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档案
昵称:www.zjpostdoctor.com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中新网江苏新闻3月10日电(记者 孙权)3月10日,锂电循环产业互联网平台“锂++”在江苏无锡上线。该平台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和数字化驱动促进锂电池循环利用,探索锂电池回收领域的新模式,并通过引入供应链金融科技,助力产业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锂++”锂电循环产业互联网平台上线启用。京东科技供图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组件,其市场规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而强劲增长。伴随国内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与“退役”,锂电池报废潮即将来临,如不能建立起安全、高效的循环利用网络,废旧锂电池将对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破坏。
“锂++”CEO胡颖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建立起锂电池循环回收体系,根据回收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新能源车企、电池厂商、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以及互联网+产业联盟四种不同模式。
其中,新能源车企模式有广泛的回收网络,渠道优势最显著,回收成本低且效率高,但再生利用的专业性不足;电池厂商模式有利于打造产业闭环,商业模式稳定,但必须解决上下游协同问题;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专业性强,技术优势最显著,但需要自行建立回收渠道,话语权较小,规模壁垒较高;互联网+产融联盟模式可以快速聚集产业资源,运作及发展空间大,投入小且有更多的机会,可形成共生、共享、共赢的机制,发展潜力巨大,但需要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和运营管理能力,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平台秉承‘一切皆共享、一切皆合作’的理念,围绕动力电池的互联网+产业联盟模式创新探索,致力于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服务最好、数字化程度最高,且具公信力的锂电池循环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对锂电池循环产业链的需求、供给、服务、平台的四方共赢。”胡颖说。
目前,“锂++”充分整合产业、金融等要素,紧紧围绕“汇聚、互动、交易、服务”的经营主线,奠定平台的价值基础。未来,平台在构建锂电循环产业的全品类交易市场的同时,还将集成推出“锂+仓”“锂+通”“锂+检”“锂+融”“锂+工”“锂+询”这六大服务体系。
“锂++”产业互联网平台是由天奇股份作为主要发起方,联合京东科技、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北京市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完)
中新网江苏新闻3月10日电(曹晓霞)昆山开发区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管家学堂”开放日活动9日在玉龙宣教基地举办。此次开放日以积分兑换、专题讲座、手工实操等活动形式进行,共有30多名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和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参加。
昆山开发区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举行“管家学堂”开放日活动。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供图
活动现场,青阳“管家团”成员进行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垃圾分类志愿积分兑换各种实用物品,在调动专职“管家团”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大家充分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从而带动身边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共同守护绿色美好家园。
培训会上,讲师针对垃圾分类最新的现场考核办法扣分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与会人员对日常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碰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随后,讲师还带领大家到玉龙小区的垃圾分类房内,现场讲解垃圾分类重点扣分点。
活动后,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组织大家在玉龙小区开展了“垃圾烟头不乱扔,全民志愿主动捡”烟头清零专项行动。大家一边清理烟头一边向小区居民宣传,号召每一位居民都参与到保护城市环境的大队伍中来,坚决摒弃“乱扔垃圾烟头”的陋习,做到“垃圾烟头不落地”。(完)
粥里乾坤大,細究有名堂。市場上,有不少圍繞粥做文章的,有的還做得風生水起,有滋有味,吳家粥鋪就是其中一例。從老體育場的第一家店起步,到淮海路、望月路,再到京華城商圈,吳家粥鋪現在成了各大商業綜合體的搶手貨。不但在揚州開分店,而且還到省內其他城市,甚至把店開到浙江嘉興、安徽合肥等地,吳家粥鋪不知不覺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開了60家直營店。
吳家粥鋪饒有趣味。將粥熬成產業,可就不簡單了。連鎖經營是商業做大的基本套路,開了關、關了開也是常態,而吳家粥鋪卻開一家成一家,越開越多,越做越好,還力求在長三角地區成為粥品類的頭號主力。究竟是什麼原因,值得思考。
凡是會動手做飯的,都能把粥熬出來,真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熬粥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吳家粥鋪強化市場定位,注重市場細分,專做粥生意,其中的訣竅就是一個字“熬”。
將人生追求熬成現實模樣。吳家粥鋪的主人,江都姑娘,在南方外企工作過,看到當地人對喝粥樂此不疲,就萌生了回來熬粥做生意的想法。白手起家開粥鋪,哪一樣不需要親力親為?一家新店要大家熟悉認同,又談何容易?憑一碗粥就想把小店開下去,酸甜苦辣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既然想做就要咬緊牙關做下去。想法變做法需要行動,做法變說法考驗智慧,說法變活法則要拼頑強意志。任憑它萬千險阻,我就橫下一條心,不達目的不罷休。首店立足剛穩,她又租房開新店,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姿態,不到二十年工夫,吳家粥鋪從一個小戶人家變成了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人生追求通過苦幹巧幹拚命干變成了現實模樣。
將市場機會熬成發展能力。從開一家小店到連鎖經營,從本地站穩腳跟到外地搶灘經營,從門店管理到公司運作,企業的發展壯大,說明市場潛力巨大。市場機會是平等的,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發展能力不可能與生俱來,必須要摸爬滾打,承受挑戰,要看經營者是否有在周而復始的平常中發現非常的慧眼,能否在突如其來的複雜中找到簡便的竅門,可否在爭相取勝的競爭中保持戰略的從容。這就像熬粥一樣,既要食材好、配料精,又要急火猛攻、文火慢燉、熄火燜煮。一碗好粥就是這麼在生火、大火、文火、熄火的循環中完成的,企業的市場發展能力又何嘗不是如此?現在的吳家粥鋪對市場認知不再是一家門店,對企業管理的要求也不再是家庭作坊,一系列明晰而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要求,是發展能力的具象表現,也是行穩致遠的保證。
將生意興隆熬成品牌影響。永遠生意興隆,最終靠品牌支撐。吳家粥鋪從剛開始就未雨綢繆,設計統一的品牌logo。品牌的影響,不僅僅是門店的統一規範,更多是通過嚴格的質量標準和內控體系,保證粥品的質量和消費體驗。無論是在揚州,還是在南京,或者別的其他店,只要是吳家粥鋪,映入眼帘的標誌是統一的,進入店堂的體驗是相同的,吃到嘴裏的味道是獨到的,迎送賓客的程序是溫馨的。至於食材的選配、製作的工序、食品的安全、價格的公道等,總部都有嚴格的操作手冊,供各地門店使用執行。鋪攤子,只要守好規矩,就不是盲目;開新店,只要尊重,就不會危險。正因為有品牌做支撐,吳家粥鋪才從小變大,由少變多。
吳家粥鋪把“一碗粥”熬成產業,讓我們知道傳統與現代沒那麼涇渭分明,傳統產業用現代理念去做,只要有功夫熬,就能做成現代產業;讓我們知道別小看不起眼的價值點,只要有功夫熬,照樣能將價值不斷放大;讓我們知道從能做的會做的做起,只要有功夫熬,平凡的也能做成出奇的。將“一碗粥”熬成產業,並不僅僅是一個勵志故事,對我們而言,更多的是價值理念的分享,會促使我們對工作加深思考。(金沙人)
這是三年來,最蓬勃的春天。樹發新芽、草生新綠,相繼打苞綻放的春花讓空氣中盪起香風……一切生命的跡象都在和煦的春陽中顯現、生髮。帶有希望意味的“復蘇”遍及各個角落,城市也因人流、車流、煙火氣息而重新活泛起來。
枯榮有定。關於這場“復蘇”,街頭小攤小店的主人們,有着最直觀的感受。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講,那漫長隆冬中的堅韌、樂觀,和新春里的希冀、醒轉一樣可貴,都值得銘記和感懷。
老店“新春”
午間12點,小潘記鴨血粉絲湯館迎來一天之中最忙碌的時刻,前來吃飯的人從店裡一直排到店外。佔滿店前的十來米距離后,隊伍的尾巴沿馬路牙子斜斜一甩,往街角方向繼續延伸。
若此時走進店裡,將真切體會到什麼是“摩肩接踵”。100多平方米的大廳里,除了人,還是人――排隊點單的人、尋得座位坐下大快朵頤的人、餓着肚子站在桌邊等位的人……對一碗湯的渴求驅動着來自天南海北、口音各異的食客。
滿足這渴求的,是店內側身穿梭在過道里送餐的人、出餐口忙着取餐的人、在後廚忙着出餐的人……不斷騰挪腳步的人里,塊頭最大的那位,就是掌握“美味秘方”的店老闆潘林虎。
56歲的潘林虎已和一碗湯打了近20年交道。每天早晨不到5點到店燒湯,大火煮沸后小火續燉,近4小時的細火中慢慢熬出來的鴨香味,是小店的“制勝法寶”――如果問食客是什麼將他們吸引至此,回答大都少不了“湯鮮味美”。
但對潘林虎來說,這碗湯里濃縮着的遠不止食材原味,更有與女兒的溫情、與食客們的友情,還有與一次次危機的較量。
2005年,女兒尚在中學,晚間放學回家總要吃一碗鴨血粉絲湯,食畢每每對潘林虎的手藝大加讚賞。因這認可,潘林虎決定由鹵鴨轉行,在紅廟開起第一家鴨血粉絲湯店,門面僅八平方米。但初開店時,填滿這八平方米,也是難事。
為打開銷路,潘林虎吃遍了南京當時所有知名的鴨血粉絲湯店,取其長、補其短,最終決定主打鮮而不膩的清湯路線,並依客人建議實時改進。日復一日的精進中,越來越多食客的味蕾和腸胃對“小潘記”有了記憶。2018年,潘林虎迎來第一個“跳躍”:在珠江路開起一家80平方米的大店。
憑藉長期以來積攢的人氣,新店的門庭仍然若市,不斷有新老客人循跡而至,坐下來享用一碗美美的鴨湯。潘林虎回憶,2018年,僅門店訂單,每天就超出300單,每單份數不定:“可能是一份,也可能是兩份、三份,人多的話,一單七八份甚至十幾份也有可能”。
一日甚於一日的紅火中,小潘變成老潘,他暗自生出一個夢想:將小店變成老店:“人家一來南京就能想到、可以代代相傳的那種”。然而,爆發於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給整個餐飲行業踩了一腳急剎車,老潘的夢想也一度幾近遭受腰斬。
2020年,生意最開始受挫時,潘林虎總想着撐一撐、再撐一撐,可一周過去、一個月過去、一個季度過去,情況並未好轉。虧損和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如同不時襲來的海浪,讓他坐卧難安:“整個店一天到晚都看不到幾個人,外賣只有100來單,只夠房租。人工、水電都要倒貼”。
一籌莫展時,偶來堂食的老食客提議:要不做做半成品、開團購試試看?依計而行后,“小潘記”平均每天收到的訂單在400份左右。這解了潘林虎的燃眉之急,他為此感懷不已――明明白白的,訂單里固然不乏食客對老味道的想念,但更多是不忍讓“小潘記”就此倒閉的溫柔愛護。
為小店生存助力的,還有各級政府制定實施的諸多助企紓困政策。潘林虎回憶,房租、稅收的減免為自己減輕了不少負擔,此前還曾有稅務局工作人員專門到店講解稅收優惠政策。真金白銀的扶持讓潘林虎逐漸重拾信心:“當時就想,不管怎麼樣,盡我們最大努力把店撐下去”。
信心帶來幹勁。兩年間,店內虧損漸被填平,還有薄利進賬。2022年9月,潘林虎再次搬店,店面再翻一倍,達160平方米。擴店時不免心裏打鼓,但這決策最終被證明非常正確――當年年底,挺過最後一輪低潮后,“小潘記”的新春隨天氣的回暖而到來。
如今,十幾米的長隊、每天約800單的人氣、員工不停騰挪的腳步……這些意象,為潘林虎帶來足足安全感。他作為餐飲人的幸福也重新回歸:“我最希望的就是食客把一整碗粉絲湯吃得乾乾凈凈,甚至恨不得把碗吃下去。”
“春”亦入夜
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在夜間的城市升起煙火氣的,是一個個夜市。每一個夜市,都是一個小小的“江湖”,江湖裡,各位“俠客”晝伏夜出,用自己的手藝餵飽無數深夜裡飢腸轆轆的食客。
在南京下馬坊、南湖等街區,夜市相繼重啟。低垂的夜幕里,成百上千位食客在熙攘的人流中側身而行,尋找最合自己胃口的“俠客”。今春無疑是過去三年來,夜市煙火氣最盛的一個春天。而各位美食“俠客”的故事里,也大都藏着一個“春天”的隱喻。
一串一元,有葷有素,可清湯可紅油,這是南湖夜市“東北一元麻辣燙”里,顧磊麗和張禹夫妻倆的生意。過去三個月里,生意最好的時候是二月,平均每天都能賣出約1000串。最近天氣暖和起來,麻辣燙的熱度降低,夫妻倆計劃再加一些品種,比如檸檬茶、東北冷麵、冰糕。“有吃的有喝的,生意會更好吧”,顧磊麗想。
夫妻倆從事餐飲業的時間並不長。2016年到2021年的六年,兩人尚未結婚,在廣東共同打理海景酒店――租下靠海的房子,將之改造成整潔雅緻的客房。所有房間,推開窗,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
海濤、海潮、海水一樣湧來的來客,是前四年裡兩人一起見證過的好景。然而到第五年,情況急轉直下――受疫情影響,出遊的人數大大減少,以遊客為主要對象的海景酒店自然也無人問津。
盛夏、寒冬來回輪轉兩次,賠進近100萬后,兩人覺得再也“頂不下去”,於是同房主辦好解約手續,這單生意在一片倉促、灰敗中收尾。
但壞運氣並未就此遠離,關閉酒店的同年,顧磊麗被查出肺部腫瘤。挫敗、沮喪、不安、虛弱、痛苦,一度幾乎將她摧折。張禹看在眼裡,疼在心裏。這個一向嘴巧的東北小伙忽然不那麼會講話,翻來覆去講給顧磊麗的總差不多:“先把病治好,其他的以後再說”。
愛人笨拙的話連同病床前的守候、對焦躁情緒的安撫,是2021年12月手術前後顧磊麗最珍貴的定心丸。以在體內植入7顆鋼釘為代價,那場手術幫她控制住了病情。年底出院后,兩人決定結婚,並來到離顧磊麗家鄉安徽相對較近的南京發展,投身餐飲業。
和大部分初入行業的人一樣,夫妻倆最開始的創業並不順利。在托樂嘉開的第一家奶茶店因選址不佳而門可羅雀;隨後,開在托樂嘉夜市的花甲粉小攤也因疫情而叫停。如此反覆近一年後,今年年初,二人來到南湖,決定將張禹家鄉的食物帶進夜市。
東北麻辣燙的精髓在於麻醬。進貨時,夫妻倆總會多番嘗試,在自己能夠承受的成本範圍之內選擇最“正宗”的。誠意和用心帶來好運和客流,有老客人已經開始“預約”新品冰糕:“說是純奶粉做的,料足,味也正。”
食物構建起聯繫。一位知道他們故事的顧客覺得,顧磊麗和張禹身上都有一股野草一樣的勁兒:“就覺得他倆總能‘春風吹又生’。”
一切看上去都正在步入正軌。現在,顧磊麗的口頭禪里,“樂”字是個高頻字――“當時我是真樂”“給我樂得呀”“可給我樂壞了”……在顧磊麗那裡,“樂”儼然成了一種生活哲學:“生活就是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樂也是一天,不樂也是一天,那不如樂樂呵呵把日子過了。”
張禹也覺得日子有奔頭。他計算了一番,保持住現在的流水進賬,兩人的欠款最多兩年就能還清。那之後,他希望能攢一些積蓄:“大幹一場,打造一條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美食街。”言畢,一邊的顧磊麗接上話頭:“總體來說,我們現在的日子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現在客流量越來越大,就是一步步去做。”
“食”字之外
春潮漫過的,不僅是一“食”字。所有與消費相關的領域幾乎都在復蘇。那些日常基本所必需之外的支出,也賦予城市非凡的活力。
南京市漢中門鮮花批發市場負責人倪志翔表示,最近,市場日售鮮花30萬枝,是過去三年平均每天銷售量的六倍。市場隔壁的一家批發花店裡,店員則對人流量的變化做了直觀的描述:“疫情嚴重的時候,坐在店裡一整天,都看不到幾個人。現在就算是工作日,也從早到晚陸陸續續都有人”。
街邊花藝小店的生意同樣經歷暴漲。南京戶部街一家花店店主說,今年2月中旬前來諮詢的客人是去年的至少三倍,最終敲定的訂單將近100束。為將浪漫按時派送到客人手中,她不得不加僱人手。
類似的人氣爆棚也發生在一些新興行業。近年來,手工DIY很受年輕群體歡迎,流體熊、奶油膠、拼豆、做手串……與之相關的店鋪也應運而生,商戶提供原材料、場地、教學,讓客人獲得“沉浸式手工體驗”。成劉傑和張璇寧夫妻,便是瞄準商機、趁勢而上的商戶之一。
和小潘記鴨血粉絲湯的店主類似,夫妻倆也是從小店做起。第一家店開在江寧大學城附近,容量僅十幾人。彼時生意還算不錯,但考慮到店址離家太遠,攢了點本錢后,2022年,兩人將之關閉,於3月、9月分別在新街口街區、科巷附近開起第二家、第三家手工體驗店。
新店店址都位於南京市區人流最密集的地方。為了緩解房租帶來的壓力,兩家店裡,除了電力線路,所有設計、裝修、布置,都由兩人自己動手完成。成劉傑粗略估算過,光是安裝幾個架子,省下的工本費就達近兩千元。
積蓄幾乎都砸了進去,夫妻倆對兩家店寄予厚望。一開始,到店的客人並不算少。但秋季以後,疫情的反覆讓客流量銳減。“每天都祈禱營業額不要掛零鴨蛋,一個月貼進一萬多,真的焦慮到睡不着覺”,成劉傑下意識地摸了一把自己的頭髮,“本來就掉發,感覺那段時間掉得更厲害了。”
一味被情緒牽引,只會加劇焦慮。而焦慮,無益於任何問題的解決。商量過後,夫妻倆決定做點“有用的事”。首要的是對每一位到店客人百分百的耐心周到,張璇寧描述得貼切:“就是說,如果今天只有10個人出來做手工,我希望能做得好到讓他們都來我這裏。”
其次是擴大消費群體。夫妻倆想方設法對接可能開展團建的機構,如月子中心等,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虧損額度。最後,即便在沒什麼生意可做的時候,他們也實時監測手工愛好者們最新的動態,對最近的爆品製作進行學習、拆解――手工體驗項目的更迭速度很快,他們擔心客流量多起來時,自己已跟不上潮流。
着意精進的態度保證了小店的品控,也讓他們經受住了乙類乙管實施以後的第一波“人潮考驗”。春節之後,夫妻倆開在科巷附近的門店裡,即便是工作日,每天也有約30位客人預約。周末客人更多,上下兩層、共2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近50人坐得滿滿噹噹。
小店的項目多達40多種,但最近,近一半的客人都是被“流麻”吸引而來。這是張璇寧緊跟潮流的成果。她說,將這種外形像麻將、夾層中裝有流動閃片的掛件帶到手工體驗店,自己是獨一份。
客流量多起來后,此前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手工教學不再行得通。為免讓自己和店員的嗓子冒煙,也帶給客人更好的手工體驗,對於一些步驟略顯複雜的手工項目,夫妻倆想了個辦法:錄製教學視頻,以盡可能簡單直白的話語傳遞信息。客人到店后,可先依照視頻自製,有疑問處再與店員溝通。
一位客人說,可選材料豐富,且有任何關於手工的問題,都能得到溫柔耐心的解答,這是自己常來的原因。張璇寧把這歸因於自己對這樁生意的看法:“我也愛做手工,和客人喜歡的東西常常差不多。很多時候其實是以交朋友的態度和客人相處的。”
這隻是成劉傑和張璇寧開出的第一片春天。關於未來,成劉傑和張璇寧有更長遠的規劃。張璇寧打算轉戰電商,延長小店產業鏈,在新的領域繼續開拓;成劉傑則半開玩笑地說,今年的目標是做到南京top1手工店。
這隻是幾個小店小攤的“春天故事”,但又不僅僅是他們的故事――小攤、小店,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也是城市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承載。它們的興衰,是整個城市狀態的具化。
歷經艱難時期后,今年,不少小攤小店都實現了“了不起的歸來”。今春走在街頭,會讓人無端聯想到汪曾祺在《人間滋味》里對自己逛菜市的描述:“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為了守護好這樣的“熱熱鬧鬧”,全國多地都推出了相關政策。例如,南京市於去年12月推出“小店計劃”,通過發放消費助力券等方式幫助小店引流聚氣;而江蘇省於今年1月發布的《關於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規定了針對多行業的稅收減免、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為經濟升溫助力。
我們相信,對於各行各業,這都只是春之伊始。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常澤昱 謝健 沈子涵 顧嘯雲 郭楠 謝豫 高輝 徐明 編輯/趙夢琰)
“校园苏州日”走进武汉大学系列活动启动。 吴江区委组织部供图
中新网江苏新闻3月10日电(周建琳)9日,“校园苏州日”“吴江号”引才专列驶进武汉大学。74家苏州优质企业携2500余个优质岗位需求前来“招兵买马”,其中包含吴江33家企业的1000多个岗位。
武汉大学与苏州渊源深厚。早在2008年,苏州就与武汉大学共建了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十多年来,研究院找准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优势的契合点,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引入来自东湖的“智力活水”。
为进一步加深在人才交流、产学研对接等方面的合作,当天,校地双方正式启动一批新的合作签约。汾湖高新区与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签约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博士后工作站,恒力集团、亨通集团分别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签约设立创新实践基地。“武汉大学――苏州市引才工作站”也正式揭牌,进一步激活校地协同育人的新引擎。
结合吴江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活动特别聘请了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和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担任“苏州市吴江区人才特聘顾问”,并聘请5名优秀的在校师生担任“苏创”校园使者,进一步加强地方与高校人才交流合作,拓宽招才引智渠道。
据介绍,为加大青年人才招引力度,吴江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十多年来,吴江一以贯之、纵深推进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给予人才最稳定的心理预期和政策支持;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区域申办“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组织高级职称联合评审,探索公积金“跨界”租房;实施教育、医疗等12大类26项生根服务,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便利……一系列用心、创新之举,极大增强了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完)
記者3月11日獲悉,截至2023年2月末,蘇州存貸款餘額合計10.02萬億元,五年邁過五個萬億級台階,成為全國首個存貸款總額超十萬億的地市級城市。
數據显示,蘇州全市本外幣存款餘額5.08萬億元,同比增長17.72%,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4.94萬億元,同比增長15.99%,存貸款增量創同期歷史新高、居於全省首位。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直接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不僅是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指標,更是衡量城市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依據。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耿昊東 郭�� 李明洋 蘇州中心站 編輯/劉琳)
3月11日,2023年江蘇省龍舟精英賽在泗洪縣臨淮古鎮舉辦,比賽由省體育局、省體育總會、泗洪縣政府主辦,省龍舟協會、泗洪縣教育局(體育局)、泗洪縣臨淮鎮政府承辦。
比賽設公開組22人龍舟200米、500米直道賽項目,共有12支省內龍舟代表隊350人蔘賽。參賽选手多為在校大學生,分別來自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等。經激烈角逐,最終,蘇州龍將366教育龍舟隊、常州工程學院龍舟隊、崑山高新區先行龍舟隊分別獲200米賽的一、二、三名,蘇州龍將366教育龍舟隊、常州工程學院龍舟隊、南通中舟俱樂部龍舟隊分別獲500米賽的一、二、三名。(徐明澤 泗洪軒)
一年一度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每逢這個時節,對故人的思念,就會更加悠遠綿長,人們通過各種形式慎終追遠。隨着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在土地需求緊迫的情況下,傳統的殯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緩。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這種讓逝者與青山綠水相伴,回歸自然,福蔭後世的方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江蘇各地也在大力推廣節地生態安葬。
近日,無錫首屆集體生態安葬暨清明祭掃活動正式啟動。活動由無錫市民政局和無錫市文明辦牽頭主辦,旨在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和移風易俗工作,倡導綠色生態葬式葬法、倡導文明殯葬新風。
魂系生態、回歸自然,活動當天舉行的生態安葬是一種生態安葬形式――將逝者骨灰裝入可降解材料製作的骨灰壇中,在特定區域入地深埋后經過一段時間便自然降解,放置其中的骨灰與大地共存,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生態葬式葬法受到市民認可。按照殯儀人員的引導,逝者家屬們獻花鞠躬,在小卡片上寫下給親人的思念。一位逝者家屬表示,生態葬既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選擇生態葬也是響應國家號召,更好弘揚厚養禮葬的風尚。
近年來,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態安葬形式在江蘇不斷推行,也越來越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為加大節地生態葬的推進力度,無錫市已出台《無錫市市區文明辦喪和節地生態安葬減免獎補辦法》,對採取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的戶籍居民,給予每例2000元的獎補。據悉,無錫集體海葬活動已連續舉辦15屆,1174位逝者魂歸大海。
在南通,自2019年起對市區生態環保喪葬補助標準進行提標,所有自願要求骨灰撒海、自願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不保留逝者骨灰,且安放在南通市生態故園生態葬區,不留墓碑的市區城鄉居民,每戶補助3000元。據南通市公墓管理所負責人介紹:“我們提供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四種生態落葬方式。目前,海葬為群眾認可,較受歡迎。生態葬區設在南通市生態故園,海葬兩年舉行一次。”
在南京,自2019年,南京市殯葬部門再次加大生態葬優惠力度,凡南京市戶籍人員或駐寧部隊現役軍人逝世后,在本市經營性公墓內選擇不留灰、不立碑“兩不留”生態安葬的,免除實施生態安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同時給予一次性獎勵。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隨着生態獎補、免費江祭等政策出台,江蘇各地節地生態葬率逐年提升。
“我們民政部門還將進一步探索惠民節地生態葬式葬法,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引導市民綠色殯葬新形式,文明祭掃新風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造福子孫後代。”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敏 編輯/汪澤)
搶抓春季招聘黃金期 江蘇各高校全力促進畢業生順利儘早就業
眼下,正是春季招聘黃金期。江蘇各高校的線下大型招聘會密集舉行,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儘早就業。
今天(3月11日)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的“就業春風行,萬企進校園” 2023屆畢業生春季大型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畢業生們拿着簡歷和企業進行對接。
民航學院畢業生張亦樂告訴記者,此前在秋季招聘中,他已經找到了就業崗位。隨着春季招聘的啟動,越來越多的崗位正在釋放,他也期待着更好的機會:“以去年我找工作的經驗來看,用人單位對於人員需求可能要少一點。不過今年的話,我看同學們現在找工作的形勢要好很多,大家也都陸續接到了面試的通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的這場春季大型招聘會,吸引了超過三百多家用人單位,帶來崗位超過一萬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王霄介紹,學校將搶抓春季招聘“黃金期”,积極引導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今天進行的這場招聘會是我們的春季大型招聘會,來的用人單位數量很多,招聘的崗位也很全面。接下來,我們要在關鍵的三四月份,再多舉辦一些小而精、分行業、分類別的招聘活動,更加积極地引導、促進學生實現更加充分、更加高質量的就業。”
徐州醫科大學舉行的2023年春季網絡招聘會,從2月4日開始一直在持續進行中,共招引149家用人單位,招聘人數超過一萬人。
徐州醫科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米燕燕介紹,為進一步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徐州醫科大學開展了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工作,走訪了省內外13個城市的七十多家用人單位並拓展了3000多個用人崗位。米燕燕介紹,學校將在3月18日開展線下的春季大型招聘會:“目前已經有接近300家用人單位正積极參与我們招聘會崗位的提供,同時我們也將組織學生從各個實習單位過來參与現場招聘會。”
在徐州工程學院,招生就業科科長黃唯也告訴記者,為用好校園招聘的主渠道,下一步學校還將對點邀請眾多用人單位來校招聘,儘早盡全力落實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後期預計每個月我們都會舉辦一次大型雙選會,同時啟動校園宣講會,邀請各個地方組團進校開展專場招聘活動。”
記者從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獲悉,下一步,江蘇將根據教育部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的要求,繼續深入開展“萬企進校園”“訪企拓崗”“百校聯動校園招聘”等就業促進行動,充分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為2023屆畢業生舉辦招聘活動不少於2000場,徵集崗位需求不少於150萬個,並將主動聯繫國資委、工商聯等單位,組織高校定期開展集群式訪企拓崗,促進就業供需對接機制化,推動征崗擴需常態化。
(江蘇新聞廣播/周洋 編輯/高若婷)
綠美村莊建設見縫插綠,讓农民收益共享――
有了“含綠量”,多了“含金量”
近年來,我省林業部門大力推進村莊綠化提檔升級,推進農田林網建設,總結推廣新探索、新嘗試,為國土綠化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進句容市下蜀鎮空青村梁庄自然村,只見整個村莊都在樹木掩映中。村黨委書記馬道榮告訴記者,梁庄自然村儘管只有68戶農戶、194人,但近年來在村民家前屋后栽種的各類樹木達2000多棵,去年創成省級綠美村莊。
馬道榮說,村民家前屋后都有大小不同的隙地,過去這些隙地無人管,少數隙地上村民種了蔬菜。為扮靚村莊,村集體出資在這些隙地上栽種樹木。栽種樹木前,村裡徵求擁有隙地使用權的村民意見,由他們自己決定究竟栽種什麼樹,但樹木的所有權仍是村集體的。如果是經濟林果,每年產出的效益歸隙地使用者所有。這一來,村民對種樹的积極性大大提高,有的村民要求種桃樹或李樹,有的要求種板栗樹,也有村民要求種梅花、紫荊、桂花等。村邊茶園裡則栽種了櫸樹等高大喬木,一來適當遮陰對茶園有好處,二來又讓村集體在“綠色銀行”里存了一筆錢。馬道榮說,綠美村莊建設給村民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效益,村民綠化意識隨之提高。
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陳家村是全國文明村,村黨總支書記陳林說,綠美村莊建設是陳家村評上全國文明村的重要因素。這個村子西側,有一條長達4.5公里的前進河,村裡在河岸上種了3排樹,分別是高大喬木、小喬木和觀賞性強的灌木,其中高大喬木速生楊樹就有3000棵,村裡還在其他路邊、河邊、庄台周圍栽植櫸樹1.6萬棵。在村文化廣場一旁的隙地上種滿薄殼山核桃,去年畝均產果達60公斤。薄殼山核桃等經濟林果苗種是政府部門免費發放的,由於每年有經濟效益,村民栽種熱情很高。70歲的村民李長齡在家前屋后種了30棵薄殼山核桃,目前處於初果期,去年結的果子除了自己家人吃,還賣了600多元。“家前屋后處處種樹,路邊河邊隙地上栽桃栽李,花開時節,引來很多城裡人踏青,村裡的農旅結合產業也因此興旺起來了。”陳林說。
靖江市新橋鎮新合村前,田野里的麥苗正秀,油菜花已經盛開,在一片金色和綠色之間,有一道道色彩艷麗的“界格”,這就是農田林網。
“農田林網能起到防風作用,減少稻麥因風倒伏,對糧食增產作用很大。”靖江市林業中心主任仲秀林說,該市推行“小網格、窄林帶”的林網建設標準,做到“林成網、樹成行、不缺株、不斷帶”,在不佔用耕地前提下,在機耕路、灌溉渠、田間小路兩側種植櫸樹、紅恭弘=叶 恭弘石楠等樹種,既起到防風作用,又起到美化效果。
鎮江新區轄區內,在長江邊的姚橋鎮和大路鎮,有一條長達25公里的新建江堤,兩側種滿落羽杉、女貞、銀杏、欒樹等,“在不佔用耕地的前提下,我們營造數千畝農田林網。”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經開分局有關負責人說,堤壩外原來種的主要是楊樹,去年起林帶提檔升級,老化、病弱的楊樹被清理掉,代之以落羽杉等彩色化樹種。沿江一處廢棄露天採石宕口,原來是高低不平的雜草地,現在經過整理,也種了120多畝櫸樹、櫻花和女貞,與周邊的林網連成一體,明顯提升了整體生態和景觀功能。
省林業局造林處負責人說,村莊綠化是我省國土綠化工作今後的努力方向,讓农民看得見、摸得着經濟效益,是吸引廣大农民積极參与村莊綠化的一大動力。近年來,我省一直遵循“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的原則推進綠美村莊建設。
在位於句容市的江蘇水木農景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山崗上是一望無際的薄殼山核桃林,公司負責人郁世軍介紹,這片林子里的薄殼山核桃,最長的已栽種8年,去年畝均產出100公斤果子,畝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我們與南京林業大學、省林科院合作,採取容器栽培的方式,攻克了苗種技術難題。”郁世軍說,目前基地擁有20萬株容器苗,栽種十分簡單,成活率接近100%。記者了解到,這種有着很高經濟效益的樹種,在我省可以廣泛種植,农民在家前屋后種幾棵,用不了幾年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而且樹木本身又是上等木材。“現在很多地方的农民還不知道這一‘搖錢樹’。如果廣泛推廣種植,既可以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又可以在綠美村莊建設中大顯身手。”
省林業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去年,全省新建綠美村莊505個,今年全省將完成綠化造林20萬畝,新建綠美村莊200個、改造提升原綠美村莊100個、新建完善綠美古樹村莊10個,這些舉措,不但增加林木和綠化覆蓋率,也讓鄉村成為留住鄉愁的地方。
通訊員 庹祖權 趙敏 記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