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新寶6平台代理申請

2022
06-26

  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6月23日,我省自北向南出現入梅后首場降雨過程,其中淮北部分地區暴雨到大暴雨。蘇北地區湖庫水位止落回漲,面上旱情得到緩解。

  據氣象水文部門監測,23日凌晨起,本場降雨從我省西北部地區開始,逐步擴展到其他地區,其中淮北及沿江和蘇南大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並伴有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截至24日8時,淮北地區累計面雨量36.2毫米,江淮之間20.2毫米,沿江蘇南52.7毫米,最大點雨量南京九中站209.6毫米。受降雨影響,全省主要湖庫水位全面上漲,24日8時,洪澤湖平均水位、駱馬湖水位分別較降雨前上漲0.15米、0.11米;蘇南部分河道站點水位超警,其中秦淮河東山站水位8.86米、超警0.06米,蘇南運河無錫站水位4.04米、超警0.04米。

  省水利廳密切關注入梅後天氣形勢變化,根據降雨預報及時調整水工程調度措施。針對洪澤湖、駱馬湖偏枯狀況,抓住本次降雨有利時機,減少各地供水量,加大淮安、淮陰梯級抽水力度,盡量壓縮兩湖出湖流量。壓縮引江流量,暫停江水東引,防止里下河地區河網水位過快上漲。協調太湖局關閉望亭水利樞紐,開啟蠡河樞紐節制閘,蘇南沿江各口門全力排除區域澇水,合理控制河網水位。入梅第一天,對全省防汛值班值守情況連夜普查,重點落實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督促市縣確保信息及時上傳下達。

  省水利廳將繼續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精準調度水利工程,保障已近尾聲的水稻栽插順利完成,同時嚴防旱澇急轉,確保防洪安全。(記者 吳瓊)

2022
06-09

  省體育局、省體育產業集團現場回應群眾關切 ――

  城市“邊角地”建成身邊“體育場”

  6月7日,省體育局局長陳少軍、省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顧曄帶領相關處室負責人走進政風熱線直播間,就體育強省建設、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等方面問題實時回應群眾訴求。

  為加快推進“雙減”工作落實落細,促進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規範有序發展,我省3月15日起施行《江蘇省青少年(幼兒)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管理辦法(試行)》。但兩個多月過去,市面上體育培訓機構仍有不少不規範操作。

  “從目前來看,體育培訓機構在場所、人員、費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陳少軍坦言,全省有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超8000家。對於面向孩子的校外培訓,體育局有監管職責。“接下來我們將儘快把8000多家機構全部納入監管範圍,要求這些機構在顯著位置公示許可證、營業執照,加強對人員、場地、收費等方面的監管。同時也可適當舉行俱樂部聯賽,評估培訓機構質量。”陳少軍說。

  網友“風小雅”在蘇州浩博健身辦了2000元的健身卡,還購買了5000多元的私教課程,結果健身房經營不善,私教課教練離職。“私教課總共24節,我只上了6節。一開始店裡說等過段時間再安排其他教練,後來一直沒有消息。我也聯繫過總店,對方說我交的錢不能退,分店與他們無關。”“風小雅”的遭遇獲得不少網友的共鳴。

  “像‘風小雅’這樣的情況,消費者有權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以及合同約定,要求經營者繼續履行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承諾。”省體育局政策法規與宣傳處吳兵成回應說。辦卡充值后,健身館關張“跑路”怎麼辦?吳兵成介紹,《江蘇省預付卡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終止預付卡業務要提前一個月,通過在經營場館顯著位置、網站首頁張貼告示等方式告知消費者。如終止預付卡業務,經營者還需退還預付卡的費用。針對這類問題,省體育局將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加強社會面信息宣傳引導,定期公布相關信息,提高經營者規範意識、風險意識,引導消費者增強風險意識,理性購卡、理性消費。二是加大依法監管的力度,通過“雙隨機、一公開”的方式組織行政執法檢查或跨部門聯合檢查,督促經營者合法合規經營。對於執法過程中暴露的違規問題,如在規定時間里沒有整改到位,可通告相關部門納入誠信體系予以懲戒。三是加強資金監管。省體育局正在指導各地建立預付卡資金監管平台,包含備案、資金監管、風險預警、支付等功能。

  住在南京城北的張先生反映,家附近缺少全民健身的籃球場地。在籃球場方面有沒有“15分鐘健身圈”的規劃,滿足市民運動需求?“很多居民小區在規劃建設時‘先天不足’,加上籃球場地後期補建難度較大,場地和是否擾民都是考慮因素。這些是導致小區周邊籃球場數量偏少的原因。”省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李芳介紹,他們正在聯合自然資源部門和住建部門,將城市的“邊角地”建設成百姓身邊的“體育場”。“比如立交橋下、建築物的屋頂,可以因地制宜、見縫插針,儘力滿足群眾需求。”在全民健身時代,市民該去哪裡健身?陳少軍坦言這是個“常答常新”的難題。“我們目前採取兩方面措施,一是挖掘存量,二是提高增量。” 陳少軍告訴記者,存量方面不僅包括推動各類非公共體育場館向群眾開放,還要盡可能提高小塊空地的使用效率。增量方面除了要求新建的住宅小區按標準布局、建設場地,還要把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的建設做得更加完善。

  全民健身的場所不但需要建,更要常態化維護。我省計劃到2022年底前,建成省一級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信息平台,屆時每一處室外健身器材都將有一個二維碼,遇到器材破損、無法使用等問題,掃碼就能將信息提交給管護責任單位。記者在南京走訪發現,不少健身路徑都已配備二維碼,但不少居民不了解報修流程,也沒掃過器材上的二維碼。

  “針對健身路徑的管護難問題,我們花了大力氣,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線下維修有問題的,到期進行更換,線上搭建管理平台,構建閉環管護機制。”李芳說。截至目前,線上平台已經錄入11.07萬件器材信息,涉及1.6萬個健身點。“由於器材遍布全省、數量龐大,目前只有21個區縣完成錄入,其中泰州市已完成全域錄入。”李芳透露,器材上的二維碼未來會推出更多功能,“還可以觀看教學視頻、查詢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

  “批評和建議是我們工作的動力,發現問題、承認問題是我們改進工作的起點。”陳少軍表示,對節目中反映的個案問題,省體育局將事事辦好、件件回應,同時對個案映射出的同類問題舉一反三,全方位提高工作水平。(記者 陳�B璐)

2022
05-12

  2022年5月9日下午16時40分許,祿口新城站派出所警員們在祿口機場站執勤時,發現T2號安檢機處遺留一隻名貴品牌黑色女式手提包,詢問周邊多次無乘客認領,於是將包帶至機場執勤警務室。民警打開包后,發現內有大量人民幣及外幣現金,以及價值不菲的玉器、琥珀吊墜3件和多張證件。民警立即開展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17時許,民警終於聯繫到了失主。

  據了解,失主叫張某某,女,51歲,河南鄭州人,5月9日下午從外地乘坐飛機抵寧,由於要趕火車,下了飛機便急急忙忙來到地鐵站,過完安檢后就直接乘上了去往南京南站的地鐵,到了終點站下車時才發現自己的手提包不見了,還有若干證件也在包內,頓時慌了神,連忙報警求助;剛打完報警電話,就接到了地鐵警方祿口機場站民警的來電,剛開始還以為是詐騙,聽完民警電話才意識到自己的手提包真的找到了,於是急忙前往祿口機場站警務室認領。民警核實張女士身份無誤后將包及相關財物交還給了她,並幫助她將晚間六點的高鐵票改簽到晚間八點后,不影響其趕往下一個目的地。張女士一再對民警的幫助和敬業精神道謝,連連表示地鐵民警好樣的,為南京公安點贊!

  南京地鐵公安祿口新城站派出所,努力把涉及民生點滴的“小事”當作日常工作的大事來抓。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尋回轄區乘客各類遺失物品超過200件,派出所青年輔警見義勇為多人次被上級表彰與獎勵,豎起了祿口機場地鐵沿線“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旗幟。(宗華 楊鑫航 周德健)

2022
05-05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青年聯合會共同頒授第17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表彰全省青年中的先進典型和模範。授予萬子銘等42名同志第17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授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機青年創新團隊等18個青年集體第17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王藝澄等19名同志獲第17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記者 楊頻萍)

2022
05-04

  我省發布2021年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9248.3億元

  4月29日,我省發布《2021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我省海洋經濟發展復蘇明顯,呈現穩定向好態勢。

  據初步核算,去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92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按現價計算),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7.9%。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53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311.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400.5億元,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5.8%、46.6%和47.6%。海洋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

  去年,江蘇沿海地區(南通、連雲港、鹽城)海洋生產總值為481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1%;沿江地區(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江、泰州)海洋生產總值為4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8%,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7%;非沿海沿江地區(徐州、淮安、宿遷)海洋生產總值為79.2億元,比上年增長8.4%,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9%。

  去年,我省主要海洋產業強勁恢復,增加值36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1%。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養捕結構進一步優化。海洋電力業加速發展,全省能源結構進一步調“輕”調“綠”,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沿海沿江港口生產增長較快,海洋交通運輸業發展態勢良好。隨着世界航運市場逐步回暖,全球新船需求顯著回升,新承接訂單量大幅增長,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仍居全國之首。(記者 丁蔚文)

2022
03-31

  隔離點消毒交給機器人,科技資源統籌共享

  江蘇科技軍團為戰“疫”提供堅強後盾

  疫情防控是一場與病魔較量的阻擊戰,也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科技大比拼”。近日,江蘇省產研院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所、江蘇省科技統籌資源服務中心、科技企業等“科字號”抗疫生力軍积極響應防疫需求,研發一批硬核科技產品,創建一系列科技資源共享模式,助力疫情高效防控。

  企業軍團頻頻“亮劍”,全面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盒、智能外呼、保潔消殺送餐機器人……江蘇科技企業軍團研發的創新科技產品大顯身手,以“科技戰疫”的力量為疫情防控構築起一道安全防線。

  3月28日,常州博聞迪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00餘名工作人員正加班加點,一批批白色的新冠病毒抗原試劑盒“走”下生產線。據了解,公司近期產能從原來的5萬人份/天增長到20萬人份/天,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這款試劑盒用於快速檢測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自量產以來,已售出幾百萬份,銷往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德國、日本、斯洛文尼亞等10餘個國家。”公司董事長劉鳳鳴說,試劑盒包含一隻類似U盤的小白盒、一根棉簽、一瓶稀釋液、一份乾燥劑。只需將棉簽放入鼻腔或口腔內,自行做鼻拭子或咽拭子檢測,再把棉簽浸入稀釋液,將稀釋液滴入白色盒子,15―20分鐘左右,通過小白盒內試紙的顏色變化即可判斷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秦淮區即將開始第六輪核酸檢測,請您及時到附近檢測點採樣,我們隨後還會發短信給您提醒。”南京本輪疫情期間,秦淮區的市民接到了智能問詢電話。“該產品應用AI智能語音交互技術,通過智能語音機器人代替人工外呼,實現24小時、大規模、高速、精準通知觸達,極大提升疫情防控流調溯源、核酸檢測及政策宣傳等效率。”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馬華鵬介紹:“30分鐘即可完成作業,外呼電話接通率達84.22%,日服務最高可觸達近1000萬人。”

  在集中隔離點,工作人員要負責上百人的一日三餐、測溫核酸、垃圾清理、送生活用品等工作。在如此繁瑣的防疫工作中,工作人員長時間無法休息,人員配備不足,具有較高的風險隱患,給疫情防控工作增加相當大的難度。

  “如果將簡單的配送、搬運、消殺等任務交給機器人來做,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能減少工作人員感染病毒的風險。”江蘇集萃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發人員介紹,研究所研發的系列機器人能滿足消殺、送餐、導航等功能,為隔離點提供無間斷雙重防護。以清潔消毒機器人為例,其基於雷達、視覺等多傳感融合技術和模塊化設計,可以實現高效和同步作業,為隔離點創造乾淨衛生的環境。此外,還有智造複合機器人自動收垃圾,集萃智造複合機器人代替人工承擔垃圾的收集處理工作,實現垃圾處理無人化作業。複合機器人主要由協作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構成,上方協作機器人臂展900mm,負載5kg,足夠承載垃圾重量;下方移動機器人能自主上下電梯,實現自主充電,續航達6-8小時,不斷將收集的垃圾送到指定回收點。

  科技資源開啟共享模式,5000台儀器“拼上前線”

  3月23日,由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協調共享的16台熒光定量PCR等儀器設備運抵南京江北新區的核酸檢測機構。“這些設備預計能使日檢測能力提高 1.6萬管,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南京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科技與經濟發展部周光霞告訴記者。

  前不久,南京發布部分居民進入小區、單位須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要求,面對日益增長的核酸檢測需求,3月19日起,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在省科技廳、省財政廳指導下,發布徵集儀器設備的通知。

  3月19日晚,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室與基地處副處長田永超看到通知后迅速行動。“我校科研平台有多台PCR核酸提取設備供學生做科學實驗,看到徵集后,老師和同學們积極配合協調出2台設備連夜冒雨打包,僅用3小時就完成了交接。”田永超說,科研儀器設備的共享使用能夠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為國家減少了不必要的投入和支出,也為疫情防控作出貢獻。

  “實驗室目前承擔了江北新區、秦淮區、玄武區等片區的核酸樣本檢測任務,共享的8台熒光定量PCR儀日均可檢測8000管樣本,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3月23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區生物葯谷南京實踐醫學實驗室負責人接收儀器時表示,非常感謝省科技資源統籌部門的協調對接,這些儀器設備對於保障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支撐作用。

  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副主任孫興蓮告訴記者,自3月19日向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南京大學等平台成員單位徵集專業儀器設備、專業技術服務等相關資源,僅用3個工作日,就在全省高校徵集到5000台套儀器,包括熒光定量PCR儀、核酸提取儀、離心機、振蕩儀等。

  除了硬件支援,還有“最強大腦”。孫興蓮介紹,江蘇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100 多名專家也將為核酸檢測提供儀器操作與分析指導。這批專家大多是高校院所從事分析測試相關工作的博士和教授,對熒光定量PCR儀、核酸提取儀等核酸檢測儀器性能和操作非常熟悉,專業功底深厚,可提供實時遠程或現場技術指導。

  “藉助這一平台優勢,把分散在全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儀器設備和專家資源匯聚起來,打造服務抗疫的‘科技資源直通車’,力爭在疫情防控中貢獻更多的科技力量。”孫興蓮表示。(記者 張 宣)

2022
03-14

  中新社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楊顏慈)2022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忌日。當天,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前往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

  孫中山先生曾留遺願:“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中山陵修繕完畢,孫中山先生遺體在此奉安。

  春日的南京,暖意融融。中山陵依南京紫金山勢而建,氣勢恢宏。在陽光照耀下,草木更顯蒼勁蔥蘢。

  上午9時,參加拜謁的各界人士統一着深色衣裝,在孫中山先生親筆手書“博愛”坊前集合。謁陵人士拾級而上,穿越陵門、碑亭,登頂鐘山,抵達祭堂。

  祭堂內,孫中山先生漢白玉坐像前擺滿鮮花,人們列隊肅立。

  在民革江蘇省委負責人主持下,江蘇省、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江蘇省、南京市政府,江蘇省、南京市政協,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南京市委統戰部,民革江蘇省委、民革南京市委有關領導,分別向孫中山先生坐像敬獻花籃。

  接着,各界人士繞靈寢一周,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的不朽業績,期盼中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

2022
01-15

  以高水平安全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我省明確今年應急管理路線圖

  1月12日,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召開,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精神,做好新一年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明確今年應急管理工作“任務書”“路線圖”。

  “我們要以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堅持精細治理、源頭治理、依法治理,大力提升應急指揮、專業救援、科技信息支撐、基層基礎保障能力,全力做好安全防範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省應急管理廳廳長宋樂偉表示。

  今年是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的最後一年,在前兩年以超常規力度和舉措推進專項整治的基礎上,我省緊扣“兩個不放鬆”“務必整出成效”總要求,將今年定位為“三年大灶”深化提升之年,對照三年專項整治“1+2+10”工作方案,制定《關於深化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的意見》,明確深化攻堅和鞏固提升13個方面40項重點任務,堅持勁頭不松、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確保整出硬成效。

  為壓實屬地和部門責任,我省將啟動新一屆任期安全生產巡查工作,突出事故多發領域,探索採用“條塊共進”方式開展專項巡查。同時,完善各專委會運行機制,常態化開展省市縣三級聯動督導,凝聚專項整治工作合力。

  我省將進一步健全完善重大安全風險研判機制,藉助部門信息共享、基層信息員、輿論監督、舉報獎勵等多種手段,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同時,應急管理部門將統籌省市縣三級年度執法計劃,緊扣關鍵環節、要害崗位、重點設施等確定執法事項清單,在重要節點、重點時段運用飛行檢查、“四不兩直”、明察暗訪等方式開展執法,協調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強化服務意識,“一企一策”幫助企業整改重大隱患,實現政府精準執法和企業守法經營良性互動。

  圍繞提升應急處置效能,今年我省將進一步提升應急指揮能力,建設完善各級應急指揮中心,接入12萬個應急大喇叭,在化工園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一批高點監控,構建“直插到鄉”的扁平化指揮機制,確保救援指揮到現場、到網格。(盧曉琳 嚴小娟)

2022
01-12

  蘇北“窪地崛起”,見證了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之答”;珍稀動植物重回大眾視野,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精描精繪社會文明“錦繡圖”……過去一年,一段段協調發展、協同共進、協力齊心的畫面,在江蘇大地生動展現。

  習近平經濟思想從新發展階段目標任務出發,統攬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運籌速度與質量、效率與公平,聚焦一個“協”字,道出思想的廣度、深度與維度。江蘇以“協”善治,邁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協調發展,“十指彈琴”奏出和諧樂章

  在沭陽縣新河鎮淘寶花卉市場,網紅主播直播銷售花木的聲音此起彼伏,運送花木的車輛來來往往,寒冬里一派繁忙景象。“喇叭一響,黃金萬兩”是沭陽縣村民們創業致富的真實寫照。這個曾經的“打工大縣”,依託60萬畝花木和產業資源,如今吸引了超27.3萬人返鄉創業就業,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沭陽的華麗蛻變,是我省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動寫照。2021年前三季度,我省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均超10%,城鄉居民收入差比上年同期進一步縮小。城市與鄉村,正在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和區域分工協作下,愈發趨於平衡。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支持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在江蘇,南北掛鈎產業聯動,讓全省曾經的“發展落差”變成“發展空間”。

  2021年11月初,鎮江連雲港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正式獲批,我省南北共建園區發展揭開“新篇章”。為“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近年來我省把南北共建園區作為南北結對合作的重要抓手、推進產業升級轉移的有效載體、實現優勢互補的重要平台,合力打造一批南北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創新示範區,推進省內全域一體化發展。

  蘇北“窪地崛起”,見證了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之答”。2021年上半年,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無錫徐州工業園區、寧淮智能製造產業園等7家共建園區規模以上企業160家,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98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億元。

  “不管經濟下行壓力有多大,堅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發展的路子,一定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轉方式、調結構、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毫不動搖、毫不放鬆。”前不久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兼顧速度與質量,統籌規模與結構。

  超額完成煤電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田灣核電7、8號機組項目開工建設,青寧線、啟通線輸氣管道建成投運;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聚焦高耗能行業開展能耗雙控……過去一年,全省將調結構與轉動能相結合,全面激發了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協同共進,逐“綠”而行推動和諧共生

  中華花鰍時隔20多年在南京再現身;南通、常州、蘇州等地發現了瀕危物種桃花水母;銀縷梅、金錢松、秤錘樹等一批易危或極危植物相繼回歸……2021年,許多珍稀動植物在江蘇被發現,全省本底調查記錄的省內物種數,從前幾年的4588種攀升至6046種。

  放眼江蘇大地,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1年以來,江蘇堅持減污降碳、源頭治理,環境質量持續大幅改善。截至去年11月23日,全省PM2.5同比下降11.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國考斷面優Ⅲ比例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這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環境問題的本質是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問題。2021年,我省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5.0%,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48.1%。江蘇积極做強30條優勢產業鏈,6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一批鏈主領軍企業、行業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茁壯成長,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睢寧相繼退出兩家鋼廠和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累計騰出能耗指標100多萬噸標煤。“我們不斷感受到產業輕裝上陣帶來的發展甜頭,綠色轉型信心倍增。”睢寧縣委書記蘇偉有感而發,“我們將在完成產業結構由重轉輕的蛻變后,推動打造一個鏈條長、平台高、要素全的產業強縣,塑造一個布局優、功能強、氣質靚的公園城市。”

  一系列制度建設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

  “正負清單”同步發力――編製第一批沿海地區建設項目環境准入負面清單,從源頭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率先出台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實施方案,推進精細化執法,“守法重獎、違法嚴懲”。

  “嚴查巧管”互補共促――全面開展長江、太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太湖流域4萬多家涉磷企業排查;同時,完善江蘇“環保臉譜”體系,對22萬多家企業和所有區縣政府環保行為評價賦碼,健全非現場監管模式。

  協力齊心,精描精繪社會文明“錦繡圖”

  徐州一公司低價傾銷消毒餐具被罰40萬元、東台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不正當有獎銷售被罰8萬元……去年1-11月,我省市場監管系統共查處各類不正當競爭案件685件,案件總值高達10042萬元,守護了公正有序的市場環境。

  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更加註重發展機會公平,更加註重資源均衡。2021年,江蘇發布《經營者反垄斷合規指引》,給企業合規經營設置“紅綠燈”;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方案》等多個重要文件,科學提升“雙減”工作水平……一系列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行動紮實展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去年12月26日,原創兒童聲樂套曲《因為爸爸》在江蘇大劇院溫暖唱響。該套曲作品改編自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同名小說,講述江蘇警界英模的故事,令人感動不已。

  這是江蘇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幀剪影。社會發展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民精神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大型歌詠文藝演出《永遠跟黨走》、崑劇《瞿秋白》、電影《守島人》等一批體現時代氣象、彰顯江蘇精神的精品力作相繼亮相,在廣大觀眾心中播種下理想信念的種子,成為推動我省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元旦前,上影國際影城南京河西國際廣場店法人代表劉培茹從建鄴區政務服務中心拿到了南京開設電影院“一件事”審批服務以來發出的首張許可證。“提交申請后3天就拿證了,剛好能趕上新年觀影熱潮。”劉培茹興奮地為行政審批的高效率“點贊”。

  “一件事”審批服務就像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催化劑”。2021年,江蘇文化產業碩果累累,前三季度,江蘇8403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847.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5%,兩年平均增長7.9%。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鬥的目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將“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列入今後五年我省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指出要讓全社會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更加繁榮,中華文脈守護傳承形成更多江蘇標誌性成果,清晰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社會文明“錦繡圖”。(記者 許海燕 沈佳暄 洪恭弘=叶 恭弘)

2021
12-10

  江蘇繪就“十四五”會計人才發展藍圖

  “深水養魚”打基礎,海闊魚躍競自由

  會計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近日,在省人才辦指導下,由省財政廳制定的《江蘇省“十四五”會計人才發展規劃》出爐,在全國率先描繪會計人才發展藍圖。“十四五”期間,我省着力推進創新型會計人才隊伍等“五大方面軍”建設,重點打造高端會計人才造峰工程等五大工程,“深水養魚”式培養人才,讓人才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形成會計人才“海闊魚躍競自由”生動局面。

  “深水養魚”――邁好人才發展定位第一步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富於創新的會計人才隊伍,進一步發揮會計人才的職能作用,確立江蘇會計人才競爭優勢,為深化“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奠定會計人才基礎。

  “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好比深水養魚,《規劃》重在打基礎利長遠,邁好人才發展定位第一步。”省財政廳一級巡視員李載林表示,我省會計人才不僅要實現資源總量穩步增長,結構層次也要顯著優化。《規劃》堅持服務發展、改革創新、市場導向、高端引領、整體開發原則,定位準確、指標合理、任務明確,以期從根本上改善人才結構,提升人才競爭優勢。

  我省將推進創新型、領軍型、專業型、學術型、應用型會計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明確具體目標:到2025年,具備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人員新增30萬人以上;註冊會計師行業從業人員2.2萬人;資產評估行業從業人員1萬人;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比例達到60%,中高級人才佔比達到35%。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躍堂認為,《規劃》打破傳統的培養觀念,既培養高端型“頂天”人才,又培養實用型“立地”人才,注重開展分層次、階梯式培養,優化會計人才布局的江蘇“工筆畫”可謂精緻細膩。

  “如魚得水”――人才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近年來,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層出不窮,財會工作面臨新挑戰。《規劃》為會計人員指明“向價值管理、資本運營、戰略決策輔助等持續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

  為強化人才供給,實現人才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規劃》提出,我省實施高端會計人才造峰工程、行業專門人才擴容工程、會計職業素質提升工程、領軍後備人才儲備工程、會計專家智庫建設工程。五大工程選拔和培養的群體分別是會計領軍人才、註冊會計師和資產評估行業高端人才、企事業單位會計人員、青年會計領軍人才、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專家。

  細讀《規劃》,省國信集團總會計師章明十分振奮:“適應轉型升級、‘走出去’戰略和國企改革需要,會計人員職業化、專業化、信息化和國際化水平亟待提升。會計職業素質提升工程充分發揮國家會計學院、高校以及社會組織會計人才培養方面的教學資源優勢,對會計人員開展繼續教育,恰逢其時。”

  領軍後備人才儲備工程細分為企業類和行政事業類,企業類的主要培養熟悉證券法律法規、擁有金融投資戰略思維與視角、具有良好職業操守的資本運作方向領軍後備人才。這讓立信中聯會計師事務所江蘇分所所長江小三眼前一亮,“服務於資本市場的註冊會計師行業人才短缺且流動性大,該工程讓人才培養根系更加發達,人才成長一茬接一茬,有望為行業填補人才缺口。”

  “在深化政府會計改革的新形勢下,《規劃》為我們培養會計人才提供了指引。”省市場監管局財務審計處處長王群山說,該局將圍繞預算管理、績效管理、內部控制等方面培養複合型會計人才,爭取入選領軍後備人才儲備工程行政事業類項目,並帶動會計隊伍整體水平提升。同時,該局將認真汲取會計專家智庫建設工程“智囊團”建議,進一步推動政府科學決策。

  “海闊魚躍”――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

  會計人才在服務大局中如何展現新擔當新作為?《規劃》強化體制機制保障,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助推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

  比如,《規劃》在完善會計人才使用機制方面提出具體舉措:省財政廳強化與人才使用部門的協作,向用人單位推薦優秀會計人才,引導用人單位重視會計人才;組織會計人才參加政策制定、徵求意見、學術研究等,聘請其擔任諮詢、評估、評審專家,為其創造發揮才華的平台;推薦會計人才到高校擔任產業教授、指導教師,通過舉辦講座、開設微課堂,助推會計類學歷教育改革。

  “‘十四五’期間,聚焦備受關注的會計人員誠信建設,我們將建立和完善會計人員信用檔案,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用好誠信評價‘指揮棒’,引導會計人才更好地服務實體;繼續搭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線上會計綜合服務平台,鼓勵會計人才實時為企業答疑解惑;與地方相關部門聯動,組織會計人才深入市縣、開展線下專場服務。”李載林表示,我省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會計人才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人才,不斷深化會計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專其能、致其力、盡其用的人才發展“全周期”,為高質量發展夯實會計人才支撐。(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