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數說十年】江蘇:科技自立自強 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創新江蘇,十年跨越!江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年來,江蘇的創新引擎強勁驅動,高質量發展動力澎湃!
過去的十年,是江蘇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
看科技投入,力度十足。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3300億元,是2012年的2.6倍,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38%上升到2.95%,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每年組織實施100多項前沿領域和前瞻技術攻關項目、80項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約4萬項,支持35位頂尖科學家領銜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看科技產出,量質齊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5.7件提高到41.2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居全國各省(自治區)之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7.5%,年均增幅均超過一個百分點;納米、超算、物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和創新水平均居全國前列;我國15.1%的領跑技術分佈在江蘇,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製造”。
看科技潛力,未來可期。布局建設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鍛造“奮鬥者”號載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等一批“國之重器”;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實現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零”的突破。
在如今江蘇的創新版圖上,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高新技術企業從5100多家增加到3.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7.2萬家,成為全國首個突破7萬家的地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56.5%提升到66.1%,全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
(黃蒙 報道)
【數說十年】江蘇:“經濟強”的實力更加彰顯 高質量發展成為鮮明特徵
江蘇承載着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深切關懷、殷切期望。進入新時代,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6%的人口,創造了10.2%的經濟總量,全省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發展影響力邁上了新的台階,江蘇“經濟強”的實力更加彰顯,高質量發展成為鮮明特徵。
這十年,江蘇堅定不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6個萬億級台階,從2012年的5.37萬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11.64萬億元,約合1.8萬億美元,相當於韓國的經濟總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元、超過2萬美元,居各省(自治區)之首。高鐵通車裡程從627公里增加到2212公里。糧食總產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
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的“看家本領”,江蘇加快建設製造強省,着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這十年,江蘇製造業基礎不斷鞏固,製造業增加值從2.3萬億元增加到4.2萬億元,佔全國的13.4%、全球的約4%。全省先進製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70%左右,比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速分別達14%、12%,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机械、物聯網、納米新材料等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入選“國家隊”、數量居全國首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與此同時,江蘇不斷深化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均衡協調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蘇中蘇北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達到47.3%,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37:1縮小到2.16:1。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超、楊國 編輯/孫櫻)
10月17日,省生態環境廳發布9月54個縣(市、區)空氣質量狀況排名。
PM2.5濃度相對較好的前10位(1-10名)依次是:如東(啟東並列)、太倉、宜興(通州、海門、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大豐、興化並列),PM2.5濃度相對較差的后10位(倒1-10名)依次是:沛縣、豐縣、邳州(沭陽並列)、睢寧(句容並列)、高淳(溧陽、泗陽、泗洪並列)。PM2.5濃度改善幅度相對較好的前10位(1-10名)依次是:宜興、太倉、江都、洪澤、響水、常熟、高淳、張家港、海安、江陰,PM2.5濃度改善幅度相對較差的后10位(倒1-10名)依次是:沭陽、沛縣、東海、邳州、射陽(大豐並列)、鹽都(建湖並列)、睢寧、六合(豐縣、新沂、溧陽、如皋、贛榆、灌南、金湖、濱海、東台、寶應、泗洪並列)。
優良天數比率相對較好的前10位(1-10名)依次是:阜寧(建湖、寶應並列)、張家港(太倉、海安、如東、啟東、如皋、通州、海門、灌南、漣水、洪澤、金湖、東台、高郵、興化、姜堰並列),優良天數比率相對較差的后10位(倒1-10名)依次是:豐縣、沛縣(句容並列)、江寧(新沂並列)、邳州(金壇並列)、高淳(吳江、東海並列)。優良天數比率改善幅度相對較好的前10位(1-10名)依次是:溧水、揚中、江寧(丹陽並列)、宜興(儀征並列)、江都、江陰(常熟、張家港、泰興並列),優良天數比率改善幅度相對較差的后10位(倒1-10名)依次是:豐縣(新沂並列)、沛縣、東海、邳州、沭陽、灌雲、睢寧(濱海並列)、灌南(漣水、鹽都、響水、射陽並列)。 (記者 吳瓊)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17日电(姚枫)新庄小学地处宜兴新城区,不少学生是新市民子女。在此背景下,宜兴市妇联紧扣江苏省妇联对困境妇女儿童及家庭精准微关爱服务工作要求,启动困境妇女儿童微关爱计划,在新庄小学建设“新庄微爱”活动阵地,并向家庭延伸,推动精准微关爱服务工作在学校和家庭落地生效,为爱赋能。
活动现场。姚枫 摄
作为“微关爱”试点计划的首个站点,“新庄微爱”活动阵地借助试点服务优势,以党建引领、部门携手为后盾,以“陶缘微爱”慈善基金为保障,由宜兴市妇联牵头,依托“新庄微爱”党建共同体、顾问团,实施困境妇女儿童微关爱计划,并通过走进学校和家庭,开展点亮“微心愿”、赠送“微爱”礼包、启动“微关爱”红信封计划,向困境儿童赠送“杜鹃花开 成长礼物”,向适龄妇女赠送健康保险等活动,实施精准关爱帮扶服务。
今年以来,宜兴经开区(新庄街道)还开展了一系列微爱圆梦行动和妈妈好课堂活动,进一步推动妇联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宜兴经开区(新庄街道)妇联进一步建机制、强功能、树品牌、增实效,联结社会各方爱心力量,推动“新庄微爱”试点工作做深做实,为宜兴全市困境妇女儿童微关爱工作提供经验模式。
新庄小学以“新庄微爱”活动阵地建设为契机,用好服务团资源,为困境妇女儿童家庭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关爱服务。
下一阶段,宜兴经开区(新庄街道)将进一步聚焦妇女儿童“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困境妇女儿童家庭精准微关爱服务长效帮扶机制,打造校园内外的常态化精准关爱氛围,以小家庭的和谐促进大社会的和谐。(完)
2022年10月10日,中國第一艘120標箱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江遠百合”號在太倉首航,將滿載的建材和糧食送達蘇州工業園區后,又帶回來幾十箱小麥。“目前船已靠泊太倉港,等待明天再次啟航。”15日下午,待靠中的船長何廣科難掩興奮。作為航運新歷史的書寫者之一,他倍感榮幸。因為,“江遠百合”號的意義遠不止於一艘船,它還標志著江蘇內河航運正式開啟“純電動時代”。
從電動汽車到電動輪船
傳統交通工具正在發生重大變革
近年來,大街上電動汽車越跑越多,眼下,這波技術變革正在從汽車行業蔓延到船舶製造業。
“好開,這船是智能型的,而且乾淨、沒噪聲,就像智能手機跟2G手機的區別似的,比過去開油船體驗感好多了!”跑了30多年船,何廣科深感自己這回趕上了時代的浪潮,為了掌握新技能,他專門去鎮江船廠學習了半個月。當記者問他還有什麼不完善的地方時,他不假思索:“速度跟油船差不多,零污染,又改善了船員工作環境,沒毛病。”
“江遠百合”號是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聯合省港口集團為京杭大運河“量身定製”的,長80米、寬12.66米,能夠裝載120個標準集裝箱,是滿足京杭運河標準船型的最大尺寸。它採用“換電”而不是“充電”的方式來獲得持續供能。“即插即拔”,花20分鐘在預定港口更換電池集裝箱可支持續航220千米。這樣的換電方式不僅可以支持船舶長期不間斷運行,還能“船電分離”,便於電池的集中採購、統一充放電管理。
瞄準這一新變革的不僅是“江遠百合”。長江中,更大規模的純電動船即將從紙上變為現實。江蘇另一個造船業“國家隊”成員、揚州中遠海運的700標箱純電動船項目計劃於12月8日開工,2023年10月完工交付,打造全球電池容量最大的船舶,可支持其在武漢、南京、上海間超長距離航行。
純電動、LNG船……
江蘇推動綠色航運發展“花式降碳”
推動綠色航運發展,江蘇是先行先試者。“十三五”期間,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內河船舶應用LNG(液化天然氣)清潔能源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累計新建和改造LNG動力船舶92艘,佔全國LNG運營船舶總數的1/3。
此次首航的“江遠百合”號則打開了純電動研發方向的大門,做到零排放、零污染。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海燕告訴記者,“江遠百合”號目前運行在太倉港―蘇州工業園區港蘇南運河航線。初期為每周兩班,預計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500噸。
首航後過去才两天,一場江蘇“船老大”們的小型座談會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召開。與會人員都是業界翹楚。大家互通有無,為行業發展把脈:未來究竟是發展LNG為主呢,還是發展純電動為主呢?
“雖然同為綠色動力技術,但LNG動力船舶與電池動力船舶有着各自的特點。”湯文軍來自中國交通系統最大的船舶設計研究單位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他認為應着重推動LNG動力技術在沿海、長江等中長距離上的應用;而純電池動力技術應着力運用在中短途內河貨船、濱江遊船及庫湖區船舶等應用。“第二代的電動船舶研發應聚焦產品通用性、充換電便利性、服務及時性、設備國產化等痛點,助力電動船舶從示範走向推廣。”他的建議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
政府搭台產學研用對接
造船大省迎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充換電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內河中短途的航行,只有實現船舶的頻繁換電,讓電池頻繁使用,才能夠實現盈利。”作為電池動力系統的研發和供貨企業,無錫賽思億電氣總經理烏雲翔算了一筆賬:目前電動船的造價較高,每一度電成本達2000元。按一艘電池動力船舶充滿電可續航200公里,航行時間為2-3天計算,預計5-6年可實現盈利。“現在我們正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加大研發投入,爭取讓一度電的成本控制在800元左右,幫助內河電力船舶實現產業化發展。”
江蘇是水運大省也是造船大省,新挑戰也帶來新機遇,更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與制度推動。10月10日,江蘇省純電動運輸船舶產學研用發展聯盟成立,成為政府部門與產學研用單位間無縫對接的平台。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印發了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試點應用實施方案,明確加快船舶充換電站布局,推動制定標準規範,加大資金支持,優化發展環境,助力內河純電動集裝箱船舶走向規模化發展。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梅正榮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拓展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的應用場景。到2025年,計劃投入超過17艘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形成6條“零碳”集裝箱航線,以低碳綠色發展,全面支撐和引領交通強國試點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建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石小磊 笪越
堅決擔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重大責任 ――
8個關鍵詞,江蘇克難攻堅顯擔當
時光的腳步踏進2022年金秋,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
這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也將擔負更大的歷史使命。
時間回溯到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8月5日,江蘇省委工作會議向全省上下發出“堅決擔起‘勇挑大梁’重大責任”的動員令。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8500萬江蘇人民凝聚一心,攻堅克難,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經濟周刊》推出特刊,通過8個關鍵詞,展現江蘇作為與榮光。
放眼未來,全省上下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增強“勇挑大梁”的使命感,更好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1 關鍵詞:自主創新
【我在現場】
深耕研發,攻克前沿技術
□ 本報記者 王夢然
7月底,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完成“一箭六星”任務,順利將六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蘇州納飛衛星動力科技公司內一片沸騰,科研團隊雀躍着擊掌慶賀:公司自主研發的“碘工質電推進系統”又一次“護送”用戶衛星成功入軌。
早在今年2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執行“一箭22星”任務中,蘇州納飛衛星動力科技公司的研發項目就實現了“首秀”。“說明‘碘工質電推進’這條技術路徑完全行得通。”公司總經理蔡勇激動地介紹,今年年初該企業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攻關的衛星關鍵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相比之前衛星採用的“氙氣”電推,“碘工質”電推更具綜合優勢和成本優勢,節省了90%以上的燃料成本。
衛星推進系統,其性能、成本和技術水平,影響國家進出、探索、利用和開發空間的能力和水平,也被視作航天發展的基石之一。從“氙氣”到“固態碘”推進系統,這一步革新來之不易,從技術路線推演,到抗腐蝕系統設計、非接觸點火技術等,每個環節都在闖技術“無人區”。
“當前,全球只有4個企業或機構,掌握碘工質電推進技術,與其他3家相比,我們團隊的技術成熟度毫不遜色,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蔡勇告訴記者,該企業的研發成果,可滿足衛星平台千公里級的變軌需求,為我國下一步大規模部署“星網”等衛星星座,以及覆蓋全球的互聯網連接提供技術支撐。蔡勇表示,當前,企業正积極推進產品的系列化研發,預計“十四五”末產業化進程加速。
【數據圖表】
數據显示,1―8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於工業1.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8%,比去年底提高1.3個百分點。
1―8月,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辦公設備等4個行業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增幅分別為44.5%、27.4%、17.2%、14.4%。
【專家點評】
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韓子睿: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省搶抓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重大部署。今年以來,江蘇科技創新的布局越來越強化戰略性、關鍵性領域的攻關突破,越來越強調面向產業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取向。
在世界經濟走勢日趨複雜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創造新增量、帶動新就業、挖掘新潛力來緩解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是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江蘇應充分利用好科教資源集聚、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集成技術、模式、業態和組織等多維度創新,加速原創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和產業化,謀劃開拓創新型產業新賽道,培育壯大新的強勁經濟增長點。
2 關鍵詞:錘鍊韌性
【我在現場】
填補空白,讓產業鏈更具韌性
□ 本報記者 付 奇
9月26日,位於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的盛虹斯爾邦石化800噸/年POE(聚烯烴彈性體)中試裝置產出合格產品,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填補了我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一項空白。
POE廣泛應用於光伏膠膜、聚烯烴材料增韌改性、發泡、膠黏劑等領域。2021年,全球POE產能約158萬噸,我國POE消費量約64萬噸,其中光伏領域需求佔比為40%。然而,此前全球POE產能主要集中在外國公司,國內尚無企業可工業化生產POE產品。
盛虹石化產業集團總裁、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告訴記者,作為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髮型企業,斯爾邦石化於2020年9月啟動POE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本次800噸/年POE中試裝置建成投產,實現了POE催化劑及全套生產技術完全自主化,該裝置也是國內流程最完整、設施最全面、最接近工業實際的中試裝置。
斯爾邦石化也是全國唯一同時具備光伏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POE兩種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產技術的企業。作為國內最大的EVA光伏膜材料生產企業,斯爾邦已擁有30萬噸/年的光伏級EVA產能,公司正在积極推進70萬噸/年EVA項目建設,全面建成后EVA總產能規模將達到百萬噸級,全球市場佔有率將超40%。
眼下,斯爾邦石化正在規劃建設50萬噸/年POE光伏膜材料項目,打造橫向覆蓋、鏈式延伸的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以滿足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光伏膜材料的強烈需求。“POE與EVA雙線並進,斯爾邦石化正在向著‘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膜材料產業基地’目標加速邁進。”白瑋說。
【數據圖表】
裝備製造引領作用持續顯現。8月,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4.4%,比7月份回升2.8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8月,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3.8%;智能手機、服務器、單晶硅、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05.4%、159.7%、180.3%和195.6%。
【專家點評】
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 張為付:
應對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衝擊,江蘇上半年有效實施穩經濟政策措施,推動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全省上下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加快落實,努力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全力確保工業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順暢運行,工業經濟總體呈現“觸底回升、穩步恢復”的發展態勢。
作為製造業大省,江蘇做好保供穩鏈工作,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都有重要意義。江蘇不僅要自己發展好,更要主動擔當、為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效應,以產業鏈供應鏈“雙鏈互動”穩定全國產業發展基本盤;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塑產業綜合競爭優勢;培育新興業態,強化產業穩鏈固鏈強鏈補鏈,通過鑄造產業發展韌性,帶動其他地區協同發展。
3 關鍵詞:夯實基建
【我在現場】
快馬加鞭,建設“軌道上的江蘇”
□ 本報記者 梅劍飛
10月15日,晴空萬里,南沿江城際鐵路2標段,工人們正在進行無砟軌道施工和綠化、柵欄等附屬施工,現場熱火朝天。9月起,南沿江城際鐵路已經進入鋪軌階段。目前,正保持每天12公里的鋪軌速度向前推進。
“快了,歷經4年快馬加鞭建設,南沿江鐵路即將從‘紙上藍圖’變為‘地上通途’,明年就能通車,時間越來越近!”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城際鐵路項目黨工委副書記姜德明興奮地向記者介紹,目前項目標段內無砟軌道任務已完成91%,預計11月底前完成全標段無砟軌道施工,12月進行鋪軌作業,年底前標段內主體結構及附屬達到驗收條件。
“為加快南沿江城際鐵路施工進程,我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倒排工期、順排工序,細化現場管理,對一線作業人員進行詳細分工,責任到人。數百名建設者全員在崗,確保工程高質量按期推進。”中鐵二十四局南沿江二分部負責人李照眾表示,目前南沿江城際鐵路句容段內陽山隧道、跨S243連續梁和跨S266連續梁等控制性工點已全部完成,路基工程、改移道路、救援疏散通道及綠化、柵欄等附屬施工正在全力推進。
南沿江城際鐵路為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全長約278公里,西起南京南站,途經蘇南五市下轄主要縣區節點,共設南京南、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和太倉等車站,從太倉接入上海。預計2023年8月具備開通條件。屆時,將承擔起沿線通道內及沿線與滬寧主軸城市間的城際客流,句容、金壇、江陰、張家港、常熟等地也將一舉進入高鐵時代,融入滬寧一小時高鐵圈。
【數據圖表】
1―8月,全省公鐵水空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75.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0.5%。
9月10日,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蘇段正式通車,同步納入全國高速公路“一張網”運營。
9月17日,沿海發展的“牛鼻子”工程――連雲港港30萬噸級航道全線正式開通使用。
【專家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黎峰:
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產業。今年以來,江蘇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不紊,從城市到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就交通而言,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加快“強富美高”新江蘇和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現在,出行日益便捷,運輸更加暢通,一切可感可知。
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拉動投資,具有巨大的乘數效應。以鐵路建設為例,項目建設周期長,用工規模大、創造就業崗位多,還會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帶動鋼鐵、水泥、配件、机械等相關產業的創新、完善和發展,拉動大量就業,對促進經濟穩定及增長具有积極意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擔負着勇挑大梁的重任,砥礪前行,未來可期。
4 關鍵詞:深化開放
【我在現場】
優化環境,讓外資更添信心
□ 本報記者 丁茜茜
9月底,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江蘇阿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倉庫外,一輛輛裝滿戶外櫃儲能系統的貨車整裝待發,這批總價值7.2億元的貨物將陸續被分裝到234個集裝箱中,集中發往海外。
公司生產管理部運營總監劉艷介紹,作為寧德時代的下游企業,公司生產的這批成品將用於瓦錫蘭集團(Wartsila)歐洲家用儲能項目。隨着戶外櫃儲能系統應用範圍擴大,阿詩特能源的生產規模也持續擴張,除新增產能需生產線設備進口外,每月都有大量的生產原料進口和成品的出口。“我們公司今年擴建了戶外櫃儲能系統,預計戶外櫃儲能系統由1050台擴至6000台,儲能控制櫃由400台擴至2000台。”劉艷說。
類似的場景還發生在蘇州工業園區,如果仔細看牛奶和果汁的包裝盒,標註有“SIG”字樣的盒子則來自康美包集團。為進軍低溫液態食品領域,今年康美包完成對唯綠包裝亞洲業務(Evergreen Asia)的收購,收購金額為3.35億美元。
“通過這次收購,我們在亞太地區的實力進一步壯大――唯綠亞洲位於上海、中國台灣和韓國的三家工廠及產品線現已併入康美包亞太地區業務,我們將整合收購工廠、現有供應鏈體系和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區域協同效應,形成集研發、灌裝、包材、服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綜合布局。”康美包亞太北區董事長兼總經理范立冬表示,紮根園區20年,公司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看好,這裏的市場需求巨大。依賴於江蘇優渥的營商環境,康美包在蘇州逐步實現了發展規模和發展戰略的升級,“我們對未來發展十分有信心”。
【數據圖表】
今年1―8月,我省進出口總值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6%,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3.3%。其中,出口2.31萬億元,同比增長13.6%;進口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
1―7月,全省實際使用外資22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製造業外資同比增長48.0%,在全省佔比提升至36.5%。
【專家點評】
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張二震:
今年以來,江蘇開放型經濟逆勢而上,實屬不易。前8個月江蘇外貿呈現總量穩定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的特點,這反映了江蘇實體經濟韌性足,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穩定。
值得關注的亮點是利用外資呈跨越式增長。在不確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中,跨國公司紛紛增資擴股,利潤再投資增速達160%,這充分說明江蘇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引資+引技+引智”已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重要特色,加速了開放與創新的融合、創新與產業的融合。
江蘇在培育更具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開發區向創新集聚區發展、打造自貿試驗區開放高地等方面發力,創新驅動日益成為江蘇開放發展的新動能,為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5 關鍵詞:数字轉型
【我在現場】
快步轉型,打造“發展增量”
□ 本報記者 陳 澄
隨機點開一台工程机械的小標籤,在徐工漢雲智能網數據中心的大屏幕上,就可以看到這台設備的出廠概況、當前工況,甚至每天工作的時長,以及服務資源等詳細信息……這是金秋十月,記者在徐工集團自主研發的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前看到的場景。震撼不止於此:這個平台,能夠實時連接全球100多萬台設備。
数字經濟,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徐工漢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CEO張啟亮介紹,徐工漢雲持續在科技創新上謀突破,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的力度。瞄準“卡脖子”關鍵難題,徐工漢雲相繼攻克低代碼平台開發技術、基於嵌入式軟件開發的邊緣計算技術、工業應用部署容器技術等十項關鍵技術。在核心專利方面,徐工漢雲累計獲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軟件產品證書300餘項,專利實力持續提升。
作為“最懂製造”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疫情期間,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曾在線調度設備馳援火神山、雷神山等各地醫院建設,累計工時7100小時,向全球在線直播了支援建設的過程數據,彰顯了工業互聯平台在線設備管理的高效性、及時性以及平台精準服務的靈活性。
截至目前,漢雲工業互聯網平台已連接“一帶一路”沿線80餘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多個國際化項目。以巴西淡水河谷設備無人化作業項目為例,憑藉徐工漢雲無人化作業施工管理系統,巴西淡水河谷成功實現挖掘機和寬體車等大型工程設備的遠程遙控施工,確保施工現場無人化作業,推動作業礦區生產效率提升。
【數據圖表】
全省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64.8,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擁有全球“燈塔工廠”8家、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9家,均居全國前列。建成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138家、示範車間1639個,培育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142個、工業互聯網標杆工廠214家,“上雲”企業累計超38.2萬家。
【專家點評】
省数字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卜安洵:
江蘇数字經濟的主航道是產業数字化,而製造業数字化是其中的主體板塊,所以下大決心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既必要又緊迫。但這項“強主板”工作,不應成為江蘇發展数字經濟的全部,不能忽視或減弱對製造業之外数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視和投入。全省產業数字化中,除製造業之外的兩極,是前端的消費服務業和後端的基礎大農業,服務業和農業的数字化也要同步、同等規劃和實施。這就是数字化領域的“補短板”,建議這種“補短板”直接以数字城市建設和数字鄉村建設為抓手,出台專項規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標杆,發展以智能化為主導的新型服務業和新型農業。
6 關鍵詞:公平透明
【我在現場】
“一址多照”,成就創業夢想
□ 本報記者 洪 恭弘=叶 恭弘
“像我們這樣開個小公司的話,有沒有什麼租金比較低的地方可以辦公啊?”金秋十月,記者來到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街道行政審批中心企業開辦“一件事”綜合窗口時,聽到創業者張有祥正在向工作人員諮詢開辦企業選址事宜。窗口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建議他選擇與街道內的眾創空間簽訂託管協議。
隨後,記者跟隨張有祥來到眾創空間,遇到了曾和他有着同樣困擾的創業者。“我們是一家小微科技企業,也是通過‘一址多照’註冊登記實現創業夢的。”揚州市輝陽能源貿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店義說,“使用眾創空間的地址就能辦公司,而且很快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太方便了!”
“創辦企業需要註冊地址,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來說,租房、裝修是不小的支出。”甘泉街道行政審批局局長曹勇介紹,今年以來,甘泉街道在打造村級眾創空間的同時,积極推行“一址多照”行政審批改革,為初創企業搭建“夢想空間”。
從眾創空間一出來,張有祥立刻回到行政審批中心,申請企業開辦。不到半天時間,張有祥便使用眾創空間的地址開辦起揚州螢火蟲勞務發展有限公司。“本來擔心租不起房、沒有可用的辦公場所而打了‘退堂鼓’,沒想到現在這麼快就把公司開下來了,像做夢一樣。”他感慨道,“一址多照”降低了辦企業“必須擁有辦公場所”的硬性條件,通過入駐眾創空間的方式完成註冊,降低了創業成本,讓他一舉實現了創業夢。
【數據圖表】
截至9月底,全省市場主體總數為1393.6萬戶,同比增長4.1%,全省市場主體總量居全國第二位。實現線上開辦“1個環節、最快0.5個工作日”目標。
今年我省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截至目前,共推動各收費主體主動退費讓利近1.1億元,為企業減負約1.5億元。
【專家點評】
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張立冬:
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經濟大省、開放大省,江蘇一直將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的“牛鼻子”。當前,全省市場主體總數接近1400萬戶,表明我省在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持續取得突破;也體現出當前江蘇正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着力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痛點堵點難點,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發展之“穩”,為“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7 關鍵詞:綠色發展
【我在現場】
產業“含綠量”,拉高發展“含金量”
□ 本報記者 許海燕
碼頭上,滿載着進口金屬礦石的貨船靠岸后,卸船機抓取貨物,通過皮帶機系統直接傳送到堆場,全程沒有一絲揚塵;碼頭引橋上,125套風光互補路燈分佈兩側,不用布線,不用火電,大大節省能源消耗;沿路的揚塵監控裝置實時監測着空氣質量、風向指標,一旦數據超標就會自動啟動場站內的噴淋系統……近日,記者在新建的江陰港6號碼頭漫步,迎面清風徐來,綠色港口躍然眼前。
為將沿江生產岸線退出來,還江於民,曾經位於主城的江陰港,在港口生產運營總體平穩的情況下,毅然搬離中心城區。“以前在老港區,像這樣的鞋子根本沒法穿。”江陰港港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華指着腳上的白皮鞋感慨,雖然搬遷后岸線變短了,但港口在設計、工藝上都比原來更先進更綠色。
今年1―9月,江陰港港口集團總用電量3579萬千瓦時,其中綠色能源使用佔用電總量的45%。今年,集團還出資300餘萬元,繼續委託第三方負責到港內貿船舶的污染物接收。
“江陰以產業‘含綠量’拉高發展‘含金量’,加快建設零碳開發區、零碳示範工程,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綠提’。”江陰市工信局局長季震介紹,今年以來,該市組織實施了20個重點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力爭實現年節能量8萬噸標煤以上。持續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一年關停搬遷“散亂污”企業165家,整治提升66家,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5家。僅今年,江陰就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8.8%。
【數據圖表】
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南京等9個市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目前,全省已篩選確定187個“綠島”項目,有力促進了企業達標排放。
全省擁有國家森林城市8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城市5個,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46個。
【專家點評】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成長春: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江蘇始終堅持為生態“留白”、為發展“添綠”,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從省級層面看,以頂層設計推動美麗江蘇建設。省委、省政府印發《美麗江蘇建設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美麗江蘇建設的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今年,江蘇出台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從設區市層面看,創舉連連,蘇州建設太湖生態島,無錫啟動創建太湖流域水治理重點實驗室,徐州“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江蘇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出一條發展與美麗同行之路。
8 關鍵詞:糧食安全
【我在現場】
辛勤耕耘,換得稻穀飄香
□ 本報記者 顏穎 吳瓊
10月中旬,記者在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濱河村潘培勇家庭農場看到,500畝水稻已開始泛黃,稻穗逐漸飽滿,秋風拂過時飄出淡淡清香。“這茬水稻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能收割,預計畝產1300斤干稻,現在主要是為小麥播種做準備。”農場主潘培勇告訴記者。
潘培勇是土生土長的濱河村人,大專畢業,學的是現代農業管理,曾到過上海等地打工。2013年濱河村推行土地流轉,他嗅到鄉村振興與創業發展的契機,返回家鄉包地種田。“人說恭弘=叶 恭弘落歸根,我們在外面始終是漂着,不如回家踏實。當時覺得土地規模化種植是個趨勢,正好回家創業。不過剛開始我只包了200畝,產量穩定以後才敢擴大到500畝,現在是濱河村面積最大的家庭農場。”
由於常年種田,潘培勇面龐黝黑,但雙目炯炯有神。說起種田,他頭頭是道:“別看都是水稻,我的跟別人的可不一樣。我的種子全部是‘南粳9108’,產量高、抗倒伏、口感好。在播種方式上,以前农民育秧是簡單浸泡后撒種,我先用藥水浸泡消毒再播種,耕種全部机械化。在水稻生長期,我施肥也更細緻,剛栽插、分櫱、拔節、保花孕穗都分別施肥。都說糧食安全很重要,就是從我們這一粒一粒稻穀上來的。”
精耕細作之下,潘培勇的稻田連年豐收,農場去年營收超200萬元。他還常態化用工幾十名,帶動村民就業。對於未來發展,潘培勇已早有規劃。“‘南粳9108’逐漸成為常規品種,我打算引進雜交稻制種,收益更高。現在洪澤已有人在種,單季稻畝產值能有4000多元。”
【數據圖表】
今年我省夏糧播種面積3706.2萬畝,較上年增加13.8萬畝、增0.4%;單產377.8公斤,增加3.9公斤、增1%;總產280.1億斤,佔全國9.5%,增加3.9億斤、增1.4%,佔全國增產總量的13.6%。全省夏糧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增幅均高於全國水平,單產、總產雙創歷史新高。
【專家點評】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 杜永林:
江蘇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以佔全國1.1%的國土、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不僅有效保障了全省8500萬人吃飯問題,還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盯緊盯牢糧食生產目標,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細落實糧食生產關鍵措施,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春夏連旱、高溫乾旱、強對流天氣等不利條件影響,夏糧再獲豐收,秋糧形勢向好,有望實現全年糧食麵積、單產、總產“三增”。
江蘇堅持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把糧食產量穩定度列入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考核指標,把糧食麵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減分項,逐級分解落實8124.9萬畝糧食、309.2萬畝大豆生產任務,穩定水稻、小麥面積,积極擴種大豆油料,穩妥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確保糧食種足種好、種在適播期。
統籌 杭春燕 付奇
江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鼎新革故,释放“三新”经济更强活力
“三新”经济,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2892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8%,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6%,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回望过去5年,江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不仅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活因子”,推动江苏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缓解下行压力,
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
近年来,以网络购物、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线上消费快速壮大,今年8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8%,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20.3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商等应用场景进一步下沉,也让城乡经济进入稳步协调发展的良性区间。
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整体福利。
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180多个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2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先后落地;无锡量子感知产业园、南京烽火通信活动总部基地、苏州中城捷运总部基地等一批产业辐射力强、规模体量大的优质项目陆续建成。
新产业、新产品也在强劲增长。今年8月,我省生产的工业产品中,光纤、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分别增长33.5%、40.2%、105.4%、195.6%,有力拉动了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提升。
省统计局相关人士分析,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598.8,比上年增长35.4%,这与我省的情况大体一致。“三新”经济已成为我省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保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稳定器”。
以“鼎新”促“革故”,
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
连日来,徐工重型5G全价值链智能工厂内,机器人在高效运转。“通过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设备看板,所有数据实时更新,交付周期缩短35%,人均产出提升70%。”徐工重型信息化管理部部长李忠福告诉记者。
产业数字化热潮涌动,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的升级、转型和再造,传统运营管理、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变更重塑,都成为广大传统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共同需求。“三新”经济正在以超常速度塑造传统产业。以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为例,同比增长19.7%,比规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
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成为“三新”经济以“鼎新”促“革故”,引领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典型场景。
优存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9月7日,第九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发布的《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信业收入分别达到3.56万亿元、1.15万亿元和1135.5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扩增量,投资信心越来越强。眼下,江苏与数字设备、数字产业紧密相关的行业投资快速增长,今年前8月,全省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6%,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李逢春看来,随着新技术不断演进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呈现加速态势,这就需要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推进新型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的深度融合。比如,加大人工智能、AR/VR、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高端软件研发和应用,加快工业企业和设备“上云”步伐,谋划创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助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夯实载体“基座”,
完善“三新”经济运行机制
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迫切需要规范与促进“两手抓”,推动“三新”经济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省统计局设立了专项数据统计;省科技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着重释放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各地纷纷印发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类规划和意见,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要以打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为手段,完善‘三新’经济市场运行机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建议,政府部门应一边努力打造市场机制活、服务效能佳、综合成本低、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三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边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比如加快建设以“云+网+端”为技术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数字设施升级、数字产业融合、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监管治理、数字开放合作等工程,不断更迭升级业态模式。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省工信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三新”经济载体建设,政府和企业应各司其职,政府部门在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企业则需要以高端化和国际化为导向,积极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市场前沿技术研究,打造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政企携手培育属于江苏的“阿里”“华为”。
李逢春建议,发展“三新”经济要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互促进,构建有机开放的国际合作关系,特别是大中型国企应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筹建合作联盟,成为“走出去”发展的战略主力军,形成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的环境。(记者 李� 许愿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