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新寶6代理制度

2022
06-09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6月6日,全省小麥已收穫1886萬畝。全省小麥收穫進度約52%,其中蘇南地區除南京收穫進度97%外,其他地區收穫基本結束;蘇中地區進度78%;蘇北地區進度37%。全省已播栽秋糧714萬畝,其中水稻303萬畝、玉米227萬畝、大豆108萬畝。

  全省各地調度聯合收割機近12萬台、大中型拖拉機14.5萬台、水稻插秧機11萬台、無人植保飛機1.4萬台、烘乾機3.2萬台,小麥機收率預計穩定在99%以上,水稻機插率70%以上。為积極應對疫情影響,我省將農機跨區作業納入重點物資運輸保障範疇,及時打通影響機手返鄉機收、農機跨區轉移、農機下田作業、農機及配件調運、農機作業用油供應等堵點卡點,建立“三夏”小麥機收應急處置指揮部,協調處置應對突發情況。

  我省推廣應用机械化節糧減損裝備與技術,開展機收減損宣傳、培訓、比武活動。機收減損宣傳活動覆蓋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訓指導覆蓋所有持證機手,比武活動覆蓋小麥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的33個縣(市、區),力爭將機收損失率控制在2%以下。(記者 吳瓊)

2022
06-07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強海洋!江蘇海洋經濟突破9000億元

  6月8日是第14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5個全國海洋宣傳日。江蘇臨海擁江,擁有954公裏海岸線,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沿海陸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2021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在經濟強省江蘇被視為“短板”的海洋經濟,強勁的發展勢頭令人矚目。

  海洋經濟強勁躍上新台階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各類產業活動及其相關活動的總和。作為海洋大省,江蘇區位優勢獨特,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日前發布的《2021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显示,我省“藍色動力”海洋經濟強勁,2021年江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GOP)9249億元,海洋經濟邁上9000億新台階,比上年增長12.5%,增速為近三年最高。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為10.2%。

  2021年,江蘇對外貿易快速復蘇帶動沿海沿江港口生產較快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態勢良好。沿海沿江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6.1億噸,比上年增長4.4%;集裝箱吞吐量2099.1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4.4%。

  江蘇海洋經濟發展頗具特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海洋電力業加速發展,全省能源結構進一步調“輕”調“綠”,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沿海沿江港口生產增長較快,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態勢良好。隨着世界航運市場逐步回暖,全球新船需求顯著回升,新承接訂單量大幅增長,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位居全國之首。2021年,海運企業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15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9.5%。海洋生物醫藥業“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呈現穩步發展、增勢良好態勢,全年實現增加值6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9%。

  全省域海洋經濟體系形成

  江蘇海洋經濟與經濟強省地位相比,仍被視為“短板”和“軟肋”。相比廣東、山東、浙江等沿海省份,江蘇沿海地區無論是城市能級,還是海洋經濟體量,無法與經濟強省地位相匹配。是什麼制約了江蘇海洋經濟的發展?數據显示,江蘇沿海海堤外灘涂面積達 750萬畝,佔全國灘涂面積1/4以上。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潔指出,江蘇海岸線主要以灘涂為主,制約了港口航運、海上石油開發等大型項目的實施。

  相比山東青島、浙江寧波、遼寧大連,江蘇沿海三市南通、鹽城和連雲港的經濟體量和影響力均有差距。江蘇沿海缺乏“明星城市”,缺乏具備足夠競爭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從海洋產業來看,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地同質化競爭現象較為嚴重。全國濱海旅游業2021年實現增加值15297億元,江蘇濱海旅游業僅實現增加值478億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去年年底獲國務院批複,我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面臨難得機遇。根據《規劃》,到2035年,江蘇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為打造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世界級城市群、沿海生態屏障提供重要支撐。

  江蘇沿海地區將加快與上海、蘇南地區的一體化步伐,促進南北跨江融合,吸引要素資源跨江北上,協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和世界級城市群。同時,江蘇沿海將承擔貫通東西的重任:依託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雲港打造陸海聯動區,依託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打造河海聯動區,增強對蘇北和皖北地區輻射帶動,依託江海門戶城市南通打造江海聯動區。

  《規劃》對沿海三市進行差異化定位。南通被定位為“江蘇開放門戶”,建成“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加強國家海上風電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鹽城要做亮東方濕地等生態品牌,推動跨國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連雲港要持續推進“國際樞紐海港”建設。

  “主戰場”項目如火如荼開展

  “3000噸全迴轉起重船項目是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承建的一艘運輸施工一體化風電施工船,全迴轉起重能力2400噸。”5月25日,三峽集團3000噸全迴轉起重船項目下水儀式在海門基地舉行,招商工業副總經理吳四川十分自豪。

  在海門相鄰的如東,H6、H10兩座海上風電場迎來全機組全容量併網后首次滿發。這兩座海上風電場由三峽能源投資建設,年均上網發電量24億千瓦時,可滿足約100萬戶家庭一年的正常用電需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萬噸。

  在連雲港市,又一中國之“最”近日誕生,國內最長110米海上風電恭弘=叶 恭弘片在連雲港下線,該恭弘=叶 恭弘片配套的風電機組年發電量可滿足約5.6萬個家庭一年用電,每年減少5.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鹽城市,江蘇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5月26日落戶當地。依託獨一無二的“風光”資源,鹽城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建設省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是提升我省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打造沿海創新走廊之舉。”省自然資源廳海洋經濟處副處長劉軍強說。

  江蘇沿海由南向北分佈南通、鹽城和連雲港三市,這裡是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在“主戰場”最前沿,海洋經濟項目正如火如荼開展。

  從區域海洋經濟發展來看,2021年,沿海南通、鹽城、連雲港3個設區市海洋生產總值為481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1%。沿江地區(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江、泰州市)海洋生產總值為4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8%,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7%。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這是江蘇省委、省政府關於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江蘇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沿海是關鍵變量”。江蘇加速發展海洋經濟,南通、鹽城和連雲港三市是江蘇的沿海城市,但廣義上來看,相對於內陸省份而言,江蘇全省即沿海。

  不久前全省沿海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沿海地區是全省發展的重要軸線,事關全局和整體”。江蘇海岸的特點,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既有制約,也蘊含了機遇。“江蘇海岸線長,沿海灘涂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海上風力發電、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亮點突出。”省自然資源廳海洋經濟監測中心主任錢林峰說。

  該監測中心最新數據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省海洋傳統產業穩中加固,海洋交通運輸業增長穩定。全省沿海沿江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3億噸,同比增長6.2%;集裝箱吞吐量512萬標箱,同比增長6.3%;海洋船舶工業穩步復蘇。全省造船完工量413.2萬載重噸,新承訂單量265.0萬載重噸,手持訂單量為453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3.3%。新時代造船與地中海航運簽署了14艘8000TEU雙燃料LNG動力集裝箱船建造合同,價值超過16.8億美元。江蘇力爭到2025年船舶和海工市場份額在國內超40%、國際市場份額達到18%左右,率先建成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第一強省。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江蘇沿海是撬動蘇中、蘇北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的戰略支點,是支撐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要地。”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鬍小武深有感觸。

  除了通鹽連沿海三市,《規劃》中關於“高水平建設沿江海洋經濟創新帶”,提出要發揮南京、無錫、鎮江等沿江城市海洋科教優勢,打造國內領先的海洋人才培養基地和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推進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此外,做強江蘇(南通、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依託蘇州、泰州等城市醫藥產業優勢,打造海洋藥物和生物產業新高地。《規劃》鼓勵沿江產業園區吸引涉海龍頭企業、涉海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眾創型小微企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涉海企業集群。策應長江大保護戰略部署,推進優質產能向沿海、蘇北地區升級轉移,騰出發展空間,留足生態空間。

  江蘇推進沿海高質量發展其勢已成,“到了全面發力的時候”。(記者 丁蔚文)

2022
05-14

  江蘇從5月1日起正式入汛,根據水文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江蘇降水量較常年持平或略偏多;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汛情,全省各地紛紛行動起來,提前排除隱患,落實好各項應急措施。

  根據預測,今年汛期江蘇氣候狀況一般到偏差,極端天氣事件影響突出,汛期降水量較常年持平或略偏多;入梅正常略早,出梅接近常年,梅雨量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偏多,影響南京的颱風大約在1到2個。

  南京市防汛部門開展拉網式汛前檢查,確定市級重點險工隱患42處,包括12處水務工程和30處城市易積淹點,完成長江19個重點岸段131公里水下地形監測,確定長江大勝關等4個防汛重點岸段,落實防禦方案。

  南京30處城市易積淹水點

  1.江北大道(陸雲加油站附近)

  2.龍山南路

  3.新馬路69號

  4.華飛路恆嘉路路口

  5.中央路洞庭路路口

  6.環陵路岔路口

  7.富貴山小區

  8.王家灣地鐵站

  9.匯景北路周邊

  10.應天大街賽虹橋段

  11.運糧河西路住建大廈門前

  12.飲虹園積淹水片區

  13.燕山路萬達廣場

  14.奧體大街與雲龍山路口

  15.黃山路嘉陵江東街路口

  16.揚子江大道(由南向北綠博園地鐵站3號口處)

  17.熱南片區(姜家園120巷)

  18.石頭城南京藝術學院西門

  19.浦江路南段

  20.幕府西路水關橋段

  21.馬高路芝嘉東路

  22.南大和園地鐵站

  23.邁化路與宜春街路口

  24.堯新大道與恆通大道路口

  25.七鄉河大道

  26.丁牆路寧南氣配城段

  27.揚子江大道高鐵橋下

  28.鳳台南路與長虹路路口

  29.八里路(審計大學)

  30.啟迪大街下穿寧蕪鐵路涵

  在揚州頭橋鎮的歸江河道水利風景區,這裏正在對長江防洪堤岸進行加固提升。現場可以看到大型机械和工人們是在搶抓工期,力爭在今年主汛期來臨之前完成工程建設,此次提升工程重點對老堤防加寬、培厚,同時採用新型的六角預製塊鋪設護坡引水面,防洪能力和整體形象得到雙提升。在揚州市防汛物資儲運站,木材、土工布、防汛草包等物資已經存滿倉庫,今年還新增了水上飛翼救援機器人等防汛“神器”。

  洪澤湖大堤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上承淮河上中游15.8萬平方公里的洪水,下保蘇北里下河地區3000萬畝農田和26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近日,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洪澤湖大堤防汛搶險演練,提升突發問題應急處置能力。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李璇 編輯/李時)

2022
04-20
2022
04-02

  《江蘇省洪澤湖保護條例》5月1日起施行

  突出生態安全,呵護一湖清水

  3月31日,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在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天在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的《江蘇省洪澤湖保護條例》。條例對洪澤湖規劃與管控、資源保護與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將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

  近年來,水域面積萎縮、水體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影響洪澤湖水生態環境。立法以加強洪澤湖保護,促進資源科學利用,保障防洪、供水、生態安全為出發點,首先從強化規劃引領、明確管控範圍上作了規範。針對洪澤湖入湖河道多的特點,條例圍繞加大集水匯水區域管控力度細化保護範圍的具體要求,並專門作出一系列禁止性規定,包括禁止棄置廢棄船隻,擅自棄置清淤棄土;禁止圍湖造地、圈圩種植、圈圩養殖;禁止新設除城鄉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外的排污口;禁止設置住家船、餐飲船;禁止新建、擴建賓館飯店,開發建設房地產或者違法建設其他設施;禁止在洪澤湖迎水側水域、湖洲、灘地上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等。

  針對水體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條例明確加大洪澤湖集水匯水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實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其中規定,省政府可以根據洪澤湖水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對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已作規定的項目制定嚴於國家排放標準的地方排放標準;規定在洪澤湖集水匯水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應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省政府可以根據水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增加嚴格限制新建的生產項目類別。條例還就采砂行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加強船舶污染防治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作了規定。

  洪澤湖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點是入湖河道較多,有的是跨省、跨市河道,有必要建立健全與相鄰省份、本省相鄰區域之間的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條例規定,相關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與相鄰省份、本省相鄰區域同級政府建立洪澤湖水污染防治跨區域協作機制,共同預防和治理水污染、保護水環境。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將跨省斷面納入水環境監測網絡,建立與相鄰省份同級政府有關部門的聯動工作機制,加強水環境信息交流和共享,依法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執法、應急處置等合作,共同處理跨省突發水環境事件以及水污染糾紛,協調解決重大水環境問題。

  在加強保護基礎上,立法還就推進生態修復,恢復河湖功能作系統制度安排,包括落實退圩(漁)還湖規劃,因地制宜開展洪澤湖水域岸線生態修復,加大對洪澤湖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洪澤湖地區開展生態補償等,對水生態涵養區建設、水系連通、清淤疏浚等也作了相關規定。

  立法堅持保護優先,兼顧合理開發資源。一方面,條例注重保障各類用水需求,規定湖水資源配置與調度應當統籌本地水源與引江水源,協調省外調水與省內用水,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兼顧農業、工業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並明確年度水量調度計劃編製、生態用水確定以及具體實施要求。另一方面,條例注重對洪澤湖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綜合利用,規定在洪澤湖集水匯水區域內依法設立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組織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強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規定相關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保護集水匯水區域歷史文化遺存,合理規劃和建設相關設施,繼承和弘揚大運河、洪澤湖歷史文化。(記者 陳月飛)

2022
03-20

  記者18日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全省47家定點收治醫院、784個集中隔離點及接管的227家污水處理廠全部納入日常環境監管。全省17家醫廢日常處置單位和40家醫廢應急處置單位運行平均負荷率65%,做到日產日清;累計處置醫療廢物3萬餘噸,其中新冠醫療廢物8800噸,未發生涉疫次生污染事件。

  省生態環境廳開啟審批綠色通道,專題研究並核發蘇州、連雲港等地參与應急處置危廢經營單位的許可證。通過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全面歸集重點涉疫污水廠基本信息和實時監控數據,指導做好廢水消毒工作,組織開展非現場監管和應急監測,進行精準幫扶指導。

  蘇州疫情暴發后,在省生態環境廳統籌協調下,南京、常州、鹽城、揚州、鎮江、泰州6市的10輛醫療廢物轉運車和18人團隊先後馳援蘇州,投入到醫療廢物轉運處置工作,極大緩解了蘇州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方面的壓力。(記者 吳瓊)

2022
02-18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江蘇瞄準建設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的目標,不斷揚優勢、補短板,加快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構建現代化交通物流體系,促進經濟循環高效順暢。

  在淮安新港的港口物流集團,一艘艘貨船正在進行緊張的裝船作業。淮安港已開通了至上海、南京、周口等11條內外貿航線,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化工原料、鋼材、陶瓷、電機等十多種貨物在此中轉。瞄準“樞紐新城”角色定位,淮安不斷唱響運輸經濟大戲:寧淮鐵路淮安先導段主體工程完成,省內唯一直飛越南全貨機航線開通, 京滬高速、長深高速擴建工程加快推進。僅2021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就超過430個。

  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永一介紹, 航線網絡的建成,能夠使得淮安地區的企業更加物暢其流,從而保證了企業的供應鏈條更加通暢。

  淮安市交通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徐成東告訴記者,通過2021年的努力,為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增強城市能級,提升城市品質,將再現“南船北馬、九省通衢,壯麗東南第一州”的繁華盛景!

  淮安的交通發展,也是江蘇全力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江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進一步完善,徐宿淮鹽、連淮揚鎮、滬蘇通一期等一批重大鐵路建成,全省13個市全部通動車;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面通航,沿江兩岸所有設區市之間均有過江通道直連。僅2021年,全省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80億元,同比增長7.7%,五峰山長江大橋、連雲港花果山機場等交通網絡重要“骨架”日趨完善。

  高效互聯的交通樞紐網絡,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江蘇力爭全面提高國際貨運能力,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城鄉貨運物流效率。以南京江寧空港經開區為例,集聚近20家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得益於物流樞紐優勢的“大磁場”,2021年引進25個億元以上項目、培育7家“獨角獸”“瞪羚”企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5%。

  南京空港經濟開發區(江寧)管委會副主任龐軍介紹,通過優化運營環境和條件,部署和建設大宗商品貨物电子交易平台、物流供應鏈、金融平台等,實現園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綜合配套后所帶來的綜合效益。

  2021年,全省完成綜合貨運量29.3億噸、貨物周轉量11779億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6.6%、8.2%。今年,江蘇還將全面開工建設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確保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809億元,建成綜合交通網絡2100公里以上;深入推進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建設,強化各種運輸方式樞紐場站銜接,重點推進南京空港大通關基地、江蘇(蘇州)國際鐵路物流中心等一批貨運樞紐場站項目建設,讓支撐經濟發展的“筋骨”更加強壯。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賀 郭藝 李澤灝 周雷 楊帆 劉�� 淮安台/王明軒 方祥軍 編輯/胡超)

2022
01-31

  1月29日,省委書記吳政隆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巡視工作、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精神,聽取涉糧問題專項巡視巡察綜合情況彙報。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監督,聚焦“國之大者”,突出問題導向,持續發揮巡視巡察的利劍作用,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加強整改落實和成果運用,做好“後半篇文章”,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巡視巡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會議指出,省紀委全會結束后不久,專門召開省委書記專題會議,聽取涉糧問題專項巡視巡察綜合情況彙報,推動整改落實,充分表明省委對“國之大者”高度重視、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鮮明態度;充分表明省委堅定不移、縱深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決心意志。通過本輪專項巡視巡察,做到了清倉見底,實現了上下聯動,形成了強力震懾,傳導了責任壓力,集中對各級領導幹部開展了一次面對面的糧食安全教育,使大家更加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增強了做好糧食工作的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會議深入分析了巡視巡察發現的突出問題后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我省糧食安全存在的風險隱患,強化問題整改,堅持舉一反三,深化標本兼治,以過硬的工作舉措做好“後半篇文章”,推動根治糧食購銷系統性腐敗。要在責任落實上“再加壓”,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深化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下的市縣長負責制,抓細抓實糧食安全這個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確保真改實改、收效見效。要在解決問題上“再攻堅”,對照巡視巡察指出的突出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確責任部門、整改措施和時限、逐一對賬銷號,對敷衍整改、虛假整改、整改不力的,堅決追責問責。要在查辦案件上“再發力”,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巡視巡察發現的問題線索要優先查辦、快查快結,通過清除糧食購銷領域的頑瘴痼疾,提高種糧群眾积極性、獲得感。要在深化改革上“再探索”,深入研究巡視巡察發現的共性問題特別是體制機制問題,對症下藥堵塞漏洞,進一步建立健全糧食儲備管理體系,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江蘇貢獻。

  會議強調,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開局之年。要準確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強化政治監督,推動江蘇巡視巡察工作高質量發展。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聚焦“兩個維護”,持續深化政治巡視,科學謀划十四屆省委巡視工作,自覺跟進、服務、保障“國之大者”,圍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抓長江大保護、共建“一帶一路”,圍繞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圍繞落實黨中央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政策等,加強政治監督,確保總書記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江蘇不折不扣落地見效。要突出問題導向,持續發揮利劍作用,始終站穩群眾立場,保持鬥爭精神,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突出加強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深入查找並推動解決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生態環保、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积極探索創新,持續提升監督質效,不斷深化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推動巡視巡察與其他監督貫通融合,持之以恆抓好整改落實,提高巡視巡察工作規範化法治化水平。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明 高彥 周雷 沈楊)

2021
12-18

  農村老齡化率高於城市20個百分點,“未備先老”更突出

  補齊短板,讓“田園養老”更普惠可及

  “我們鄉鎮最好的建築,就是鎮上新建的養老服務中心!”12月16日,全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上播放的一則視頻引發熱議:在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新沂市,7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面貌煥然一新,改變了鄉鎮敬老院在人們心目中“低矮陳舊”的傳統印象。

  未來5年,我省將補齊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短板,讓“田園養老”服務更加普惠可及。

  開門辦院,引導專業服務“外賣”

  “3-5層連廊庭院式建築,開放型的公園化院落,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的環境……經過統一設計、統一建造,我們每個養老服務中心都成為所在鄉鎮最好的建築。”新沂市副市長張漢榮介紹,新沂原有20所農村敬老院,大多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小學改建,房屋設施老舊、安全隱患較多、服務水平低下。近幾年,當地政府投資2億多元,打造7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每个中心設置300-400張床位,覆蓋周邊2-3個鎮,實現資源共享。

  省民政廳副廳長沙維偉表示,能否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和關鍵都在農村。對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做整體性、系統性的制度安排,才能補齊農村養老服務這個短板。

  目前我省有881家農村敬老院,養老床位15.94萬張,住養老人4.5萬人,194家已經開展公建民營。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各自探索接地氣、普惠型、受歡迎的方式,打造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值得關注的是,新沂打造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運營不再由政府大包大攬,而是引進具有專業資質的企業團隊運營管理,中心的公益屬性不變,政府由“運動員”變為“裁判員”。

  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激發了市場活力,破解了體制機制僵化難題,推動了鄉鎮“敬老院”向現代“養老院”轉型。目前新沂所有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內部設施均達到養老機構“四星級”標準,配餐間、多功能廳、門診康復室一應俱全,每個房間配有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呼叫系統等,老人足不出戶就能看病拿葯。專業養老服務公司進駐后,按照1:7比例配備護理人員,護理員100%持證上崗。院內服務還可以“外賣”,為周邊中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和失能老人提供普惠服務,形成社區、居家、機構“三位一體”養老綜合體。

  此次推進會透露,到2022年底前,全省每個縣(市、涉農區)至少建有3所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十四五”末,全省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要達55%以上。所有農村敬老院要達到二級以上養老機構標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達到三級以上標準。

  定期探訪,推動簽約助養全覆蓋

  目前我省老年人口達1850.5萬,占常住人口的21.84%。據測算,農村人口老齡化率高於城市20個百分點。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問題更為突出,特別是蘇北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空巢老人甚至空巢村現象嚴重。目前全省農村地區特困供養老人、低保家庭老人超過45萬人。基礎條件較弱、服務網絡不健全、老年人支付能力不強、市場主體參与积極性不高、社會力量培育活力不足等短板亟待拉長補齊。

  家庭是照護老年人的第一責任主體。此次推進會特彆強調,必須充分發揮家庭養老功能作用。泗陽縣副縣長姜兵介紹,泗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薄弱,具有“未富先老”的典型特徵。全縣有政府供養特困人員3817人,當地創新“親情贍養”“鄰里助養”等方式,牢牢兜住困難老人的養老底線。

  78歲的吳玉芬老伴去世,無兒無女,當地政府按照親屬、特困人員自願,鄉鎮、村兩委和社會監督原則,由近親屬簽訂贍養協議,並定期安排走訪。吳玉芬得到侄女一家的親情照護,實現了養老不離家的願望。對無近親屬、但有街坊鄰居願意照顧的留守老人,泗陽縣也通過簽訂鄰里助養協議,安排近鄰為老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根據助養服務的實際工作量,助養監護人每人每月可獲得補助200-300元。

  據悉,我省將全面實施定期探訪制度,“十四五”末農村地區獨居、空巢、高齡留守、失能失智等困難老人的探訪幫扶服務要實現全覆蓋。

  互助養老,促進閑置資源利用

  “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土、不離鄉情”,這是絕大多數農村老人都有的養老情結。在南京市高淳區,90%的老人住在農村。當地探索“時間銀行+睦鄰點”方式,緩解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困局。

  “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每個自然村莊至少有1個睦鄰點。”高淳區副區長王飛介紹,政府每年給每個睦鄰點建設運營補貼及配備“銀髮顧問”的服務補貼不低於3600元。鄉村閑置校舍、富餘民房等資源經過改造,變成513個農村互助養老“睦鄰點”,覆蓋近50%的農村自然村莊。

  目前,高淳區104個行政村全部建成“家門口”的助餐點,輻射“睦鄰點”助餐需求。全區“時間銀行”平台註冊志願者1541名,註冊服務對象4183人,“時間銀行”累計服務近3萬人次,存儲服務時長達1.34萬小時。據悉,明年該區將建成1000多個“睦鄰點”,開展萬名低齡活力老人、農村留守婦女、志願者“結對”助老,實現“睦鄰點”全區自然村莊全覆蓋。

  沙維偉表示,在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市場養老有效供給不足的現實情況下,發揮農村鄉情濃厚、鄰里互助的傳統優勢,發展互助養老,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各地要积極鼓勵在農村布點互助養老設施,探索“政府補一點、集體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付一點”的資金籌措模式,保障運營的可持續性。

  打造人人可及、人人享有的農村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因地制宜,聚力創新。此次推進會還鼓勵連鎖化養老服務企業挖掘農村市場,在長三角區域內建設異地養老、候鳥養老、鄉村養老基地,為更多城鄉老人提供豐富的田園養老選擇。(記者 唐 悅)

2021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