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2021
10-14
2021
10-14

江蘇英國高水平大學聯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在常州掛牌。 吉芷曉 攝

  中新網常州10月12日電 (記者 唐娟)10月12日,江蘇英國高水平大學聯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在常州江蘇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新址上掛牌。

  據了解,常州江蘇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是由常州市科教城管委會和江蘇大學共同出資建設的產學研合作基地,於2009年5月正式簽約成立。研究院在常州科教城的新址落成后,將集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推進一批重大產業研發項目,為常州產業轉型升級貢獻更大力量。

  近年來,江蘇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過建機制、搭平台、強措施,健全完善技術轉移體系,促進了原創性科技成果的持續產出。2019年江蘇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600億元。2020年,江蘇省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3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三位,以科技創新為推動力,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蘇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增強駐蘇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地方創新發展的能力。鼓勵和支持地方、園區聯合高校院所、創新型領軍企業共同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促進高端創新資源與江蘇省產業更加有效對接。提升省產學研對接服務平台智能化、集成化服務能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對接線上線下融合聯動,支持省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科技副總等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模式深化推進和內涵提升”。

  2020年,江蘇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攜手常州科教城引入江蘇英國高水平大學聯盟資源,設立了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此次掛牌后,江蘇英國高水平大學聯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將依託聯盟內多所英國高校和江蘇高校的科技、人才、項目資源,進一步加強協同合作,在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載體建設上共享機遇、共促交流、共謀發展,全力打造長三角國際化創新合作新標杆。(完)

2021
10-13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12日电(周建琳)11日,2021长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张家港市召开。会上宣布,本届长江文化节定于10月25日至11月10日在张家港举行。

  2004年,张家港市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本着“流域文明、共商共享”的思路,创新性地举办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被誉为“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如今,连续举办17年的“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盛典和重要的长江文化符号。

  今年,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政府主导推动节庆升格,共同主办长江文化节,力争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前沿阵地,彰显“最江南”厚重品格的有力支撑,展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升格后的长江文化节,将延续“长江文化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办节宗旨,紧扣“保护、传承、弘扬”主题,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理念,立足长江沿线,突出长三角重点区域,围绕“非遗”“文物”“文旅融合”“戏曲”及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活动内容形式,融入国际元素,强化区域联动和共建共享,旨在搭建长江沿线城市文旅交流互鉴平台、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红霞介绍,2021长江文化节包括4大主项9个子活动,主要包括开幕仪式、展览展示、主题论坛、成果发布等,汇聚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参加。本届长江文化节将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构筑城市联动对话、文旅交融的平台,策划成立长江文化高峰智库,上线长江流域文旅数字资源专题库。与此同时,邀请长江文化学者、文旅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等,围绕长江流域文化和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长江文化IP化发展、数字文旅、夜经济等方面献言献策。

  近期,张家港还将策划举办第十九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暨第三届张家港市凤凰镇非遗文化季展示展演活动、“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展、张家港市乐余镇农民风筝邀请赛等活动,为2021长江文化节预热。

  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卫兵表示,张家港将不断凝练长江文化节品牌特色和节庆定位,研究制定“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助推江南文化”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把长江文化节建设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前沿阵地,使其成为彰显“最江南”厚重品格的有力支撑,展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以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完)

2021
10-13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12日电(周建琳)情牵张家港,逐梦现代化。以乡情为纽带,整合乡贤资源,激发乡贤活力,一场秋天之约,将为张家港创新发展积蓄新动能。首届张家港发展大会将于10月25日举行。这是迄今为止该市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海内外港城人的盛会。

  首届张家港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11日举行。会上,张家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朱艳介绍,参会对象包括海内外张家港籍和在张家港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以及张家港荣誉市民、城市贵宾等。大会将围绕“情牵张家港 逐梦现代化”活动主题,以链接和整合有利于推动张家港高质量发展的各方资源为目标,融入“游子情怀、长江文化、经贸交流”等多种元素,凝聚天南地北家乡客、五湖四海港城人共同建设美好家乡、发展美好家乡的智慧和力量。大会期间,张家港在做细做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将举办金秋经贸周活动、2021长江文化节以及相关特色活动,邀请乡贤和嘉宾深度参与。

  据张家港市副市长翁羽人介绍,今年金秋经贸周活动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与张家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契合度更高。活动期间,12场内容丰富的分会场活动将同步启动,包括中国航天・张家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对接大会、张家港科技招商(招才引智)合作大会等。

  今年以来,以“创新提质年”为工作主线的张家港,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迈上了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光束汽车、信义玻璃、中车氢能源、杉金光电等具有产业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加速建设,进一步吸引集聚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落户。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张家港通过加强科技招商等一系列大动作,加速推动一批新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动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不断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为更好服务乡贤,张家港市还搭建“张家港乡贤”数字服务平台,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以“宣传展示+服务互动+数据库”为主要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盛会”。(完)

2021
10-13

  江蘇自貿區首批十佳制度創新成果現場評審

  首創精神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11日,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十佳制度創新成果專家現場評審會在南京舉行。在現場,記者聽到了一場精彩的答辯。

  入選本次評審的20個案例,分別來自南京、蘇州、連雲港3個片區,涉及政府職能轉變、金融開放創新、實體經濟創新發展、貿易轉型升級、服務國家戰略等6個領域,囊括多個全國首創或全省首創的案例,不少案例甚至已在國家或省級層面獲得認可並推廣,可謂“神仙打架”。評審專家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江蘇省社科院。在評審現場,來自3個片區的各答辯單位從做法闡述、亮點分析、成果成效介紹等多個角度立體化地呈現了20個制度創新成果,現場專家則從專業角度發問,拋出不少一針見血甚至辛辣的問題。

  第一個上台答辯的是連雲港片區的“海事政務管理”。該項創新是為了切實降低企業和船員辦事成本,除對船舶登記業務申請人實施現場核查外,其他業務類別全部實現“不見面”辦理,郵寄發證。“閉環到底是怎麼閉的?”“不見面辦理如果申請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的,能不能及時應對?”“網上不可以做這些事情嗎?為什麼還要郵寄?”對於專家們提出的疑問,答辯方一一回答,例如,“船員證書是有特殊性的,比如需要提交一項材料叫做《見習記錄簿》,這個《見習記錄簿》就相當於我們大學畢業時寫的見習報告,它是很厚的一大本,如果他通過掃描上傳的話其實是更麻煩的,而且這個系統暫時不支持這麼大容量的文件上傳,所以他只能以紙質形式來提交。”

  蘇州片區的“全國首個电子勞動合同標準”,提升勞動合同及相關協議簽署效率。據友達光電負責人介紹,僅簽訂勞動合同一項,每年可以降低成本100萬元。截至目前,蘇州片區已有2000多家企業啟用电子勞動合同,3萬多名勞動者簽署电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电子化,是不是只是一個形式的變化?”專家問。答辯者說:“這其實是一種流程的變化,电子勞動合同對用工規模較大或職工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企業更具應用價值。比如同程旅遊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應用电子勞動合同后提升簽署效率95%以上。”

  南京片區的“工程建設項目‘拿地即開工’”也引起了專家們的興趣:“這個拿地即開工模式,會不會出現什麼風險?”“是否符合現行的法律法規規定?”“拿地即開工,現在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都在探索這種模式,你們的特色在哪裡?”江北新區管委會行政審批局主任科員楊光介紹:“其他地區針對的主要是工業項目,而且是帶方案出讓。就是說,他們的拿地即開工就是土地招拍掛的時候把方案已經做好了,單位過來拿地,就要強行接受你的方案。我們的拿地即開工從工業項目擴大到所有的產業項目,下一步要實現拿地即開工的常態化,提前半年梳理我們出讓類的產業類項目,並建立項目儲備庫,按照拿地即開工的模式進行服務和推進。同時,實現拿地即開工的標準化,進一步規範我們的流程,簡化環節,分類、梳理前期策劃生成階段的建設條件,制定出台告知承諾制項目清單和事項清單,實行清單化運作。”

  在現場,記者還聽到了諸多創新案例。例如,境內保稅轉口貨物與國內一般貿易出口貨物不可同箱混拼,必須分別裝箱、按照鐵路配載要求配成整車皮才能發運,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班列的裝箱發運效率,增加企業運輸成本和等待時間。為了滿足客戶對境外小額商品轉口的相關需求,連雲港片區探索開展了中歐班列“保稅+出口”貨物集裝箱混拼的業務模式。

  “‘保稅+出口’貨物集裝箱混拼同時還解決了在以往監管模式下鐵路班列需湊整發運導致交貨期漫長的問題,不僅大幅縮減了企業發運等待時間,而且提高了集裝箱利用率,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深受中亞地區客戶歡迎。”連雲港海關特殊區域管理科科長陳邦榮說,這項業務創新還進一步拓展了連雲港中哈物流基地保稅倉儲業務功能,提升了中歐班列運行效率,為國際班列常態化運行強化了貨源支撐。新模式探索實施以來,共有參与混拼測試的保稅貨物累計33票,累計貨值113.5萬美元,至少為企業節省運輸成本約10萬美元。

  據介紹,設立兩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圍繞“國內一流、國際公認的自貿試驗區”的目標持續發力――三大片區新增註冊企業數、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它們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貢獻了約6%的新設立企業數、約10%的實際使用外資、約13%的進出口額,集聚了9%的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和改革,離不開持續的制度創新。江蘇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已先後總結形成151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全省首創87項,為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也為全國自貿試驗區的成長貢獻了“江蘇經驗”。

  “此次入選的20個制度創新成果,其實每一個單拎出來都是非常優秀的案例,它們有很強的首創性,並且已經形成系統化、集成化的運作體系,甚至很多案例已經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搭建了成熟的信息化平台,也體現了江蘇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的領先性。此次在這20個案例的基礎上再進行篩選,可謂是優中選優,也讓我們看到了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上的無限想象力與可能性。”同樣是評審專家的德勤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中心的主管合伙人嚴慶樂說。

  據悉,本次評審選出的江蘇自貿試驗區首批十佳制度創新成果將於本月中旬公布。(記者 宋曉華 田墨池)

2021
10-13

  我省就促進就業進行地方立法

  強化政府責任,保障“最大民生”

  日前,《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草案)》在江蘇人大網上公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此次立法把“就業優先”挺在前面,進一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首次提出實施有利於促進就業的土地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保政策等。

  原法規相對滯后,

  加緊地方立法應對風險

  當前我省就業促進相關地方法規誕生於13年前。2008年12月,省政府頒布《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辦法》。“當時限於條件不成熟,沒有採用地方立法的形式,導致立法層級不高,剛性約束不強,相關條款缺失或陳舊。”9月底舉行的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代表省政府作立法說明的省人社廳副廳長張宏偉說。

  省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也認為,和近年來就業形勢發生的巨大變化相比,江蘇就業工作法治化進程相對滯后,突出表現在立法層級不高,群眾反映強烈的公平就業問題、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重點人群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服務保障問題、強化基層基礎工作等方面在實施辦法中體現不夠。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了地方條例,我省原有實施辦法已與中央就業促進方面的改革要求和決策部署不相契合,與上位法不相銜接,與省情實際和現實需要也不相適應,制定我省就業促進條例十分必要。

  在張宏偉看來,江蘇是開放大省、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對就業影響十分明顯,此次立法也是應對就業領域潛在風險的必然要求。“立法有利於將實踐證明有效的臨時性做法上升為制度化規定,充分發揮政策效應,提前防範化解重大失業風險,確保就業形勢穩定。”張宏偉說。

  突出“最大民生”新定位,

  政策協同聯動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優先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宏觀政策,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條例草案也將其挺在前面,強化政策支持,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加強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配合,建立經濟政策、公共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評估機制,優先安排創造就業崗位多、崗位質量好的項目。

  在延續現有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的同時,立法中首次提出實施有利於促進就業的土地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保政策。

  在土地政策上,條例草案規定,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對符合當地產業發展方向、吸納勞動力就業較多的企業,在安排建設用地時給予支持;政府投資舉辦的各類經營性市場的攤位和商鋪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向就業困難人員出租、出售。在教育政策上,規定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產業發展趨勢,制定與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教育政策和職業教育發展計劃,定期開展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就業狀況評估,指導學校合理確定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在社保政策上,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制定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社會保障政策,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合理確定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完善和實施與靈活就業相適應的勞動和社會保險政策措施。

  省人大社會委審議提出,條例草案還需進一步完善,以強化就業工作基礎。例如,當前就業失業登記率很難真實反映全社會就業失業情況,特別是對服務行業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統計不全面,城鄉分割,導致底數不清,數據參考性不強。可考慮增加就業失業統計調查制度相關條款,建立健全全口徑的就業失業統計機制,為建立更加可信的失業預警制度創造條件。

  公平就業導向鮮明,

  新就業群體需更多關注

  本次立法不僅關注更高就業率,也高度關注更高質量就業,這就必須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就業歧視問題。

  “《條例》(修改送審稿)增設了公平就業專章,並擺在總則之後作為第二章,以樹立公平就業的鮮明導向,並從政府強化促進公平就業責任、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履行公平就業義務、勞動者享有公平就業權利三個方面規定了具體要求。”張宏偉介紹,特別是針對司法救濟成本高、耗時長的問題,在法律責任部分賦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行政執法權。

  我省立法設立就業幫扶專章,將幫扶對象從就業困難人員拓展到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被征地农民、退捕漁民、零就業家庭、殘疾人等群體,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制度,根據形勢變化動態確定幫扶對象,制定實施各項就業優惠政策和專門幫扶措施。根據就業困難人員的情況,合理確定公益性崗位範圍,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推動提高公益性崗位待遇。

  本次立法另一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特點之處,是貫徹落實积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立法明確,要积極促進勞動年齡人口就業,鼓勵支持老齡人口再就業。在公平就業部分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對響應國家政策生育多孩的女性勞動者及其所在單位,給予就業幫扶和政策支持。省人大社會委補充建議,考慮到我省加快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護理人員和幼托從業人員奇缺,也需要通過立法提出新舉措,擴大這兩個就業人群。

  結合我省實際,一些審議意見認為,條例草案對新就業群體的關注還需更全面或更深入。例如,條例草案缺少對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權益的條款。在江蘇創業、就業的港澳台同胞、海歸人才以及外國人士較多,是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條例草案中這方面條款也較少。目前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政策、勞動關係調整、工資支付等新問題新情況,規範得還不夠,尤其對靈活就業人員、互聯網就業人員等新型就業群體,如何確保社會保險應保盡保,措施需進一步細化。勞務派遣用工和臨時用工這兩個群體就業問題較多,也需重點加以規範。(記者 陳月飛)

2021
10-12

  布局集約化 生產綠色化 產品高端化

  江蘇化工產業規模利潤同步增長

  今年是江蘇化工產業由整治為主向提升為主的轉折之年,江蘇企業瞄準布局集約化、生產綠色化、產品高端化要求,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新技術、新產品,在關停大批小化工企業的同時,化工產業競爭力逆勢提升。

  【布局集約化 生產綠色化 產品高端化 江蘇化工產業規模利潤同步增長】

  二氧化碳回收、高效利用,是目前的世界性難題,近日中國和冰島合作共建的全球首個“二氧化碳制光伏材料”項目正式簽約,該項目將落戶連雲港國家石化基地內,年回收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15萬噸,相當於基地內15套大型石化裝置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上下游一體化裝置的深度加工,回收后的二氧化碳能夠”變廢為寶”,產出2萬噸光伏面板的核心組件原材料,這些材料可以生產5000萬平方米的光伏膜,全部用於光伏發電后,裝機量可以達到5GW,一年能產生60-90億度電,這相當於2座百萬千瓦火電廠1年的發電量。

  盛虹集團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說:“這個項目它的規模,每年生成綠色甲醇10萬噸,這個規模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規模,在工業化裝置里能夠形成綠色閉路和產業循環鏈。”

  碳達峰背景下,江蘇化工產業正謀求向綠色新材料供應商轉變。與盛虹斯爾邦“二氧化碳制光伏材料”項目幾乎在同一時間啟動的恆力石化“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項目”依靠自主開發工藝技術,依託化工產業園原料及配套優勢,年產45萬噸生物降解塑料,十四五期間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可降解新材料生產基地。目前,江蘇規上化工企業年研發費用超過200億元,國家及省級以上創新平台近千家,近年研發的新能源、新材料產品居全國前列。

  在張家港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入駐的企業上下游裝置互為配套,是江蘇省循環經濟試點園區,正在打造高效綠色一體化產業鏈,被譽為沿江開發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發展的典範,而園區內企業90%以上是規上企業。

  【今年江蘇繼續關停200家低端低效化工企業】

  近年江蘇化工壓減低端低效產能,累計關閉化工企業4626家,總數從近7000家下降至2169家,化工園區從54家壓減至29家。

  省工信廳材料處副處長劉華說:“今年全省將繼續關閉退出低端低效化工生產企業,計劃再關閉200家以上,做到應關盡關,環境敏感區域內化工企業今年底前要全部停產關閉。我們要依靠創新驅動化工高端化發展,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新技材料新產品新技術,實現化工大省向化工強省的邁進。”

  在大規模壓縮低端低效產能、節能減排的同時,今年以來江蘇化工行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依靠規模優勢和新技術新產品,化工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增長近20個百分點。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俞海、周雷、康健 吳江台、射陽台報道)

2021
10-12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地黨代會報告高頻詞

  “十四五”,江蘇製造這樣攀“高”

  連日來,全省各設區市黨代會陸續召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地黨代會報告中出現的高頻詞彙。

  前不久,《江蘇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印發實施,明確要以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培育為總抓手,聚焦自主創新、融合賦能、綠色集約、提質增效,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爭當表率,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隨着江蘇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綠色發展、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等數個規劃相繼印發,我省“十四五”期間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已徐徐展開。

  “兩個建成”,

  “高質量”具象化為可感參數

  “十四五”時期,江蘇製造邁向高質量發展軌道的路上,外遇新挑戰、內對新需求,形勢錯綜複雜。

  國際方面,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加速調整,發達國家紛紛推動“再工業化”等因素,對我省鞏固製造大省和開放大省地位、深度參与國際合作競爭帶來新的挑戰。從江蘇自身而言,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徵依然明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舊突出,自主創新水平亟待提高,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現象突出,製造業質態亟待提升。

  “江蘇經濟發展已進入創新引領加速、質量全面提升的新階段,必須堅持製造強省建設不動搖。”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周毅彪表示,《規劃》緊扣“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強調厚植江蘇製造業基礎優勢,以先進製造業集群和產業鏈培育為引領,推動江蘇製造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

  那麼,究竟什麼是“高質量”的製造業?

  《規劃》明確提出“兩個建成”――到2025年,製造業在全省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全國的領先地位鞏固提升,實現創新高水平、製造高效率、供給高品質、結構更優化、區域更協調、環境更友好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重點先進製造業集群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率先建成全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一系列具體指標,將“質量效益、創新引領、数字轉型、綠色發展”等“高質量”坐標,具象為可感可追的參數――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8.5%、42%;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2%以上;数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16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000家……

  周毅彪指出,敢於提出“兩個建成”,源自江蘇有攀“高”的底氣――“十三五”期間,江蘇製造業增加值達3.5萬億元、規模約佔全國1/8,貢獻全省34.5%的地區生產總值、39.1%的稅收。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分別達37.8%、46.5%,較“十二五”末分別提高8.0、6.4個百分點。

  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丁宏認為,製造業是江蘇的優勢,也是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江蘇製造必須在“十四五”期間,加強自主創新,實現自主可控,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參与《規劃》制定的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柳認為,明確目標的提出,既符合江蘇製造業發展的實際,也彰顯出江蘇志向更“高”更“強”發展的決心。“對照中央要求,《規劃》中對穩定製造業比重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等重大問題着墨較多。特別是立足江蘇製造業在全國基礎較好的特點,圍繞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作出全面部署。”

  集群聚鏈,

  “產業航母”加速駛向“國際領先”

  先進製造業集群和現代化產業鏈,正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重塑競爭優勢的新引擎所在。

  早在2018年,我省就提出重點培育13個先進製造業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新型產業航母。目前已有6個集群在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決賽中勝出、數量全國第一。“經過兩年‘試航’,產業集群已成為‘十四五’期間江蘇製造業發展的總抓手。”陳柳說。

  根據《規劃》的最新部署,我省提出“十四五”時期,圍繞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和64個細分產業領域,全力打造1個綜合實力國際領先、5個綜合實力國際先進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10個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名單中,既有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工程机械和農業机械、高端紡織等我省傳統強勢產業,也有物聯網、核心軟件、新興数字產業等近年來崛起的“後起新秀”。以新興產業為導向,“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發展目標層次分明成為最大特色。

  以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集群為例,這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集群,也是最有可能和最迫切需要實現綜合實力“國際領先”的集群。《規劃》提出“以高端化、智能化、清潔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特高壓設備、智能安全電網設備、綠色高效新能源裝備等,支持建設光伏、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基地”等總體要求。

  在南京,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集群,集聚了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相關支持機構等成員單位超過1000家,去年實現產值1800億元。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秘書長施新春坦言,電力及工業控制裝備核心芯片過度依賴進口仍舊困擾着全國智能電網產業。“必須繼續以‘集團作戰’代替‘單打獨斗’,推動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6大環節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一同闖世界。”

  圍繞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鏈,今年初,省領導掛鈎聯繫30條產業鏈制度已實質性啟動,目標是到2025年,形成10條以上綜合實力國際一流的卓越產業鏈;同時,我省還啟動重點產業煥新工程,推動鋼鐵、石化、輕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拉升產業鏈的關鍵同樣清晰明確――通過強企壯企,有的放矢強鏈補鏈。

  彎道超車,

  製造業“長個子”也要“長腦子”

  未來,江蘇製造的國際競爭力又在哪裡呢?

  專家提醒,一段時間以來,江蘇製造走的是“跟隨、模仿”的發展模式,容易陷入路徑依賴的“追趕陷阱”。同時,江蘇企業在“闖世界”時也會遇到類似“修昔底德陷阱”,受到發達國家及其企業的排斥和打壓。以經濟大市蘇州為例,儘管製造業體量很大,但一直以來並沒有形成“蘇州製造”品牌。

  “製造業由大轉強,不僅要‘長個子’,也要‘長腦子’,這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義。”蘇州大學教授段進軍認為,打響“蘇州製造”品牌,要從戰略層面上從過去的“后發優勢”戰略轉向“先發優勢”戰略,從技術上的“拿來主義”轉向依靠自主創新。

  不少江蘇企業已經捕捉到“彎道超車”的機會。9月27日,盛虹集團旗下江蘇斯爾邦石化有限公司與冰島碳循環利用公司就“1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與綜合利用項目”在北京簽約,標志著全球首條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綠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產業鏈項目正式啟動。“公司不少自主技術工藝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實現穩定量產,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江蘇製造在新材料領域大有可為。”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說。

  “‘十四五’期間迫切需要推動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丁宏認為,我省應更大力度推動数字技術、綠色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深度應用,促進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的全面變革,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具有江蘇特色的現代製造業體系。(記者 付 奇)

2021
10-12

  近日,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領導小組發布“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建設高校名單,17所高校入選。其中,A類建設高校有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揚州大學10所,B類建設高校有江蘇科技大學、常州大學、南通大學、徐州醫科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藝術學院7所。

  江蘇高峰計劃建設高校遴選範圍為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含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高校),分為A、B兩類,A類建設高校為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和列入2017―2020年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支持的省屬高校,B類建設高校為列入2017―2020年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培育支持的省屬高校和其他學科優勢、行業特色、服務發展成效明顯的省屬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自2021年啟動實施,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省財政統籌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專項資金,對建設高校給予支持。(記者 王拓)

2021
10-12

亞洲光电子會議開幕式現場。 孔瑋 攝

  中新網南京10月10日電 (陸建國 趙磊)10日,2021年亞洲光电子會議在南通開幕,這是這一國際光學領域行業盛會首次在地級市舉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李儒新介紹,自2001年以來,亞洲光电子會議已經在中國舉辦了十屆,為全球優秀的光學科學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第十一屆亞洲光电子會議共設立17個專題,包含4個大會報告、186個邀請報告、426個口頭報告以及389個張貼報告,會議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提供一個分享當前光學領域最新學術進展和技術突破的交流平台。

  南通市委書記王暉在致辭中說,2021年亞洲光电子會議作為國際光學領域行業盛會首次在地級市舉辦,這既是對南通城市創新發展水平的充分肯定,也將為南通進一步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促進產研融合提供廣闊平台。南通繼去年順利邁入“GDP萬億元俱樂部”城市行列后,正在“一樞紐五城市”發展藍圖指引下,加快構築產業高地,持續完善富有江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王暉說,光電產業作為南通大力培育發展的重點產業,目前擁有相關企業300多家,主要規上企業佔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材料主要規上企業比值超過30%,光電產業相關科研院所佔全市科研院所比值達到42%。南通市已設立13家光電相關科研院所,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中北大學南通智能光機電研究院等三家研究院已成功入駐創新區。

  2021年亞洲光电子會議由中國光學學會和國際光學工程學會聯合主辦。來自美國萊斯大學、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机械所、北京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國內外知名光學專家分別通過現場和遠程連線形式作大會報告。各位專家還為南通光电子產業發展把脈指向、出謀划策。

  會議期間,將同步舉辦第二屆長三角光電論壇和2021亞洲光电子會議長三角光電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