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南京秦淮夫子廟內彩燈璀璨。(資料圖) 泱波 攝
中新網南京6月7日電 (徐珊珊)6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2022年“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主題活動將於6月10日啟動,江蘇省內365家非遺店鋪將匯聚電商平台,非遺“觸網”,在“雲上”煥發生機,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強勁動力。
2022年6月11日是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於6月10日啟動的2022年“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主題活動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各設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辦。
今年的“非遺購物節”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口號是“享傳統文化,購非遺好物”“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活動從2022年6月持續至12月,為期半年,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錢鋼介紹,6月10日下午,2022年“水韻江蘇・非遺購物節”啟動儀式將在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舉辦,同時組織線下展示活動。現場將精選60餘項江蘇全省代表性非遺項目,以靜態展陳、活態展演相結合方式,通過“巧工・非遺”等五大板塊,打造“看得見、嘗得到、摸得着、能體驗、可帶走”的非遺“大集”。
根據往年的“非遺購物節”相關數據,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非遺產品依次為吃、穿、用、賞四類。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相關主題,今年的“非遺購物節”將打造“一市一品牌”特色活動,帶來更多好吃、好看、好玩、好用的特色項目和非遺產品。
“今年的‘非遺購物節’,我們想在非遺傳承人與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座便利、暢通的橋樑。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江蘇非遺、了解江蘇非遺、欣賞江蘇非遺、熱愛江蘇非遺,‘把江蘇非遺帶回家’;另一方面我們希望更多的江蘇非遺企業走出疫情的陰霾,快速復工復產。更多的江蘇非遺傳承人通過這個平台,擴大銷售渠道,創造經濟利潤,實現更大的價值。”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宋莉莉說。(完)
依託五級一體化信息平台提供精準支持與服務
“数字人社”為“穩企紓困”提質增效
穩崗返還“免申即享”,智慧就業“雲端匹配”,社會保障“一卡通”……為积極應對疫情影響,江蘇人社部門依託覆蓋省、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一體化信息平台,全面推進数字化轉型,以数字賦能,推動“穩企紓困”,織密兜牢民生底線。
17.53萬戶企業免申即享穩崗返還資金10.09億元
4月29日,蘇州泰華商城有限公司收到蘇州人社部門發放的穩崗返還資金4.75萬元。公司負責人說,疫情增加了公司運營壓力,公司沒向政府部門遞交任何申請材料,賬上就多了一筆錢,感覺特別溫暖。
今年以來,針對疫情導致企業負擔較重等問題,江蘇人社部門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力度,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人社部門依託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台海量數據,為企業“畫像”,並與工信、市場監管、地稅等部門進行數據共享比對,精準識別符合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的市場主體,做到穩崗返還資金準確撥付、企業無感享受。據統計,今年以來,通過“免申即享”方式,全省已經向17.53萬戶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10.09億元,幫助企業增強信心、復工復產。
此外,各級人社部門還加強與教育、民政、衛生健康、財政、稅務等部門的信息交換和數據比對,精準認定符合政策享受條件的對象,做到就業創業政策“應知盡享”,目前已累計向1825戶企業發放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補貼2521.4萬元,向1635戶小微企業發放吸納高校畢業生社保補貼1765.4萬元。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將在落實“蘇政40條”“蘇政辦22條”的基礎上進一步借“數”發力,部門協同共建全省就業運行監測分析平台和就業大數據交匯終端,推動就業擴容提質。
“蘇崗貸”出台10天發放信用貸款2.07億元
“疫情讓公司生產受阻、訂單減少,貨款不能及時收回,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4月20日我們接到了宿遷市人社局和中國銀行宿遷分行電話,說公司符合‘蘇崗貸’融資業務,是線上申請的純信用貸,不需要擔保,4月25日400萬元貸款就通過了審核,一周內發放。這在以前是絕對不敢想的事,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江蘇領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經理莫紅說的“蘇崗貸”,是省人社廳、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工商聯針對吸納就業多、穩崗效果好且用工規範的企業精準投放的信用貸款,重點向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傾斜,用於支持企業穩崗擴崗。
據了解,“蘇崗貸”融資服務的企業主要通過全省人社一體化信息系統篩選,具有服務更精準、准入門檻低、審批速度快、融資成本低等特點。與此同時,人社部門還為申請企業做好政策諮詢、用工保障和業務辦理等各項服務。
記者從省人社廳了解到,“蘇崗貸”融資業務出台僅10天,全省就有37家中小微企業獲得2.07億元信貸資金。
“雲端”招聘兩個月提供崗位超85萬個次
近日,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江蘇省智慧就業雲平台直播招聘,順利招錄58名員工。
疫情反覆,線上招聘求職已成常態。為紓解企業招工難題,促進人力資源供需精準匹配,江蘇各級人社部門依託江蘇省就業智慧雲平台,拓寬招聘渠道,积極開展各類線上直播招聘活動,實現就業崗位、就業服務“上雲端”,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架起實時交流橋樑,助力用人單位足不出戶招才引才。
今年三四月份,全省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運用江蘇省智慧就業雲平台開展網絡招聘771場,直播招聘26場,提供崗位超85萬個次,在線求職超62萬人次。
對於即將到來的畢業季,各級人社部門將密集組織針對高校畢業生的“雲端”促就業系列活動。5月21日,將聯合省工商聯舉辦全省民營企業直播雲聘大會,優選200家大型民營企業、不少於1萬個高質量就業崗位,40個直播間同時上線。“創響江蘇”創業就業高校行服務活動、江蘇省暨南京市“百校萬企”高校畢業生公益網絡招聘大會等品牌活動也將陸續開展。(記者 黃紅芳 通訊員 盛馨蓮)
記者3月27日從省水利廳獲悉,16日以來,太湖、淮河流域發生多場降雨過程,其中我省沿江蘇南、江淮之間累計面雨量分別達140毫米和102毫米。受本地降雨及上中游來水共同影響,太湖水位明顯上漲,太湖地區蘇南運河無錫、蘇州、望亭等站水位一度超警戒,洪澤湖水位節節攀升,太湖、淮河發生春汛洪水。
省水利廳密切關注太湖、淮河流域雨情水情變化,加強預測預報,滾動會商研判,科學精準調度,統籌安排洪水出路。一方面持續加大太湖出湖流量,另一方面調度太湖沿江口門全力排水。提前加大洪澤湖出湖流量,科學分泄洪澤湖洪水,精細調控泄洪流量,協調各方確保防洪安全。當前,太湖水位3.62米,超過防洪控制水位0.41米,漲勢趨緩;洪澤湖入湖流量大於出湖流量,水位仍將上漲。省水利廳將統籌安排湖泊調蓄和洪水分泄,既保障防洪安全,又盡可能減少行洪對工農業生產尤其是3條行洪河道灘地小麥的影響。(記者 吳瓊)
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的費用,可使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了。省醫保局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當前疫情防控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調整優化醫保政策舉措,积極應對疫情變化新情況。
《通知》還將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及相應檢測項目臨時性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項目目錄,參保人在定點基層醫療機構發生的相關費用按統籌地區現行規定支付。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江蘇將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疏風解毒顆粒、清肺排毒顆粒等5種藥品臨時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對定點救治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和開設發熱門診科室的定點醫療機構提前撥付不少於2個月醫保資金;對其他定點醫療機構提前撥付不少於1個月醫保資金。
落實門診慢性病“長處方”和“互聯網+”醫療服務等結算報銷政策,實現對參保患者就醫購葯“一體化”保障和“一站式”結算,減少參保群眾到醫院就診配藥頻次,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傳播擴散安全風險。
《通知》還要求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種費用保障工作,按月足額撥付接種費用,加快階段性清算進度,確保保障資金及時撥付、精準結算。(記者 黃紅芳)
國家統計局最新核定數據显示,2021年江蘇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98元,同比增長9.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43元,同比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1元,同比增長10.7%。全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穩定增長,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賀、浦沫瀚、康健報道)
記者從1月12號召開的全省稅務工作會議上獲悉,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三年多來,面對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宏觀調控、國際貿易摩擦等複雜形勢,全省各級稅務部門堅定依法徵收共識,累計組織收入超過6萬億,新增減稅降費5706.4億元,為全省經濟穩定恢復、穩中向好提供重要支撐。
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全省稅務系統始終堅持政治引領,始終堅持圍繞大局,不斷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水平,克服多重困難,實現稅費收入平穩持續增長,辦理出口退(免)稅3017.81億元,增長31.07%。
減稅降費政策高效落實,新增減稅降費達千億。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減稅394億元;煤電保供“減、退、緩”稅超10億元;留抵退稅688.3億元,有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疫情期間及時推出“40+6”管理服務舉措,制定小微企業“春雨潤苗”15條措施,為30.2萬戶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集中批量辦理緩稅201.2億元,為16.3萬戶個體工商戶批量辦理64萬戶次個稅退稅。
在稅費服務方面,三年多來,全省稅務系統秉持“便利度就是滿意度、體驗感就是獲得感”的理念,以“智能化、精準化、標準化、社會化、一體化”五化建設為統領,高質量打造稅收營商環境最佳體驗區。
特別是2021年,聚焦智能化,“一攬子”升級線上辦稅,推出稅務註銷“加速辦”等十大服務產品,260項辦稅繳費事項實現“全程網上辦”、84項實現“掌上移動辦”。推廣運用個人所得稅彙算退稅智能審核功能,超過1200萬人順利完成年度彙算。聚焦精準化,推出智能遠程諮詢輔導、“12366征納溝通平台”等,通過“雲服務”引導自我遵從。
聚焦標準化,系統梳理283個辦稅繳費事項堵點,逐項提出優化方案。聚焦社會化,积極融入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和“一件事”改革,全省460個線下辦稅繳費場所進駐地方政務服務網絡,12366入駐12345“一企來”政務熱線。
聚焦一體化,积極融入長三角發展,4類15個事項實現跨省辦稅無縫銜接,建成“長三角一體化智慧辦稅廳”,“保稅維修業務”支持政策在蘇州自貿片區落地,有力支持江蘇自貿區建設發展。
接下來,2022年全省稅收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動稅收征管質效和風險防控能力“雙提升”;推動營商環境評價和納稅人繳費人滿意度“雙提升”;用“干在實處”推動“走在前列”,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貢獻更大稅務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郭藝 編輯/高若婷)
以機場為核心,打造綜合交通樞紐
補齊短板,江蘇加速“飛”向世界
花果山機場正式通航,進一步提升了東部機場集團保障能力和運行品質。“十四五”時期,江蘇民航將進入航線網絡加速拓展期、要素瓶頸攻堅突破期、智慧民航發展機遇期、發展方式關鍵轉型期。
東部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錢凱法說,東部機場集團將持續優化航線網絡布局,积極推進花果山機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以更高標準運營連接“一帶一路”的空中門戶。
連雲港花果山機場通航后深受旅客歡迎,今後,旅客選擇航空出行的體驗感將日漸提升,同時,航空驅動臨空經濟發展將打開新局面。
“五年內,江蘇將構建以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輻射都市圈的機場外圍‘快’系統,機場與都市圈和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2小時出行圈,與主樞紐形成1小時出行圈,與主城區0.5小時通達。”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汪祝君介紹,同時要建設覆蓋空港地區的機場區域“暢”系統,實現區域內機動車10分鐘內上快速路和地區幹線公路,15分鐘內通達國省幹線公路,旅客步行5分鐘內可達公交車站;建設涵蓋本場全域的機場內部“便”系統,打造機場核心區一體化樞紐換乘體系,高鐵站、地鐵站10分鐘到航站樓,實現“快、暢、便”的綜合交通建設目標。
“軌道上的機場群”建設也取得突破,軌道S1號線接入南京祿口機場;揚鎮寧馬鐵路、寧宣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徐宿淮鹽、連淮高鐵分別在徐州觀音機場、淮安漣水機場周邊設站;無錫軌道3號線已接入蘇南碩放機場。其他機場也都加快集疏運體系的規劃與建設,擴大機場的輻射範圍。
“各地都對發展臨空經濟充滿期待。”汪祝君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建設國家級南京臨空經濟示範區,構建“航空核心產業+臨空先導產業+臨空未來產業”現代臨空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南京國際貨郵綜合核心口岸建設。加快推進無錫、徐州、淮安、南通等臨空經濟區發展,依託蘇南碩放機場深化全國快遞產業集聚發展示範園區建設,強化產業臨空指向性;支持徐州打造省級空港經濟開發區,加快港產城融合發展;支持淮安發揮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打造臨空產業集群;支持南通同步啟動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有序推動通航產業園區建設,因地制宜集聚培育通航相關產業。
《江蘇省“十四五”民航發展規劃》提出,五年內,江蘇將着重打造南京國際航空樞紐;構建通達通暢、結構優化的空中航線網絡和保障有力、協同高效的機場地面交通網絡;補齊洲際航線、航空貨運、通用航空、空域保障等突出短板。
華設設計集團綜合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裴劍平說,當前,我省民航在基礎保障、服務能力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體競爭力不強,與經濟大省地位不匹配。
業內人士坦言,江蘇對國際航空貨運依賴度較高,多年來空運進出口商品貿易額佔全省外貿總額的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但長期以來,我省空運進出口商品主要依託上海浦東機場等省外機場的國際航班,省內機場僅承擔全省空運需求的4%左右。
“放眼國內國際發展形勢與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對航空運輸產業供給端與需求端產生多方面挑戰,從目前情況看,預計國內客運市場需要1年、國際客運市場需要2-3年才能逐步恢復,江蘇民航必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航空運輸發展,加快促進航空運輸平穩向好。”江蘇緯信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空港樞紐與民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大剛表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多種交通運輸方式融合發展,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縱深推進等多種因素要求江蘇必須補齊航空短板。
“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民航體系,支撐江蘇在全國率先建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汪祝君表示,“我們已列出了重點任務。”未來,我省將優化運輸機場功能布局,加快南京都市圈多層次機場群發展、加強鞏固環滬機場群發展、加快推進南通新機場及綜合樞紐規劃建設、持續推動省內其他機場協調分工特色發展。(記者 梅劍飛 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