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新寶6總代

2023
08-25

  上半年江蘇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全國第一 存款增勢波動放緩

  中新網南京7月25日電 (記者 朱曉穎)25日,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召開新聞發布會,該行調查統計處處長朱慶介紹,今年上半年,江蘇全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8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386億元,增量居全國首位。

25日,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召開新聞發布會。

  朱慶介紹,上半年銀行信貸、債券融資較快增長:6月末,江蘇全省本外幣貸款餘額22.91萬億元,同比增長15.4%,高於全國增速4.8個百分點;上半年非金融企業債券凈融資2881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76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1725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金融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各項存款繼續較快增長,但增勢波動放緩,存款增長“前快后緩”。據統計,6月末,江蘇全省本外幣存款餘額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比3月末下降0.6個百分點。

  此外,LPR下行疊加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據統計,二季度江蘇全省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98%、4.42%,分別同比下降0.24個、0.51個百分點,均為歷史較低水平。(完)

2023
07-21
2023
07-08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打造雙向開放樞紐

  江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拓展更大空間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牢記總書記囑託,江蘇堅守實體經濟,加快建設製造強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拓展更大空間。

  江蘇台記者楊爾希:在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半導體材料企業――中環領先,記者看到企業的半導體硅片尺寸和門類非常得齊全,從四英寸到十二英寸一應俱全。

  作為國內領先的半導體硅片製造商,中環領先目前正全力推進智能製造升級。在生產車間,AGV智能車來回穿梭,而智控中心則實現了各類生產要素的高度可控,生產運營效率不斷提升。

  中環領先12英寸工廠廠長郝小輝告訴記者,在關鍵技術產品性能質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為全球主要的数字邏輯芯片、存儲芯片生產商供應產品,高鐵列車的大心臟,IGBT芯片就用到了中環領先生產的大硅片。

  以像中環領先這樣取得技術突破的企業為鏈主,無錫不斷拓展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目前已經匯聚鏈上企業超過400家,打造了完整覆蓋集成電路產業各環節的產業集群。2022年,無錫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兩千億元,產值佔全國的八分之一。

  無錫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左保春說,對鏈主企業實施一企一策,通過鏈主企業的壯大發展,帶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同時圍繞鏈主企業,打造生態圈的活動,來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形成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格局。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江蘇高標準推進10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建設;出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實施方案;聚焦“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积極實施集群築峰等八個行動計劃……一系列“強支撐”的舉措,正不斷提升江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築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

  另一方面,從鼓勵外資發展研發中心、總部經濟,到醞釀出台《江蘇省外商投資條例》,江蘇錨定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不斷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今年1-5月,江蘇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在蘇州,總投資3億美元的舍弗勒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作為當地最大的德資企業,自1995年落戶太倉以來,企業累計在太倉投資超110億元,年產值突破200億元。

  舍弗勒大中華區企業傳播與市場部總監李佑美介紹,公司在太倉的布局從單一的零部件到現在新能源汽車整體的子系統,圍繞着中國市場的發展,完善自己的布局。長三角這些非常好的、完善的供應鏈資源,這為公司整體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態。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江蘇以更實舉措把握主動。舉辦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促消費活動,着力恢復擴大消費、增強發展內生動能。1-5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06.5億元,總量位居全國第二。

  以大視野謀篇布局,統籌推進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南京都市圈規劃成為首個國家批複的都市圈規劃;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走深走實;“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高質量推進;高標準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楊爾希 馮水清 尹美又 劉康亮 耿昊東 郭� 周雷 無錫台 太倉台 編輯/胡超)

2023
06-30

  讓教師敢管能管願管 江蘇法院為教育懲戒權划“標尺”

  中新網南京6月28日電 (記者 申冉)教師對學生實施罰抄、罰站、停課等懲戒措施,合法合理合情嗎?教師面對違規違紀學生敢管、能管、願管嗎?28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向社會公布了一批行政審判典型案例。其中,近年來引發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教育懲戒權如何界定問題,司法機關也通過具體案例給出明確“標尺”,希望為教育管理的合理邊界提供司法建議。

  江蘇泰州一名在校學生楊某某在學校因排隊等事宜與同學多次爭執併發生肢體衝突,甚至出現打同學耳光等過激行為。

  事發后,楊某某與班級其他同學關係惡化,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多次不完成作業。

  為此,楊某某的班主任陳某某認為楊某某不再適宜擔任班長並予以更換,同時,陳某某先後對楊某某實施了罰抄、罰站、停課等懲戒措施。

  對於老師的懲戒,楊某某的家長不服,向當地公安部門報案要求查處陳某某區別對待以及對楊某某罰抄、罰站、撤銷職務等違法行為。

  但經當地警方調查,認為教師合理的罰抄、罰站等行為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調整範疇,並未對陳某某作出處理。對於警方的處理結果,楊某某不服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公安機關不作為違法,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並賠償損失。

  該案的一審法院、泰州市海陵區法院經審理認為,教師為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的管理、訓導或其他矯治方式,未超過教育管理的合理邊界。學生或家長不滿教師教育懲戒行為向公安機關報案,后以公安機關不履行對教師立案查處職責為由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對於這一判決,楊某某仍然表示不服,並提起上訴,二審法院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教育懲戒行為是學校和老師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其實質是學校和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實施的內部教學管理活動。對於教育懲戒行為有異議的,學生或家長可以向學校或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舉報,由學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通過內部程序予以糾正。本案中,班主任陳某某採取罰抄、罰站、撤銷職務等教育懲戒行為,與楊某某的過錯程度相適應,並不具有傷害、報復楊某某的故意,亦未造成人身傷害等後果,公安機關經調查后未對陳某某作出處理,符合法律規定。

  最終,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學生和家長的訴求合理嗎?教師的懲戒合法嗎?

  對此,該案的審理法官解釋,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應為教育活動創造優良環境,傳授、管理、訓導、懲戒是教育的必備手段和應有之義。在實踐中,因一些家長愛子心切、與教師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異等因素,教師實施的教育懲戒行為容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導致不少教師面對違規違紀學生不敢管、不能管、不願管,長期以往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教學秩序的建立。

  “學校和教師在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過程中,在合理限度內對違規違紀學生採取勸導、誡勉、懲戒等措施予以糾正,既是《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等教育法律規範賦予學校和教師的職權,同時也是學校和教師應盡的義務。本案中,人民法院以司法裁判的方式對於教師合理使用教育懲戒權劃出了‘標尺’,也是期望共同構建多元主體參与、合力落實教育責任的良好社會環境。”該法官表示。(完)

2023
05-19

  前4月江蘇國企利潤總額增長29.1%

  加速起跑 為經濟率先整體好轉多作貢獻

  國有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今年以來,江蘇國資國企搶抓穩增長政策效應陸續釋放、市場信心逐步恢復的有利機遇,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回升。

  數據显示,1-4月,省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03.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29.1%。其中,省屬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8%、41.6%,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省屬國資國企年初就提出“一增兩穩三提升”的經營目標。錨定目標,各大企業提速生產、加碼投資。徐礦集團不斷優化生產布局,持續釋放優質產能。1-4月原煤產量、控股電廠累計發電量分別增長11.2%、16.6%,旗下蘇能股份也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徐礦集團經濟運行部部長鄧國新說:“我們制定了15條硬核措施,突出抓好經濟運行、項目投資、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有力推動經濟高開高走。”

  搶抓疫情平穩轉段、經濟加快復蘇的窗口期,1-4月,江蘇國企加速起跑:交通板塊恢復性增長勢頭良好,高速路網累計出口流量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東部機場集團成員機場旅客吞吐量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4.9%;酒店企業客房和餐飲收入同比增長80%以上……在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上,質的有效提升也進一步加快,江蘇积極推動國有企業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江蘇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財務監管處處長唐燕萍說:“今年以來,省市國資國企切實擔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重大責任,用好‘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兩個有效途徑,搶抓機遇擴大投資,推動深化新一輪國企改革,持續鞏固企業良好發展勢頭,為全省經濟整體率先恢復多作貢獻。”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藝 周雷 耿潤方 劉康亮 路明傑 編輯/劉琳)

2023
05-03
2023
05-02

  信長星許昆林會見勞模先進代表

  傳承匠心情懷 矢志追求卓越 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建功立業

  張義珍鄧修明參加

  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近日,省委書記信長星、省長許昆林在南京會見了我省部分勞模先進代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祝賀,向為江蘇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奮戰在全省各條戰線的廣大勞動群眾致以誠摯問候。省政協主席張義珍、省委副書記鄧修明參加會見。

  廣大勞模先進紮根基層和生產一線,有的在高水平科技前沿陣地勇攀高峰,有的深耕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領域成果豐碩,有的專註於生產設備調試練就一手絕活成為大國工匠,有的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中擔當重任,有的堅守臨床一線詮釋醫者仁心,有的情系“三農”從事畜牧科技推廣應用,有的十多年投遞報刊信件200餘萬件無一差錯……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譜寫了一曲曲激蕩人心的勞動者之歌。

  信長星與大家親切交流,他說,廣大勞模先進是新時代最美奮鬥者,是江蘇現代化建設的功臣,是全省廣大勞動者學習的楷模。希望大家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把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復興時代洪流、融入江蘇現代化建設生動實踐,傳承匠心情懷、矢志追求卓越,唱響新時代“咱們工人有力量”。

  在寧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軍區有關領導參加會見。(記者 黃偉)

2023
04-18

  我省多地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新“解法”――

  多元修復護“青綠”

  近日,在南通市海門區余東鎮土地堂村,4家企業賠償義務人揮動鐵鍬,種下一株株新苗,以參与植樹造林的志願服務方式折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由省生態環境廳等16個部門出台的《關於貫徹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稱《意見》)近日正式實施,全面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意見》亮點之一是:鼓勵多樣化的賠償與修復方式,增強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江蘇在修復方面有哪些多元“解法”?如何讓“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理念深入人心?記者進行了採訪。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

  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崑山某紙塑公司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有機溶劑(經鑒定系危險廢物),以每桶300元至700元不等的價格,交由無回收、運輸、處置危險廢物資質的個人進行非法處置,共計253噸。經查,大部分廢有機溶劑被傾倒至雨水、污水窨井內,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經第三方評估,該案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費用合計525.45萬元。

  經過相關部門的多次協商,該公司主動提出以貨幣形式履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願意承擔本案環境污染應急處置的全部費用。最終,該公司除承擔全部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外,還主動承擔崑山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地(高新區玉湖公園)環境警示教育宣傳費用39萬元。

  這是江蘇省第二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之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以“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為基本原則,以及時修復受損生態環境為重點,是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有效手段,是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的堅實制度保障。

  《民法典》第七章規定: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

  “《民法典》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的民事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際上是為大自然‘發聲’,好比一個人如果打傷了別人要賠償,現在損害了環境也要賠償。”省生態環境廳法規標準與科技處副處長李纓說。

  2018年1月1日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在全國試行。江蘇先行先試,構建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7+1”制度體系。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3767件,涉案總金額11.32億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各項工作位居全國前列。

  那麼,損害如何擔責?記者了解,一般是先評估,再通過磋商確定賠償方式。可以委託鑒定機構出具鑒定意見、鑒定評估報告,或採用委託專家評估的方式,出具專家意見,或根據與案件相關的法律文書、監測報告等資料,由相關部門或機構作出綜合認定。

  此次出台的《意見》,首次提出對損害事實簡單、責任認定無爭議、損害較小的案件適用簡易程序。“我們在評估中有一個‘友好’的提醒條款,就是當初步調查以後,發現評估費用很高,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金額比較少,可能會出現倒掛情況,此時就會提醒義務人是否要啟動簡易程序。”李纓說。

  因地制宜,生態修復

  春雨綿綿,記者來到南京八卦洲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只見數千棵中山杉綠恭弘=叶 恭弘隨風搖曳,江面偶有群鳥翩飛,一幅生態和諧的自然畫卷映入眼帘。“以前這裡是一個造船廠,站在這裡是看不到長江的。如今,這裏已成為一個濱江濕地公園。”棲霞生態環境局法規科科長臧秀榮見證着基地一點一滴的變化。

  八卦洲生態修復基地是南京市棲霞區利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專項資金打造的首個市級生態修復基地。為展現長江生態岸線應有風貌,棲霞區對藍�N船廠舊址進行生態修復。2021年5月,該項目被列入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首批市級生態修復基地名單。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現在不再是‘一罰了之’,除了行政處罰外,當事者要承擔起修復受損生態環境的責任。”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法規標準處副處長季虹�Z說,早在2020年,《南京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施辦法(試行)》就已出台,要求強化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去年,南京發布第二批生態修復基地名單,在雨花三橋濕地、八卦洲修復基地的基礎上,打造新濟洲、綠水灣、龍袍濕地等修復基地,形成長江生態修復基地之鏈。

  省生態環境廳法規標準與科技處處長劉曉蕾介紹,截至目前,全省累計辦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2683件,其中已開展修復1310件,涉案金額4.56億元。我省多地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方面,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探索。

  在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隨着15台便民新能源充電樁投入使用,常州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替代性修復示範項目正式落地。2021年,常州市有三家企業違規排放污染物,造成了環境污染,當地生態環境局對三家企業實施行政處罰的同時,及時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去年7月,常州市新北生態環境局、奔牛鎮政府與這三家企業達成磋商協議,決定實施生態環境損害替代性修復項目,投資8.5萬元,建設便民新能源充電樁。

  新能源產業是常州的優勢產業,但部分地區充電樁的覆蓋面需要提升。“通過建設新能源充電樁的方式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既符合常州的實際情況,又能夠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效果。”常州市生態環境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王�Z說,“我們通過後台,可以了解到充電樁的使用情況,換算出碳減排量,進一步減少環境污染。”

  “過去不少老百姓認為企業造成污染,因此‘不待見’企業。現在,企業用賠償資金為老百姓建一些充電樁,既可以修復自身造成的污染,同時又把生態修復的實惠切切實實地還給老百姓,老百姓的評價非常高,企業也很樂意去做。”王�Z說。

  修復是“綠色”的,也是有溫度的。面臨賠償義務人,特別是小微企業或者個人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常州市天寧生態環境局和天寧檢察院率先制定生態公益崗位勞務代償機制,通過公益行動抵扣相應賠償款項,變“污染者”為“守護者”;南通市海門生態環境局印發《關於生態環境損害勞務代償的暫行辦法》,先後組織41家企業開展綠化清理等各類勞務代償志願服務活動。

  補植復綠,“植”下理念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一些企業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仍然缺乏足夠的了解,如何讓這一制度深入人心?

  在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環境損害賠償示範基地,記者看到了一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證書》和117棵水杉樹,既詮釋了修復效果的可視化宣傳,也是我省“補植復綠”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專項普法活動的一個縮影。

  “我們公司之前對環保認識不足,出現了一點情況,我們願意承擔因自身環境違法行為對環境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開展‘補植復綠’異地替代修復工作。”3月11日一早,京杭大運河河畔,高郵一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說。據悉,該公司單位印刷工序揮發性有機廢物的收集管道未密閉,由於違法行為持續時間較短、產能較低,經評估該單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數額為6540元,經磋商確定以“補植復綠”的方式異地修復。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意義在於讓企業正確認識到‘環境有價、損害賠償’,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揚州市高郵生態環境局局長傅陽表示,“我們將種植地址定在京杭大運河河畔,也是希望將企業從‘污染者’轉變為‘守護者’,用兩岸‘綠色’點綴運河沿線,推進運河廊道綠化進程。”

  挖坑、放苗、埋土,春日暖陽下,在常州市卜弋中心幼兒園裡,一棵棵樹苗被小朋友們種下,他們正在上一堂不一樣的“植樹課”:這些樹苗,都來自某企業的“賠償”。

  前不久,常州市鐘樓生態環境局對常州市某塗料公司大氣超標排放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並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經專家評估確定損害賠償金額后,生態環境部門與企業磋商后決定以“補植復綠”的方式進行賠償,企業採購了萬餘元樹苗,修復受損環境。“通過此次生態修復,上了一次生動的生態文明教育課,對此次大氣超標排放造成的環境損害深表歉意,今後將不斷提高環保意識,加大環保投入,加強環境管理,守護綠水青山。”該企業負責人說。

  守得綠水青山,護得河清海晏。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堅持“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繼續探索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修復方式。鼓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清潔生產、碳匯購買、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等相融合,創新性引導賠償義務人優先開展實際修復或替代修復,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產生“看得見”的影響力。(記者 許海燕 姚政宇)

2023
03-29

  合作更密切 創新更迫切 發展更熱切

  奮進新征程,長三角同奏“春之曲”

  3月24日,江蘇省統計局公布1―2月經濟數據,長三角三省一市“新年第一考”成績單至此全部出爐。

  從這一份份沉甸甸的開年答卷中,我們看到,在國際市場需求收縮、內需市場尚難出現新的增長點情況下,滬蘇浙皖開局平穩,沒有出現“經濟失速”。

  政策顯效,如江蘇在全國率先推出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政策措施后,幾大支撐性數據均帶來正向反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

  恢復加快。如上海消費市場加速復蘇,2月線上服務消費大幅上漲超25%,餐飲住宿業消費達4年來最高水平。

  提速回升,如浙江工業用電增速逐漸高出去年同期,安徽前兩月經濟運行中供需兩端持續好轉、回升勢頭較好。

  2023年,新局已開。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長三角正在同奏“春之曲”。

  示範區建設全面發力,深化拓展一體化制度創新

  3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迎來啟動建設兩周年。現場會上,虹橋品彙・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與江蘇蘇州、浙江嘉興、安徽合肥的3家分中心進行深化合作簽約。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地,也是蘇州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是蘇州‘家門口’的重大發展機遇。”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說,蘇州將大力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积極複製推廣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政策經驗,加速滬蘇同城化進程。

  從蘇南長江口經上海市域一直延伸到杭州灣北岸,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總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2021年2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複。目前,《總體方案》明確的104項重點任務已落地100項,明確的29項政策措施已落地26項。

  對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而言,2023年是全面發力之年,也是“新三年”的起步之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近日正式獲批。這是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省域法定國土空間規劃,對推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施工圖”已亮出,示範區將深化拓展一體化制度創新,加快形成更多富有含金量、具有複製推廣價值的制度成果。今年將共同打造数字長三角實踐引領區,推動蘇州南站科創新城、嘉善祥符盪創新中心控詳規劃批複,推動青浦復旦國際融合創新中心、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一期等一批項目實現開工等。

  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3月中旬開始,長三角各地黨政代表團互訪考察之行漸密,在邊走邊看邊交流中,一個重要話題均指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長三角勇當探路先鋒、勇闖無人之境的創新共識,也是未來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核爆點”。

  在G60高速公路邊,一片綿延1.5公里、名為“G60科創雲廊”的大型建築讓人過目難忘,它不僅是上海科創的“新地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光帶”。

  在這個生機盎然的春天里,G60科創走廊再迎大發展:隨着頂板最後1立方米混凝土成功澆築,位於松江區的“長三角G60科創之眼”一期項目1號樓、9號樓主體結構於日前順利封頂。今年,“長三角G60科創之眼”一期計劃實現全部結構封頂,有望再造千億級科創地標。與此同時,在合肥舉行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工作交流會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正式揭牌,該平台將進一步加強長三角G60科創走廊9個城市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加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在南京,由紫金山實驗室、未來移動通信論壇主辦的2023全球6G技術大會,引來全球頂尖大咖“紫金論劍”,共繪6G未來新圖景;在杭州,從今年開始,每年將組織100名以上院士專家,攜帶1000項以上最新科技成果,向杭州1萬多家科技企業推介並對接創新項目需求;在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結構方案,有望提供新的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方案。

  2月15日,科技部等發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結果,南京、杭州、蘇州、合肥躋身前10強;同日發布的“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長三角41個城市中有31個上榜。

  而在全球132家“燈塔工廠”最新名單里,長三角區域有17家入選,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江蘇共有9家工廠入選。“‘燈塔工廠’群體優勢的背後,凸顯江蘇在全球製造業網絡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七成在江蘇建設生產線。”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評價,高質量科教資源和一流營商環境,使江蘇成為全球製造業巨頭落子布局的重要目的地。

  重大項目“趕前抓早”,擔當發展動力源穩定器

  重大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和穩定器。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對重大項目建設的態度明確而一致――“趕前抓早”。

  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安排正式項目191項,涉及總投資約1.7萬億元,其中年內計劃新開工項目15項、建成項目26項,全年計劃完成投資超2150億元,比2022年計劃數增長7.5%。

  2月2日,江蘇省召開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要求縱深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縱覽本年度江蘇省重大項目清單,共安排實施項目220個、儲備項目45個,年度擬投資5670億元。為力爭實現上半年開工率75%、9月底前全部開工的目標,當前不少重大項目已如期開工、加快建設。

  2月20日,安徽省2023年第一批重點項目清單發布。這是安徽“分秒必爭看開局”的一項重要部署――推動項目快建設、快竣工、快投產。

  2月2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舉行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開工活動,進一步向全社會發出“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強烈信號。此次,浙江省開工268個重大項目,總投資6808億元。

  一邊是重大項目“拔節生長”,另一邊是招才引才熱鬧非凡,“新長三角人”規模不斷壯大。

  自1月28日以來,杭州、蘇州、無錫、湖州等多座長三角城市通過包機包列包車等多種措施,遠赴千里之外全力招工引才。與此同時,安徽、江蘇北部等傳統人口流出區域也大力推動本地人“留在家門口就業”。

  人才是第一資源。對長三角而言,隨着高質量一體化向更深處邁進,可以預見,大量人才將持續湧入,但區域間發展差距較大,仍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記者 王建朋)

2023
03-23

  中新網江蘇新聞3月22日電 日前,一則關於儲戶李先生等3人243萬元存款被南京市江寧郵政局岔路口支局原局長利用職務便利挪用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中國郵政南京市分公司聲明截圖

  3月21日晚間,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針對上述事件發布公開聲明:“近日,我們關注到媒體關於我公司江寧區岔路口營業所資金糾紛訴訟案件的相關報道。我們高度重視,充分理解客戶的訴求和心情,充分理解社會公眾對資金安全的關切。社會各界的批評和建議是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對此我們非常感謝。保護客戶資產安全,是我們的責任和天職。鑒於該案複雜、存在一些疑點,我方已提起上訴,現法院已發回重審。目前案件正在重審中,我們還不便向社會公布更多細節,也請大家多給予理解。”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還表示:“請廣大公眾相信,我們一定尊法、守法。待案件終審判決后,我們將嚴格執行法院判決。我們始終以客戶為中心,依法合規經營,切實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並將以更加優質的服務回饋廣大客戶的厚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