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2022
09-02

  江蘇省僑聯第八次代表大會開幕

  萬立駿吳政隆許昆林張義珍出席併為僑界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頒獎

  8月31日上午,江蘇省僑聯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南京開幕。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萬立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政隆,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省政協主席張義珍出席開幕式,併為僑界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頒獎。

  萬立駿在開幕式上講話,代表中國僑聯向大會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僑聯工作,着力把握新時代、新使命、新格局,积極為凝僑心、匯僑智、護僑益、聚僑力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完善服務、營造環境,推動全省僑聯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希望江蘇各級僑聯組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廣泛凝聚僑心僑力僑智,在加強對僑界群眾思想政治引領上走在前、做表率,在助力“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上走在前、做表率,在持續強化基層僑聯組織建設、提升僑聯組織活力上走在前、做表率,在努力提升服務僑胞能力和水平上走在前、做表率,為江蘇“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惠建林在講話時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團工作和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把僑界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更大作用,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力量。希望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永葆赤子之心、常懷桑梓之情,做愛國精神傳承者、創新發展參与者、對外開放推動者、社會建設促進者、中華文化傳播者。全省各級僑聯組織要牢牢把握凝聚僑心僑力同圓共享中國夢主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不斷開創江蘇僑聯事業新局面,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會議表彰了“江蘇省僑界傑出人物”“江蘇省歸僑僑眷先進個人”“全省僑聯繫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等僑界先進。

  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小敏,省政協副主席王榮平出席大會。副省長方偉宣讀表彰決定。省各人民團體向大會致賀信。省有關部門和省各人民團體主要負責同志、僑界代表等參加會議。 (記者 黃偉)

2022
09-01

  中新网江苏新闻8月30日电(马强)近日,由盐城市滨海县公安局主办的“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主题夏令营活动在该县行知实验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基地落幕,来自该县13个乡镇的800余名中小学生通过场景模拟、VR体验、互动问答等方式学习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今年暑假,滨海公安以“意识防”为重点,深化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文明建设,强化农村地区学生群体宣传。目前,该县13个乡镇已建成15处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分批组织万余名师生及家长参观体验,并形成常态机制,预计今年秋学期实现全县11万名中小学生全覆盖。

  滨海公安还全面分析中小学生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和伤害特点,总结归纳10类交通安全风险点,对该县主要道路口实景拍摄并建模,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观看体验,掌握安全出行常识。

  “通过模拟体验,让中小学生感受不佩戴头盔、不按交通信号灯通行等行为带来的危险性,让学生们做到知危险、会避险。”滨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综合中队中队长郭舒洁说。

  针对农村地区学生多由老人接送这一特点,滨海公安将农村地区老人作为校园交通安全的重点宣传对象,暑假期间将交通安全大篷车开进田间地头,用“农村大喇叭”让出行提示响彻村头巷尾;利用村民大会、党员活动日等时机,以宣讲“身边人身边事”的方式开展集中警示教育;借助村镇集会、农村家宴等契机,通过表演快板、地方戏、方言小品等交通安全公益节目,讲农家话、说安全事、畅文明行,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今年以来,滨海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38.6%,涉及学生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15%。(完)

2022
09-01

  中新网江苏新闻8月30日电(瞿秋荣 史健)“解决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只要残障人士有工作意愿,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我们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镇江市润州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杨留永近日说。

  镇江女孩孙雅茹6岁时因患有脊髓血管瘤,腰部以下失去知觉,要靠轮椅才能出行,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不仅圆了大学梦,毕业后还实现了正常就业。孙雅茹大学毕业时,镇江市润州区残疾人联合会曾主动联系她,希望为她提供一些帮助。孙雅茹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更相信社会会给予残障人士平等的就业机会。”

  今年以来,镇江市润州区残疾人联合会共组织残疾人招聘会4场,通过招聘实现了数名大学生就业,并主动到企业走访,将信息及时上传到平台进行比对,有针对性地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完)

2022
09-01

  政策加持,夜遊升溫,晚上遊客甚至比白天還多 ――

  “有備而開”,博物館越夜越精彩

  即將過去的暑假,伴隨“夜經濟”的升溫,省內十多家博物館相繼推出豐富多彩的“奇妙夜”活動。博物館夜場人氣如何?公眾需要什麼樣的博物館夜遊?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館如何在“夜經濟”中有所作為?

  多地開啟博物館夜遊,“夜經濟”更多樣

  在甘熙故居的水池假山間欣賞扇形水秀,到津逮樓內感受5D沉浸式體驗,在茶館里聽非遺傳承人彈唱南京白局,再逛逛夜色下的熙南里歷史文化休閑街區,品嘗南京傳統小吃。8月20日晚,記者在南京熙南里感受了一迴文化夜市。

  博物館在節假日延時開放、舉辦夜間活動在我省已不算新鮮事物。335家備案博物館中,近半都曾在特定節日、活動期間舉辦“奇妙夜”活動,如“南博奇妙夜”已連續舉辦7屆,每年的預約名額都是“手慢無”。伴隨市民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的提高,一些博物館開始嘗試有規律地夜間開放。如鹽城市博物館自2021年9月以來,閉館時間從原來的傍晚5點延長至晚9點;宿遷市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無錫博物院等十多家博物館也在小長假、暑假期間相對常態化地延長開放時間。

  一些博物館還會舉辦夜場演藝活動,讓博物館之夜“活起來”。大報恩寺遺址景區與遊戲《江南百景圖》聯動推出主題牆打卡,在景區北側的掃帚巷打造後備箱集市,吸引多元受眾;鹽城市博物館推出漢服文化月、七夕乞巧民俗互動、宋代點茶、淮劇藍調等活動,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還有一些博物館則結合自身特色,策劃推出研學課程。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開展“博物館奇妙夜――在恐龍腳下入眠”夜晚探秘博物館活動,讓孩子們館內尋寶並夜宿博物館;南京六朝博物館組織“六朝風雅・夜”系列社教活動,選取六朝文物圖案和六朝歷史中的故事,輔以互動體驗,帶小朋友們走進1700年前的六朝生活。

  “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我們館一年25萬人次客流量。2021年,客流量19萬人次,僅僅下降了6萬人次,算南京文博場館里情況較好的。”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劉媛之介紹,截至今年6月,民俗博物館已經完成了全年参觀人數和門票收入計劃雙過半任務。統計發現,該館本地客流達到了總客流量的85%。40歲以下則佔總客流量的30%,其中,30―39歲年齡段佔比23%,而這部分人群恰好是目前夜間消費市場的主力軍。

  宿遷市博物館館長高小亮也發現,晚上館里的遊客甚至比白天還多,如7月8日至8月20日,在該館延長開放的12天中,夜間遊客數超過白天的達10天。

  博物館開放夜場,為大眾提供了新的休閑場所和娛樂方式,豐富了城市的夜生活,也優化了文化消費產業鏈。記者發現,大多常態化夜間開放的博物館都處在“夜經濟”聚集地,實現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如宿遷市博物館緊靠項王故里景區,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位於熙南里文化街區,六朝博物館位於長江路街區。2021年10月,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長江路街區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2022年7月,南京熙南里歷史文化休閑街區入選第二批國家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沒有文化消費場景的加入,‘夜遊生態’是不完整的。”南京旅遊集團熙南里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周軼告訴記者,熙南里街區布局“新夜態”,致力打造年輕化、精緻化、休閑化的文旅消費項目,如聯合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共同打造《甘宅雅韻》夜遊項目,在街區舉辦六朝雅集、漢服節、讀書節、咖啡節等。

  除了延長開放時間,更要“有備而開”

  工作日白天,大人要工作、小孩要學習,於是,博物館在工作日里經常冷冷清清,到了周末則人頭攢動,常常需要提前預約、現場排隊,觀展體驗大打折扣。這也催生了博物館的夜遊需求。

  記者採訪發現,公眾對博物館夜場的期待,並不只是單純延長開放時間和看展覽,還要看“有趣”、看“特色”,要讓人從走進去的一刻起就融入到場景中去,最好在放鬆休閑之餘能有所得。

  “夜晚的博物館比白天多了一些神秘感,在古典園林內用現代光影秀還原歷史人物,沉浸感十足。”家住南京市鼓樓區的趙媛近日在小紅書和微博上分享自己参觀瞻園的經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7月23日,南師附小鐵北新城分校三年級的陳博謙和謝澄希慕名到南京民俗博物館欣賞南京白局,並上台現場學習和表演了白局《靜夜思》和《遊子吟》。“小朋友和我們都收穫了獨特的夜遊體驗,遺憾的是室內展廳夜場不開放。”也有遊客對夜間不開放館藏展廳的博物館提出建議。

  “充分挖掘博物館主題文化元素,通過創意給予現代時尚的包裝,帶給遊客新奇體驗,這樣的夜遊項目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楊英說,該館正考慮進一步豐富夜遊體驗,引入社會資源,對夜瞻園現有的遊覽路線、遊覽方式、表演內容、遊客互動等規劃進行提檔升級,增強遊客的沉浸式觀感,為遊客呈現一場更有品質、內涵、趣味的實景演繹。

  “夜間旅遊市場以年輕人為主,他們的主要訴求是休閑放鬆。未來,我們館準備攜手街區,打造‘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劉媛之告訴記者,所謂“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就是在保護傳承非遺資源的基礎上,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景區內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植入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體驗活動,讓遊客走到哪裡都可以感受到非遺。

  “博物館的夜晚要亮起來,更要留得住人。如果缺乏高質量展覽和活動,即使24小時敞開大門,也難有人來。”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處處長車寧認為,博物館夜場不能簡單打開大門,應“有備而開”,要開發符合休閑、體驗、教育需求的多業態產品,為公眾提供更具文化、創意、互動的休閑場所和方式。

  政策加持,助力博物館為夜色添彩

  雖然備受關注和期待,但博物館夜間延長開放實施起來並不簡單。

  “博物館承擔保管文物的職責,需要時刻保證文物安全。”楊英說,增加照明設施、大量鋪設電線會增加安全隱患,木質結構的古建築擔不起這個風險。因此,瞻園夜間只開放園林區域,且全部使用冷光源。為了減少人體特別是兒童直接接觸燈具可能導致的危險,燈具還要進行隱蔽處理,做到“見光不見燈”。

  與此同時,不少博物館受限於國家一類公益的屬性,開放夜遊不能為員工帶來收益,增加的客流對他們的收入沒有任何影響,反而“多了擔子”。

  可喜的是,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印發的《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錯峰延時開放,服務十五分鐘城市生活圈。我省《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則提出“三權分置”、政府投入+慈善公益(基金會)、“大館帶小館”等新發展模式,探索博物館公益單位與市場機制相融合的務實舉措,以社會力量的“活水”為博物館發展帶來活力,並明確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一館一策”方式,制定獎勵辦法,激發創新活力。

  省內多地在關於促進“夜經濟”發展的相關文件中,都有支持文博場所夜間延長開放的內容。南京《關於激發文博場所活力繁榮夜間經濟的意見》明確,根據夜間文博場所開放效益,增加不超過單位年度績效工資總量的15%作為夜間開放加班人員獎勵性績效。

  目前省內常態化夜間開放的博物館主要有三種類型:南京市多家公益二類博物館,有政策支撐,夜間開放的收益可用於加班人員的績效獎勵;宿遷市博物館,公益一類,按照屬地政府要求延長開放,通過調休等內部管理方式維持運營;鹽城市博物館是我省首家嘗試“三權分置”改革的公益一類博物館,在不改變藏品權屬、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運營權交給外部公司市場化運作,為國有博物館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運營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視角。

  政策活水入渠來,多家博物館先行先試。期待更多博物館延時開放、夜間開放,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用新“夜態”喚醒多彩城市活力。(記者 楊� 見習記者 程曉琳 實習生 黃麒霖 餘慶玲)

2022
09-01

  中新網南京8月30日電 (徐珊珊)據江蘇省教育廳30日消息,近十年,江蘇每年向社會輸送的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且增幅較大,由2012年52.6萬人增加到2021年60.1萬人,十年總數累計556.9萬人。

  當天,江蘇省教育廳召開“砥礪十年譜新篇 奮楫揚帆建新功”第二場系列新聞發布會之“江蘇高教這十年”,介紹十年來江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效。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介紹,十年來,江蘇高教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持續加大資源建設力度,增加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優化層次結構,讓更多的學子享受到優質高等教育。隨着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近十年,江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較快,由47%增長至6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2個百分點。普通高校數由153所增至168所,數量居全國第一。

  近十年,江蘇本科專業結構持續優化。楊樹兵說,十年來,江蘇高校專業總數由2500個增加至4000餘個,總體規模擴大了60%,並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积極增設了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等專業,本科專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專業與產業契合度不斷提高。

  隨着江蘇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积極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高校科技創新改革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近十年,江蘇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躍升。截至2021年底,江蘇高校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9.2萬人,比2012年增加50.8%;擁有兩院院士79人、國家高層次人才1800餘人,高層次人才總數約佔全國高校10%。十年來,江蘇高校共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4612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51項、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573項。

  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江蘇主動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科技創新支撐,推動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助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發展。楊樹兵舉例稱,南京工業大學研發的膜製備與集成技術解決了製漿廢水零排放等重大環保難題;江南大學科研團隊“改造工業微生物底盤細胞高效合成高值氨基酸”研究成果實現了中國傳統氨基酸發酵工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完)

2022
08-30

2022長江文化節開幕。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8月29日電(周建琳)27日晚,2022長江文化節在張家港開幕。開幕式以“今朝更好看”為主題,分為《長江萬古情》《乘風千帆起》《追夢未來行》三個篇章,以長江流域山歌號子為主線,運用多媒體技術,搭配情景演藝、燈光秀等,為觀眾呈現了一台主題鮮明、特色濃郁的精彩演出。

  2004年以來,張家港以長江文化為媒、“張家港精神”為帆,攜手沿江各省(區、市),連續19年舉辦長江文化節,被譽為“縣級市率先扛起了弘揚長江文化的大旗”。

  去年,長江文化節升格,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蘇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成為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前沿陣地,展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引擎。

  今年的長江文化節秉承“融合、弘揚、共享”理念,圍繞“文物保護”“非遺傳承”“藝術交流”“文旅融合”4條主線,將舉辦6大板塊10項子活動,在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將生動展現張家港60年開拓奮進的歷史成就。

  今年,長江文化節還首次鏈接國家藝術基金資源,引進8部叫好叫座的長江劇目,集中展示長江文化的藝術活力,加深長江流域藝術交流交往。同期舉辦全國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發揮江蘇曲藝重鎮的力量,弘揚振興曲藝事業,全面推進曲藝高質量發展。

  活動期間還將開展“長江文化之旅”主題線路採風活動,向長江流域各省(區、市)發出邀約,梳理長江流域的文化和旅遊精品線路,邀請網絡達人實地採風,加強地域聯動,全力打造長江旅遊網紅、優質目的地,全力推動長江文旅融合發展。

  據了解,張家港將立足建縣(市)6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持續擦亮“長江文化節”靚麗品牌,與時俱進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全力打造長江大保護生態文明的縣域典範,與長江流域各地區攜手並肩、齊聲唱響“同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的新時代“長江之歌”。(完)

2022
08-30

  江蘇自貿試驗區迎來揭牌三周年 ――

  解碼119.97平方公里熱土的“關鍵詞”

  8月30日,江蘇自貿試驗區迎來揭牌三周年。三年前,119.97平方公里的熱土被寄予厚望: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三年後,江蘇自貿試驗區有哪些變化?答案藏在制度創新、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深度融合等關鍵詞中,也藏在每個關鍵詞背後的數據、故事與細節中。

  關鍵詞一:創新

  探索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96項

  從“0”到“1”的跨越,常常發生在江蘇自貿試驗區。

  近日,南京片區內企業江蘇蘇美達科技設備有限公司的8輛五菱牌MINI電動汽車,在金陵海關通過全國通關一體化報關后,從廣西勐臘口岸運往境外。南京獲批江蘇省唯一的全國二手車出口試點城市后,該公司於去年7月獲批二手車出口資質,並成功實現江蘇省二手車出口“破零第一單”,現如今出口目的地涉及23個國家。

  “在‘一體化通關’模式下,我們出口車輛從申報到海關放行通關,全程用時不到1天。”蘇美達科技設備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總經理錢有文說。據統計,自南京市獲批二手車出口試點城市以來,金陵海關已累計辦理二手車出口504輛,貨值8187萬元人民幣。

  一項項制度創新的成果,不僅含金量高,而且深受企業歡迎。三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改革試點任務落地實施超過98%;全國複製推廣的278項經驗案例省落地實施率超過95%。三個片區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累計探索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96項,其中11項在全國複製推廣、7項在國家部委完成備案、88項在省內複製推廣。

  南京片區建成全國首個覆蓋全生產要素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台,開放運營全國首家中小企業EDA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啟用全國自貿試驗區首個原創知識產權認證平台,知識產權質押項目數佔全國10%,服務企業6000餘家,實現融資196億元。蘇州片區在全國率先開展《研發或臨床用對照樣品登記管理辦法》、長三角一體化特殊物品風評結果互認等試點;開發全國首個新型離岸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平台;發行全國首單中新合作自貿區債券。連雲港片區首創中歐班列“保稅+出口”貨物集裝箱混拼新模式;率先開行過境和出口兩類國際班列,實現中亞地區主要站點全覆蓋;成立國內首個海事海關危險品聯合查驗中心。

  “創新的氛圍瀰漫於蘇州片區,推動着各行各業的企業突破自我,跨越發展。”維益蘇州隸屬於全球奶油創始者、全球冷凍食品業先驅之一的維益集團。高溫天氣下,蘇州片區企業維益食品(蘇州)有限公司出品的網紅甜點冰麵包、冰乳酪收穫一大批粉絲。

  維益蘇州相關負責人說,剛落戶園區時,中國烘焙市場尚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客戶對奶油產品的需求還停留在口感好、操作性好的階段。隨着中國烘焙市場快速發展,客戶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期待,助力行業發展提升,維益在新技術研發、供應鏈升級、超級產品打造等方面鉚足勁兒向前跑。維益蘇州在國內率先規模化生產冷凍蛋糕,並通過技術攻關開發了零反式脂肪酸,推出以食用植物油為油脂原料的非氫化奶油系列產品。

  關鍵詞二:開放

  外貿外資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在蘇州片區,如果看到一棟淺藍色的玻璃建築,那便是來自德國的企業儒拉瑪特所在地。1998年,儒拉瑪特將邁入中國的第一步落在蘇州工業園區。作為江蘇省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蘇州片區所在地蘇州工業園區,已集聚全省近20%的省級總部和40%以上的外資研發中心。

  “乘着自貿區建設的‘春風’,我們將進一步推動企業在多元化、数字化、全球化方向發展的步伐。”儒拉瑪特自動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白世泰說,儒拉瑪特(蘇州)一直致力於非標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與生產,將來的自動化產線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構建――客戶提出需求后,只需要在標準庫里選擇相應的工藝模塊,進行快速組合即可。這樣不僅可以加快交期,同時也能夠降低成本。

  三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紮實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質態得到明顯提升。2021年,自貿試驗區完成外貿進出口5914.9億元,佔全省11.3%;實際使用外資24.1億美元,佔全省8.4%,外貿外資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我省制定出台支持江蘇自貿試驗區探索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4個方面、38項政策措施,聚焦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公平競爭等重點領域開展先行先試。

  南京片區推動金融開放創新,落地江蘇首批5000萬美元的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基金和南京首批30億元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成功上線全國自貿區首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標準收發器,實現人民幣跨境收付款全流程直通式處理。蘇州片區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發揮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平台優勢,加快共建“國際化走廊”,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集聚項目44個,生物醫藥、数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全面拓展。連雲港片區在全國率先試點銅精礦保稅混配項目落地投運;海域使用權與海上建(構)築物一體登記率先試點;全省首家海洋食品質檢中心正式落戶。

  連雲港片區有港、有產、有城、有陸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海港口岸和國際班列建設上深度探索。隨着“一體兩翼”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開,眼下,徐圩港區30萬噸級航道工程基本建成。近日,在連雲港海關關員監管下,中國籍“大明湖”輪裝載着近百萬桶原油緩緩靠泊徐圩港區盛虹煉化碼頭,這是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建成以來的首艘進口油輪,也是迄今為止江蘇口岸靠泊的最大外貿油輪。

  “從今年5月項目投料開車成功以來,我們對原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盛虹煉化(連雲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會泳說,“雖然受到了疫情等因素影響,但煉化一體化項目生產進程並沒有耽誤,我們對石化產業基地的發展更有信心,下半年計劃加大進口原油規模,預計20餘批次,約500萬噸。”

  關鍵詞三:融合

  35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深耕

  回望過去,正是開放與創新深度融合,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8月,南京片區企業江蘇集萃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與全球最大的動物模型供應商之一Charles River達成戰略分銷協議,成功牽手國際龍頭打開海外市場。公司專攻實驗小鼠研發、繁育,得益於南京片區“進境SPF實驗鼠海關監管便利化套餐”這一制度創新成果,該公司在進口用於特定藥物研發實驗小鼠時,進口申請審批、隔離檢疫的時間大幅縮短。

  “小鼠的隔離檢疫期從30天到14天的一個時間的縮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可以用來做科研實驗。”集萃葯康生產總監楊慧欣說。如今,該公司已成長為全球小鼠模型品系資源數量位居行業第一的高新技術企業,今年4月登陸科創板,成為南京首家上市的新型研發機構。

  目前,江蘇自貿試驗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500家、佔全省9.5%。三年來,累計新發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10600餘件,其中高端人才佔比近30%。

  為了全球引智,首創聘用外國人單位“紅白灰”三色信用分類管理制度,為外籍人才提供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一站式”聯辦服務;設立全省首家國際人才服務中心、首個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基地,在全省首發“人才政策計算器”。

  通過不斷做強創新鏈、做優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形成了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這其中,我省大力推進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發展,研發(測試)用未註冊醫療器械分類分級管理、生物醫藥國際執業資格比照認定國內職稱、設立高風險特殊物品風險評估中心、成立區域倫理審查委員會等政策先後落地。

  蘇州片區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超2000家。蘇州同心醫療完成全國第一個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工程樣機,並建立了全國第一條體外磁懸浮人工心髒的生產線;飛依諾科技打破了進口品牌垄斷的高端超聲市場,彌補了國產品牌在相關領域的短板……蘇州片區所在地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以及產業、人才、技術3個專項競爭力,在全國215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均躍居首位。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首席科學家陳炳良表示,從耗時7年完成首款新葯上市到產品不斷邁向海外市場,信達生物遠超同行企業的發展速度得益於相關部門對企業的持續關注。“一款新葯從研發到抗體生成、申報評估等,要經歷很多複雜的流程。正是有相關部門全程跟蹤輔導,讓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大大縮短時間跨度。”

  近日,全球生物醫藥發明專利TOP100榜單發布,來自連雲港的企業恆瑞醫藥、正大天晴、豪森葯業分別位列榜單第13位、第23位和第58位。未來,連雲港片區將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結合“中華葯港”建設,開展醫藥企業全生命周期政策研究,在藥品檢驗、審評審批、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等領域進行布局。(記者 丁茜茜 田墨池 宋曉華)

2022
08-30

  “科創江蘇”搭平台,推進會企合作對接 ――

  “雙向奔赴”,科學家企業家攜手創新

  天氣炎熱,擋不住科學家與企業家“雙向奔赴”的步伐。近日,在省科協召開的“科創江蘇”專項行動推進會暨會企合作對接會上,5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和10個省級學會分別與被服務企業簽約。

  全面落實省委工作會議部署,“科創江蘇”專項行動將通過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會企合作、省級學會聯合體、區域科技服務團等產學研合作平台和模式,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共建院士協同創新中心,解決“卡脖子”問題

  “企業急需院士專家幫助解決技術難題,院士專家的成熟技術也需要產業化落地的試驗,因此雙方都有合作需求。特別是在汽車智能化領域,只有在產品試驗、用戶磨合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獲得經驗。”南京寧通智能交通技術研究院院長吳春穎告訴記者,此次公司與江蘇智慧與綠色交通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就低碳自清潔聲屏障技術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搭乘‘科創江蘇’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直通車’,可以觸摸行業頂尖技術,對接外部生產單位,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近幾年,省科協會同國家級學會和省級學會等,分別在南京、無錫、蘇州等地打造22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涵蓋新能源、电子、高端裝備製造、汽車等各大產業。由兩院院士、外籍院士等41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奔走在江蘇大地上,推動解決48個企業“卡脖子”技術,推進72個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培訓企業人才超3萬人。

  “我們組織院士和行業專家團隊赴省內重大電力工程開展科技服務,針對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消納、白鶴灘水電混合直流入蘇等重點工程,指導開展關鍵技術研究。”省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常務副秘書長李群介紹,2019年10月,學會組建由李立�圃菏苛煜蔚淖�家團隊,掛牌成立江蘇能源互聯網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目前,中心已促成8項成果轉化項目和5項原創技術許可,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把“服務企業”放在重要位置。江蘇汽車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去年掛牌落地后,聯合實施江蘇省汽車电子“芯機聯動”專項行動計劃,經過多地調研走訪,徵集多家企業的30餘項開發需求,並協助企業整合資源推進技術研發。

  增設“會企合作”,科技和資本“共振”

  從投石問路到批量處理,從單打獨斗到會企聯動,去年4月啟動的“科創江蘇”專項行動,正着力打造科學家與企業家“共事”、創新鏈和產業鏈“共軌”、科技和資本“共振”的新高地。

  今年,“科創江蘇”專項行動增設“會企合作”項目,通過在企業建立科技服務站、推動成立企業科協等方式,引導省級學會為企業創新提供更加精準有效服務,打通服務企業創新的“最後一公里”。目前,我省企業科協總量達5300餘家,位居全國第一。

  6月,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科協梳理出8項重點技術需求,省科協隨即組織10餘家省級學會專家進行現場對接、把脈開方。“針對無人駕駛、車路協同、單車智能技術等,我們與計算機學會和人工智能學會進行頭腦風暴。”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科協主席張學成說,對接會現場氣氛熱烈,學會專家為集團提供建議40餘條,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近20個,省材料學會提供的防腐防塵加固於一體新型功能材料已經用在港口建設中。

  企業提需求、學會送服務、科協搭平台、地方匯資源,通過建立“科學家+企業家”協作模式,科創資源正不斷向企業奔涌。面向民營企業徵集技術需求清單,省科協組織省級學會深入企業開展“健康養老”“数字經濟”“人工智能”等主題科技服務;組織多場全省民營企業科技聯絡員(首席專家)現場對接會,省級學會專家學者為40餘家民營企業現場把脈,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打造區域科技服務團,促進科創資源下沉

  為促進科創資源下沉匯聚,“科創江蘇”專項行動還打造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科技服務組織――省級學會聯合體。目前,“雙碳”科創、智能製造、建築工業化、鄉村振興等五大領域的聯合體已就位,將為地方產業發展和區域創新需求提供精準的科技服務。

  “省碳達峰碳中和科創聯合體將聚焦我省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不斷融入不同學科、領域、區域的資源,以加大專家‘廣度’來提升創新技術‘深度’和經濟發展‘高度’。”省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陳樂表示,聯合體將建立“雙碳”領域高端智庫、加大科技諮詢服務力度、助力行業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以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區域的具體需求為破題點,“科創江蘇”專項行動特別打造區域科技服務團。在近日舉行的對接會上,三個區域服務團分別組織省級學會的專家和市縣科協以及企業的代表們對接交流,共同探索合作路徑。

  “以蘇北區域科技服務團為例,主要以‘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徐州為基點,重點面向蘇北,輻射全省,與相關市縣聯合開展科技服務合作。”省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馬立濤介紹,目前蘇北服務團已經二次梳理“科創中國”数字平台現有的836條創新需求;為江蘇雲意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技術精準需求匹配專家團隊;還將舉辦“千名專家助千企”行動,聯合開展科技攻關。

  省科協副主席孫春雷表示,全省科協系統將進一步深入推進“科創江蘇”行動,深化省會合作,匯聚高端資源;放大平台效能,加強技術攻關;精準對接需求,提高服務實效;強化因地制宜,打造示範樣板。(記者 蔡姝雯 實習生 馮煜雯)

2022
08-30

  近日,經家庭農場自願申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逐級核評和社會公示等程序,省農業農村廳將南京市江寧區御農香家庭農場等324家家庭農場評定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至此,我省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總數達到2855家。

  2020年以來,按照農業農村部要求,擴容家庭農場隊伍,把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納入名錄管理範圍。全省納入名錄的家庭農場總數由2019年底的5.3萬家增加到目前的17萬家左右。優化省級示範家庭農場評定條件,突出“最佳規模效益”導向,逐步構建省市縣三級聯評制度,累計培育各級示範家庭農場超過1.9萬家。為引導家庭農場強化成本核算意識,2021年為家庭農場“量身定做”了电子記賬軟件――家庭農場隨手記App,供家庭農場免費使用,目前正常記賬戶超過5000家。為提高家庭農場組織化程度,全省建立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總數近200個。(記者 吳瓊)

2022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