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船舶工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涉及門類多,產業鏈條長。2020年以來,受國際形勢變化和多點散發疫情的影響,船舶工業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但在全球造船市場都萎縮的背景下,我省造船三大指標依然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7月13日,我們就跟隨記者走進南通啟東的一家造船廠,看看他們是如何實現“小步快跑”,在挑戰下“乘風破浪”、駛向深藍的。
7月8日,當記者來到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時,恰逢大型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安娜輪順利交付。FPSO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核心設施,當天交付的這艘儲油船已經是企業從同一家國外船東收到的第二筆訂單。環顧碼頭,我們發現還有四個大船項目正在施工。其中,英國石油公司在國內的首個FPSO―N999輪項目已經進入掃尾階段。項目合同總價超四億美元,建造難度非常大。項目經理李榮稷自豪地說,項目的接連承接,代表着企業得到了全球客戶的信任。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N999 BP GTA FPSO項目經理李榮稷說:“英國國家石油要求項目滿足超高標準的建造要求、世界一流的質量控制要求。從2018年開始進行多輪審核后,最終認可,公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一艘船的造價通常都在億元左右,各國企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在全球貿易摩擦頻發和疫情影響下,這家企業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能接到這麼多訂單?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與新能源研發中心副主任吳承恩說:“隨着‘碳中和’的需求越來越熱,包括巴黎協定要求,也迫使航運公司要儘快去使用這種低碳能源或者是清潔能源設施。公司也看到了這一塊,單獨成立一個研發部門,加大新能源研發這塊的投資。同時政府都會有一些補助,鼓勵企業去做一些創新,去年江蘇省補助我們大概是有三千萬元。”
瞄準行業“新風口”,再有政策激勵引導,企業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後產能,大力推進海上清潔能源生產類船舶和清潔能源燃料船型裝備的研發升級。目前,已在海上風電、化工廠模塊等方面取得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成為國內首個通過SHELL“綠牌”認證的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長期技術垄斷的局面。同時,針對全球海洋資源開發逐漸向深海、遠海發展,企業對船塢進一步改造擴大,滿足更大船型的建造要求。
憑藉在全球綠色清潔能源海洋裝備市場先行一步和持續的研發,企業擁有了從設計到建造、交付的一站式服務能力。創新加 “綠色”,國際高端市場的大門一下子打開了,船廠在手訂單量已經排產到了2024年。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健說:“我們現在在手訂單總值大概是一百八十億人民幣左右。尤其上半年,我們承接了將近三十個億。單體的金額都比較大,這些產品我們都是技術去打開市場。”
訂單喜人,但受今年初疫情影響,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內10多家船舶海工及配套生產企業出現物流受阻問題。就在企業心急火燎之際,園區、海關等部門迅速成立專班,积極幫助企業暢通物流渠道。
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楊本發說:“24小時值守,當企業夜裡有第2天貨運需求的時候,我們馬上就辦,安排接駁點的人員。”
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物資管理部經理倪向榮說:“尤其是今年,我們項目都是到了交付的大年,還是比較焦急的。政府部門的協調幫助,幫我們解決了很大的困難。”
我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整體向好發展離不開政府激勵幫扶與企業自主創新。近年來,省發改委、工信廳等部門在上下游中小企業資金融通、加大產業鏈創新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攬子舉措,降低疫情影響,引導支持船企轉型升級。政企合力下,我省逐漸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強省”轉變,具備了近海到深海海工裝備的建造能力,海工裝備佔全國比重超過25%。
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教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修船技術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姚震球說:“我們江蘇的製造能力很強,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船型的自主設計能力弱,高端裝備的配套比例低,智能製造水平亟待提升。要加大智改數轉的支持力度,在科技和產業扶持項目中,加大對船企的支持,儘快建成一批智能製造生產線和智能車間,通過樹立標杆引領全產業轉型升級。”
在一線,我們感受到,造船產業逆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得益於政企合力構建起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在政策領航、相關部門的暖心護航下,這家企業不但穩住了生產,創新活力也不斷被激發。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勢頭,企業才得以持續向高附加值船型領域進發,為自己搏得新市場。“製造”邁向“智造”,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讓企業贏得現在,領跑未來。我們相信,政企齊心,“江蘇造船”一定能成為助推“中國造船”由大變強的重要力量。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 楊帆 南通站 鎮江站 供片台/啟東台 編輯/劉琳)
“逛、吃、行、游”一線暖意撲面而來
政策“助燃劑”,激活消費“主引擎”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近期,國家和省市促消費政策密集出台,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加快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如何通過綜合施策助力消費市場加速升溫?市場主體如何借力挖掘消費需求?答案,或可從消費一線――商場、路邊攤、4S店、景區里去尋找。
上新!商場發力“首店經濟”
下午3點,對一些商家來說是短暫午休時刻,而在南京市江寧區景楓中心,負一樓的很多商家仍緊張有序地忙碌着。剛剛被太陽炙烤的人們走進商場,渴求一杯水來降溫解渴,打開手機掃描二維碼點單,發現無論是喜茶還是馬伍旺飲料廠,都需等待半小時以上。更令消費者翹首以待的是,一個月後,茶顏悅色將正式在此開業,“到時候,肯定很火爆,不知需要排隊排多久。”
對各大商業綜合體來說,有影響力的首店仍是挖掘消費潛力的利器。據《首店早知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江蘇共有142家首店開業(僅包括市級及以上首店),其中南京最多,有52家。“今年以來,景楓中心引進全國首店ORANGE CUBE,華東首店MarMar、茶顏悅色、宮拉拉等品牌,告別以往‘千店一面’的傳統商業模式,推動商圈消費提檔升級,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動能。”景楓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新晉“當紅炸雞”宮拉拉,從武漢而來,落腳南京第一站選擇景楓中心。從下午3點到6點,排隊者絡繹不絕,8個店員忙得團團轉。為何會火爆?“在開店之前,我們觀察發現南京商場缺少‘炸雞’這個業態。”宮拉拉南京區域負責人恭弘=叶 恭弘勝說,炸雞品類以前火過,但現在很多炸雞品牌早就撤出商場,跑路邊去開店,往低端做。“面對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做了品牌升級,針對國內消費者口味需求做中式炸雞,彌補了市場空白。”
消費新場景、新業態的出現,考驗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為更好地釋放消費潛力,南京市商務局共收集到消費“金點子”近3000條。南京商業地產商會聯席會長馮憲法建議,南京可以积極發展首店經濟,引進境內外優秀商貿企業入駐,推動商圈優化升級,加快國際名品、潮牌和首店引進力度,多開展首秀、首發活動。
首店之外,南京一些商場正在將各式各樣的市集活動納入其中,逛商場早不是簡單的“買買買”。新街口IFCX打造南京首屆線下中古市集,集結全城“泛中古”商家和愛好者;景楓中心舉辦“人類櫥窗藝術節2.0”市集,70多位“攤主”參加,帶着創意產品、網紅潮牌、特色手作、藝術裝置等前來;主打親子市場的華采天地推出動物主題遊樂園、沉浸式兒童劇本殺以及親子電影套餐……消費新空間正在加快開拓中。
復市!夜排檔升騰煙火氣
白天是一家不起眼的農貿市場,一到晚上8點,就變身為“吃貨天堂”,南京市江寧區勝太路上的同曦夜市吸引一眾饕客蜂擁而至。
“要一份炒麵,加火腿腸和雞蛋”“烤生蚝10塊錢3個”“阿姨,再給我來兩個活珠子,要半雞半蛋”……7月10日晚上8點半,同曦夜市,夏夜的熱浪裹挾着美食的香氣,四五十個攤位緊挨着,各色美食讓人眼花繚亂,點菜聲、叫賣聲、翻炒聲不絕於耳,不少攤位前早已排起長龍。
家住南京市雙龍大道的白領汪明和女友是夜市的常客。“一周總要來逛上兩三次,有時吃過晚飯,還是忍不住過來點幾個炸串、烤魷魚,在這兒住着,減肥就別想了!”汪明一邊笑着說,一邊又往嘴裏塞了一塊香噴噴的臭豆腐。
“來之前都沒想到今天能有這麼多人。”香炸雞柳攤位的劉老闆從晚上8點出攤開始,手裡的漏勺就一直沒停下來過。他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今年3月中旬開始,夜市暫時停擺,一直到5月才重新開啟,開市時間從晚上9點半提前到8點。“恢復夜市的那段時間,生意好得不得了,有時食材賣空了,只好提前收攤。”
有人習慣流連於夜市的煙火升騰間,也有人偏好約上三五好友,在夜宵店裡享受獨屬於夜晚的放鬆。7月11日晚上9點,位於南京市來鳳街上的“螺絲找蝦”已坐得滿滿噹噹。“之前在抖音上搶到50元餐飲消費券,今天正好來吃龍蝦,把券用上。”正在結賬的消費者孫欣開心地說。
“說實話,今年龍蝦銷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老闆李雪說,自己在南京開了4家店,其中1912分店靠近熱門景區,所以往年有一大半都是外地顧客,來鳳街分店的外地消費者也不少,“3月龍蝦上市,恰巧碰上疫情,導致外地客人沒法來南京,門店生意受到不小影響,南京發放消費券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本地消費者的熱情。”隨着疫情逐步好轉,人們的消費熱情也正在穩步復蘇。為能給消費者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選擇,門店今年又推出兩種新口味,仍堅持“一隻只挑蝦、統一規格、現點現做”的高標準。
求新求變、危中尋機,這家開了10多年的老牌龍蝦店如今也正努力探索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生存路徑。“今年開始,我們推出龍蝦自配送服務,本地消費者下單后,由店員送貨上門,針對外地顧客,我們也開始提供冷鏈配送,讓他們不出家門也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菜品。”李雪說。
回暖!補貼政策刺激汽車消費
7月11日下午兩點半,頂着室外近39℃的高溫,54歲的林麗麗走進南京中升豐田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的展廳,環視一圈后,她就在銷售人員引導下,陸續坐進幾輛新車的駕駛室內,細細研究車型配置。
“剛知道國家有購置稅減半政策,正好女兒上班需要一輛車,就前來選購了。”半小時體驗下來,林麗麗比較滿意一款名為“亞洲獅”的小汽車,售價150800元,算下來,購置稅能省6600多元,加上店內2.5萬元的現金折扣、保養優惠等,共能省下3.5萬元,到手只需付12萬元左右。
“購置稅減半”“購車補貼”……記者在展廳看到,擺在最前面的3款熱銷車型,每一輛新車旁邊都放有顯眼的指示牌,標明車輛優惠信息。“3款熱銷車型綜合優惠都在3萬元左右,再加上保險時間延長、置換補貼提高等,優惠力度相較往年大很多。”門店銷售經理李武富說,為了吸引更多顧客購車,他們還在周末加大促銷力度,動態調整現金補貼。“天氣太熱了,很多顧客會先在線上諮詢,確定意向後再來店裡。”他告訴記者,顧客看車熱情相較於今年前5個月有明顯提升,平均每天有20組客人到店。
令李武富高興的是,6月1日開始,店內汽車銷量呈現波動性恢復,6月賣出176台車,環比增長60%。“表現最好的是江寧店。”李武富說,豐田在南京共有3家門店,6月江寧店客流增加了一倍。“主要原因是江寧區政府拿出1500萬元用於汽車消費獎補,新車在購置稅減半基礎上,可以再享受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購車補貼。”
真金白銀的優惠政策拉動着江蘇汽車消費市場加速回暖。最新的統計數據显示,截至6月底,江蘇共有9.47萬輛新車享受優惠,共計減徵車購稅6.8億元。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徵稅款2.87億元,1.6升至2.0升排量乘用車減徵稅款3.96億元。
出於對用車成本的考量,新能源車成為不少消費者選擇。李武富留意到,進店詢問新能源車的顧客在增加。
在距離豐田門店不到1公里的南京比亞迪盛世新景卡子門展廳,門店客戶經理劉夢瑤絲毫不擔心銷量。“工作日來看車的稍微少一點,周末來店裡的顧客都來不及接待。”她告訴記者,門店的銷量基本都穩定在每月100台車左右。劉夢瑤也關注到,6月南京出台最高1.2萬元的新能源車促銷補貼政策,或將進一步促進新能源車的換購、增購需求。“期待政策能加快落地。”她說。
融合!紅色景區實現多元發展
從“紅色李巷”標識沿着青石路往前,踏進陳毅、江渭清、鍾國楚等新四軍領導人生活和戰鬥過的舊居舊址,在小村子里體悟“大歷史”……“七一”前後,前來“紅色李巷”参觀旅遊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今年1月至4月期間,景區每月帶團参觀僅30批次左右。五六月疫情呈好轉趨勢,每月帶團参觀達到190批次左右,旅遊人氣明顯升溫。”景區負責人告訴記者。
位於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村的李巷自然村,因“紅色文化”而遠近聞名。今年5月,“紅色李巷”入選為全省20條“喜迎二十大 見證新江蘇”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景區負責人介紹,為將紅色旅遊與地區發展緊密結合,打造特色鮮明的“革命老區”,去年景區新建中國新四軍歷史研究館。“提檔升級后的李巷,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此追尋先輩足跡,也給溧水發展帶來機遇。”
除了紅色遺迹,“紅色李巷”及周邊地區發展農家樂、民宿、採摘等業態,也成為開拓紅色文旅空間的“利器”。
“結合當下火熱的室外經濟、夜經濟,我們正在發展第二個紅色鄉村項目――紅色里佳山。”“紅色李巷”運維方、新華美溧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何海燕介紹,未來溧水將圍繞李巷、里佳山、曹庄、銅山、芝山等紅色鄉村,以李巷、里佳山為核心紅色教育片區,將更大範圍的紅色資源串點成線,推動紅色文旅融合創新運營。
“讓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紅色旅遊產品和業態豐富多樣、深入人心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何海燕說,“今後,我們將嘗試通過市場化運作放大李巷品牌效應。促進紅色文化與其他業態、產品的融合,持續打造紅色教育區、文化體驗區、 戶外活動區、鄉村休閑區、生態農業區,培育鄉村旅遊非遺研學、體育康養、自駕車露營等新型業態。”(記者 胡蘭蘭 丁茜茜 沈佳暄 吳雨陽)
《 2022 “ 中国 100 城 ” 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 》在第三届城市创新生态论坛 (苏州) 上发布。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江苏新闻7月13日电(记者 钟升)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城市创新生态论坛(苏州)”近日在苏州举行,同期发布《2022“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
《“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等近百人的团队共同完成,于2020年第一次发布。
施琴芬表示,今日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创新生态的竞争,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她希望研究报告能给政府提供营造城市创新生态来构筑比较优势的思路启迪,能给企业提供优化创新要素布局来应对风险挑战的咨询建议,能给学者提供研究区域创新格局推动集群发展的观点素材。(完)
中新网江苏新闻7月13日电(刘钱兰)近日,在江苏省老龄工作会议上,盐城市大丰区卫健委报送的案例《开展“指尖上的关爱”助力智慧生活》获评2021年度全省老龄工作优秀案例。
近年来,大丰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心关爱老年人。该区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扎实推进2021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
该区召开了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作部署会,开展倡议行动,发动全区团员青年、少先队员、青年志愿者们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并广泛推广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的“我教老人用手机”微信小程序,利用视频及图文课教老人学用手机。依托大丰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晚之晴》微信公众平台、老干部支部、基层老龄协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组织和载体,通过招募志愿者、动员家庭成员参与,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面向全区老年人运用智能手机培训辅导,重点针对微信聊天、语音通话、视频聊天、预约挂号、健康扫码、手机支付、网络车出行等老年人常用生活场景,帮助解决智慧时代老年人常遇到的日常难题。
截至2021年年底,该区完成老年人智能手机集中培训人数3280人次,家庭培训2125人次,户外培训266人次,总计5671人次,完成率177.21%。在“同步新时代 智享夕阳红”江苏省第一届“老年达人”运用智能技术大赛决赛上,大丰区三名队员代表盐城市参加比赛荣获二等奖。 (完)
7月11日,正值第18个中國航海日,深化江蘇海事司法與行政執法戰略協作推進會在南京海事法院召開。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鄧修明出席會議並講話。省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夏道虎作總結講話。
鄧修明充分肯定海事司法與行政執法協作機制運行以來在服務大局、糾紛化解、機制創新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就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海事執法司法工作、提高服務保障海洋強省建設能力水平提出要求。鄧修明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把握好江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重大責任,主動圍繞海洋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深入推進海事司法與行政執法協作。要加強涉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執法司法保護,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和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營商環境。要找准服務沿海地區發展的切入點和着力點,全方位加強海事執法司法工作,為推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合力化解涉海領域各類矛盾風險。各協作單位要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強化日常工作聯絡、涉海治理聯動、數據資源聯用、協作隊伍聯建等工作機制,進一步打造海事司法與行政執法協作“江蘇品牌”。(顧敏 於仟航)