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2023
06-24

2023全球智博會新聞發布會。蘇州工業園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6月20日電(周建琳)20日,2023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簡稱“全球智博會”)新聞發布會在蘇州舉行。發布會對外宣布,本屆全球智博會將於6月25日至27日在蘇州工業園區開幕,講述中國AI行業的前沿發展。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集中總結和交流的窗口,2023全球智博會特設六大主題展區,包括國家平台生態展區、國家試驗區展區、工業視覺特色展區等六大特色主題展區。

  2023全球智博會建立“1+5+X”論壇矩陣,設置一場主論壇,邀請中國兩院院士以及加拿大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等國外院士與會。2023全球智博會將聯手行業龍頭機構和領軍企業舉辦工業視覺、智能網聯、生物計算等五場品牌論壇。N場同期活動,不僅有聚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指導和建設的特色會議,也有各項大賽舉行。

  會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年度報告(2022-2023)》及《中國城市人工智能發展指數報告(2022-2023)》兩大報告將發布。大會還將舉行激勵全球AI青年才俊的“祖沖之獎”申報啟動儀式,以及2023年蘇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特色集聚區、技術供給示範企業、應用場景示範項目授牌和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重大招商項目簽約儀式。

  為了尋找和發掘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與價值項目,發揮“頭雁”效應,賦能行業,2023全球智博會將通過“中國人工智能年度十大創新企業”“中國人工智能年度十大風雲人物”“智博會產品金獎”三大核心獎項,對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企業、產品和個人進行表彰。

  當前,人工智能不僅成為各科技強國競爭的關鍵賽道,也是企業謀求未來發展的重要籌碼。2023全球智博會舉辦地蘇州工業園區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已逐漸成長為長三角區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引擎。2022年,園區已集聚相關企業超1300家,人工智能產值超8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30%左右增幅。(完)

2023
06-24
2023
06-23

第15屆“太倉日”活動走進德國斯圖加特。太倉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6月21日電(周建琳)據太倉市委宣傳部消息,德國當地時間6月20日,第15屆“太倉日”活動走進“汽車之都”斯圖加特。當日,太倉還作為國內4座受邀城市之一、且是唯一的縣級市,參加第十一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

  於太倉而言,斯坦姆博士是一個播撒種子者。1993年,來自一家有着百年歷史的德國彈簧製造企業的斯坦姆,“試探”着在上海旁的太倉創建了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由此拉開了太倉中德合作30年的序幕。

  截至目前,487家德企先後在太倉落戶,總投資超60億美元,年工業總產值超600億元。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有6家落戶太倉,德國前20強家族企業有8家投資太倉,落戶太倉的隱形冠軍德企超50家。太倉已成為中國德企投資最密集、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德企畝均產值達1400萬元。

  2008年,太倉在斯圖加特舉辦首屆德國“太倉日”活動,開啟太倉走進德國、合作共贏的嶄新篇章。連續多年的“太倉日”,陸續走進斯圖加特、慕尼黑、杜塞爾多夫等德國重點城市,成為全方位展示太倉發展優勢和中德合作成果的專業品牌活動。

  本屆“太倉日”活動再次走進斯圖加特,回到啟航的地方,見證太倉對德合作30年再出發。

  活動現場,太倉對德合作30周年圖片展開幕,圍繞“中德合作――當下與未來”“隱形冠軍――傳統、創新、成功保障”等議題,來自中德兩國政界、企業界的代表分享觀點和經驗,並對太倉進一步提升對德合作層次和質量建言獻策。

  本次“太倉日”活動上,第三屆“太倉杯”中德技能大賽、第八屆“鄭和杯”中德青年創業大賽發布,為中德兩國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群體構築交流展示的平台。中德企業“總裁班”培訓項目同時啟動,全力服務中德企業間投資交流合作,促進中德企業雙贏發展。

  據介紹,藉助“太倉日”這一平台,太倉將與德國進一步加強經貿、科技、人文等深度對接,形成更多互利共贏成果。當天,博納環境設備、波恩現代藝術展、中德康養中心等20个中德合作項目簽約,涉及產業發展、職業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進一步拓展對德合作內涵。(完)

2023
06-23

“思想的力量”萬場宣講進青年活動現場。無錫團市委供圖

  中新網江蘇新聞6月21日電(焦朋)近日,“思想的力量”萬場宣講進青年活動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新宏泰電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各級青年講師團代表和來自生產一線的200餘名青年職工代表共同參加活動。

  活動中,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江蘇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忠寶作了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彩宣講;“全國鋼鐵行業技術能手”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線材深加工分廠焊接高級技師顧豐波作了題為《立足本職 勇於奉獻》的微分享、“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網供電公司通信運檢工賈婷作了題為《奮鬥青春 點亮数字化無錫》的微分享、無錫公安青年反詐宣傳團代表吳靜佳作了題為《以吾輩之熱血 築防範之心盾》的微分享、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神威・太湖之光”團隊代表蘇艷嬌作了題為《扛起新使命 書寫新速度》的微分享。

  本次活動在新宏泰製作車間設置分會場,由1名“青年講師團”成員和2名青年榜樣組建“1+2”宣講小分隊,深入支部一線、青年身邊開展宣講;在惠山區陽山鎮設置分會場,深入鄉村振興一線、青年身邊開展宣講。

  下一步,無錫團市委將組織全市223名“青年講師團”成員和各行各業青年先進典型,走進課堂內外、車間一線、田間地頭,做好黨的創新理論青年化闡釋,教育引導全市廣大青年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走在前列,讓青春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無錫新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完)

2023
06-23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奮鬥是最有力的時代答卷。

  自1995年6月22日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在古都金陵成立,二十八載紮根江蘇大地,二十八載融入江蘇大江大河,二十八載用心用情服務江蘇發展大局。這是一段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在江蘇不斷成長、敢於突破、書寫創新與擔當的光輝歲月,更是一段浦發銀行傾盡專業、全力以赴、始終陪伴江蘇經濟勇立時代潮頭的青春之旅。

  今天,站在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重要時刻,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將繼續秉承浦發銀行“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的精神,緊緊跟隨江蘇重點產業鏈的發展方向,以黨建為引領,以数字化和綠色為“雙翼”,以服務實體、服務科創為核心,主動擔當,靠前服務,助力江蘇高質量發展。

  強化黨建引領

  激發業務融合發展“新動能”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金融機構之“魂”。

  2023年剛開年,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即召開了2023年工作會議暨黨建工作會議。 會上,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作了題為《夯實客群、明確策略、強化過程、以人為本,一體共進開創南京分行新局面》的主題報告。

  會上,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提出了新一年黨建工作的核心和目標: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忠誠擁護“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行,認真落實總行黨委黨建工作各項要求,賦能發展,一體共進,開創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局面。

  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深刻意識到,抓黨建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黨建。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黨建,黨建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業務發展需要以高質量的黨建作為引領和支撐,必須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目標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以系統思維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業務工作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浦發銀行南京分行擁有1300餘名黨員。為了更好地夯實紅色堡壘、激發發展動能,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實行了與機構籌建同步建立黨組織、同步配置黨組織負責人、同步開展黨的活動的“三同步”機制,着力打造基層支部力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近年來,為了全面汲取紅色養分,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在8家基層黨委、79家基層黨支部中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今年以來,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又不斷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以上率下,堅持原原本本學、堅持全面系統學、結合金融行業發展特點學。

  通過學習,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全體黨員幹部切實提高了政治站位,不斷探索創新“黨建+”工作思路,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

  加快“數轉”“綠轉”

  勇攀高質量發展“新高峰”

  加快数字化轉型、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是當前金融機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新時代、新金融背景下,金融機構如果不能在数字金融、綠色金融上創新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實現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

  在剛剛發布不久的2022年年報中,浦發銀行表示,將奮力推進輕型銀行、綠色銀行、全景銀行建設,強化科創、綠色、自貿、普惠、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展現時代擔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金融力量。

  作為一家從成立之初就自帶“敢為人先”DNA的商業銀行,浦發銀行很早就以敏銳的洞察力,探尋数字化之路。

  浦發銀行南京分行深刻理解,助力数字經濟發展必須與服務民生相結合。近年來,浦發銀行南京分行不斷挖掘與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移動支付場景。從醫院、大學、電信繳費、停車服務、線上支付到物業管理、重點商圈、企業園區等,不斷提升消費體驗,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数字化”服務的力量。

  浦發銀行也是國內較早提出綠色金融綜合化服務的商業銀行。

  早在2006年,浦發銀行就開始了綠色金融的實踐探索之路,並首次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將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全行業務發展的基因。2008年,該行在業內率先推出《綠色信貸綜合服務方案》。此後,积極開拓綠色金融業務,取得顯著成績。

  2021年,浦發銀行正式發布了“浦發綠創”品牌,《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迭代至3.0版,涵蓋了綠色智造、綠色城鎮化、環境保護、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和碳金融等六大領域,全力服務碳中和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為企業設計“碳中和”服務方案,幫助企業提升碳中和綠色資產的綜合收益。

  截至2022年末,全行集團綠色金融業務規模超過1萬億元,涵蓋公司業務、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及集團旗下各子公司。綠色信貸餘額達4271億元,自碳減排支持工具設立以來,累計發放碳減排貸款340億元,均居股份制同業前列。

  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還加大在風電、光伏等領域的持續經營,助力一批風電光伏項目。在山水田園間,在沿海灘涂邊,在魚塘工廠上,都有該行提供綠色金融支持的光伏風電項目發展,為江蘇省綠色電力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下階段,浦發南京分行將與省內綠色金融企業在綠色債券、碳配額質押融資、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等多個綠色金融創新領域,探索新的業務機會和合作模式,持續增強銀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形成該行綠色金融領域的專業化服務模式,進一步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始終以数字化和綠色作為“雙翼”,在專業化服務、特色化服務、創新型服務上“振翅翱翔”。

  聚焦科創服務質效

  打造實體經濟“新引擎”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機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賦能科創企業是金融機構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2023年以來,浦發銀行在多個重要場合表示,积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國家戰略部署,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能級。

  今年年初,浦發銀行南京分行行領導帶隊來到被譽為“中國製造業第一縣”的江陰市,深入一線解決實體企業實際問題、給企業送去金融服務“大禮包”,以實際行動助力江蘇企業謀發展、開新局,以全力以赴的姿態、雷厲風行的作風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浦發力量。

  這是浦發銀行南京分行服務江蘇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

  為促進江蘇產業鏈升級,當前浦發銀行南京分行緊盯江蘇13個先進製造業集群,积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畏困難落地項目、敢於擔責勇於投入。

  今年3月22日,浦發銀行南京分行舉辦了一場隆重而專業的“全面推進科創金融宣講會”。會上,浦發銀行南京分行“浦創中心”正式揭牌,這意味着在響應國家戰略、积極服務科技創新上,浦發銀行南京分行開啟了新的篇章。

  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直至上市期的科創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痛點,“浦創中心”提供了一整套方案,主要包括四大貸款產品和四大專屬服務等。

  “浦創中心”的成立旨在進一步聚焦江蘇製造業上的“明珠”,以創新金融服務,大力支持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支柱性產業體系,助力技術攻關和製造業補鏈強鏈。

  為響應“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等領域支持力度”“做好對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的政策要求,浦發銀行成立科技金融領導及工作小組,深入研究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积極落實資源傾斜補貼政策,出台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差異化授信方案,通過“股、債、貸”一體化的科技金融生態圈服務模式,幫助扶持和培育一批“專註創新、技術領先”的科技創新企業,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發揮集團內資源整合優勢,在服務科創上不斷走深走實。

  千帆一道帶風輕,奮楫逐浪天地寬。二十八年來,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始終圍繞國家戰略、江蘇發展重心、總行要求,奮力貢獻金融力量。在深耕金融服務的同時,浦發銀行南京分行恪守企業的社會責任,服務大眾、關愛民生、回報社會。

  未來,浦發銀行南京分行將謹記“金融為人民美好生活創造價值”使命,以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公眾為宗旨,积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提高各領域的專業化水平,譜寫新時代江蘇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2023
06-23
2023
06-22
2023
06-22

  中新網南京6月20日電(肖日東 譚菲 申冉)挖掘保護經典名方、傳承保護中醫藥文化、建立中醫藥文化基地、培養中醫師傳承人……6月20日,《南京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交南京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進行一審。該條例(草案)擬從服務體系、文化傳承、融合創新、監督保障等方面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出具體規定。

  2023年5月,南京市被財政部、國家中醫藥局確定為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試點項目城市之一。作為有着悠久中醫藥發展歷史、歷代名醫輩出的南京市,也成為國內率先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立法的省會級城市。

  “條例的制定,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工作沿着法治化軌道健康有序發展的切實舉措,將為引領、促進和規範南京中醫藥事業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支撐。”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新聞發言人、研究室主任王利民表示。

  據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中醫院黨委書記劉奇志介紹,歷史上著名的中醫大家葛洪、陶弘景、李時珍均曾在南京行醫採藥。以“金陵四大名醫”之首張簡齋所形成的金陵醫派,與其他多个中醫學術流派同樣名揚四海、各具特色,其眾多中醫藥名家的學術思想至今仍發揮着重要指導作用。“南京市中醫院已經成立了‘金陵醫派中醫藥研究中心’,專門發掘整理經典名方、研究金陵醫派古籍,傳承、培養金陵醫派的特色人才。”

  同時,南京也是國內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各種老年病、慢性病高發,且患病人數不斷攀升,中醫藥及中醫適宜技術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方面,具有諸多優勢。“做好中醫藥立法工作,對於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協調中西醫共同發展、提供更高質量醫療資源供給、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醫療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南京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李華表示。

  “但也應看到,南京對金陵醫派的保護傳承和推廣還不夠,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還很缺乏,中醫藥產業規模偏小、產品不多、市場覆蓋有限等短板凸顯。”南京市衛健委主任夏海鳴認為,針對這些問題和不足,通過立法的方式,有一定的補齊短板、促進解決問題作用。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主任、一級巡視員張孝科介紹,通過向名老中醫、基層醫務人員、人大代表、政府部門負責人、法學專家等各方面廣泛收集意見和想法,此次條例(草案)就集中反映一批收集內容,例如:對“老祖宗”留下的秘方要傳承發揚好、在中醫師人才的培養上要有政策突破、加大對中醫藥扶持力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加大中醫藥的服務率和服務質量等。

  據悉,此次提交一審的條例(草案)共四十七條。分為總則、服務體系、文化傳承、融合創新、監督保障和附則六章。

  其中,條例(草案)第一章擬從醫療機構建設、服務能力建設、中西醫師職業資格界定、中醫藥參与公共衛生機制等方面對建設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出要求,鼓勵發展中醫藥服務,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條例(草案)第二章,專門就推進中醫藥服務数字化建設擬作出規定:推進以电子病歷為核心的智慧化、数字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支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数字醫療等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

  條例(草案)第三章則就推動中醫藥傳承研究、挖掘保護經典名方、傳承保護中醫藥文化、建立中醫藥文化基地、普及中醫藥知識、鼓勵金陵醫派發展、加強中醫藥交流合作等方面,擬作詳細的規定。(完)

2023
06-22

  端午節雖沒到,但粽子的清香早已瀰漫開來:近有小街巷裡現做的手工粽,遠有歐美商超貨架上的真空包裝粽……消費者無論在哪,都能品嘗到清香的“家鄉粽”。

  一隻“小粽子”,勾起海內外華人的共同寄望,也拉動起外貿、消費“大市場”。

  保鮮通關,“江蘇粽子”出口忙

  最近,在蘇州稻香村的生產車間,工人們熟練地包着豆沙粽、蜜棗粽等各式粽子,保證能趕在端午前在歐美、東南亞等地上市銷售。

  “由於海運時間較長的緣故,粽子出口早在3月就陸續啟動了。”稻香村集團海外部董克志說,相較內銷訂單,出口訂單一般下得更早。

  “我們在國內經常能吃到臘肉、紅燒肉餡的粽子,可出口粽子基本都是速凍的,不含肉,連豬油也不能使用。”董克志說,粽子出口的檢驗檢疫非常嚴格,“銷往各個國家的粽子在口味上變化不大,但在包裝形式上會有所差異,比如在產品信息上體現不同的食品安全標識、營養成分表也需符合相應要求。”

  小小一隻粽子,“漂洋過海”並不容易,作為時令產品,粽子存儲時間短,時效性要求較高。當前,南京海關實施“隨產隨驗隨放”“秒出證”等針對性政策,簡化申報手續,極大緩解企業冷凍倉儲壓力,也保障了出口粽子的風味口感。

  揚州楊揚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半數以上的產品都銷往海外。“我們的粽子是傳統手工包制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四角粽子。”公司經理眭琳珠介紹,為支持傳統食品拓展國際市場,揚州海關發揮技術優勢,針對粽子生產原料中的糯米、配料蔬菜、粽恭弘=叶 恭弘等,指導企業建立包括農獸葯殘留、重金屬等在內的18項重點檢驗清單,幫助企業從源頭把好“原料驗收關”,現場監管把控產品熱處理溫度、速凍工藝等,阻斷微生物超標風險。此外,開通應季應節食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專人跟進企業生產,制定監管預案,保障產品快速保“鮮”通關。

  提高產能,手工粽也要優化生產工藝

  製作一隻粽子看似簡單,但從採購原材料、浸泡糯米、備制餡料等,要經歷10餘道工序。“糯米,我們選用江蘇金壇的;粽恭弘=叶 恭弘來自浙江麗水;所需要的肉,則是愛森的,而且肉要提前腌制,吃起來才入味……”在上海老字號“恭弘=叶 恭弘聚興”,一隻小小的粽子彙集了長三角各地的優質資源。

  記者在生產車間里注意到,雖然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但包粽子環節仍沿用傳統的手工包法。“粽子只能手工製作,不能机械化生產,且要求規格一致,這對每位師傅的包制手法提出更高要求。”董克志說,從原料準備到擺上顧客餐桌,中間過程其實相當繁複:晒乾的粽恭弘=叶 恭弘經過3到5次的清洗和蒸煮才能用於包裝;等粽子蒸煮成熟冷卻后,還需進行真空處理,靜置3天後觀察有無脹袋,篩出其中的殘次品,餘下的再放置两天觀察,如此操作下來沒有問題的粽子才可作備用出品。

  “速凍粽子的保質期大概在9個月左右,其實它在風味上和鮮食粽子差別並不明顯,拆袋后加熱1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操作便捷。”據介紹,為了提高粽子產能,近年來,稻香村在餡料加工、粽子滅菌等重要生產工序,持續提升設備自動化水平,優化生產工藝,極大地提升了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

  花式上新,“混搭粽”碰撞出新商機

  6月14日,記者走訪南京城區多家商超。在華潤蘇果一門店,滿減、滿返的粽子促銷海報滿目皆是,櫃檯和過道都擺放着品類豐富的粽子禮盒,有五芳齋、諸老大等老字號,也有散裝售賣的袋裝、網兜粽子。

  “傳統粽”在餡料上做了創新。咬一口都是料的大餡粽受到消費者歡迎,五芳齋推出的新品“爆料粽”主打“粽餡比”1:1;此外,粽子在分量上也進行了“瘦身”,一份袋裝粽子的規格在200克到300克左右。

  “創新粽”則運用了多種時令感強的食物,化身年輕人的消遣茶點。盒馬湖南路店的貨架上,粽子中融入了紫米、芋泥、爆珠、青稞等眾多“新元素”,“讓傳統美食更適應當下潮流,是盒馬的創新密碼。”盒馬預製菜部門採購張麗敏表示。

  這些新式粽子並不是“粗暴”混搭,而是借用了西式糕點的方式,把紫米、芋泥、奶酪預熟,擀成薄薄一層,像瑞士卷一樣層層疊疊,相互融合。包好的食材再裝入粽恭弘=叶 恭弘,小火蒸煮,使粽香滲透入點心內部,既具有西式點心的風味,又融入了傳統粽恭弘=叶 恭弘的淡淡清香。(林杉 王夢然)

2023
06-22

  江蘇数字鄉村發展水平、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均位居全國前列

  一方小小的屏幕,匯聚着田間地頭多種信息;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幫助农民在家“種田”;一個智慧技術的應用,實現農產品增產又提質;一張治理網絡,村中大事小事盡在掌握……如今我省越來越多的鄉村發展邁入“数字時代”。

  6月20日,省委網信辦、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舉辦2023江蘇省数字鄉村發展大會。會上透露,去年江蘇全省数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67.2%,数字鄉村的發展水平、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均位居全國第二。

  “数字底座”不斷夯實

  “我們深入推進基礎設施数字化升級,目前光纖網絡100%連接到戶,5G網絡信號覆蓋率超95%。”数字鄉村發展大會上,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主任、浦口區委書記吳勇強在分享浦口區國家数字鄉村試點建設經驗時,首先談及的就是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他看來,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是基礎和保障。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堅實,浦口通過應用生產管理系統和智能滴灌系統等,農機作業率達50%以上,節省人工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14.8個百分點。

  放眼全省,数字鄉村建設的“数字底座”正不斷夯實。去年全省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29億元,累計建成5G基站18.7萬座,5G信號行政村覆蓋率達74.7%,全省農村寬帶接入用戶1447.3萬戶,排名全國第二,城鄉的“数字鴻溝”不斷縮小。

  與此同時,全省公共數據平台和各類應用支撐平台的建設不斷加強,為農村生產提供公共服務和應用支撐。當前,全省政務“一朵雲”總體架構確立,电子政務外網實現省到村五級全覆蓋;省智慧氣象服務平台投入試運行;全省路網實現“一張網”智慧監測和安全管控;省農業農村大數據“蘇農雲”平台全面建成,推送數據近60億條,實現全省近10年高標準農田數據“上圖入庫”、5000多個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在線管理。

  数字技術成為“新農具”

  在鹽城海豐農場智能管理中心,4名技術人員通過5G“智慧漁業”監控平台,就能實時監管1.2萬畝養殖塘;在南京市浦口區與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共建的数字大田裡,由插秧機植下的秧苗正健康生長,自動灌溉系統、殺蟲設備圍繞在農田周圍,农民坐在家裡點點手機就能操作。

  如今,“以前種地靠鋤頭,現在種地靠手機”成為現實。在首批國家和省級数字鄉村試點地區中,豐縣建成数字國土實驗基地,崑山建成蘇州首家“5G+智慧漁場”,常熟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三大主導產業應用数字信息技術覆蓋率超50%,沭陽縣建成花木等34個農業互聯網示範基地……5G農機、物聯網、AI等数字技術正成為江蘇鄉村的“新農具”。

  為推動数字技術與產業發展加速融合,去年江蘇省組織實施了“基於数字孿生的綠色果蔬種植關鍵技術創新與場景構建”等14項数字農業技術裝備研發重點項目,組建智慧農業和設施果蔬智能生產2個創新聯合體,支持開展“無人拖拉機關鍵技術與耕深自適應調控系統研發”等9個創新項目攻關,未來將進一步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更多的农民也開始积極擁抱数字生活。夜幕降臨,在東海縣直播電商產業園裡的村民們反而比白天更忙。短短几個小時,就有村民向國外客戶賣出上千美元的水晶產品。“以前晚上不到8點就黑漆漆一片,現在凌晨三四點村裡還忙着跨境直播,大家幹勁很足。”東海縣曲陽鎮興西村黨總支書記趙中剛說。

  目前全省累計建成縣級涉農電商產業園101個,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物流快遞網點全覆蓋,全省農產品年網絡銷售額突破1200億元。為幫助农民提升数字素養與技能,該省深入開展“e起致富”蘇貨直播新農人培育行動、農產品電商“萬人培訓”、农民用網等活動,讓农民們更快更好擁抱数字生活。

  “數”治鄉村提升幸福感

  如今,無錫市惠山區的村民發現生活中田容田貌、村容村貌髒亂差等問題時,通常會打開手機中的“隨手拍”APP拍照上傳,由網格員核實處理。“群眾參与数字鄉村建設,数字鄉村才能持續發展。”無錫市惠山區副區長田紅保介紹,為調動村民參与村莊治理的主動性、积極性,村裡會給反饋有效的村民發放對應的積分,用於兌換米、油等生活物品。

  近年來,江蘇省持續推動智能社會治理向基層延伸,藉助数字化管理為鄉村治理提質增效。當前,全省農村重點公共區域視頻監控覆蓋率達98%。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建設實現市縣鎮三級全覆蓋,城鄉社區基礎信息庫初步建成,應急廣播體系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台及時快捷實現精準救助。

  数字鄉村建設,還提升了信息惠民水平,增強村民生活幸福感。去年以來,江蘇省已完成20類涉農證照信息电子化,實現“一次生成、多方復用、一庫管理、互認共享”。遠程醫療服務通達全省所有縣(市、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7%。“文旅e鄉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務實現全省1237個鄉鎮、街道全覆蓋。人社一體化信息平台實現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各險種關係轉移“一地申請、聯網辦理”。我省還建成省農村宅基地審批系統(試用版),17個縣(市、區)試點農村宅基地線上審批及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線上交易。(胡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