱 璇)
游――親子游火,“寓教於游”成趨勢
“國慶期間沒什麼作業,就給兩個小朋友報了一個‘軍事訓練營’,讓他們好好玩玩。”南京市民崔先生育有一對已經上三年級的龍鳳胎,假日里給這兩個孩子花5600元報了位於江寧的一個“訓練營”,一共20多個小朋友,5天4夜,負責的老師每天都會在家長群發照片。
“神獸”有地方去了,大人也“解放”了。崔先生夫妻倆趁這幾天連看了好幾場電影,還約朋友們自駕去近郊戶外燒烤,玩得同樣痛快。
此次“十一”假期是“雙減”政策實施后的首個黃金周,總體來看,隨着“雙減”政策的落地,親子游群體更成為假日市場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位於南京清涼門大街的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疫情正趕上暑期,南京旅行社退掉了好多親子團,這個“十一”假期同行們都在給暑期“補作業”。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近郊遊、鄉村游成為很多家庭的首選。3日,記者來到位於南京市六合區的金牛湖景區,儘管從南京市區出發,開車要一個多小時,但景區內遊客還是不少。刺激好玩的水上飛人、越野卡丁車、水上摩托艇、“叢林穿越”等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格外吸引人,尤為適合親子遊玩。記者看到,在父母的陪同下,年齡比較大的孩子在體驗卡丁車,而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則更喜歡“叢林穿越”。
文博場館也紛紛推出研學項目。國慶期間,鐘山風景區內博物館群推出四大研學活動、四大專題展覽,包括明孝陵博物館的“世遺文化周周遊”主題研學活動,孫中山紀念館舉辦的“黨的故事我來講――爭做紅領巾講解員”活動等,實現“寓教於游”。此外,風景區內明孝陵長生鹿苑的小鹿、南京海底世界的機甲表演、紫金山探險公園的林間冒險也吸引了不少親子群體來打卡。(記者 付 奇)
購――特色街區成消費升級主載體
國慶長假期間天氣晴朗,給消費添了“一把火”。特色街區成為城市消費升級主載體,黃金珠寶類消費上升趨勢明顯,家電消費持續升溫,汽車消費持續回暖。
南京河西的建鄴吾悅廣場,中秋節前剛開業。國慶期間,吾悅廣場首次推行購物中心與室外街同步開業,16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與4萬平方米的開放式街區交錯融通,成為市民的“打卡地”。“超300個品牌入駐,其中25%為河西首進品牌,10%為南京首進品牌。”循着負責人的介紹記者看到,京東七鮮超市華東首店、獨立家居設計品牌吱音生活館江蘇首店、金陵宴(南京老字號餐飲)首家購物中心店等無不客流雲集。
在奢飾品牌較多集聚的新街口商圈,國慶期間各大商場黃金珠寶類消費上升趨勢明顯,業績再創新高。
“兒子今年要結婚,這是給兒媳婦的禮物。趁着長假有促銷,買了一套手鏈、項鏈。”這個假期,南京市民李女士在中央商場一口氣買了近4萬元的黃金飾品。中央商場黃金珠寶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金價每克450元左右,和去年同期相比每克下降約40元,再加上假期商場推出不少優惠活動,銷售帶動非常明顯。
南京雨花台區的宜悅城同樣開業不久,因為位於雨花台區軟件谷核心地帶,宣稱要打造科技與商業緊密融合的特色購物中心。“和一些老街區相比,宜悅城時代感更強,可能就是為了應對年輕人的消費層次和消費升級。”家住雨花西路附近的陸怡然說。
以特色街區消費爆棚為代表,全省各地物價穩定、購銷兩旺,節日氣氛濃郁。據省商務廳對全省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的監測和初步統計,國慶黃金周第一天全省消費品市場累計實現銷售額就約達11.8億元。當天,南京監測的22家百貨、購物中心等企業共實現銷售額1.4億元,同比增長7.6%;蘇州美羅商城營業額突破1500萬元;常州萬達廣場客流9.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客流提升15%。(記者 宋曉華)
娛――“新主流大片”提振電影票房
國慶假期,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為故事背景的電影《長津湖》上映,讓無數觀眾淚灑影院,南京“95后”馬易就是其中一員。
10月5日,他告訴記者:“看完電影后,我一直在電影院里等‘彩蛋’,這是我多年來的習慣,不過,等了好久,工作人員都催我離場了,還是沒有看到。”於是,馬易帶着些許遺憾,走出了影院。
“也就是從影院昏暗的燈光中出來時,看到外面刺眼的陽光,以及陽光下林立的建築、穿梭的車輛以及熱鬧的人群,我突然意識到,電影最後的‘彩蛋’,是我們今天的幸福!”馬易言語激動,並坦言自己在那一瞬間“淚目”了。“沒有英雄的前輩們作出的犧牲,哪來我們現在的和平和繁華?”馬易說道。
這個假期,很多以往不會走進影院的家庭,也將觀看《長津湖》以及另一部“新主流大片”《我和我的父輩》視作最好的集體娛樂項目之一。
“沒有哪種教育方式,比寓教於樂更適合孩子了。”無錫“80后”吳衛有一個令人羡慕的家庭,兒子剛上初一,女兒也已讀小學,國慶期間,他帶着全家人觀看了《我和我的父輩》,並要求孩子們要寫觀后感。他兒子的觀后感里這樣寫着:“每年國慶節,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和妹妹看‘我和我的’系列,今年看《我和我的父輩》,有好多搞笑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也把我看哭了,我覺得爺爺、爸爸他們真的很辛苦,我一定要繼承他們的奮鬥精神。”
《我和我的父輩》的第二單元《詩》,聚焦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第一代航天人,他們為中國航天事業貢獻青春、奉獻生命的情結與情懷濃縮在一個默默奉獻的航天家庭里。也正是這一段,讓吳衛的父親頗為感慨。他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個老“鉗工”,“影片中發生過的事件是那樣熟悉,讓我好像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記者 陳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