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新寶6代理

2022
10-25

  連日來,江蘇重大交通項目持續推進,捷報頻傳,廣大工程建設者以拼搏的幹勁為交通強國貢獻江蘇力量。

  作為江蘇“十四五”高鐵網規劃的鐵路項目,南沿江城際鐵路的鋪軌施工正由江陰鋪軌基地,分別向南京和太倉兩個方向同時推進,目前已鋪設到金壇和常熟境內。在通信光纜的鋪設中,首次使用的可在軌道板上雙向行駛的光電纜自動化放纜車,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施工效率。

  中國鐵建電氣化局南沿江項目部副經理董勇介紹,這是自主研發的高鐵雙向自動化光纜敷設車,在國內高鐵上首次使用,每天敷設信號電纜15公里以上,比傳統的人工敷設提高施工效率3倍以上。

  在400多公里的長江江蘇段上,過江通道建設如火如荼。國內在建最大直徑盾構隧道――江陰靖江長江隧道的右線盾構施工,目前已掘進至2540米,順利突破了一半進程。

  中鐵十四局江陰靖江長江隧道盾構工區掘進主管吳君才介紹,盾構隧道在江面以下60多米埋深處穿越長江,最大水壓達到了8.2bar,目前盾構已經掘進過半,成功穿越了全線最低點。在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工作人員日夜奮戰,以每天8環、16米的速度穩步向前推進。

  世界最大跨度懸索橋――張靖皋長江大橋,10月21日完成了南主塔水上鋼護筒施工,大橋南主塔共有97根長45米、直徑3.1米的鋼護筒,接下來將在鋼護筒中打下97根100多米的鑽孔灌注樁,形成主塔的群樁基礎,托起350米世界最高的懸索橋橋塔。另一座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下部結構全部完工,全面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局長蔣振雄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其中特別提到了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作為全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江蘇目前在建的過江通道5座、高速公路14條。我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到各項工程的建設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堅決扛起交通重大項目“勇挑大梁”責任,高質量推進高速公路和過江通道建設,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交通人的力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曉風 趙凌翔 黃元 李棟 金壇台 泰州台 靖江台 常州台 編輯/胡超)

2022
10-24

  6年收集資源樣本3446份 江蘇完成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則是育種工作的物質基礎, 種質擁有不同的形式,可能是一粒種子、也可能是一個“芽”、一段“枝條”、甚至是DNA。根據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江蘇省於2016年啟動全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近日,歷時6年普查與收集行動告一段落,全省共收集資源樣本3446份,這些樣本的一部分正儲藏在江蘇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中。這些種質資源怎麼保存,將來又會有哪些用途呢?

  歷時六年 2224名普查人員收集資源樣本3446份

  6年來,2224名普查人員通過查閱資料、走訪幹部群眾、諮詢相關專家等形式,基本查清全省農作物種質資源狀況和歷史變遷。全省共收集地方種質資源3446份,包含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果樹、牧草綠肥等五大類作物,涉及植物46個科、118個屬、165個種,基本上做到了“應收盡收”。

  江蘇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負責人顏偉介紹,此次行動搶救保護了一批地方特色資源,包括許多珍稀的特色資源。如南方小蘋果資源溧陽“毛尖花紅”、常熟沿籬豆、譽為“貢豆”的“牛腳扁”蠶豆、泗陽的八集小花生、阜寧的金絲棗樹等。這些古老的地方品種,經過了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存留了在當地的寶貴的有益基因資源,是開展本地化育種的最寶貴的財富。

  此外,本次普查還搜集到野生植物資源537份。如在溧陽一水庫邊發現的野生樹莓、睢寧的窄恭弘=叶 恭弘桃、宜興的野生烏飯樹、邳州棠梨等。這些野生植物資源,雖然目前看來不起眼,但未來或許會有大用。顏偉舉了個例子,普查人員在盱眙的山區發現了一份果樹資源“桂五野柿子”,它是柿樹的變種,果實非常小,只有手指頭這麼大,直徑在1-2厘米左右, 雖然這種柿樹本身的商業價值、產業應用價值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作為一份育種材料,它可以為柿樹的育種提供寶貴的基因資源,提供多花多果和提供優異的品質。

  跋山涉水 為找種子十八般武藝全用上

  普查人員介紹,由於很多地方品種沒有規模種植,大多都是農戶在自家堂前屋后栽種,所以收集過程也是頗費周折,普查人員不僅要跋山涉水,還得心細如發。江蘇省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朱銀是此次普查行動的骨幹,她介紹說,普查人員在很多农民家裡的角角落落都發現過種子,像襪子里、礦泉水瓶子里,甚至有的是在牆縫中……

  散落民間的“寶貝”如何新生?

  那麼,這些辛苦搜集而來的種質資源又將如何利用呢?據介紹,此次搜集而來的部分果樹資源已經進入到嫁接、培育階段。在江蘇省農科院 國家果樹 種質 南京桃資源圃中,生長着幾十株紫桃,紫桃是江蘇南通地區的特色地方品種資源,在此次普查收集行動中,調查人員開展了針對性收集和“搶救”。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沈志軍介紹,目前他們正在做相應的遺傳改良, 把紫桃和其他大果型的果實雜交,不斷優化基因,來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紫桃品種。南通如皋的新官村,把紫桃申報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登記並獲得了成功。

  超級“大冰櫃” 可讓種質資源樣本保持至少15年

  部分種質資源,則沉睡在種質庫中。 江蘇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存放着約5.57萬份種質資源。這些種質資源,是在過去近100年間農業科技人員收集而來。這個種質資源庫,是個824立方米的超級“大冰櫃”,常年保持着-4℃左右,通過低溫和低濕的環境延緩種子衰老的進程,讓種質資源樣本保持至少15年的生命活力。這些種質樣本被鋁箔紙包裝好后抽真空碼放在一起,貼上條碼方便數據管理。種質資源庫負責人顏偉介紹說,在入庫之前,科研人員會對種子的質量和健康進行檢測,最終進入種質庫的“沉睡”種子都是安全的、發芽率達到90%以上,這些種子,等到時機合適,則會復蘇、亮相。屆時,種質庫工作人員會把這些種質資源放在緩衝間里,過渡一天以後,再把種子交給相應的科研人員,到地里就可以正常播種了。

  目前所有徵集、收集的資源樣本經過繁殖鑒定,都已經移交國家種質庫圃。我們也期待這些種質資源,在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周婷婷 編輯/李時)

2022
10-23

  如今,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園已成為人們生活所需、精神所求的“小小世界”。江蘇各地陸續打造了不少口袋公園,讓更多的市民群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常州市民徐阿姨家住景福苑小區,退休后加入了一支腰鼓隊,然而讓徐阿姨感到頭疼的是,她們常常要為去哪兒排練節目而發愁。徐阿姨說,以前大家像“打游擊”一樣,一直到“口袋公園”建造了以後,大家的福音也來了。

  徐阿姨口中所說的“福音”,就是位於景福苑小區附近的關河綠地口袋公園。今年七月,關河綠地口袋公園建成並向公眾開放,公園內樹木高大茂密,綠化景觀小品顯得精緻而又雅趣,貼心的弧形花壇坐凳、休閑園路、慢行步道滿足了居民休閑所需。可誰能想到,這裏曾經是一片封閉而又疏於管理的綠化帶。

  關河綠地口袋公園項目建設,根據細水流動的線型,把不同的人行、林下和濱水等空間整合起來,結合燈光、園路、綠植地被等設計,以點帶面活化城市空間,提升了濱河綠地景觀效果。

  常州市天寧區城管局綠化科科員張煦東介紹,把它打造成通透開放的濱水空間,貫通整個關河沿線的濱河步道,在綠地裏面設置了休閑活動場地,還有藝術桌椅以及休閑驛站等等。

  隨着遊園建設步伐的加快,無錫農村地區也是舊貌換新顏。在惠山區前洲街道黃石街村的東村橋遊園,村民華傑正在給花卉澆水。華傑住在黃石街村已經幾十年,他告訴記者,以前這裏河水黑臭,周圍環境髒亂不堪,然而改造以後,這裏環境好了很多。現在的小遊園涼亭、小橋、長廊等各色園林建築錯落有致,與東村橋富有傳統意境的鄉村景觀相得益彰。

  今年無錫惠山區將新增32個口袋公園,截至目前,已完成新建口袋公園15個,完成新改建遊園2個,新增各類綠地59.45萬�O。

  無錫惠山區城管局市政園林科負責人謝堅說,這些口袋公園美化亮化環境的同時,也要確保每座口袋公園獨具特色,增加文化內涵;通過打造這些口袋公園,把廢棄地、閑置地、邊角地變廢為寶。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恭弘=叶 恭弘蓓蓓 常州台 無錫台 編輯/胡超)

2022
10-18

  2022年10月10日,中國第一艘120標箱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江遠百合”號在太倉首航,將滿載的建材和糧食送達蘇州工業園區后,又帶回來幾十箱小麥。“目前船已靠泊太倉港,等待明天再次啟航。”15日下午,待靠中的船長何廣科難掩興奮。作為航運新歷史的書寫者之一,他倍感榮幸。因為,“江遠百合”號的意義遠不止於一艘船,它還標志著江蘇內河航運正式開啟“純電動時代”。

  從電動汽車到電動輪船

  傳統交通工具正在發生重大變革

  近年來,大街上電動汽車越跑越多,眼下,這波技術變革正在從汽車行業蔓延到船舶製造業。

  “好開,這船是智能型的,而且乾淨、沒噪聲,就像智能手機跟2G手機的區別似的,比過去開油船體驗感好多了!”跑了30多年船,何廣科深感自己這回趕上了時代的浪潮,為了掌握新技能,他專門去鎮江船廠學習了半個月。當記者問他還有什麼不完善的地方時,他不假思索:“速度跟油船差不多,零污染,又改善了船員工作環境,沒毛病。”

  “江遠百合”號是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聯合省港口集團為京杭大運河“量身定製”的,長80米、寬12.66米,能夠裝載120個標準集裝箱,是滿足京杭運河標準船型的最大尺寸。它採用“換電”而不是“充電”的方式來獲得持續供能。“即插即拔”,花20分鐘在預定港口更換電池集裝箱可支持續航220千米。這樣的換電方式不僅可以支持船舶長期不間斷運行,還能“船電分離”,便於電池的集中採購、統一充放電管理。

  瞄準這一新變革的不僅是“江遠百合”。長江中,更大規模的純電動船即將從紙上變為現實。江蘇另一個造船業“國家隊”成員、揚州中遠海運的700標箱純電動船項目計劃於12月8日開工,2023年10月完工交付,打造全球電池容量最大的船舶,可支持其在武漢、南京、上海間超長距離航行。

  純電動、LNG船……

  江蘇推動綠色航運發展“花式降碳”

  推動綠色航運發展,江蘇是先行先試者。“十三五”期間,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內河船舶應用LNG(液化天然氣)清潔能源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累計新建和改造LNG動力船舶92艘,佔全國LNG運營船舶總數的1/3。

  此次首航的“江遠百合”號則打開了純電動研發方向的大門,做到零排放、零污染。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海燕告訴記者,“江遠百合”號目前運行在太倉港―蘇州工業園區港蘇南運河航線。初期為每周兩班,預計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500噸。

  首航後過去才两天,一場江蘇“船老大”們的小型座談會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召開。與會人員都是業界翹楚。大家互通有無,為行業發展把脈:未來究竟是發展LNG為主呢,還是發展純電動為主呢?

  “雖然同為綠色動力技術,但LNG動力船舶與電池動力船舶有着各自的特點。”湯文軍來自中國交通系統最大的船舶設計研究單位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他認為應着重推動LNG動力技術在沿海、長江等中長距離上的應用;而純電池動力技術應着力運用在中短途內河貨船、濱江遊船及庫湖區船舶等應用。“第二代的電動船舶研發應聚焦產品通用性、充換電便利性、服務及時性、設備國產化等痛點,助力電動船舶從示範走向推廣。”他的建議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

  政府搭台產學研用對接

  造船大省迎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充換電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內河中短途的航行,只有實現船舶的頻繁換電,讓電池頻繁使用,才能夠實現盈利。”作為電池動力系統的研發和供貨企業,無錫賽思億電氣總經理烏雲翔算了一筆賬:目前電動船的造價較高,每一度電成本達2000元。按一艘電池動力船舶充滿電可續航200公里,航行時間為2-3天計算,預計5-6年可實現盈利。“現在我們正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加大研發投入,爭取讓一度電的成本控制在800元左右,幫助內河電力船舶實現產業化發展。”

  江蘇是水運大省也是造船大省,新挑戰也帶來新機遇,更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與制度推動。10月10日,江蘇省純電動運輸船舶產學研用發展聯盟成立,成為政府部門與產學研用單位間無縫對接的平台。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印發了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試點應用實施方案,明確加快船舶充換電站布局,推動制定標準規範,加大資金支持,優化發展環境,助力內河純電動集裝箱船舶走向規模化發展。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梅正榮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拓展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的應用場景。到2025年,計劃投入超過17艘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形成6條“零碳”集裝箱航線,以低碳綠色發展,全面支撐和引領交通強國試點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建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石小磊 笪越

2022
10-18

  堅決擔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重大責任 ――

  8個關鍵詞,江蘇克難攻堅顯擔當

  時光的腳步踏進2022年金秋,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

  這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也將擔負更大的歷史使命。

  時間回溯到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8月5日,江蘇省委工作會議向全省上下發出“堅決擔起‘勇挑大梁’重大責任”的動員令。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8500萬江蘇人民凝聚一心,攻堅克難,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經濟周刊》推出特刊,通過8個關鍵詞,展現江蘇作為與榮光。

  放眼未來,全省上下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增強“勇挑大梁”的使命感,更好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1 關鍵詞:自主創新

  【我在現場】

  深耕研發,攻克前沿技術

  □ 本報記者 王夢然

  7月底,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完成“一箭六星”任務,順利將六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蘇州納飛衛星動力科技公司內一片沸騰,科研團隊雀躍着擊掌慶賀:公司自主研發的“碘工質電推進系統”又一次“護送”用戶衛星成功入軌。

  早在今年2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執行“一箭22星”任務中,蘇州納飛衛星動力科技公司的研發項目就實現了“首秀”。“說明‘碘工質電推進’這條技術路徑完全行得通。”公司總經理蔡勇激動地介紹,今年年初該企業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攻關的衛星關鍵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相比之前衛星採用的“氙氣”電推,“碘工質”電推更具綜合優勢和成本優勢,節省了90%以上的燃料成本。

  衛星推進系統,其性能、成本和技術水平,影響國家進出、探索、利用和開發空間的能力和水平,也被視作航天發展的基石之一。從“氙氣”到“固態碘”推進系統,這一步革新來之不易,從技術路線推演,到抗腐蝕系統設計、非接觸點火技術等,每個環節都在闖技術“無人區”。

  “當前,全球只有4個企業或機構,掌握碘工質電推進技術,與其他3家相比,我們團隊的技術成熟度毫不遜色,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蔡勇告訴記者,該企業的研發成果,可滿足衛星平台千公里級的變軌需求,為我國下一步大規模部署“星網”等衛星星座,以及覆蓋全球的互聯網連接提供技術支撐。蔡勇表示,當前,企業正积極推進產品的系列化研發,預計“十四五”末產業化進程加速。

  【數據圖表】

  數據显示,1―8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於工業1.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8%,比去年底提高1.3個百分點。

  1―8月,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等4個行業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增幅分別為44.5%、27.4%、17.2%、14.4%。

  【專家點評】

  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韓子睿: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省搶抓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重大部署。今年以來,江蘇科技創新的布局越來越強化戰略性、關鍵性領域的攻關突破,越來越強調面向產業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取向。

  在世界經濟走勢日趨複雜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創造新增量、帶動新就業、挖掘新潛力來緩解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是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江蘇應充分利用好科教資源集聚、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集成技術、模式、業態和組織等多維度創新,加速原創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和產業化,謀劃開拓創新型產業新賽道,培育壯大新的強勁經濟增長點。

  2 關鍵詞:錘鍊韌性

  【我在現場】

  填補空白,讓產業鏈更具韌性

  □ 本報記者 付 奇

  9月26日,位於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的盛虹斯爾邦石化800噸/年POE(聚烯烴彈性體)中試裝置產出合格產品,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填補了我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一項空白。

  POE廣泛應用於光伏膠膜、聚烯烴材料增韌改性、發泡、膠黏劑等領域。2021年,全球POE產能約158萬噸,我國POE消費量約64萬噸,其中光伏領域需求佔比為40%。然而,此前全球POE產能主要集中在外國公司,國內尚無企業可工業化生產POE產品。

  盛虹石化產業集團總裁、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告訴記者,作為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髮型企業,斯爾邦石化於2020年9月啟動POE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本次800噸/年POE中試裝置建成投產,實現了POE催化劑及全套生產技術完全自主化,該裝置也是國內流程最完整、設施最全面、最接近工業實際的中試裝置。

  斯爾邦石化也是全國唯一同時具備光伏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POE兩種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產技術的企業。作為國內最大的EVA光伏膜材料生產企業,斯爾邦已擁有30萬噸/年的光伏級EVA產能,公司正在积極推進70萬噸/年EVA項目建設,全面建成后EVA總產能規模將達到百萬噸級,全球市場佔有率將超40%。

  眼下,斯爾邦石化正在規劃建設50萬噸/年POE光伏膜材料項目,打造橫向覆蓋、鏈式延伸的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以滿足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光伏膜材料的強烈需求。“POE與EVA雙線並進,斯爾邦石化正在向著‘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膜材料產業基地’目標加速邁進。”白瑋說。

  【數據圖表】

  裝備製造引領作用持續顯現。8月,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4.4%,比7月份回升2.8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8月,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3.8%;智能手機、服務器、單晶硅、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05.4%、159.7%、180.3%和195.6%。

  【專家點評】

  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 張為付:

  應對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衝擊,江蘇上半年有效實施穩經濟政策措施,推動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全省上下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加快落實,努力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全力確保工業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順暢運行,工業經濟總體呈現“觸底回升、穩步恢復”的發展態勢。

  作為製造業大省,江蘇做好保供穩鏈工作,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都有重要意義。江蘇不僅要自己發展好,更要主動擔當、為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效應,以產業鏈供應鏈“雙鏈互動”穩定全國產業發展基本盤;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塑產業綜合競爭優勢;培育新興業態,強化產業穩鏈固鏈強鏈補鏈,通過鑄造產業發展韌性,帶動其他地區協同發展。

  3 關鍵詞:夯實基建

  【我在現場】

  快馬加鞭,建設“軌道上的江蘇”

  □ 本報記者 梅劍飛

  10月15日,晴空萬里,南沿江城際鐵路2標段,工人們正在進行無砟軌道施工和綠化、柵欄等附屬施工,現場熱火朝天。9月起,南沿江城際鐵路已經進入鋪軌階段。目前,正保持每天12公里的鋪軌速度向前推進。

  “快了,歷經4年快馬加鞭建設,南沿江鐵路即將從‘紙上藍圖’變為‘地上通途’,明年就能通車,時間越來越近!”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項目黨工委副書記姜德明興奮地向記者介紹,目前項目標段內無砟軌道任務已完成91%,預計11月底前完成全標段無砟軌道施工,12月進行鋪軌作業,年底前標段內主體結構及附屬達到驗收條件。

  “為加快南沿江城際鐵路施工進程,我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倒排工期、順排工序,細化現場管理,對一線作業人員進行詳細分工,責任到人。數百名建設者全員在崗,確保工程高質量按期推進。”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二分部負責人李照眾表示,目前南沿江城際鐵路句容段內陽山隧道、跨S243連續梁和跨S266連續梁等控制性工點已全部完成,路基工程、改移道路、救援疏散通道及綠化、柵欄等附屬施工正在全力推進。

  南沿江城際鐵路為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全長約278公里,西起南京南站,途經蘇南五市下轄主要縣區節點,共設南京南、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和太倉等車站,從太倉接入上海。預計2023年8月具備開通條件。屆時,將承擔起沿線通道內及沿線與滬寧主軸城市間的城際客流,句容、金壇、江陰、張家港、常熟等地也將一舉進入高鐵時代,融入滬寧一小時高鐵圈。

  【數據圖表】

  1―8月,全省公鐵水空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75.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0.5%。

  9月10日,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蘇段正式通車,同步納入全國高速公路“一張網”運營。

  9月17日,沿海發展的“牛鼻子”工程――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全線正式開通使用。

  【專家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黎峰:

  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產業。今年以來,江蘇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不紊,從城市到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就交通而言,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加快“強富美高”新江蘇和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現在,出行日益便捷,運輸更加暢通,一切可感可知。

  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拉動投資,具有巨大的乘數效應。以鐵路建設為例,項目建設周期長,用工規模大、創造就業崗位多,還會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帶動鋼鐵、水泥、配件、机械等相關產業的創新、完善和發展,拉動大量就業,對促進經濟穩定及增長具有积極意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擔負着勇挑大梁的重任,砥礪前行,未來可期。

  4 關鍵詞:深化開放

  【我在現場】

  優化環境,讓外資更添信心

  □ 本報記者 丁茜茜

  9月底,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江蘇阿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倉庫外,一輛輛裝滿戶外櫃儲能系統的貨車整裝待發,這批總價值7.2億元的貨物將陸續被分裝到234個集裝箱中,集中發往海外。

  公司生產管理部運營總監劉艷介紹,作為寧德時代的下游企業,公司生產的這批成品將用於瓦錫蘭集團(Wartsila)歐洲家用儲能項目。隨着戶外櫃儲能系統應用範圍擴大,阿詩特能源的生產規模也持續擴張,除新增產能需生產線設備進口外,每月都有大量的生產原料進口和成品的出口。“我們公司今年擴建了戶外櫃儲能系統,預計戶外櫃儲能系統由1050台擴至6000台,儲能控制櫃由400台擴至2000台。”劉艷說。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蘇州工業園區,如果仔細看牛奶和果汁的包裝盒,標註有“SIG”字樣的盒子則來自康美包集團。為進軍低溫液態食品領域,今年康美包完成對唯綠包裝亞洲業務(Evergreen Asia)的收購,收購金額為3.35億美元。

  “通過這次收購,我們在亞太地區的實力進一步壯大――唯綠亞洲位於上海、中國台灣和韓國的三家工廠及產品線現已併入康美包亞太地區業務,我們將整合收購工廠、現有供應鏈體系和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區域協同效應,形成集研發、灌裝、包材、服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綜合布局。”康美包亞太北區董事長兼總經理范立冬表示,紮根園區20年,公司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看好,這裏的市場需求巨大。依賴於江蘇優渥的營商環境,康美包在蘇州逐步實現了發展規模和發展戰略的升級,“我們對未來發展十分有信心”。

  【數據圖表】

  今年1―8月,我省進出口總值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6%,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3.3%。其中,出口2.31萬億元,同比增長13.6%;進口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

  1―7月,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2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製造業外資同比增長48.0%,在全省佔比提升至36.5%。

  【專家點評】

  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張二震:

  今年以來,江蘇開放型經濟逆勢而上,實屬不易。前8個月江蘇外貿呈現總量穩定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特點,這反映了江蘇實體經濟韌性足,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穩定。

  值得關注的亮點是利用外資呈跨越式增長。在不確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中,跨國公司紛紛增資擴股,利潤再投資增速達160%,這充分說明江蘇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引資+引技+引智”已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重要特色,加速了開放與創新的融合、創新與產業的融合。

  江蘇在培育更具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開發區向創新集聚區發展、打造自貿試驗區開放高地等方面發力,創新驅動日益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新動能,為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5 關鍵詞:数字轉型

  【我在現場】

  快步轉型,打造“發展增量”

  □ 本報記者 陳 澄

  隨機點開一台工程机械的小標籤,在徐工漢雲智能網數據中心的大屏幕上,就可以看到這台設備的出廠概況、當前工況,甚至每天工作的時長,以及服務資源等詳細信息……這是金秋十月,記者在徐工集團自主研發的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前看到的場景。震撼不止於此:這個平台,能夠實時連接全球100多萬台設備。

  数字經濟,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徐工漢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張啟亮介紹,徐工漢雲持續在科技創新上謀突破,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的力度。瞄準“卡脖子”關鍵難題,徐工漢雲相繼攻克低代碼平台開發技術、基於嵌入式軟件開發的邊緣計算技術、工業應用部署容器技術等十項關鍵技術。在核心專利方面,徐工漢雲累計獲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軟件產品證書300餘項,專利實力持續提升。

  作為“最懂製造”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疫情期間,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曾在線調度設備馳援火神山、雷神山等各地醫院建設,累計工時7100小時,向全球在線直播了支援建設的過程數據,彰顯了工業互聯平台在線設備管理的高效性、及時性以及平台精準服務的靈活性。

  截至目前,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已連接“一帶一路”沿線80餘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多個國際化項目。以巴西淡水河谷設備無人化作業項目為例,憑藉徐工漢雲無人化作業施工管理系統,巴西淡水河谷成功實現挖掘機和寬體車等大型工程設備的遠程遙控施工,確保施工現場無人化作業,推動作業礦區生產效率提升。

  【數據圖表】

  全省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64.8,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擁有全球“燈塔工廠”8家、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9家,均居全國前列。建成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138家、示範車間1639個,培育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142個、工業互聯網標杆工廠214家,“上雲”企業累計超38.2萬家。

  【專家點評】

  省数字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卜安洵:

  江蘇数字經濟的主航道是產業数字化,而製造業数字化是其中的主體板塊,所以下大決心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既必要又緊迫。但這項“強主板”工作,不應成為江蘇發展数字經濟的全部,不能忽視或減弱對製造業之外数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視和投入。全省產業数字化中,除製造業之外的兩極,是前端的消費服務業和後端的基礎大農業,服務業和農業的数字化也要同步、同等規劃和實施。這就是数字化領域的“補短板”,建議這種“補短板”直接以数字城市建設和数字鄉村建設為抓手,出台專項規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標杆,發展以智能化為主導的新型服務業和新型農業。

  6 關鍵詞:公平透明

  【我在現場】

  “一址多照”,成就創業夢想

  □ 本報記者 洪 恭弘=叶 恭弘

  “像我們這樣開個小公司的話,有沒有什麼租金比較低的地方可以辦公啊?”金秋十月,記者來到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街道行政審批中心企業開辦“一件事”綜合窗口時,聽到創業者張有祥正在向工作人員諮詢開辦企業選址事宜。窗口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建議他選擇與街道內的眾創空間簽訂託管協議。

  隨後,記者跟隨張有祥來到眾創空間,遇到了曾和他有着同樣困擾的創業者。“我們是一家小微科技企業,也是通過‘一址多照’註冊登記實現創業夢的。”揚州市輝陽能源貿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店義說,“使用眾創空間的地址就能辦公司,而且很快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太方便了!”

  “創辦企業需要註冊地址,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來說,租房、裝修是不小的支出。”甘泉街道行政審批局局長曹勇介紹,今年以來,甘泉街道在打造村級眾創空間的同時,积極推行“一址多照”行政審批改革,為初創企業搭建“夢想空間”。

  從眾創空間一出來,張有祥立刻回到行政審批中心,申請企業開辦。不到半天時間,張有祥便使用眾創空間的地址開辦起揚州螢火蟲勞務發展有限公司。“本來擔心租不起房、沒有可用的辦公場所而打了‘退堂鼓’,沒想到現在這麼快就把公司開下來了,像做夢一樣。”他感慨道,“一址多照”降低了辦企業“必須擁有辦公場所”的硬性條件,通過入駐眾創空間的方式完成註冊,降低了創業成本,讓他一舉實現了創業夢。

  【數據圖表】

  截至9月底,全省市場主體總數為1393.6萬戶,同比增長4.1%,全省市場主體總量居全國第二位。實現線上開辦“1個環節、最快0.5個工作日”目標。

  今年我省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截至目前,共推動各收費主體主動退費讓利近1.1億元,為企業減負約1.5億元。

  【專家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張立冬:

  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經濟大省、開放大省,江蘇一直將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的“牛鼻子”。當前,全省市場主體總數接近1400萬戶,表明我省在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持續取得突破;也體現出當前江蘇正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着力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痛點堵點難點,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發展之“穩”,為“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7 關鍵詞:綠色發展

  【我在現場】

  產業“含綠量”,拉高發展“含金量”

  □ 本報記者 許海燕

  碼頭上,滿載着進口金屬礦石的貨船靠岸后,卸船機抓取貨物,通過皮帶機系統直接傳送到堆場,全程沒有一絲揚塵;碼頭引橋上,125套風光互補路燈分佈兩側,不用布線,不用火電,大大節省能源消耗;沿路的揚塵監控裝置實時監測着空氣質量、風向指標,一旦數據超標就會自動啟動場站內的噴淋系統……近日,記者在新建的江陰港6號碼頭漫步,迎面清風徐來,綠色港口躍然眼前。

  為將沿江生產岸線退出來,還江於民,曾經位於主城的江陰港,在港口生產運營總體平穩的情況下,毅然搬離中心城區。“以前在老港區,像這樣的鞋子根本沒法穿。”江陰港港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華指着腳上的白皮鞋感慨,雖然搬遷后岸線變短了,但港口在設計、工藝上都比原來更先進更綠色。

  今年1―9月,江陰港港口集團總用電量3579萬千瓦時,其中綠色能源使用佔用電總量的45%。今年,集團還出資300餘萬元,繼續委託第三方負責到港內貿船舶的污染物接收。

  “江陰以產業‘含綠量’拉高發展‘含金量’,加快建設零碳開發區、零碳示範工程,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綠提’。”江陰市工信局局長季震介紹,今年以來,該市組織實施了20個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力爭實現年節能量8萬噸標煤以上。持續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一年關停搬遷“散亂污”企業165家,整治提升66家,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5家。僅今年,江陰就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8.8%。

  【數據圖表】

  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南京等9個市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目前,全省已篩選確定187個“綠島”項目,有力促進了企業達標排放。

  全省擁有國家森林城市8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城市5個,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46個。

  【專家點評】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成長春: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江蘇始終堅持為生態“留白”、為發展“添綠”,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從省級層面看,以頂層設計推動美麗江蘇建設。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江蘇建設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美麗江蘇建設的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今年,江蘇出台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從設區市層面看,創舉連連,蘇州建設太湖生態島,無錫啟動創建太湖流域水治理重點實驗室,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江蘇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出一條發展與美麗同行之路。

  8 關鍵詞:糧食安全

  【我在現場】

  辛勤耕耘,換得稻穀飄香

  □ 本報記者 顏穎 吳瓊

  10月中旬,記者在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濱河村潘培勇家庭農場看到,500畝水稻已開始泛黃,稻穗逐漸飽滿,秋風拂過時飄出淡淡清香。“這茬水稻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能收割,預計畝產1300斤干稻,現在主要是為小麥播種做準備。”農場主潘培勇告訴記者。

  潘培勇是土生土長的濱河村人,大專畢業,學的是現代農業管理,曾到過上海等地打工。2013年濱河村推行土地流轉,他嗅到鄉村振興與創業發展的契機,返回家鄉包地種田。“人說恭弘=叶 恭弘落歸根,我們在外面始終是漂着,不如回家踏實。當時覺得土地規模化種植是個趨勢,正好回家創業。不過剛開始我只包了200畝,產量穩定以後才敢擴大到500畝,現在是濱河村面積最大的家庭農場。”

  由於常年種田,潘培勇面龐黝黑,但雙目炯炯有神。說起種田,他頭頭是道:“別看都是水稻,我的跟別人的可不一樣。我的種子全部是‘南粳9108’,產量高、抗倒伏、口感好。在播種方式上,以前农民育秧是簡單浸泡后撒種,我先用藥水浸泡消毒再播種,耕種全部机械化。在水稻生長期,我施肥也更細緻,剛栽插、分櫱、拔節、保花孕穗都分別施肥。都說糧食安全很重要,就是從我們這一粒一粒稻穀上來的。”

  精耕細作之下,潘培勇的稻田連年豐收,農場去年營收超200萬元。他還常態化用工幾十名,帶動村民就業。對於未來發展,潘培勇已早有規劃。“‘南粳9108’逐漸成為常規品種,我打算引進雜交稻制種,收益更高。現在洪澤已有人在種,單季稻畝產值能有4000多元。”

  【數據圖表】

  今年我省夏糧播種面積3706.2萬畝,較上年增加13.8萬畝、增0.4%;單產377.8公斤,增加3.9公斤、增1%;總產280.1億斤,佔全國9.5%,增加3.9億斤、增1.4%,佔全國增產總量的13.6%。全省夏糧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增幅均高於全國水平,單產、總產雙創歷史新高。

  【專家點評】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 杜永林:

  江蘇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以佔全國1.1%的國土、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不僅有效保障了全省8500萬人吃飯問題,還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盯緊盯牢糧食生產目標,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細落實糧食生產關鍵措施,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春夏連旱、高溫乾旱、強對流天氣等不利條件影響,夏糧再獲豐收,秋糧形勢向好,有望實現全年糧食麵積、單產、總產“三增”。

  江蘇堅持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把糧食產量穩定度列入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考核指標,把糧食麵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減分項,逐級分解落實8124.9萬畝糧食、309.2萬畝大豆生產任務,穩定水稻、小麥面積,积極擴種大豆油料,穩妥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確保糧食種足種好、種在適播期。

  統籌 杭春燕 付奇

2022
10-15

10月13日起,江蘇將陸續為蘇北5市12個幫扶縣(區)的2萬戶困難家庭發放慈善救助“家電包”。 江蘇省民政廳供圖

  中新網南京10月13日電 (唐凡 徐珊珊)2022年10月17日是中國第9個“扶貧日”,也是第30個“國際消除貧困日”。10月13日起,江蘇將陸續為蘇北5市12個幫扶縣(區)的2萬戶困難家庭發放慈善救助“家電包”。

  當天,江蘇省民政廳、江蘇省鄉村振興局、江蘇省慈善總會聯合舉辦“讓善匯流、為家充電”――2022年江蘇省困難家庭慈善救助“家電包”對接簽約會。

  江蘇省民政廳一級巡視員戚錫生介紹,自2020年慈善救助“家電包”活動開展以來,先後有23家慈善組織和愛心企業對接捐助困難家庭,社會反響良好。這項活動已列入《江蘇省民政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今年,江蘇省政府又將為2萬戶困難家庭贈送“家電包”列入民生實事項目。

  活動現場,江蘇19家慈善組織與蘇北5市的12個幫扶縣(區)進行了對接,認領幫扶任務。捐助單位、幫扶縣(區)及江蘇省慈善總會三方簽訂捐贈協議書,當場共募集慈善救助款物1600萬元,將惠及2萬戶城鄉困難家庭。

  活動以向困難家庭捐贈家電“愛心包”為主要內容。每個“家電包”價值800元左右,包含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飯煲、電水壺等小家電組合。活動實施範圍為豐縣、睢寧縣、灌雲縣、灌南縣、漣水縣、淮安市淮安區、淮安市淮陰區、響水縣、濱海縣、泗陽縣、泗洪縣、沭陽縣12個江蘇省重點幫扶縣(區),受助對象為有家電需求的低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困難殘疾人等家庭。

  目前,江蘇相關縣(區)民政局已會同鄉村振興局篩選確定了受助對象和所需的家電組合數量,下一步將與捐助單位對接,共同確定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做好活動的組織實施、跟進保障,力爭於今年11月底前將“家電包”發放到困難家庭手中。(完)

2022
10-11

  中新網江蘇新聞10月10日電(顧名篩)近年來,連雲港灌南縣緊抓全省首批“15分鐘醫保服務圈”示範縣建設契機,始終堅持群眾思維、服務思維、整合思維、下沉思維,聚焦醫保服務堵點難點,探索建立網格化、規範化、数字化醫保服務新模式,創建縣級新型醫保“三零標準”,極大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為推動醫保服務城鄉均等化,將醫保服務圈半徑延伸至群眾“家門口”,該縣整合多方資源,擴展服務空間,創新採用“1+4+3”組織架構,即“一个中心窗口+四個政務主線+三個商務輔線”。

  該縣以全國醫療保障窗口服務示範點為標準打造縣政務中心醫保服務大廳,作為全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中樞平台。該大廳集業務指導、培訓基地、政務辦理、自助服務、幫辦代辦等為一體的集成化公共空間,配套防疫提醒、公開公示、老年服務、休閑空間、舉報投訴等便民設施設備,同步實施綜合櫃員和“窗口無否決權”制度,配設主任值班窗口,提供“找茬講理”服務,加強修德勵能,最大限度減少證明材料和辦理時間。

  該縣政務主線主要布設在鎮政務大廳、村便民服務中心、定點醫療機構、駐外異地就醫服務站四個醫保服務網格,目前,全縣11個鎮政務大廳全部設立了省級或市級“15分鐘醫保服務圈”示範窗口,238個行政村便民服務中心分級設立了醫保服務點,與全縣所有定點醫療機構合作設立定點醫療機構醫保服務點,全國獨創與該縣現有4個駐外流動黨組織或灌南商會合作設立駐外異地就醫服務點,實現鎮、村、醫療機構、駐外流動機構醫保服務全覆蓋。

  商務輔線主要是與該縣定點藥店、銀行網點和商保公司等三個商業機構協商共建,從其商業網點優勢和業務關聯性考慮尋找合作的契合點,分類分級開設直辦代辦窗口,開展醫銀複合型服務,全縣共設置定點藥店醫保服務點170個、銀行網點醫保服務點22個、人保公司醫保服務點6個,實現了定點藥店、銀行網點、保險公司網點的全覆蓋。目前,全縣472個網點全部建成,610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完成培訓並上崗服務,為61萬常住人口和20萬縣外務工人員提供“面對面”的醫保公共服務。

  為確保“八維一體”醫保服務網格體系規範化運行,實現“15分鐘醫保服務圈”同頻維度同質服務的要求,該縣針對不同網格特點,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實行分類設置、分級管理,着力構建貫穿縣鎮村三級的醫保業務標準化體系,大幅提升全縣醫保服務規範化、便利化水平。

  作為本縣綜合醫保辦理平台的一級平台,灌南縣醫保政務大廳嚴格按照國家級示範點建設標準,配置最高受理辦理權限和最優服務設施條件,积極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改革模式,實現“一門進、一站式”便捷服務。鎮政務大廳、村便民服務中心作為本縣綜合醫保辦理平台的二三級平台,帶動當地醫療機構服務點、定點藥店服務點,實行與縣醫保服務大廳聯動機制。駐外異地就醫服務站作為跨省市醫保延伸辦理平台,為縣外務工和異地居住提供業務諮詢、證明材料、異地就醫、外傷核查等服務,銀行服務點和商保公司服務點作為“衛星”網點,發揮網點多、營業時間固定、工作人員素質較高等特點,與醫保服務同發展,共進步,實現“群眾得實惠、醫保提效率、銀行促發展”的良好示範效應。

  該縣結合全省醫保服務事項清單、辦事指南、操作指引、服務規範和“四化建設”“四最服務”要求,嚴格落實醫保服務事項清單化管理,制定全縣統一的醫保服務事項清單,並張貼到全縣各服務點顯要位置,做到“一張清單管到底”,堅決杜絕額外增加、變相增加辦理環節和申請材料等現象。同時,縣醫保部門還分批次安排鎮村、藥店、銀行等服務點工作人員到縣醫保政務大廳“跟班式”“坐班式”學習,確保一線經辦人員真正熟練掌握各項高頻業務。創新組建“醫保大篷車”,為全縣各網點提供流動式巡迴指導和上門幫辦服務,確保醫保業務“沉下去”“接得住”“辦得好”。針對老弱病殘患者較多的區域,各服務點專門開設綠色通道,開展幫辦代辦、政策解讀、業務諮詢等便民業務。針對縣外務工人員,駐外異地就醫服務站推出跨省通辦、網上直辦、打包聯辦等貼心服務,幫助解決近80%外出務工人員異地就醫墊資難、報銷周期長、往返奔波勞累等切身問題。

  按照省市建設要求,該縣研究出台了《灌南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建設方案》,作為全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建設依據和行動指南。為加強“15分鐘醫保服務圈”建設,不斷適應現有體系架構的服務需求,縣醫保部門將原有的《灌南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服務制度1.0版》升級到《灌南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服務制度2.0版》,提升了縣鎮村三級醫保服務體系標準,對全縣“八維一體”醫保服務網格的管理制度進行了明確和細化。為加強全縣醫保服務人員考核管理,制定出台了《灌南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考核辦法》,明確各級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加大獎懲力度,提升醫保工作質效。針對業務規範化運行,編製發放《灌南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服務內容清單》《灌南縣“15分鐘醫保服務圈”工作人員分類操作制度》等折頁培訓資料,不斷提升各網點服務水平。

  該縣聚焦醫保民生服務難點、堵點、痛點,發揮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撐作用,狠抓醫療保障服務行風建設,着力打造“互聯網+”智慧醫保服務,更好實現基層經辦平台服務效率與質量雙提升。廣泛發動全縣醫保網點、定點醫藥機構、第三方合作渠道等力量,加大醫保电子憑證推廣激活力度,持續營造醫保服務圈电子憑證應用環境,該縣共52萬參保人員激活电子醫保憑證,常住人口激活率達85.2%。精簡省內省外異地就醫轉診備案手續,推出承諾備案制度、電話備案制度,不需要提供證明材料,縣外務工和異地居住群眾更省心。優化異地就醫轉診備案系統,大力推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實現異地就醫全國聯網直接結算,築造異地就醫零距離醫保服務圈。推行定點醫療機構診間“支付+報銷”工作,推動“互聯網+醫保”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實現就醫就診支付結算不跑腿、不排隊。依託駐外異地就醫服務站打通在外務工人員“一站式”結算服務快車道,減輕此類群體看病就醫墊資負擔。四是“指尖醫保”更便捷。通過“灌南醫保”微信公眾號、服務熱線等方式,集成醫保業務“掌上辦”、“網上辦”、自助查詢服務、自助繳費通道、經辦諮詢熱線、投訴舉報熱線等模塊,提供多方位“指間服務”。開發“15分鐘醫保服務圈”电子地圖,兼容網點查詢、自動導航、經辦提示等功能,簡單快捷查找最近的服務網點。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推廣“掌上辦”“網上辦”事項,不斷提升在線辦理率。截至今年7月份,全縣“掌上辦”“網上辦”率達61.28%。(完)

2022
10-07

  應對老齡化進程加快,我省修訂養老服務條例 ――

  以法治為基本養老服務兜好底

  9月29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江蘇省養老服務條例》。此次修訂重點圍繞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基本養老服務,強化重點老年困難群體養老保障,為居家社區養老提供製度支撐。

  結合省情實際,制度設計適度前瞻

  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和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截至去年底,全省60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83.68萬人,老齡化率達22.15%。

  2015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制定養老服務條例,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服務的發展任務、目標和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省民政廳一級巡視員沙維偉介紹,此次修訂力爭科學精準體現國家關於養老服務的決策部署,研究解決養老服務領域重大問題,併科學把握養老服務發展趨勢,結合省情實際作出適度前瞻的制度設計。

  要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所必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基本養老服務。條例提出,實施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等制度,推行長期護理保險,還對經濟困難、特困供養等老年人享受基本養老服務,以及農村基本養老服務網絡建設作出具體規定。

  強化重點老年困難群體養老保障

  修改后的條例在原框架體例上增設“基本養老服務”專章。其中要求,省政府應制定發布本省基本養老服務具體實施方案及清單,明確具體服務對象、內容、標準等;地方政府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制定發布本地區清單和標準,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狀況、養老服務需求變化等適時調整。“下級人民政府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應當包含上級人民政府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事項,不得減少服務內容、降低服務標準。”沙維偉說。

  老年人需求不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同,如何在“兜好底”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條例明確,優先將經濟困難的高齡、空巢、獨居、殘疾、失能、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納入基本養老服務範圍予以重點保障;公辦養老機構要優先收住這部分老年人以及老年優撫對象、為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年人。要求建立健全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巡訪制度,民政部門還應建立困難老年人精準識別和動態管理機制。

  對符合條件的參保老年人,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對8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補貼,對經認定生活不能自理的經濟困難老年人提供護理補貼。

  基本養老服務在農村短板更為突出。此次修改規定,將農村基本養老服務設施和能力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加強縣級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服務機構建設,推進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開展村級互助養老服務,提升農村基本養老服務能力。

  護理假+免費培訓,助力居家社區養老

  統計表明,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在家養老。條例在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方面進行了制度設計。

  本次修改明確新建住宅區和已建成住宅區社區養老服務用房的配建標準,以及侵佔配建社區養老服務用房的法律責任。多個佔地面積較小的相鄰住宅區可以統籌規劃、集中配置養老服務設施,鼓勵對相鄰住宅區的配套養老服務設施進行資源整合,要求縣級政府考慮為老年人服務的便利性和服務半徑等因素,合理、均衡布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此次修訂從多方面為家庭賦能、為養老減負。條例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規定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後患病住院期間,獨生子女每年可享受不少於5天的帶薪護理假。民政部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有需求的家庭成員免費提供老年人照料護理技能培訓。拓展家庭適老化改造覆蓋面,以提升居家老年人生活便利性。

  為豐富養老服務資源,條例提出,縣級政府要統籌利用養老服務、醫療衛生等資源,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推進覆蓋城鄉的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建設;要引導社會力量利用自身資源、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鼓勵鄰里互助養老,鼓勵老年人之間的互助服務。條例還要求引導頤養住區建設,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記者 陳月飛)

2022
10-07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也是江蘇發展的突出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高水平對外開放,在积極應對變化變局中育先機開新局,推動開放型經濟邁上新台階、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十年來,江蘇全省利用外資8年位居全國第一,進出口總額從3.5萬億元增加到5.2萬億元、佔全國13.3%,穩居全國第二位。

  敞開放之門、與世界相擁,一起去往連雲港,感受乘着開放的東風,這座“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煥發出的新風貌與新氣象。

  江蘇台記者楊爾希報道:“這裡是江蘇省最大的海港,連雲港港。前不久,連雲港港三十萬噸級航道正式全線貫通,港口功能實現根本性的提升。十年前這裏只有一個主港區,海河聯運業務也剛剛起步,乘着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東風,如今‘一體兩翼’組合大港的格局已經全面拉開,10年累計吞吐量完成22.1億噸。”

  “在我身旁,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即將出發,十年來,中哈物流基地從無到有,平均每天都有中歐班列出發和抵達,哈薩克斯坦過境中國的進出口商品80%以上從這裏集散分撥,為哈薩克斯坦產品提供從太平洋揚帆起航的出海口。”

  “在連雲港徐圩新區,總投資216億元的盛虹化工新材料項目近期已經開工建設。目前這裏已經彙集了三大化工產業集群,為連雲港打造萬億級石化產業集群提供了強勁動能。”

  大港口雄姿勃發、大物流通達四方、大產業強勢崛起,連雲港在全力建設”一帶一路”強支點中,努力實現新時代的后發先至。

  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龍說:“十八大以來,連雲港港優化航線布局,拓展海鐵聯運通道,完善海河聯運體系,內外聯通的集疏運體系初步形成,各類航線已通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港口,當好向東連接環太平洋、向西貫通亞歐內陸、沿海串聯南北港口、內河通達蘇魯豫皖的‘開放門戶’。”

  過去十年,江蘇牢記總書記囑託,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統領,着力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以基礎設施聯通為先導,以產能合作為重點,以合作園區建設為載體,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成果豐碩。

  一列列“鋼鐵駝隊”在亞歐大陸往來馳騁,一個個“江蘇企業”“江蘇園區”深耕海外。

  十年來,江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佔全省比重達25.4%,較2012年提升5.1個百分點。企業“走出去”步伐遍及172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對外投資項目8490個,對外投資製造業佔比由2012年的14.1%上升到2021年的35.2%,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額佔全省的比重由2012年的18.7%上升到2021年的23.9%。

  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南通大學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張二震說:“十年來我們江蘇以開放促發展,堅持內外聯動,通過高質量參加‘一帶一路’建設,積极參与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建設等區域合作,加大與國內中西部地區協作和分工,推動了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的形成,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過去十年,江蘇深化“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着力打造雙向開放樞紐,积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使得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開放的能級不斷提升;

  十年來,江蘇還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極具含金量的政策,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加速轉變,讓各類市場主體“運營成本最低、辦事效能最高、貿易投資最便利、發展預期最穩定”,努力將江蘇打造成為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投資目的地,成為對國際商品和全球資源的強大引力場。而這種變化也讓我們每一個老百姓感觸頗深,就拿“全球購物”來說,這十年來,在家門口輕鬆“購全球”已經從“遙不可及”變成了“觸手可及”。

  江蘇台記者楊爾希報道:“這裡是位於南京龍潭的綜合保稅區,十年來,隨着海關監管流程不斷優化,系統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商品在這裏高效通關和分發,使得海外購物‘次日達’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常態。”

  南京綜保區(龍潭)管理局副局長計紅說:“在一系列貿易便利化舉措推動下,我們進口商品整體通關時間從160小時左右,縮短到40個小時,出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從5到6個小時,縮短到0.5個小時。”

  通關效率的不斷提高,折射的是過去十年江蘇與世界更好且更快做生意的信心和決心。這十年,江蘇“買全球”的步伐越邁越大,在每年廣交會、消博會、服貿會、進博會上表現亮眼,頻頻簽下億元大單;不僅“買全球”,江蘇還將更多更好的產品賣向了全球。十年來,江蘇持續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智能賦能,不斷提高進出口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全省集成電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工程机械、醫藥等產業出口規模居全國前列,全國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製造”。

  外貿出口量質齊升,外資引進加速轉型。在崑山開發區,總投資約11億人民幣的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正在加緊建設。作為星巴克在美國之外最大的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投資,這個項目剛有投資意向,就吸引了七個城市共同競爭。

  崑山開發區經濟發展促進局副局長賈二微說:“我們崑山獨特的優勢,就是我們營商環境的打造,讓客商感受到我們高效的、極度扁平化的一個政務服務。”

  外資“用腳投票”,證明了崑山是它們青睞有加的熱土,也成就了這個縣級市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全國超5‰外資的驚人成績。

  而放眼全省,縱觀十年,外資持續嚮往江蘇、選擇江蘇、紮根江蘇,同樣得益於江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此外,完善的產業配套、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堅定了外資不斷深耕的信心,使得江蘇成為了近者悅遠者來的投資熱土和生活家園。

  博世汽車电子中國區總裁安德睿說:“過去十年,我們在研发上的投資增長了200%,現在我們有四分之一的員工是研發人員,這是讓我非常自豪的。”

  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電氣產品執行副總裁、西門子電氣產品中國及東亞總部總經理馬庫斯說:“江蘇優秀的投資體驗,促使我們將這裏升格為中國及東亞總部,在江蘇打造集製造、研發、產品管理、数字化管理於一體的輻射東亞的完整產業鏈。”

  十年來,資源要素雙向流動下,江蘇不斷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市場,高水平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外貿規模持續擴大。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從40%增加到56.2%,取代加工貿易成為外貿增長主引擎。

  外資轉型步伐加快。全省累計認定33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92家投資落戶江蘇。

  開放平台能級躍升。江蘇自貿試驗區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開放度和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以全省10%的土地,創造了全省70%的規上工業增加值,80%的實際使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姜昕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開放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积極應對變化變局,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大力促進出口與進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平衡發展,注重引進高端製造業和先進服務業外資,深化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為核心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正在加快形成,江蘇日益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

  透過開放之門,江蘇主動張開雙臂與世界熱情相擁,世界也遇見了一個昂揚自信的江蘇。面向未來,江蘇將更大力度推進開放強省建設,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更好地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開放的江蘇,正意氣風發、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Q、黃嫻、楊爾希、陳忠耀 南通台、連雲港台、太倉台 蘇州中心站報道)

2022
10-05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努力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中扛起重大責任、勇當開路先鋒。十年間,江蘇科技投入大幅提高,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產出量質齊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56.5%提升到66.1%,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可以說過去的十年,是江蘇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一起去探訪創新發展的江蘇路徑!

  江蘇台記者黃蒙報道:“過去十年,要問科技對生活的最大改變,我想無處不在的移動互聯網絡絕對榜上有名。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隨着5G時代呼嘯而至,過去許多還遙不可及的事情如今都已經走進了現實,比如說現在這輛正在向我們駛來的無人巴士。一上車,一眼就可以感受到它的不簡單。這輛車沒有方向盤,所有的運行狀態都在大屏上實時顯現。比如說前方紅綠燈還剩多少秒、道路是否有障礙等等這些人眼看不到的前方路況車輛都可以提前獲知。這一功能其實都依賴於5G網絡的高速度、低延時特性。就在前不久,紫金山實驗室發布了6G重大原創技術成果,創造了6G傳輸速率的最高世界紀錄。在這裏,研發團隊讓6G的傳輸速率最高能達到1000G比特每秒,是5G的10-100倍,這個速度如果用來傳輸一部4K電影的話,不到1秒鐘就能完成! ”

  紫金山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朱敏說:“自從2019年開始,我們就瞄準6G太赫茲的研發,組織了攻關力量,6G研發水平處於世界前列。我們的這項成果可與現有光纖網絡實現無縫融合,顯著降低光纖部署成本和功耗。未來還可應用於千公里級別的星間高速無線傳輸,實現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

  紫金山實驗室成立短短4年時間,在廣域確定性網絡、通信技術、網絡內生安全等領域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取得重大原創成果近20項,並於2020年正式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

  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助理野永東說:“我們將繼續專註目標領域,繼續攻克確定性網絡關鍵技術,加快6G關鍵技術研究,深化‘擬態防禦’相關技術攻關,讓我國在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引領世界科技前沿,同時推進科研成果加速落地應用,為我國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在“高原”上豎起更多的“高峰”,這正是過去十年,江蘇創新最鮮明的印記!十年來,江蘇緊緊抓住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力爭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十年來,江蘇支持35位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勇闖科研“無人區”,在科技前沿的潮頭浪尖中奔向未來的星辰大海;累計支持全省高校院所和企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約4萬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439項、居各省(自治區)之首,王澤山院士、錢七虎院士相繼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奮鬥者號”入海、“悟空號”探天、“神威太湖之光”四奪全球最快超算……一個個重大突破的背後,離不開重大科技平台和大科學裝置的強力支撐。在江蘇如今的創新版圖上,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拔地而起,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巍然挺立,架構起江蘇戰略科技力量的骨幹體系,在國家創新科技布局中展現江蘇力量。

  大科學裝置從無到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從少到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這些都離不開兩個關鍵詞:“資金”和“人才”。過去十年,江蘇加大創新的投入力度。2021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400億元,是2012年的2.6倍,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全省研發人員超過90萬人,其中兩院院士117人、數量居全國省份第一,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創業類人才約佔全國的1/3。

  為了營造優良的創新生態,江蘇在過去十年間還大刀闊斧地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充分釋放創新活力。翻看過去十年政府工作報告,一條條含金量極高的改革舉措,破除了體制機制的藩籬,大大增強了科技人才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首屆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獲得者祝世寧說:“科研經費的使用,在人員的聘用,在成果培育方面,給了科學家很多主動權,特別適合這種‘0到1’的突破。”

  南京工業大學机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方成剛說:“職稱體系的改革以後,對我們這類跟企業合作比較多的老師打開了一個通道,更有利於讓我們安心地去做更多的產學研合作的項目。”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茂龍說:“按照新的分配製度,我們有70%的收益是可以在團隊進行自主分配的。與以往的制度相比,這個分配製度更加靈活,更加高效,也大大地激發了我們科研人員的創新积極性。”

  各項改革充分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十年來,在布局重大創新平台、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的同時,江蘇還积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去看看江蘇企業突破創新“封鎖線”的好故事。

  江蘇台記者黃蒙報道:“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天然氣,而天然氣需要在-162℃的溫度中,液化儲存在這樣一個LNG儲罐當中。什麼樣的材料能承受如此的超低溫呢?答案是一種叫九鎳鋼的特種鋼材。十年前,我國的九鎳鋼還是完全依賴進口,一噸九鎳鋼需要花費20多倍普通鋼材的價格。而現在它只有原來的1/3甚至1/4,原因就是我所在的南京鋼鐵集團成功實現了這一特種鋼材的國產替代。”

  南京鋼鐵集團首席專家謝章龍說:“為了解決九鎳鋼‘卡脖子’問題,我們通過多年的努力,解決了一系列的生產技術工藝難題,生產的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工業強基項目的立項。到去年我們突破了年產4萬噸,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為國家能源保障提供了堅實的材料支撐。”

  江蘇台記者黃蒙報道:“我手上拿的這個小東西是一塊芯片,它是生產呼吸機時所必須用到的‘壓力傳感器芯片’,它的作用就是能夠讓呼吸機根據患者的呼吸節奏,精準地控制進氣的壓力和流量,從而保證治療效果。這類芯片以往因為製造難度較高,我國都是依賴進口。不過從今年4月開始,我國自主研發的呼吸機壓力傳感器芯片在無錫研製成功並且批量應用,讓國產呼吸機用上了‘中國芯’。”

  無錫永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顧常飛說:“我們自主設計芯片,自主設計封裝結構,完成了呼吸機壓力傳感器的國產替代攻關任務,打破了國外產品垄斷和技術封鎖,解決了呼吸機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的問題。”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也討不來”。過去十年,江蘇集合優勢力量攻關“卡脖子”問題,每年組織實施100多項前沿領域和前瞻技術攻關項目、80項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卡脖子”的手被逐一甩開,全國15.1%的領跑技術分佈在江蘇,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製造”!

  如今的江蘇,發展的活力更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5000多家猛增至3.7萬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國家級孵化器面積、數量及在孵企業數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創新的源泉在江蘇大地充分涌流!

  如今的江蘇,發展的質量更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7.5%,年均增幅超過一個百分點;全省高新區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達5.1億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1倍!

  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江蘇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圍繞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我們江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聚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通過十年的共同努力,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從2.38%上升到2.95%,這個已經達到了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可以說我們江蘇已經成為我國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

  創新江蘇,十年跨越!過去十年,是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創新發展成果噴涌而出的十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江蘇大地落地生根、碩果累累,科技自立自強交出精彩答卷!如今的江蘇,活力四射、動力充沛、潛力十足,正以自信自強面對世界,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著高質量發展破浪前行!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蒙、馮水清、龔俊傑 蘇州中心站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