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四類藥品”市場銷售激增
全省葯企開足馬力提高產能
近期,全國各地陸續調整優化防疫政策,加之季節性流感與新冠疫情雙重疊加,感冒發燒等患者明顯增多,導致抗病毒、退燒、止咳、抗生素“四類藥品”需求猛增,市場供應緊張。目前,我省製藥企業正加班加點生產各類防疫藥品,全力滿足社會需求。
在南京先聲葯業旗下東元製藥生產車間里,一片忙碌景象,職工的排班由一天一班增加至一天兩班,24小時不停機器,同時還將生產設備進行了升級。“抗病毒、抗生素類藥品從最近兩個月銷售報表看,幾乎相當於過去一年的需求量。我們的‘麻杏石甘湯’生產線已經進行了全新的產能升級,產量提升至原來的9倍,日均產量可供近百萬人次使用。”東元製藥總經理陳為功表示,為了讓群眾能夠儘快購買到止咳類產品,他們採取加急運送的方式向全國供貨。
先聲葯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市場需求增長現狀,先聲葯業麾下六大製藥基地緊急召開防疫藥品保供專題會,加快防疫藥品的生產儲備和供應,多措並舉全力保障市場供應。
與此同時,在揚州市三葯製藥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職工和機器也在24小時不停息作業,這裡是我省生產兒童用布洛芬混懸液的最大葯企之一。公司副總經理湯世清介紹,目前布洛芬藥品每天生產4萬盒,鹽酸氨溴索藥品每天生產2萬盒左右,整個廠區都處在滿負荷狀態。
在醫藥大市連雲港,幾大葯企的生產線也都在高速運轉。該市通過組建保障專班,將新冠防治相關藥品、原材料等保供企業納入“白名單”,進行重點服務保障,並配備駐廠員每日跟蹤調度重要品種生產情況,在要素保障、防疫服務、交通運輸、產品採購等方面實行“一企一策”,及時解決企業後顧之憂。
連雲港康緣葯業公司產品質量總監朱文燈告訴記者:“金振口服液、杏貝止咳顆粒、散寒化濕顆粒這三種藥品,市場需求特別旺盛,生產一批就立刻發貨一批,幾乎沒有庫存。”他說,公司正增加生產班次,由原來的單班8小時調整為三班24小時,同時緊急購置生產設備,增加產線,釋放產能,全力保障市場供應需求。
為緩解近期購買退熱葯難的問題,全省各地也在紛紛出招。南京市從12月19日起,每日持續向市場投放退燒葯200萬片。常州市從12月8日起,為全市“一老一幼”和困難群體等重點人群免費發放“健康愛心包”。具體發放對象包括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等在校學生和0―3歲嬰幼兒,低保、特困、獨居等重點人群。
為了做好藥品生產企業保障服務工作,盡可能解決企業後顧之憂,江蘇省葯監局專門成立工作專班,實施“一企一專班”,為企業提供24小時註冊申報服務,並积極與江蘇省衛生健康委溝通,近期梳理臨床問題16項,協調省內臨床資源集中攻堅,有效加速了企業臨床試驗進程。
與此同時,省葯監局盡可能簡化審批手續,助力全省防疫用中成藥產能提高。近日,康緣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向省葯監局提出在企業內部增加散寒化濕顆粒生產場地的申請。散寒化濕顆粒為我省疫情防控重點藥品之一,臨床需求非常強烈。省局行政審批處迅速組織專題線上會議,開展風險會商評估,應急為企業先行辦理生產場地變更備案手續。新增場地后,散寒化濕顆粒的產量將從目前的每天3.6萬盒,增加到7.4萬盒,將有力保障當前疫情形勢下重點防控藥品市場供應。(記者 仲崇山)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通知,明確將於12月15日正式施行《關於支持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振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若干措施》。
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支持範圍主要包括常州金壇區薛埠鎮、連雲港贛榆區黑林鎮、宿遷泗洪縣半城鎮等29個目前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民生活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的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明確省財政每年統籌不低於1億元的補助資金,推動鄉鎮農業和農村資源與加工流通消費、休閑旅遊養生、文化體育科教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相關地區充分挖掘紅色歷史文化等資源,打造“紅色旅遊+鄉村振興”特色線路,以紅色旅遊帶動鄉村振興。
此外,措施還將借鑒黃花塘、郭村等革命老區一攬子“點穴式”幫扶做法,通過加強信息網絡、交通運輸、物流、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制約發展瓶頸;並依據江蘇省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標準,加大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中小學校建設力度,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力爭到2025年,29個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鄉村面貌顯著變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夏敬棟 編輯/胡超)
中新社南京10月4日電 題:江蘇南京:金風十里秦淮渡 重現《南都繁會圖》
中新社記者 申冉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煙籠寒水月籠沙”“朱雀橋邊野草花”……順着秦淮河水,穿過一座座滿是故事的古橋,憶起沿途一句句膾炙人口的古詩,感受夜江南的“詩情”畫意。今年國慶黃金周,南京夫子廟景區正式開啟秦淮河西五華里沉浸式遊船項目,十里秦淮河東西舟游線得以完整貫通。遊客自此可以輕鬆玩轉整個“十里秦淮”,新鮮解鎖《南都繁會圖》勝景。
南京秦淮河自唐代起就極負盛名,有着“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之稱。尤以環繞古都金陵老城區的東西線十里水路,最被歷代文人墨客推崇,留下“十里秦淮、六朝煙水”的美譽。但此前,遊客們往往僅會遊歷秦淮河核心的夫子廟景區一段,難以領略全部十里的秦淮風光。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此次新開通的“夜遊秦淮”線路,始自夫子廟前的泮池碼頭,從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中華門下穿過,抵達西水關后再返回出發點,整個行程往返近50分鐘,可沿途領略秦淮河西線10座橋樑美景。
“遊客乘坐新開發的封閉式全景‘雲舟’,一路‘穿越’歷史長河,沿途船體自帶的投影與秦淮河兩岸古色古香的建築群、濱水舞台互動,展開一段‘人在船中坐、船在畫中游’的秦淮河穿越之旅,欣賞《金陵勝景圖》《上元燈彩圖》《南都繁會圖》等經典畫卷在眼前徐徐演繹。”該項目開發方之一、良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總經理劉潤介紹。
在夫子廟遊船碼頭,剛剛走下“雲舟”的遊客告訴記者,“我是老南京人,沒想到也被秦淮河的新遊覽路線給吸引了,光影效果中的夜秦淮完全不一樣”。
南京智慧旅遊大數據運行監測平台的數據显示,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南京夜間旅遊熱度激增。假期前三天,夫子廟核心景區夜間接待量達到22.79萬人次,佔全市接待總量的50.06%。當地通過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正在激發出新的消費場景和消費動能。(完)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十年,也是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來,江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37萬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11.64萬億元,連跨6個萬億級台階,平均不到2年就增長1萬億元。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綜合實力百強縣數量達25個,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十年畫卷如此多嬌!勇攀高峰的江蘇何以不凡?接下來,一起感受“蘇大強”迎風奔跑的鏗鏘足跡。
江蘇記者 王堯:我現在就在華東地區最大的室內冰雪樂園,這裏常年的氣溫是在零下十攝氏度左右。但是在這裏滑雪,我卻感覺不到一點冷,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答案就藏在我身上這件衣服裡頭――一片又一片透明的薄薄的石墨烯加熱膜。別看這張小小的膜,它可是我們江蘇製造在先進碳材料領域的一次創造和創新。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先進碳材料產業鏈首席專家瞿研說:“十年以前柔性的加熱器件基本上只有銅網。那麼,它從這個可靠性上舒適度上遠遠達不到要求。今天,石墨烯可以做柔性的加熱器件,就像您穿的衣服一樣,在很低的電壓下就可以實現30度到300度的溫度的可調。這也是我們中國石墨烯的原創性技術。”
過去十年,像這種改變生活、惠及你我的全球首創成果,僅在石墨烯 小鎮就誕生了14項。以石墨烯為代表,常州的新型碳材料也迸發出了無窮潛力――新創碳谷、安泰復材等30多家企業崛起為集群龍頭,原絲生產-復材成型-裝備製造-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日趨完善,2000多家企業在這裏配套協作。2021年,常州新型碳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先進製造業集群“國家隊”。
新創碳谷控股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王歡說:“我們的高性能纖維經編材料全球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了30%,全球第一,形成了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江蘇智雲天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琦說:“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技術建立的‘超級虛擬工廠’,把我們的客戶和製造企業融合在一起,從而使確保整個供應鏈拆不開、打不散。”
讓產業集群“頂天立地”。十年來,江蘇用一條條極具含金量的政策“暖手”相扶,打造着像常州這樣的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
從納米新材料、物聯網,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智能電網裝備製造,再到工程机械、新型碳材料,6個產業集群成功闖入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光纖通信、高端紡織等產業處於領跑者位置;特高壓設備、晶硅光伏、特鋼材料等七條產業鏈邁入國際中高端水平。一個個“響噹噹”的產業集群,也不負眾望地扛起了江蘇製造業發展的脊樑,成為了拉動經濟發展的強勁“火車頭”。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0%左右,工業對GDP貢獻超過40%,位居全國第一。產業集群主導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從“單體突進”向“集群崛起”,令人鼓舞的成績背後是江蘇在“加減乘除”四字訣上的精心耕耘。省委書記吳政隆曾經把主要做法總結為“加減乘除”四個字。在“加法”上,我們狠抓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培育;在“減法”上,我們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騰出發展空間、促進轉型升級;在“乘法”上,我們藉助創新和数字賦能給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在“除法”上,我們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發展的痛點堵點,優化營商環境。一系列舉措讓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匯聚起了行穩致遠的強大動能。如果說“頂天立地”的產業集群是拉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鋪天蓋地”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則是江蘇搶抓未來風口的“生力軍”。數據显示,目前,全省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2000多家。為了孵育這些單打冠軍,江蘇在過去十年又走出了怎樣的非凡路徑呢?
江蘇台記者 王堯:這裡是江陰的一家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是企業十年前便沿用至今的一條生產線。因為大部分還是靠人工來生產,所以只能生產一些精度不夠高、穩定性不夠好的齒輪道具。十年來,企業通過智能化的改造,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工。如今,這裏生產的齒輪道具,它的精度達到了2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1/5。與此同時,企業的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
江陰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雲彪說:“這十年來,是我們整個發展的是最佳時期。從銷售原來是只4000多萬元,發展到現在是2億多元,增長了六倍,完全是取代了進口。”
十年蝶變的故事在江陰不斷上演。以科技創新搏激流,以智能化改造謀未來。這片只佔全國萬分之一土地的縣域,孕育出了110多個行業單打冠軍產品和150多家行業“隱形冠軍”。
窺一斑而知全豹。十年來,江蘇“育種扶苗”毫不懈怠。在全國率先啟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大力實施“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以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業為目標,引導中小企業深耕行業、強化創新,一批又一批“小禾苗”長成為“小巨人”。如今,全省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0%以上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填補了一個個行業空白;參與制定修訂行業標準13000餘項,約半數企業主導產品在國內細分市場佔有率為10%-30%。“小巨人”們正成為江蘇底氣十足奔向未來的力量源泉。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沈坤榮說:“江蘇製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是江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省,着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十年。十年來,江蘇以骨幹龍頭企業為引領,以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為抓手,以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培育為手段,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轉型為加速器,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精度與效率,為江蘇製造‘由大到強’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
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過去十年是江蘇製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十年來,江蘇製造業增加值從2.3萬億元增加到4.2萬億元,佔全國的13.4%、全球的約4%;佔全省GDP比重去年達到35.8%。沉甸甸的成績單上,寫滿了各行各業的奮鬥印記!在實體經濟領域迎風奔跑的人,用自己的銳意進取、拼搏汗水不斷擦亮着“經濟強”的鮮明底色。
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說:“十年來,我們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之魂。一次次打破垄斷,填補國內空白。”
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說:“這十年,我們紅豆與時代、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被譽為‘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
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說:“新時代的十年,徐工集團從初期的規模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大步走在中國工程机械行業的最前列。”
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顧棟華說:“我們一路向上向新。從引領行業到瞄準世界一流,加速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高文寶說:“突破了海洋工程領域‘卡脖子’技術。在新一輪航運復蘇中領跑全國,駛向深藍。”
揚子江葯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浩宇說:“十年來,我們加快研發轉型。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上展現了民族醫藥企業的大擔當大作為。”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新的起點,我們將持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积極為江蘇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提供有力支撐。”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8500萬江蘇兒女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勇挑大梁、敢為善為,再創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為譜寫好“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嫻 李俊彥 王堯 張正 李揚 桑雨生 沈楊 郭奉銘 趙傑 張成龍 馬英 李心一 無錫中心站 蘇州中心站 南通中心站 徐州中心站 供片台/常州台 江陰台 宿遷台 淮安台 吳江台 編輯/張萌)
江蘇出台12條政策措施 做好重大項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
記者今天(8月16日)從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為破解當前重大項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中存在的堵點與難點,加快推進重大投資項目落地建設,江蘇省在《自然資源部關於积極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推出的26條舉措基礎上,結合江蘇實際,近日出台12條政策措施,為經濟回升向好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體現在保需求上,加強建設項目規劃支撐,進一步釋放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明確近期用地用海審查的規劃依據;強化村莊規劃成果應用,對於難以定位的鄉村零星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通過“列清單”方式納入村莊規劃。拓寬用地計劃使用方式,擴大用地計劃使用範圍。單列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計劃。鼓勵多盤多用,允許結算使用。改進臨時用地政策。
體現在快審批上,進一步縮小用地預審範圍,簡化涉及生態保護紅線項目審查程序,用地預審時重點審查是否符合佔用情形;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劃撥供地程序,鼓勵直接同步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決定書;推進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改革,提升用地用海審批質效,同步開展現狀調查、風險評估等征前程序。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範圍內已填成陸不新增圍填海的項目,海域使用申請和填海項目竣工海域使用驗收申請同步提交。
體現在提效能上,落實產業用地政策,鼓勵低效用地再開發,工業用地不改變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增收土地價款,工業用地結建的地下空間不收取相應地下空間土地出讓金;推行“標準地+雙信地+定製地”供應,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拿地即開工”為目標,推動實現“交地即發證”常態化,助力企業紓困解難。
體現在守底線上,嚴格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重大項目範圍,對縣域範圍內補划確實存在困難無法補足的,可由項目所在設區市統籌在市域範圍內補划。統籌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支持各地組織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合理拓寬補充耕地來源,“二調”和現狀均為非耕地的(含鹽鹼地),經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核定入庫后可用於占補平衡。
省自然資源廳表示,將更大力度抓好用地用海政策落地實施工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要素支撐保障作用,全力以赴、真抓實幹,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积極貢獻。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劉聰琳 通訊員/王旭雁 編輯/高若婷)
江蘇健全重特大疾病醫保和救助制度――
應救盡救,築牢民生保障底線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減輕困難群眾和大病患者醫療費用負擔、防範因病致貧返貧、築牢民生保障底線。7月29日,省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實施意見》進行解讀。
省醫保局一級巡視員相伯偉介紹,《實施意見》不是醫療救助制度的單項改革,也不是簡單的政策調整和待遇提升,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共同富裕,堅持應保盡保、保障基本,堅持應救盡救,儘力而為、量力而行。從科學確定救助對象、規範“三重製度”定位銜接、優化救助托底方案、健全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与救助保障等5個方面,對多層次制度體系的功能定位、機制銜接、服務管理等作出安排。
及時精準確定救助對象
《實施意見》明確醫療救助公平覆蓋醫療費用負擔較重的困難職工和城鄉居民,根據救助對象類別實施分類救助。具體救助對象包括特困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困境兒童,符合條件的享受國家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享受民政部門定期定量生活補助費的20世紀60年代精減退職職工,設區市、縣(市、區)總工會核定的特困職工,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支出型困難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具有當地戶籍的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以及設區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特殊困難人員。
相伯偉介紹,《實施意見》保障救助身份穩定在困難人員基礎上,將救助範圍拓展到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支出型困難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等動態困難人員,更好回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和制度能力提升的需要,確保應救盡救。同時做好救助對象信息共享互認和分類管理,加強識別標準和保障政策的銜接,分層分類予以綜合救助。
強化“三重製度”綜合保障
按照國家有關意見分類資助居民參加醫保的要求,《實施意見》明確對特困、低保等居民全額資助參保,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支出型困難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等按照不低於統籌地區個人繳費標準的80%給予定額資助參保,對未參保的新增救助對象,及時資助參保,免除待遇等待期。發揮基本醫保主體保障功能,增強大病保險減負功能,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合力防範因病致貧返貧風險。相伯偉表示,此舉旨在盡量減輕困難群眾參保繳費負擔,確保應保盡保,充分發揮“三重製度”梯次減負功能。
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
增強醫療救助制度的公平性,推進醫療救助與基本醫保統籌層次相銜接,全面實現醫療救助在設區市範圍內統一救助範圍、救助標準、經辦管理、定點管理和信息系統建設,重在提升救助制度統一性和公平性。
明確救助費用保障範圍。救助費用主要覆蓋救助對象在定點醫藥機構發生的政策範圍內門診、住院費用;救助基金支付的藥品、醫用耗材、診療項目應符合國家和省有關基本醫保支付範圍的規定;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起付線以下的政策範圍內個人自付費用,按規定納入救助保障,主要是釐清保障邊界,防止保障泛福利化。
合理確定基本救助水平。對全額資助參保對象及總工會核定的特困職工不設起付標準,按不低於80%的比例救助,其中特困人員、困境兒童中的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給予100%救助;定額資助參保對象起付標準不高於統籌地區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救助比例不低於70%;普通門診救助限額不低於1萬元,門診慢性病、特殊疾病和住院共用救助限額,原則上不低於統籌地區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主要是適當提高救助水平,全力減輕困難人員負擔。
統籌完善托底保障措施。對規範轉診且在省域內就醫的救助對象,經“三重製度”綜合保障后政策範圍內個人負擔仍然較重的,給予傾斜救助;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控制基本醫保目錄外醫藥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結報后,救助對象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個人自付費用控制在政策範圍內住院總費用10%以內。
健全防範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
強化高額醫療費用支出預警監測,依申請落實綜合保障政策。主要措施是依託醫保信息系統,對特定人群和全部參保對象的高額醫療費用情況實施監測預警,健全部門協同機制,對符合條件的應救盡救,推進“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全面建立依申請救助機制,暢通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支出型困難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和具有當地戶籍的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醫療救助申請部門聯動渠道,增強救助時效性;強化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綜合性保障措施,精準實施分層分類幫扶。
积極引導社會力量參与救助保障
發展壯大慈善救助,鼓勵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和醫療互助發展,积極推進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主要措施為鼓勵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設立大病救助項目,發揮補充救助作用;整合醫療保障、社會救助、慈善幫扶等資源,實施綜合保障;支持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發展,滿足基本醫療保障以外的保障需求;支持開展職工醫療互助,推行鄉村公益醫療互助。
《實施意見》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記者 黃紅芳)
1月-5月,江蘇省鐵公水空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79.1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圍繞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省過江通道建設在快速推進中取得重大進展。7日,江蘇4條過江通道傳來新消息。
海太長江隧道四項課題研究大綱通過評審
7月4―5日,海太長江隧道《軟弱地層超大直徑盾構隧道管片縱縫DDCI新型連接構造力學行為試驗研究》《管片縱縫DDCI新型連接構造力學行為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全預製拼裝結構灌漿關鍵技術研究》《面向雙碳目標的交通基礎設施碳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四項課題工作大綱,通過省交通工程建設局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組織的評審。
《軟弱地層超大直徑盾構隧道管片縱縫DDCI新型連接構造力學行為試驗研究》將通過開展“DDCI+斜螺栓”雙道連接接頭的抗彎、抗剪性能足尺加載試驗,探明抗彎/剪剛度、承載力等關鍵設計參數,評價抗彎/剪能力與安全性,為盾構隧道主體結構的設計提供重要分析參數;同時,建立管片主體以及接縫、螺栓、鋼筋等細部構造的三維實體精細化數值計算模型,研究“DDCI+斜螺栓”雙道連接與單道斜螺栓連接下管片環結構的力學性能及承載性能,分析管片結構的內力分佈與變形性能。
《管片縱縫DDCI新型連接構造力學行為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將針對DDCI構造連接件材料與幾何尺寸優化、C構件及I構件連接方式對DDCI構造連接強度的影響分析、DDCI構造連接件安裝工藝要求及分析等方面的內容,開展研究工作。
《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全預製拼裝結構灌漿關鍵技術研究》將通過數值模擬、室內實驗等手段開展預製拼裝結構用灌漿材料研發、預製拼裝結構與灌漿層的粘結與協同受力行為、預製拼裝結構灌漿施工工藝、灌漿質量檢測方法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的研究。
《面向雙碳目標的交通基礎設施碳管理關鍵技術研究》依託海太長江隧道工程,明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期碳管理邊界,結合關鍵施工工藝分析提出碳排放目標制定方法,構建典型樣本碳排放監測標準,開展碳排放數據處理及算法研究,並提出建設期碳管理措施。
評審專家認為各工作大綱編製依據較充分、內容全面、技術路線合理,研究方案基本可行,研究單位人員組成合理、條件完備,同意工作大綱通過評審。
常泰長江大橋北接線開始上部結構施工
7月2日,常泰長江大橋北接線4標首榀預製節段梁架設完成,吹響了上部結構施工大幹的號角,項目施工進入新階段。
節段梁預製完成後由運梁船運抵施工現場,採用TP50型架橋機架設。此次吊裝的首榀節段梁混凝土用量34.6立方米,重約73.7噸。節段梁安裝左右幅共250跨,分三個工作面,每個工作面均採用左右幅兩台架橋機同步施工,可進行變間距雙幅橋同時架設,縱移次數僅為單幅架橋機的一半,避免了單幅節拼架橋機橫移變幅的問題,大大簡化了工藝流程、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
首榀節段梁架設前,項目管理團隊認真分析化解施工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全面部署架設方案、操作流程、人員机械配備以及安全應急措施等,並對現場施工人員進行詳細技術交底,確保了首榀節段梁安全平穩架設完成。
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地連牆試驗段鋼箱製造正式啟動
7月1日,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地連牆試驗段鋼箱製造正式啟動,標志著世界最大地連牆錨碇複合基礎進入實施階段。
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錨碇為新型支護轉結構複合地連牆基礎,鋼箱製造是錨碇基礎施工的關鍵。ZJG-A2標項目部針對鋼箱結構附屬件多、焊接量大、運輸節段長的特點以及鋼箱結構碰撞、焊接變形、吊運變形等難點,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推進精細化施工管理:採取TeklaStructures軟件實體建模,解決零部件碰撞問題;採用激光數控切割,解決切割變形及精度問題;通過精細鋼箱加工流程及焊接余量設置,解決焊接變形問題;運用Midas軟件分析,解決吊運過程變形問題,全方位確保試驗段鋼箱製造質量。
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右線盾構掘進突破千米
6月23日,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右線盾構掘進突破1000米,實現盾構隧道施工又一重要節點突破,標志著國內在建最大直徑、最大埋深的過江隧道施工取得階段性勝利,為後續安全、優質、穩步推進盾構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江陰靖江長江隧道位於在建常泰長江大橋下游約27公里、江陰長江大橋上游5公里處,盾構段長4952米,全線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建設標準,設計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隧道最低點位於江面下82米,面臨直徑大、水壓高、距離長、多次下穿敏感建構築物、不良地質掘進距離長等困難。
省交通工程建設局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建設指揮部聯合項目建設團隊針對隧道建設特點,量身定製了開挖直徑達到16.09米的超大直徑“匠心一號”盾構機進行施工,配備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SSP-E系統,可在管片拼裝期間對掌子面前方40米範圍內進行探測和自動計算處理。同時,隧道在長江流域首次採用同步注雙液漿工藝,可有效保證成型隧道質量,減少對地面建構築物擾動,保護周邊環境,創造了千米隧道滴水不漏的好成績。
為確保施工順利推進,項目部強化施工組織、優化施工方案、狠抓過程管控,在盾構施工過程中多次組織總結分析掘進參數,精準控制同步注漿、嚴格把控管片粘貼和拼裝質量等,並积極開展勞動競賽活動,把目標任務落實到每個崗位,把質量標準落實到每道工序,把掘進指標分解到月旬日,大力營造爭先創優的建設氛圍,掀起大幹快上的建設熱潮。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梅劍飛 田墨池
關注一枚蛋,品讀一座城……
“雙減”后的暑假在趣味中開啟
暑假來了!6月28日,省教育廳舉行“教育強省建設百校行之‘雙減’政策落地”媒體採訪活動。記者走進南京市多所中小學發現,孩子們的暑期實踐增添了許多新趣味,有的學校甚至還給家長布置了一份新奇的“暑假作業”。
觀察雞蛋,探尋神奇生命之旅
劉溱越是南京市雙塘小學三年級學生。今年暑期,除了擊劍、舞蹈、機器人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她還有一項重要作業――觀察記錄一顆蛋的孵化過程。“每周有一天可以回學校現場察看,其餘時間可24小時通過手機電腦來觀察。”
原來,雙塘小學建成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生態館,館里有小菜園、菌菇培育屋、魚水共生系統、生命孵化系統、小養殖等項目。暑假,學校準備了小雞小鴨的種蛋,布置好適宜的環境和溫度,利用雲直播,引導孩子們時刻關注種蛋的變化,探尋神奇的生命之旅。
該校校長闕俊介紹,孩子們通過接觸小動物,直觀目睹生命誕生成長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懂得愛與尊重,懂得珍惜與感恩。同時,可以提升孩子們的觀察力、表達力、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其綜合素質。
同樣是一顆蛋,不同年級的作業並不一樣。老師根據一到六年級孩子不同的身心特點,設計出相關的任務清單。比如一、二年級可選擇用一段語音,記錄蛋的孵化過程和自己觀察的心得體會;三至六年級可寫一本觀察日誌,用文字記錄蛋的孵化過程,描述細微變化;喜愛繪畫的同學可創作一本成長繪本,用畫筆記錄蛋的孵化過程,也可以學唱一首歌謠,主題可以是小雞、成長、生命,或是配圖製作成一段視頻;開學之後,走訪學校周圍的幼兒園,作為小講師向幼兒講述孵蛋的過程,科普小雞、雞蛋以及孵化的科學小知識,帶領幼兒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領略自然萬物的神奇之處。
對高年級學生,學校則布置了一份科學小研究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魚水共生系統,自己在家動手製造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可以是魚缸,也可以是廢棄的食用油桶,學生通過實驗,根據這個小池塘的大小、池塘內生物數量的多少,測算出雙塘小學半畝塘里生物的合理數量範圍,形成研究報告。
搭建橋樑,學科融合就在身邊
在南京考棚小學的一間教室里,幾名同學正聚精會神地用木棍搭建一座“廊橋”。他們藉助井字形結構搭建出的“廊橋”,沒有用一根鉚釘,也沒有用一滴膠水,卻穩定堅固。
“我們的社團叫‘橋思妙想’,搭建橋樑看似考察動手能力,其實綜合調動了孩子們的多學科融合知識。”考棚小學校長袁塞介紹,為更好了解橋的歷史和結構,老師專門帶孩子們實地去觀察了文德橋。
“雙減”背景下,考棚小學有個“三chang作業”――常態作業是單元基礎作業,長程作業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嘗試作業則通過多學科融合的項目化研究,鼓勵學生在作業中不斷嘗試,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學校為此設計了“八大門類、20項科目”的校班兩級社團,全校教師全員參与指導。
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科融合,學校今年打造了《讀“城”記》暑期實踐作業。這項作業,將國家學業課程、思政主題課程、社會實踐活動、特色勞動打卡、每日體育鍛煉和心育相融合。該校副校長徐�B介紹,南京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假期讓孩子讀“歷史”之城、讀“非遺”之城、讀 “橋趣”之城、讀“自然”之城、讀“創想”之城,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初步解決方案。“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探索多元評價方式,釋放學生的天性,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人文素養,讓教育回歸初心。”
小學的暑期實踐作業精彩紛呈,中學的作業也是意趣盎然。在南京鐘英中學,一體式模塊化設計的 “鍾英之旅”,包含了學習之旅、勞動之旅、體育之旅、藝術之旅等,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優化作業形式,開創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融合性作業。鍾英中學副校長徐雲飛介紹,生物學科布置學生用五顏六色的橡皮泥製作細胞模型。化學學科,學生將化學方程式排列成“福”字,將化學元素組成對聯。這樣的作業既有趣味,又體現了學科融合。語文學科讓學生續寫中國家書故事,歷史學科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文物,利用現有的材料和工具進行仿製,學生化身為“國寶守護人”。
帶娃指南,留給家長的“暑假作業”
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說,這一年,學校“減負增效”的工作可謂初見成效,但最重要的成效是建立了推動“雙減”的信心和決心。
隨着“雙減”政策的落實,作業減少了,課餘時間多了,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度過有意義的假期時光呢?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今年暑假首次推出《家校共育指南》――留給家長的暑假作業。這份帶娃指南,緊扣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基於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召集學校骨幹教師共同研發了10個專題,分別是“勞動專題、學習專題、遊學專題、親情專題、創新專題、健康專題、讀書專題、夢想專題、合作專題、責任專題”,每個專題按照低中高年級段給出不同的指導建議。
這份《指南》操作性很強,比如,“勞動專題”中,一年級學生要學會自己整理書包,學會正確垃圾分類,學會清洗紅領巾、襪子等;到了五年級,就要學會使用收納箱分類整理四季衣物,學習種植植物並做好養護,學習縫紐扣、做早餐等。孩子們可以挑選一個或幾個專題進行實踐體驗,通過照片、視頻、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豐富的課餘生活。五年級學生方佑心是學校“樂學小廚神”社團的成員,她告訴記者,這個暑假準備把自己在學校學做的綠豆糕、壽司、水果茶等美食,都做給家人嘗一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孩子的成長。省教育廳雙減辦主任孫其華認為,儘管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裡度過,但他們的品行、習慣、閱讀興趣、意志力以及幸福感其實都源於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對每一位父母來說都是需要專註一生的事業。“我們期待通過家校共育的有效落實,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使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形成強大的支持。通過給孩子們創造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為未來幸福人生奠基。”(記者 鄭 焱)
江蘇夏收夏種插上“智能化”翅膀――
只聞机械響,少見人奔忙
六月風起,麥浪如海。江蘇各地夏收接近尾聲,水稻插秧正在全面開展,智能化農機、網絡化協作……各地奏響数字化夏收夏種協奏曲。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過去,農人收割小麥時備受煎熬。而在當下,南通市通州區劉橋鎮蔣一村農機手宋傑只需操作手裡的遙控器,智能聯合收割機便秩序井然地開始作業。“在農田四周進行定位,收割機會自動生成路徑,只需輕按遙控器,無人農機就會沿着路徑自動進行收割,大大壓縮人工和時間成本。”宋傑介紹,相比普通聯合收割機,無人收割機的速度提升20%,50畝地的收割作業約1小時就能完成。
小麥秸稈處理是個難題。6月13日,東海縣雙店鎮,部分农民選擇將秸稈打包離田。“摟草機把小麥秸稈整齊劃撥到一處,打捆機自動吸附秸稈並進行旋轉、壓縮、捆綁再‘吐’出來,全程解放雙手。”雙店鎮农民王大明說,支持秸稈全量離田能享受每畝約25元的補助,既省事又增收。
小麥收割期間,天氣至關重要。為更精確地獲取全省麥收進程,省氣象部門利用衛星遙感觀測,實時獲取麥收進度空間分布圖。省氣候中心農業氣象服務專家任義方說,藉助衛星遙感等空天一體化技術觀測冬小麥已收穫和未收穫區域的分佈情況,再結合未來全省降水落區和時段的預報結果,氣象部門可以預判受降水影響的麥田種植區域,以便農業生產管理部門、種植大戶合理調配机械,及時搶晴收穫。
“小麥收割、作物烘乾、秸稈處理等環節,都有衛星導航、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展身手。”6月6日至8日,中國農科院奪夏糧豐收江蘇專家組成員、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机械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孔偉考察揚州、泰州、鹽城等地后表示,多地種植大戶、合作社與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開展密切合作,選用高產優質新品種,加上拔節期、灌漿期合理運籌肥水、恰當施藥,不少田塊創出600公斤以上的單產紀錄,畝產平均達425公斤,凸顯糧食增產的強大科技助力。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數據显示,至6月11日,全省秋糧已播栽1615萬畝,進度36%。
6月12日,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蘭花塘水稻種植片區,6台插秧機齊齊開動,隨着齒輪轉動,一排排秧苗在水田中挺立起來。其中一台機器在插下秧苗的同時,將黑色膜布一同覆蓋在地面,除了給秧苗留出生長的孔洞,田塊其餘部分基本被黑色地膜覆蓋,彷彿為秧苗蓋上了“被子”。
“這是今年剛開始使用的水稻覆膜機插秧技術。一般插秧后實行田管,其中一個難題便是除草。這個技術的原理是在插秧機上加裝覆膜器,通過覆膜遮光,有效抑制雜草生長,實驗證明除草率超過95%。”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副科長吳承東介紹,這種膜布也是全生物降解地膜,鋪在地上兩個月以後能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漸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對土壤和作物都沒有副作用。
5月底,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迎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育秧中心,水稻育秧機器全速運轉。經過放盤、自動鋪土、澆水、播種、覆薄土、二次澆水等操作,一粒粒種子實現高速播種,一塊塊育秧盤“新鮮出爐”。“這條机械化育秧流水線,一天育秧約5000盤,只需要七八個工作人員,每天能育200多畝稻田插秧所需要的秧苗。”迎湖農業公司總經理朱�S德介紹,今年公司水稻種植面積達3200畝,全年總產預計達1000噸以上。
“無人機智能化播種,省去人工育秧、插秧的環節,提升了水稻種植效率,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孔偉說,南京農業机械化研究所建立“植保無人飛機雲平台”,聚合“互聯網+北斗+農業机械”信息,將收集到的數據提供給農戶和農機管理部門用於農作物生產。
中國農科院奪夏糧豐收江蘇專家組組長、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肖永貴調研發現,部分地區雖然用上噴桿噴霧機等智能裝備,但智能化程度不高,普遍缺少監控系統,沒有作業參數監控和显示系統,無法實現精準化作業;植保無人機更新迭代過快,導致行業成本過高,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議政府在制定補貼政策時,對設備智能化程度和迭代周期作出更具體要求。” 肖永貴表示。
此外,部分家庭農場管理粗放,即使用上了智能化裝備,還是重經驗輕墒情;一些農戶無區別化對待不同肥力地塊,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樂觀的是,這些情況只是少數,不少種植大戶已具備‘種耕管收烘儲’一條龍式的農業机械條件,可自行熟練地操作機器,基本上實現了小麥全程机械化。” 中國農科院奪夏糧豐收江蘇專家組成員、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閆曉靜說,種植大戶接受新知識、新理念的速度快,與科研人員溝通积極性高,對智能農機的期待性大,這讓智能化、無人化農機的推廣運用更為順暢。
“‘軍工的技術、民用的價格’是農機的重要標籤,農機科研又是一個把‘冷板凳’坐熱的漫長過程。”孔偉表示,作為研發後端,他期待國家給予農機研究項目更穩定的支持,對於多學科融合提供適當政策傾斜。(記者 張宣 顏穎)
危中尋機顯韌性 江蘇新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逆勢上揚
今年以來,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江蘇省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瞄準關鍵技術、搶抓機遇,實現逆勢增長,成為引領經濟回暖的突出亮點。
在位於常州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670瓦超高功率光伏組件正在加緊生產。當企業員工在供應鏈管理平台輸入“暫時停工”的指令后,本應該在常州基地生產的50兆瓦光伏組件,通過系統自動分配給鹽城基地和宿遷基地。依託這個平台,企業分佈在全球的六大智能製造基地可實現產、銷協同運行,自動調配生產任務、優化物流線路,從而有效克服疫情影響,保障訂單的有序生產和交付。
天合光能全球組件製造負責人仝斌說:“進行一系列聯動,通知物料供應、車間全面作出調整。我們甚至有在高速上運貨的司機都能第一時間接收到信息,馬上下高速從一個基地轉移到另外一個基地,這樣確保我們不但訂單排過去了,我們的物料、原材料源源不斷地跟過去了。”
智能化、精細化、數據化的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了企業的運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目前,天合光能全球光伏組件累計出貨量超過100兆瓦,在國內互用和分佈式光伏市場佔有率超過25%。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市場部負責人唐正愷說:“一季度同比去年的話,有超過100%整體出貨量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表現。”
在危機中尋得轉機的還有江蘇的醫藥產業,重點企業運行穩定,創新企業逆勢上揚。今年以來,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先聲葯業防疫生產兩手抓,僅小容量注射劑車間平均每月的出貨量就達到600萬支左右,保障了企業心腦血管、抗腫瘤等重大疾病藥物的穩定供應。同時先聲在研的新冠相關藥品也已經取得國家葯監局臨床批件,正在推進各項臨床工作,有望儘快上市。
先聲葯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為功說:“儘管有疫情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是克服了一些困難。我們一個一類新葯先必新的產值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一到五月份企業整體的經營狀況與去年相比,有35%左右的增加。”
數據也印證着新動能的持續成長壯大。1-4月份,全省醫藥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增速高於規上工業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同樣表現亮眼,4月份,充電樁設備、新能源汽車、鋰电子電池等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0%、53.3%和66.9%,彰顯江蘇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活力。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朱曉瑩、章斌煒、王碩、周雷 常州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