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新寶6招商單位

2023
01-17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實施一年以來成果滿滿 ――

  “藍色引擎”加足馬力,江蘇飛躍“星辰大海”

  燈火璀璨,恍如白晝,是科幻電影里需要穿越星空才能抵達的不夜城。近日,連雲港徐圩新區的夜景“出圈”了――深夜,矗立海邊的石化基地,塔架林立,燈火通明,來自全球的油氣在這裏催化、生產,各類化工產品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國內外市場。

  風從海上來,揚帆正當時。2021年年底,國務院批准實施《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江蘇沿海地區包括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市所轄全部行政區域,陸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規劃》為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擘畫了新藍圖,如今一年過去,落地成果如何?數據是最好的答案:2022年前三季度,江蘇沿海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49.8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與全省持平,佔全省比重18.6%,較上年底提高0.2個百分點,實現了“十四五”平穩開局。隨着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江蘇沿海地區正加快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並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拓展新空間、展現新作為,從而為全省乃至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增後勁,沿海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2022年8月,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創新中心在連雲港市正式揭牌成立,成為全省首家獲批的省海洋領域技術創新中心,中心圍繞海洋生物等領域,為行業提供相關服務。創新中心,“新”在哪裡?中心堅持科學家、企業家雙輪驅動模式,每個平台的團隊均由頂級科學家+骨幹科學家+項目經理(企業家)組成,一起構築我省海洋保護與利用的“最強大腦”。

  “《規劃》實施一年多來,江蘇沿海地區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雲港中心、省海洋生物資源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載體加速落地。”省發改委沿海發展處處長劉旭東介紹,前三季度,沿海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8.7%,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6%,高於全省7.3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當前我省沿海地區發展的強力引擎。以船舶工業為例,《規劃》提出,江蘇沿海要發展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加快培育新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集群。在《規劃》引領作用下,去年11月,由南通牽頭的“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國先進製造業集群。“近期,省市共建的江蘇省船舶與海工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南通,標志著南通形成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為骨幹,專業研發機構為支撐的產業創新體系。”南通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面朝大海,新能源產業在沿海地區有着獨特區位優勢,《規劃》提出要在江蘇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冬日明媚,記者近日在位於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天合光能智能車間內,看到一片忙碌場景。“這裏主要生產光伏組件和光伏電池片,是天合光能在全球的最大生產基地。”天合光能鹽城製造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憑藉獨有的“風光”資源稟賦,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鹽城,為產業下一步發展提供強勁支撐。目前,鹽城正吸引全國新能源產業企業紛紛搶灘。放眼鹽城沿海灘涂,成百上千的巨大“風車”林立,銀白色的恭弘=叶 恭弘片隨風轉動,與一座座輸電鐵塔、一條條輸電線勾勒出雄偉的“沿海風光”圖。

  重大項目是產業發展“基石”。2022年,共有70個(南通31個、連雲港16個、鹽城23個)沿海重大項目納入江蘇省2022年重大項目清單,年度計劃投資835億元。其中實施項目60個(產業項目41個、基礎設施項目16個、生態環保項目3個)、儲備項目10個。截至當年12月底,60個實施項目全年完成投資935億元,投資完成率112%。南通澳斯康生物製品、鹽城比亞迪動力電池等14個項目已實現竣工投產或試生產。

  “目前,我們部分設備已進場安裝調試,部分產線已投用。”南通海門澳斯康生物製品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一期建設年產2億劑生物製品合同研發和生產CDMO平台,二期將建設全球領先的蛋白製品原液生產中心。

  補短板,基礎設施建設當好“開路先鋒”

  沿海地區跑出發展“加速度”,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賦能”。不可否認,我省沿海地區基礎設施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規劃》因此提出,到2025年,江蘇沿海地區要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基本建成“海港領航、陸海統籌、江海聯動、雙向開放、生態綠色”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國際樞紐海港、一出海口、一門戶”海港體系基本建成。

  “加快提升港口樞紐功能,全省首條30萬噸級深水航道全面建成,連雲港港主港區和徐圩港區航道均達到30萬噸級深水航道等級。”連雲港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四季度,連雲港市港口重點基建項目接二連三取得新進展――徐圩港區四港池48至49號液體散貨泊位工程、贛榆港區4號至6號散貨泊位工程、上合組織(連雲港)國際物流園新型建材配送中心一期工程完成交工驗收……一批“補短板”項目正築港提速,夯實國際樞紐港“底座”。

  建設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海港群,去年12月16日,國內規模最大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通過管道正式對外供氣,每年可供氣超26億立方米。就在正式供氣前幾天,12月12日,滿載13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的巴哈馬籍船舶“弗瑞特”號從卡塔爾的拉斯拉凡港抵達鹽城港濱海港區,停泊到“綠能港”的LNG接卸碼頭。這是“綠能港”繼去年9月26日正式投產後,接卸的第二船液化天然氣。“‘綠能港’現已具備槽車和管道兩種運輸方式,將進一步提升華東地區天然氣資源保供能力。”中國海油氣電集團江蘇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鋼介紹。

  通江達海,鐵路有着無可取代的重要聯動作用。《規劃》提出,要着力構建公鐵水、江海河聯運的多式聯運體系。去年12月15日清晨,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里,一個個滿載各種商品的集裝箱被吊裝上中歐班列。幾小時后,它們將搭乘班列駛向中亞各國。連雲港中歐班列全年累計開行728列,同比增長17.6%。

  目前,連雲港中歐班列周開行量達到14趟,已布局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5個出境口岸,開行至中亞五國等6條班列線路,並形成海鐵聯運、鐵空聯運、鐵公水聯運等國際多式聯運模式。“哈薩克斯坦過境中國進口的日用消費品,出口的礦產品、糧食等優勢貿易商品,80%以上都是通過連雲港口岸集散分撥,連雲港,就是哈薩克斯坦的大海。”連雲港中哈國際物流公司副總經理阿茲感慨。

  “公司每月有20多個集裝箱發往東盟班列,每個貨櫃減少運輸成本6000元,時間還要比海運快一倍。”南通樂薈文具的兒童益智類創意產品遠銷北美、東南亞地區,公司物流主管周宏霞介紹,自南通海安至東盟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開行以來,公司擁有了一條更加高效、穩定的物流通道,企業發展也邁上一個新台階。

  架橋樑,高水平雙向開放步穩蹄疾

  1.4萬平方米的展會規模,500個展位依次排開,南通家紡家居、服裝服飾、醫療电子器械等產品琳琅滿目……去年8月11日開幕的中國南通跨境電商選品博覽會,為南通特色產業與亞馬遜、eBay等全球跨境電商頭部賣家搭建起高效對接平台,促進產業供需協同,助推南通優勢產業加速“出海”。

  這是我省沿海城市培育雙向開放新優勢的一幀生動縮影。《規劃》提出,要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高能級開放合作平台,深入推動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通、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優渥的營商環境土壤,疊加沿海的優勢區位條件,我省沿海三市塑造雙向開放新優勢、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並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南通推出“萬事好通”營商環境品牌,發布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舉措66條;鹽城打造出一支千餘人的專兼職幫辦代辦隊伍,對全市5000萬元以上項目、為民辦實事項目等全面實施重大項目審批幫辦代辦制;連雲港先後出台《關於做好跨周期調節穩定全市外貿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穩外貿舉措,優化政策供給……一年來,我省沿海地區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進一步拓展雙向開放新空間。

  憑藉一系列強有力的“組合拳”,過去一年沿海三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開放“成績單”。2022年,南通建成全省首家跨境電商選品中心,累計建成海外倉8個、佔全省1/4,RCEP原產地證書籤發量全省第一;鹽城吸引RCEP成員國投資項目23個,合同外資5.4億美元,投資領域覆蓋汽車製造、电子信息等產業;連雲港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0019萬噸,同比增長8.34%;滾裝車輛出口達到22.61萬台,連續12個月刷新出口紀錄。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江蘇沿海發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步伐也正在加快。2022年,南通高標準規劃建設沿江科創帶,主動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進一步完善南通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方案;鹽城編製形成《鹽城市高水平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規劃》,基地簽約落戶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36個,總投資1635.7億元;連雲港與上海港通力合作開通的首條直航航線錦江航運越泰線順利首航,與無錫開行全省首个中歐(亞)接續班列。

  優生態,民生福祉水平穩步提高

  在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的意見》背景下,去年底,射陽發布《江蘇射陽港經濟開發區低(零)碳產業園區規劃》,旨在引導當地產業集群加速向低碳、綠色方向發展轉型,也為全國開展低(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提供一定先行先試經驗。“我們將圍繞工業節能降碳、綠色能源供給、碳匯能力提升等重點領域,全力以赴搶機遇、塑優勢,培產業、壯實力,確保高質量建成低(零)碳產業園區試點,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者淼說。

  低(零)碳產業園的先行先試,彰顯出我省發力“雙碳”目標的堅定決心。《規劃》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推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展現“生態綠+海洋藍”,持續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一方面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推動低碳轉型,另一方面還要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並加強污染防治。

  在南通,去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966.2萬千瓦,占裝機總量的57.2%、高出全省25個百分點;在鹽城,新增省級綠色發展領軍企業7家,鹽城環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在連雲港,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0個,創成省首批綠色發展領軍企業8家,均居蘇北第一。

  《規劃》批複以來,沿海三市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幅度優於全省平均水平。2022年,沿海三市實施187項生態環境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97億元,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三年行動、“美麗海灣”試點深入推進。同期,中央財政支持的連雲港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加快實施,各子項目累計完成投資超80%。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加快塑造濱海特色風貌,我省構建完善省、市、縣三級沿海地區特色風貌管理體系,推進“繽紛百里”“生態百里”“藍灣百里”中重點段落詳細設計方案的編製。為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去年7月,我省印發《關於推進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廊道建設實施方案》,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文化海岸帶、具有世界影響的濱海生態旅遊景觀帶。

  着力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去年以來,我省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沿海地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促進跨區域合作共享,保護傳承弘揚海洋文化,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人們對海洋的眷戀和嚮往。向海圖強、依海而興,是新時代賦予江蘇的使命擔當。展望未來,築夢深藍,國家規劃描繪的“新畫卷”一定能從“大寫意”一筆一筆繪製成“工筆畫”。(記者 陳澄 沈佳暄)

2022
12-29

  即將到來的元旦假期,是疫情防控放開后的首個小長假。當前,全省各地景區排出了精彩的文旅活動,陪伴市民遊客迎接嶄新的2023年。

  近日,2023常州燈會已在中華恐龍園旅遊度假區迪諾水鎮啟幕,上萬燈盞點亮龍城之夜。本屆燈會主題為“天地人和・愛讓希望永存”,將持續到2023年4月。

  本屆燈會分為“天地人和”“大愛無疆”“愛讓希望永存”“日月星光”四大燈區,包括“童真里的色彩”“愛讓希望永存”“天地相約”“和諧之美”等六大主題燈組,整體採用全新燈光編程設計,組合超導纖維細絲、網骨架等新型材料及光源,用燈景講述常州故事。

  值得關注的是,“童真里的色彩”主題燈組,全部是第四屆“童真里的色彩”兒童繪畫大賽中小朋友的作品還原,展示了少年們對未來、對祖國天馬行空又唯美浪漫的表達,吸引不少遊客。

  為迎接元旦假期,無錫惠山古鎮《這是無錫》360°全沉浸國潮街區已經亮相,“無限國潮狂歡月――飛雪音樂盛典”主題月活動也已開啟。

  活動地點設在惠山古鎮尊賢街,將一直延續至2023年1月15日,為遊客送上精彩的視聽盛宴。

  其中,12月31號跨年夜當晚,街區將上演特別版節目。既有激光投影倒計時跨年儀式,還有長達7個多小時的國潮演出,包括飛天舞秀、國風樂隊鼓樂齊鳴、酷炫雜技等。

  根據江蘇省文旅廳統計,元旦假期以及春節假期,江蘇各地共推出冬季冰雪節、特色民俗活動等389項活動。

  比如,蘇州寒山寺將在元旦假期舉行新年聽鐘聲活動;徐州漢文化景區將在元旦假期推出民俗非遺展示活動,將在春節假期推出“國潮漢風”新春遊園會;常州茅山東方鹽湖城景區將在元旦、春節假期推出山中過大年之元日煙火會、福運煙火年等活動;宿遷項王故里景區將在元旦、春節假期推出2023新年祈福西楚迎賓大典及春節民俗周活動等。

  (江蘇新聞廣播/孫西嬌 常州台 無錫台 編輯/高若婷)

2022
12-02

  江蘇各地持續開展消防安全檢查

  部分場所疏散通道堆放雜物等問題亟待整改

  為有效防範和遏制各類事故發生,及時排查消除各類火災隱患,近日,我省消防部門持續開展消防安全檢查。

  消防人員先後來到南京部分大型商業綜合體、餐飲企業、酒吧等營業場所,重點對消防設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暢通等進行細緻檢查。檢查發現,部分場所的疏散通道中堆放了雜物,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南京玄武區消防救援大隊監督員周洲說,第一個是影響逃生,第二個煙氣漫出來以後,會引燃這些雜物,也會導致火勢蔓延。

  記者:所以我們要求他們怎麼做?

  周洲:我們現在需要他們立即清理這些雜物,保證疏散通道的暢通。

  按照相關要求,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佔用、堵塞、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人員密集場所的門窗不得設置影響逃生和滅火救援的障礙物。

  南京秦淮區消防救援大隊副大隊長張冬說,此處的安全出口進行了上鎖。如果是因為特殊原因,需要上鎖的,必須要在此處安排人24小時值班,一旦發生緊急情況,能夠第一時間將安全出口打開。

  在泰州市一家商業綜合體內,消防人員還發現防火捲簾門使用不規範情況。消防人員表示,防火捲簾門的作用是阻隔煙火,未發生火災時不能隨意升降,相關單位需定期檢查防火捲簾門是否可以正常運行。

  連日來,全省各級消防救援機構积極開展冬春火災防控工作,共檢查單位2187家,發現隱患3000餘處,有關部門已責令存在隱患的單位立即進行整改。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畢然 陳忠耀 泰州台 編輯/劉琳)

2022
11-23
2022
10-31

  讓青年人留下來住得好

  江蘇發力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江蘇從青年人最為關注的住房困難問題入手,探索模式、創新舉措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讓青年人住得舒心、留得安心,也為城市發展集聚更多青春力量。

  常州漫柏未來人才社區位於新北區光伏產業園內,社區總面積20萬平方米,設有3118套公寓,都是45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配備全套傢具家電,輕鬆拎包入住。不僅租金比周邊同品質的房源低不少,配套設施也是一應俱全。

  常州漫柏未來人才社區住戶朱子陽說:“很溫馨,有一種家的感覺,這裏各種書吧、健身房都是配備的,一個月租金1200元,算上我們的補貼的話,一個月只要花400元錢。”

  為了讓青年人住有宜居,常州持續內部挖潛,全面盤活閑置資產和安置房資源,並引入第三方機構改造運營,不斷優化配套設施和服務質量,提升青年人的居住體驗感。

  常州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長壽可說:“發揮社會主體的积極性,人才公寓的投資方面,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的投資佔到了25%,堅持新建增量、盤活存量相結合,精準把握各類人才需求,打造覆蓋職業青年、藍領工人 、白領人才的多層次租賃住房體系。”

  作為全國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城市,南京积極用好信息化手段,對現有的租賃平台進行升級改造,開發保障性租賃住房管理模塊,依託大數據以及“智慧房產”數據中心,讓青年人在申請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時,像在平台瀏覽普通房源一樣方便。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副局長顏江說:“可以通過我們房產局的‘房幫寧’手機終端選擇自己心儀的房源,租金方面是不高於市場租金的9折,有的園區更優惠,可能會達到市場價5折、6折的水平。”

  江蘇各地也紛紛出台“硬核”舉措,探索集體土地、非居住存量住房改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等新模式,多渠道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完善服務和管理機制,讓青年人留下來、住得好。今年江蘇省將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1-9月份,全省新開工(籌集)15.26萬套(間)、基本建成9.91萬套(間),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03.14%、135.83%。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陳忠耀、何斐 常州台 編輯/孫櫻)

2022
10-25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過去十年,江蘇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美麗江蘇”圖景充分展現。

  十年來,江蘇生態環境實現了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全省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卻持續下降,單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48.3%、43.4%。PM2.5平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以省為單位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空氣優良天數比率提高22.1個百分點、達到82.4%。國考斷面優Ⅲ比例提升43.7個百分點,達到87.1%,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生態環境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

  十年來,江蘇堅定不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狠抓長江保護修復,累計關停沿江化工企業3505家,壓減沿江1公里範圍內化工生產企業145家,取消25家化工園區定位。全力抓好長江“十年禁漁”,退出72.6公里生產岸線轉為生活、生態岸線,沿江兩岸造林超過115萬畝,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保持Ⅱ類,長江生態環境實現“滄桑巨變”。太湖治理連續14年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太湖水體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兩個確保”目標,湖體總磷、總氮濃度達到近十年來最優。

  十年來,綠色已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全省累計壓減煤電落後產能738.75萬千瓦、水泥產能2766萬噸,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39.8%和47.5%,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十年來,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江蘇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提升至93.6%。全省擁有國家森林城市8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城市5個,數量全國第一,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46個。“美麗江蘇”底色更加鮮明、更加可觀可感。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偉 亓晨 鄭凌 何斐 編輯/胡超)

2022
10-15

10月13日起,江蘇將陸續為蘇北5市12個幫扶縣(區)的2萬戶困難家庭發放慈善救助“家電包”。 江蘇省民政廳供圖

  中新網南京10月13日電 (唐凡 徐珊珊)2022年10月17日是中國第9個“扶貧日”,也是第30個“國際消除貧困日”。10月13日起,江蘇將陸續為蘇北5市12個幫扶縣(區)的2萬戶困難家庭發放慈善救助“家電包”。

  當天,江蘇省民政廳、江蘇省鄉村振興局、江蘇省慈善總會聯合舉辦“讓善匯流、為家充電”――2022年江蘇省困難家庭慈善救助“家電包”對接簽約會。

  江蘇省民政廳一級巡視員戚錫生介紹,自2020年慈善救助“家電包”活動開展以來,先後有23家慈善組織和愛心企業對接捐助困難家庭,社會反響良好。這項活動已列入《江蘇省民政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今年,江蘇省政府又將為2萬戶困難家庭贈送“家電包”列入民生實事項目。

  活動現場,江蘇19家慈善組織與蘇北5市的12個幫扶縣(區)進行了對接,認領幫扶任務。捐助單位、幫扶縣(區)及江蘇省慈善總會三方簽訂捐贈協議書,當場共募集慈善救助款物1600萬元,將惠及2萬戶城鄉困難家庭。

  活動以向困難家庭捐贈家電“愛心包”為主要內容。每個“家電包”價值800元左右,包含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飯煲、電水壺等小家電組合。活動實施範圍為豐縣、睢寧縣、灌雲縣、灌南縣、漣水縣、淮安市淮安區、淮安市淮陰區、響水縣、濱海縣、泗陽縣、泗洪縣、沭陽縣12個江蘇省重點幫扶縣(區),受助對象為有家電需求的低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困難殘疾人等家庭。

  目前,江蘇相關縣(區)民政局已會同鄉村振興局篩選確定了受助對象和所需的家電組合數量,下一步將與捐助單位對接,共同確定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做好活動的組織實施、跟進保障,力爭於今年11月底前將“家電包”發放到困難家庭手中。(完)

2022
10-11

  國慶假期螃蟹全省消費達300噸 ――

  一夜入秋,“蟹經濟”如何維持“高溫”?

  寒露時節,菊黃蟹肥。水網密集的江蘇,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優質河蟹主產區,全省河蟹養殖總面積約400萬畝,年產值逾300億元,年產量與產值均約佔全國的50%。今年夏季持續高溫,螃蟹生長緩慢。國慶節前後,陽澄湖、高淳、興化、洪澤湖、大縱湖、長盪湖等地螃蟹集中上市。據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統計,今年國慶假期全省螃蟹消費量達300噸。而延遲上市的螃蟹價格、品質、銷量如何?蟹農、經銷商們怎樣應對市場變化?

  價格小幅上漲,目前母蟹更肥美

  “一箱裝8到10個,國慶節當天價格漲到500多塊錢一箱,平時賣400多塊錢一箱。”蘇州崑山巴城鎮蟹農趙曉晨說,他養了20多畝螃蟹,國慶假期前後都在忙着打包發貨,“現在的螃蟹肥多了,九雌十雄,母蟹黃很飽滿,肉很鮮甜,公蟹蟹膏起了,但還不黏嘴,要再等等。”

  記者從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獲悉,今年夏季持續高溫少雨,導致陽澄湖大閘蟹出現減產。其中,湖區圍網養殖面積1.6萬畝,預計產量1500噸左右;高標準池塘改造養殖面積7.2萬畝,預計產量7900噸左右。減產導致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的出水價格較去年漲幅超過20%,以湖區產4兩公蟹3兩母蟹為例,出水指導價為每對200元左右。

  在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高標準池塘里,一隻只膏肥體壯的螃蟹被捕撈上岸。“目前已經少量開捕。受高溫天氣影響,螃蟹蛻殼遲了5到10天,大規格的還沒有成熟,現在市場上銷售的螃蟹小,軀體大的螃蟹肉還沒長足,要等到10月中旬后才會大批量上市。”園區董事長恭弘=叶 恭弘文紅說,國慶節前,太湖蟹已有小部分上市,價格與陽澄湖螃蟹基本持平,塘口價3兩母蟹、4兩公蟹100元一斤。

  南京市高淳區今年河蟹養殖面積有21.58萬畝,放養蟹苗2.28億隻。9月23日,高淳固城湖螃蟹開捕。南京良莊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龍每天都在關注市場價格走勢。“現在高淳的母蟹可以吃了,目前公蟹規格大多是3.5兩到4兩,成熟的公蟹還要再等等,預計今年螃蟹產量和去年持平。螃蟹集中上市后,價格在下跌。”張明龍說,開捕當天,固城湖螃蟹高、低價門市收購價格對比去年同期,大多有上漲。以3.5兩母蟹為例,高、低價門市9月23日收購價分別為150元一斤及90元一斤,去年同期為110元一斤及53元一斤,國慶前後價格波動,到了10月8日,高、低價門市收購價分別為120元一斤及72元一斤,去年同期為110元一斤及65元一斤。

  今年,興化河蟹養殖面積63萬畝。9月25日,興化大閘蟹開捕,雖然今年上市較晚,但是品質得到了專家的認可。經過專業機構7天共15個營養成分指標的科學檢測,數據表明,“今年的興化大閘蟹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與參照樣本相比,富含各種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鈣、磷、鎂、鐵、硒等元素非常豐富。”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王瑋說,今年興化大閘蟹的“體質”相當過硬。

  陽澄湖是標杆,其他品牌名聲漸起

  陽澄湖大閘蟹是江蘇極具號召力的地標農產品,揚名全國和海外。“蟹多長一兩,價格相差很大,沒長成熟的舍不得賣。”陽澄湖蟹農黃宗男這幾年每年大閘蟹產量五六千斤左右,都被蘇州純太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買斷,銷售幾乎沒有壓力。

  陽澄湖大閘蟹近年來也是電商平台河蟹銷售的主要品種。餓了么平台數據显示,每年9月份起大閘蟹外賣訂單量開始顯著增長,其中9、10、11月份是大閘蟹消費旺季,整體外賣量佔據全年六成以上份額,陽澄湖大閘蟹的外賣訂單份額在旺季幾乎佔比八成以上。

  “今年開捕後市場銷量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目前陽澄湖大閘蟹價格仍有小幅上漲,但市場行情會有所變動,具體要看日後市場供需走向。”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姚水生說,作為中國漁業協會授予的唯一的“中國陽澄湖大閘蟹之鄉”,崑山市巴城鎮坐擁整個陽澄湖東岸線,區域內的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園區域總面積3.5萬畝,全年產大閘蟹約2700噸,大閘蟹養殖戶約3700戶,衍生了東陽澄湖村省級農村电子商務示範村、大閘蟹電商產業園,建立了五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集交易、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綜合市場,並通過開展大閘蟹開捕節、蟹文化旅遊節等活動,每年吸引300多萬人次來巴城品蟹觀光,形成了蟹種培育、成蟹養殖、暫養儲運、包裝銷售、电子商務、餐飲旅遊全產業鏈,帶動當地农民就業3萬餘人,大閘蟹全產業鏈年總產值達40億元。

  “陽澄湖大閘蟹是全國螃蟹行業的標杆,品牌對價格的拉動大。”做了十幾年螃蟹線上線下營銷的張明龍對品牌的力量深有感觸,這幾年高淳螃蟹主要增量在品牌和電商渠道,2021年產值21億元,電商零售總量7億多元,實體店銷售3億多元,總計10億元以上,電商和實體銷售佔了一半左右。

  高淳拿下全國第一個有機螃蟹證書、創建第一個國家河蟹生態養殖技術標準等,隨着固城湖螃蟹品牌效應的提升,越來越多蟹農加入線上銷售。經營戶鄭正文也青睞電商模式,每天上午9點半和晚上7點半,幾家物流公司都會上門收件、打包、集中發貨,每天發貨量三四千斤左右,發往全國各地。為了保鮮,每一單快遞都會用冰袋、冰礦泉水、泡沫箱等為螃蟹保鮮。

  “今年國慶螃蟹交易量比去年同期略高。”張明龍說,國慶節當天,固城湖螃蟹市場交易量為30萬斤,假期到高淳吃螃蟹的大多是選擇近郊遊的本地顧客,10月8日是寒露,有吃螃蟹的傳統,交易量猛增到111萬斤。

  新渠道、新技術,賣出好價格

  持續高溫推遲上市時間,中秋節提前、失去早期促銷時段,疫情影響區域農文旅消費,變化的市場環境讓從業人員思考新的經營模式。

  張明龍認為,純養殖戶風險大,正常年景螃蟹也可能豐產不豐收,批發市場是一個市場均衡價格,議價空間少,如果螃蟹都是批發賣,同樣的產量、規格,價格差了很多,利潤低還要控製成本,搞不好還虧本。

  “今年螃蟹產量受影響,但品質不一定差,好蟹要想辦法賣出好價錢。”張明龍說,蟹農要改變營銷模式,打響螃蟹品牌,溢價就高,利用好電商等新營銷業態,面向終端客戶銷售。

  蘇州市吳中區蟹農張建東1999年就開始在太湖裡養螃蟹,圍網拆除后,他在東山鎮西大圩有80畝蟹塘,每畝螃蟹產量六七百斤。改養塘蟹4年來,他掙兩份錢,一份是螃蟹養殖,一份是經營農家樂。

  國慶節前,張建東螃蟹的塘口價格,3.5兩母蟹是160元一斤,4.5兩公蟹是130元一斤,3兩母蟹是120元一斤,4兩公蟹是110元一斤。“自己直接銷售掉,當然比賣給批發商好,可以掙差價。”張建東說,今年國慶節期間,不少蘇州本地人到他這裏吃螃蟹,店有30桌,假期都來不及燒,比單純養螃蟹掙得要多,“現在母蟹已經可以吃了,3兩的賣50塊錢一個,3.5兩的賣70塊錢一個,4兩的賣到80到90塊錢一個。”

  螃蟹價格賣上去,蟹農收益就有保證,但營銷不是每個養殖戶都能做成功的,也有人在改進養殖技術、提升螃蟹品質。

  趙曉晨是按“863”模式精養,每畝蟹苗投放量為800到1000隻,密度降低,大閘蟹個頭增加,他估計今年自家蟹塘畝產約有200斤到300斤,每畝可回捕成蟹600隻以上。

  “養螃蟹要品質好,主要要控制養殖密度。”恭弘=叶 恭弘文紅說,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面積5000畝,水域面積3500畝。今年園區嘗試了太湖一號(羅氏沼蝦)套養螃蟹,從5月開始放蝦苗,9月捕撈,一隻蝦有2兩重,每斤賣100到120元,再加上賣螃蟹,養殖效益不錯。(記者 丁蔚文 王靜)

2022
09-27
2022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