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江蘇鐵路2023上半年發送旅客1.28億人次 已超去年全年
中新網南京7月11日電 (記者 楊顏慈)記者11日從江蘇高速鐵路有限公司獲悉,2023年上半年,江蘇鐵路累計發送旅客1.28億人次,同比增加8100萬人次,增長176%。統計显示,2023年上半年旅客發送量已超過2022年全年1.13億人次的總量。
2023年以來,江蘇鐵路圓滿完成春運、春遊、清明、“五一”、端午等大客流情況下的運輸組織任務。
其中,春運40天江蘇省累計旅客發送量達到2235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56萬人次;“五一”期間單日最高旅客發送量達到131.9萬人次,刷新全省鐵路旅客發送紀錄。
徐州東、連雲港、鹽城、泰州、淮安東等車站單日發送旅客均創歷史新高。
為滿足旅客出行需求,江蘇高速鐵路有限公司积極協調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精準安排運力,動態靈活安排旅客列車開行。
充分發揮“一日一圖”優勢,精準有序組織運力梯次投入,根據日常客流動態變化,及時通過動車組重聯、加開臨客等措施擴大有效運能供給,最大限度滿足旅客出行需求,春運最高開行列車723對,五一期間最高開行列車786.5對,達到歷史新高。
近年來,隨着青鹽鐵路、徐鹽高鐵、連鎮高鐵、鹽通高鐵、連徐高鐵等相繼開通運營,江蘇“三縱四橫”高鐵網基本形成。
新線將蘇北地區與南京、上海等長三角核心城市有序串聯,充分釋放了沿線文旅消費潛力,為推動江蘇省旅行業復蘇和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注入了強勁動力。
江蘇充分發揮“三縱四橫”高鐵網作用,不斷加大動車組列車開行密度,上半年日均開行旅客列車646對,暑運期間計劃日均開行旅客列車685對,全力保障旅客安心出行。(完)
根據省委統一部署,十四屆省委第三輪巡視採取壓茬推進方式,分兩個批次進行。日前,11個巡視組已完成向第二批被巡視的26個縣(市、區)和3個國家級開發區進駐。
被巡視地區分別召開省委巡視進駐動員會。會上,省委各巡視組組長作動員講話,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巡視工作重要論述,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對巡視工作最新部署提出要求,通報了十四屆省委第三輪巡視的工作重點及任務。
本批巡視對26個縣(市、區)開展常規巡視,對3個國家級開發區開展提級巡視。省委各巡視組將圍繞政治巡視“四個落實”要求,重點聚焦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聚焦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聚焦巡視、審計等反饋問題整改,深入開展政治監督,着力查找政治偏差。
省委巡視組將在被巡視地區現場工作兩個月左右。巡視期間,設專門值班電話、接收短信手機、專門郵政信箱、电子信箱等,主要受理涉及被巡視地區領導班子及其成員、下一級主要負責人、相關重點崗位幹部(含已離退休、已調離)的問題反映。巡視組在第二批被巡視地區受理信訪時間截止到2023年8月28日,每天電話受理時間為8:00―18:00。其他不屬於巡視受理範圍的信訪問題,將按規定轉交被巡視地區或有關部門處理。(記者 顧敏)
四月份江蘇工業增長21.5% 向好態勢進一步顯現
省工信廳最新工業分析显示,今年以來,江蘇企業积極研發新品,搶抓市場機遇,企業訂單進一步回升,產業鏈優勢穩步釋放,大項目建設超序時推進,增長點不斷湧現,工業經濟恢復向好態勢進一步顯現。
【訂單回升 科技立身搶佔兩個市場】
1-4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較一季度回升3.3個百分點,高於全國5.2個百分點。全省13個設區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穩定增長,常州市增速繼續領跑蘇南。4月當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5%,增速明顯加快。4月當月蘇州、宿遷、連雲港、徐州、南通5個市增長較快,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20%。
今年前4月,佔全省工業總量93.6%的八大主要工業行業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其中,机械、电子、輕工等江蘇優勢傳統產業依舊保持了較強的國內外競爭力。机械行業中,汽車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製造業、糧食、飼料等其他設備製造業以兩位數增長;紡織行業中,化學纖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7.5%;电子行業中,光伏、鋰離子電池行業也以兩位數增長。
【新增長點湧現 大項目建設超序時推進】
在鹽城,江蘇雙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25億的25GW大尺寸硅片項目一期工程已經進入產出階段,由於具有大切速、切割薄片化等技術優勢,生產效率、硅片質量大為提高,單晶成本還下降10%左右,目前產品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預計年開票收入90億元。
江蘇雙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一東說:“預計到今年6月底,可以形成一期的滿產負荷,目前公司正在規劃二期的產能,到今年年底把二期建成,達到我們原來設計規劃的25GW的要求。”
包括雙晶能源在內,1-4月全省500項省重大工業項目已經竣工15項,新開工129項,完成全年計劃投資的40%,超序時進度5.5個百分點左右。1-4月,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7.7%,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3%。一批重大項目的投產為經濟增長提供活水源泉,為上半年工業增長提供保障。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 周雷 郝朦 泰州台 鹽城台 編輯/劉琳)
一條魚從劇毒到無毒,入選國家種業破難題陣型 ――
長江河豚,最大育繁基地在江蘇
“這種河豚魚養殖3000萬尾,養殖面積10萬畝,產量8000到1萬噸,全產業鏈收入超50億元。”中洋集團副董事長朱永祥自豪地說。4月21日,江蘇中洋河豚魚養殖基地剛剛通過農業農村部“河豚魚全國全產業鏈標準化示範基地”驗收。
河豚魚,千百年來一直是我省沿江地區傳統美食。至今,江蘇仍是河豚消費大省,佔全國河豚市場消費總量70%以上。目前,市場河豚基本依靠人工養殖,儘管河豚魚種類有40多種,但河豚開禁有條件放開的僅是東方�的其中兩種――紅鰭東方�、暗紋東方�。紅鰭東方�主要是海水養殖,基地多在遼寧大連等地,長江流域以暗紋東方�養殖為主,大部分內銷江蘇。
作為全國最大的河豚養殖、研發基地,我省中洋集團養殖的河豚連續多年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中洋河豚基地為國家級河豚魚原種場、江蘇河豚魚種質資源庫,基地每年養殖幾百萬尾河豚,從研發、繁育、繁殖專用飼料,到加工、物流、配送,中洋河豚魚從種子育苗到形成全產業鏈,保護了長江河豚魚物種,帶動了農戶增收。
不僅如此,中洋還解決了十年長江禁捕人們食用高品質長江江鮮需求。“十年長江禁捕,老百姓想吃江鮮怎麼辦?中洋已經解決了長江江鮮以養代捕難題,可以滿足大眾消費需求。”朱永祥介紹,中洋1993年開始有了危機感,長江鰣魚滅絕了,如何不讓河豚魚像鰣魚那樣滅絕?“中洋進行了河豚育種攻關,從半人工繁殖到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建立了種質資源庫。有了河豚魚原種,河豚魚就不會再滅絕了,隨後又進行了優化選育,通過選育解決了河豚魚食用問題,河豚魚也要進入市場,中洋保護河豚魚是開發性保護,進入市場一是要解決河豚魚有毒問題,二是要解決江蘇河豚魚育種耐寒問題。”朱永祥回憶說。
“中洋破解了這兩個難題,江蘇河豚魚是中洋特色長江江鮮繁育、養殖成功,有完整產業鏈,獲國家發明專利,有知識產權的一條魚,非常了不起。”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朝暉說,中洋依託工廠化生態養殖模式,還有牢牢攥在手中的現代漁業“芯片”種質資源,建設了國家級河豚魚原種場,河豚已成為江蘇漁業的一張璀璨“金名片”。
中洋河豚魚“芯片”有多“牛”?中洋對11代養殖河豚魚進行選育,暗紋東方�連續20年經國家衛生部門抽檢,經3億人次品食均安全無毒。繼1988年進軍灘涂水產養殖,中洋1993年又攻克了河豚魚人工繁養殖技術,掌握該產業人工繁殖、控毒、健康養殖技術等全套核心技術,形成規模產業,建成國家級河豚魚原種場。2006年,中洋河豚控毒養殖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河豚魚九個系列江蘇省地方標準通過專家審定,為中國最早的河豚魚系列標準。2008年,農業部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洋所在地江蘇海安“中國河豚之鄉”稱號。2016年,中洋河豚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河豚魚養殖基地,市場佔有率70%以上。“以養代捕”滿足長江禁捕後市場對江鮮的需求。目前,中洋魚天下是國內唯一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河豚魚養殖企業。2018年,由中洋選育的暗紋東方�“中洋1號”新品種,解決了河豚魚養殖長江流域越冬難題。2022年8月4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全國共計121家,中洋集團入選河�破難題陣型。
在中洋集團,記者看到養殖的河豚魚正逍遙游弋,它們“氣鼓鼓”的樣子十分可愛。中洋每一條河豚魚都有可追溯的“身份證”號,實現了“一魚一標一碼”全程可追溯,魚鰭上掛有魚形標牌,上面有二維碼。記者用手機掃碼后,跳出了中洋水產溯源系統的“溯源碼”,這條河豚魚種類為“暗紋東方�商品魚”。
敢為天下“鮮”,中洋讓“拚死吃河豚”成為往事,也改變了千百年來食河豚魚的文化。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中洋將“舌尖上”的美味河豚製成的預製菜和預包裝食品,擺上超市、Costco、山姆會員店等多家平台銷售,讓普通百姓即食即烹。從“拚死吃”到“放心吃”,中洋河豚已銷售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酒店、生鮮菜場,“游”上了更多老百姓的餐桌。(記者 丁蔚文)
開發區人大工作再創新――惠山區人大開發區委員會舉行“智改數轉”線上專題詢問會
“目前就區級層面而言,在推進‘智改數轉’工作上有哪些優惠政策?”“‘智改數轉’是企業轉型發展必由之路,但是企業不敢轉、不會轉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請問有什麼方法來扭轉?”“惠山經開區企業在‘智改數轉’過程中,對数字化設備、生產線等‘硬裝備’投入較大,對工業軟件等‘軟裝備’升級改造較少,下一階段如何改善這種現狀?”……
2月24日,無錫惠山區人大開發區委員會舉行“智改數轉”線上專題詢問會,七位區人大代表、企業家代表通過視頻連線,將相關問題一一拋出。面對密集而有深度的“問題攻勢”,惠山區和惠山經開區有關部門以坦誠回應關切、以真實解析原委、以深思給出對策。
“線上+線下的形式新穎、‘智改數轉’的主題實用。”“和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一對一交流、提出問題、現場辦公,非常有意義。”“對全區‘智改數轉’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政策傳遞給企業,提高企業參与‘智改數轉’工作的积極性和主動性。”……
近兩個小時專題詢問會“乾貨滿滿”,與會代表紛紛投下“滿意”票。“他們說馬上就來我們企業實地考察,足見職能部門的擔當精神和服務意識,這讓我們對全區製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充滿信心。”江蘇数字信息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富彬說。
“此次‘智改數轉’線上議事會的舉辦方便了企業家代表參政議政、獻計獻策;更好地發揮了代表作用,在代表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搭起橋樑。”惠山經開區人大工作聯絡委員會主任委員、長安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胡文俊說,今年將繼續圍繞經開區数字經濟、特色產業發展等主題,開展專題詢問、視察調研等活動,提升新經濟、新業態的集聚度和競爭力;同時聚焦解決民生問題,對實事項目辦理的建議、票決、監督、評價等各環節作出新的探索,回應經開區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重大關切。
據介紹,無錫市惠山區人大開發區委員會去年正式成立,一年來,惠山區人大開發區委員會在法律框架內堅持先行先試,用新思維、新思路、新方法開展工作,圍繞奮進“五地四創”、實現“鯤鵬迭變”,积極強化開發區人大職能作用。在無錫市國家級開發區中率先召開人大代表聯席會議、率先成立人大工作聯絡委員會、率先建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基地,精心打造“慧聚惠開”工作品牌,創新推行“線上+線下”監督途徑,有力拓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惠山經開區的生動實踐。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魏琳
18項工作要點10項重點實施項目清單 江蘇要以過硬成果惠及更多產業工人
緊盯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堅持“技高多得”,暢通發展渠道,健全服務體系……這些不斷增強產業工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利好消息都來自於今天(2月23日)上午召開的江蘇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第五次聯席會議暨工作推進會。會上印發了《2023年江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要點及責任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4大類18項具體工作要點,並明確責任單位。
比如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方案》提出在企業和職業院校柔性聘用勞模工匠、技術能手作為教師,打造一批產教融合聯合體、校企發展共同體;深化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成果,持續推動常州市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工作; 對符合規定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扣其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在高質量推進技能人才工作方面,開展数字技能提升行動,加強與数字頭部企業合作,加快培養“数字工匠”;推動國有企業和職業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雙基地”,在企業建設職業院校學生實訓基地,在職業院校建設企業教學基地。
在鼓勵產業工人創新創造方面,推廣職工技術創新專項集體合同和“能級工資”集體協商;擇優提名高技能領軍人才牽頭完成的產業工人創新成果,參評省科學技術獎工人創新項目。
在統籌各方創新資源方面,持續推動科技鎮長團和勞模創新工作室“團室聯姻”機制,聘請科技鎮長團團員擔任“義工教授”,精準解決企業技改難點、工藝痛點。
在着力提高地位和待遇方面,推動更多企業通過集體協商完善薪酬分配製度;推動重點行業女性技術技能人才不因生育中斷工作影響考核評價、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
《方案》在提出了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制、深化建築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做好新就業形態駕駛員群體服務引導工作、發揮國有企業勞模工匠示範引領作用、抓好紡織行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等10項重點實施項目清單。
據悉,下一步,我省將以產業工人為重點,大規模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全年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不少於100人次,高質量培養新型學徒2萬人;幫助5萬名农民工和一線職工提升學歷和技術技能水平。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劉聰琳 編輯/汪澤)
1月30日,鐵路部門統計,1月7日至1月27日,2023年春運旅程順利過半。其間,江蘇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到1036萬人次,較2022年春運同期增長了28.8%,彰顯了強勁的旅客運輸復蘇態勢和蓬勃的經濟社會恢復活力。
江蘇鐵路旅客運輸呈現明顯的“南北差異”和“前後不同”的時空特點,節前以蘇南地區的出發客流為主,節后蘇北蘇中地區返程客流激增。節前,全省鐵路旅客運輸不斷攀升,1月13日至1月20日,全省鐵路連續8天單日客發超50萬人次,15天的節前運輸全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744.7萬人次,較2022年春運同期增長20%,其中蘇南地區發送旅客519.7萬人次,佔全省客發總量的七成。節后,全省鐵路旅客發送量呈直線上升之勢,從大年初一開始,旅客發送量開啟5連增模式,到正月初六到達頂峰,單日發送旅客達到74.5萬人次,創造今年以來的客發新高,其中蘇中蘇北地區當日發送旅客達到了38.2萬人次,佔全省客發比重超過了51%,較節前提升了20個百分點。贛榆、響水、射陽、灌雲、漣水和邳州東等多座車站刷新了開站以來的客發紀錄。(記者 梅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