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 Archives: 新寶6平台主管申請
長三角示範區三年推出112項制度創新成果――
在湖光山色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包含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自2019年11月揭牌以來,這片長三角一體化“試驗田”,備受各方關注。11月15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舉行三周年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
三年來,示範區一路披荊斬棘,各方擰成一股繩,示範區建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景象,示範區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觀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窗口。
三年大變樣,好風景中孕育新經濟
從一片荒地到水清岸綠的科創高地,祥符盪的變化令人驚嘆。如今,祥符盪科創綠谷中聚集了浙大智慧綠洲未來實驗室、嘉善復旦大學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
“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今年9月正式開園,依託浙江大學綠色發展學科集群打造,重點構建科技研發、產業轉化、人才培養、決策諮詢4大平台。”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主任范驍輝告訴記者,將圍繞未來食品、未來健康等方向,在祥符盪科創綠谷打造高水平的未來實驗室。
“示範區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也沒有走集中連片區開發的路子,而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湖光山色、水鄉文脈中實現更具智慧、更有活力、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看來,示範區成立三年來大變樣,成效有目共睹,基本實現了設立初衷。
在示範區採風,能夠感受到示範區的生態底色更深了,創新經濟的亮色更彰顯了,古鎮文化的彩色更濃厚了。示範區的好風景,也吸引着更多的優質項目落戶。
在恆力長三角國際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一幢幢建築拔地而起。2020年3月,恆力集團將恆力長三角國際新材料產業基地落戶到吳江汾湖高新區。項目總投資111.2億元,採用世界一流技術,規劃建成產能達到80萬噸/年的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功能性塑料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提升我國高端聚酯薄膜的產能規模。
“長三角的產業鏈很完整,上下游配套企業齊全,相關客戶群就在周邊。”江蘇康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鞠金虎說,恆力新材料基地位於蘇浙滬交界處,在人才引進、研發團隊的建立等方面有很大優勢和便利條件。
制度創新,彰顯跨域一體合力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主任華源用一組數據,展示了制度建設成果:今年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9項,三年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112項,其中38項已面向全國複製推廣。
今年6月底開工的水鄉客廳藍環工程先導段已完工,整個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一個串聯起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的30公里環形水系,勾連水鄉客廳的桑基魚塘、江南圩田等多個功能組團。記者看到,江南圩田項目建設目前已基本完工,金色稻浪下,看上去與一般稻田並沒有很大區別。
“文章都在水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副部長劉群星解釋,水上基本保持原狀,但圩田中央設有5個池塘,把圩田尾水引入池塘,通過科技生物手段反覆循環凈化,實現零污染排放。今後,還會在這裏建立江南稻作文化中心、圩田藝術館等,實景呈現江南水鄉的圩田文化和稻作文化,打造世界級湖區的特色景觀。
在跨域項目推進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鋒感受到制度創新的重要性。“比如說水鄉客廳項目,涉及跨界的項目建設,大家的數據底板、坐標體系不一樣,要統一開發參數,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就形成了水鄉客廳城市設計方案;因為要解決多頭建設的問題,實現一個主體管開發,我們就構建了‘1+N’開發建設模式,這樣就形成了水鄉客廳城市開發建設管理體制機制。”
三年來,制度創新不斷釋放紅利,提升老百姓和市場主體獲得感:在生態環保領域,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制度深入實施,示範區“一河三湖”水環境質量已提前達到或優於2025年目標。在要素流動領域,兩區一縣已發放長三角科技創新券4580萬元並實現跨省域通用通兌,有力支持企業創新。在公共服務領域,示範區公交車跨省線路已增至8條,開通以來累計發送13.62萬班次、乘客202.1萬人次。
雙輪驅動,“邊緣地帶”躍升“價值高地”
三年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着力推進10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5630多億元,為示範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三年來,一體化為示範區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示範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9%。去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411家,較上年增長31.5%。
如今的示範區,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加速激發――
太浦河藍帶計劃將在年內完工、元盪將實現23公里岸線貫通,示範區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杆的形象更凸顯;滬蘇湖鐵路、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段等加快實施,示範區設施互聯互通新樣板的格局更清晰;圓通國際金融和科技總部、恆力長三角科技創新園等項目開工建設,示範區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的要素更集聚……
“三年來,我們以重大項目尤其是跨區域重點項目為載體,‘制度+項目’兩個輪子一起轉,把紙上的藍圖變成地上的功能,把期待中的願景變成百姓的體驗。”回望過去,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感觸很深。
就在11月14日,示範區第四個建設年的衝鋒號已吹響。當天,示範區重點項目開工儀式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舉行,13個重點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206億元,既包含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環保、互聯互通項目,也包含創新引領的数字經濟、總部經濟項目。項目的啟動建設,讓示範區生態綠色的底色更濃郁、好風景孕育新經濟的願景更清晰。
“吳江有4條高鐵已經或馬上開工,還有正在規劃論證的2條高鐵,這對吳江來說,以前想都不敢想。”吳江區區長王國榮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國家戰略平台,本身就是吳江提升能級、聚集資源的強大引擎,吳江地區生產總值由2019年的1958.16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224.53億元。吳江已有28家上市公司、3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也有一個小目標,新三年裡,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努力再翻一番。”(記者 許海燕 姚政宇)
連日來,江蘇各地的重點工程穩步加速推進。廣大建設者們擼起袖子加油干,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10月11日上午,在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北主塔施工現場,第19節鋼筋部品被塔吊吊起,穩穩落在主塔塔肢上。在建橋工人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大傢伙正以每天接近1米的速度在“長個兒”。目前,全省在建過江通道工程已達8座,建設和投資規模均創歷史之最。
常泰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現場指揮長李鎮說:“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常泰長江大橋工程建設,為促進跨江融合發展、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和交通強國建設貢獻积極的力量。”
在滬蘇湖鐵路建設現場,架梁施工正由青浦特大橋從蘇州進入上海,平均每天有3片箱梁自蘇州吳江向上海青浦方向架設,預計10月下旬完成跨越元盪湖所有的架梁作業。截止9月30日,全省鐵路投資完成全年計劃76.8%,軌道上的江蘇加速向前。
中鐵十四局滬蘇湖項目部架梁工區經理王成龍說:“我們想着春節前把上海段全部拉通,也是為滬蘇湖鐵路下一步施工奠定一定基礎。”
連日來,重大項目建設好消息不斷。在宿遷,宿連航道二期暨京杭運河宿遷段綜合整治工程10月9日開工。完工后,千噸級船舶可以從宿遷中心城區直達連雲港港口。在通州灣,洋呂鐵路上跨通呂運河112米鋼桁梁順利浮托頂推到位。作為通州灣新出海口集疏運體系的關鍵工程,施工方採取多項措施,僅用1天時間,一次性將近1300噸、上百米長的梁體精準就位,有效減少施工對運河通航影響。
宿遷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宿連航道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東英說:“宿連航道建成通航后,通過水路運輸成本將降低三分之二以上,未來將成為蘇魯皖豫物資運輸的重要黃金水道。”
中鐵二十四局洋呂鐵路項目總工程師張殿貴說:“為早日建成通州灣鐵路運輸通道,我們大家都鉚足幹勁衝鋒在前、實幹爭先,以實際行動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曉風 趙凌翔 楊爾希 楊國 程芸 李明洋 俞聲揚 黃元 供片台/宿遷台 吳江台 啟東台 泰興台 如東台 編輯/張萌)
中新網江蘇新聞9月24日電(顧士剛)9月22日,在江蘇省睢寧縣王集鎮鯉魚山莊,100名6歲至12歲的孩子或蹲或坐或卧,在百米畫卷上畫“秋”慶祝豐收。
孩子們的筆下,豐收的果實呼之欲出。 顧士剛 攝
“我眼裡的秋天是豐收,我畫葡萄園,人們在果園裡摘果子,臉上都露出燦爛的笑容。”12歲的謝笑認真地繪畫。“我眼裡的秋天是媽媽的味道,白天我和爸爸划船在爺爺家的螃蟹塘里撈上最肥的蟹,晚上吃媽媽做的麻辣砂鍋螃蟹。”7歲的宋子琪趴在畫布上,彷彿眼前的畫布是一面鏡子,看到清澈的水、大大的螃蟹和開心的自己。“我畫了院子里的葡萄樹,彎彎曲曲一根藤,一串一串掛着鈴,藍天配上朵朵白雲,非常漂亮。”魏依依高興地說。
“我畫和爸爸媽媽一起掰玉米。”“看,我畫的菜籃子都被我和爸爸一起挖的紅薯放滿了。”豐收的果實呼之欲出,孩子們心中的“秋”是這樣的。
全國模範教師、王集鎮中心小學教師朱永表示,孩子們盡情發揮想象,以一幅幅精美的圖畫,繪出自己心目中的美好豐收季節,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感恩之情。畫中融入親情、童真樂趣,這些美好的經歷都將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向善有愛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完)
2022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傳遞更強信心凝聚奮進力量
奮力強基固鏈,壯大產業森林
中小企業聯繫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舉國上下滿懷豪情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時刻,2022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為大會發來賀信,這是黨中央對廣大中小企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中小企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對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廣大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江蘇是製造大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會上,大家圍繞“專精特新 強基固鏈”主題,共商中小企業發展大計,匯聚起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促進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堅定信心和強大動能。
增信心強動能,中小企業好經濟才會強
一直以來,各地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的長期戰略。大會發布一項調研結果:今年初,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專題研究显示,中小企業與區域經濟增長呈現高度正相關性,中小企業發展活躍的地區恰恰是經濟發達和擇業熱點的地區。
江蘇擁有眾多中小企業,實踐反覆證明,中小企業強、江蘇經濟才會強,中小企業多、廣大百姓才會富,中小企業好、高質量發展才會好。
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的“領頭羊”。自2012年首次寫入國家文件,專精特新成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小企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這次專門為大會發來重要賀信,社會各界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堅定了我們紮實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參加大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築牢實體經濟根基、鍛造製造強國實力上作出重要貢獻,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促進了各地營商環境優化,需要長期堅持、持續推進。
總書記在賀信中充分肯定了廣大中小企業發展取得的成績,為各地在新起點上推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我們將完善精準幫扶機制、搭建特色服務平台、加強創新支持力度,以全方位、精細化的服務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茁壯成長。”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學鵬介紹,此次大會啟動了專精特新“千校萬企”紫金行動,將更好凝聚各方力量,為企業發展添薪蓄力。
總書記在賀信中勉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南京貝迪新材料科技公司研發投入佔比達4%―5%,是高分子膜材料領域的佼佼者。“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出台一系列鼓勵支持政策,持續營造優良環境,堅定了我們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動力。”貝迪新材料科技公司總經理張軍表示,將持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打造一流的先進材料企業。
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激發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斷湧現。“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認真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謝志成表示,將為建設製造強省、製造強國,為“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展現更大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小巨人”辦大事,育種扶苗緊扣“三個堅持”
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和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複核工作。會上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年)显示,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培育四批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導產業更加聚焦,專業化優勢進一步凸顯。
小歸小,辦大事挑大梁――參與制定修訂標準13000餘項,約半數“小巨人”企業的主導產品國內細分市場佔有率為10%―30%,去年“小巨人”企業營業收入增長31.5%……
讓“小禾苗”長成“小巨人”“參天樹”。作為製造大省,江蘇精心“育種扶苗”,在全國率先啟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以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業為目標,大力實施“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引導中小企業專註主業、深耕行業、強化創新。目前,全省已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998家。
緊扣“三個堅持”,江蘇探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新路徑――
堅持在創新驅動中提升競爭優勢,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平均研發強度超8.5%,主導產品市場佔有率居首的有343家;
堅持在補鏈強鏈中推動協同發展,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0%以上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產業鏈“填空白”“補短板”企業數居全國第一;
堅持在優化生態中助力成長壯大,近三年全省各級財政累計安排12.4億元,支持3630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項目,去年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授信達6685億元。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夯實了江蘇實體經濟和製造業根基,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和活力。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持續優化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良好環境,必須創新專精特新服務模式,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的全方位服務體系。發布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商和綜合服務目錄,建立服務專員制度,開展高質量發展管理提升巡診,政銀合作助力解決融資難題……一批精準化、定製化的服務產品和模式,必將為中小企業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促融通優服務,產業森林助力勇挑大梁
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這是黨中央賦予包括江蘇在內經濟大省的重大責任,更是對我們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勇挑大梁,既需要龍頭企業支撐引領,更需要廣大中小企業夯基壘台。
立足新起點,如何深化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更好發揮強基固鏈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聯合開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典型模式徵集,總結9個典型模式,核心是“以大帶小、以小託大”。
“作為中小企業‘領頭羊’,專精特新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發展韌勁強。”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趙長勝介紹,今年,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新一批財政支持重點“小巨人”企業遴選,將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政策供給,引導一大批中小企業走上創新發展快車道。
北京證券交易所是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專業化平台。“江蘇企業數量在北交所上市企業中位居前列,展現了江蘇經濟的強大活力。”北京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永春介紹,將不斷完善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功能,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借力資本市場更好發展。
集群聚鏈,中小企業發展匯聚更強合力。大會開幕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起“全國中小企業数字化服務節”倡議,“江蘇B2B企業節”在蘇州啟動,34家企業成立数字化轉型服務團。“將加快推進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賦能,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蘇州市副市長張橋表示。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目標在前、奮鬥前行。力爭“十四五”末,全省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2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500家、製造業單項冠軍達到200家。江蘇實體經濟發展土壤肥沃、科教人才資源豐富、產業鏈供應鏈完整,希望更多企業家和創業者關注江蘇、選擇江蘇、投資江蘇,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產業森林”,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付奇 黃偉)
中新網南京8月22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22日從江蘇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省新近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提升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競爭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措施》),促進該省船舶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造船強省。
據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李強介紹,江蘇省是全國船舶海工產業第一大省。去年造船完工量1643萬載重噸,佔全國總量的2/5,占世界市場份額超過1/6。江蘇省船舶海工產業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南通、泰州、揚州集聚了該省80%以上的船舶製造能力。2021年全國造船完工量排名前20家企業中,江蘇省佔據8家。
李強稱,當前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既面臨着難得機遇,也面臨着嚴峻挑戰。一方面,2021年國際航運市場超預期復蘇,國際海事環保新法規即將生效,綠色智能新能源等新興市場需求顯現,都給江蘇船舶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另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綜合成本上漲過快壓縮船企盈利空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仍面臨較大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統籌謀划,精準施策,研究制定了支持船舶海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中新網記者在文件中看到,《若干政策措施》共分為六部分18條政策措施。第一部分為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第二部分為加快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第三部分為加快推動行業“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轉型”;第四部分為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第五部分為加強用工保障與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力度;第六部分為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和保障。
李強表示,《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後,在業界引起积極反響,許多企業表示《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隨着《若干政策措施》中主要措施的深入實施,江蘇將瞄準重大項目、產業鏈高端能力建設、研發能力建設、金融支持等關鍵環節,圍繞全產業鏈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切實幫助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堵點難點,推動各類要素向企業集聚。(完)
8月19日15時,我省啟動淮河以南地區抗旱Ⅳ級應急響應。
今年入汛以來,受本地降雨稀少和上游來水嚴重偏枯影響,我省淮河以南地區遭遇歷史罕見乾旱,沿江蘇南、江淮之間降雨異常偏少,長江幹流上中游來水持續減少,近期長江大通站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出現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枯水情。淮河吳家渡來水低於最小生態流量,幾乎無來水。同時,入汛后我省降雨呈現“北多南少”特點,淮北地區降雨量多於淮河以南地區。
根據氣象預測,本輪高溫將持續至8月下旬,月底前淮河以南地區基本無有效降雨,長江來水將持續偏枯,旱情將進一步發展,抗旱水源不足的問題日趨突出。省水利廳將繼續強化抗旱應對措施,全力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保障工農業生產和骨幹河道航運用水。根據形勢發展,及時發布江河湖庫旱情預警信息,啟動或提升抗旱應急響應。省級繼續實施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並適時啟用高港站抽江補給里下河地區。(記者 吳瓊)
全省防汛抗旱形勢複雜嚴峻
既要全力抗旱又要嚴防旱澇急轉
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6月26日至27日,我省淮北部分地區出現入梅后的第二場強降水,同期沂沭泗流域上中游出現強降雨過程,沂河、沭河等河道發生洪水;洪澤湖水位繼續下降逼近死水位,保水稻栽插活稞用水、保航運供水壓力十分艱巨,全省防汛抗旱形勢複雜嚴峻。
針對當前形勢,省水利廳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全力保障水源供給。全力加大江水北調力度,江都站抽水480立方米每秒,寶應站抽水120立方米每秒,恢復北坍站開機,騰出水量用於增加淮安、淮陰梯級泵站抽水流量,向二河段補水,全力壓縮洪澤湖出湖流量;繼續實施江水東引,逐步加大江水東引流量,目前為850立方米每秒,保證了區域調水用水需求及寶應等站抽水;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利用淮北地區降雨的時機,提前實施引沂濟淮,適當抬高駱馬湖水位,統籌考慮沂沭泗來水和江水北調水源,適時啟動通榆河北延等工程,增加抗旱水源;強化用水管理,每五天執行新的供水調度計劃,及時控制供水流量。
目前我省沂沭泗地區河湖庫水位偏低,淮河上中游部分地區仍有大到暴雨過程,省水利廳要求各地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時嚴防旱澇急轉,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雨洪資源,盡量補給洪澤湖,做到防汛抗旱兩手抓,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記者 吳瓊)
運行通暢 江蘇省快遞量已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隨着物流保通保暢措施的有效推進,江蘇各地區的快遞業務也在迅速恢復中。目前,除少數疫情封控區域外,江蘇郵政快遞網絡基本運行通暢,行業運行基本恢復正常。這幾天,不少市民發現,自己在電商平台買的東西到手速度變快了。今天(5月8日),記者探訪了南京多家快遞網點發現,網點運營逐步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在圓通速遞常熟倉店,快件被工作人員放上傳送帶后,經過噴淋消殺后,送到自動分揀線。據了解,圓通速遞在常熟地區所有的出港和進港件都會經過該倉店分揀、轉運。受到疫情的影響,4月初,常熟倉店的進港件業務曾停止了約15天。不過,近幾天的業務量已逐步恢復正常,目前平均每天進出港的運輸車輛約50輛次,進港件已恢復到了40萬票左右,出港件約15萬票。
”我們也根據各地的通行政策,及時調整了出港的路由,確保了快件的正常發出。進入4月中旬以來,隨着全國疫情好轉,車輛通行暢通,我們的出港業務量已經逐步恢復了,我們的進港的派送業務已經全面恢復。”常熟圓通速遞副總經理常新瑋說。
在連雲港市,郵政管理部門成立“抗疫情保暢通”寄遞需求服務專班,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提高郵政快遞幹線運輸車輛通行效率,開通生產經營企業重點郵快件“綠色通道”, 對實施靜置期管理的國際和國內中高風險地區進港郵件快件,經生產經營企業提出申請,擁有相關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核酸採樣,檢測結果為陰性的,安排直接投遞或企業自取。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務院、省政府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部署,4月10日以來,江蘇郵政管理部門积極協調屬地防疫指揮機構,推動快遞車輛通行、分撥中心和營業網點恢復運營等政策落地實施。
目前,除少數疫情封控區域外,全省郵政快遞網絡基本運行通暢,行業運行基本恢復正常,攬投量均達到去年同期水平。“全省收件一般在2400萬件,投件略少在2000到2200萬件,五月以來我們都在關注,目前全省的量已經恢復到2000萬件以上了。6日全省收件2340萬件,基本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了。”江蘇省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副處長邰紅兵說。
(來源:《零距離》記者/何畔 編輯/蔣婕)
核酸檢測實驗室、交通卡口等崗位上,他們在勞動中度過節日
五一假期,疫情防控不放鬆
五一假期,許多勞動者放棄休息,忙碌在核酸檢測實驗室、交通卡口、社區管理等崗位,用特殊方式慶祝勞動者自己的節日,為疫情防控、為社會的平穩運轉貢獻力量。
堅守實驗室,讓病毒無處遁形
抗疫一線,每天在實驗室里與病毒“短兵相接”,爭分奪秒為前線戰友輸送檢測數據,他們就是醫院檢驗科的核酸檢測員。
省人民醫院檢驗學部的陳歡歡就是其中一員。“今天我的班從早上8點到下午2點,大概做了9000人次的核酸檢測。節日期間來做檢查的病人肯定都是情況緊急,因此必須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陳歡歡說,加班加點多干點沒關係,讓更多的人第一時間拿到核酸檢測報告更重要。因為每一份核酸報告的背後,可能是病人在等待入院接受治療,是無數人等待回家與親人團聚。
陳歡歡在醫學檢驗隊伍中算是“老兵”。2020年,他作為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馳援武漢奮戰45天,受到共青團江蘇省委的表彰。
節日期間,同樣忙碌在核酸檢測實驗室的還有南京市第一醫院檢驗科的韋靜。“小韋,最近又會‘網友’了嗎?”“是的,抽空和網友們‘見個面’,聊一聊。”這是韋靜與同事們的樂觀調侃,而她的“網友”就是手機那頭的愛人和孩子。本輪疫情發生以來,韋靜和科里的小夥伴們經常加班加點,他們是距離病毒最近的“偵察兵”。
韋靜身材瘦小,卻是“多面手”,經常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韋靜告訴記者,核酸檢測員常規處理核酸標本一般需6個流程,每一個流程都必須一絲不苟,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
韋靜的愛人同樣是一名醫院檢驗醫師,也在閉環管理的檢驗隊伍里。就這樣,一家三口分隔三地,孩子只能通過視頻跟爸爸媽媽見面。夫妻兩人形成一種默契,誰有空就開啟共享視頻,大家在線上“雲見面”,這樣分隔三地的“網友”見面會對韋靜來說既特殊又快樂。
守牢交通卡口,保障物流暢通
5月3日下午,G42寧合高速公路進入南京查驗點,車輛有序通行。浦口區交通運輸局行政審批科副科長丁健是該查驗點第一組組長。
“公路查驗防控是守護城市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五一假期這裏每天的車流量高達5000多輛次。”丁健介紹,浦口區交通部門承擔南京北大門6個公路查驗點的疫情防控任務。“我們不僅要嚴格落實防疫查驗要求發揮守護城市安全的關口作用,還要保障城市物資供應和高速公路的暢通。”
“疫情防控重點在‘控’、關鍵在‘防’。”丁健表示,“我們40餘名屬地街道和區級機關各部門抽調青年人員在一線,承擔疫情防控政策宣傳、駕乘人員‘兩碼一報告’查驗、抗原檢測和核酸採樣的信息採集、對重點風險地區入寧車輛的引導管控和便民服務等任務。”
丁健充分發揮青年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細心做好駕乘人員的安撫和便民服務工作,保障查驗工作有序推進。“查驗點時常會遇到突發事件。”丁健說,前幾日,同事薛飛在執勤中接到一起求助,一位來自安徽的媽媽帶着孩子到南京市兒童醫院就診,情況緊急。薛飛立刻借用邊道將車輛快速引導至查驗點進行登記,確認一行三人健康碼綠碼、行程碼無中高風險軌跡,並徵得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同意后,第一時間將孩子送往兒童醫院救治。
廣場已解封,她卻閑不下來
在經歷14天封閉管理之後,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的楓華廣場終於迎來解封。然而,90后姑娘唐雪梅並沒能好好享受假期,她和同事一直堅守在崗位上。
“儘管全市疫情趨於平穩,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唐雪梅告訴記者,五一假期,全鎮一共做了3次區域核酸檢測,大家每天忙着統籌安排採樣工作,雖然加班有點累,但回想起小區前段時間管控的日子,唐雪梅直言是“另一種體驗”。
4月14日一早,她準備去上班時,突然得知小區內出現一例無癥狀感染者,將被實行封閉管理。由於無法出小區,她便主動請戰參与小區防疫。很快,組織上任命她為行動支部書記,要求她儘快組建志願者隊伍。
楓華廣場由3棟獨立公寓組成,一共居住3256人。封閉管理后,激增的外賣和快遞成了棘手難題。為了減少聚集風險,支部建起物資配送隊,唐雪梅帶頭進行點對點運送。藍色防護服下,這個身形瘦小的姑娘奔波在路上,一袋袋物資拎起就走,在封閉管理的10多天里,大家協助發放4輪生活物資包,累計1萬餘份;代送、分發居民自購生活必需品、外賣等近1.2萬件。
助人者自助,做暖人心的“小太陽”
5月4日,在24人的南京江北新區大廠街道志願者交流群內,周帥發布徵集信息:“大廠街道將開展新一輪核酸檢測,招募核酸檢測物資籌備志願者。”徵集信息一經發布,應徵者踴躍。
28歲的周帥已有5年志願者經歷,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以志願者角色戰鬥在抗疫一線。今年3月,這個能吃苦的大男孩剛在醫院住院調養七八天。當得知防疫缺人手,剛出院的周帥毫不含糊地一頭扎進抗疫服務中,做起居民身邊的“小太陽”。周帥總是用陽光的笑容給同伴加油,安撫群眾。
周帥還是南京市金蘋果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一員,主要負責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工作,協助成立的社會組織涵蓋文化氛圍營造、應急救援、未成年人保護等諸多領域。
“助人者自助是志願者的共識。”早在大學時期,周帥就加入校園青年志願者協會,定期參与走訪社區獨居老人、困境兒童的志願活動。“年輕人是什麼樣子,我們的社會就是什麼樣子。”周帥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年輕志願者自覺為社會貢獻力量,他所在的志願者隊伍中“95后”佔比超七成。(記者 仲崇山 王甜 梅劍飛 盛崢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